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38

海洋经济学论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分散向统一迈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海洋经济在曲折中求发展。历经十年“文革”,海洋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海洋渔业、盐业、海洋港口与交通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主要的海洋产业开始扩展活动区域,产业间的交叉活动领域随之增多(β值变大),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但由于渔业、盐业、港口与交通运输业“三足鼎立”局势未变,并且各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α变大),各海洋产业出让技术,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成本增加,这一时期,海洋产业联合发展的成本依然大于联合发展的收益,即。随着海洋产业间矛盾的深入,交叉领域的海洋活动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海洋产业间的联合崭露头角。

3、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管理体制初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科学技术,海洋意识以及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也随之繁杂起来。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流动的海洋区域内活动,关联度随之增加(β值变大),致使海洋经济发展在空前高涨的同时,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急剧增加(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同时,由于共同的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以及海洋产业作业领域的层次性,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时出让的领域的成本会有所降低。相反,海洋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使产业间协同效应增大。此时,在一定的海域内,在矛盾突出的海洋产业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同产业间的发展是可行的。1988年1月27日海南省建省筹备组与国家海洋局商定,成立海南省海洋局,统筹管理行政区划内的所有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自此开始,截止到1991年,我国16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管理机构已全部建立,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条块”为特征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产业间联合带来的协同效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海洋局的统管职能进一步强化,1999年中国海监总队的成立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但由于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要想对整个国家实施统一的综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海洋区域管理应运而生。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省级政府阶层,这与我国固有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在固守海洋产业“条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在国家海洋局统一调控、政策法规总的约束下,各省市彰显各自特色,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起适合本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有16个沿海省(区、市)成立了主管海洋和渔业的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地方海洋产业活动。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整体上,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出“条形”的行业管理和“块状”的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三、结论

我国海洋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L较大),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α值较大),海洋产业种类增加。但同时,各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空交叉严重(β值较大),海洋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下,在统一的工作领域势必造成矛盾加剧,即λ值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严重。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加剧,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走综合管理的道路已确定无疑的。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局势;建立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全局的角度解决跨行业问题;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注释:

①本文将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简单缩减为“成本”与“收益”是有一定原因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潜在利润大于创新成本,即有利可图”,本文实证部分牵涉到了加入产业组后成本高低的比较,这也可以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种变相。

参考文献

[1]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637-666.

[2]Jongen W.WEibull.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1996.

[3]陈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6:28-30.

[4]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宁凌.海洋综合管理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滕祖文.海洋行政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辉.国际海洋法与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30.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年至1991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系统和管理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 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 ( 4) : 497-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

[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13ZK0416)。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连;城市文化;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全面部署。并特别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它能为一个城市在综合竞争中提供巨大优势和不竭动力。发挥城市文化优势来经营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随着全球化所引发的城市竞争,文化策略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生存的关键所在。

然而,中国城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物质文化定位和发展趋同化以及城市精神文化缺位、错位等问题。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对我国城市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城市文化风格上也有向欧美强势文化靠拢的趋势,在城市发展中不注意维护自己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此外,文化设施缺乏、理论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以及社会转型期城市文化的矛盾性格等也是城市文化问题的原因。因此,如何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是许多中国城市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大连市建设海洋文化的重要意义

海洋文化是我国沿海城市的特色文化之一。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海洋文化作为个体城市的特色和“名片”,纷纷打出“海洋文化城市”的旗号。在世界六大都市群中,五个由海滨城市群组合而成;在GDP最多的世界十大城市中,五个属于著名的海滨城市。从世界范围看,美、英、日等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借海振兴。

大连提出过发展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建设“海上大连”计划,又制定了《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做强、做大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加快大连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事业,全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开拓和营造海洋文化氛围,是新时期下发展大连城市经济,增强区域城市竞争力,建设大连重要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策的重大举措。

