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级审计培训

高级审计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5 16:54:33

高级审计培训

高级审计培训第1篇

一、主要目标

(一)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

审计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审计干部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不断提高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到2013年,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二)专业技术资格比例

到2015年,我局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5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20%。通过AO认证考试人才比例达到50%以上,审计署中级计算机考试人才比例达到10%。

(三)专业结构比例

审计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要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到2013年,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以及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保持在85%以上。其中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在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文化程度比例

局机关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到2013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审计干部比例达到90%以上。

(五)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审计业务骨干人才比例

到2015年,符合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坚持标准,严把进人关

1、通过考试录用的审计干部,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人员,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

2、通过调入方式进入审计机关担任副职领导职务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特别是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人员,除应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外,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审计业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5年以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历。

3、根据审计工作需要,积极争取审计干部聘任试点工作。经审计干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工程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试行聘任制,按照审计干部法和聘任合同管理所聘审计干部。

(二)切实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应自进入审计机关3年内通过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届时不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一般不得从事审计复核、审理工作。

2、审计机关担任项目主审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但未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应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3年内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尚不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应在符合条件后3年内取得相应资格。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不能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原则上不担任审计组组长、主审。鼓励45岁以上的审计干部报名参加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考试。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人员每年至少担任一个项目的主审,多担任项目主审、业绩突出的,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创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1、鼓励和引导审计干部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特别是审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充分发挥学历学位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2、完善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分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中、高级审计师研究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审计专业人才从审计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理论高度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科学阐述的能力。

3、认真参加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职和初任培训、领导能力培训。

4、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年轻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署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业务培训、审计项目培训。

5、加强业务交流。参加审计讲座,定期参加投资、企业、计算机等专业审计交流。认真总结审计经验,组织案例交流。

6、加大网络教育力度,培训内容涵盖政治类、公共类、法规类、审计类等多个门类,充分利用“干部在线学习网”、“审计署在线学习网”平台,倡导审计干部自主学习。

7、拓展培训方式方法。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在线学习、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特色化、专题化的各类短期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确保培训实效。

(四)加大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使用审计专业人才力度

畅通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干部挂职锻炼渠道,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可选派年轻审计干部到上级审计机关挂职锻炼。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要认识到加强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力量,在人员和经费上予以有力保障,努力做到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形成合力。审计机关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接受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指导和检查。

高级审计培训第2篇

1、基本情况

(1)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今年是村干部换届选举年,根据《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农经办[20*]12号)和《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方案》(赣农字[20*]76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据各地上报数字,20*年我市全市应审计3507村,现在已完成审计有3233村,正在审计的有246村,未开展审计的有28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①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②财经法纪执行情况;③集体资产处置;④债权、债务管理;⑤集体山林、水塘等发包、承包;⑥专项资金管理;⑦财务公开;⑧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其它问题。

(2)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农民负担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是否到位,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是否落实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是否取消村级招待费;二是“一事一议”筹资是否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是否按政策规定程序报批备案,是否按筹资范围开展筹资,是否突破限额,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三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在规定环节、范围和标准内收取,特别是在农民建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外出务工、计划生育等方面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四是涉农经营服务性收费是否按自愿、公平、等价相符原则收费,特别是在农业供水、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畜禽防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五是税费改革后乡村有无发生新的债务或借口偿还债务增加农民负担,是否向农民收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尾欠。

今年,我市对188个20*年审批的“一事一议”进行了审计,没有查出违纪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在农民外出务工检查中查出乱收费行为5起,查出违纪资金12.36万元,责令清退4.8万元,处分5人;在农民建房收费检查中查出乱收费行为32起,查出违纪资金22.247万元,责令清退11.847万元,处分1人。

2、问题与建议

(1)发现的主要问题有:①少数部门对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地方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②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与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一直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县乡两级农经现状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够,有的乡镇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农经干部,或者被抽调去搞其它中心工作;二是经费难保障,没有专门的办公经费。③审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实践的审计工作中,很多地方经常抱怨说在农民负担等审计工作中不知道应该遵循那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在审计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很难把握尺度。④审计质量有待提高,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2)因此我们建议:①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的法律、法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使农村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真正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农村审计的权威性和稳定性。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审计工作。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二、农村基本政策培训与农村财务会计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

(1)农村基本政策培训。根据赣市办字[20*]42号文件的要求,由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局承办的第四至第六期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基本政策培训于20*年11月19日至28日在*举办。20*年的农村基本政策培训是20*年培训的延续,培训对象是没有参加20*年培训的另一半县乡两级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骨干。培训分三期在*宾馆举行,计划培训人数349人,实到331人,参训率94.8%。同时,各县(市、区)也根据赣市办字[20*]42号文要求积极开展了农村基本政策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20*年,我市县级共举办基本政策培训班40期次,培训干部3*0人次。农村基本政策培训的主要内容是:①中央、省、市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规定;②农村土地承包政策;③农民负担政策;④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⑤农业产业化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关知识。

