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1 16:48:39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目标定位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1.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不够的。 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其中“基础素养”是各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且在内涵上有一致性。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三、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1.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主导”。(2)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2.转变学习方式。(1)鼓励学生质疑。(2)让学生去尝试。3.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4.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5.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加强课堂教学综合性的过程,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综合性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学科内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做好归类、合并工作,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一是加强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6.有效地向课外扩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终身的。我们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课堂学习作为一个示例,然后积极地向课外扩展,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功”形成于课外。课堂教学如何向课外扩展?(1)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去,并不断地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和升华。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仍很迷恋这门学科的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2)训练坚定的毅力。学习的过程并不全是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有困难,也有挫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坚定的意志,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3)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课外学习广阔的空间、灵活的时间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成果,这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小学

一、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落实素质教育

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小学美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与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教学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小学美术教师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2.教师在课后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及学科素养。小学美术教师的言行举止需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发挥好的影响作用。

3.教师逐步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小学美术教师要沿袭原来比较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地引用当前创新型的、比较受追捧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落实素质教育

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是落实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引导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

三、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样化,落实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可以把原来传统的枯燥、重复性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方法运用到课堂练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比较有效的故事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可以直接运用类似的非常必要的传统模式或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传统模式,也可以运用优化后的传统模式进行知识传输,还可以运用一种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新鲜感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从多个细节做起,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把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等教学细节中。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在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注重对绘画技巧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对一般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以下几方面处于忽视状态:

1.美术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2.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真善美培养,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个人的教育。

3.美术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及作风教育。

4.美术学科与学生的心态培养等等。这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把这些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堂美术课堂上,渗透到美术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兴趣 教学效率

一直原来,我们地理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虽然布置了相应的地理课时,但同学们所学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笔者就多年地理教学总结的经验和同行分享一下,希望共勉,改进现状,让广大学子真正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革除传统的地理教学弊端。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要尽量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幽默语言、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导致地理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

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地理新课改在地理新课改中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难以转变教学观念,思想上拒不接受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传授知识轻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不能突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更没有能力去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陈旧俗套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严重抑制、制约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缺乏新课改培训,教师素质偏低新课改下的地理究竟该怎样教?教师要想成为一本丰厚的书、有吸引力的书、高尚的书,就要用最多的时间、精力抓自身发展。地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中考不考,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即使教得好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教地理评优评职难,教学态度不认真,不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重点讲解不清、难点不能突破,知识点无法落实;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注重启发式教学,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渗透不够,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教学缺乏情感;等等。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地理教育的实施。

不能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强调学生记忆地理知识,不重视运用地理知识,无法做到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实际上,地理课外活动如教具制作、乡土调查、天象观测、地质实习和建立气象园地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师没有按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认真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致使地理教育目标无法落实。

二、改进地理教学的策略――深化地理新课程改革

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和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宗旨,因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品德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顺应地理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是实施地理新课改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掌握新课标,钻研教材,使地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苦练“三板”功,提高教学技能;要加强语言艺术的训练,以利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要强化科技意识,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地理教育。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深化地理新课改。首先要不断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通过学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培养学生道德、文化、心理、审美、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系统和学科界限,善于运用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主旨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教师的“导”至关重要教师的“导”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导“思”。在学习中设置层层递进的探究问题。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二是导“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三是导“行”。课堂上她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巩固思维成果。四是导“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支持鼓励的手势,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4篇

关键词 五要素 学习习惯 教学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依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学活动要以“学”为中心。运用“课堂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理论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生成学法”。重教法理论原则,不拘于固定模式。其特点是以解放学生学习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强调“自学互教”,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学习能力、诱导主动性为前提,以指导观察、强化感受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和能力、着眼创新和实践为重点,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体现“导而先学,学而后教、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

1开展“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 三个阶段

我校开展“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1第一阶段理论解读

从2012学年度开始有意识的渗透“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理论学习,改变教师观念,学校领导在语、数、英科组上多次进行“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解读和培训,针对课堂教学的“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各科组在每月的科组学习中更深层次的理解“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内涵意义。“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解读是。

