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3:03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1篇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2篇

(一)移动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影响

自1990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运行远程教育体系,并以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调整,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教育体系,变革应试教育方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深化,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手段也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使我国逐渐成为学习型社会,还使我国的社区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随之开设的“全民学习”,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捧。同时,社区教育的斜跨式升级也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优化改造。

(二)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教育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居民可在数字化社区的背景下学习知识,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资源丰富、使用便利的特性。民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相互沟通,还可共享资源,借鉴学习,共同进步。

(三)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的更新发展

近年来,一些新型教育手段逐渐融入我国教育行业,如网络教学、FlippedClassroom等。我国的社区教育在历经十多年发展后,也开始优化升级。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发展,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以及FlippedClassroom相融合成为社区教育的必经之路。如今,数字化社区教育已经和网络信息相交融。2014年,我国颁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5亿,比2013年增加1500万人,尤其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逐年增长。这一现象预示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手机网络将带动多个行业急速升级。这也说明,我国的数字化社区教育可以建设在线式平台网络,实现与移动网络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地域发展不均,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发展地区的社区数字化教育停滞不前。一是因为科技网络的发展将社区学习者的时间分割,二是因为我国的数字社区教学没有紧跟时展进行整改,阻碍社区未来发展的脚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并没有受这些因素影响,如上海,推出学习平台,旨在实现资源共享,让社区居民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另外,我国东北地区将微课逐渐应用到大学教学,实现社区资源教学在线平台和移动式微课的资源共享。事实证明,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一定会依赖网络和移动式教学进行改革。

二、加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数字化社区教育教学手段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教育的活动。与传统社区教育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在对居民进行数字化教育过程中,首先,可学习,即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集体教学,通过口传面授,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掌握数字化技术,提高他们数字化资源使用能力。其次,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即由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者建立交流学习平台,给社区居民提供共同的学习环境,在平台内进行网络学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进行个体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社区教育中比较常见,也是最能显示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方式。这些教育方式的相互配合,不仅能提高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更能调动更多社区居民加入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

(二)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

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开展具有特色的实地街道调查,对数字化服务社区进行课程资源调查走访,收集相关资料、视频等,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第二,制定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相关标准,利用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管理和规范教育资源,建设一定标准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第三,创新模式,联合本区域高校开发新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本土化数字教育资源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高效管理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价值。因此,要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服务平台,把社区居民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保证其能得到良好、舒适的教育资源,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首先,应依据社区特色形成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建立符合相关标准的涵盖文化、生活、历史等方面的学习资源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学习、考核的目标,密切结合社区居民就业等信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全方位、多元化教育资源。注重资源教学内容,以实际需求为基本导向,挖掘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多元性的资源。最后,提供远程学习服务。不断提高社区、镇教育体系的结合和互通,建立学习支持系统,通过远程中心进行在线学习指导、报名指导、咨询政策等,促进社区教育服务长远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四)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第一,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不匹配问题。数字化社区发展虽已逐渐进入全民终身学习阶段,但网站平均每日访客数量与网站注册人数的比对数据不是十分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员实际需求与学习资源存在脱节问题。因此,在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过程中,要需要充分分析客户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建立学习资源。第二,解决传统学习习惯以及数字化学习间的矛盾。与传统面授方式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方式更便于社区群众适用。因此,要普及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体系,应遵守开放、服务向导、交互的基本原则,不断分析和研究教育资源的存储、分类、更新及维护技术。第四,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时,需要保障具有一定建设经费,定期进行培训及评估检查,提高社区教育效率。

三、结语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3篇

关键词:资源分类;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资源共享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重点就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所以深入研究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并随着近些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城乡和区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信息孤岛以及重复建设的现象。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分类依据进行分析,得出共享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过程,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分类依据

第一,资源分类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方式。应掌握以下几种方式来分析数字教学内容的分类情况:寻找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分类依据,由于分类的科学程度能够直接决定分类框架的好坏,并且通过提供合适的参照方法来展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序开展和分类建设,进而达成基础教育资源的份额里关系;在操作分类或逻辑分类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过程之中,减少对其的价值渗入,双方多属于具有实践活动和结构认知行为的主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分类指标、分类数据以及分类原则等等;尊重基础教育数字演化的规律和逻辑。人类的分类思想主要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整体过程,所以应尊重其中具有层次的分类逻辑。第二,资源分类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得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分类思路。人类关于分类的思想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主要是通过分类的方式将事物展现出更美的一面。但实质上,任何分类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所价值的,没有纯粹的客观存在,以及具体的分类实践。根据分类学和系统论的学说,可以得出分类的向度以及分类的层面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如果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所以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分类指的是操作分类和逻辑分类两种,逻辑分类指的是人们对事实、事物等在观念上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水平,都是通过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单独从分类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将其划分为纵向分类以及横向分类两种,横向分类是指在横向上将事实以及事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而纵横分类指的是在纵向上将事实以及事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横向分类是纵向分类的重要条件,只能大致地了解被分类事物的类。