三、大连市建设海洋文化的现实基础

大连市,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区域,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大连海洋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大连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大连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大连沿海地区古迹遍布,比如大连古龙山洞穴是迄今在大连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长海县广鹿岛的小朱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反映了大连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全貌,证明6,000~4,000年前大连的渔业生产已具有较高水平。近代海洋战争历史文化悠久。例如,庄河花园口是日军侵占旅顺的第一登陆点;大连湾海防炮台等都是重要的海防工程;著名海军基地旅顺口,曾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战场。大连海洋文化景观丰富。大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学形态的多样性使大连的海洋文化景观形成多元化特征。大连属基岩海岸,岸线曲折,岬湾间布,山丘临海,基岩,海蚀地貌发育完全,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大连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丰富。海洋极地馆、圣亚海洋世界、世界和平公园、蛇博物馆、金石滩等的建成,为大连营造出浓烈的海洋文化氛围。此外,大连涉海工业基础雄厚,海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大连港港阔水深,不冻不淤,是驰名中外的天然良港,拥有煤炭、原油、集装箱和管道运输等多种码头。大连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雄厚。大连拥有许多旅游景观、历史古迹、优良海滨浴场等。并且拥有多种海洋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大连的海食文化资源已具规模。大连的海味名菜600余种,如烧海参、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等,体现了中国烹饪艺术和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大连城市海洋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首先,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不够。谈及海洋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如何加快海洋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对海洋文化却少有论及。公众缺乏对建设城市海洋文化的共识。大连的城市文化是什么?海洋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表达形式?市民往往只有片面的或肤浅的理解。其次,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海洋环境受到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缺乏一支能够适应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第四,缺乏对海洋文化的专门研究。对海洋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不够。大连有丰富历史、军事、商业、经济和科技的海洋文化底蕴,但挖掘开发不够,具有大连城市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广大群众参与海洋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不多。

五、大连城市海洋文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加大海洋观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海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开设海洋法、海洋观、海洋国土课程,为加强海洋文化的塑造与提升,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开设海洋法选修课。其次,要注重培养海洋人才,选拔海洋名人。可以建立制度,以吸引和鼓励献身海洋、开发海洋事业的人才。选举城市海洋名人,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借用名人优势,开展文化宣传,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海洋名人可以是以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海洋领域里或非海洋领域里但为海洋学科理论与实践作出历史性、创造性贡献的重要人物或杰出人物。其成名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与某一或某些事件有关。第三,可以加大海洋科学研究,推动海洋文化。海洋科学研究推动滨海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城市海洋文化地位和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众多的海洋科研人员,是滨海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之成为内涵丰富的城市海洋文化。第四,组织多种海洋文化节庆等大型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打造有特色、高效益的海洋文化精品,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影响,形成在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海洋文化产业。第五,丰厚文化底蕴,提高海洋文化产品品位。大连市海洋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今后应深入发掘隐性海洋文化资源,增加海洋体育、海洋娱乐等海洋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祝,吕世欣.论海洋文化在大连城市发展中的战略考量[C].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2]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1.

[3]林瑞才.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C].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4]林宪生,张磊.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柳和勇.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3.

[6]徐宛笑.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回顾与反思[J].学术论坛,2008.7.

[7]张令品.沿海省份的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C].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 交叉 学科 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3-02

20世纪在对海洋科学的研究上,研究者仍然借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工具,对海洋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测,先后对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力学、海洋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及海洋工程学等分支学科,及介于上述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的边缘学科;依托海洋科学的海洋技术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人类围绕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权益的分割等,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矛盾和冲突;解决海洋发展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更涉及到了其他学科,如工学、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就是说海洋科学的发展已经与13类学科交织成众多的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如相关文献的海洋学史、海洋科学史、海洋经济学、海洋文化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政治地质学、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光学、海洋探测和海洋信息技术等各类研究领域。本文主要讨论海洋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新领域对高校学科影响及发展特色。

海洋科学作为理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发展在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性质和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海水中的物质、生物、海底沉积、海底岩石圈、海面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低脂过程,面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是不断地想海洋科学参透与交叉,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在海洋科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形成了新的学科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

