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4:01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

高标准农田,是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2013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出,我国到2015年要建成4亿亩、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14年06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这必将加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加速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临来新一轮大的调整和变化。江苏早在2003年就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苏北是农业大区,是江苏能否按序时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给苏北特别是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各方能紧紧抓住,努力发展,更好做好富民强省目标。

一、苏北“三农”现状

(一)苏北农民希望思变迫切。江苏经济发展基本上可用层级来形容,越往南越富,越往北越穷,所以就有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苏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而苏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刚刚脱贫。受到苏南经济发展带动和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苏北地区人民迫切期望变化。迫切期望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迫切期望转变耕作方式,传统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方法已经成为历史,全部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下的小块土地严重影响现代农业机械耕作,许多农民自觉开始土地流转,小田合大田,统一耕作、统一管理,这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现实基础;二是迫切期望改善人居环境,在部分苏北农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基本上是零,许多农户在县城或乡镇上买房,农村居民期望改善居住环境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又一个现实基础。

(二)苏北农村人才严重缺乏。苏北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左右,主要集中在乡镇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两个方面,他们平时主要应付于每年两次桔杆禁烧、两次计划生育、保险统筹、防违制违、信防稳定,而缺乏对民生事业、经济发展等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谋划。农业人口中,由于现在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都可由机械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完成,所以基本上种田的都为5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完成,年轻的农民基本上都已转化为城里工业打工工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懂技术、会管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来做家庭农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素质高的农民人才来推进,这一点不可或缺。

(三)苏北农业生产关系某种程度上束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系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农业生产力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大大改善,农民认知水平也相对提高,而我国一直沿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确定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业生产关系必须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因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还没有不要土地,当农民在城里打工挣的钱远大于种地挣钱多的时候,或许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国家农业补贴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完全解决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个特点

(一)系统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虽要求因地制宜,适当整小合大,但就苏北农村现状而言,肯定要涉及到村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户集制度调整等诸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所以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二)规范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是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根据各地地理风情的不同,国家已经制订了科学指标体系,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都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对建设监管和建后管理也有要求。

(三)现代性。纵向上比较,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是很大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中国特定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横向上比较,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跟临近的日本比较差距还很大,与我国的台湾比较也有差距。我们要树立大农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安全放心农业思想,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前沿发展农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驾护航和奠定基础。

三、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社会要确保稳定,经济更要努力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带来的矛盾问题,要用大发展、大变革来弱化小矛盾、小问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村居建设、组织管理等农民切身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有人想动它,农民会很敏感,会很在意。所以要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将政府要做转化为农民自己要做,将农民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要求,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将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各种利益挂起钩来,让农民感受到思变才能富有,劳动一定能产出价值。

(二)处理好村居、农田、组织三者关系。这个关系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农民生活在农村是要靠农田来养活的。怎么合理按排村居、怎么种好农田就是农民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每天研究的课题。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目前或者说未来农民生产、生活,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什么样的耕作关系才最适应目前或者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农业大市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或新农村研究政策室,专门研究“三农”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前国家也要求相关高校成立的相关研究部门,但因没有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而基本流于形式,相对成果少之又少。

(三)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每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很大,新增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继续配套及节水投资、粮食增产能力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很多。可现实情况是建设不到位、农民不领情、农业发展慢。国家每年1号文件都谈农业问题,可农业问题一直不能理顺关系。为什么?我想建议注意三个问题的认识。一要突出农民在标准农田建设中主体地位。农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是属于农民的,标准农田建成后,还得由农民来使用、来管理,这是肯定的,所以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是在为农民服务,农民是标准农田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强化市场资源调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比较完备,而农业开发市场作用还基本上处于起点阶段,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土地政策,二方面是农业开发本身投资大、风险大、收益小。今后要发挥市场资源调配作用,包括资金调配、人才调配、技术调配等等。三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业强国是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让工业返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国家要加强农业规划,加大投资基础实施、公共实施,主导一批亮点工程、样板工亮、特色工程。总之在政府、企业、农民三者角色关系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建、农民是主体。