1.1.1前置导学――“先导学”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内容指引的“先学”(现场指导或借导学提纲引导),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争取达到独立自主地“先学”的状态。

1.1.2诊断定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教师在“先学”之后的“教”的方法。它强调“教师应该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无需教师再讲,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初步有所涉猎的情况下,了解预习进展的措施。

1.1.3递进教学

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课的环节,要点。与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相配合,建构学习台阶(体现课程性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机制),引导有意义的思考。核心问题与支架结构――理解内容,思维至发展学习过程和彼此联系的学习内容,运用于问题解决,引导记忆。

1.1.4针对练习

指针对学的情况进行的随堂练习与作业。知识点学习需要及时巩固,随堂作业就是寓存具体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进展。反对用“直线式”的对话解决随堂练习与作业。如教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

1.1.5生成学法

是老师在现场的分析和现场帮助。任务一是基于学生成果与困难。任务二是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2第二阶段课堂实践探讨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校进行实践操作性的探讨,分别在语、数、英三科的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讨,目的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的实施进行操作性的研究,其中语文科组课例由杨清华副校长带头上了一节《画杨桃》,欧慧伶老师上《可贵的沉默》,英语科组李悦媚《How often do you go hiking? 》,数学科组钟伟森老师上《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研讨过程中分别聘请了金湾区教科培语、数、英教研员姚雪葵、潘润兰、傅永飞、冯晓颖进行了学术上的指导。

1.3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全面展开

我校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三个阶段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实施感悟是:

1.3.1懵懂中看到了希望

从一开始要把“五要素导学教学法”在一节课中完全体现,老师们觉得难度挺大。课余时间或者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各年级的老师们都在讨论如何运用这“五要素”,怎样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体现“五要素”。但没有行动就无法打破传统,没有尝试就无法找到出路。从每一次的研讨课的活动中,通过老师们的课前议课和课后评课,以及专家们的指导,老师们在懵懂中看到了希望,也开始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1.3.2教师层面上的改变

在我校的课堂改革实践中高兴地看到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由“上课”为主过渡到“组织学习”为主。主要体现在上课教师开始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先学”,我们48位教师都是借助导学案进行引导学生课前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对对教学目标做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认真把握每一章(节)教学任务及重点,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课教师注重把学习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知识能力上。

1.3.3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导学案在课堂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见,导学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堂做好启发诱导工作,是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剑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综合我校语、数、英各科组针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中提倡的“先学后教,顺学而教”的课堂学习方式改变尤为突出,语文学学科体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题的体现,教师课前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将本节课中的基础知识问题以提纲形式给学生,教师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找出答案。这样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达到独立自主地“先学”的状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讲了,教师只是引导重点讲学生不懂的,也就是预习中的困难之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遵循认知规律从而进行递进教学,如:理解内容,思维至发展学习过程和彼此联系的学习内容,运用于问题解决,引导记忆。从课堂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做笔记)、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的随堂练习与作业,巩固知识点,这一环节中教师更多关注到了后进生的学习体验,能适当地利用较简单地问题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充分地让后进生体验到学习的参与乐趣,在练习环节也更多地走到后排指导后排学生解答练习,除此之外,老师重视对多媒体的运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数学学科体现在:教师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课堂实施在数学学科上体现最为突出,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活动经验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体现了当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3.4“五要素导学教学法”方法的收获

在“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活动中,我校各科组都有自己本科组在课堂实施中最为突出成功的地方。

(1)语文科组最突出的就是“生成学法”。例如:语文科组的全体教师在课堂中,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并适当的进行小练笔,特别是学习了每篇文章后都重视概括出该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这对于帮助学生的习作能力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趋于精练和实用,他们对教学一丝不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

(2)数学科组是“导学设计”上。能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以问题式、表格式、框架式等不同形式向W生展示“导学”内容。做到富于启发性,能够积极引道学生思维;富有操作性,能够便利学生动手完成和交流互动;具有简洁特质,能够切中要害,保证学生在导学时能够完成。教师紧紧把握住导学案的设计要素:从课题到时间,从目标到难点,从“导学、训练”到教学反思,做到要素齐全,不空缺,不漏补。

