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级医学论文

高级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32

高级医学论文

高级医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认知教育

1背景介绍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日益升级.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在2010年至2012年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增长幅度超过100%.[1]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而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不同影响医学生对日常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2]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切实开展有关改善医患关系的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于2017年2月对川东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问卷有效率9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筛查,所有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均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回收问卷总数-无效问卷数)/回收问卷总数.此次调查综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临床、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等13个专业,2016级在校生、2015级在校生、2014级在校生、2013级在校生级实习生等7各年级,共500位同学.男女比例约1.4:1.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并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小组讨论以及预调查等过程,对川北医学院等高校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四部分:在校医学生基本信息、对医患关系认知途径、医患关系现状认知、以及对医患关系发展的建议和展望,计22个条目.调查问卷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调查者填写后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百分比/率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知

经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所耳闻,但具体并不太清楚,其比例为63.2%,认为很了解的只占33.3%、完全不了解的占3.5%.在此基础上,按年级将样本容量按是否参与实习为依据,将样本中大三以下(含大三)划分为低年级351例(76.5%),大三以上划分为高年级108例(23.5%).其中低年级对医患关系了解情况(28.8%)明显低于高年级(47.2%),且低年级中有4.6%的同学对医患关系完全不了解.

2.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

经调查,川东北地区医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62.5%)、身边同学(37.3%)、学校老师(36.4%)、医院所见(22.7%了解到医患关系),极少数通过和家人交流(18.5%)、亲身经历(8.7%)了解.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能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在校医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社会经历少、临床机会少,所以了解外界、了解医患关系的途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同学和老师.

2.3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川东北医学生认为社会因素(34.05%)、患方因素(25.05)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是院方因素(22.09%),认为医学因素(18.81)影响较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医患关系问题也是如此.医学生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在医学生看来其中社会因素占了相对较大的的比重.

3讨论

3.1校方教育方面

从医学教育角度,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将医患关系教育至于基础位置和核心位置.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对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乃至医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3]学校应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和拓展,制定一套更贴切、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体系,让医学生认识医患关系、理解医患关系、知道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方法方式,并对医患关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它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需要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分析、多轴诊断、综合治疗.[4]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的提供者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更应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综合人文素质.学校应实行理论和实践更大程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了解情况高达百分之百,远超过在校生,其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和在临床的眼界都更广阔.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安排,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在校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低年级同学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其前往临床见习的机会,亲身体会,从真正的案例中学会分析、认识医患关系.对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基地班教育,融理论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深刻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校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多方位的身心陶冶,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措施,可以看出医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科普相关知识和医德医风建设还是比较匮乏.说明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医风医德.现在医疗活动商业化、将病人“物化”、漠视病人的权利等损害患者个人利益的行为及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等问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多数人认为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从医学生抓起,校方应加强医学知识等相关教育.

3.2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新闻热点之一,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和传媒人士出于吸引观众眼球或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报道一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文章,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阴暗面”.[6]近一半医务工作者认为媒体报道存在误导,而患者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并不了解,对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的评价具有片面性.[7]而作为拥有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在接受这些片面的、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后很容易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形成负面印象,甚至影响之后的就业观.网络等媒体作为医患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的同时,更应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既要多挖掘正面的医者形象,多唱“和声”,又要在舆论监督中有选择地曝光一些不良现象,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在不丑化行业形象的前提下,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中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的分析其利弊,同时担任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对身边非医学人员进行正确的舆论解释和引导.

3.3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医患关系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对医方期望值过高和患者素质不高两方面.[7]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医学知识匮乏,对于医生的嘱咐断章取义;对疾病的本身和凶险程度没有了解或者过分相信网络上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对疾病判断的失误和错信,从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赖心理.第二、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第三、对医生的话不重视,认为自身状态良好,存在侥幸心理.第四、患者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患病的经历、心理状态等影响患者理解和表达与疾病有关信息能力.有些患者甚至无法听懂一些有关其病情的简单信息,初次患病者以前很少了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这类病人往往最容易曲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心态焦虑的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有效向外界的传达信息,往往容易夸大其症状,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学校可鼓励在校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流动性分批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卫生知识宣讲,普及人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各医院也可下派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和义务服务,通过与人们的亲切交谈和耐心述说,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学会和人交流,从而更好的和患者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医疗知识水平以尊重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有效沟通.[8]同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类医疗报道,有自己的思考,不轻信网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社会,2011(06):72-73.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3〕郑玉中,屈庆平,赵丽娜.浅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4-96.

