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训课程体系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从会计专业独立出来,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高校围绕“财务管理”这一崭新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尽管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属于新兴专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是高等财经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原则及现状
(一)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实践教学的目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指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和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现代公司和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会计、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适应地方中小企业金融、证券业、政府部门和其它管理服务业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财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的初中级理财人才。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应主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高素质”上,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和宽广的相关学科基础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必要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备外语、数学、计算机和大学语文基础;具备一定的国际观、战略观和涉外理财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它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熟悉金融、经济、法律、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知识,综合素质过硬、能力全面,学生的岗位定位是能在大中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含外资金融机构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事业单位;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高技能”上,即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如上所述,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都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更加明显,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理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满足市场经济对学生财务管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多变性和多样化。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教育的要求,应该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新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将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同样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既要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做到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通过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学生既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前已述及,高技能的人才,仅靠理论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绝对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这一点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都非常清楚:首先,实践教学强调的是以实务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其次,实践教学内容上能体现出实践教育教学规律,突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核算,掌握财务管理人员基本操作方法。不仅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的手工训练,为工作岗位具体操作奠定基础,而且进行财务管理与分析,为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投资分析咨询、财务规划等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三)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硬件缺乏。虽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被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所认识,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金的限制使得专业实验室的建设E困难重重。从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上来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和逐步投入,有着相对比较完善的会计、金融等相关经济类“老”专业的实训室,而财务管理专业却没有专门的专业实验室,因为,财务管理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投入期还很短,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专业实验室,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的问题。不仅如此,校内外财务管理实践的缺乏。(1)校内专业实践体系的缺乏。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只是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虽然还有一些其他课程方面的实训,但由于没有专业实验室,只是借助于别的专业实验室进行一些课程实训,有“东一浪头,西一棒槌”之嫌,并没有建立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内的专业实践几乎空白。(2)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按照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最好能有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到实践中去真正认识和体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对建设和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职高专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因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去实习的学生而不能进行。如果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又有相当多的学生因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而无法实习。即使能联系到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同样达不到
预期目的,实习效果不容乐观。对实习企业有关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业务不能胜任。在课堂讲授的教学环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综合业务能力不高。而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以完成。正是由于在学校动手能力培养上的缺失或不完善,也客观上造就了学生就业上的困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他们有相当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高支高专毕业生来讲,动手能力、“工作经验”的要求尤为严苛,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培养效果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有很多如用友等财务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颇值得借鉴。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也能够在学校经费不足、实验室投入周期拉长的情况下,在短期内达到满足教学要求的捷径。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能否参照用有公司的模式,寻找有意向的单位,来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这是我们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一个途径。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需要,购置一些其他应用软件如EXCEL、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增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2)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与财务管理专业比较靠近的是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有些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而有些与金融学更为接近,因此,在认真分析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和企业理财实践的基础上,应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比较合理。首先,基础课程实训。