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1 17:13:41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1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2篇

关键词:TPACK;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一般翻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知识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同时创造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使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回归主流社会,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的学科能力是教学的前提,而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离不开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内涵定位,离不开发展标准的制订。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但教师发展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教师工作学习所处的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紧密相关。因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外在环境的要求与影响,也有其内在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吴寒所言: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享有充分的自,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现状,自觉拟定专业发展计划,选择恰当的专业学习内容,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和评价自我专业发展目标。

二、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新视阈TPACK

关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文秋芳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跳出了以传授理性知识为导向的教师教育传统框架,开始承认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实践知识的作用与地位。在新课标要求下要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还课堂于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发展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能力除有一般教师教学能力的共性外,还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清晰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三、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把“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强调推进信息化,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体、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特殊需要的学生,例如聋哑学生,英语教师在讲授英语时,英语语言的表达不能被学生完全接收,教师要传达的语意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的接收或者正确地理解,因此需要除了手语、唇语以外额外辅助学生理解教师要表达的语意,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此尤为重要。特殊教育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多媒体软件等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出使用所学语言及时应用的环境。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演示示范语言的使用环境,对学习者来说更为重要。微课的使用可以使知识点更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视频图像的直观观察,能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范围。在网络探究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活学活用,这也是促进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TPACK视阈下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同期互动,是这三个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存在。其中教决定了研的方向,研决定了学的内容,还能提升教和学的质量;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现代信息技术为特殊教育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和便利的条件,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纵向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71-75.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3篇

 

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具体的教育安置时存在课程安排不合适、课堂教育模式僵化、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学校与家长的交流联系欠缺等情况,所以我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来表达我对当前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情况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自闭症是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一种,也称做孤独症,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称作缄默症,是一种始发于婴幼儿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普遍在三岁前起病。自闭症主要障碍为社会性交往障碍、言语发展障碍、刻板重复的单一行为方式。

 

自闭症儿童因其上诉障碍特别是社会交往性障碍于2006年在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被划归为精神残疾类型,并被列入调查范围。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正在建立健全综合保障体系,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水平,特别是当前公认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最有作用的教育康复模式我国已形成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1]教育体系。

 

一、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安置模式现状。

 

(一)课程安排对于自闭症儿童设置不合适。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可以执行的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多以仿照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编排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安置的特殊教育学生的障碍相对复杂多样,而且,自闭症学生的安置也相对分散在学校不同班级,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掌握自闭症儿童对于其他障碍儿童上的差异与自闭症儿童与子病症儿童个体上的差异的能力不足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安排的需求。

 

(二)课堂教育模式僵化。

 

在我进行研究的南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广东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山西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参考关于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安置的文献中,我发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课堂教育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教师无法针对班级中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

 

(三)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

 

在当前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自闭症儿童日益增多。但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很多教师只能掌握自闭症儿童在症状学上的反应,并不能真正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教学需求。而自闭症儿童相对于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智力障碍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来说,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自闭症儿童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在要求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二、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安置模式的受限原因。

 

(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的需要。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优先考虑的是大部分的特殊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在分班时较为分散,相对于班级人数较少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所以在课程安置上也是优先选择符合大部分特殊儿童需要的课程,加上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仿照普通小学的课程设置,所以课程的设置多以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一系列文化课为主,考核也多以纸质的书面考核为主。

 

(二)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对于自闭症儿童过于单一。

 

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拥有资源教室,但是,由于自闭症在资源教室进行学习时,需要单独进行训练教育,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不过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孩子,自闭症儿童人数较少,所以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力较弱,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需要个别化辅导的要求。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相对于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良莠不齐。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专业化问题中,主要存在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小学调任而来,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案学习不足。而且,有相关教育经验的教师也多以培智专业教师为主。所以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评估和干预手段不足。

 

(四)特殊教育学校家校联系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限制。

 

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社交障碍,在沟通交流方面很难与老师家长进行交流。而特殊教育学校又没有或很少设置家长与教师、学校交流的环节,所以导致家长与教师双方都难以完全掌握和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情况。

 

三、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安置模式的刍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合理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日趋复杂多样,所以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达不到自闭症儿童需要的个别化教育,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改变课程设置,尽量多考虑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实际,多设置相对于自闭症儿童有利的诸如律动课、模仿课等课程,从而达到优化课程设置,实现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合理化。