〔4〕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77.

〔5〕张华志,白波,董凯.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5):314-315.

〔6〕梅春英.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08,21(05).

〔7〕束雅春,彭志行,薛明新,李永刚.患者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7):178-180.

高级医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内经选读》;课程优化设置;调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8.02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8-0057-0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基于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保存、传授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精髓的有效载体,在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成为中医必修课程[1]。目前我校很多专业都开设《内经选读》课程,尤其是中医学、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都作为必修课,但各专业开设时间并不统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基础课程尚未学完,中医知识结构局限,阅读古籍能力差等等因素导致了对经典理论学习能力差,造成了学习《内经》的难度,从而影响理解和掌握经典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调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经典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因此,优化目前的课程设置,找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经》的最佳时间,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校开设《内经选读》的班级选中,选择2013级针推专升本50人和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专业开课时间相同,使用材,授课老师一致。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中医基础的全部课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一部分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科等),并经过了一年的临床实践,由于专科时间较短,没有学习经典课程。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内经选读》,开课时间相当于大学四年级。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只学习了中基、中诊和中药,未涉及临床课程,开课时间是大学二年级。

1.2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比两个不同专业层次的班级学习《内经》各方面的不同和差距。主观方面是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途径,调差了学生学习《内经》前后的自我感觉以及学习兴趣、收获等方面,客观方面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为自拟,课程结束前一周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的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有20个问题,除最后三道题是多项选择,全部为单选题。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内经》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内经》的了解程度大体相当,其来源都是通过《中基》课程,但是有更多的专升本学生(34%)能够通过自学了解《内经》,明显多于中西医(22%)。《内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引导,更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只通过短短的几十个学时无法认识内经的全貌,因此教材大多数都是以选读的形式编写。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专升本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于后者,其根源则是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一定临床实践作为铺垫,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学习《内经》。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劲头和动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课之前专升本学生中有46%对《内经》非常感兴趣,中西医学生只有17%对《内经》非常感兴趣。兴趣的培养除了与课程有关之外,与学生的素质关系很大,《内经》的掌握不仅仅是中医理论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相当庞杂,学生的阅历以及课外知识对理解《内经》非常关键。在这一点上,高年级的同学明显具有优势。《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教学中核心环节,学生之“兴趣”、“信心”是本,教师之“个人素养”、“知识积累与释放能力”是标,只有标本相得才能教学相长[2]。第三,《素问•著至教论》将学习的过程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步骤。《内经》文字古老,医理深奥,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古文知识。背诵也是学习《内经》第一步,原文背诵是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38%的专升本学生和49%的中西医都认为记不住是学习《内经》最大的困难。大学生的记忆方法一般为理解性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中,专升本有46%学生认为是临床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中西医学生有66%则认为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医理不能很好的掌握。产生这样的差异显然也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关,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全部学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所以理解医理并不困难,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运到临床中去,这也是《内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彰显临床,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经》学习基本完全了本科水平所要求的层次甚至更高更深入。而中西医专业学生只是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内经》理论。第四,关于学习《内经》后的效果,70%的专升本学生认为学习《内经》后收获很大,只有54%的中西医学生这样认为。专升本班级中76%学生感觉学习《内经》后提高了学习经典的兴趣,明显高于中西医学生50%的比率。《内经》理论博大精深,不同层次的人读《内经》有不同的收获,往往中医知识越丰富,收获就会越大,体会就越深,《内经》理论才能运用自如。高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低年级的学生收获大。第五,关于课程设置时间,调查结果显示,88%的专升本学生和82%的中西医学生认为《内经》课程应当放在其他中医课程之后。40%专升本学生和44%中西医学生都认为:不仅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对理解《内经》有帮助,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甚至中医临床课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内经》既有精湛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知识,对于学习经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习《内经》需要大量的中医课程作为前期基础。

2.2成绩(t检验)

采用2独立样本校正的t检验,结果:t=-8.002,P=0.000,中西医与专升本《内经》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升本成绩显著高于中西医。中西医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成绩较为分散,参差不齐,专升本的标准差较小,说明成绩相对集中稳定。

