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学基本特征

中医学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1 16:36:43

中医学基本特征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 岗位胜任力 培养方法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真正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成果甚少,进行相关研究对基层居民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发表胜任力领域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提出胜任力的概念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由于医务人员低劣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更引起了胜任力在医学领域研究的逐渐展开[2]。直到2002年,临床医生的胜任力才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为了适应社会对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布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并且对以上六大核心能力的二级标准分别下了定义。ACGME提出的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标准[4]。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的学者提出对专科医生进行以胜任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时展的先驱理念,在2005年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5],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06年英国医学总会(GMC)推出关于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并已于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修订[6]。在2006年的版本中,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医疗诊疗规范、教学与培训、医患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要求医生遵守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在2013年的版本中修订为了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尽管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在许多国家中都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然而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文化的不同,确实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及胜任特征造成影响。而正因为如此,结合国外岗位胜任力研究的参考,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特点出发,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切实本土化,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留下了可行的研究空间。

在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堪等人最先开始关注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一部分职业开展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7]。在医药卫生领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李文等人于2005年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的课题,将三级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词典库[8],这是胜任特征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卫生领域。2006年,金盛华等人编制实践分析综合问卷对初级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9]。2007年,王贤吉等人在介绍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0]。2009年,王永芳等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对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1]。2013年,金丽娇等人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全科医生胜任力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构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2]。2014年,黄涔等人通过对某医科大学7所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及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资料,得出6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依次为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精神与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13]。2014年,张冬青等人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分层抽取86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14]。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等人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采用核检表问卷调查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5]。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单位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和胜任力的发展。岗位胜任力具有如下特点:与工作岗位相关,是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岗位特性;是从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牵引和导向性;是可以衡量和测评的;是与本岗位相关联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显性的又包含隐性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最经典的是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的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这些要素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他们不太容易通过外接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还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前提。

胜任素质理论体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应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全面检验。虽说在国内,胜任素质理论和应用体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卫生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拓展了胜任力管理的领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结论对于其他非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构建满足本单位战略需求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他们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即将进入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管理的必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和医学教育单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培养、选拔、指导所应侧重的能力特征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职能转变,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特别是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该领域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国内外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中吸取宝贵经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既切实本土化,又能满足基层卫生需求,研究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国家从2010年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医学院校教师探究如何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医学人才。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针对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和能力要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将胜任特征来源文件中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成胜任特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问卷附件中对胜任特征进行逐条解释。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按照胜任特征体现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访谈录音。完成访谈后,对录音进行文本转录,随后使用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中的词汇,提炼出受访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胜任特征。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比对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定和对各要素的重点程度分析邀请专家,听取他们对模型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种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不各种资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的理论及研究分析方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这样一个需要承担相对复杂的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结果能确切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有据地理清了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表现的动机、特质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提供了参考。

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论证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医院管理者可以“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地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David M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Carraccio C,Wolfsthal SD,Englander R,eta 1.ShiRing paradigms: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2002,77:361-367.

[3]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35.

[4]Michael G Stewart.Core Competencies[EB/OL].[2012-6-9].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Chicago,IL,USA.

[5]Jason R.Frank.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6]GMC.How GMP applies to you[EB/OL].[2011-9-10].

[7]时堪.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8]李文,尹爱田,等.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70-271.

[9]金盛华,张鸣.初级临床医师专业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M].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6.

[10]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中华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27-729.

[11]王永芳,王永丽,李博.科主任胜任力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现代医院,2009,5(5):3-6.

[12]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13]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4]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4,8(43):3048-3050.

[15]田蕾.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M].硕士论文.中国医科大学,2014.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2篇

关键词:实体识别; 数据挖掘; 深度学习; 医疗信息

中图分类号:U491.1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199.2017.01.025

1引言

医疗文本实体识别是医疗知识挖掘,医疗智能机器人,医疗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领域的重要基础工作。最近一大批在线医疗信息,社区及远程问诊网站及其应用迅猛发展。这些网站为病患者提供多元化的医疗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产生大量疾病问答信息与医疗文本。这些信息将汇成一股非常可观的大数据。并且这些医疗文本中有大量真实的个人案例,潜藏着丰富的医疗价值。但是这些医疗文本大多处于一种非结构化的状态。为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并为接下来医疗问答等应用打好基础工作,医疗文本实体识别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相关工作

命名实体识别这个概念是在MUC6(Message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会议被提出。命名实体识别主要任务是识别出文本中出现专有名称和有意义的数量短语并加以归类。通用的命名识别主要包含实体(组织名、人名、地名),时间表达式(日期、时间),数字表达式(货币值、百分数)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比较集中的研究是针对医学文献中的基因、蛋白质、药物名、组织名等相关生物命名实体识别工作[1]。随着医疗系统的信息化, 也出现大量针对电子病历进行的识别工作。

目前常用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分为两大类:基于规则和知识的方法与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规则和知识的方法是一种最早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便利[2]。基于规则和知识方法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工观察,可移植性较差。基于统计的方法将命名实体识别看作一个分类问题,采用类似支持向量机,贝叶斯模型等分类方法;同时也可以将命名实体识别看作一个序列标注问题,采用隐马尔可夫链、最大熵马尔可夫链、条件随机场等机器学习序列标注模型[3-6]。这些方法都需要人依靠逻辑直觉和训练语料中的统计信息手工设计出大量特征。这些统计学习方法识别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征的准确度,所以要求团队中要有语言学专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Hinton教授[7]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在全球掀起一次热潮。深度学习通过模仿人脑多层抽象机制来实现对数据(图像、语音和文本等)的抽象表达,将特征学习和分类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学习框架中,从而减少手工特征制定的工作量。最近几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深度学习技术在原始字符集上提取同样也受到很多关注。因为深度学习技g可以在原始字符集上提取高级特征,所以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大量未标记医疗语料上无监督地学习到词特征、不用依赖人工设计特征,从而达到实体识别的目的。

