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7 17:50:36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1篇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资料,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走访,咨询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以及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看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就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保持健康。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忽视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忽视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使有健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没有融为一体,不能互相促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归根到底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等软件就没有可靠的载体。大学是人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冲刺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体育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心理。此外,由于大学生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大学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还能通过他们对其父母、邻居、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有可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的轨道。其次,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其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即使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让大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最后,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大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和单向传授式教学改为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式的教学和互教互评式的教学。理论课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和答辩式教学,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引导其增强体育意识,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练习方法供大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他们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及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教学中要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变主从型为合作型,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变传授型为进取型,并把课内体育健身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总之,教师要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大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这是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动作和过程反复多次呈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深刻分析和学习教学战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提出新见解。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需多方参与。教育工作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只有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时习惯于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别是知识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更由于支持力度太小,形不成主干课程应有的影响力度,使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出发,把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使体育与健康课真正融入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发挥它的功能。其次,体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家长的淡出问题。目前的体育教学忽视调动家庭教育的潜在力量,使得课程教育的正面效应经常与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发生冲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利用全国高校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家长学到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家庭教育跟上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向健康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体育与健康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防学生个体的淡漠。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学校其他部门配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育比赛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直接感受、体验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健康美、自信和喜悦。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幕后走向幕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动脑、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1.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完善组织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才会得到增强。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使体育锻炼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增加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医学知识,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写健康教育的卫生知识教材。

3.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学校需体育教师60万,但整个教育系统大约有体育教师32万,尚缺28万人左右。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人数令人瞠目,每年均在80%左右。为此,现在迫切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以岗位培训的方式对在职体育教师和校医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加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数量。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预防和促进冠心病康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心内科通过改进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6月30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 科学 术会议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68例,女32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7±10.9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23例,初中及以下者77例。职业:干部24例,工人76例。吸烟者41例。nyha功能分级:i级24例,ii级47例,iii级29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2例,合并糖尿病者38例,合并心律失常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各28例。

    2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2.1  应用护理程序指导健康教育过程  在患者入院时给予评估,根据资料确定健康 问题 ,制订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然后实施。评估的 内容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健康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目前 的饮食、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的病变程度、服药的依从性、患者的情绪状态、家庭和 社会 支持系统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随时评估,及时了解教育效果,给予强化和调整,使教育活动在不断的监控中逐步完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2.2  制订健康教育方案  人的健康需求各不相同,对文化程度较高、较关注健康者提供疾病最新的治疗、护理、保健信息;对理解能力差者反复宣教,教给其一些疾病的自护知识;对生活质量较差者宣教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知识。同时注重冠心病健康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如做饮食护理时经常请营养师给予协助,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出发,列表向患者讲解可以采取的食物种类以及忌食的食物种类,并教会患者正确掌握食盐的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则协助其制订食谱。对吸烟者因人而异,与家属共同制订个体化的戒烟计划。

    2.3  掌握恰当的健康教育时机和步骤  ①灵活掌握宣教时间:采用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实”[1]的教育方法。危重患者仅给予急需的护理指导,规章制度宣讲及一般健康教育在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再进行;在治疗操作和护理中,给患者解释和介绍相关药物知识;在非治疗和护理时间内与患者进行交谈,联络感情并收集资料,以便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出院指导在出院前1~2 d内完成。②步骤:采用胡容创立的“优势健康教育内容递增教育法”(apie),即通过从患者最希望获取的知识教起,不断激发患者的 学习 愿望,不断递增健康教育内容[2]。

    2.4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①语言教育:包括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护士在给患者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主动介绍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为主动形式。患者提出问题,护士针对性地作解释为被动形式。②书面教育:采取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子、宣传卡片等书面形式,这种形式适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以及年龄较轻的患者。③实物教育:应用模型或实物向患者展示、讲解,把抽象的知识让患者感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

    2.5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①个别指导: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知识层次、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一对一的指导;②专题讲座:每周一次集中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康复知识;③小组讨论:组织患者一起讨论交流;④电话教育及随访:我们对出院患者登记在册,定期给予电话或上门督促指导,指导其合理饮食、安全服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

    2.6  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通过各种途径,指导患者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行动。行为转化过程中,护士不仅反复说教、宣教知识,更重视技能的培训。

    2.7  增强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取决于良好的自我效能的建立。根据bandwra 理论 ,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4个来源:即自我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3]。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①中年冠心病患者阶段性复测血糖、血脂,观察血压、体重,自我评估身心状态及工作生活质量,正向积极的作用对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起了正性强化作用;②鼓励患者记流程日记,体验克服困难和惰性、坚持 规律 饮食和锻炼的成功经历和益处;③组织各种形式的病友交流会和座谈会,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④与患者建立密切护患关系,定期家访和咨询,督促患者维持良好的行为。