(四)处理好规划、建设、管护三者关系。规划要科学,建设要品质、管护要成长效。如何科学规划,需要理论指导,先行研究,搞清在现行制度下“三农”的内在规律,把握分清“三农”所处形势,既不能落后,更不能脱离现实。在规划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的关系,注意详细性规划(地方性规划)力量不强、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影响控制性规划(全局性规划)的实施。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质量是生命线,农业工程更要经受住自然、历史的考验,绝不能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管护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木防护由于得不到有效管理,造成重复投资,浪费现象严重。建议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分为两部分组成,农田本身部分还交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相关涉农企业、农民本身来管理,农田附属公共设施部分象城市物业管理办法一样交由企业来管护,注意明确好责权利关系。规划、建设、管护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没有合理的规划、高品质的建设,管护工作是做不好的,建设、管护工作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科学规划。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研究、研讨平台。一是要建立科学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一可以委托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建立,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出成果,成果理论层次较高,应用起来不一定能够符合实际。二可以委托相关农业大市建立,这种方法实现也不难,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不足是理论层次不高。三可以委托第三方(企业)建立,科研项目、成果完全通过市场来操作,科研人员可以由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官员组成,优势是灵活、有用,不足是培育第三方(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四可以进一步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总结已有经验、论证已有成果可行性、可操作性。研讨平台一是可以举办专门研讨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将各自项目研究进程、可行性、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性、推广性等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对已有成果再创造、再深化,可以产生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二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具有不定时、不定点,要求不高的特点,交流方便快捷,便于吸收各层次人员智慧,共谋规划建设新农村。

(二)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规划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类工作,需要成立专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对农业区域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对农业经营提供咨询服务,对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规划设计;二是对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三是农业概念规划、开发经营策略研究及整合推广;四产业园区战略规划、空间设计规划、开发运营研究及招商推广;五是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六是高端会展、主题招商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七是标准农田中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等。

(三)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农田管理交还给农民,这个农民指是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涉及企业及农民个体等为单位的法人组织,农业基础实施和公共实施,甚至包括农机、农技部分交给企业管理,农民组织定期向管理企业部门交纳物业管理费。这样既明确了责任主体,又节约了成本,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更推动了农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让政府丢掉长期管又管不好的包袱。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各级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结合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标准是前提,解决建成什么国家高标准农田的问题。国家高标准农田应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起来考虑,一起来规划,不能单独行动,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浪费。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所以如何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以及建后如何管理也是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议建立研究、研讨平台、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服务外包,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研究,2009(3).

[2] 罗旭.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9).

[3]王彩琴,李亚峰.精心组织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3).

[4]龙涛.建设高标准农田需做到“三个关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9).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2篇

关键词:农田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60-1

1 上一轮基本农田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耕地保护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上一轮规划在确定保护区时没有准确预测以后经济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未来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和城镇用地发展方向考虑不够;部分耕地空间布局零星,没有成片规划保护;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位于洪水淹没线以内;少数国有军林地和事用地也被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有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面积小、质量低、分布零散,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机械化规模农业的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地域上没有土地利用分区标志,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导致有些优质耕地被建设占用,难以对耕地形成有效保护。

1.2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执行不严

国家近几年相继出台了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政策,一些乡镇在执行政策中没有很好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随意扩大生态退耕范围和绿色通道建设的宽度,违规占用基本农田植树造林、发展养殖业。生态退耕直接挤占了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农业结构调整也缺乏整体规划,土地利用存在盲目性,既破坏了土地利用结构,又浪费了基本农田资源。

1.3 基本农田总体质量不高

多数基本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基本农田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小;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量旺盛,擅自将城镇周围优质高产的耕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区,新补划的基本农田大部分位置偏远、质量不高,粮食生产能力有所减弱;普遍存在耕地重用轻养、补充耕地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等问题。

1.4 动态掌握基本农田变化状况的手段不足

每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脱节、土地利用图件更新缓慢、基本农田成果资料陈旧落后、基本农田变化状况缺乏动态监测。

2 新一轮基本农田规划修编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

新一轮规划要确保实用、管用,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留足建设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目标和规模。基本农田保护区一定要将高产、稳产的耕地集中连片划入,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新一轮规划要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2.2 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保护制度