针对实体识别这一任务,本文用到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对词进行分布式表达。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利用神经网络对词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生成模型,从而得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时该模型是一种无监督训练模型,可以从大量未标记的非结构化文本中学习出词语的分布式表示,并且可以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似度进行建模。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NNLM)[8]是2003年由Bengio提出,直至近年来由于硬件成本降低、文本数量急剧增加,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开始逐渐被应用到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纵观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的演变过程,同样也说一个逐步完善和逐步应用的过程。2011年Mikolov等[9]使用循环神经网络改进了Bengio的神经网络语言模型,该模型在语音识别上的应用性能要优于传统的n-gram语言模型。2011年Collobert等[10]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神经网络架构及其学习算法,并设计了SENNA系统可用于解决语言建模、词性标记、组块分析、命名实体识别、语义角色标记和句法分析等问题。2013年Zheng等[11]在大规模未标记数据集上改进了中文词语的内在表示形式,并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发现词语的深层特征以解决中文分词和词性标记问题。2016年Z Jiang等[12] 提出一种基于图的词向量表达,并将其应用到医疗文本挖掘中。2016年SR Gangireddy等[13]提出一种自适应的RNN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并将其用到自然语音识别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语言模型构建了词的分布式特征,从而使医疗词汇的命名实体识别更加具有可应用价值。

3算法模型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可以用于命名实体识别的深层神经网络架构,该架构的本质是构建具有多层的神经网络,学习出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提升识别的性能。比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常用模型如:条件随机场模型,SVM,贝叶斯模型,该架构具有两大优势:1. 传统的稀疏特征被稠密的分布式特征取代;2. 利用深度学习结构以发现更高级的特征。

3.1命名实体识别的深层架构

本文的神经网络至少包含三层,第一层是输入层,第二层是隐含层,第三层是输出层。

该深层网络的输入是词分布式表达,输入的词向量也需要训练和优化模型参数;隐含层可以有多层,本文为提高训练速度,使用单层作为隐含层;输出层采用损失函数为二元交叉熵的逻辑分类器构成。

该架构主要思路是将实体识别看作一个分类问题。其输入是词向量表达与上下文词汇的词向量。这些词向量替代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人工定义的特征,将这些词向量输入到神经网络,然后通过隐含层将这些词向量转换为另外向量,再通过逻辑回归层进行分类,得到每个词的实体名概率,从而完成此实体识别工作(如图1所示)。3.2分布式表示

上文提到神经网络的输入是词向量。

对词特征和词性特征进行传统的特征表示,那么任意两个词语之间或者任意两个词性标记之间都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对词特征和词性特征进行分布式表示,即把每个词语或者每个词性标记都表示为一个低维实数向量,那么任意两个词语之间或者任意两个词性标记之间的欧氏距离将更近。

词语特征的分布式表示可解决机器学习中的维数灾难和局部泛化限制等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特征表示方式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输入数据之间的固有联系,捕获其内部的语法、语义相似性。当遇到训练语料中未出现的词语或词性标记时,采用词语特征的分布式表达训练出的模型仍然能够有较好的表现。

3.3前馈神经网络函数

一个词的实体识别需要考虑该词的上下文环境,这样识别准确度才能更高。本文神经网络输入层是窗口词向量,而不只是单个词的词向量。定义窗口大小为C,当C=1时则表示输入是一个词向量。隐含层的输入是窗口词向量,是一个C*M的矩阵。C为窗口大小,M为词向量的维度。隐含层的输出作为逻辑回归层的特征。逻辑回归层将计算窗口的中心词为各个类别的概率。故本文网络架构的前馈神经网络函数如下:

3.6参数训练

对该深层架构的训练本质是在训练语料上计算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未知参数主要包括隐含层的若干参数,还包含逻辑回归层中的变换矩阵W∈Ry×n和偏置矩阵b∈Ry×n。训练神经网络需要用到反向传播算法和SGD(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具体参数训练流程为:

第一步:随机初始化网络全部参数,包含隐含层、逻辑回归层参数。

第二步:随机挑选一个训练样本(xi,yi),首先进行前向传播,将隐含层的输出信息传递到逻辑回归层,将所提取的最高级特征映射到相应的标记信息上,利用数据的标记值对模型进行有监督训练,并不断调整连接权值,减小模型的目标预测标记与实际标记之间的概率误差。

第三步:反向传播,计算前向传播过程中目标预测标记与实际标记之间的概念误差,并将该误差从逻辑回归层向隐含层传播,并不断调整隐含层参数θ=(W,b(i))。

4医疗文本实体识别流程

针对在线医疗文本信息, 本文主要考虑了5 类命名实体:疾病、症状、药品、治疗方法和检查。具体实体识别流程如图2 所示, 主要包括数据爬取、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词汇分布式特征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实体识别和识别结果抽取。首先爬取胃癌、糖尿病、哮喘、高血压四种病相关医疗文本,对获取的医疗文本进行预处理, 包括特殊符号的过滤、人工标注、分词、大小写转化等操作, 然后, 利用程序将所有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将训练集放到模型中进行训练, 随后再利用训练得到的参数测试模型识别效果。

5实验结果及分析

5.1实验条件

本文在Centos系统环境下用Java实现相关代码,完成整个模型的构建与训练。其中使用一款开源工具包word2vec构建神经网络语言模型,word2vec是Tomas Mikolov在2013年开开发出来的工具包。word2vec使用CBOW模型(连续词袋模型)[14-16]。CBOW模型是一种简化的NNLM模型,CBOW去掉了最耗时的非线层、且所有词共享隐层,可无监督地训练出词特征的分布式表示和词性特征的分布式表示。为验证本文算法效果,本文通过设置2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两组对比实验如下:

实验1通过观察分析训练语料,手工构建特征集。这些特征集有符号特征,词性特征,形态特征,后缀特征,身体部位指示词特征与上下文特征等。在训练语料上使用这些特征集训练条件随机场模型,并利用得到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在测试语料上进行命名实体识别,然后对识别结果进行评估,将实验标记为CRF。

实验2在训练语料上无监督地学习出词的分布式表达和词性的分布式特征表达,并利用词的分布式表达和词性的分布式表达构建并训练3层网络架构。然后利用训练出来的深度神网络在测试语料上进行命名实体识别,且对识别结果进行评估,将实验标记为DBN。

5.2实验结果

本实验使用3个指标来衡量命名实体识别的性能:正确率、召回率和F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正确率(P)=系统正确识别的实体个数系统识别的实体个数×100%(10)

召回率(P)=系统正确识别的实体个数文档中实体个数×100%(11)

F-值=2×P×RP+R×100%(12)

6结论

本文通过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学习得到词特征的分布式表达和词性特征的分布式表达。并在词分布式表达基础上构建出一种深层架构,将该深层架构应用于医疗命名实体识别任务。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自动抽象出更高级特征,最大程度减少手工特征设计工作量。在医疗语料库上进行2组对比实验,取得总体上88.03%的准确率和82.34%的召回率,该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比条件随机场模型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双,陆涛,胡建华.文本挖掘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8):49-53.

[2]周昆. 基于规则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0

[3]阚琪.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命名实体识别及实体关系识别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5.

[4]冯元勇,孙乐,张大鲲,等. 基于小规模尾字特征的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J]. 电子学报,2008,36(9): 1883-1838.

[5]钟志农,刘方驰,吴烨,等. 主动学习与自学习的中文命名实体识别[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4,4:82-88.

[6]怀宝兴,宝腾飞,祝恒书,等. 一种基于概率主题模型的命名实体链接方法[J]. 软件学报,2014,9: 2076-2087.

[7]HINTON G E,SALAKHUTDINOV R R. Redu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data with neural networks [J].Science, 2006, 313(5786): 504-507.

[8]BENGIO Y, DUNCHARME R, VINCENT P,et al.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 [J].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3:1137-1155.

[9]MIKKOLOV T, KOMBRINK S, BURGET L,et al.Extensions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C] //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IEEE,2011: 5528-5331.

[10]COLLOBERT R, WESTON J, BOTTOU L,et al.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lmost) from scratch[J].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11, 12: 2493-2537.

[11]ZHENG Xiaoqing, CHEN Hanyang, XU Tiayu. Deep Learning for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POS Tagging[C] //EMNLP. 2013: 647-657.

[12]JIANG Zhenchao,LI Lishuang,HUANG Degen.An Unsupervised Graph Based Continuous Word Representation Method for Biomedical Text Min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2016, 13 :634-642.

[13]GANGIREDDY S R,SWIETOJANSKI P,BELL P,et al.Unsupervised Adaptation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s// Interspeech, 2016, 9: 2016-1342

[14]MIKOLOV T,CHEN K, CORRADO G,et al.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 [J]. Neural Computation,2014, 14: 1771-1800.

[15]MIKOLOV T, SUTSKKEVER I, CHEN K,et al.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C] //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3: 3111-3119.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3篇

起源于古代的整体论医学,无论是古代中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古希腊医学的地、水、火、风,还是古代印度医学的气、胆、痰,抑或是韩国医学的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都是以人们所熟知的简单事物及相互间的联系,通过与人体系统的相似性进行比类取象,从而使人们了解和把握人体内部结构、功能和生理病理规律。

在古代,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采用不同的由简单对象组成的系统,用于类比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的传统医学体系,进而衍生出互不兼容的体质分类体系。古希腊时代的希波克拉底,是用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4种体液来描述人的体质的。人体个体4种体液比例恰当,则身体健康。这4种体液组合的比例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血液占优势的属多血质,黏液占优势的属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属抑郁质。韩国的四象医学,在《灵枢•通天》“五态人”的基础上,将人的体质分成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4种病态体质,即多阳而无阴为太阳,多阳而少阴为少阳,多阴而无阳为太阴,多阴而少阳为少阴。把每种类型体质的结构形态、五官特征、脾气秉性、饮食嗜好等同脏腑大小及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联系起来,同时与药物的四气阴阳性能相对应,并将日常摄取的饮食属性与体质阴阳结合,由此形成了融预防保健治疗为一体的相对完备的四象体质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基于阴阳五行和脏腑、精气血津液理论,发展了庞大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不仅能从宏观上辨识人的基本体质类型:气虚型、血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气滞型、血瘀型、痰湿型、湿热型、火热型等,而且可以通过这些基本型的兼夹,确定复合的体质类型,并通过辨证体系对人体状态的进一步区分,把对人体体质的划分和辨识进一步细划到更细的人体各部分或不同方面的功能状态。

从复杂性科学通过隐喻和类比建立复杂系统理论模型的理念来看,用一个我们构想出来的概念系统去描述一个现实系统时,只要两个系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可以把相对简单的概念系统作为要描述的相对复杂的现实系统的模型,借助于这个概念系统来分析和理解存在于复杂的现实系统的现象和规律。原则上讲,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形的现实系统中,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古人,凭借他们天才的想象力,找出了自然界中人们最熟悉的5种事物———木、火、土、金、水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的相似性。由此,把这“五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作为理解和认知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等的模型。在起源于古代的中国传统医学中,我们的前人引入了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六经、三焦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并找出了利用这个模型描述的人体生命过程与现实人体实际发生的生理病理活动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依据这样的模型,人们就能较容易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并可以运用它指导我们对疾病和人体异常状态进行有效地调控。