(3)英语科组是在“递进教学”环节上。根据学科的特点改进为“指导”让学生敢学,在课堂上做到师生平等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交际实践的语言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使课堂变成剧场,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英语水平。教师努力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生乐意追求的学习形式。

1.3.5学生层面上发生了变化

(1)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态度。在以往的预习中,预习只看看书或是读读课文,勾勾词,写写字,现在他们知道预习课文必须多读几遍,因为课上要比赛,生字可以用形近字比较来记忆,新出现的多音字、词语要去查查字典,这些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原因是课上检查改变了一种方式,那就是代表小组展示用分数来衡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学生表现的热情备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我们欣喜的发现在展示中,孩子们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展示,展示的内容如何,但他们敢于站在全体同学面前说和做,这就是一种积极性的调动。相信通过老师每节课有意识的参透“五要素”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孩子们的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

(3)优生能力明显展露,学困生渐渐爬上。在“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学习小组长在导学案施行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他的任务和责任很大,开始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学生很自私,只管自己;他们不知道怎么协调组员的关系,组员不听话也是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因为毕竟学生在家都是娇惯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有些小组长开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组员也有了一定的配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低段学生学习方式成型。一、二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识字量不多,但老师们在课堂中也很好地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识字教学是重点,他们的特点:读贯穿整个课堂。读词读句读文,通过读来巩固来培养语感来领悟其含义。培养优等生,给他们一定的责任。适时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适当加入一些游戏。

1.3.6存在的困惑

实践研究中具有收获也存在不足,在每次研讨课后,各备课组长组织本年级老师评课,课前预设的环节和课中运用出入原因在哪里?应该怎么样处理这个环节等等。在研讨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制定。

(2)如何设计导学案最为高效,导学案和练习题的区别。

(3)展示内容如何分工合作

(4)如何培养学生之间的互评水平

2结束语

通过“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研究活动,我们感到收获颇多,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上,还是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理解与实践都有很大的提高,学校课程改革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促进了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备课组成员之间对本组教师在研讨课前都给予了很多帮助,齐心协力地将自己组里的研讨课展现得更圆满。同时也调动了年青老师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求得指正。通过观摩研讨课,我校全体老师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为营造高效课堂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晓丽.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5篇

一是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有正确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如果一个老师连基本的学科知识都存在错误,传授给学生的绝对就是错误的知识,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有效,甚至是负效,何谈高效?其次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解决学科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能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办事,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避免盲目性。再次教师必须有实用的教学实践知识(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是教师个人品质与教育认知、经验、教育情感、态度和教育行动相互融合产生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举足轻重,是形成高效课堂模式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关键性知识,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最后教师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健康人格。

二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近几年由于突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无意间忽略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养成与提高。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朗诵、演讲等)、板书版画的水平(三笔字和普通话)、实验演示能力、运用计算机等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或电子白板操作、课件制作、资源获取等)、才艺能力(琴棋书画等)。教学基本功对教师而言不是小事,它是教师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组成部分,也是链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颗颗铆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基本功决非仅仅是手段,它的展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教育。优良的教学基本功,不仅能编织出一幅幅供学生欣赏的靓丽风景,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学生的争相模仿和效法。

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学技能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必备的教学技巧,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师生对话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媒体运用技能、课堂观察技能、资源生成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结课技能、板书技能。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常规技能:包括备课技能、作业布置及批阅技能、教学辅导技能、命题技能、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再次教师必须具备研究型教师技能:说课技能、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听评课技能、信息检索技能、教育写作技能。

四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技艺,才能够自如的驾驭课堂,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并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首先来自于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老师善于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二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其次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共同形成课堂教学特色。再次课堂教学的节奏鲜明。课上得呆板,从头到尾一个模式,那就令人昏昏欲睡,如果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就能引人入胜,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优秀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辐射力,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流淌到学生的心中。最后还有教学语言的表现力。教师运用经过锤炼的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是教师要有敏锐的教学机智。首先是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处理这类事件时教师能够表现出的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同时,又保护好了学生的好奇心的机智。其次是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能够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并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机智。再次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尽管教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估计,有时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诸如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卡壳等自身方面的失误。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巧妙处理,把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认识动力的机智。还有教学结构的布局机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并能有效地进行调控和选择,对症下药,因势应变,找到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适当的结合点。