3结语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高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内经》是多学科交织的医学巨著,内容涉及医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化、军事等领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理论,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还要掌握一些临床知识,否则学习难度较大。在本课题中,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结果非常明显,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优于中西医结合学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大部分课程,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使得他们对于《内经》的学习兴趣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理解《内经》原文的精髓,所以在固有的学时内收获比较大,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良好,在成绩方面明显高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内经》被称为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可以使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思维方式、增加中医传统文化渗透,加强人文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由于目标高,《内经》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难度更大,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学是个双向的过程,调高教学质量除了加强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修改教材之外,学生本身对于课程的认识,积极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教学和积极的学习相互配合,才能调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授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内经》的学习可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达到彰显临床的层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或者解释文理的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优化《内经选读》的课程设置,使得各专业开设时间更合理,开设学时更科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经典课程的魅力,发挥后期提高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雅琪.中医经典课程合理性的确立[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54-255.

[2]李赛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标”与“本”[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23(12):43-45.

高级医学论文第3篇

摘 要: 本研究以ESP理论为指导,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从培养学生学术技能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深度剖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是如何合理衔接的,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ESP教学理论 医学院校 医学英语

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医学教育正迈向国际化。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共同颁布并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重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及医疗卫生人员使用的专业英语,其重要性日渐突出,社会对既懂医学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医学英语专业性和定向性很强,如何解决医学院校ESP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大学公共英语EGP向医学英语ESP合理过渡,从而改善医学院校ESP教学现状,值得深入探讨。

一、研究基础

所谓ESP,专门用途英语,既是一种教学理论,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术技能,而非专业知识本身,不等同于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以护理英语为例,其课程设计必须满足护理医学生的特殊要求;授课内容应涉及与护理学相关的主题,所用的句法、词汇、语篇均适用于特定的护理医学活动情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对ESP进行研究,但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1964)首次提到了ESP概念,提出ESP中的S(specific)特殊一词主要指学习者的目的,而不是学习专业词汇或特定语域。Dudley-Evans&St.John(1998)对Strevens的定义做了修订,其结果使人们熟悉了ESP具有七个特征,即三个根本特征和四个可变特征。后来,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将ESP理论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进行探索,如Hyland将ESP应用于语言交际学习。国内学术界对ESP的研究追溯到上20世纪70年代,但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对诸如本体界定、分类研究的研究较多,应用研究较少。杨惠中(1995)最早介绍了ESP在国外的发展;范谊(1995)提出ESP无论作为一种教学途径,还是教学内容,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刘法公(2001)提出了教学实践的对比教学法,对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秦一竹(2014)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要创设好语言情境。

纵观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学者努力将ESP理论与专业英语相结合,但面临诸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医学英语课程。其次,教材选用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编教材,多数用自编教材。第三,师资力量薄弱,医学英语专业性强。第四,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尚未出台,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指导,只有具备统一的大纲,医学英语教学才能趋于正规。第五,缺乏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将大量学时放在病历单、专业词汇讲解上,忽视课堂讨论、情景演绎,导致知识脱离实践。

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2016―2017年间对7所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其中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3所,三本院校2所,调查所选取的学校在层次上具有代表性。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师资建设等方面阐述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展医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没有搞清楚,教学理念模糊,教学中心仍围绕着四、六级考试。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医学领域内熟练地读写说。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下,学生根本没有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笔者在河南省高等医学院校(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从事一线英语教学工作已达六年,外语系从建系以来就实行“基础英语阶段+医学英语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公共英语,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学三年级开设医学英语,培养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为学生步入职场做准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大,医学文章篇幅长,句式复杂;第三,教材选用不统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正确选用教材至关重要。但现行的医学英语教材内容枯燥、编写陈旧,医学文献的选取上往往缺乏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课后练习仅仅停留在训练学生的词汇语法翻译等内容。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当前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年来,大量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大学教师队伍,虽然课堂气氛活泼,但教学方法不成熟。同时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医学英语背景的教师寥寥无几。授课过程基本上是“一言堂”,教学枯燥,培养效果差强人意。另外,学生在完成大学三年级的医学英语到地方医院实习时,无法把死记硬背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到实习工作中,看不懂英文药品说明书,写不出英文病历,更不用说给病人做出专业的诊断,导致学生抵触学习英语,挫败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医学英语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改革方案