对基本农田的地力进行分等定级,依据不同等级的基本农田实施不同的地力保护措施。

2.3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要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把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的头上。

2.4 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者改变基本农田,并禁止闲置和荒芜基本农田。对于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其选址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而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同时必须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以确保基本农田总量的平衡。

2.5 建立基本农田信息化管理体系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3篇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芜湖;三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0-02

1 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 km2,耕地5 220 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 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 农田水利现状

2.1 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 333.33 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 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 533.33 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 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 kW、流量为0.22 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 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 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 477 kW、流量17.88 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 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 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4 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形成整套合理管护机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权登记,及时颁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所有权人与具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管护范围,规定所有权人与管护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水利建设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5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9):87-92.

[2] 中国老年科协农田水利专题调研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9(11):21-22.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4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农村生产条件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农田水利的发展得到充分的重视。可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不够科学,导致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但没有起到方便灌溉的作用,反而导致很多的安全事故,比如说水利工程倒塌,还出现很多水灾等问题,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设计问题

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上,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最后质量和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认为方案基本可行就认为没问题,忽略了工程的详细技术问题,也忽视了经济费用的问题。另外在招标设计阶段,没有对工程进行再进一步的优化,这样会让工程隐藏很多隐患。在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受到一些业主或者其他人的影响,设计者才认真核查设计方案,这样会直接引起在施工的时候,设计图纸还会出现修改的问题。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施工问题

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比较大的盲目性,这样导致实际的施工建设与设计方案有一定出入。另外由于施工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导致一些技术上面的问题,比如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或者在维修方面,未经过专家的现场认证和巡查,自行进行维修,可是这种维修工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相关的维修人员只是从形式上解决问题,有点亡羊补牢的做法。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一直以来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导致枯水季节的时候,农作物缺水灌溉,丰水期的时候又出现水泛成害,破坏了农村的环境,也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1.3工程的管理问题

作为工程负责人,要做好工程的管理。首先坚决避免工程管理粗放,忽视维护管理。同时要做好资金的管理,避免因为管理不足,导致经费不够。另外还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好设计组工作人员,避免设计组工作人员在方案设计的时候比较草率,最后导致方案不实用。另外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他们的日常工作,避免一些施工人员因为态度的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问题。

2如何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

2.1渠道与渠系建筑物

一个灌区内灌溉或排水渠道,可以分为干、支、斗、农四级构成渠道系统,简称渠系。新时期,中国渠系建筑物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定型化、装配化、机械化,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另外在设计渠道和渠系建筑的时候,要加强对节水和节能建筑的研究,同时要留意和引进新材料。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改进和更新渠系建筑物。

合理利用相关的建筑物。采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实现渠系建筑物的监测,实现施工管理自动化。在选择渠系建筑物的时候,要全面考虑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工程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质结构,还要从安全系数和经济系数上面对工程进行考核,综合考核渠系建筑物。另外要在进行开挖水道,做好输送水流,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灌溉,同时方便排水和通航,最后在发电方面也有一定的好处。

在设计渠系建筑物的时候,水闸的设计和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闸位置的选择,一般选在河道或者渠道岸边,这样可以很好地去挡水和泄洪。同时做好闸槛的设计,高度和宽度方面要合理,不然影响排水的效果。设计好闸门的高度和宽度,这样才能方便开启和关闭,有利于调节水量,可以泄洪、冲沙等。

2.2节水灌溉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各地搞好工程的规划布局,选择好工程形式,严格按技术标准,分步实施。既要积极,又要量力。各地应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在集雨工程中建设和管理经验,以指导雨水集蓄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首部枢纽的设计要有利于节水灌溉,要做好首部枢纽每个部分的长度和宽度计算,保证水流量的合理通过。

至于喷灌的部分,要有利于进行土地的灌溉。一般情况下,喷灌就是是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让水通过喷嘴射至空中,最后是以雨滴的形式下降到农田的方法。在设计喷灌的时候,要首先要选择喷头,设计单位除了要思考其自身的性能,包括喷头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等,还应该考虑土地的允许喷灌程度。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布置包括喷头的组合形式、喷头沿支管上的间距及支管间距等。喷头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灌水质量。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注意事项