二、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建设的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

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一大半的校长对审核上传资源的制度持肯定的态度也,这也就代表校长对现阶段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质量不是十分的认同和满意。同时也更具开放性的问题总结出目前的教育数字资源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所以,有很多校长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建议应确保上传资源的质和量,进而加强资源搜索平台的效率。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受到资源的网络化程度、资源的类型以及资源的内容等等原因。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资源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导致的,同时,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能够用来作为资源的太少,存在一定的资源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

(二)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和系统化的共享规划

首先,不仅仅是领导层对共享意识有所缺乏,就连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严重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所谓的共享意识,不仅是观念上的共享,还包括下意识行为上的共享。虽然人们能够时刻牢记着共享观念,但如果不将其化为行动,也是没有用的。其次,不具备系统化的共享规划。相关的实践表明,各区域间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规划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根据现存的规划实践结果看,大多数的区域都是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上的建设进行主要的内容规划。还有一些个别发达的区域已经将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作为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进行,但主要是开发和建设资源,关于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忽视。所以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关于资源重复建设、平台搜索功能、缩短资源更新时间等等问题上仔细地进行研究和处理。

(三)缺乏资金的持续支持以及优秀的网站管理人员

根据资金投入的状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地区对软件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对网络环境、硬件基础设施上相比来说较少,用在支持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花费大量的心血和金钱的网站和硬件设备,被当成了摆设,无人问津。在相对经济发达的区域,相关的类似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例如虽然下达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但是相关部门会一直推脱资金的投入,长时间看不到资金的投入。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地区机构中,网站的管理者主要是由技术人员担当,但与符合专业并具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相比较还是存在一些欠缺的,但是又单单由校长、教务人员来担当,还是会存在专业上的缺陷,所以网站管理者应具备熟练和高超的技术以及专业素养,进而实现技术和知识的提高。

三、构建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

根据上传状态和建设状态两个维度来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进行分类:第一类是虽已建成但未上传的数字资源;第二类是已建成并完成上传的数字资源;第三类是正在建成也未上传的数字资源。这种数字资源分类形式具有简单明了的巨大优势,方便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工作,并且能够针对目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机制,主要分为内部虚线框以及内部虚线框外两大模块,共包括七种内部机制,以及对虚线框内产生作用的四种内部外机制。首先是安全监控机制与质量审核机制。分类中所包含的所有数字教育资源都需要在安全架空机制的控制下,接受监控来保证安全,进而避免网络被带有病毒的资料感染。同时也需要通过质量审核机制来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进行审核,进而在资源中选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其次是激励机制与分类筛选机制。对于第三类资源分类,也就是正在建设中还未上传的教育数字资源,应构建激励机制,进而充分激发出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对第二类资源分类,也就是已建设并已完成上传的教育数字资源,应建立分类筛选机制,进而实现消除或是减少教育数字资源重复构建的目的。再次是评价反馈机制。教育数字资源下载次数、浏览次数以及学习者的反馈和留言等都会成为评价反馈机制的数据依据。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效果的检验只能通过用户对资源的具体应用过程的感想。由此可见,只有听取用户的建议和意见,才能不断地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善和进步,最终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所以,构建评价反馈机制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采取能够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措施,建立一定的用户反馈渠道和平台,进而改善和推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工作。第四是标准化共享平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在通过质量审核机制和安全监控机制后,会被加入到标准化共享凭条上。所有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都会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其分类和描述,这种形式在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和应用的同时,也为管理不同资源的系统提供了互相操作和共享的基础支持。第五是激励表彰制度。通过制定明确的表彰激励制度,来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学校和教师参加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中。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是进行表彰和激励的主要依据。同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落实激励表彰机制,例如给予原创者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对优秀资源单位、提供者、学校网站等等给予表彰;经过教学实践给予优秀资源荣誉证书,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的参照之一。内部虚线框外的机制主要分为经费保障机制、系统规划机制、管理服务机制、激励共享机制四种。内部虚线框的机制与外部虚线框的机制构成了一个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联系。

结语

造成现阶段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建设的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和系统化的共享规划、缺乏资金的持续支持以及优秀的网站管理人员,所以应构建一个合理的、以资源分类为基础的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进而来推动学校、教师之间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与此同时,提出包含七种机制在内的内部机制,以及包含四种机制的外部机制,内外部机制应进行有效的配合,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1]夏文仙,赵德荣.数字校园环境下曲靖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487-492.

