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理论与实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38

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1篇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评述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含义

我国的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了完成其职能,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支付,既包括国有资产又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效益审计的一个子部分,即审计机关在对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履行政府职能所使用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活动。

(二)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并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现状,在国内,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理论在近年才逐渐丰富起来,如《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 李武好等, 20__) ,《财政支出经济分析》( 杨芳丹, 20__),虽然研究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问题,但却未涉及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治环境支持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改革深化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日趋完善。《审计署20__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

(二)经济环境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但是政企分开并未完全到位。财政支出规模庞大,支出内容庞杂,公众越来越关注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益、效率状况,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观念深入人心。

(三)法律环境支持

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__年6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立法目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四)科学技术环境支持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加快了计算机审计的建设步伐。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转变。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相结合开展审计,因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审计效率,使更多审计资源可以投入到绩效审计领域内。

(五)实践性支持

近年来, 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从事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运行实践为接下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总结的经验。如深圳市审计局自20__年至20__年开创性地进行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广泛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好效果。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尤其是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进行不可的。

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分析

(一)我国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绩效预算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编制数据粗糙、预算透明度不高等缺陷。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使得审计重点仍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阻碍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二)现行的绩效审计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审计机关最先开展绩效审计的是与财政、财务收支的资金使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关的问题。公共支出侧重于合规性审计,忽视其原定目标和效益效果。开展项目绩效审计时常忽视结合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进行宏观因素分析,忽视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审计范围还没有涵盖所有公共部门的财力、人力、物力、时间资源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范围覆盖面窄,审计内容不全面。

(三)审计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目前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绩效审计在制度建设上还是空白,《审计法》只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没有具体的条文内容,也没有对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设置一些具体规范和操作指南和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

四、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

(一)合理选择审计项目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关键是选择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选择财政投入大、政府和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热点问题。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计时应当量力而行,即对项目展开可行性分析,考虑审计难度、审计成本、审计资源及审计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明确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强调一个组织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其效益可划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体现为:公共资金投入的经济性、产出的效果性、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潜在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或项目的展开未来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对全社会运行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

(三)确保审计内容的完整性

公共资金流经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绩效问题,因而绩效审计应当覆盖资金运行的各部门、各项目、各环节。一般说来,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出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评价、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情况、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公共项目和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分别审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展开资金使用效益效果的评价。

(四)运用综合性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中的审阅法、观察法、顺查法、逆查法等 技术方法外,还应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综合分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及项目运作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财务分析法等,客观评价了被审项目的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还反映了管理体制的缺陷与漏洞。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时必须全面、系统、宏观看问题,既要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环保、生态、社会效益;既要重视反映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长期绩效指标;既要坚持定性分析,又要坚持定量分析;既要重视指标的特殊性,又要兼顾与法律、政策、标准的互补性;既要运用总量评价,也要结合比率评价。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环境、客观情况、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将有关指标结合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进行动态、综合、横向比较评价。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2篇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步骤;实践意义

进入新时期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革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带来不少隐患,审计部门采取事后审计,“走过场”,完成任务,监理部门不很好的配合,“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建设项目存在不少问题,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竣工后各项工程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施工现场、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位、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际的跟踪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步骤

跟踪审计步骤一改原来的事后审计步骤,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般现在时,跟踪审计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

事后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收集资料:公路施工单位提供的预结算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预算定额、当地相关部门颁布的数据信息。甲乙双方签定的材料价格、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证、招投标价,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图集等。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书,计算工程量。2、了解工程情况:主要是针对变更资料不全时采用的。在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设计变更和结算文件,实施测量、查看,将二者进行比较核对,看图纸与实物是否一致,有无偷工减料、私自减少工序。3、核对工程量:甲方将审计底稿报交乙方,通过交流核对,使乙方认可,做到审核结果双方认可同意。有近似于“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审计出实质性的东西。