一是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就目前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多数学生在刚就业的时候从事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很少有学生直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其原因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企业筹资、投资等工作对多数企业来说尚属于高层管理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胜任。我们培养的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应用性人才的定位是在掌握了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上的、有一定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能力的财务主管,因此,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强化会计基础,使大部分毕业生首先以会计工作作为就业出路;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走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财务管理专业首先的课程实践是以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作为基础性课程实训。二是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个实训项目。虽然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训里面一般都要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介绍EXCEL工具的使用和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方面作一些强化。由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在实践环节开设的这个实训,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本财务分析图的绘制、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内容。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和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涉及一些项目内容的时候,以案例形式给学生讲解。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和实践性等,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也要注重发挥这些特征。有的学校独立开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这门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为,财务管理的各专业课均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而且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提出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解决方法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及通过评价选择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组织可以灵活多样,案例的来源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编写分析。一般采用分组讨论、组内讨论的形式,形成结论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用在课堂上共同讨论的方式。案例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分析中,不可能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但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最佳答案。所以案例分析的好处在于它能提供一种发现多种解决方法和对其进行评价的机会。在案例分析之后,再针对每一单项作出实训设计,如在企业实践中,有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应用、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等多个单项实训项目。其次,综合实训。在实践环节要强调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综合能力。实质上,在综合实训内容当中,又涵盖了每一单项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基础实训之上再设综合实训,即可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实训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训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开设以下综合实训项目:一是项目投资决策实训。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和地区、公司都在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从市场调研、项目选择、财务预算,到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创业活动都有学生进行设计,我们财务管理教研室的老师正在思考针对我们专业的学生,开展举行类似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的实训内容,选择其中某一部分内容,以一个创业项目作为实验背景材料进行实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作出决策,也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得到锻炼。这就为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提供了实践环境。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完善,形成在专业学生中开展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大赛类似的活动,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专业建设目标。二是证券投资模拟实训。进行证券投资,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特别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课程和证券投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实践,学生应掌握证券投资的过程,会分析证券价格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判断单项证券的投资风险及价格走势。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证券公司网站,通过互联网查询同步、真实的股市行情做出投资决策。三是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核心。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该实训是在仿真环境中模拟企业经营运作来组织的,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实训中分别承担模拟企业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实训环境,共同构建模拟企业团队。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实训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ERP综合项目实训。在沙盘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对ERP系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与此同时,我们
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来完成模拟企业各项基本业务的处理。ERP软件实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对企业静态业务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做精确处理,并将实物沙盘模拟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五是企业管理模拟实训。通过对本教学模拟实习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销售预测和订单进行生产,引起系统控制中心、技术开发、生产计划、品质的保障、原材料供应、仓库、产品销售及相应的财务、人事、设备、动力等各个环节的变化,反映出整个系统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分阶段的实习,逐步认识企业的使命,理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掌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深刻理解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和制约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经营管理中去,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为承担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开辟更广泛、多领域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手工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习以及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实践教学要求。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进入新时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解放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展开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1.管理人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仍缺乏创新,并且管理学生数量庞大,很多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并没有直接与大部分学生进行接触、沟通的机会,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学生工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脱节的现象很严重。
2.师生间没有建立平等关系