[2]上超望,刘清堂,杨宗凯,赵呈领.SOA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协同共享框架及实现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07):147-148.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19—02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高校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大学内部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资源将实现高度的整合,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管理、生活过程的优化和协调,从而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管理工程,对实施设备、经费、管理人员的建设都有很高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几十年来、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呼吁与重视,教育投入的增加、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手段的革新等等方面的因素促使着中国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转自身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运作的新时期。目前中国普通高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本校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其他学校也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开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中国数字化校园建设呈现以下问题:

(一)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物质层面上看是网络及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应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

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其次,各种硬件设施完善,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资源则显得相对贫乏,存在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在软件的建设方面,许多教学软件相对缺乏,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三)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忽视校外的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现在各种网络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层出不穷。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这就使得教师或学生在资源的查找中,要多花很多气力,多走许多弯路。如果能把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由专人进行分类、整理,会使相关的检索工作变得轻松,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但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也还处在单向信息传播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及策略

数字化校园涵盖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本质是对现实校园的镜像,通过虚拟环境下的各种应用系统的运行,快速高效的完成现实校园中各种活动,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管理效率及生活质量。就其建设内容来说主要分为校园网络硬件平台建设、安全与管理体系建设及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应用与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而网络平台与安全管理建设是重点,网络平台与安全管理支撑了核心体系的建设,只有有了通畅可控的道路和安全可靠的支持环境,才能保障各种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6篇

《十年规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容

1.《十年规划》编制背景与总体目标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17]。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2年教育部正式的《十年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内容的具体落实和细化。《十年规划》对于我国今后5到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发展目标是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目标确定了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及涉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建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领域的具体建设内容。在具体目标层面,《十年规划》提出了“三个基本”“两个显著”的发展目标,即基本建成与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显著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2.《十年规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内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已经基本普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水平。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比较,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优势。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18]。《十年规划》明确了未来5到1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发展方向,从教育领域的视角看,《十年规划》描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各有侧重。高等教育信息化重在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要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更应在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包括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学科工具,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构建数字化科研环境,以数字化科研协作平台为支撑,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享资源和仪器设备,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创新,促进科研质量提高和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的形成;建设数字化文化传播环境,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全民教育,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文化传承能力。从信息化建设的视角看,《十年规划》描述了管理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首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重在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其次,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完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建设,解决教育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搭建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解决面向未来需求的、全国范围的公共存储和计算基础设施缺失的问题;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解决数字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和共享不足问题;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解决标准不一、共享困难、采标率低的问题;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解决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问题。再次,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实施培训、考核、评价或认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稳定人员队伍;优化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实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力量。最后,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在高校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3.《十年规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重点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考虑高等教育信息化现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职能要求,《十年规划》确定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方向。首先,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高校基础设施及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开展各项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升级换代,到2015年,高校的接入宽带达到1Gbps以上,推进普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在现有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共享,缩小高等教育的数字差距[19]。其次,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云平台的建设重构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访问学习资源提供了便利;针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发网络课程和资源,以及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黑板和粉笔不再是课堂的主要构成,网络互动平台为资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评价提供支持,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再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开放、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新方式,施行差异化教学,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应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东西部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科研协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还有,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环境,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之间提供交流、合作、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研究环境;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等科技教育资源的共享;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科学研究机制,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最后,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体现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传播最新科研成果,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面向公众开放高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面向海外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比较