工程设计要以方便灌溉为出发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案,都要围绕着“方便灌溉”的出发点。设计单位切勿为了追求外观的好看,而忽略了水利工程的最本质的目的。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要符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特点。另外小型农田设计,还要保证安全。整个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资金投入

农田灌溉管理是旱涝保收高标准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如果出现渠道淤积或者设备故障的情况,就需要对渠道和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转。而保养与维护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投入,往往资金量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就导致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资金不足。而导致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不到位。因此,就需要加强中央、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并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健全基础水利灌溉设施,以及加强对水利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保证旱涝保收高标准,进而提升农业的经济增益,保证农民的利益。

结束语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中重要的是注重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只有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做好了,才能保证农田建设方案的有效性。总的来说要符合科学发展道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从水利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一方面就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为农民百姓谋福利。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5篇

基本农田是我国18.5亿亩耕地中的精华,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红色警戒线,是我们的保命田,我们必须采用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一、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我国的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

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和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凸现,“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现阶段,耕地仍然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对大多数农民来讲,目前还离不开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村生活,离不开耕地。故此,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耕地对农村的稳定作用,农村的稳定来自于农民的稳定,农民的稳定又来源于农业的稳定。土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性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保护好耕地,等于为农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生产水平低下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条件所影响,耕地质量表现以中等为主,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超占60%近年来,耕地质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有5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序存在环境恶化和地力下降问题,

2.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基本农田增加缺乏后续保障

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仅为5403公顷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的新疆、内蒙古、宁夏和低洼易涝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沿海滩涂

三、对策建议

加强新时期的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可以从制度、经济、法律、生态和技术等多角度、多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体来说,要把治标和治本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关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有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制度

立法是有效划定、监测和管理基本农田的法律保障,国外基本农田保护的成功经验都是把立法做为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从基本农田保护技术规范到管理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通过立法,健立农业保护区,保护耕地,该省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农业用地委员会,制订了《农业用地委员会法》、《农业用地法》并建立了农业保护区,将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的470平方公里农用地及可耕地纳入了农业保护区,并对保护区内土地的使用和保护以法律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农业用地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执法与管理机构。《农业用地法》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农业,如果要划出保护区或改为非农用途,必须经农业委员会批准;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规划及法规时必须考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支持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避开良田,如无法避开,也要在设计和建造时将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制度的执政与监督

进一步完善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省、地市、县、乡、村五级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票否决制”,通过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将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位,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中。

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各乡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显要位置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图,保护制度责任单位等内容在标志牌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杜绝“占优补劣”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进行“基本农田异地补充,异地有偿代保”时,必须保证新补充耕地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在数量、质量、区位和生态上都达到大致相当的程度。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常动态管理,要应用已有的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建立基本农田统计台帐、完善基本农田登记和日常管理制度,要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相结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网,并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如航空、卫星遥感测绘)进行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要加强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把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3.全方位,多渠道等筹措资金,建立全国范围的基本农田保护和开发基金,加大保护基本农田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的优先优惠政策,形成基本逐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逐田保护是对优质耕地的特殊保护基本逐田保护区的农民因此而丧失一些发展机会,因此国家应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一系列的优先优惠经济政策,弥补当地农民的机会成本,调动地方农民保护基本逐田的内在经济动力。一是国家可以将政府贷款、资源保护工程、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等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二是各级政府将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先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各级政府每年给予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一定的经济补偿;四是国家给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依法征收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三项费用的力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可鼓励和指引各级政府、单位和农户对其管理和经营的基本农田增加资金、劳力投入,改善基本农田的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政府可整合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使用,重点投入,以扩大资金投入的规模效益,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4.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6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保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施工以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实现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以及管理的加强,才能保证其有效的发挥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了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⑴部分工程在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有的灌溉和排水涵管漏水,水闸漏水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致得使枯水季节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田缺水灌溉,丰水期内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涝灾。