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仍属于“上下级”关系,无论是在教师与辅导员眼中,还是在学生眼中,彼此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没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也总是将教师视为高高在上的角色,不会主动交流、联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更多的是一种压制性的训斥,缺少换位思考的沟通,难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削弱了学生工作管理的效果。
3.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生活学习多样化
随着时代进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老师、家长的教育与批评不甚在意,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强。部分学生在做错事时采取逃避、推卸的态度,语言和行为表现过于激烈。以往,学生主要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再局限于社团,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生理想同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其能力与知识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很多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缺乏自控力和团队意识。开始就业后,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很多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就出现心理障碍,这对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在校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遵守原则。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由传统的“管事”理念转变为“管人”理念,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够仅抓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不放,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创新性的管理机制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是一种平等的、有意识的、人人都能参与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你我他之间以及自我之间的相互管理过程。其次,新时期下的学生管理要赋予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不要要求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模式中发展,要创新个性与共性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
3.创新具体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充满挑战的工作,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高职学生管理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如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不仅能够解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其次,多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与学生网上交流,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并做出管理模式上的转变,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紧跟时展步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创新性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苏波,方梦飞.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6-02
一、前言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因此在初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是茫茫大海中等待停泊的船只,初中老师则是指引的灯塔;如果学生是园中的新苗,则老师便是辛勤的园丁――教育的成效和教师有着绝对的关系存在。教学是一门学问,而教学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至圣先师孔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可以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而这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由于教师是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如果忽略教师本身的需求满足,如何让教师专注于教学上的心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成了我们首应重视的课题,也唯有去了解教师教学关注的相关内容、影响因素、发展情形,提升我们对政治课教师教学关注的认知,进而带动学生学习成效及身心的健全发展,对国家在教育上人才素质的培养则更有帮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教师教学关注的认知,也可进一步去体会、改善或帮助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遭受的难题,促进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专业的发展。
二、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意义
了解初中政治教学关注的意义之前,我们应先对关注一词有先备认知。笔者整理学者对关注所下的定义认为关注为关切垂注,兴趣和注意所在;因此对于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研究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何谓教学关注,每一位研究者对教学关注意义都不尽相同,大抵上都是以 Fuller 做根基,再扩充解释[2]。根据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Fuller 所界定的教师教学关注在意义层面上比较广泛,之后的学者在定义教师教学关注时,多比较偏向教学层面上的阐释,研究者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个人本身和外在情境所影响,因此,所谓的教师教学关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遭受到任何和教学有关,以及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上的课题,并且这个课题为教师所关切注意,积极想尝试去改善。而这些课题会因某些影响因素而有不同阶段比重的关切程度所在。
三、初中政治教学关注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一)教学关注研究的发展
从任教于师资培育机构的教授们已经开始尝试去发现要教他们学生什么,教授们开始以教师的问题、教师所抱怨、教师所感焦虑以及教师感到满意的几个面向加以调查,揭开了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研究的序幕;之后 Fuller 将教师教学关注概念化,划分为两种型态:自我利益的关注,学生利益的关注。最后,再根据教师关注检核表资料进行因素分析,认为教师教学关注应再包含教学情境关注,但由于教学情境关注必须透过情境本身的改变,或先改变自己,再推动情境的改变才能解决,因此,在谈教师教学关注理论时,都只包含三面向,即以 self、task、impact 来代表教师教学关注的三阶段[3]。
(二)教学关注研究的应用
在发现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对革新措施的关注表现与Fuller所指教学关注有相似之处时,于是他们以关注概念为基础展开为期三年的实证调查研究,建立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其基本观点如下:1.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2.改革过程中,了解执行者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3.改变现状先从改变人着手;4.改变过程中,革新与执行是一体两面的;5.改革过程是可以经由规划实现的;6.本模式所称革新泛指各种型态及不同大小的变革[4]。
因此,有关教育改革的研究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被视为最佳的实证理论模式,其应用领域除了教育研究外,还推广到护理、农业推广、商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四、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的相关研究
就本研究主题而言,可以归类以下四点研究方向:师范教育的应用;以理论为基础运用以解决其他关注问题;对于理论的验证;影响之相关因素探讨。研究者将四个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整理,做出以下的结论:
(一)师范教育的应用上
从文献中研究者发现应用于师范教育上的研究多数早期,包括 Fuller 在 1967年 以 332 个师范生为研究对象;Hall 在 1960~1970 年间以参加个别化师范教育实验课程的师范生为对象以及Patterson在1969年将教学关注理论纳入师范课程安排都得到一个结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师范生的学校实习经验是完成发展任务和解决关注的重要贡献者;接受将教学关注理论纳入课程安排的师范生对教学内容及教授较感到满意。因此如果我们在师资职前培育课程中改变课程内涵或上课顺序,让职前教师的教学关注受重视,应可获得正面的意义与帮助。
(二)以理论为基础运用以解决其他关注问题
包括国外学者 Roper 在 1993 年探讨师范生所知觉的教学关注与指导老师知觉的教师关注之关系和Lorhr 在1994年探讨职前教师和任课教授的教学关注以及近期国内研究者探讨教师效能感与教育变革关注阶段、教育变革接受度的相关情形,理清教师对教育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李复惠在其任教健康教学范畴内探究教师认知与关注程度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姜礼能探讨资讯融入教学与教师关注相关议题;王慧珠探讨教师教学关注与教学专业成长需求的现况和相关性,并比较不同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变项之教师,其教学关注与教学专业成长需求的差异情形[5]。从国外的两篇相关研究和近年来国内研究者的文献中可得知,已开始尝试从理论中去发展如何解决实务上的问题,以期探讨了解学校中的职前教师或是不同教学情况、教学职务上的关注,更据此因应教学时代的变迁,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如现在的科技融入教学及教师专业、应用 CBAM 模式以探讨变革关注等,这都是值得令人思考亟欲探究的课题。
(三)对于理论的验证