 

(二)提升课堂气氛,实现课堂多元化。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可以在遵循一般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适合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教育原则,并且可以在课堂教学时综合运用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模仿学习,有时也可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示范,本方法主要用于学生的语言教育当中)、任务分析法(是教师通过对一个时期内学生各项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三)完善培训体系,实现教师专业化。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的培训上还是相对不完善的,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努力完善教师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来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4篇

在20多年的对俄合作实践中,我们虽然收获了大量的合作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中俄高等教育的合作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表现在:(1)中俄两国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使得双方人员的交流只能依赖翻译,而高端的俄语、汉语翻译人才的缺失导致双方大学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实质性的、深入的教学、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难以实施。(2)双方高校的学生交流层次单一,学生质量不高。交流局限于本科层次的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方向,理工科研究型人才的联合培养面临着很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难以胜任中俄科技合作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推广等岗位的工作。(3)缺乏大范围的奖学金支持政策,奖学金形式单一。奖学金是吸引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中俄学生的交流奖学金来源主要是两国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申请奖学金的渠道单一。缺乏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奖学金政策的支持。(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俄语教学缺失,现在中学保留俄语教学的少之又少,导致几乎所有学习者都要从大学一年级零起点开始学习俄语,即使是俄语专业的学生4年本科毕业后也很难熟练掌握俄语。(5)中俄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中俄各领域合作的人才需求脱节。中俄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但是目前高校缺乏对合作领域的了解平台,缺乏人才的培养需求标准,毕业生往往很难胜任合作项目对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2中俄教育领域合作的出路与对策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地解决中俄两国合作中人才的缺失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寻找问题的源头,制定出符合中俄两国人才培养战略。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国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要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规划,结合自身实际与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变化。两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尽快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俄语特区”和“汉语特区”,制定特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把俄语和汉语教学列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制定升学优惠政策、免试入学政策、定向培养与就业对接等配套教育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使俄语和汉语教育规模化、常态化。(2)在人才培养领域,中俄高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高生源质量。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举办旨在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各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标准要充分评估引进大学的专业优势和主办大学的师资能力、办学水平是否有利于项目的质量保证和持续发展,引进的专业是否为中俄合作领域所亟需。同时,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大力支持在俄罗斯高校举办旨在引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如可尝试采取在俄罗斯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试点,按照中国模式招生和培养,毕业后直接服务于中俄合作项目。(3)加大各类奖学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扩大两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院校数量,制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研修、暑期语言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在校大学生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力度和范围。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等,扩大双方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4)中俄高校要联合培养符合教育合作发展需求的包括俄语、汉语在内的各专业师资力量。同时加强俄罗斯汉学家和中国俄语学家之间的语言学、翻译学和教学法领域的科研合作,确定他们之间的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制定双方共同举办俄汉互译学术讲座、口译实践培训班、同声传译人员培训班等计划。

3中国地方高校与俄罗斯高校战略合作模式

3.1中俄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合作模式2013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教育法的纲要。根据俄罗斯的新教育法,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将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心思想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突出科学研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性,鼓励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全面提升俄罗斯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建校于1968年,是远东地区唯一一所隶属于俄罗斯文化部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与文化部隶属的各地区专业艺术类院校实施联网式教学,定期邀请莫斯科、彼得堡的专业教授来校讲学,为远东地区艺术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该校在音乐表演、舞蹈、器乐、声乐、乐队指挥、民族音乐、社会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学研究等方向具有本科、专业硕士、硕士、专业博士、博士等多个培养层次,在专业演员、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文化团体演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校对艺术类人才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以及对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的实训式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我校与该校自2010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针对两校如何为促进文化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两校如何为吉林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就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和音乐艺术领域的人才联合培养、教师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合作共识。我校将针对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需求,与该校开展在校生的免费交换生项目、互派学生参加学历生项目、进修生项目、教师短期进修项目、本硕连读项目、本科直升专业硕士项目、硕士直升专业博士项目。在今后的合作中我校将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实施资源共享,我校教师可免费参加该校定期举办的俄罗斯文化部院校之间联网式的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师的培训讲座,根据我们的需要也可共同邀请莫斯科、彼得堡地区的专家来我校讲学。这将为我校充分利用俄罗斯比邻地区文化艺术类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大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将有效促进我校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