(2)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全省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农字[20*]14号)要求,我市及时下发了《关于下达全市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指导性培训计划的通知》(赣市农管[20*]6号)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各县(市、区)也相继发文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并举办了培训。20*年,全市共培举办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班52期次,培训农村财务会计人员4018人次,其中:市本级举办培训班3期次,培训人员400人次;县级举办培训班49期次,培训人员3618人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①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集体资产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有关政策;②集体财务会计业务知识;③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办法及调账技巧;④财务管理电算化和农村管理信息化知识;⑤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知识等。

2、成绩和经验

(1)取得的成绩有:①提高了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自觉性。农村基本政策培训,在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教师授课兼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整个培训指导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学员们普遍反映在以往的工作中,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只知道该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农村基本政策的培训,使参训学员进一步弄懂弄通了政策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知道该做什么,还能清楚地知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增强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及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自觉性。②激发了学习各项农村政策的热情。农村基本政策代表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张,是党对农村工作规律性的总结,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此次培训,使各地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学习农村政策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农村政策的热情。学员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加强学习,继续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升,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③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通过省、市专家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的系统、全面讲解和培训班印发的辅导教材的学习,广大基层干部加深了对农村政策的理解,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提高了贯彻执行农村政策的能力。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他们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④强化了农村会计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贯彻落实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通过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极大地强化了广大农村会计人员对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知识,特别是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掌握和运用。⑤树立了农业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农经部门的地位,激发了基层农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各地一致反映,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培训,特别是农村农村政策培训,县乡两级领导对“三农”的重视提高了,对农经部门的职责更明了。各地还普遍反映,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各地的农经工作也更好开展了,领导的支持程度提高了。

(2)得到的经验有:①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办好培训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农村基本政策培训必须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一是年初我们就将培训事项向市委农工部和市委组织部进行了汇报,他们都非常支持和配合;二是起草了培训经费请示报告,并得到了市委农工部的同意和批准;三是在师资和教材等方面,我们得到了省农经处的大力支持,省处领导还亲临*给学员授课。②积累了经验,掌握方法,促进了工作。我市的培训工作,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省处领导的称赞,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得益于市农业局充分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得益于市农业局特别是农经科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训举办前我们就聘请和准备了多位农村基本政策方面的专家领导为授课老师,编印了内容丰富并切合实际的培训教材。培训期间,从报到、上课、考勤、吃饭、住宿到人员的接待等各方面,会务组都安排有专人负责,确保了整个培训期间有人管事,有人做事。

3、问题与不足

(1)培训经费紧张,学员积极性不高。

不少地方反映培训中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县财政拨付经费不足,组织培训难;二是上级拨付的经费有限,缺口较大;三是有些乡镇农经干部参训费用乡镇政府不解决,只好由举办单位垫付;四是少数经济薄弱的村无法支付参训费用,导致一些村的村会计不能按时参训。

(2)少数地方和单位对参训事项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少数地方没有把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上级的培训通知不够重视,不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对组织人员参训不够严格认真及时等。

三、下步工作计划与打算

高级审计培训第3篇

关键词:自主选学机制;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78-03

一、研究背景

1.主体错位现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此外,教师培训还存在着教师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工学矛盾条件下教师参训难等问题。

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培训的“主体错位”。传统的教师培训思维下,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培训客体。培训管理者及培训专家团队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培训的规划与实施,在课程结构设计、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选取以及培训资源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培训客体缺少必要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上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因此,有必要将“主体”让位于教师,为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力,形成自主选学机制。

2.自主选学机制

自主选学机制是指参训者根据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由参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机构与参训学员共同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联结关系和运行方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有必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实现自主选学机制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以适应中小学教师培训及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目前,浙江等省市构建了具备自主选课功能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管理平台。除了自主选学机制,招投标机制仍然是分配培训资源的重要方式,为此该平台将同时支持教师培训项目的招标评审工作。

二、系统设计原则

该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设计合理,符合用户使用习惯。②可联通性。适应上级有关教师培训的文件要求,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能够聚合各培训机构的课程信息。③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采用开放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系统升级、兼容、处理能力、数据库、软件二次开发等方面的可扩展性,提供相应的应用开发接口。④安全性和保密性。具有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禁止越权操作,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自动异机备份。⑤高性能。支持注册用户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应达到规定的标准。

平台采用B/S架构,可支持Unix、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支持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可采用J2EE标准或.NET技术,在数据交换上提供XML支持。应用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要采取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三、系统总体架构