本研究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背景,综合运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ESP、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分析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个年级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医学生,笔者架构的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分别在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学生中集体试行。

2016级学生于2016年9月入学,在大学一年级执行的是大学公共英语,主要由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长篇阅读、语音、视听说教程组成。每周4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一板块中,主要运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Y合的方式。语言的基本技能则通过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听教材附带的教学光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呈现学习情况,并及时辅导答疑,不仅达到了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而且填补了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空白。

2015级学生升入二年级,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会继续学学英语课程,要兼顾四六级考试,但额外要学学公共医W英语课程,这也是首次使用。每周4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个板块中,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为大学三年级的翻译学习做铺垫。同时,在阅读医学文献中,不断发掘其内涵,从人文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级学生进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突出医学英语的专业性、定向性,实现由大学公共英语向专业医学英语的过渡。主要课程由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文献选读组成。每周2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个板块中,除了课堂上讲授的医学英语知识外,还通过英语演讲、电影配音等第二课堂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三年级后,为2013级学生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高级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写作等医学相关类选修课,满足了医学生学习需求,体现了需求的多样性,为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没有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而是直接在四个年级的学生中使用,采用了比较分析法,进行归纳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本研究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

四、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采用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ESP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培养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医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实际医学工作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进行交流、接诊、住院等一系列医学活动,对学生的医学术语、临床会话、病历写作进行训练。

2.发展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ESP教学竞赛,使英语教师在竞赛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进步。还要观摩ESP教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条件允许的话,邀请医学专业英语界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学,认真学习专家的教学方法;引进一些从事过医学职业的外籍教师。

3.教材选择要慎重。在教材选取上避免选用纯理论介绍的教材,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医学专业学生选择注重实践内容的教材。目前全国范围内仍没有一套权威的医学英语类教材,仅有的更像是双语教材。因此,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整合资源,编写出一套高水平的医学英语系列教材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姬姝.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高级医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医院;职称;量化评分表

职称,源于建国初期“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一词,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1]。职称制度是直接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和提供评价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2]。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评价要素能更加直观和正确的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以浙江省职称改革文件精神为基础,结合中医医院特点,特制定了《申请高级职称岗位等级量化评分表》(以下简称“量化评分表”)以及各岗位的评分细则,具象化得分情况,设置符合我院特色的评价要素。

1、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级职称晋升中的充分重要性。

《量化评分表》一共四个部分,包括基本情况、科研论文情况、医德医风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分别占总分的15%、20%、5%、60%。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杭卫发〔2013〕161号)文件精神,浙江省从2013年起,为加强对申报对象专业实践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评价,所有申报对象需提交《主持危急重症抢救或解决疑难病例或关键、重大技术(科研)问题或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例表》,申报临床类专业人员还须填报《主持危急重症抢救和疑难病症处理或主刀(指导)手术病例一览表》。这从文件层面加强了对卫生技术人员在危急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常规实际操作中的要求,更倾向于体现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原有的高级职称评审过分倚重科研、论文、职称、外语等因素,很多人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去勉为其难写论文、搞科研,有的甚至找,买论文,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考察医护人员实际工作水平的宗旨,所以我院在制定评分表时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占比提高到60%,也充分肯定了该能力对于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来说的重要性。“量化评分表”将这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技术、新项目。具体岗位的不同能力标准细分体现在《评判参考意见》(另)中。

2、淡化但不能缺少科研、论文的分量,增加医德医风的关注度。

开展科研课题、在不考虑其来源是否正规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直观和客观的量化指标,他能比较清晰的看出个人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工作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在省市级、县乡级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应该赋予不同的分量。以我单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例,从知识结构来说,除了极少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在本科以下,其余的卫技人员均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作为三甲综合性医院接触到的病患种类多,常见病广,临床案例相对丰富,医疗技术条件成熟基于这些客观条件给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只有将临床实践能力转化为经验分享,实践医疗技术创新,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在“量化评分表”中论文分五个级别:二级期刊、一级期刊、论著(编委)、sci收录、论著(主编)得分从2分开始往后依次递加2分。科研分四大块: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专利、荣誉。在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中区分为三个级别市局级、厅局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又细分为立项和完成两块;科研成果市局级、厅局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三的为加分项,省部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五的为加分项。专利分为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个加分项。荣誉分为政府颁发的省级和市级两个加分项。