1 海洋科学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

人类在海洋中的生产活动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与在陆地生活的不同人文理念,从而形成了以海洋为背景特色的文学艺术特点,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妈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海洋文化已经对人类活动有久远的影响。海洋人文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学科的角度主要关注在哲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方面;传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是以陆基为本体基础的世界观;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出,与沿袭传统感知陆地思维的学科理论方法、学术规范,具有狭窄的局限性和鲁棒性,而对海洋问题的自然―社会―经济一体化跨学科综合方法来索解,梳理海洋人文、社会现象的条理和秩序,逐步建立海洋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建设好海洋政治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史学等交叉分支学科;各个学科在一级学科的领域自设海洋交叉二级学科;学习发达海洋国家在前沿领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吸收他们的建设成果和经验,结合本土化海洋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检验和创新新理论,丰富和促进学科建设;需要政府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大力支持,加大研究资金投入,鼓励针对我国面临国际重大海洋问题的合共研究和公关,以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扶持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将中国海洋文明以独特的演进过程加以考察,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海洋实践,为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开发、处理海洋事务服务。

但是海洋人文社会学科仍然是弱势边缘学科,与地域、文化、民俗等因素息息相关,但前景光明;近年来,“海洋社会科学研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因此需要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根据各自的优势,发展与海洋社会科学的研究。当前海洋科学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典型的案例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而且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及拥有多个沿海开放城市,在涉海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和超前,如以广东海洋大学为海洋特色的院校,在教学科研等平台大力投入,建成了一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另外还有海南大学的以热带生物及南海发展为特色的涉海研究领域,建立有国际旅游岛开发研究院、绿色智慧岛协同创新中心、南海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而江苏省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人文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劣势,当前以淮海工学院的徐福文化研究所为代表特色文化研究。

2 海洋科学对工程领域发展的影响

本文涉及的工程领域指的是随着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科学技术对传统海洋的影响,传统海洋科学的研究手段因此受到挑战。海洋科学与工学中的一级学科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科学,如海洋力学、海洋装备与工程、海洋工程材料技术、水下声学技术、海洋试验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下导航技术、水下运载技术、海底观测技术、航海技术、水动力技术、水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信息技术、海岸工程、海洋船舶工程与结构、水下兵器、海洋环境、海洋气象科学等;当然对海洋科学与工学领域学科的交叉学科,仍然没有学术的科学命名及定义,在研究范畴仍然很模糊;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以新技术为技术为手段,研究对海洋领域的认识和改造,提高对以海洋为研究内容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典型的研究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实验室、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厦门大学的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研究所,及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中心等。

另外海洋运输学科也是工程领域中关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海运船舶与工程、港口与海岸工程、海洋物流等领域,这类学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或长江流域的城市;这类学科的海洋工程应用特别明显,设计船舶领域中多项学科,如材料学、船舶设计、水下通信、水下运输、水下探测;海岸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港通方面,典型的院校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航海学院,厦门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

3 海洋科学对农医学科的影响

海洋中有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种效益:第一研究海生生物的生命形式,了解基本生理过程,能够通过生物的生命体征研究地球海洋的演变和特征,有利于对人类的海洋活动和水生生物发展;第二对于各种海洋生物的有效化学物质的研究,作为有用的生理药物学研究工具,能够更深入了解各种生命过程中的分子基础;第三发现可作为药物的新化学物质,开辟新的药物源;因此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即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医学。

海洋水产及养殖、海洋捕捞是海洋农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及海洋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日趋衰退,因此近海水产养殖相关方向仍是主要关键内容;沿海各省都有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统一部署和发展海洋渔业发展,国内学者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群落结构、稠作业类型资源监测和资源评估等方面。典型的研究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如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海水养殖、海洋药物;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厦门大学的海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研究中心等;广东海洋大学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省点实验室等;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

4 结语

海洋科学对其他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影响还很多,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海洋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对学科发展有着无法限量的前景,尤其对涉海高校或者沿海城市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难得契机;随着国家对海洋战略的重视,当前国际政治与形式在海洋环境的不断变化,海洋科学交叉研究的余显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续琨,庞玉珍.海洋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9-33.

[2] 李果,郑卫东.高校海洋学科发展要素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0(2):29-32.