从相关应用研究中得知,Fuller 的教师关注已经有许多研究将其应用在其他教育对象上,以了解其他不同教育领域关注的发展,借以验证 Fuller 的理论是否亦可适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研究结果都和其有相同的结论。而此领域在国内的文献上尚称发展阶段,关注的情形是否真如Fuller 理论,值得探讨。
(四)影响之相关因素探讨
从整理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从事此方面研究文献可称丰富,而研究影响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的因素亦很多,可归类为个人因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情境因素(学校规模、担任职务……)。先进研究者以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因素探讨为最多,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不可忽略的是因为我们是抽样调查的准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当然不可广泛适用各个地区。纵然如此,这也是日后可提供后进做研究的珍贵资料参考点。
五、结束语
从一开始的教学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到现在所整理归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做研究时会因为每一个研究者对于领域的范围界定、名词定义认知上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发展。在本文研究所探讨的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一题,学者在意义界定上便有所出入,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较为广义,教师关注;二较为狭义,为专指教学上的关注。但在事实上,从相关的研究探讨皆可指出两者都会影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发展。因此,研究者将两者关系进行了整理,发现两者并不冲突。其二,研究者从整理的相关文献中可看出,先前研究者多以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然而,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会受到教师教学关注的影响,因此,每个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及需求都应被了解。第三,从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以关注本位的采用模式应用到教学变革层面越来越多,借此可以突显教师角色和心态在教育改革上的重要性。最后,纵使我们可以从研究中的问卷搜集许多资料,并不足以表示这就是正确的初中政治教师教学关注,而必须再借由额外的资讯予以辅助,如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将会是一项好的资料来源。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学问,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不仅会影响学生,更是从家长、学校到社会、到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小从个人,大至全体;身体和心灵的培育。因此,了解初中政治教师关注,探究教师在教学上的关注是一项初始点,不仅认知,更待精进我们在教育上的源泉、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04)
[2]袁长清.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
[3]袁长清.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J].政治课教学.2003(09)
[4]冯玲.试论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素质的提高[J].河南教育. 2003(06)
[5]柯翔武.论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意识[J].龙岩师专学报. 2002(01)
1.1《中国式管理》简介。《中国式管理》一书由台湾著名教授曾仕强所著,2003年9月第1版,2006年1月第2版,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曾仕强教授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情理法相互融合的管理,其核心观点是修己安人。
1.2《中国式管理》批判。在中国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提出“中国式管理”需要一番勇气,显然当前的中国管理科学尚不成熟。但试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所以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大家关注和热议。曾教授说:“中国式管理原来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这本《中国式管理》,当然不能够凭空捏造出中国式的管理科学,却不得不用心探讨中国管理哲学。”也正因为当前“中国式管理”的不成熟,招来了大家的批判甚至谩骂,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式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脱离。众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争议与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缺乏实践基础,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不能支撑“中国式管理”理论;(2)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根植于传统文化,话语意义空洞、模糊,逻辑结构不严谨,哲学观点实用性很小、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不解决实际问题;(3)对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态度有失偏颇。中国式管理夸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忽视了孕育西方管理科学的西方管理哲学。
1.3《中国式管理》积极意义。正如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中国式管理”有其合理性,才会引起大家争议。“中国式管理”本质是中国管理哲学,其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方面。曾仕强说:“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目的只有一个,在于用得有效。”如:(1)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安人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修己安人指管理者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被管理者安宁。修己是修造自己,要自觉、自律、自主;(2)把二看成三,运用好二合一的灰色地带,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运用中庸之道,寓人治于法治,法、理、情兼顾并重;(3)“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以人为主即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因道结合即志同道合、团队合作,依“理”而变即依据事理的发展、变化而合理解决;(4)“中国式管理”也强调计划、执行、考核、沟通、领导、激励等管理哲学。
2、“中国式管理”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照“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是强调人治,人治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是修己、中庸、无为、合理等,它对“人”(即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要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负使命、责任重大。这与“中国式管理”的人治有许多相似之处。
2.1“中国式管理”哲学的核心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出自《论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意为不足)诸!’”其原意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这里“修己”与高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杯水与桶水关系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是相似的,即只有提高教师修养,才能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安人”和以育人和人才培养为本高校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
2.2“中国式管理”的“三分法”、中庸合理思想与高校柔性化管理思想是相契合的。企业管理和高校教育指向的都是人,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以好、差来区分,教育学生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又要指出缺点,要不愠不火、讲究耐心,要讲究和谐,还要讲点中庸之道。
2.3“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树根、树干、枝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关系呈现纵横交错的现象,三者只有统筹协调、各尽其责,才能开花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委是树根,思政干部是树干,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一线人员则是枝叶,树根提供方向和智慧,树干重在执行与管理,枝叶重在落实与践行,他们的统一协调、相互合作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
2.4中国式管理推求情理法的互融与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教育要求及制度管理相通。情居开端,法居末端,理则居中,情与法都为讲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将教师情感关爱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教给大学生科学道理、人生哲理、职业要求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度管理与纪律处分只是讲理的辅助手段。