跟踪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2、审计组进入被审计计单位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3、监理处对承包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联合审计组同行;验收后,施工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划等号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力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分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主中说明此事。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意义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新生事物可能一下子难让有关单位或个人接受,必须对其意义及作用作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宣传,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讲清跟踪审计与原来的事后审计的区别与优势之处。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问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眼踪审计,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审计结束之时。不留下一点后患,什么问题均可消失在萌芽之中。

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跟踪审计是将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环保审计等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交通建设项目中,有利于提高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发展理论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受审计实践的检验,同时又不断在审计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因此,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使审计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当前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没有大量的审计实践,就不可能有审计理论的抽象,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形成的。审计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它将揭示关于审计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是为审计实践服务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纳入审计理论体系的各种审计理论,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整体,是首尾一贯、一环扣一环的。

关于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其结论不下数十种,仅1995年成都会议上提出的有一定影响的观点就有七八种之多。1

新近出版的由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提出,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框架是: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2

笔者认为,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三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基本框架结构为:

一、审计基础理论

何为审计基础理论,理论界的表述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审计基础理论就是统帅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反映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是解决高层次审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一种理论在一定时空应具有相对永恒性,且不以人们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身的内涵);审计的基础理论的主要问题有:审计职能、审计性质、审计对象和审计定义。3

也有的同志认为,审计基础理论是审计之常理,重点解决的审计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为什么审计、审计什么、审计的起点和归宿何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完了怎么办。4

至于如何建立审计基础理论,有的同志认为,审计基础理论的建立应以会计理论为参考,借鉴会计理论的体系,设计审计理论体系,特别是我国目前审计实践仍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的背景下就更为如此,5此观点在理论界颇具影响,由此审计理论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如会计理论以会计环境为研究起点,审计理论则以审计环境为研究起点;有的甚至认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对现代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乃不谋而合。6

还有的同志认为,审计理论体系应是立体的,融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技巧为一体,它是审计实践的沉淀和理论成果的迭加,是一个动态完善的体系;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我国审计实践,并指导审计实践,理论的形成应重于总结和归纳审计实践经验,而不是照搬西方现成的理论模式,重于实证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演绎。7

笔者认为,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揭示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审计实践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运用审计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的一般活动过程;审计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指审计研究人员发挥自觉能动性,正确反映审计实践的一般主观手段,审计认识或研究方法不仅作为认识的工具或手段,而且还作为审计基础理论的认知对象。

第二,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性问题。前者是“怎样认识”的问题,后者是“认识什么”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第三,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例如,“受托经济责任审计论”这一审计基础理论观点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加快审计理论建设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允许多种意见并存和发展,并不急于对某些理论观点作出终结评价,或者说不急于下定论。许多问题越争才能越明,只有争论才能发展、提高和完善。

审计实践是实践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实践目标,运用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的活动。审计实践的一般理论是由七个要素构成,这七个要素是审计实践的环境、审计实践的动因与本质、审计实践的目标、审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审计实践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实践的规范和审计实践的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

审计环境理论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

审计目标理论

审计主客体理论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

审计规范理论

审计管理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主要研究审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审计概念和本质,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等有关理论问题。

审计目标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审计总目标、审计基本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等有关理论问题。

审计主客体理论主要研究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管理,审计人员资格和素质条件,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教育等有关理论问题,以及审计对象的若干理论问题。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程序和方式手段,审计三要素(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报告)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理论问题。

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假定,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有关理论问题。

审计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审计计划管理,审计目标责任管理,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信息管理,审计基础管理和审计内部行政管理等有关理论问题。

二、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审计基础理论概念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审计应用理论实际上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应用研究与建设上的反映,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计实践或特殊的过程,而不是审计实践的一般理论。例如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实践过程。

第二、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任务或目的的针对性,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的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具体的审计工作如何做的问题,或者基础理论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是从理论上研究一些具体实践的程序和方法等。

第三、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第四、审计应用理论在研究上应博采众长,体现理论成熟过程的渐进性特点。

审计应用理论按照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如: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社会审计应用理论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所要进行的财政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有关理论问题。