[3] 陈涛.海洋社会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突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

[4]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107-114.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5篇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1],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开始了以捕鱼、海运、盐业等为重点的初级海洋产业发展时代,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力、食物链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海洋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萌芽。20世纪90年代,海水养殖的普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大面积开发以及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促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时代。然而,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人为因素引起的海洋灾害不断增多,海洋资源枯竭、水域污染与生境破坏日益严重,海洋自然净化能力、平衡能力不断衰退。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

纵观已有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对象涉及到沿海国家、沿海城市、海岸带、海岛、滨海、近海、海洋、渔场等众多地理空间区域,研究视角大多从海洋(包括沿海、海岸带、海岛等研究对象)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基于海洋经济需求与海洋生态供给这一根本矛盾,形成了多种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在海洋生态经济综合协调管理措施上不断创新突破,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实际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总结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研究逻辑思路为:以海洋的生态经济价值贡献为起点,剖析当前海洋生态经济矛盾和危机,评估海洋生态安全及产生问题根源,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进行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海洋生态经济问题协调、治理或综合管理的办法与措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涵盖:系统分析方法、生态经济学方法、地理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等。由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研究目前仍处于交叉进行阶段,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按现有研究逻辑和内容划分,本文将该领域的国内外论文研究成果分以下五个方面综述。

1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

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与贡献研究是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乃至人类开发海洋的基础,国外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的研究已积淀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Costanza等[2]在构建海洋生态经济价值类别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并评估了全球海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出全球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为461220亿美元/a;Martinez等[3]研究了沿海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提出应推进继续海洋生态经济评估工作,以确保沿海实现最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Beau-mont等[4-5]识别并定义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服务,提出该物质和服务的有效利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Kildow等[6]探讨了衡量海洋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各国相关定义和方法的差异,以现有资料测量、比较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为困难。

在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最初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近几年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将生态经济学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如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引入,形成了诸多定量实证性结论,尤其是随着2005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内学者相继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界定、经济属性概括、服务类别划分及经济价值实际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张朝晖等[7]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组分、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和支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15种类型;高晓路等[8]研究了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空间价值差异,并对海岸带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天津海岸带工业开发通常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渔业开发则能带来正面综合效益;石洪华等[9]以桑沟湾为例对养殖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2004年桑沟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0.51×108元;卢霞等[10]根据TM遥感影像及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结果,采用国外学者Cost-anza分类系统和服务单位价值,估算出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为22.55亿美元/a;王丽等[11]应用条件价值法对罗源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指出家庭年收入、对生物的了解程度和环保意识是影响生态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

2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推进,人类对各类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新兴海洋产业陆续崛起,然而,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不断枯竭、水域生境持续破坏的现实状况,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Costanza[12-13]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14]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6]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亟需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的研究主要应用归纳演绎方法,从现有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问题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涉及内容较多、层面较广,但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如杨金森[15]从海洋荒漠化危险、海洋产业衰退、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的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等多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当前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楼东等[16]在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灾害影响大,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吴次方等[17]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在不断加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热岛效应、地面沉降、湿地消失、水资源污染与短缺、近海污染、赤潮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p#分页标题#e#

3海洋生态安全评估及机理研究

为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恶化的程度与产生的根源,国外学者在主张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普及调查的同时,也将海洋生态安全评价与机理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呈现出细致、深入的特点。如Garry等[18]计算并分析了新西兰地区历年的生态足迹;Bolam等[19]全面评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海岸线周围疏浚物处理的海洋生态环境后果;Vassallo等[20]应用微观泥沙和底栖生物群落评价了亚得里亚海南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性;Borja等[21]综合回顾了全球河口和沿海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工具与方法;Day等[22]应用GIS系统和空间分析法,对澳大利亚海域斯潘塞湾的生态分级进行了空间分布研究,为澳大利亚的海域治理提供了辅助支撑。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衰退,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现有研究大多借鉴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模型,但研究成果通常偏重于某沿海地区或海域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缺乏细节性、跟踪性、系统性的研究结论。如杨建强等[23]应用结构功能指标法对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得出其健康程度一般,部分海域已达较差状态;吴次方等[17]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评价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制度缺陷;刘伟玲等[24]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出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2003~2005年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王晓红等[25]应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近20a的过度捕捞已导致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逐渐退化;陈斌林等[26]在对连云港近岸海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因果链分析法,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机理;吝涛等[27]通过探讨响应力与生态安全问题因素的作用机制,建立了用以分析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反馈效果、反馈效率和充分性的定量评估体系,并以厦门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厦门整体生态安全响应力尚处在较理想水平。