六是教师要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能力素养、人文素养、历史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素养、学习素养、信息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6篇

一、充分理解“正能量”的教学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课堂实例

物理是一门与社会实践内容息息相关的学科,占初中课程的很大比重,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责任教育放在初中物理课堂的首要任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有效意识到物理素质学习理念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掌握当代人文教育的核心。初中物理教师要合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观和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配合当代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加入“正能量”的教学实际素材,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l展和社会的进步,结合新颖的教学理念,推成出新,并通过实质的实验训练,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动用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物理教材知识,扩展想象空间,提高物理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正能量”的教学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课堂实例,让学生把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真正从“正能量”的知识中走进物理,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电路的物理知识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正能量”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加强对物理这个学科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把各种综合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如下电路图中,想要加大电阻的利用率,要合理运用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知识,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有效发挥“正能量”的教学优势,丰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形态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要意识到人与自然不能协调性发展,环境形势也逐年变得严峻等严重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计划,正视和留意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有效发挥“正能量”的教学优势,不断丰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物理课堂呆板而缺乏新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课堂的厌倦和烦躁的心理,而“正能量”的教学内容,注重当代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发现物理的本质,让学生看到物理实际的理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

例如,在如下的四个选项中,要求学生找到能正确描述汽车匀速直线上坡时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根据题意,汽车是匀速直线上坡,所以速度是不跟随运动时间而变化的,A选项错误,而随着汽车的移动,路程不可能为0,B选项也能排除,由于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表达式为Ek= mv2,汽车质量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动能也不变,所以D选项为正确答案。

初中物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重点知识和核心教学内容都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和生活元素分不开,许多例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重点时,要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正能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发动想象力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让学生能把本堂课的物理知识在相关例题中合理运用,让学生们感受到真理形成的不易,培养学生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对探索真理的渴望。

三、合理运用“正能量”的教学模式,保证初中物理的课堂质量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7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五律 语感 学法

我们知道,语文新课程标准用“语文素养”这一说法取代了“语文双基”,明确规定:要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复强调“语文素养”。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如何的重视语文素养,唯恐教育者注意不到“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界的灵魂” 。

很显然,随着“语文素养”概念的廓清及其内涵外延的扩展,教育者们认识到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过程和目标,开始将目光转向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的总结归纳。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正是语文课程的个性,由此揭示了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即专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说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语文素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何规律可言呢?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内,让语文素养过程得到真正的体现呢?提高语文素养的规律表现在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语言和言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思维和语感、课堂言语实践与生活言语实践这五大辩证关系的处理,做到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注重语感的培养、注重生活言语实践以及注重学法的指导。

首先,在语言教学中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有很多课堂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等,力求让学生领悟这个句子的妙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理解了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运用,而出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忽视了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却没有应用的能力。简单地说,积累语言知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应用语言知识即言语能力才是最终的目标,教科书中的课文就是他人言语作品的典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习得并积累其中的语言知识,同时切实注重应用,将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能力。

其次,在言语内容的教学中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言语内容决定了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许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内容本身,而语文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决定了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因而言语形式更为重要。这就是说,理解言语内容是基础,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是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立足于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并借助对言语内容的把握,进一步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

第三,在思维训练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就客观存在而言,语感与思维具有同步性;而就实在主观言,思维活动的参与能提高语感水平。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科的共同任务,而由于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故提高语感水平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因而必须强调语感的重要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语感的培养是在思维训练这一基础打好之后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力在语感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从语感培养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第四,在课堂言语实践中注重生活言语实践。课堂言语学习的资源来源于生活,而语文课堂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需要,通过课堂习得的能力必须运用于生活。课堂言语学习和生活言语实践相融合是语文教育的整体性体现,而学生学习言语是为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比如就阅读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实践相融合,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言语学习提高言语能力,并将此应用于生活之中。