如今医患矛盾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日益紧张,使医德医风的监督更加透明化。“量化评分表”主要通过医院统计的医疗投诉事件、违反职业道德事件以及各类感谢信、锦旗为量化点进行加减分。使其更关注医德医风的培养和保持。

3、完善个人基本情况,全方位评价个人综合实力。

“量化评分表”中基本情况占15%,其中具体内容包括:年度考核(近三年)等级、职务任职等级、任现职年限、学历情况、表彰奖励、其他加分项这六大块内容。通过这六大块内容,基本将职称晋升个人的其他情况都包含在内,比如:可将参加院级、局级、市级、省级、部级的各种比赛、文体等活动的获奖情况归纳进“表彰奖励”类。在“其他加分项”中包含了同行评价分和领导评价分,通过同级和上级的评价,能更好的从主观的、人性化的角度了解个人的日常情况,更多方位的了解其综合实力。

二、“量化评分表”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职称晋升需要完善的部分。

1、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给予明确的指导细则。单位只能参考其他相关文件及结合自身对岗位聘任的要求来制定评价细则。不尽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最新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也需要单位继续摸索补充。

2、要认识到“量化评分表”只是一个辅助量化手段,职称聘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程序,他还需要更多的辅助方式来全面的衡量职称晋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在考量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时候,不光要从其所处理的实际病例的效果来衡量他的医疗水平,还要从其在处理病例过程当中的态度、手段以及术后家属及同行对其的评价来合理的全面的评价医生的医疗质量水平。

3、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分级分类管理、评价标准体系、“能上能下”机制建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3]。特别是在聘期考核中要改变“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很多人往往晋升上职称以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再在学术水平上多花心思,多钻研,一直平步直走甚至医疗水平有走下坡路的。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激励人员进步的目的。

高级医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查房; 综合医院; 医师培养; 规范

The Role of Teaching Ward-round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 Development/YIN Ying-jie,HUANG Dong-d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146-147

【Abstract】 Teaching rounds is a routine work in general hospital, but often overlooked. Standard teaching ward round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internship students, more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linicia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learning, is the hospital culture.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local GPS through teaching rounds, then realize training of doctors, thus improving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hospital, meet the needs of health care reform,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health network.

【Key words】 Teaching rounds; General hospital; Physician training; Standard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pi County,Nanpi 061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69

教学查房即在临床带教老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并以真实病例为教授内容的临床教学活动,是医学知识传授的一种重要方法。综合医院中的教学工作经常作为医疗临床工作之余的业务而被忽视。近几年来,随着政策的改进,经过对周边县级医院及与省内医院的交流探讨,发现教学查房工作在各医院均存在诸多问题,未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本院自2005年开始利用8年的时间,对教学查房在综合医院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抓好教学查房,对医师的培养乃至医院综合实力的提高效果明显,现将具体落实措施及效果交流如下。

1 教学查房制度在综合医院中的具体落实措施

1.1 严格的教学查房制度 本院自2005年制订了严格的教学查房制度,选拔有资质且负责任的带教老师,必须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有责任心爱好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教学查房时间在全院公开并严格执行。自2010年在原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业务院长和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定期教学查房。要求住院医师、轮转生、进修生、实习生均可自由选择参加,以本院住院医师为主。

1.2 教学查房考核制度 对带教老师进行严格选拔和考核。建立教学查房师资准入制度,通过个人申报、科室推荐、医院考核,对带教老师从基本素质、医德医风、知识结构、教学意识、实践经历等进行全方位审核。每季度对带教老师教学查房教案进行检查并选出优秀教案;由听课医师或学生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年末汇总评选结果对考评后三名者取消下年度带教资格;将科室和临床医师的带教情况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1],以此带动了医院的整体学习氛围,提高带教水平,提升带教老师对教学查房的责任意识。