社会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审计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审计组织所要进行的审计查证业务、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等若干理论问题。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内部审计基本理论,以及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要进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审计等若干理论问题。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财政财务审计基本理论,以及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预算外资金审计,金融机构、事业组织、企业、国家建设项目、基金资金、国外援款贷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等若干理论问题。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微观(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等若干理论问题。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财经法纪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对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进行专案审计的有关理论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理论问题。

三、审计发展理论

审计发展理论是回顾审计产生的历史,立足当今审计研究成果,展望审计未来的创新性审计理论。审计发展理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发展理论的过程性、连续性;

第二、审计发展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

第三、审计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第四、审计发展理论的国际化、一体化。

审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审计创新理论。

审计发展史理论主要研究审计产生、发展的历史。

审计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审计管理创新等若干理论问题。

迈入新世纪,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事业的发展已经立于一个新平台,欲再图新的发展,创新就必不可少;再者,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形势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旧的传统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化、电子化。人们常常用如此言语描绘越来越临近的知识经济:经济运行全球化、社会发展持续化、信息传递高速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资源资本化、管理手段细密化、人员素质复合化……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标志着我们所处环境的巨变,如果人们自身不变,固步自封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将被历史无情抛弃,“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最后,创新不仅是我们所处环境的外在压力,更是人们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无一不在创新和发展,甚至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在迅猛赶超,如果我们不创新和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被不断拉大,一些不发达国家也会赶上和超过我们,如果这样,我们将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所以,我们要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认识“创新”,将创新融入我们各项工作之中。8

审计创新的目标是改革和更新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需要、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环节,解决困扰审计工作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完善我国审计制度,将审计事业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次。审计创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目前我们主要应集中精力、有计划地在以下若干领域推行审计创新,力争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效,迅速实现审计工作的转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1、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拓展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特别是强化高层次审计监督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加强审计在反腐倡廉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改善审计的政治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快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同时加快与电算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法规的制订,完善审计的法律环境;通过审计主体素质的优化以及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塑造审计机关的新形象,提高审计的知名度,改善审计的社会环境;通过采用最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技术含量,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督,改善审计的技术环境等。

2、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创新中获得源泉、得到发展,同时审计理论的创新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践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主要是:对传统的审计理论不断检验和鉴定,以较高的频率更新审计理论内容;在加强对审计应用理论、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特别是要加强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如对审计的定义、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等的重新认证。通过理论研究适时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从而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观念创新主要是要摒弃传统的“查账”意识和“游击”意识,将我们的审计观念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并逐步建立接轨观念、超前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新视角、新层面、新观念来审视审计工作,发现、分析并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审计体制创新。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对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和双重领导体制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借鉴国外审计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在现有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在对审计事业发展不产生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现行审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着力点是改政府自律为他律,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赋予审计机关更多、更有效的监督权力和手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4、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的素质将从财会型向复合型转变,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审计工作不再完全依靠人员的数量,而更重要的要依靠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也将随之转型,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自我更新型的培养目标将逐步确立;审计人员要求具有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审计教育也以此为基准进行改革和调整;审计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态势。

5、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济活动运行的监督;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生成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合理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6、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创新的必然产物。审计方法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手工审计将逐步转向计算机审计;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将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适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将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直至未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等等。

7、审计管理的创新。以系统的观念规划、配置审计资源,以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审计工作的空间设定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原有的分工概念将打破,审计人员业务的专一性将被适应性和灵活性取代;领导人员的管理决策作用将被强化;审计程序中的实施阶段,由于审计手段的更新,其时间大为压缩,而准备阶段和报告阶段的时间将明显增加;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审计创新在时间上是继起的,空间上是并存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应当成为审计人员的信条。9

注释:

1、《审计研究》编辑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审计研究》1995年第3期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8月

3、周伟明:“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甘肃审计》1989年第2期

4、孙宝厚:“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思考提纲”《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9年第5期

5、袁盛奇:“会计理论研究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6、冯巧根:《现代会计发展对审计理论研究的影响》《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4篇