3.2中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模式在工程技术领域我校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太平洋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是远东地区办学实力最强的院校。我校于2009年与该校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曾开展过俄语、汉语专业的学生互派、邀请对方专家举办对外俄语教学法学术讲座、学生汉语短期夏令营等项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划与该校合作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该校曾于2012年代表俄方全程参与了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的筹备工作,在此期间多次访问我校。2012年11月,该校曾派出5名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授到我校讲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学术研讨,共同申报了5项合作科研项目,其中1-2项拟通过长春市科技局申报中俄科技部项目。2013年5月20日,该校将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参加,我校派出4名教授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双方就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设备研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生互派等方面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共识。尤其在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该校对我校的特殊教育、残疾人设备康复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与我校开展面向中俄两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需求的合作项目。双方经过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合作模式的设想,供双方深入讨论实施,具体如下:模式一:在我校特殊教育学院现有的盲人中医推拿、盲人声乐、聋人中国画、聋人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招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听障和视障学生,可采取1+4、1+5、2+3等模式,即学生先在太平洋国立大学学习一年或两年的汉语语言、汉语盲文、汉语手语和专业课程预科,第二阶段来我校完成本科教育。在此期间,我校可派教师到对方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模式二:与太平洋国立大学合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本土开展残疾人教育,除我校现有专业外,增加适合残疾人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应用技术类专业,我校派出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俄方教师到我校进修学习。模式三:双方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范围内合作建立中俄特殊教育学院,可实施中等特殊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的贯通模式,同时招收中俄残疾学生。可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5篇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

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

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

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

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0.45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

(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

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

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

(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

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

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

(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

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

(五)开展家校合作的康复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6篇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一种是聋人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1〕。双语教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所指的双语教学是针对聋人学生教育中运用中国手语和汉语进行的教学。将双语教学应用到绥化市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探讨双语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希冀可以对促进绥化市聋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早于我国。根据资料记载,双语聋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育人理念,出现在1960年美国的手语语言学创立和1970年“综合交流法”推行之后〔2〕。1982年,双语教育实验最先在丹麦和瑞典开始,把自然手语作为聋人儿童的第一语言来使用。 1984年,法国开办了两个双语实验班。接着芬兰、挪威、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始陆续的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自1987年起,全丹麦的聋校都采用了双语教育〔3〕。国外的双语教育实验项目大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助教、学校行政领导、大学教授和手语研究人员参与合作,进行教学和研究。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聋人学习手语和双语教学的方法等问题。

 

美国和欧洲的聋人教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波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的使用手语和手语译员服务也被列为聋人学生在普通学校享受融合教育的无障碍条件之一〔4〕。手语在美国等国家的地位日益提升。聋人的语言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聋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世纪 70年代,美国聋校的教师只会一些简单手势语和指拼字母的健听教师任教,而现在美国聋校和聋人大学招聘的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手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针对聋人的双语教育实验,主要包括由挪威资助的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5〕,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和英国救助儿童会支持下的双语双文化聋教育项目等等。我国对手语传译员的需求很大,但是经过资格认证、受过专业培训的手语传译员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两千多万聋人的需求。可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语教学发展程度与中国相比更为成熟和完善。我国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绥化市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结合不紧密。绥化市双语教学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绥化市的双语教学普遍规模较小,教人力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目前绥化市的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普通儿童的中英双语教育。例如:双语幼儿园,双语学校。只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中的聋人教育中有少量的师资,缺少具有教学手语和汉语双语能力的教师。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不够合理或是实用性不强。还有,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滞后,手语教育资源缺乏或没有被很好的利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无法紧密结合。

 