JANET是英国大学和科研单位共用网络,自建立起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09年网络达到100Gbit/s,从JISC投资战略也可以看出,仅2009-2010年期间,JANET建设和应用投入接近当年教育信息化项目总投入的50%。其次,《JISC战略》更加关注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和组织机构的建设。JISC鼓励各组织机构发展新的业务流程,采纳更有效的商业模式,优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绿色办公、外包服务及共享服务,促进新技术推广和高效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升机构整体水平。相比而言,《十年规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规划内容更注重将重点发展方向放在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及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强调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联合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此外,还注重加速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教育应用的产业化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内容比较两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在建设水平、发展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纵观高等教育领域发展需要,我们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在战略规划具体建设内容的相同或相似点中找到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实证支持,同时也能在两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上找到不足,明确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升级换代,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上启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推广教育技术标准,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资源共享、信息化科研和管理等体制机制。《JISC战略》同样大力推动JANET发展,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各种互操作标准的推广应用,更将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作为重中之重,发展国际化协作性的科学研究,注重数字时代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的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机构管理机制全面变革。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在设计背景和实施策略上的差异如表6所示。在规划执行时间上,《JISC战略》指导的是3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目标和任务相对较为具体;《十年规划》指导的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以宏观层面发展目标为主,同时又以中、微观发展目标为辅,形成了一个既具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微观执行目标的综合体。从经济环境看,《JISC战略》时适逢英国经济低迷,因此很强调应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提供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而《十年规划》时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数字鸿沟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因此很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难题,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从发展策略看,JISC的战略规划、资金投入决策、项目实施监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十年规划》从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营的需求出发,提出了由组织领导、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组成的保障体系,构建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在资金来源方面,JISC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英国高校投资委员会等,而受资机构相应承担部分,《十年规划》将“落实经费投入”单列一章,通过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方投入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执行力上,JISC在资助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监督作用,各建设项目的执行主要还是靠各高校,《十年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则以政府引导为主,通过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结论与启示《JISC战略》对于英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战略引领、多方财政支持、开放教育资源、全面革新教学和管理模式等,促进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信息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多个部门形成协同共同体,共同制定战略规划,决策资金投入和战略实施,其强大的市场能力,便于制定精细化的战略决策和资金投入决策。英国教育信息化尤其关注教学学习、科学研究、组织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关注云计算、共享服务、创新应用、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力求创造数字化的环境,提升所有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积极的启示。首先,大力推进ICT的教育应用应成为教育信息化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已有实践表明,ICT对教育教学有巨大的短期投资效益,开放资源、共享服务等项目,已使众多研究者和机构受益,优化教育管理系统、发展新的业务流程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节约成本、提升组织效率行之有效的办法。JISC新的战略正是处于英国国家经济低迷、财政困难时期,一方面希望能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希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ICT的教育应用成为英国高等教育领域提高生产力和节约成本的选择。同样,我国从国家战略角度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其次,可持续发展应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核心目标之一。《JISC战略》期待ICT支持最优的管理模式和新的业务流程以促进高效组织机构建设,开放服务、共享服务、基于云计算的网络IT资源、有效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是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十年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行动作为五大行动计划之一,通过制定和推广教育信息化标准、提升相关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最后,注重创新策略支持,强调战略研究,应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不断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需求,才能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JISCAdvance、EDINA、Mimas等作为JISC服务机构,通过一系列项目在战略、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支持等方面提供建议、指导和培训。创新战略支持是JISC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制定和建设实施提供咨询与参考。”

结束语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规划;需求分析;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并强调利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学校可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形象。

数字化校园是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以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总体设计方针与目标

设计方针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针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建设一个包括数字环境建设、数字管理建设、数字教学建设、数字生活建设在内,能充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学校,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建设目标第一,建设以高速、稳定、可靠、可控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使之成为数据、监控、广播的综合通信平台,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建设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一库、一网”数字化校园格局。第二,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满足实现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校园公共广播、背景音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的要求。第三,建设智能化系统,并保证建成后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第四,系统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五,系统配置采用有长期动态寿命的产品,回避使用短期过渡性技术产品。第六,实现各个子系统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第七,设备配置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先进性、容错性和易维护性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第八,立足高起点,采用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按照“按需设置、量体裁衣”的方针,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的扩容方案和远期的发展规划。

建设需求分析

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校园网络与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成一套科学、便捷、稳定、有效的,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行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建设好硬件基础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以及若干应用系统。