依据复杂性科学的理念,与人体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类比,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简单模型不是唯一的,甚至我们可以说能满足这样要求的模型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在传统中医学中有脏腑辨证模型、有六经模型、卫气营血模型和三焦模型;而韩医学引进的是四象模型。现代医学依据整体模型建立体质医学体系,当然可以从零开始,采用隐喻和类比的方法构建一个与以往传统医学不同的人体整体模型,也可以直接引进古代整体论医学的模型为雏型,作为模型研究的起点,毕竟依据古代整体论建立的有些模型经过千百年的验证和发展完善,不仅有详尽的体质分类体系,而且建立了针对不同体质的有效的调控体系。

那么,如何对现存传统医学模型进行评判呢,也就是说选用哪个整体论模型作为体质医学整体模型的雏型呢?严格地讲,我们不能说一个模型对,另一个模型错。选择或评判模型,要看哪一个模型揭示或反映的现实系统的内在规律更广泛、更深刻,哪一个模型具有完善的辨识和调控体系,具有更广泛实际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现存的古希腊、印度、韩国等传统医学体系及其体质分类体系,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辨证论治体系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揭示要广泛、深刻的多,且具有完备的体质与证候的调控体系。因此,从整体角度,将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奠定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体质分型体系的基础上,会使体质医学一开始就奠定在具有坚实的实践验证及应用价值基础上。

2.基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体质分型体系

中医的体质分型是以传统中医的证候为基础的,也可以说,体质是中医辨证体系里相对宏观、有一定稳定性的证候。体质类型可以是单一的,又称为基本型,也可以是复合的。如有气虚体质、阳虚体质,也会有阳气虚型的体质;有阳虚型、痰湿型体质,也会有阳虚痰湿型的体质。按照这种理念,将常见的病态或亚健康态的体质分成基本型和复合型两大类,基本型体质比较常见的有10种: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火热质。具体分型及对应的判定指标如表1。以上列出了基本型体质的典型特征,在实际中,个体出现的征象往往较少或不典型,要注意识别和鉴别。

常见的复合型体质有:阳气虚质、气血两虚质、气阴两虚质、阴阳两虚质、气滞血瘀质、气虚痰湿质、上火下寒质等。复合型体质的辨识基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型体质的特征同时出现来确认的。如同时有气虚质和血虚质的人,则可认为其是气血两虚的体质;同时有气郁质和血瘀质的人,可认为其是气滞血瘀的体质。上热下寒的体质则是在有如手脚冰凉,怕冷,易疲倦,喜食热,经常腹胀、便溏,腹部不适,得温则减等阳虚质表现的基础上,同时出现某些火热质的征象,如容易上火、口干、脸上起痘、有时心烦、脾气暴躁、失眠等。当然,上热下寒体质中的火热征象不像基本型的火热质那样典型。

3.体质医学的未来发展走向

把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建立在传统的整体论医学几千年形成的理论模型、体质分型和调控方法基础上,使得体质医学一开始就奠定在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体质医学作为与疾病医学的相互补充,对处于亚健康和罹患疾病的人,将针对疾病的治疗和针对体质的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体的调控和全面的个体化治疗。然而,在古代朴素的整体论观念下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笼统的,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无论是相对于近代的分析科学还是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整体论医学都还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复杂性科学虽然在方法论层面上与整体论医学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但复杂性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可能抛开近代科学数百年来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否则就会回到古代朴素的整体论。与传统的整体论科学不同,在复杂性科学中,依据隐喻和类比建立的模型必须符合严谨的逻辑规则,同时一定要经过实证检验,并在实践的验证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将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奠定在中医传统的理论模型和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要做的就是按照现代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它分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提升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基本的体质类型的进一步区分

基于传统中医的理论模型和辨证论治体系,在前面谈到的10种基本体质分型的基础上,对体质类型进一步细划。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医学对体质的调控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如在基本型阳虚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可区分为心肾阳虚、脾胃虚寒和脾肾阳虚等体质类型;在基本型阴虚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可区分为肺阴虚、心阴虚、肝肾阴虚和阴虚火旺等体质类型;在基本型气虚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可区分为肺气虚、心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体质类型。

3.2体质辨识过程中客观指标的引入

目前,基于中医辨证体系的体质辨识所依据的基本上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症状,和医生的定性观察———体征,缺少可用仪器检测的定性定量指标,加上这些症状、体征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对应常常是多对多的网络关系,即同一个症状(体征)可见于一种以上的体质类型,一种特定的体质类型,往往是由多个症状、体征共同确定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体质辨识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入客观指标及相应检测仪器用于体质辨识,对于克服医患主观感觉的偏差,提高体质辨识的准确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3.3由基本型体质组合成的复合型体质及调控方法的研究

体质不仅可以细划,也可以兼夹,也就是一个以上基本型同时并见的复合型体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表明,新性质的涌现是复杂系统的最大特点。涌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一种整体性质。一般地讲,在复杂系统中,上一个层次依附于下一个层次,而上一个层次的特性又是从下一层次中涌现出来,具有与下一层次不同的“新颖性”,并且从低一个层次的描述中,不能推出也不能预言高一个层次的新特性。依据这样一种理念,当我们发现由一个以上的基本型兼挟而成的复合型体质时,我们要切记,复合型体质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并不总是能归结为组成它的基本型体质所对应的症状、体征的简单相加;对它的调控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对组成它的基本型体质的各自调控的总和。这种情况下,就要把这种复合型体质作为一个整体,单独地进行研究,寻找它独特的辨识要点和调控方法。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上火下寒体质的辨识和调控,就有它作为整体的特殊性。