2.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师资不足。随着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随班就读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的走入普通班级学习,相信这也是绥化市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双语特殊教育教师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绥化市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态度、信念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语教师。同时,聋人教师是聋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双语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多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工作。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是聋人的聋人儿童一般比健听的家长的聋人儿童发展的更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聋人家长很早就用手势语跟与其沟通,更懂得如何跟儿童沟通和交流。因此,聋人教师更能够了解聋人儿童和聋人手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的帮助聋人儿童学好手语,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缺乏沟通合作。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关权利给予了一定保障,但有些法律条文不够详实和具体,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目前,绥化市对双语特殊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一般,还有提高和改进的空间。在当今的和谐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是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怀的。在绥化市普通学生的教育要比特殊学生的教育更受到重视。特殊学生仍然是弱势群体,往往会受到轻视而被遗忘。无论是政府、学校也同样侧重普通儿童的教育。家长忙于工作,忽视特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殊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才能合理有效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开展双语特殊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要把双语教学有效的应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应在充分考虑特殊学生个人因素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和设计教学方案和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才可以为每一个特殊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初,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深入了解特殊学生:(1)学生的年龄;(2)学生障碍或残疾的类型和程度;(3)在哪个年龄段出现的残疾症状;(4)目前学生的汉语和手语能力水平以及存在哪些障碍;(5)学业成就水平;(6)在测量儿童智力时方法和语言的使用;(7)学生的适应行为水平;(8)学生的社会成熟度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9)学生的家庭环境;(10)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和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然后,开始合理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中,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目前处于怎样的教育状况?包括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或是治疗情况;(2)学生的总体教育目标是什么;按照顺序设定短期教学目标;逐项列出具体的教学和服务的要求,包括如何促进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平衡;(3)教学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4)该教学计划的持续时间;(5)IEP的现实标准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时间表以及父母的角色的陈述等。只有制定了合理的个别教育计划,才能使双语教学和特殊教育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实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手语和汉语),并且精通两种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课程实施的具体承担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6〕。双语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满足特殊学生的文化和语言的特点以及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双语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二是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手语进行教学;三是了解所教学科内容和其适应性;四是实施适当的技术评估,诊断和指导。双语特殊教育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在教授有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特殊需要的学生时需要特殊的教学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因而双语特殊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双语特殊教师教育计划和项目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另外,双语课堂可以引进聋人教师教学。促使优秀的聋人教师能跨入正式的教师队伍,给予他们和健听教师一样的待遇。这样不仅对聋人就业有帮助,还有助于手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绥化市的健听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手语水平,解决与聋人教师的沟通障碍,更有效地与聋人教师合作,充分体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合作是促成双语特殊教育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双语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包括保护教师和特殊学生权益的教育法案的颁布;双语教学大纲的完善;社会对双语教学的公众认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手语翻译能力的双语教师;家长的手语培训以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中创造双语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双语特殊教育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上向双语特殊教育倾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扶持特殊教育事业,保障双语特殊教育教师权益,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2)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支持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教师工作方式、课程评价方式、职称评定等,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做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工作,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双语教师的需求。(3)强调特殊学生学习双语的同时,特殊学生家长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手语来适应和配合学生,达到家长切实能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家长主动配合双语教师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协同合作,才能促成绥化市双语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7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 双语教师

[作者简介]吕云峰(1977-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双语教育研究院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刘春明(1964- ),女,吉林通化人,长春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双语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的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B219)和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双语师资培养实验研究”(项目编号:ZZ1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76-02

由于双语教学和国际学校的特殊性,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与素养以及国际教育理念与意识都提出了很高的个性化、特殊化要求。然而,我国现行单一制学科师范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胜任这一特殊要求。在此背景下,适时寻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显得至关重要。

一、明确目标定位

高师院校双语师资培养应“立足国内、走向国际”,“立足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开展国际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既精通英语,又深谙专业,还了解国际教育,具备国际意识的国际化、专业化双语教师,为基础教育双语中小学和国际学校提供优秀的双语师资,进一步促进我国双语教育事业和国际学校的深入发展,从而为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且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创新培养模式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广泛调研以及访谈等方法与途径了解到双语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的具体用人需求和规格,主要表现为从知识视角、国际化视角和教师教育视角对双语教师进行选择和考核。

1.知识视角:“英语+专业+实践”三维立体的知识架构。由于双语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的教学对教师在英语、学科专业和实践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它们的用人需求和规格都对教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双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基于这样的特殊用人需求和规格,高师院校双语师资培养应从英语、学科专业和双语教育教学实践三方面设置相应课程,奠定学生的三维立体式知识基础。