硬件基础平台建设(1)中心机房建设。该中心是全校主要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放置地,是全校办公、管理、科研、教学、运营中心。整个中心机房建设包括装修、线缆敷设、照明与应急照明、空调系统、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的供电系统等。(2)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可将教学楼、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的传输网络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连接。(3)防雷与接地系统。所有的通信设备、交换设备、控制设备、服务器、电源和用户终端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各个设备的零电位有差距就有可能给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外界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使设备造成损坏,尤其是雷电,因此良好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网络支撑平台建设(1)网络交换系统。整个校园网设计为主干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需要利用网络交换设备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楼宇,以及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礼堂、体育馆的服务器、PC机等进行网络连接,使整个校区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校园网的统一、集中管理。(2)网络存储及备份系统。网络中心将储存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外部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音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媒体介质管理、资源浏览和检索、数字化教室等,从而具备校园业务变化的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能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特点。(3)网络管理系统。整个校园网建成后,将有大量的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需通过一种高效的、快捷的手段来完成对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控制、性能优化、运营管理等,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基础应用建设(1)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POS消费机、读卡器、条码机、写卡器、水控器等,从而实现学生收费管理、校园消费、上机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转账(银行)、会计业务、查询服务、综合业务、门禁考勤、医疗管理、水控管理、科研经费、巡更等。(2)LED屏幕显示系统。在学生公寓、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楼宇入口及综合楼、运动场主席台设置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也可实现新闻节目、文艺晚会、运动会、体育比赛的直播或转播等。(3)有线电视系统。可以实现全校性的视频影音传送,实现教学影音资料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及综合活动同期实况转播,召开全校电视会议等。(4)监控及报警系统。对校门、校园内、图书信息楼等要害部位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及入侵报警,只

要通过该系统在监控中心就能发现校门、园内、要害部位等的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不需要保卫人员到处巡逻,节约人员成本。(5)多媒体教学系统。节目播出均可以实现电脑控制,可以接收并播放音视频信号,具有教学评估功能,多媒体教室也可接收并集中控制各类节目源等。(6)多媒体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以及交互性等多媒体特征对用户的操作、信息查询与接收等进行合理导引,以便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查询到最多的信息。(7)计费系统。可以按流量、时间和包月计费,可以对接入的用户进行验证和控制,为数字校园的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障。(8)电话语音系统。学校可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协商,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学校只是按照使用付给投资方使用费。(9)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包括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优化运行等,从而提高本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等。(10)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以整个校园网安全建设、管理、运行为重点,保障整个校园网络、各类应用、管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校园网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建设项目列表

根据以上需求情况,设置建设项目: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计算机网络及整体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监控及报警;防雷、接地;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和查询;LED屏幕显示;学生机房、数字语音室、模拟导游室、电子阅览室等;办公会议室、教学多功能厅、演播室等;校园精品课程全自动录播;网络数字教学点播平台;各类教育教务、办公自动化及其他网络管理软件;楼宇自控系统、建筑智能管理等。

网络建设规划

网络建设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线网络建设可以视条件择机进行)。网络建设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系统;校园管道系统;机房:双路供电、不间断电源、制冷、防雷与接地等系统。

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校园主干光纤;数字结构化布线;校园网络架构;IP地址与NAT;统一储存;认证与计费;出口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运行与维护;行政管理与制度。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站;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多种教学系统;精品课程等。

构建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由此延误了部分项目的建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影响了项目功能的发挥。

技术力量分散对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技术力量分散,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

管理水平不高注重硬件系统的投入,忽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还应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广泛参与合作。应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合作,遵循相关标准,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共享程度,以发挥资源建设的整体效益。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逐步构建起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代化进程路途漫漫,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葛丽萍.《现代教育技术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柯和平,周玉芬.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3]赵永岐.数字化与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变革[J].电化教育,2006,(3).

[4]朱春燕.校园移动应用服务系统设计及服务分类编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李骊.音乐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第8篇

关键词: 数字校园;教学资源;一体化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022-03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的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以后进行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1主要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校园基础化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数字教室。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1 当前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教学资源平台开发的较为成熟,但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造成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有车无货”。

2)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统一身份认证在建设中数据准备不足,缺乏数据标准,对于一卡通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较大。

3)由于学校规模、经济基础、信息化进程、应用水平等不同,其在数字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等方面差异很大,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味追求开发课程的数量,反而忽略了教学需求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维护和管理关注不够。

4)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简单内容的传送系统或课堂搬家的工具,并没有从深化辅助课堂面授教学和绩效支持高度去研究、认识和应用。

5)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深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缺乏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

6)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以后不能及时进行更新,知识陈旧,无法提供后续的有效服务。