4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与可持续研究

近几年,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分析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初步形成了若干规律性总结及共识,为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如Grasso[28]分别运用动态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建立了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渔业生产的生态经济模型,研究了两种模型方法在解决红树林资源使用问题时的交叉及融合;Jin等[29]通过合并生态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发出了用以研究沿海地带生态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Verdesca等[30]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能量交流的视角出发,应用有效能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描述生态系统状态和其经济附加值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SaccadiGorolagoon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Claire[31]深入研究了海洋保护区的生物经济模型,但认为当前学者对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关系分析结果较为悲观;Finnoff等[32]构建了连接生态与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濒危斯特勒海狮的替代品及配额制定,提出应改变所有人口和经济变量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Ho-agland等[33]对全球64个大海洋生态系的社会经济、海洋产业活动、渔业和水产养殖、造船和石油开采、海洋旅游业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球各个大海洋生态系的海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产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类;Ian等[34]认为海洋生物物理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海洋系统的生态经济方法和模型。

随着海洋生态危机与海洋经济增长矛盾的日益尖锐,国内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将海洋生态与经济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依据海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不断延伸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内涵,并引入多种计量模型,深入剖析海洋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价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使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代表性成果有:陈东景等[35]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并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1991年到2003年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以粗放投入为特征,对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苏伟[36]通过对1996~2005年北部湾广西沿海区域经济系统和水环境系统13个指标的计算,得出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李怀宇[37]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法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DEA法对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无机氮类污染物对天津地区影响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污染物,而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尚有潜力可挖;岳明等[38]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演变;狄乾斌等[39]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加强,1997~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5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综合管理研究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并逐步将海洋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纳入国家日常工作范畴,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术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得该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如Costanza等[40]探讨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海洋生态、科学和政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套海洋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准则;Bene等[41]关注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在危险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建立了有关海洋可更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管理的动态模型;Cicin-Sain[42]从海洋保护区的角度回顾了沿海和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而Lloret等[43]通过对近50a来影响地中海沿岸CapeCreus区域各种生态要素的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地建立海洋保护区并不足以保证海洋资源和物种的可持续性,应将其与综合海岸带管理规划相结合;Chang等[44]将海岸带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在对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其对垦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Garmendia等[45]认为传统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方法并不足以解决海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冲突问题,提出应将不同专业知识和价值观进行整合,应用社会多准则评价方法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p#分页标题#e#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许多国内学者将管理信息系统理念与技术引入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和综合管理研究中,对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突破。如陶建华[46]介绍了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管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岸带管理中;叶属峰等[47]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李纯厚等[48]在系统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具体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郭嘉良等[49]为实现对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值系统化管理,尝试性地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陈豫等[50]在分析了数学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r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海洋生态模型管理系统;阳立军等[51]在分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海洋开发过程中需维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当实施海洋开发的集成战略;倪一卓等[52]以东海海岸带综合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管理协议支持工具。

此外,为解决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还从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如贺义雄[53]等)、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如韩秋影[54],张继伟[55]等)以及海洋产业升级优化(如Smith[56],朱坚真[57]等)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生态经济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6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到现有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领域研究分析了生态、资源、经济在海洋系统中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并采用各类技术支持手段、多种定量模型、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等辅助工具使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研究领域不断延展,但总体而言,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理论研究成果是客观实践的主观反映,由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现有海洋经济与生态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已有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支撑,但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资源消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沿海人口激增与生态容量有限等诸多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间的矛盾还未在整体上充分展开,海洋生态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规律尚未全面暴露,使得该研究领域的诸多基本问题不能达成统一共识,研究成果分布零散,未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形成全面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体系。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1 低碳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课题项目: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实证