2.国际化视角:理解、尊重、多元的国际意识。双语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教育,理解英语所代表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理解、尊重和多元的国际意识,加强国际理解。高师院校双语师资培养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国际教育组织、专业团体等开展合作培养项目,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和市场,培养这样的双语教师。

3.教师教育视角: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的一员。现代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现代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现代的人是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的一员。高师院校在双语师资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构建大学之间、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挖掘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功能,重视理论的同时关注实践,实现大学—中小学、理论—实践、生产(大学培养教师)—消费(中小学使用教师)的有机良性互动,形成学生合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对话(dialogue)、反思(reflective)、互动(interaction)、建构(construction)的意识与品质。

三、调整课程设置

1.英语课程设置上,遵循交际导向。双语师资培养过程中,英语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交际交流”原则,以此为导向,通过交流、交际、使用等活动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

2.教法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上,遵循国际导向。国际化、专业化双语教师的培养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中国课程和教材“一枝独秀”的局面,进而引进国外课程与教材,开展国际化教育。比如,可以引进A-level,IB,AP等国际课程体系。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3.实践课程设置上,遵循实践取向。在双语师资培养中,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通过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配音等活动与实践,确立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

针对双语中小学和国际学校之于教师的特殊要求,高师院校在双语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注重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中更应如此。通过经验、体验、活动、生活、社会、自然、模仿、观察、互动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五、建设教师队伍

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对双语师资培养质量高低与成败与否至关重要。首先,建设一支由“英语教师+学科专业教师+教法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建设一支由“语言外教+专业外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组成的专职外籍教师队伍;第三,构建起一支由中小学和国际学校优秀双语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最后,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和保障机制,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亦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调整提供反馈信息,具有导向功能。为保证双语师资培养质量,应积极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由预期评价,到过程评价,再到结果评价的动态评价过程,以保证质量,促进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2.教师资格认证。实施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把住双语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和提高双语教师准入标准,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社会地位,以及高质量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双语师资培养过程中,应从职业道德、英语水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双语学生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吸引优秀双语人才,建设专业化、高质量双语教师队伍。

新时期,针对双语教学和国际学校发展需求,高师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为平台,以质量效益为生命,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质量保证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对口、适用、实用”的国际化、专业化双语师资。

[参考文献]

[1]杜秀花.双语教育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姜宏德.双语教育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刘春明.“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式双语师资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第8篇

【关键词】儿童 交流障碍 特殊教育需要 行动计划

【中图分类号】G7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95-03

【Abstract】Communication is a key life skill for every child in 21st century and it influences every child’s success in school, making friends and future life. A recently research report in England shows early intervention is essential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0~19)with speec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which is a key to tackle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Moreover, the report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speec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The Government published a action plan to improve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provision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Key words】Children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ction plan

为了更进一步倡导全纳教育的新理念,推动全纳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the Way of the Future)。[1]这次国际教育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实施全纳教育的热潮。这充分说明,全纳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教育界的理想是要实现全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独特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国际教育界的理想,也是全社会每一个关心、热爱教育的人的理想。

英国是全纳教育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尤其是2007年12月《儿童计划》出台后,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整套措施来加强特殊教育提供,并加大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投资。同时,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在21世纪,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交流能力是一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所有社交活动的核心。具有良好交流能力的儿童在未来社会成功的机会更大,而缺乏良好交流能力的儿童将会在学习、工作、交友以及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一、特殊教育需要的含义

在英国,术语“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SEN)拥有法律定义。英国审理特殊教育事务的最重要法律,是于1996年制定的教育法(Education Act)。法案规定:“如果儿童存在需要提供特殊教育方式方能克服的学习障碍,那么,他们则有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提供是指给予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额外的或不同的帮助。”[2]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均存在难以像大部分同龄儿童那样学习的学习障碍或残疾。这些儿童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要么需要额外帮助,要么需要不同帮助。法律规定,如果仅仅因为第一语言不是英文,那么该儿童不属于存在学习障碍。当然,这些儿童中的某些人可能也存在着学习障碍。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或许由于不同原因而需要额外的帮助。例如,由于思维和理解方面的缺陷,肢体或感官上的障碍,情感和行为障碍,或是讲话和语言上的障碍,或者他们在同他人的相处及行为上存在障碍。许多儿童在受教育的某个时期将出现某个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各个学校和其他组织能够及时、顺利地帮助大多数儿童排除他们所面临的障碍。但有少数儿童在校学习期间仍然不同程度地需要额外帮助。