7)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

2 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

韩锡斌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数字校园的5E架构,即E-Learning, E-Research, E-Management, E-Service以及E-Living2,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五个层次,提供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组织管理、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公共服务和学校社区服务。笔者认为,首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应当是一种全新、开放、拥有丰富信息和良好支持服务能力的资源共享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教师能够利用资源中心开展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内容获取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其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其次,资源中心提供了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将教学模式的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等整合到自身的功能中来。第三,教学资源中心具备的自我动态扩充的能力,通过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一线用户的手中,同时,为了方便用户主动的参与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提供简单易用而又丰富强大的编辑功能,对内容、形式、流程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构建,从而保证知识的有效更新。最后,资源中心支持数字校园其它应用支撑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应当能够通过开放式接口方便快速的与数字校园的管理、科研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

3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架构的理念、思路、内容与原则

3.1 设计理念和思路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需要在“共享、聚合、交互”三个方面加以建构,所谓共享,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对数字校园中分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和共享。聚合是指综合运用相关的技术标准达到多种形态的分布资源共享的目的,解决多个层次上的资源共享问题。交互,是指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环境和开发手段,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开发与信息决策支持服务,建立起遍布校园的教学资源节点,集成网上各类教学资源,开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信息)服务。

3.2 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内容

笔者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网上学习资源库以及网上学习平台。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网上学习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学种类分为不同类型,以资源数据库的相关性分为不同级别,并建立适合多用户进行分布式管理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院、系、教研室进行自主分层,合理的建立教学资源子库和不同专业的资源库,方便师生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与共享等。建立网上学习平台的目的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作业管理,更加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减小时间、空间对教学的限制。一个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课程管理功能:能够创建和设置课程,实时进行课程的编辑、导入和导出。

2)课程功能:支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定制教学路径,根据教学进度有选择、分步骤地将内容给学生。

3)同步交流功能:同步交流功能能够帮助师生实现实时的教学行为、随时分享教学资源、教学信息,通过同步交流进行解惑答疑、分享学习心得。

4)异步交流功能:通过论坛、邮箱、协作白板、教学服务器等教学协作工具进行异步交流。

3.3 教学资源架构的原则

在构建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1)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良好的硬件条件是各个平台能够顺畅运行的前提条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建立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的平台,逐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技术服务模式,以满足各个单位和个人的使用需求。

2)以软件建设为核心:教学资源服务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参考资源平台、精品资源课程中心、电子图书馆等软件平台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构建层次清晰,高度共享,灵活开放、应用方便的软件支撑环境对教学资源架构极其重要。

3)以满足使用者的应用需求为目的: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使用者,架构时应当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全方位的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内容上也要不断进行更新。

4)以高效的管理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相关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4 教学资源中心的架构设计

在上述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下,对数字校园的资源中心进行了设计与构架,图3是资源中心的各功能模块的基本结构。

数字校园资源中心主要由共享型网上学习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通用模块以及信息模块四个子系统组成,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功能是建立知识体系,利用知识管理对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组织和再利用,建立知识库体系,最终生成科学的教学研生态系统;网上学习平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学建立学习路径,良好的呈现知识导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知识的传播;通用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主要的作用是进行资源管理工作,规范数据标准,完善基础数据组织,进行数字资源整合,进一步规范平台使用者的角色定义,按角色和用户个性化定制资源、知识与构件规范与标准,对其进行组织和整合,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讯连接和安全服务以及数据交换服务子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网络管理,通过分类元数据管理等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制定数字资源研发的标准,保障网络安全和畅通,具备诸如数据库的访问量、访问频次等统计功能,提供诸如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和用户认证等基础网络服务。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以网络为基础,科学地制定数字校园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率先深化教学与教务管理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数字化,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目的地规划、建设和应用。

2)形成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新形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高校的办学新模式。

3)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处理好校园网络基础、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资源与知识数据库管理、一线教学应用、以及应用效果评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提高应用和评价的质量。

5)加速松散耦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环境的构建。尽可能的采用规范的标准框架体系,为各种数字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建立各数字资源之间的联系,将数字资源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资源的效益。

6)构建校级、省级和国家极标准化的分布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6 总结与展望

资源中心的构建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构建的实践,探讨了资源中心在支持网络教与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资源自我扩充以及与其它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相结合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注重“共享、聚合、交互”的资源构建理念,并对资源中心软件平台的若干设计原则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我国高校层次和办学条件和方向不同,在进行数字资源架构时,需要注意从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便捷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服务型数字资源,为使用者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 http:///view/959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