关键词:审计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

1.完善审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与许多相关学科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的理论相互渗透, 且拥有自己独特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审计课程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及实践性,现实审计岗位上的工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单纯依靠审计理论是很难发挥的。难理解性与较高的实践性都要求我们在审计教学中应该加强审计实践教学,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只有将实践教学置于严格的规划和控制之下,让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才能提高审计教学的整体效应。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按照教育者规定的预期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过程。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标准衡量,如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整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与某种或几种能力构成的。学校教学主要是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之一,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只有经过学生的消化、理解才能吸收,还要在作业、习题、实验、设计中加以练习和适用,才能真正掌握。通过运用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使认识进一步强化,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才能变不完全的知识为完全的知识。从理论上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只能以解决问题为中介,实践教学之所以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之一,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信息载体的局限性,缺少课堂上的控制与调节,影响信息的吸收。要弥补这一不足,保证教学取得成功,就必须以实践教学来辅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信息具有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强化的能力。在参加实践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验证、加工、变换、重视和再生;而再生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2.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的审计教育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二是教学方式单一。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审计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课堂实践信息量少,教师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拿着众多的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许多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革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模式。

3.完善审计实践教学的思路

审计的实践性教学一般由审计案例教学、审计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教学所构成。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审计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3.1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运用于审计教学中就是以一些审计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描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现场,并通过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对实际或仿真的案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或提出审计建议, 以获得审计实践知识,同时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能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审计专业技能。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审计案例数量较少、内容陈旧;二是虽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但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三是所使用的审计案例通常都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编写而成,启发学生分析审计失败原因的倾向比较明显,而系统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审计测试和各种审计程序实际组织和操作的案例相对匮乏。四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到案例教学的质量。

在审计案例教学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丰富的审计案例库。案例的选择和恰当使用对案例教学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但目前审计案例教材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推广的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审计教学案例库,系统整理、分析有关经典案例,包括国内、国外的典型、最新的审计案例,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案例,也应包括失败的案例。案例库的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审计案例的选择要体现教学目的即要与一个或数个审计理论点对应,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即案例数据丰富真实,行业背景齐全,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开发中注重案例的搜集,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案例、审计失败案例和审计成功案例,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等。同时,案例库还应做到每年有所更新,以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案例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老师的团结合作和不断积累。

(2)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讨论。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根据具体案情,学生身临其境,认真分析案例,总结自己观点,参与辩论,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虽然不是直接授课,但要介绍案例的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要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要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一些重要的理念要及时给予提示。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审计专业教师应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聘请有丰富经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和高级审计师等任教或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2校内审计模拟实验教学

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审计模拟实验, 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 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审计技术的运用及对审计流程的熟悉程度,将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审计实务的认识。

(1)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应采取“手工仿真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模式。学生先进行手工仿真模拟实验,然后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手工实验目的是首先解决学生基本知识面、审计初级认知、审计单元实验问题,在手工仿真模拟实验阶段,学生在一个高度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程序,形成审计结论。手工模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手工审计仍是现代审计实务的必要组成部分,无法省略。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识别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如观察、询问、函证、监盘等审计程序的实践必须借助手工仿真模拟实验来实现。此外,在计算机审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审计软件实验则是把手工实验的内容更深入和综合,提高学生对已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及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也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内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每组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组员共同完成相应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各组轮流完成会计师事务所不同阶段的真实的主要工作。在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来源于真实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完整的审计实务的训练,具体包括:业务承接,编写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直至编制审计报告,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事务所一样。这就使他们对审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基础理论和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3.3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直接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单位参加审计实践。校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目前,校外实践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实习脱离教学环节。当前审计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实际状况却是与实践目的截然相反的。有的学生参与了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并非审计机构,因此根本无法通过实习了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实际操作。即便是到审计机构参加实习的学生也会因为实习单位的种种原因而不能直接系统全面地了解到审计的实际运作情况,只能了解到一些流于表面的现象。此外实习单位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还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即使学生自己找到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单位的对商业秘密泄露的顾虑及其他原因,实习单位大多不愿意将学生安排在主要业务岗位上,基本上都是安排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很难提高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大帮助,难以达到实习的效果。