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旨在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集招标评审、自主选课、学分记录、资源聚合、统计监测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化的教师培训管理、课程资源共享和培训信息公开等,转变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管理水平。

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浏览器在线访问该平台,按照权限类别可将用户划分为省级用户、市级用户、县级用户、校级用户、培训机构用户、公众用户等6类,其中,公众用户仅限访问前台门户系统,而其他用户除此之外还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

采取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构建分布式和多级式的“省一市一县一校”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集群。①每级用户负责本级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可以创建本级管理员、本级培训机构、本级数据操作员、本级主管领导、本级评审专家等用户角色,对本级数据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输出等。上一级用户可以查阅和统计其下辖所有子级用户的开放数据。②各市(县、校)级单位可以定制本地化管理子平台。从分级角度来看,平台集群由省级平台、各级本地化平台构成。其中,省级用户使用和管理的平台称为“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仅用于管理实施省级培训项目(即国培和区培项目)。如果某级用户(市级用户、县级用户或校级用户)要利用本平台实施和管理本级教师培训项目,可申请开通拥有独立访问网址的本地化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例如“某市、某县或某校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四、功能需求设计

1.招标评审

(1)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单位可以相应级别的培训项目。校级单位的培训项目属于“校本培训”,不需要经过招标评审,由学校确定后直接遴选和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或县级培训项目时,进入招标程序,需指定评审用评分表(评分表的指标项可以动态添加和设置)。

(2)项目申报。经培训项目单位审核后,培训机构方可具备申报资格。培训机构申报时,需要填报投标信息及上传培训方案。

(3)项目评审。项目单位对投标培训机构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进入二审;维护和管理评审专家库,从评审专家库中委派若干名专家完成二审;按照得分排名,输出评审结果报表。经项目单位审定后确定评审结果,在平台上公布定标结果。

(4)学员选配。项目单位将已定标项目的培训名额逐级分派下发至学校,由学校遴选和组织教师进行报名。平台提供一定智能性或辅助功能,实现选配的均衡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避免重复派送教师)。培训机构确认学员名单,并向学员发放培训课程表及通知书。

2.自主选课

该模块用于培训机构申报建立课程项目,并供教师自主选学。培训管理单位依据教师选择培训机构的课时总量,与培训机构结算培训经费。

(1)自选课程申报。培训机构每学期在开放申报的时间段内申报自选课程,提供课程基本信息、开班信息、学分信息、预学片段等。经专家组审核,以及培训管理单位(教育厅或教育局)审批后,申报课程方可开放。

(2)自选课程报名。在自主选课开放的若干个时间段内,教师自主报名选课,培训机构对自主报名名单进行复核。报名人数达到开班条件的班期,由培训机构进行“确定开班”操作,并可以进一步设置每个培训班期的课程表,发放课程通知书。报名人数达不到开班条件的班期,由培训机构取消办班,或组织二次报名。

(3)选课情况统计。按时间、培训机构统计选课的人时数,并可自动计算选课结算费用。

3.学分记录

该模块用于登记学员学分及培训记录,提供查询统计功能。培训机构可以对培训学员录入成绩和评价;教师可以查询已完成或未完成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信息,查阅在各年度的学分统计数;各级单位可以查询本区域内所有教师的培训记录及学分统计信息。

4.资源聚合

该模块基于开放接口将生成性资源或本地特色资源的索引信息进行聚合,供全省教师共享使用。其中,生成性资源来源于各培训机构的学员作品或案例;本地特色资源来源于省级资源平台征集、引进、自主开发的资源。平台提供资源审核、评价的机制,以便遴选优质资源。

5.统计监测

该模块用于监测培训的基本信息、过程信息和质量信息,具备项目信息统计、学员信息统计、区域培训统计、机构培训统计、学分评价统计等功能。项目信息统计可以按学科、培训班期对基本信息、报名信息、选课信息、成绩评价信息等进行统计,可以对起止时间、所在地区等字段进行透视筛选。区域培训统计可以对某区域内幼儿园、中小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参训情况进行统计,例如参训人数(率)、完成人数(率)、满意率等。

6.门户管理及前台门户系统

门户后台管理具备常见的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功能,可以设置栏目、、审核和管理文章,将信息在前台门户系统进行公开。前台门户系统主要用于公开新闻公告、政策文件、培训简报、招标通知、统计报表、优秀成果等,分为省级门户系统、培训项目门户系统以及各市(县、校)本地化门户系统。

高级审计培训第4篇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审计干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知识水平,提高审计干部在信息化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按照《*市审计局关于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市审计局20*年计算机知识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各区县审计局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审计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并掌握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交互使用及管理,提高我市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审计业务人员能搭建局域网用于信息共享及数据传输、交换;能熟练应用ACCESS、SQLSERVER数据库,并运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库软件的数据采集方法;掌握审计软件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管理及其他常用功能。