第五,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教学是由师生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教法和学法由是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手段。“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 是现在教育工作者所极力追求的境界。然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书是为了帮助学生为学,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研究学法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法,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此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法之中,不断地加以研究革新,也能找出一套更好的教法,从而也间接地达到了“教法学法化”的目的。

当然,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精彩而独特的见解,这五个方面的总结归纳仅仅是沧海一粟。就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许多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并且能从中获得进步和充盈的快乐。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偏重于理论研究还是侧重实际践行,都不可忘了探索、总结并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特别是随着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许多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也取得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因而,认真总结这些极有价值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探索出语文教学规律,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语文新课程标准用“语文素养”这一说法取代了“语文双基”,明确规定:要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复强调“语文素养”。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如何的重视语文素养,唯恐教育者注意不到“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界的灵魂” 。

很显然,随着“语文素养”概念的廓清及其内涵外延的扩展,教育者们认识到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过程和目标,开始将目光转向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的总结归纳。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正是语文课程的个性,由此揭示了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即专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说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语文素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何规律可言呢?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内,让语文素养过程得到真正的体现呢?提高语文素养的规律表现在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语言和言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思维和语感、课堂言语实践与生活言语实践这五大辩证关系的处理,做到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注重语感的培养、注重生活言语实践以及注重学法的指导。

首先,在语言教学中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有很多课堂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等,力求让学生领悟这个句子的妙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理解了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运用,而出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忽视了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却没有应用的能力。简单地说,积累语言知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应用语言知识即言语能力才是最终的目标,教科书中的课文就是他人言语作品的典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习得并积累其中的语言知识,同时切实注重应用,将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能力。

其次,在言语内容的教学中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言语内容决定了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许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内容本身,而语文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决定了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因而言语形式更为重要。这就是说,理解言语内容是基础,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是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立足于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并借助对言语内容的把握,进一步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

第三,在思维训练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就客观存在而言,语感与思维具有同步性;而就实在主观言,思维活动的参与能提高语感水平。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科的共同任务,而由于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故提高语感水平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因而必须强调语感的重要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语感的培养是在思维训练这一基础打好之后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力在语感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从语感培养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第四,在课堂言语实践中注重生活言语实践。课堂言语学习的资源来源于生活,而语文课堂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需要,通过课堂习得的能力必须运用于生活。课堂言语学习和生活言语实践相融合是语文教育的整体性体现,而学生学习言语是为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比如就阅读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实践相融合,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言语学习提高言语能力,并将此应用于生活之中。

第五,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教学是由师生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教法和学法由是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手段。“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 是现在教育工作者所极力追求的境界。然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书是为了帮助学生为学,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研究学法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法,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此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法之中,不断地加以研究革新,也能找出一套更好的教法,从而也间接地达到了“教法学法化”的目的。

当然,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精彩而独特的见解,这五个方面的总结归纳仅仅是沧海一粟。就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许多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并且能从中获得进步和充盈的快乐。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偏重于理论研究还是侧重实际践行,都不可忘了探索、总结并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特别是随着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许多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也取得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因而,认真总结这些极有价值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探索出语文教学规律,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第8篇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语文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再来看中职语文教学,却很是让人担心。在职业院校,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学校和学生只看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课持冷漠、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文化课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掉。外加教师依然不能摆脱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程度也急需提高,不少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不能将素质教育完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缺乏驾驶知识和掌握课堂的能力,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学,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使得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几乎消失殆尽,更别提在语文课中进行素质教育了。

二、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 转变教学思想,树立语文课教学的素质观

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转变教学思想的重点在于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和谐,要遵循教师善教——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乐学——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传授知识与接受学习并重的原则。语文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首先,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脑、口、手协同运动起来。中职生在课堂上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不爱发言,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是左耳听右耳冒,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没能真正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采用小组间互动学习的方式,对于问题双方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进行朗读、表演、背诵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中职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也要突出实用性。试想,如果求职的学生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根本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表意准确的心理素质。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