1.3 规范查房流程 教学查房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要求和步骤,因此,为了提高操作性、可比性,进而提高不同科室和学科以及个人的参与热情,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切实可行的查房流程[2]。各学科教学查房时间由医教科总体安排,向全院公布,每半年修改一次。每周二、周四定期向全院发放各学科教学查房病例资料,参加人员提前查阅资料。参加人员提前10 min到查房病区示教室集合,由主持者带领按职称由高到低进入病室床前,汇报病历医师在病床左侧,上级医师在右侧,其他参加人员分布在左侧或床尾。由下级医师汇报病历,必要的问诊,然后到病床右侧进行体格检查,查体完成后再到病床左侧。带教老师进行重要的病史问诊的补充,查体中重点对下级医师操作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示教,切记在病房中讨论不正确操作和患者病情,病例讲解和讨论到示教室进行。床旁查体约需15 min,病例讲解25 min,学生提问20 min,整个教学查房时间1 h。

2 教学查房制度所获成效

2.1 教学查房是提高上级医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主持者在查房前要精心准备选择典型的教学病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汇报和记载的病历,询问和补充相关的病史,纠正下级医师操作中的不规范,对他们没有做到的阳性体征和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进行补充。在讨论过程中要回答住院医师提出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学查房主持者在查房前充分学习该病例的相关知识,诊治指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以及相关疾病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通过查房了解、跟踪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因此带教老师会在查房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多次学习本疾病的诊治指南,因此通过教学查房提高了带教人员的理论水平、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2.2 教学查房是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医学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后的人才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为培养新世纪高水平的专业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相对而言,医德教育的滞后是影响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矛盾、医疗竞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加上种种行业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教育尤显突出。说教性的医德教育很难使医学生信服,甚至可造成医学生的逆反心理[3]。因此,选择有资质的带教老师,在教学查房的各个环节进行医德医风的言传身教教育。使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是终身性的教育。

2.3 通过教学查房可传承医院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教学查房前要求按照职称、职务由高到低进入病房是对住院医师行为的规范,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站位规律站立观摩查房。在查体和询问病史时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与家属沟通时要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教师在查房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对患者的关爱。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工作态度、医德医风、仪容仪表、沟通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示范与培养,从而实现促业务、管理想、带作风的效果[4]。业务院长教学查房时除业务知识外会在核心制度落实、最新医疗政策动态、医院核心工作等方面有所说明,因此更是传播医院文化、医院制度的重要途径。医疗技术是医院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但医院文化是医院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规范的教学查房,能够有效建立良好的医院学风,孕育医院精神传承医院文化[5]。

2.4 教学查房可提高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查房与一般查房不同,选择典型病例进行示教和系统解讲,指导下级医师病史的采集和疾病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的要点、治疗原则、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治疗方法等。本院将循证医学方法引入教学查房中[6],搜索相关文献知识,以此培养和提高下级医师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对文献中未涉及的问题,由带教老师根据自已的临床经验进行解答,解答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下级医师或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带教查房使下级医师进一步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规范其临床技能操作,培养其严谨的临床逻辑思维,不断提高个体临床诊治水平,实现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来说,亦要改变传统的书本理论教育模式,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主要是采取临床采取教学的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学习积极性,多动脑、多动手、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7]。通过教学查房带动临床医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展,实现向创新型人才的迈进,进而通过创新型人才的群体优势,促进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教学查房是培养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 基层医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须求的增加,各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专业也越来越局限,但基层老百姓就医目前还达不到专科专治,因此仍须要培养全科医生。教学查房制度的落实是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环节[8]。教学查房病例应选择有意义的典型病例,病史典型、症状体征明显、诊断明确,而不是越复杂疑难越好,教学查房的主体是下级医师,目的是巩固三基,锻炼思维,拓宽临床知识。本院每天上午在规定时间均安排教学查房的科室,全院临床医师可自由选择参加。教学查房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而学习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的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有提高。因此对拓宽知识、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有很大帮助。从医师书写的首次病程记录的鉴别诊断中可以看出,临床医生的思维不再固定于自己所从事的某一专业。参加多科教学查房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势,是培养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

2.6 规范的教学查房制度,为建立三级卫生网络提供保障 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以来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增加,县级医院的工作压力剧增。高素质的基层卫生人员已成为影响社区卫生发展的关键因素[9]。本院通过几年的教学查房不但培养本院的住院医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基层卫生院医生和村医,他们通过在本院的学习,尤其是教学查房的教育,把握转诊指征积累治疗经验[10]。实现了双向转诊,有效解决群众就医问题。自2007年每年向全县各乡镇卫生院转诊2000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县级医院床位紧张的状况,缓解就医压力。

3 小结

教学查房是医院工作中一项最常态、最基础的工作,但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制度上的保障,医院文化内涵的依托等。教学查房不仅是一项临床工作,也是各层次师资和学员进行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查房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各层次受训人员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各层次临床师资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医院整师资水平,最终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和敏.提高临床教学工作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中外医学研究,2011,8(23):144-145.