(1)校外实践教学应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应建立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合作的平台。首先,学校、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周围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争取建立合作的平台。这是因为: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师资力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大多理论知识深厚且前沿、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且见识广,因而是即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最好的实践课程的老师。其二,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丰富,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业务,学生们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能开阔眼界,掌握了多种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技能。其次可考虑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做出必要的调整,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做专题学术讲座。相对应地,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资料,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易于适应岗位要求。

(2)校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要求,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到会计师事务所,由审计实践指导教师或注册会计师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 第二阶段。选拨在实践基地表现突出的学生,进驻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独立处理审计业务,真正走入社会接受锤炼。

校外实践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教师应对对学生实践报告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可成立由教师组成的监控小组,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实施不间断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使实践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流于形式,真正达到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其应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101

[2]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J].会计之友,2009(1):54

[3]王俊豪.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 2008(4)(上月刊): 70-72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5篇

一、审计理论和实证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审计理论是来源于审计实践,并在审计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又不断在审计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因此,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两个层次:审计基础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二者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即能揭示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其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2、研究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性问题;3、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审计应用理论可以使审计基础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密切,新的审计基础理论概念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其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3、研究性质是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传播和发展,中外审计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随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实证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中,并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它所奉行的实证主义只承认存在的事实,一切关于事实的概念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理论的特点:1、实证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从现象与事实中发现和揭示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对造成这种规律的因素进行检验,进而对现象与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预测;2、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的选择重视其可证实性,要求其转化为具体可检验的假设;3、强调价值中立;4、实证研究是一个从经验向理论推演的逻辑实证过程。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但是,实证理论并没有及时在审计理论中得到发展,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引入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理论。

二、规范性研究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局限性

规范性研究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目前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形式,它在解释国家有关审计政策和制度、制定审计规范,以及规范审计实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审计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然而,规范研究如果仅用一些抽象的范畴去演绎未知,就不可能得到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理论原则和操作原则,其可靠性就受到质疑。规范性研究的局限性:1、以规范性的演绎法排斥实证性的归纳法,使审计理论研究从理论走向理论;2、以哲学抽象代替辩证分析,导致了经济业务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具体问题难以在现有审计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使审计理论缺乏解释能力和现实意义;3、审计理论的研究跟不上我国审计实践飞速发展的步伐,我国当前审计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滞后于审计实务,而导致改革缺乏坚实的理论,步履维艰,难以整体规划;4、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与审计实践需要有脱节现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理论体系,提高审计理论的科学性,应对不断运行的审计过程进行多层次实证研究,力求在复杂的环境下探索新的审计体系。

规范研究所形成的理论,由于受观察角度与范围的限制,其要素之间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甚至发生矛盾。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在对审计理论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实证法进行研究。这是因为:(1)规范性审计研究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为前提,进而进行演绎推理,得出衡量审计体系的行为标准。对审计理论采用实证性研究,它没有削弱规范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相反,在某些方面可弥补其规范性研究的不足。它可将审计体系构建于实际观察结果的基础之上,而并非个人的知识、经验或判断,它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分析数据,在研究手段上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而且其他人也可用同样的程序和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因而,它得出的理论解释和建立的模型更具有可信性。(2)有利于解决审计体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经验式研究、名词之争的问题,使审计理论源于实践又直接用于实践,尽快形成统一实用的审计理论,改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促使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审计研究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审计的发展。(3)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审计理论面向审计实践,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要求,要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2)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3)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到独立的经验检验。”