3、“中国式管理”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思政队伍建设融入了较多的西方管理理论,如系统思考、团队合作、文化管理、权变管理、执行力管理等,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毕竟根植于中国文化背景,学习和借鉴“中国式管理”哲学,能带给我们思考、启迪我们智慧,可以进一步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1思政工作者修己才能安人,因为安人,所以必先修己。“修”意为修炼、修造,一个出色的思政工作者必须要有“修”的概念,要有高尚的内心,要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要长期坚持做,要有坚强的毅力,要不断积累经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做事要思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严密的逻辑过程。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工作实践、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要不断进步、突破,同时也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炼。思政工作者在如何安人即如何教育学生方面,要注重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要注重心灵火花的碰撞,要以高尚的修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要有全过程育人的系统思考。
3.2用三分法来比照思政工作的柔性化管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外圆内方、柔中带刚、适度地讲点中庸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人治”放在第一位。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错与经验的积累中成长,刚性的批评和制度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看待学生不能只以二分法的好坏来区分,对好学生要剖析不足,对犯规学生要挖掘亮点,要允许学生不是故意的犯错。教育学生不仅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做的正确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师生关系、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关系和谐了,心态平稳了,事情就能做好。
职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人与事相宜的最佳状态,使教职工的体力、心力和智力得到最高水平的发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基于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人事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 人事管理 政治思想工作
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有些政策、规定难免与一些教职工的意愿、意志发生矛盾,并由此产生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教职工思想产生了较大波动。如果这些思想问题处理得不好,势必影响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影响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影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学校人事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人事管理工作的成败。
一、制度的确立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只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改和补充,使之贴近实际、科学合理、日臻完善,才能做好学校人事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不断健全与完善各项条例和规章制度。
学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要始终恪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准则,所以在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领先,体现民主管理的原则,让教职工充分发表意见。对教职工中的不同意见要引起充分重视,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解释工作,使制度有法可依同时,又兼顾弱势群体,使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真正成为民主制度、公共制度,这样执行起来教职工才会自觉遵守、自觉维护、自觉约束。
2、成熟的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管理制度。
制度在试行阶段,反映出来的问题看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学需要、有利于人事管理的开展、有利于职工权益的维护。如果是,就应将其纳入管理制度之列,而对于一些个性问题同样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对照上述“四个有利于”看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坚持以国家规定为准绳、以学校发展为方向、以“以人为本”为准则积极做好解释工作,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之间要用思想政治优势开展攻势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学校与职工之间搭建一条和谐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将制度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认可。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工作,单纯为制度而制定,制度到头来“落实”只是一句空话,只有将建全和落实规章制度,与坚持思想政治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制度的执行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对学校教职工进行耐心说服、正确引导,使其提高思想觉悟和遵守纪律,而执行管理制度则是要对违反纪律、违反规章制度的教职工依据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恰当的行政处罚。所以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好解释,让受批评的同志欣然接受,让受处罚的同志心服口服,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目的,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掌握好政策界线,做到公平、公正,政策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偏离了正确的管理方向。
1、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严格执法,避免滥施惩罚。
行政处罚是人事管理工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就会使当事人在接受处罚中受到思想教育,达到认清是非改正缺点之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的职工违反了规章制度,且在教职工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就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在实施处罚时,人事管理人员必须要经过调查、审核事实、比照规定,严格掌握处分条件,绝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个人主观意志用事,随便给人以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所以人事管理工作必须以纪律条例为标准,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执行纪律相结合原则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以教育为主。
2、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全过程。
实施惩罚是教育违纪职工的一种手段,要达到既让违纪职工接受惩罚,又让其心服口服,这样的人事管理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是很难做的。这就需要人事管理人员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耐心做好疏导教育,使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的职工,能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以此作为今后努力工作的动力。
3、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遵章办事、执行制度是人事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治校”的根本大法,所以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事管理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严中有理,理中有据”要使被处罚的职工心态平衡,保证其身心健康,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政治思想工作“以人为本”的精髓之所在。
三、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必然影响到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的出现,从而产生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单靠硬性执行制度而没有必要的思想工作作先导,就会使矛盾积压,时间久了就有可能爆发,必然会影响到改革的深化。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思想工作与实际工作的统一。
1、认真学习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人事管理人员要反复学习、认真领会政策之精髓,并结合学校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人员分类和分析,对照文件规定,进行对号入座。在此过程中,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摸清教职工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如实行全员聘任制会不会让教职工转岗、下岗?实行了内部退养制度会不会影响职工的收入?实行岗位设置后会不会影响“双肩挑”人员今后的发展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把改革的意义和目的,通过与职工沟通,让职工理解和接受。
2、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先导,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改革的认识。