一、引言

海洋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的核心。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将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反之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增长也会对海洋产业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Denison(1967)通过研究1929~1957年的相关数据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中有12%是由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Timmer和Szilmiai(2000)提出了“结构红利”的假说,研究结果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Pender(2003)运用结构变量的增长模型证明产业结构对总增长有影响。Ashraf和Galor(2008)的研究揭示了持久健康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Makena Coffman(2009)通过研究夏威夷西北部岛群海底渔业禁止令颁布对其国民经济损的影响表明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存在影响。Karyn Morrissey(2011)针对爱尔兰海洋经济的实证研究指出爱尔兰海洋部门对其国民经济和劳动就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就国内研究而言,郑少智,陈志辉(2011)构造了一种能有效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推动作用。王玲玲,殷克东(2013)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变动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杨坚(2013)指出山东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仍未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高级阶段的特征,亟需进一步转型升级。胡晓丹(2015)通过数据图表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论证了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广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林应福(2014)研究发现尽管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效果明显,但与山东、广东等海洋经济强省相比,其海洋产业集聚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已有国内外文献可看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紧密的关系,其中,国内文献中对于福建省的相关研究少有通过格兰杰检验来进行分析,所以本文采用格兰杰检验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以此来丰富相关研究。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对推进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经济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本文将重点研究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如图1所示,除了在2005年由于“龙王”和“泰利”两次强台风的影响,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有小范围的跌落,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大体是稳步增长的,而福建省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趋势却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洋第一产业一直处于低位,且在2006年下降后生产总值增幅缓慢。海洋第二产业在2005年以前是三个产业中生产总值最小的产业,在2006年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超过第一产业,紧跟第三产业。海洋第三产业2000年至2004年的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在2005年小幅滑落后又继续增长,增幅较之前有所放缓,但是生产总值一直领先于第一、二产业。

三、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海洋产业结构是以海洋产业分类为基础,各个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所占比例及相互关系。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伴随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密切,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同会对海洋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样地,海洋经济不同的增长速度也需要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本文将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来分析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结构的关系。

(一)变量的选取

为了研究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代表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别用变量X1,X2,X3表示,选用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代表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指标,用变量GOP表示,如表1所示。其中,2005年到2006年的统计数据骤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对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二)实证分析

1. 平稳性检验

经济变量非平稳是现实经济常见的现象,而这是导致回归分析出现伪回归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要先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通过ADF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即通过n次差分的办法将非平稳序列化为平稳序列。为了防止数据出现剧烈波动来保证时间序列的数据可靠性,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这些变量取对数,用ln GOP,ln X1,ln X2,ln X3表示。

如表2所示,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分别对2001-2013年ln GOP,ln X1,ln X2,ln X3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ln X3是平稳序列,lnGOP和ln X1是一阶平稳序列,ln X2为二阶平稳序列,一阶平稳序列也可以满足二阶平稳,也就是说所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这符合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

2. 协整检验

在现实中,多数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但是这些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相互抵消趋势,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而协整检验的意义是揭示不同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 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进行协整检验。

(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ln GOP,ln X1,ln X2,ln X3,得出如下协整方程:

lnGOP=0.3187*ln X1+0.2237*ln X2+0.4885*ln X3+1.0573

(2)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残差序列e,然后对e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残差的ADF值拒绝原假设,说明ln GOP,ln X1,ln X2,ln X3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也就是说以上变量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2237,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4885。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地,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就会随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便会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相应地,海洋生产总值会增加0.4885%。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协整检验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其海洋产业结构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下面,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其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之间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同样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同样不成立;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并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增长,相反,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增长是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协整检验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就会随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便会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相应地,海洋生产总值会增加0.4885%。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带动其海洋经济的增长,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增长对其海洋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促进作用。

(二)展望

福建省海洋经济第一、二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能够推动其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且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最高的,说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已经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推动海洋经济的动力不足,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会使得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迟缓。福建省应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持续重视海洋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发展,着重关注海洋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提升优化临港工业,积极推动福建省临港重化产业基地的形成。

其次,加强海洋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系,推动海洋捕捞、海洋运输与旅游、保险、金融、贸易等产业联动发展,延伸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贸易等产业链条,努力提高相关产业中的技术水平,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最后,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福建省沿海城市海洋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努力将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水淡化等高新技术运用到相关的产业中去。

参考文献:

[1]Denison E F. 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7.