3.4结合定性规则及定量选择的体质辨识模型体系

传统中医学中,由于人体系统的复杂性,某种确定的体质类型,与从人类个体所能观测、感觉到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常常找不到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以一定的概率相关联的。这样,在从患者了解、观察、检测到一组症状、体征后,如何依据这组确定性程度不高的信息,确定人的体质状况呢?在一个体质型所对应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组成的集合中,有些对该体质类型的成立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有些不是必要条件,但其出现会增加这种体质确定的可能性。由此,症状、体征和检测指标对体质辨识的意义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显然,如何基于体质类型所对应的由症状、体征和检测指标组成的集合,依据不同体质型的具体情况,找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算法,使中医对体质的辨识更精准,这恰恰是体质医学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作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3.5建立用于中医人体模型描述、验证和体质辨识的计算机仿真平台

体质医学的体质分型是基于人体的整体模型的。在传统中医学中,人体的理论模型基本上是采用自然语言和自然语言加图表的方式描述的。也就是说,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模型是典型的静态模型。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各个部分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维持着内环境的稳定。在病理状态下,疾病也是在人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转化的。人体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和影响、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均是一个动态过程。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4篇

近年来,胜任力的提出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者认为应该用胜任特征评价来代替传统能力测验,对经营管理者工作绩效做出预测[1][2].这一思路的提出为人事选拔与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国内外对胜任特征概念、识别和评价的大量研究[3].基于胜任力的理论构建高校医学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可以科学、规范、合理地测评医学科技人员的能力素质,对高校医学科技人员培养、使用和管理等起着指导作用.高校是科技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对科技人才与岗位匹配过程中往往仅以高学历作为标准,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平平,工作绩效不显著,“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科技人才浪费现象极为普遍,不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影响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高校医学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正是解决人———职匹配的专业化途径,可以科学、规范、合理地测评医学科技人员的能力素质,对高校遴选、培训和管理科技人才将产生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医学科技人才的胜任力要素及其模型架构.

1方法与过程

1.1方法

本研究采用高校优秀医学科技人员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的方法,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得出初步的胜任特征项目,再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获取大量数据,进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

1.2行为事件访谈

1.2.1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广州市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实行匿名答题,共发放医学科技人才胜任力特征问卷140份,回收128份,有效回收126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性88人,女性38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年龄最小的28岁,高级职称占96.5%,从事科研工作年限最长的45年,最短的4年.

1.2.2访谈过程

选取了20位优秀医学科研人员进行了30-60分钟的个人行为事件访谈,收集了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的胜任特征,了解了医学科技人才在品质、素质、技能方面的特征和具体行为表现.

1.2.3胜任特征编码

对访谈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获得优秀科研医学科技人才胜任特征40个.请资深专家进行评定后选择出21个胜任力特征,形成了医学科研人员的胜任力特征项目,编制成医学科技人才胜任特征问卷.

1.3问卷调查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从事科研的时间等.第二部分为胜任特征项目及评价,每个项目特征用5分量表评价,分数代表该项目对科研人员的重要程度,从1分到5分分别代表“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1.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基本统计结果

高校医学科研人员21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评定结果显示,所有21个特征评定的平均值都小于2.5,表明这些胜任特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2.2检验

采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结果.在本研究结果中,KMO值为0.816,根据Kaiser的分析,KMO值大于0.6,适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本研究适合因子分析.

2.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

对21个医学科研人员胜任特征进行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经过正交旋转,共提取到6个因子,解释了方差总变异的59.105%.

2.4因子命名及胜任力特征意义

按照各因子所包含的胜任力特征的意义对各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主成分包括学习能力、敬业勤奋、学识水平、计划性、前瞻性,解释总变异的13.795%,主要涉及个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故命名为自我学习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包括合作精神、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变通能力,解释总变异的12.612%,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协调沟通方面的,故命名为人际关系能力因子.第三主成分包括灵活性、主动性、适应性、创新能力,解释总变异的10.245%,主要涉及科研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故命名为应变适应能力因子.第四主成分包括果断性、自信心、自制力、坚韧性,解释总变异的9.123%,主要涉及个性品质意志方面,故命名为个性意志品质因子.第五主成分包括压力承受性、严谨性、忍受孤独性,解释总变异的8.524%,主要涉及考研过程承压能力方面,故命名为抵抗外压能力因子.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5篇

[论文摘要]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 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 :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 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 -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灵枢 ·邪客>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日月,人有两目”;而<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 、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灵枢 ·五变>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构成中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表述形式。

三、中医概念隐喻的文化特征

通过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可以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这是因为隐喻是一种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事物的认知过程。其表层形式为语言,而深层则为包括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在内的认知心理现象。隐喻既具有语言的共性,又具有其差异性。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概念隐喻表述方式差异的根 本原因。正 如Kovecses所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带来隐喻的多样性 。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以及认知过程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即便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隐喻通常在其表述方面存在不同。

在人类早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对身边自然环境的认知,因此中医中存在着大量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有关的概念隐喻。例如:为了探索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就拿天地问水、气、云、雨的升降转化来认知人体精与气血互相转化;用“风、暑、寒、热、湿、燥”等 自然想象来解释病因都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而中医隐喻在表述人体结构时,则使用了地理概念,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概念。如:“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在论述人体经络和穴位时,则使用了渭水、汝水、济水和漳水等中国当时真实存在的河流名称及商丘昆仑等地名,这些与自然相关的中医概念隐喻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