    3  健康 教育 效果

    通过调查,患者1年后较入院时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38%,对护士满意率提高了42%,定期门诊复查和服药依从性佳者提高了21%,血脂达标率提高了18%,戒烟率提高30%,心绞痛复发率降低了12%。其中血脂达标率按内 科学 第6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c<4.68 mmol/l,ldlc<2.6 mmol/l的 治疗 目标值作为 参考 。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 方法 灵活多样  采用灵活多样、形式不一的健康教育方法,是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有力纽带。我们采用了胡容[2]的apie教育法,利用恰当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并逐步使健康教育走出 医院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详细具体的长期个体化的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患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轻松掌握了自己最迫切希望获得的知识,使健康教育取得了实效。

    4.2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观是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 理论 基础和科学方法。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利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通过护理干预逐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药物治疗与行为、心理治疗有效结合,加强了其自护和自救能力,减少、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4.3  健康行为的建立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持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巩固的法宝。通过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患者基本能自觉遵从健康教育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并且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改进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安全、高质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士的满意率、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血脂达标率,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 文献 】

  1 陈红宇,倪利蓉,刘桃英,等.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0922.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健康教育 并发症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34~6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两组均做到以下宣教内容,如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控制方法、用药指导、运动疗法、胰岛素注射方法、并发症防治、心理指导等教育。健康教育形式,对照组采用口头讲解、回答提问、发放文字图册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需要、兴趣、已有的疾病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健康情况进行个体指导,分段进行健康教育。给患者提供反馈的机会,在交流中,允许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自我陈述,审慎了解到患者的需求后,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

评价方法:半年后通过定期回院复查的方式,统计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效果为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饮食控制、用药方法的掌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效果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讨 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了更多的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防治知识。护理人员从单纯灌输式的单向交流变为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双向交流,形成了护患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新型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的关键[1]需要护理人员持续强化教育以及对患者的长期监测和指导。通过复诊和回访,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性、动态性、重复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主动采纳健康行为积极进行自我护理,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2]。由于对照组接受传统的群体健康教育,一般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职业、病程及对知识理解程度等诸方面的差异,能否由掌握的知识改变态度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差别也很大。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及时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已成为趋势。这种方法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 个体化健康教育; 糖尿病; 胰岛素泵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4-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慢性糖代谢紊乱为特征性的全身慢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1]。糖尿病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法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不便,还容易出现胰岛素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近年来目前,随着胰岛素泵的应用,使得患者在在有效降低血糖有效降低的同时也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控制并发症试验(DCCT)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是一种先进、可靠、方便、安全、可靠、方便、灵活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使用[2]。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 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药物、运动、自我监测5个方面。个体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为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于2010年1月开始,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病程2~2~21 年。其中男61例,女59 例,平均年龄50.32 岁,其中1型糖尿病21例, 2 型糖尿病99例;合并糖尿病足25 例;合并酮症酸中毒50例;合并其他并发症4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给于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实施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

1.2.2 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方法

1.2.2.1 集体讲座:小讲座2次/月,社区讲座1次/季。

1.2.2.2 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鼓励自学。

1.2.2.3 常规讲解胰岛素泵相关知识、糖尿病知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药物知识指导,及并发症的防治知识等)。

1.2.3 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

1.2.3.1 进行个体健康教育前,负责护士向病人发放本科室设计的关于病人一般资料及相关知识调查表,让病人自行填写。对于表2的相关内容,病人只需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对文盲患者,则由护士。除发放调查表外,还要了解病人是否相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有无经济方面的顾虑,是否会相信胰岛素治疗会成瘾等。调查表内容见表1、表2。

1.2.3.2 负责护士根据评估情况,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针对不同的个体与病人及家属共同拟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持续性的进行健康宣教,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1.2.3.3 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等进行施教,对于学历高又年轻的患者,宣教的内容可丰富又有一定深度,而年纪大又学历低的患者,则选择内容简单、重点突出的方式。

1.2.3.4 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选取合适的时间进行床旁健康宣教,在沟通中注意患者的文化程度,宣教时语速缓慢,尽量使病人能够听懂,少用医学术语,采用病人喜欢的话题。

1.2.3.5 结合糖尿病健康教育卡片、宣传栏,胰岛素泵的视频及护理幻灯片等综合手段实施宣教,增加视觉效果,强化记忆。

1.2.3.6 针对患者的知识薄弱环节,如血糖仪的使用、血糖值的正常范围、低血糖的防治方法、饮食控制的方法及意义、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运动锻炼的方法、胰岛素泵使用等,实施重点、长时间、反复宣教。

1.2.3.7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缓解或排除不良情绪,尽可能使患者处于健康心理状态,且能自控。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一周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胰岛素泵认知、自动控制饮食、治疗依从性、治疗有效性、戒烟限酒,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了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见表3。