二、培训内容

为达到以上目标,拟培训如下内容:

(一)对区县局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管理系统“1拖N”的培训,培训内容为:公文办理、计划项目管理、被审单位资料库、专家经验库及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交互使用管理等。

(二)对全市审计骨干进行计算机中级培训,培训内容为: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Access)、数据采集(含数据库Oracle、Sybase的采集知识)、审计软件应用3门课程。

三、培训安排

(一)审计管理系统(OA)“1拖N”应用培训班

培训对象为以下13个区县审计局所有审计干部:万盛区、南川区、石柱县、忠县、潼南县、武隆县、开县、大足县、巫溪县、奉节县、垫江县、铜梁县、秀山县。

培训时间:20*年4月,拟划分为局长班、科长班、机关文书班、项目计划与复核班、特殊岗位班、一般干部班等6个班次完成。

(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

为使培训收到应有的效果,参加培训的人员要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计算机辅助审计经验的审计业务骨干中择优挑选,本人要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培训时间:拟于20*年6月、10月举办2期。

高级审计培训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审计;审计信息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根据国家“金审工程”二期项目规划,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将“金审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审计管理系统(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两大应用系统从理论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全国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广西在推进计算机审计全面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相应的对策措施,笔者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了“广西计算机审计发展状况” 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广西区审计厅和其所辖的14个市局机关以及部分领导与审计人员,所获取的数据以及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广西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自2004年至2007年,在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过程中,广西在人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OA系统的部署、AO系统的应用、“三小”(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开发、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目标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不足

广西金审工程的目标仅设定为“实现架构全区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平台,全面实现全区对财政、税务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目标。”与审计署确定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有9个市局制定了“金审工程”的建设规划,但这些规划大都不能涵盖审计署制定的《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不能紧紧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有5个市局连规划都没制定,仅是被动的接受上级安排。

(二)资金投入不均衡且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审计厅与14个市局在2004~2007年期间所投入的2 019.64万元的资金中(见表1),存在着资金投放方向严重失衡且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未能根据计算机审计发展应用的水平与实际需求投放资金,而是一窝蜂的大搞基础建设(见图1),82%的资金用于网络建设、硬件建设与机房建设,只有14.72%用于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建设与审计信息化安全系统,3.34%用于审计信息化的培训等软件环境建设的投入,且主要集中在2006年与2007年投入(见图2)。结果是各市局基本已建好了机房,架构了审计专网与外网,人均电脑(因区厅、GL市局未填人数,统计时将其剔除)也达到1.43台;但OA系统却仅在区厅、HC市局、NN市局完成了部署,没有实现架构全区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平台的目标,各市局也无法开展审计信息化管理。

(三)对AO系统的应用不够普及和深入

目前,虽然应用AO系统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审计项目在逐步增加(见图3),但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见图4):如在2007年的应用比例最高可达到95%(LZ市局)、最低为零,充分说明广西各市局还没有普及应用AO系统开展计算机审计;而且对AO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不高,大多数审计人员只会简单的、初级的应用,在审计中主要使用了数据分析、审计日记等部分功能,如2006年HC市审计局有45个审计项目,全程采用计算机审计的不到2个,60%的项目只是使用了AO作为数据分析工具。

(四)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专职部门

除了审计厅、LZ和WZ市局分别成立了“审计信息中心”、“金审信息中心”与 “计算机审计小组”的专职部门负责“金审工程”建设的规划实施及AO、OA系统的安装及培训等相关工作以外,而其他12个市局没有专职部门负责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无法为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制约了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五)缺乏制度机制,无法形成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良好氛围

根据调查的情况,目前广西大部分市局还没有制定与计算机审计应用相关的制度,也没有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而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都比较低,学习计算机审计有关知识费时费力,刚使用AO系统又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没有刚性措施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在各级审计机关无法形成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良好氛围。

(六)计算机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虽然绝大部分审计人员已通过审计署举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但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的人员并不多,广西只有寥寥几人。另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只有5.71%被访审计人员在对“自我评价:您的财务数据采集转换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了“可独立执行所有项目”;对另一问题“自我评价:您的业务数据采集能力” 的回答也仅有8.57%被访审计人员选择“可独立执行所有项目”;对“您认为目前广西计算机审计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大部分被访者都提到“仅有部分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AO审计,AO审计无法进行”或“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较低,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等。很显然,当前广西的审计干部队伍中真正胜任计算机审计的人员还很缺乏,远不能满足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对既熟悉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推进广西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制约因素

通过对广西各地审计机关在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与沪浙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制约广西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的重视没有落到实处