三、实证理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实证研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已经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可以说,实证研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审计理论工作者对审计的基本问题采用规范性的描述法。规范研究者主张,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应坚持特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即立足于对现有审计环境、审计惯例的分析,从中抽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构建审计理论的前提。而实证审计理论工作者则认为,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事实与价值、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所言:“理论只是提供一种限定所必需的两个因素中的一个:特定行为对各种变量的影响;使用者提供了另一要素:目标以及反映变量对目标影响的函数”。他们坚持客观的经验调查,排斥非理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主张像自然学那样,以仔细、客观地观察一个实验或一定时期所发生的事实而获取的经验为依据,来构建科学性的审计理论。

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采用一定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报告的出具是否真实、合法。从审计的全过程来看,实证理论应该作为审计理论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中对实证应用很少,导致了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理论滞后。缺乏对实证理论的重视,主要是对于实证理论的可行性缺乏信心,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实证研究会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本。但是,实证理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用是完全必须的。下面从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和审计规范三方面论述其必要性。

1、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它对其他要素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实际具体目标。实证理论在审计目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确定审计目标。审计总目标是适应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发展的,可以通过对于各时期的审计需求的实证研究确定总目标,这需要社会整体范围的实证研究,包括对政府、中介、客户、企业等各方面的实证分析;审计具体目标则是根据总目标制定的,而具体要怎样确定也可以通过实证方法进行适当确定。

2、审计假设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建立的前提条件。审计假设是指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的影响,从实现审计目标出发,对审计实施的一些前提所做出的合理设定。由于审计的内容多样性和审计分类的不同,各个不同性质的审计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审计假设,没有使用于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审计假设,所以要提出正确的审计假设即必须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进行实证分析。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6篇

关键词:审计 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 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 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教学中,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间或出现的一些审计案例也不够生动、切合实际,虽然教师在讲台上很认真地讲解审计理论和相关案例,可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一头雾水,疲惫不堪,教学互动比较差,更谈不上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审计课程的专任教师感叹审计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讲授无法推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抱怨审计课程深奥难学,进入状态缓慢,大家学完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7篇

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相对独立,把前后连续、相互影响的审计过程拆成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与实际审计工作相差甚远。教学形式基本上是理论教学中穿插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单个审计理论,但无法深入到专业判断层面,风险评估、重要性水平的划分等都无法融入实践中。审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内实训、顶岗实训等,而这些实践内容的开展都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和实践基地。但是,适合高职院校审计课程的实践教材非常少,常见的案例教材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与现实需求相脱离。同时,由于涉及经济秘密和法律责任等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很少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即使允许去实习,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工作,实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其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与学科型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同样在教师素质的要求上也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但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是出了校门就进校门,虽学历较高,却从未参加过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并且普遍存在知识面过窄、上课照本宣科、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差,从而形成教师不愿意承担审计课程教学、学生不愿意上审计课的局面。

二、改进高职审计教学的措施

(一)把握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实审计案例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的审计教学,应与本科层次教学要求有所区别。首先,应理清审计教学的理论内容。审计课程的知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审计理论知识,二是拓展性知识。前者应该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该考虑到理论讲解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选取和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弄懂和理解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审计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在讲解相关案例时,穿插一些与此相关的名人轶事,配合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教学效果会更好。对于拓展性知识,教师只要做简单介绍即可,主要让学生自学此部分的内容。其次,应改变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学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甚至可以尝试互动教学。例如,选取某些比较简单的内容,事先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让他们自己上台讲课,使他们充分参与,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后,应搜集相关案例,充实审计案例库。案例教学对学生理解抽象的审计理论有非常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审计案例教学研究开展得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案例研究起步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案例质量和数量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应与高校合作,组织审计案例库的建设。

(二)完善实践教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审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审计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训、专业实训和校外实训。其中,课堂实训和专业实训主要在校内进行,课堂实训是以一个教学单元或项目展开实训,专业实训则是一种综合实训。这两项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实践教材密切相关。好的实践教材融合了教师经验的积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目前的审计实践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在内容设计上多是以单个教学单元开展的课堂实训,学生无法了解一个完整、连续的审计工作过程。因此,在实践教材的开发上,除了设计单项课堂实训内容外,更要注重综合专业实训内容的设计,建议以某一企业(一般应为工业企业)为模板,使学生能够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运用职业判断开展各项工作,填写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审计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以建立校内仿真审计实训室为主,借助专业的审计实训软件和配套教材进行实践教学。同时,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帮助,与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中,使审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审计理论与实践第8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81-02