在中医概念隐喻中另一个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和哲学的水融。“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得理与意,医也。”因此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气”等概念都被用来理解和解释中医学中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举例来说:阴阳失衡,人类则会生病。这种概念隐喻将人体内部认知为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阳盛或阴盛,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 ,人类就会生病,结果就要尽可能的恢复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的平衡 ,正所谓“阴则阳之,阳则阴之”。前文也提到了中医将“五行学说”同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和情感联系起来,用来解释说明人类情感、人体脏腑组织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另一个中医特有的概念隐喻是“气”。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中的“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在中医学中“气”被赋予了更多的认知概念。人体被认为存在着一个内部的气压环境。“气”在人体内流动,将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并起到保护器官和人体的作用。气的运行舒畅,保持平衡,则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如果气的运行发生停滞或阻碍,人体内部的气压环境受到影响,人类器官就要受到影响或生病。

中医概念隐喻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时期。因此中医概念隐喻出现了战争隐喻。不同于英语中的疾病战争隐喻,中医隐喻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医概念隐喻常将人体比喻为“城池”、“城郭”,疾病的袭扰常被描绘成“外来人侵”、“邪气困扰”,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环绕人体的卫气和营气,起到保护人体免受外敌入侵和供给给养的作用,存在着如:“真邪相攻,两气相搏”、“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逐邪气,而来血气”、“邪不能独伤人”、“下管虚则邪气胜之”、“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等隐喻。人的身体是战场,人类生病的原因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盛则邪气弱,正气占上风,人身体健康。反之正气弱小,邪气强盛入侵攻人人体内,卫营失守,人则会生病。

政治隐喻也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中医常常将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自古便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强调:“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 ,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 ·师传》)如果“逆从倒行”,必招致“失神亡国”之危险。上文提到的关于人体五脏的关系的论述,运用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体制,反映出五脏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君主之官”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用“相傅之官”来说明肺有主治节的功能;以“仓廪之官”说明脾有云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功能。在论及中药配伍的时候,中医运用“君臣佐使”这一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体系来论述在方剂中各种中药的使用和数量以及对治病结果的影响,例如:“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大要论>)。 中国传统上便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身边的、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因此中医概念隐喻表述形式受到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

四、结 语

通过对中医概念隐喻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重要的认知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认知,并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其特有的社会体验和文化认知。由此说明概念隐喻既有语言的共性:对于同目标域的事物,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源域的事物来理解并解释,这是因为人们体验的感知是共性。但是概念隐喻又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同差异的影响,表现出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和认知过程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e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ie88,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Kovecses,Zoltan.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i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M1.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6篇

关键词:五脏;面色;特征分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05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017-05

Analysis on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510 Patients with Five Zang-organs Diseases of TCM Complexion XU Jin, XU Wei-fei, XU Zhao-xia, LI Xue-ping, SHANG Qian-qian, HUANG Tai-hao, HAO Yi-ming, WANG Yi-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organ diseas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bjective study on TCM inspection information. Methods Smart TCM-I type Life In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s was used to detect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510 patients with five zang-organs diseases. 36 specific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including red (R), green (G), blue (B) and hue (H), saturation (S), value (V) of the face, forehead, eyes, cheeks, nose and chin were collected, and the Kruskal M-Wallis H and Nemenyi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510 patients with five zang-organs diseases, 96 patients belonged to lung system diseases, 105 heart system diseases, 101 liver system diseases, 107 spleen and stomach system diseases and 101 kidney system disease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R, G, B, H, S, and V in forehead, eyes, cheeks and nose. Conclusion Facial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obj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facial division of five zang-organs diseases.

Key words: five zang-organs; complex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望面部色泽诊断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皮肤薄嫩,体内气血盛衰变化,最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露,也方便医生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

基金项目: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1302261000);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szy13003);上海市教委预算内项目(2013JW06);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15YF1412100)

通讯作者:王忆勤,E-mail:

区分脏腑病位之所在;《素问・刺热篇》认为颜面不同区域分属不同脏腑,可从面部不同区域部位的色泽变化来推断脏腑病变[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部的望诊技术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发展,而且可通过各种现代诊疗仪器将面部色泽区域量化、数据化[2-3],从而延伸了中医望诊的深度和广度。本研究采用Smart TCM-I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检测510例五脏系患者的面色状态,提取面部整体、前额、眼眶、脸颊、鼻部、下巴部位的36个特征定量参数,并运用Kruskal M-Wallis H及Nemenyi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加客观有效的中医望诊信息。

1 Y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为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等医院的肝病科、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肾内科的住院患者,合计510例,一般情况见表1。本研究经过本校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4]制定。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原发性肺癌;心内科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肝胆疾病:肝胆结石、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脾胃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肾脏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基础理论》[5]制定。肺系疾病:“肺朝百脉”生理功能失调者;心系疾病:“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失调者;肝系疾病:“肝主疏泄”生理功能失{者;脾系疾病:“脾主运化”生理功能失调者;肾系疾病:“肾主水”生理功能失调者。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年龄、性别不限;对调查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神志不清及语言不清、病情叙述困难者,其他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临床资料严重不全者,拒绝配合者。

1.5 研究方法

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健康辨识与评估实验室与亚太长江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Smart TCM-I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对面部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并获得面色结果分析报告。本研究通过舌面一体检测系统采集并分析患者面部整体、前额、鼻部、眼眶、下巴及脸颊的颜色标准红(R)、绿(G)、蓝(B)和色调(H)、饱和度(S)、明度(V)的定量参数[6]。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面色特征定量参数以数值表示,采用Kruskal M-Wallis H检验及Nemenyi检验。数据共5组,每2组比较10次。P

2 结果

2.1 五脏系患者面部特征定量参数

在五脏系510例患者中,肺系、心系、肝系、脾胃系、肾系疾病患者分别为96、105、101、107、101例。面部特征定量参数R、G、B、H、S、V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2.2 五脏系疾病患者面部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2.2.1 五脏系前额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前额定量参数R、G、B、H、S、V值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43.966、135.206、95.246、157.948、41.842、143.966,P