针对在此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一方面要在理论与实践上阐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使教职工认识到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事业单位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让教职工明白改革不是“砸饭碗”,而是优化岗位打通岗位工资晋升通道,并通过岗位优化使教职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让“铁饭碗”变成“金饭碗”,引导他们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建立适应时代特点的新思维,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对改革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责任感。
3、充分发扬民主,充分体现“三公”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人事制度改革既是一次变革,也是一项群体事业,涉及的人多面广,情况也很复杂,矛盾必然突出,难度也较大。能否充分发扬好民主,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投身到改革中来,并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始终坚持政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向广大教职工公示,增大教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保护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确保学校改革的顺利进行。
4、以人为本,妥善处理矛盾、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使其教育教学发展别具一格,有颇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方面,其学生管理经验颇具启示意义。
人才培养方向的市场化。为市场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力人才是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目标。香港的职业教育紧密围绕人才市场的需求,各种院校和机构的课程设计、内容、教育教学方式等,都是围绕着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制订和实施的。在香港,负责职业教育的是香港职业训练局,训练局下属20个训练委员会和8个一般委员会通常每两年对各个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现行职业教育规模、办学方向、课程内容作出客观检测和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征求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的意见。这不仅可为各职业院校或其他办学机构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等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帮助求学者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从委员会多年的调查结果看,香港人才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操作工和服务人员。因此,香港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技工课程,主要培养的也是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也可以整合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不必要浪费。配合资历架构,职业训练局委托香港学术评审局进行院校办学质量评审和学科优势评审,以检验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并通过评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教育资源,能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香港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教育模式方面别开生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切按市场的要求来配置教育资源,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其一,职业教育大幅去行政化,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兼职教师较多,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太严格。其二,办学格局多样,社区学校、职业技能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效分流,分担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
普通本科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据统计,2004~2005年度,香港有近1000所民办大学提供持续教育及职业训练课程。香港公开大学以及8所全日制公立大学独立设置、以自负盈亏方式运作的专业进修学院,提供持续教育及职业培训课程。全日制大学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不仅能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间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促进整个职教行业健康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在香港,职业教育虽以市场为导向,完全市场化运营,但并不代表政府不参与其中。相反,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是,其所扮演的是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监控者。香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引导以及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来实现的。这样既能避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过度干预,又能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另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也是香港政府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引导的一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政府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营。香港职业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民办师资力量的进入并发挥巨大作用。一些大型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教学网店和教学资源分配。规范化的公司制管理,灵活多变的市场化运营,使其具备公办学院所不具备的各种特点,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大型培训机构能为学员提供良好的职业远景展望,对行业未来作出预期。学员能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这些对于一个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
注重实践与教学的结合。香港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发展,反映到职业教育界就是既注重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又能够接受理论化的教学方法,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香港在职业教育方面走得更远。在实际教学中,实际操作与实习检验是必不可少的,强调与实际的结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及临场突发应急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香港职业训练局秉持与行业无缝对接的理念,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室,实现了学生实训设备与企业对接,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实训设备的投资方面,除政府资金投入外,主要是各教育机构的自行筹资,以命名楼名的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且设置冠名年限。
香港高职学生管理的启示
明确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要明确要求,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及时跟进市场调研,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满足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革新教育教学机制。高职教育以教为主,而不是以管为主,应革新对当下内地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优化资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耗费在庞大的管理体制上。对教育方式、地点要进行创新,不能只囿于学校一点,要引导学校走出去,学生走进来,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实现学生的进步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发展共同前进。
合理规划全日制公立大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极其明显的区别。应对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重新认识、重新规划。高职教育以面向市场为主,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其不能按照大学本科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而应在保持高职教育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普通本科教育的优点,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应以引导者、规划者的形象出现,改变命令式、行政式的规划,代之以服务性的引导。同时,应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当前我国内地高职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学生实习设备紧缺,现存设备也存在老化、破损问题,短期之内,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仍是高职教育的最大资金来源。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