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受到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人的认识与行动的影响。在对“您认为本单位的领导对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回答,42.86%的被访审计人员选择“非常重视,且带头学习并应用”,但有51.43%的被访审计人员选择了“重视,但很少实际应用”。说明目前广西各市局审计机关的领导对计算机审计大都很重视,但有一半以上的领导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从而直接导致有些市局既没有制定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与应用的目标规划,以明确本局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也没有成立专职部门负责“金审工程”,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也没有采取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建设和应用的保障措施,制定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考评制度,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应用计算机审计的氛围;更没有组织有关人员总结应用计算机审计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于审计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最终导致这些市局在应用计算机审计方面远远落后于那些领导不仅重视且将重视转化为行动的市局。

(二)未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资金的使用

广西各级审计机关在推进计算机应用的进程中未能贯彻科学发展观,未能认识到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以及人才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对资金的投放过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而忽略了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在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未能统筹安排,按照实际的需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并合理利用,对应用系统建设与培训的经费投入过少,最终导致建设期大量设备的闲置,而OA系统部署的进度却严重滞后,“三小”(小工具、小软件、小模块)的研发与数据安全系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也无法适应计算机审计应用的需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无法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最终导致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推进停滞不前。

(三)计算机审计的培训力度不足

84%的被访管理者与大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厅和本单位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训力度是不够的。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不多,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小功能模块的编写培训穿插在AO培训中进行, AO、OA系统的培训面过窄,根据区厅的培训统计数字,截至2004年底,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累计培训人数达1 529人(次),而2005年至2007年区厅对AO、OA两大应用系统与数据库进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分别仅为269人、 166人;另一方面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合适的教材。总的来说,广西各级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培训覆盖面广但是针对性不强,很多培训只是“水过鸭背”,未能有效地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

(四)AO系统的应用面临外部环境制约

在调查中发现,在广西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外部环境并不成熟,各市局的审计项目并不是都符合计算机审计的条件,尤其是区、县一级,主要原因在于大多审计对象要么完全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或者仅能提供部分电子数据,而不是完整的账套;要么审计对象采用五花八门的财务软件,或者审计对象的数据库过于复杂,从而导致无法利用AO系统采集数据,也就无法应用计算机审计。如HC市局大约有80%项目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HC市的JCJ区审计局辖区内被审计单位约92个,不到20%的被审计单位能提供电子数据,主要集中在财政、税务等国家机构,对乡镇单位只能采用手工查账;LZ市局所辖的LJ县审计局60个审计对象仅有不足10个单位能提供电子数据,且所用软件种类和版本不尽相同,给数据采集带来很大困难,无法利用AO进行审计。

(五)审计软件简易化程度不够且适用性较差

虽然AO系统根据审计工作和审计程序的特点,集结了项目管理、数据采集与转换、审计分析、审计抽样、审计底稿等功能,但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认为AO系统不仅由于其不能提供中文查询语句,不能在操作每项功能时提供帮助菜单提示,导致操作界面不够友好,操作上不够简便,使审计人员不容易掌握其操作;而且由于是通用性软件,其适用性较差,所提供的功能与实际需求不相吻合,如管理与审计现场的复杂性在AO系统中未能够得到全部模拟,过程被抽象和简化;不能满足审计项目的个性化需求;未给审计人员自主研发的非标专业审计软件或模块预留接口;采集数据时提供的模板不多,无法支持更多的数据库平台等种种不足,从而导致AO系统在审计实务中经常不适用,打击了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

三、加快广西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领导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部门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的认识,使他们能对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给予重视和支持,既有利于取得发展改革和财政等部门的资金支持,保证金审工程的资金投入;也有利于金审工程的纵深发展,为专用网络的建设做好铺垫。同时,各级审计机关也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目标明确的、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长远规划,形成审计部门上下联动和同级政府横向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确保广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与合理使用

根据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进行安排。各地在努力增加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用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发展的各个因素进行充分估计,做好综合平衡和统筹安排,保证资金的合理、节约和有效使用。由于设备的技术性能落后与价格下跌存在不同步现象,技术进步导致的设备技术性能小幅落后可以换取采购成本的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在不改变原有规划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购性能适中的设备,在技术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较大幅度地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同时在软件开发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有条件的审计机关实行分工与协作,形成合力,防止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三)对“三小”以“拿来主义”为主,自主开发或外联开发为辅

为解决通用审计软件AO系统适用性弱的先天缺陷,各省都组织力量开发“三小”(小模块、小软件、小工具)以满足审计实务的个性化需求。但广西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比,属于较落后地区,如果需对每项审计实务的特殊需求都投入力量去开发,既费时,又使本来就紧缺的人力资源更加无法满足日常计算机审计应用的需要。因此,与各省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审计厅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对一些他们已开发的“三小”,如适合本地的审计项目,可采取“拿来主义”,既避免重复开发,又可解燃眉之急,及时满足审计实务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当审计实务的个性化需求没有现成的“三小”予以满足时,才需考虑自主开发或外联开发。