2.2.2 五脏系眼眶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眼眶定量参数R、G、B、H、S、V值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62.535、158.915、139.399、145.032、112.314、162.535,P

2.2.3 五脏系脸颊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脸颊特征定量参数R、G、B、H、S、V值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38.571、134.886、123.633、139.368、77.272、138.571,P

2.2.4 五脏系鼻部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鼻部面色特征定量参数R、G、B、H、S、V值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77.872、165.315、125.621、131.988、49.886,177.872,P

2.2.5 五脏系下巴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下巴面色特征定量参数R、G、B、H、S、V值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46.034、150.745、127.199、60.344、146.034,P

2.2.6 五脏系整体面色特征定量参数比较 整体面色特征定量参数R、G、B、H、S、V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74.308、166.190、127.876、156.185、48.078,174.308,P

3 讨论

根据《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陈振湘[7]曾利用热象图按《灵枢・五色》划分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面部5个测试点上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各组差异较明显的部位分布均不相同,与上述五脏面部相属部位也不相吻合,故认为五脏疾病均可使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发生一定变化。有关《素问・刺热篇》描述的五脏与面部某些部位间的相属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利用舌面一体仪采集五脏系疾病患者面部色泽指数,根据客观参数比较结果,五脏系疾病面色在前额、眼眶、脸颊、鼻部、下巴5个部位及整体均有不同差异。研究发现,每个部位肺系疾病患者与其他脏系疾病患者均有不同差异。肺为娇脏,在窍为鼻,鼻、咽喉与肺相连,是呼吸的门户,其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及辅助呼吸的作用。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濡养、滋润的作用。本研究表明,肺部疾病在面色上更容易产生变化,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

根据“肝开窍于目”,在眼眶部位肝系疾病患者与心、肺系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测眼眶周围肤色的改变是肝脏病变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肺系与肝、脾系疾病患者、心系与肝系疾病患者,肾系与肝、脾系疾病患者的下巴特征比较具有差。肺系与肝、脾系疾病及心系与肝系疾病患者的脸颊特征比较有差异。肺属金,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脏互相协调,气机升降正常。肺金肃降和收敛功能可制约肝木升发、条达,二者为金克木的关系。因而肺系疾病患者与肝系疾病患者在脸颊部位出现差异。

脾脏和肺脏为土生金的相生关系。在病理传变上,肺脏出现病变可“子病犯母”,脾脏不足时可出现“母病及子”。《素问・刺热篇》提及鼻部候脾的面诊方法,本研究发现脾系与肺系疾病患者比较出现差异,也说明肺系疾病与脾系疾病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化生乏源,气血无从化生,机体卫外功能不足以修复,令肺系疾病反复发作不止。外邪侵袭肺脏多从鼻喉而入,肺脏病变以鼻部和咽喉症状为主,也体现了“肺开窍于鼻”的理论。

本研究表明,五脏系疾病患者在面部的不同区域存在色泽差异。这些差异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9],说明中医诊疗设备能够客观地描述面色变化,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少、疾病和中医证型涵盖不全,以及组间差异分布不均等不足。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通过校对舌面分析仪、寻找更适合的统计方法及数据算法等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方法,从而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

[2] 孙京,陈守强.高血压病多元望诊信息探讨及临床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18-20.

[3] 朱洪涛.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03-3204.

[4]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49,206,257, 414,417,513,624.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4.

[6] 耿英楠,高云龙,赵岩.基于RGB比例空间的立体匹配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6,34(1):54-58.

[7] 陈振湘.对《内经》脏腑――颜面相应学说的研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4):26.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7篇

人员的缺少。本文利用复合型人才“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对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这一复合型人才的胜任力进行了分析,为选拔复合型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和对现有人员的再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医院信息管理; 复合型人才; “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95-02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eeds Compound Talents

YUE Haiyu1 SHANG Guangxi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2.Taiyuan Central Hospital,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As followed it,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s who are excellent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medical and computer is less,this articl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competency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 who is compoun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wood” font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it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compound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s and. retraining the in-service staffs.

[Key words]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Compound talents;”Wood”font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合型人才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医院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而医院信息管理也在不断发展,进行流程重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它为医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过程中新的思路和新的任务不断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种种挑战,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院信息管理的队伍,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阻碍医院信息化的发展。

冉景亮和吴绍琪曾以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人才的胜任素质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胜任素质,特别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对复合型人才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图1)[2]。医院信息管理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应满足这一模型并具备其自身的特点。

医院信息管理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具有管理者的思维、知识和技能,这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应于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的竖(“丨”)。由于医院信息管理是对医院各项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它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具备管理学的知识,能够依靠医院信息化平台,有效地捕捉和处理信息,对于医院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能够利用信息分析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法、特尔非法等,对于医院的服务和业务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和竞争分析,为提高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献计献策,使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医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由撇和捺(“丿”和“”)代表。信息管理人员需熟悉医院的业务,搞清楚数据的来龙去脉,及时收集、整理、传递院内各种医疗业务数据信息。又因从各科室收集上来的原始资料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性,所以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对数据的意义进行充分地理解,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为院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关于临床医疗质量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分析报告。

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管理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对医院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更加简便、高效,通过计算机还可以搜集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地将医疗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对于临床数据也可以进行二次数据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还如卫生统计报表的制定等。因此,这些工作对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是很高的。