[2]肖文星,刘学军,唐子美,等.医院初期教学查房的探讨[J].医药教育,2011,18(5):127.

[3]王焱,金德,蔡杰.利用教学改革促进医德思维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98-99.

[4]吴佳佳,夏蕾,郭建刚,等.研究型医院教学查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军医专进修学院学报,2010,8(31):813-814.

[5]孙文兵,沈雁英,魏永祥,等.学院型医院学风建设的内涵[J].中国医院,2009,5(13):36-37.

[6]谢于鹏,吴文栩,曾海环,等.呼吸内科教学查房应用循证医学的尝试[J].中国医院,2007,2(11):67-68.

[7]黄亮.提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我见[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36.

[8]宗晔,杨迅,赵海英,等.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教学查房的形式和内容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9(11):1959.

[9]陶虹,王以新,经衡,等.糖尿病教学查房中全科医学循证方法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84-86.

高级医学论文第6篇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后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主要阶段,对于培养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卫生部早在数年前就提出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旧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少数著名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使我国医学教育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的良性发展的轨道扎实了基础。基于此我院认识到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规定了我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培训”)的有关事宜,现简单介绍如下。

1 管理方法

1.1 组织结构及职责

1.1.1 人员组成:院“培训”管理委员会设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若干名委员和秘书。主任由院长、副主任由主管医疗和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委员由相关职能处室和医疗科室的负责人组成;秘书由科教处干事担任。

1.1.2 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和修改医院“培训”的各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监督“培训”的实施情况;讨论、审核培训者的资格、培训合格资格和合格证书的发放等。

1.1.3 管理机构:“培训”管理委员会为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最高管理机构,通过科教处负责安排培训者的轮转,协调解决在轮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培训”的实施过程和情况。具体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者的招收、培训活动的安排和有关考核。

1.1.4 委员任期:“培训”管理委员会的任期根据医院院领导班子和医院中层干部的任期而定,“培训”管理委员会的任期暂定为三年。

1.2 “培训”的范围和对象

1.2.1 院校毕业生:五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学位获得后1~3年内)、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1.2.2 其他:从其他单位调入的临床医师、改变学科者(主要是指由基础转为临床者)、临床医学中级职称考试未通过者、凡是愿意到我院接受“培训”者(需临床医学本科以上毕业者)。

1.3 “培训”目标

1.3.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党,遵纪守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1.3.2 掌握本学科(一般指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熟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新进展,并能用于指导实践工作。

1.3.3 具有本学科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较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1.3.4 能担任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初步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并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1.3.5 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并且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1.3.6 通过国家临床医学中级职称考试、英语六级达425分以上或通过日语国际一级水平考试。

1.4 “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定为五年。“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进行。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三年,即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后前三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为后两年,即医学本科毕业后第四至五年。

1.4.1 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二级学科的基础培训,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 学、影像学等。

1.4.2 亚专科阶段“培训”:进一步加强本二级学科的“三基”训练,同时主要从事本三级学科的临床工作,安排一定的门、急诊和实验室工作等。

1.5 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省略)

1.6 考核方法

1.6.1 院内考试:日常考核、出科考试、年度考试等。

1.6.2 国家考试:执业医师考试、中级职称考试等。

1.7 培训者的待遇

工资待遇、职称待遇、学位待遇以及结束后工作安排等。

1.8 “培训”结业条件

考核综合素质、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专业外语、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时间等。

2 招收办法

规定招收规模、条件及程序等。

3 各学科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职责

规定二、三级学科负责人职责和指导教师职责。

4 “培训”细则(省)

高级医学论文第7篇

以往的培养模式,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Cassell&Symon,2004),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验证研究效度后,确认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3结论

高级医学论文第8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