[2]Timmer M.P.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 ined[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 is Dynamics,2000,11.

[3]Michael Pend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 14.

[4]Ashraf,Galor.Malthusian Population Dynamics:Theory and Evidence [R].Working Paper,Brow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8.

[5]Makena Coffman, Karl Kim.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banning commercial bottomfish fishing in the Northwestern Hawaiian Islands[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

[6]Karyn Morrissey, Cathal O’Dono-ghue,StephenHynes.Quantifying the value of multi-sectoral marine commercial activity in Ireland[J].Marine policy,201(35).

[7]郑少智,陈志辉.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广东省及广州市数据的对比分析[J].产经评论,2011(03).

[8]王玲玲,殷克东.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06).

[9]杨坚.山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10]胡晓丹.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02).

[11]林应福.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2]翟仁祥.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时空分异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9).

[13]汪浩,沈文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24).

[14]韩超.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藕合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推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行,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市场导向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本文通过对协调发展区域海洋经济的必要性的阐述和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从海洋管理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海洋经济是陆域经济的延伸,各项海洋产业活动同样会以行政区域划分属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海洋经济必然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1.2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海洋产业同构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陆上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海洋,沿海各地都纷纷加快了海洋的开发力度。但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来看,存在严重的海洋产业同构现象,例如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建设,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和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及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及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这些沿海地区同类产业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自顾自地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区域间海洋产业同构问题,必须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3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海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根据《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lj,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 662亿元。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受沿海各地区政策导向、海洋资源察赋、地区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有助于沿海地区之间海洋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人才的共享,有助于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

1.4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由于当前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导致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部分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海洋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科技人才、资金缺乏导致对海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等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而往往又会对渔业资源、滩涂资源和近海砂矿资源等对科技水平要求不高的资源开发过度,破坏了海洋生物栖息与繁衍的生态环境。区域间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各沿海地区科技、人才及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于海洋经济落后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把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2.1统一思想,解决好认识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往往成为束缚开展工作的最大羁绊。推进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首先要在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委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当前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部署和安排上来,统一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要以学科发展为龙头开展各项工作,统一认识,有意识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促进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一定能实现。

2.2要营造良好氛围,解决好学科生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也就是一个好的环境,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努力为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诸多高校的发展历史都表明,学科的成长就是要有一批拥有梦想、敢于创新、敢于冲击高峰的宝贵人才。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建立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团队,这就需要加大引进,培养人材的力度,以完善团队的建设;二是要有宽松和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予创新者以宽松、和谐、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

2.3要不断加大投入,解决好发展条件问题

加强学科建设,投入是基础也是前提条件。一是需要获得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协调;二是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种渠道的专项投入;三也要节约开支,优化配置,集中财力搞学科建设;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管理,改进措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

3、强化管理方式,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 1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调整区域优势产业

当前各地区主导海洋产业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管理角度考虑,应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开发规划,挖掘各区域优势海洋资源,推进区域新的优势海洋产业的出现,最终形成各区域海洋特色突出,优势海洋产业鲜明的海洋开发总体格局。

3. 2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多年的努力,沿海各地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距离理想中的海洋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距离,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依然存在。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满足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制定对高新技术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投人,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快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和海盐精细加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3. 3强化海域使用管理,整顿用海秩序

近些年,为了追求海洋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沿海各地区都在大兴土木,围海造地工程随处可见,在这些围海造地项目中不乏会出现相邻项目相似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从海洋管理的角度,应加强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对用海项目要开展规范的海域使用论证,实施严格的审批、依法管理,做到科学用海,科学管海,避免各自为战。

3. 4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互通

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是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各地区海洋科技实力以及海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所差别。在当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从管理的角度,应为区域间海洋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制定更为宽松的海洋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促进区域间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的互通。

4、结束语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海洋产业优势,使区域形成相互依赖,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统一体。鉴于当前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所产生阻碍因素,笔者建议应发挥海洋管理的作用。为此本文所提出的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以海洋管理方式的强化和调整为出发点,期望能为海洋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秦莉;柯蓉;;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前瞻[J];物流科技;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