⑵个别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由于顾及形象工程,有时造成了个别重点地方重复建设,有些项目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出现半拉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建设及管理中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因此工程纠纷比较多。

⑶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⑷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建议

由于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⑴着眼大局,高度重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关系着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问题,是民生问题,要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从打造粮食核心区的高度,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确县级政府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和农户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⑵科学规划,防止盲目建设

政府应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开发。首先解决制约当地生产发展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最佳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因规划设计方案不科学而造成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⑶增强管理职能,协作配合打总体战

市以下各级成立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构,政府应赋予该机构一定的权力,对上级各个部门下达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检查验收,避免各部门各行其事,各自为政,自己说了算的现象。对同类型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打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扩大规模效益和示范效应。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各部门各自为政,机构重叠,人员重叠,项目重叠,重复建设等弊端,实现项目建设规模化,资金效益最大化。

⑷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工程管护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与建设同等重要,对现有农田水利项目,要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对有专门机构管护的水利工程,要尽快解决人员定岗定员问题,让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对大多数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管护的农田水利项目,应在工程建设资金总额中预算管护费用,以便落实专人进行工程维修管理。在项目未列入管护费前,县级政府应落实一定资金对管护人员进行补贴,对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的工程,要拨付专项资金及时进行维修。

⑸加强项目建设宣传,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农田水利项目确定下来后,项目实施的部门应该及时主动地与项目建设区的镇(街道)党委政府进行勾通和协调。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与镇(街道)村干部一道,深入到项目区群众中去,宣讲党的惠农政策,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标准、工程作用,坚立项目公示牌,让群众清楚了解项目内容,获得群众支持,使项目区群众要变我要干,真正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人翁,真正把项目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项目建设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是水利的基础工程,要确保建设合格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合格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长效效益,确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顺利进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7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季风性气候的影响下,在旱季需要对农田进行灌溉,在我国农村地区建设了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具有储水的功能,可以将水资源引入农田,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时间较为久远,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不利于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就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找出了我国水利工程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水利设施陈旧

我国的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于20世纪建成,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已久,而且当时水利工程的修建标准较低,导致了现在我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影响了农田抗旱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春季,农作物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较少,倘若灌溉水源不足,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进行。

1.2投入资金较少

我国水利设施的修建,主要筹资方式是国家投资和民众自筹。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较少,而且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发放,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水利建设资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

1.3缺乏水利工程的养护机制

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对水利工程进行专门的养护。由于水利设施修建时间较长,当时修建的标准比较低,因此很多水利工程现在已经年久失修,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水利工程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1.4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部门的监管,很容易产生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如何解决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问题

2.1加强资金投入

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就要加强建设资金的投入。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农户个人,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国家不仅要加大对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也要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各级政府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和气候状况,合理规划农村的水利设施,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修建资金的合理利用。

2.2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缺乏维护的现状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就要制定出水利工程的合理养护制度。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义务劳动制度的方式,自发组织村民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养护。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村民对水利工程的养护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质量。

2.3加强对水利工程修建的监督

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就要保证水利工程项目修建的质量,在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要建立对水利工程修建的合理监督机制。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在水利工程修建之前,相关部门要审查水利工程的施工图纸,当图纸通过审核方可进行施工。在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之后,要根据相应的标准,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验收检查,这样才能提高水利工程修建人员的警惕性,能够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

2.4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

水利工程设施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村地区农田灌溉难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农田的产量,可以很好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广大村民也要认识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要自觉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村民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当农田灌溉系统出现沟渠堵塞等问题时,要自觉进行修护,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高标准农田管护问题第8篇

关键词农田林网;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海安;里下河地区

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43-01

农田林网建设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农田林网的建设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污染[1-3]。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里下河地区农田林网区域现状

1.1区域范围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位于海安县老通扬河以北,通榆河以西,包括白甸镇、南莫镇、墩头镇的所有村和曲塘镇、海安镇、大公镇的部分村,总面积41 553 hm2,占全县面积的1/3多,其中耕地面积19 666 hm2。