因此,特殊教育需要则意味着儿童在以下方面存在障碍:①学校中的所有功课;②读、写、算术或知识理解;③自我表达或者理解他人的讲话;④结交朋友或与成人建立关系;⑤在学校正常表现;⑥自我组织力;⑦感官或肢体上的某种会影响他们在校学习的需要。这些仅是些例证而已。

2007年12月11日,英国新近组建的分管儿童事业与基础教育的儿童、学校与家庭部(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简称DCSF)的首任大臣爱德•鲍尔斯(Ed Balls)公布了《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Children’s plan: 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3]这是一份针对0~18岁儿童的十年规划。鲍尔斯在向议会提交“儿童计划”时表示,他希望把英国变成“世界上儿童成长的最佳乐土”。每个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或残疾儿童的潜能都能够在学校中得到充分地发展,并且能够促成儿童成功地过渡到成年生活,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儿童计划》提出政府将投资1800万英镑用于特殊教育需要方面。主要有三方面措施:提高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劳动技能;加强学校殊教育需要协调者的作用;完善对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否取得了良好的进步方面的鉴定与评估材料。

二、交流障碍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研究

受儿童、学校、家庭部的委托,2007年9月英国健康部大臣的John Bercow对具有口头表达、语言、交流特殊教育需要(Speec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简称SLCN)的0~19岁的儿童、青少年特殊教育提供的服务质量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鉴定与满足儿童多样化的需要;探索如何通过政府部门与地方教育当局的合作来加强早期干预和改善目前的服务,从而探索出有效、有利的使用针对交流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提供资源的办法。[4]在专家顾问的帮助下,研究者耳闻目睹了当前交流障碍儿童特殊教育的状况并且在探索如何改善特殊教育提供,期间还收集了非常丰富的资料。本次调查是近七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2007年10月,研究者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成立了一整套的咨询小组来接受咨询。截止到2008年1月,共接受了2000多位咨询者的咨询,其中半数是来自于家长的咨询。研究者还走访了儿童中心、托儿所、小学、初中,其涉足范围之广,从伦敦到苏塞克斯,从莱斯特到曼彻斯特,从牛津到诺丁汉,从纽卡斯尔到普利茅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见到了许多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老师、特殊需要协调者、助教、语言治疗专家,以及地方教育当局和初级保健信托机构。[5]

John Bercow表示,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校外专家的参与和良好的服务提供,但是总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信息渠道狭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各个年龄阶段服务的衔接性不足,地方当局和初级保健信托机构的合作不够。

本次调查选取了六个地方教育当局(Local Autuorities,简称LAs)和相关的初级保健信托机构(Primary Care Trust,简称PCT)作为个案。调查发现,在特殊教育提供和实践中,地方当局的做法存在诸多差异。地方当局趋向于减少特别学校学生的数量,而且多数地方当局表示要减少特别学校的数量。然而,儿童、学校、家庭部对全国学生的统计数据表明,特别学校学生的比例仍然维持稳定的状态。各个地方当局都有针对具有交流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提供,但是有些表示要减少这方面的提供,有些表示要增加提供。许多地方当局尽可能地扩大特别学校的作用,而更多地支持主流学校和混合学校接纳更多的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保证它们满足更多方面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6]

每个地方当局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收集了国家课程框架下学生成就的大量信息。虽然地方当局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料,并且以汇总表的形式管理,但是这种资源目前还没有得到开发。关于这些数据的最普遍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找到”。而初级保健信托机构则缺乏这种资源,二者之间缺乏对数据资源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可用的数据资料。

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者向政府提出了40条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围绕下列五个方面的主题:[4]

1.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交流是所有社交活动的核心。对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交流能力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并且是儿童社会化、情感、教育方面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于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发展交流能力却是一种很艰难的挑战。