(四)加强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

多年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证明,人才问题是一个“瓶颈”性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努力造就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审计队伍,培养一支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首先要立足于各级审计机关内部,用好现有人才,并加强培训,要分别针对不同人员的不同角色、不同岗位,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要有重点,按需求、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另外,针对目前各级审计机关人少任务重的情况,可以轮流安排审计人员参加安排脱职的集中培训;其次是积极引进社会上优秀的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眼睛向外,把社会上的技术人员聘请过来,为我所用,请他们培训审计人员,也可以请他们指导AO软件的使用;此外还要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后备人才,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不仅应协助高校开设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课程,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审计能力,还要为高校教师参与计算机审计业务实践提供便利,协助高校建立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定向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质量,满足计算机审计逐步推进对大量人才的需求。

(五)建立应用计算机审计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广西计算机审计应用的顺利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应从环境、组织机构、制度机制、人员配备以及培训师资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创建一个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良好环境

各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努力创建一个利于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良好环境,提高审计人员主动应用计算机审计的意识与积极性。首先要适当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敢于不断地积极探索,逐渐积累应用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其次各审计机关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多渠道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对计算机审计的畏惧心理;再次各级审计机关要开展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的征集工作,不断总结和推行计算机审计应用过程中的经验,针对不同业务建立数据分析模型,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专家库、方法库、经验模型库;最后各审计机关必须制定一些刚性措施,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尽量使用AO系统,审计对象条件成熟的,必须全程使用AO系统;审计对象无法提供电子财务数据的,可以部分使用AO系统,让审计人员逐渐消除对AO的陌生感,为今后应用计算机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各级审计机关还需加强审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以指导审计信息化实践的有效开展,并为全面推广计算机审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南。

2.成立计算机审计的专职部门

各级审计机关应尽快从各单位内部挑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与一些熟悉审计业务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组建计算机审计的专职部门,该部门应负责人员培训工作,积极响应各种项目的审计需求,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其成员可采取包干制为一线审计人员提供“主动式服务”,每个成员负责指导跟踪几个业务部门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参与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的编制,协助采集转换数据,提供审计服务与指导,以保证AO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审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3.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

各级审计机关应结合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包括计算机审计应用考核评优制度、 计算机审计培训制度、 计算机审计应用建立经验模型或经验数据库的制度、 鼓励开发“三小”(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制度、技术支持途径多渠道的制度、“AO/OA”交互制度与定期通报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以规范“OA”和“AO”系统应用,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4.改善人才结构

各级审计机关应针对当前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已难以适应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需要,应尽力取得政府的支持,适当增加编制,引入一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又受过审计专业训练的年轻人,使审计人员的结构年轻化,增强整个审计队伍的学习能力与计算机审计应用能力。此外,还应组建一个计算机审计小组,小组成员应由计算机审计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如果尚未有这方面人才,可由精通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与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形成互补的知识结构,既保障了审计人员所需的技术支持,也逐渐培养了一些计算机审计人才。

5.加强培训师资的建设和储备

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作为保障,因此,各审计机关也必须重视和加强培训师资的建设和储备。一方面建设和储备内部的师资队伍,从本单位选拔一些计算机审计水平较高或基础较好的人员重点培养,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还具备一个培训者应有的素质,能独立设计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并能做好相关的安排与组织实施落实;另一方面建设外聘讲师人才库,包括: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规划,与先进发达地区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人才库,满足日益增加的培训工作对优秀师资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广西审计厅. 广西“金审工程”首批5个试点单位正式启动,2005年12月31日,来源:.

[3] 郝志远. 抓住机遇 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郝志远厅长在全省金审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6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来源:sxsj.省略/SJT/application/sjtpage.aspx?xxbh=902.

[4] 秦守成. 秦守成副厅长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审计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及我省工作安排意见(2006年7月28日)时间: 2006年8月7日,来源:sjj.hg.省略/viewnews.asp?newsid=144.

[5] 孙强主编. 信息系统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9月. 第一版.