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除了以上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了复合型人才的胜任特征(素质),主要是指能够让复合型人才保持绩优潜在的、稳定的素质,这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质[2]。对应于“木”字的“一”。对于医院信息人员来讲,他的这些胜任特征(素质)可能是隐性的,比如协调沟通、开拓精神、工作热情、创造力、竞争意识、安全保密、情报意识、自信等[3]。这些特征(素质)虽不像知识和技能一样直接显现出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协调沟通能力,医院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向医务人员传播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并要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其他行政科室合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出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可行性建议。此外,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也应是信息工作者胜任特征中需要的。当今,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医学的知识更新速度都太快,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现在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再多也将显得很无力,势必会被时代淘汰。而外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快速地了解国外发展动态,能否较好地对前沿知识进行理解和利用,提升自己的能力。

医院信息管理是协助医疗和为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具有医院信息管理胜任素质并掌握管理、医学、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最佳人选。但目前,社会培养的专门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少[4],医院现从事信息管理的人员也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或者是原来的病案统计人员,计算机出身的人员,他们既没有医学方面的知识,也不懂管理知识;而原来的病案统计人员,信息技术系统知识与能力又较弱,造成了懂技术不懂业务或者懂业务不懂技术的局面。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急需要复合型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

医院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和现有员工再培训两条途径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为医院招聘医院信息管理人员提供了参考依据,不仅关注应聘者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胜任素质(特征)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从人才的起点上把关,有利于后期培养。而对于现有员工再培训,采取“分类培训,缺啥补啥”的策略。对于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医院可以组织其计算机再培训,充实辅的知识,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而对于那些懂得计算机系统知识的信息技术人员,通过在相关职能部门学习实践的方式,熟悉医院管理流程和工作模式,只懂计算机系统知识、不懂医院管理流程的技术人员是无法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的。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复合型医院信息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会逐渐缓解。

[参考文献]

[1] 谢玉英. 复合型人才是当代病案管理的迫切需求[J]. 中国病案,2008, 9(10):4.

[2] 冉景亮,吴绍琪. 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6,(6):24-25.

[3] 杨小东,高钰琪,李潇潇. 医院信息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09.

[4] 王华峰,吕庆文,张煜,等. 立足特色学科培养医院信息化人才[J]. 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02-103.

中医学基本特征第8篇

关键词: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特征

中医脉诊具有微观性、辩证性、多维性、个体差异性、时间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中医脉象的主要内涵在于,在一个多维空间内,同时具备势、形、数、位等基本脉搏要素,具体来看,中医脉诊涉及脉搏的时间因素、波动范围、脉形、走势、节律、频率、力度和脉位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对中医脉诊进行研究分析,应结合其多维空间特征,对脉象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因为患者病情通常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患者在邪正盛衰、病性、病因、病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脉象较为复杂。在进行中医脉诊时,应从其脉象的产生机制和表现等出发进行综合分析[1]。

二、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困境

所有脉象的产生均具有势、形、数、位等几个方面的属性,以及流利度、硬度、强弱、长短、粗细、节律、至数和深浅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各类特性之间相互组合,即成为各式各样、形形的脉象形态。各种脉象的特性和属性均可作为中医脉诊的依据。现阶段,临床上尚未出现一种能够同时反映两种属性的传感器。因为不同属性和特征所使用的设备性能与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其描记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医脉诊所绘制出的各种脉象图测量指标参数和波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尚未形成统一的脉象图诊断标准,这就对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相关中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很多中医学临床医师都以西医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检查方法和原理出发进行研究,并从外周血管压力、血管周围组织结构、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血管弹性等角度出发进行论事,这一研究手段的基础在于生物学信息所导致的人体病理改变,因而并不属于常规的中医学研究范围。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天人相应的辨证思维,在中医脉诊方面,十分重视空间状态的特征和变化,这与中医学体系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而其他血液流变学和心血管系统方法无法完全替代[3]。

三、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符合实际的中医脉诊临床研究体系。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要符合科学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优化整理等方法,实现中医脉诊的规范化发展,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切实形成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脉诊体系。仅仅依靠患者的脉搏图仪检查结果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中医脉诊现代化。就现阶段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不仅与中西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关,还涉及电子工程学、流体力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多学科相互协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体系[4]。

第二,增强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是逐渐减少中医临床脉诊主观性影响的主要方法,能够与其他客观化、计量化的脉诊数字技术相互协同,从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中医脉诊规范化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相关中医学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且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较高的脉诊方法,这还需要相关政府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协同努力[5]。

第三,优化整理中医脉学相关理论知识。中医脉学理论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常规形式理论和方法,其常见形式为“如果A那么B”,然而,这一理论形式中,仅有一少部分属于完全的普遍规律,而大部分均属于以概率形式存在的规律,也就是“如果A那么B的几率为百分之几”,另有一部分形式属于偶然的概括,也就是“如果A那么可能是B也可能不是B”。由于规律可以用于为与事实相反的条件提供依据,则上述的相关理论无法成立。若全部医学研究人员都将常规的中医脉学理论当做普遍形式的陈述,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中医脉学普遍形式的全部论述,都应以实际为基础,加以最终的检验,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医学研究人员应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在临床实践中重铸和锤炼中医脉诊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四、结语

按照现阶段的中医学研究结果,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化的中医脉诊传感器或是物理量,且对于患者脉象检查的两种属性资料的采集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由此可知,中医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在进行中医脉诊研究时,应从多物理量、多角度出发,通过中医脉诊传感器采集患者的脉象信息。中医学研究人员应从中医学辩证思维模式出发,对中医脉诊的机制和方法进行针对性分析,最终形成灵敏实用、多方面反映脉象信息、特色规范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医本质的脉图诊断方法,以充分彰显中医学脉诊的精髓。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继续增加中医学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转变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由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的现代化中医脉诊体系,从而真正有效地为临床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闪增郁.中医脉诊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77-78.

[2]葛丽娜.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之我见[J].现代中医药,2012,32(2):9-10.

[3]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