《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也是现实审计工作过程的缩影。但是,在现代的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局限,使得教师和学生经常感叹:审计是一门极为枯燥和抽象的课程,审计难教,审计难学。如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缩短审计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摆在每一位审计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不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审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他们没有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实践性工作,其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及责任心与审计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由于绝大多数审计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从而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无法发挥师生互动、共同研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感觉到审计理论的枯燥,实践的难以操作。

2.理论知识更新慢,落后于教学的要求。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谙熟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及财务成本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这就需要教师也要随时更新理论知识,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多数教师对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慢,传授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较大。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审计教学效果差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责任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一个较强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对其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负责。对审计教学来讲,这点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准备案例,设计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内容丰富:理论知识讲解熟练,案例分析生动;课后辅导认真:告诉学生审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及如何进行实务操作。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深奥难懂,审计教学局限性较强

当前,与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很难直接分配到政府审计机关工作,大多数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就业,即主要从事民间审计工作。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和原则,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面倾向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辅导教材作为参考编写教材,很少涉及政府审计方面的内容。

(三)审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

在我国的经济类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将审计课程作为会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教学环节及课时安排中可以看出审计课程在许多学校都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安排不合理,课时不充分,教学条件差,等等。

1.师资安排上以资历浅、年纪轻的教师为主,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都往会计等主干核心课程上安排。

2.审计教学课时少,保证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50课时至60课时之分,而教材内容几乎覆盖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相关内容(只是难易程度有差别)。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如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欠缺,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较差,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条件差,保证不了教学需要。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中应融“教、学、做”为一体,抓好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审计这门较强实践性学科来讲,实践教学更为重要。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审计的实践教学投入资金太少,很少有学校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场地,完善审计的实践教学条件,更不用说使用审计软件或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内容,使得审计的实践教学几乎成为空白,顶多就是教师以书本案例为主,讲解审计方法和思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影响。

二、深化审计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

为了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能力,针对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关键。在针对当前审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素质差,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中国注册会计考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并申请加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习或学习。教师通过各种考试,各种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理论知识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到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实践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搜集案例,为实践教学搜集第一手案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到大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外聘教师,校内教师主动向其取经、讨教,加强教师的双向交流。其三,教师还可以进入中注的网站或参加各地方注协每年举行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培训班学习,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又可以敦促老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着力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要规范管理,要求教师从严治教、严格自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环节教学的专项检查活动。审计教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审计》不是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它必须要有理解、记忆、练习、操作四个步骤的有机结合,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审计教学方法,推行审计案例教学。克服传统审计教学弊端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推行审计的案例教学法。目前,此方法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并作为重点在推行。但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中的案例都是震惊中外的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案例,对目前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不全面来说,书中的案例不完全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与审计职业岗位完全相适应的内容体系

审计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学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专业知识重点放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上”,而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审计教材内容偏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内容,深奥难懂。

(三)重视审计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

1.校企联姻,优势互补,推动审计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机关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在不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泄露的前提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师资,学校为企业提供较好的人才,并保证一定的经费补偿。

2.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实践实习场所。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验实习场所,并由学生带学生去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扩大实习范围。

3.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学校应跟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改善各种实习条件,建立校内审计模拟实室。同时,在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同时,建立审计电算化系统。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时

针对目前审计实践教学教学条件限制、课时不足的情况,我们应该适当增加总课时,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审计理论讲解的课时,增加审计实务课时比重。课堂中将审计实务的讲解与审计实验相结合,原理与实务交叉讲解,使学生能够根据实务来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要充分保证案例分析课时及其课堂讨论课时,让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方。审计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否则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本宣科。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探索和总结,改革审计的教学方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本人也将与各位同行共同研究,并为此付出终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敏,骆进仁.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审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