高级审计培训第6篇

审计干部应用计算机培训,是一个“磨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短、参加人员数量少,达到的效果只能是对审计软件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感知认识。短期的培训无法让人掌握数据库知识和操作技术,计算机审计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从而出现了会考试却不会应用的结果。加之基层审计机关提供的后续技术跟踪力量不足,无法提供持续性的学习与培训,使得计算机审计无法很好地落地实施。

二、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说过,“审计人员不撑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4],现任审计长刘家义说,“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5]。基层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发展信息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要深刻理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不发展审计信息化就难以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基层审计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新的认识,以现在为新的起点、新的契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领导要在思想意识上切实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审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分管领导要加强督促检查,业务部门积极开拓思路、努力创新、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审计信息化。另一方面,领导要积极组织成立由审计业务骨干与计算机审计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提出审计思路,担负计算机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二)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机制,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

一方面,在上级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意见》、《计算机审计培训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审计部门实际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每年制定《计算机审计业务培训计划》,推动审计数据采集、存储、积累、使用等,实现计算机审计工作和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实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中的AO与OA交互管理、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AO认证培训、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参评及获奖情况等内容列入审计考核范围,与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和干部评优评先、晋升等相结合,采取强有力措施,提高审计干部学习运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

(三)循序渐进完善实施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审计事业开展

一方面,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让所有的项目从审计通知书、审计前调查、审计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等全过程实现电子化体现,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选定个别业务数据量较大的审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查询等难度较高的计算机审计,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逐步夯实计算机审计的基础工作,注意收集和积累计算机审计经验和方法,结合审计项目丰富基础数据库[5]。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对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要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创新,促进审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参与优秀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专题研讨等计算机审计交流与指导。

(四)加快人才培养,切实解决信息化人才不足问题

高级审计培训第7篇

关键词:电力;培训项目;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10-02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电力职工培训项目管理及员工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电力职工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电力员工人力资源质量是电力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针对培训工作实际和员工素质状况,采取多举措加强培训项目管理水平,使培训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一、实施两级评审,提高培训项目针对性

建立地市公司级培训项目储备库初审制度。甘肃电力公司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和培训项目管理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年度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要求所属单位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本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绩效考核等核心内容开展方案设计、编制可研报告,必须聘请生产一线技能专家对项目进行初审,严格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规定未经本单位初审的项目不能参加省公司复审,此举有效保障了培训项目更加满足生产一线员工的实际培训需求。

建立省公司级培训项目储备库复审制度。为了加强对地市公司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的监管,保证培训项目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省公司人资部出台了相关培训项目复审管理办法。要求复审时必须聘请省公司及以上级别专家人才担任评委,评审前研讨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评审时根据专业特色划分各专业评审小组分层、分级、分专业对公司级、地市公司级的培训项目进行复审。复审结束后,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复审意见继续完善培训项目设计方案,编制可研报告,并按照紧急、重要程度确定进入公司年度项目储备库的项目。

二、六个环节控制,强化培训项目实施管理

控制培训项目进度安排环节。注重统一统筹省公司现有的培训资源,加强与培训项目主办专业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不同专业工作忙闲特点确定培训项目举办时间,使培训项目的实施计划制订更加科学合理,与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周期达到高度匹配。

控制培训项目方案编制环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加强了对培训项目方案编制环节的督导、审核。要求培训实施机构和主办专业部门需认真编制培训方案,从培训内容、师资遴选、学员分配、经费预算等方面严格把关,力求达到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科学、经费使用合规。

控制培训项目开班准备环节。在每个培训班开班前,要求培训实施机构精心做好培训开班准备,开班前15日内必须下发培训通知;班主任必须认真检查培训设备设施,确保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常运行;提前与培训师联系沟通,确保培训准时到位;加强后勤服务设施准备,落实好学员实宿问题。

控制培训项目实施环节。培训班实施过程中,实行班主任全程跟班制度,通过日巡视、两级干部听课、学员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培训班全过程监控与督导,保证课堂纪律,保障教学效果。

控制培训项目费用支出环节。严格执行国网“六不一禁”要求,培训费用实行“三控”,即单项费用不超标准,人天平均费用不超标准,培训班总费用不超计划费用,确保培训经费支出合理、合规。

控制培训班结班环节。培训班结束后,要求3天及以上培训班必须组织考试,并进行一级和二级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班结班7个工作日内必须完成培训班材料归档和信息系统资料录入工作,保证培训班资料完整和信息准确。

三、提高培训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

深化应用国网SG-ERP培训项目管控系统。按照国网公司培训项目信息化管理要求,扎实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力度,定期组织培训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培训班,及时交流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实用技巧。经过系统培训,各单位和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培训项目信息填报质量显著提高。为提高信息化辅助决策能力,自主开发了培训项目实施决策分析系统,实现了培训项目动态监控和系统分析培训数据功能。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培训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学员反馈等情况,并能对培训数据进行自动汇总、统计、分析,为培训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持。