2.早期鉴定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是解决交流障碍的关键所在。

早期鉴定意指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要尽可能早地鉴定儿童是否有学习障碍,并且当障碍出现的时候,要尽可能快地进行鉴定。早期干预意指加强干预,以便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如果儿童尽可能早地接受适当的帮助,那么他们就会有更好的解决交流困难、恰当地自我表达并取得进步的机会。而如果儿童没有接受早期干预,那么将会面临许多风险,比如较低成就,行为、情感、心理障碍,较差的就业情景,甚至沦落到犯罪。

3.设计连续性的家庭服务计划

应该提供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服务,以满流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正如政府在《儿童计划》中所说,必须为儿童、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务。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为具有口头表达、语言、交流特殊需要的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4.特殊教育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制定、执行计划以及进行特殊教育服务时,需要加强健康服务部门、儿童服务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为交流障碍的儿童提供服务。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单独完成这项工作。

5.现行体制的特点是高度变化性和缺乏公平

许多家长认为现行体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其子女希望进行语言表达疗法的过程中体现得很明显。虽然健康部和儿童部的许多专业人员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目前还是有许多交流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

建立一个交流委员会,以便监督和支持下述建议的贯彻、执行。建议所有的家长重视口头表达、语言以及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一旦儿童被鉴定为具有交流障碍,应该及时为其家庭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建议和支持,尤其是要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和过渡时期。政府有必要提醒地方当局告知家长,当地具有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的服务。

地方当局和初级保健信托机构要互相合作,共同承担监测和鉴定可能具有交流障碍的儿童的责任,尤其要在儿童成长的关键过渡时期。

建议政府考虑“红皮书”(儿童个人健康记录)计划,确保家庭和专业工作者对关键年龄阶段儿童的口头表达、语言方面的发展有清晰地了解。在所有的儿童中心,口头表达、语言和交流能力应该得到优先发展,而且要测量每个儿童的进步。

加强对特殊教育提供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早鉴定儿童是否有特殊需要,把对交流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服务加入新的教师评价标准之中。

向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和建议,以便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自己的子女。

三、英国政府对上述建议的回应:《行动计划》的出台

《特殊教育需要工作规范》[7](Special Education Needs Code of Practice)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包括交流障碍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另外,《儿童计划执行一年来概况》(The Children’s Plan One Year On)[8]也提出要为所有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包括交流障碍的儿童)制定一个发展计划。

听取了研究者的研究报告之后,儿童、家庭、教育部教育大臣表示要让家长知道交流能力对于儿童成长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并将采取措施改善地方特殊教育提供的服务质量。政府将投资5200万英镑来解决交流障碍问题,其中1200万英镑用于贯彻、执行这些建议,4000万英镑用于学前阶段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7]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他们未来身体、情感、知识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回应研究报告提出的建议,2008年12月17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行动计划》,[9]其要点包括:为所有儿童,包括有口头表达、语言、交流特殊需要的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给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以及语言治疗专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项行动计划提出的改善特殊教育提供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将会在2011年12月的“语言表达、交流国家年”获得显著成效。

另外,政府将任命一个“交流冠军”来提醒特殊教育儿童工作者认识到口头表达、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依赖于“每个儿童都是演讲者”(Every Child a Talker)和“儿童健康提高计划”的实行。另外,成立交流委员会来监督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为政府提供建议和支持。加强地方教育当局与初级保健信托机构等部门的合作,为被鉴定为具有口头表达、语言、交流特殊需要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服务。

《行动计划》的内容十分详尽,提出了未来几年内实施每项具体措施的时间,并对研究者提出的40条建议一一作了回应。相信该计划出台后,必将给英国交流障碍的儿童带来新的机会与希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交流能力。同时,这也将促进特殊需要教育在英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 [EB/OL]. /en, 2008.11

2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carers[EB/OL]. teachernet. gov.uk/docbank.pdf, 2009

3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Children’s plan: 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M].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4 Bercow, J. The Bercow Report: A review of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0-19)with speec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R).Nottingham: DCSF. dcsf.gov.uk/bercow review, 2008.7

5 dcsf.gov.uk/bercowreview, 2008.7

6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use or resources in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speec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R). dcsf.gov.uk/bercowreview

7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Code of Practice[M]. DfES Publications Centre, 2001.11

8 The Chlidren’s Plan One Year On(R). DCSF. dcsf.gov.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