1.2立地条件

里下河地区大小河流纵横密布,地势复杂,地面高低差异较大,其中海安镇的海北村、胡集村和曲塘镇地势较高(3.5~5.1 m),地下水埋深2 m左右,为该区中的无圩平田区,其他地区地面高度只有1.6~3.5 m,地下水埋深0.4~0.9 m,是该区中的圩田区。该区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黄泛冲积物,以水稻土为主,另有部分沼泽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约2%左右,pH值7.5左右,农业生产以粮食、棉花为主,实行麦、稻、棉水旱轮作制,是海安县商品粮生产基地。

1.3生产现状

里下河地区由于条田成方基础较差,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林业生产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现有四旁植树400多万株,成片林2 970 hm2,其中经济林2 733 hm2,森林覆盖率18%左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农田林网控制率83%,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2里下河地区农田林网区域存在的问题

2.1村民对生态林建设意识较差

由于生态防护林、农田林网是一项公益林事业,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部分干群没有正确处理好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林业生产中生态和经济的关系,重视经济林,轻视生态林[4],如2004年宁启铁路两侧5 m宽景观带的绿化,部分地段保存较差,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30 m内新扩桑园保存完好。

2.2农田林网树木保存率低

里下河地区为粮食主要主产区,而人均耕地不足0.07 hm2,农田林网树木栽后由于胁地影响和防护效果关系,对于粮食生产而言是影响一条带,保护一大片,在实施过程中,路边3 m宽范围内由于列入承包面积,势必造成农户植树、护树积极性不高,加之路道扩建、改建、受损。

2.3造林绿化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投入不足

由于县、镇2级财政紧缺,可用资金较少,林业投入非常少,栽2行成片林县财政补6 000元/hm2,而栽单行农田林网各级都没有补助,势必延缓农田林网建设步伐。

3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内容和任务

3.1建设标准

农田林网建设是农村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达到应栽尽栽、栽即栽足的标准,有路就有树,有沟就有树,有圩就有树,有村庄就有树,确保林网控制率90%以上;沟、渠、路不配套的,要在健全田间水系基础上建好基干林带,每个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13~20 hm2;农田林网建设必须以农田防护为出发点,坚持以乔木为主,适度配置经济林、灌木林、乔木比例不得低于70%;农田林网树木的总量,平均要达到90~120株/hm2。

3.2建设内容

50 km左右的一、二级河堤每侧绿化高度10~20 m;村庄内新建住宅房前屋后植树,每户达20株以上;790 km的圩堤,栽植宽度8~15 m;一、二级公路,每侧绿化宽度10~15 m;400 km的四级水泥路每侧栽1~2行乔木。

以上五部分构成农田林网的框架,每框面积在26~53 hm2,在此大框架内渠、沟、小道路边栽1~2行树,构成完整的农田林网。

3.3建设任务

据测算,里下河地区要达到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标准,按90~120株/hm2测算需植乔木20万株,按每株15元计算,约需投入300万元。

4里下河地区农田林网区域发展对策

4.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根据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要解决好规划的宜林地段内植树用地和林带胁地的问题,清障除杂,保证专地专用,保留一定宽幅的树冠地带,林带胁地不纳入农户承包责任田,平衡协调好各方利益[1-3]。

4.2推进林改,明晰产权

大力推进林权改革,做到先改制后植树,不改制不栽树,不栽姓公树,实行栽树承包到人,管护责任到人,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林网建设中投入难、栽植难、管护难、成林难的问题[5]。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43页)

4.3严格执法,巩固成果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要保护好农田林网建设成果,必须严格执法。作为林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要坚定不移依法行使行政权,做好管护工作,防止人畜破坏和机械损毁,必须在造林完成后,立即落实护林制度和护林经费,努力提高护林成效,巩固林网建设成果。

4.4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确保农田林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必须强化领导,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农田林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技术指导和任务督查,保证栽植的数量、管护质量、技术服务三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5参考文献

[1] 卢梅军.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0,243.

[2] 康立新,王运明,王从友,等.农田林网防护效益观测[J].林业科技资料,1979(3):14-17.

[3] 牛心圣,张军.淮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57,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