建立培训项目信息管控指标体系。为了推动各单位信息化系统应用水平的提升,建立完善了信息化应用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有力促进了各单位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四、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建立柯式四级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所有的培训班都进行了一级评估(反应评估),从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全面了解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对3天以上的培训班,全部实施二级评估(学习评估),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公司重点培训班学员开展行为评估,通过本人、下属和同事判断受训时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改善程度;从组织的高度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四级评估指标体系,对培训是否能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具体而直接的贡献作出了初步判断。

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效果评估。为克服评估人数多、任务重、数据统计与分析难度大的困难,在评估过程中引用了先进的光标读卡机,同时开发了相应的评估软件。通过先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学员评估数据自动录入计算机,自动统计出评估结果,自动分析评估信息,显著提升了培训评估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五、加强培训项目考核管理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国网公司培训工作以项目制开展的管理思路,建立了以培训项目为主线的年度培训工作考评体系,每月对各单位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费用完成率、结班及时率、资料完整性等指标进行通报,及时督促培训项目开展,同时将各单位培训项目实施情况纳入了各单位企业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

将培训项目指标作为同业对标月度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国网《SG-ERP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块》和公司《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两个培训项目管理监控平台,对各单位培训项目管理的8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排序,纳入同业对标月度考核。

加强培训项目督导调研。每年专门成立培训工作督导调研组,深入各单位生产一线,督导基层培训工作开展,了解调研基层单位和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征集培训项目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管理和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六、开展培训创新研究,搭建成果共享平台

加大培训创新开发经费投入力度。为了鼓励培训创新,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求培训开发项目组必须吸纳公司级专家加入,使优秀专家人才的示范、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涌现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培训软课题,培训多媒体课件设计精巧、内容精良、形式多样,紧贴生产现场。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为公司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搭建成果共享平台。积极开展成果共享活动,定期举办“培训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培训行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培训师传授先进培训理念和经验;定期召开公司内培训经验交流研究讨会,交流培训心得与体会;及时征集培训典型案例和优秀管理论文并予以。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创新成为公司培训工作者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举措的齐抓共进,公司培训项目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国网公司培训项目评审会上,公司培训项目准备充分,方案设计和可研编制工作扎实,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公司培训项目全部一次性通过评审。人资管控系统信息系统实用化指标验收成绩良好,满分通过国网公司SG-ERP人资管控系统实用化验收。在国网公司进行的SG-ERP人资管控系统实用化指标验收中,公司培训项目管控指标全部达标,以满分通过验收,评为A类单位。

目前,甘肃省电力公司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电力培训项目管理体系,以项目计划引领培训业务开展,以项目管理支撑培训体系运转,培训质量持续提升,受训学员满意率、培训质量满意率等指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准。

参考文献:

[1]石伟,陈显坪.电力培训教学质量控制浅议[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高级审计培训第8篇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

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

5、制度滞后和对下指导问题。由于当前出台的计算机审计有关法规还比较少,加上各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还都不够,且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做到分领域、分人才做相应、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利于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和推进的局面。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审计局将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初步实现“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rdquo

;审计模式,使审计效率、质量和审计覆盖面得到较大提高,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的综合审计能力和质量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建成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抓好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积极应用各种审计业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覆盖面,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实施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银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全市审计业务专网建设,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我市审计业务专网是基于政务内网网络搭建起来的审计系统业务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根据新出台的安全保密要求,下一阶段,将对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是对网络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交换机,实现对ip地址的绑定和智能跟踪管理。

2、建设、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的各种审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全省“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市审计局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审计局抓紧实施各单位的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内外网物理隔离、横向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网络(局域网、vpn、政务外网、互联网),确保全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实现联网办公,都能实现与全省审计专网联通,顺利访问省政务专网,顺利通过全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验收。建设内容包括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内外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等。

3、建成全市审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实现网上视频交流。在当地建设好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建设横向介入网,实现与政务外网的连通。在实现政务外网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关于建设审计会商系统的要求,着手建设全市审计会商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网络视频会议和现场互动交流,丰富互动方式,密切沟通联系,

提高互动频率和效率,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

 

4、全市审计机关统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工作要求,在市审计局和各县(市、区)审计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本部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资料等的数据间的交互使用和互联互通,实现本部机关办公(0a)与审计现场管理系统(ao)互通,全面提升对审计业务的支撑和审计办公管理、信息共享功能。其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的购置、oa系统的部署和日后的维护服务等。

5、大力推广ao软件的应用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手段和成效。根据审计署的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力争实现ao软件在年度审计项目应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应用的基础上,每年度要注意着手征集、建立全市审计项目ao应用优秀实例库和计算机方法案例,并开展ao应用优秀实例、计算机方法案例成果演示或评比,鼓励、宣传应用成果,丰富、拓宽审计思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6、逐步探索、实施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审计局将在时机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展一些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或某些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审计,不断积累、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

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年度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年度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