3 讨论

3.1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个体化健康教育是通过收集病人的信息,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健康宣教。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性强,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自我护理知识与技能,结果显示治疗组对胰岛素泵的认知度上增加了25人次,自动控制饮食上增加了14人次,限烟戒酒上增加了11人次,明显优于对照组(P

3.2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患者佩戴胰岛素泵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主要结构,观看视频及护理幻灯片,讲解并演示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随时随地解答疑难问题,患者对胰岛素泵的治疗优越性和安全性有了充分了解,在应用过程中能较好防范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和意外情况,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担心和顾虑,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了14人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

3.3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效性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个综合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危害较大,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有效性上增加了8人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吴毓敏,郭选贤, 韩琼政. 老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心理干预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分析[J]. 山东医药, 2009,49(29):114.

[3] 宋国萍. 心理诊所[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304-312.

[4] 刘艳红, 余桂芳,龙彩霞.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8(7):70-72.

[5] 门淑芹.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5):129.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41-0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5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除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外,还对病人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预防方法及自我保健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提高对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的意识,能够自觉地行使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扩展,为探讨适合我国医疗现行体制与有利于健康教育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就“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传统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泛指对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受教育者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知识。教育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就健康而言,健康是指机体发育良好,功能活动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强,反应敏捷,身心协调的一种精神状态。健康教育也就是按照这种精神状态,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刘明慧[1]研究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从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其实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它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及服务,使人们有能力作出决策,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一词面世之前,我国卫生部门专设有卫生教育所,其职责是卫生宣传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卫生宣教”,具体执行的部门挂靠卫生防疫站宣传科。“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意思相似,但前者只是面向“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效果评价无从谈起。而后者具有目的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提高健康认知能力的目的。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高德彰等[2]认为,从卫生宣教过渡到健康教育,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不难理解,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健康行为,其操作体系是从知识灌输转变到计划的实施。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还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教育,对普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知识的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完整的概念[3]。 WHO对健康教育十分关注,提出了新型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健康指导是医院发展的趋势[4]。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医疗观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医疗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以个体服务向群体服务转化,以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化,医院在诸多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展示出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5]。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1139)。

作者简介:陆柳雪(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明确了护士教育的义务,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职责。在医院工作条例中,强调要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6]。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不停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上,而在进一步地向“咨询—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一体化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也在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价”方向拓展,并进入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7]。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学者钟勤[8]认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林清然[9]报道,美国医院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体、更全面,不但介绍护理机构、医院设施、就医指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具体到解剖、病因、病理、治疗、护理、预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就手术而言,具体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活动、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锻炼、居家护理、饮食调理等。在教育方法上,王玲玲等[10]认为,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各类住院病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慢性患者、病情稳定者,重点介绍治疗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等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11]认为,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在具体做法上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这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沟通与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向病人宣教时,注意做到少而精,短而明,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12]。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的时机,当入院病人处于心情不定、顾虑重重、或正在病重急诊、疼痛不安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教育。此时应让病人住院,经检查治疗,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时机,结合病情进行宣教,病人才能专心倾听,提高认知能力[13]。正如学者郑维英[14]总结的那样,做到“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建萍等[15]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研究,实验组的健康信念综合度和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1.67%和40.75%,高于对照组的33.00%和15.50%,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依从性。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多数医院单纯采用“卫生知识知晓率”指标,我们认为该指标只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应建立在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刘斌报道[16],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与病人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解决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病人的满意率由92.6%上升981%,满意度得明显提高。用这些指标的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也许最能够说明问题。学者温丽芳[17]在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指出其近期效应能协调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远期效果是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显示出医院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肯定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如何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有益的研究,也探索出一些特色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陈启超等[18]认为,要把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搞好,还应在管理上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同时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指标要做到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在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着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考核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在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系统帮带、社区人群等四个群体中,建立立体网状式的全面医疗健康教育体系[1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计划性、自主性、护理程序、健康信念等,计划性健康教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是根据科室护理的特点,制定不同病种标准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实施。范丽凤等[19]通过有计划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自主性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20]。在护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中,有提到“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其核心内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这其实是自主式健康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患者而言,教育效果、满意度及主动咨询方面可能优于计划性健康教育。但有的则认为,计划性健康教育只是按计划的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会使听众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自主性健康教育模式强调的只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理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有人认为护理程序才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运用其对患者实施教育,是提高健康教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21]。在临床整体护理中,护理健康教育又有新的扩展,有不少学者把企业的PDCA管理循环方法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并作有益的尝试。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用中文表达是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循环管理,将每一次循环的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莉敏等[22]采用这种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对照研究。按既定的时间随访观察,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形式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行为评分、生化指标等均较常规随访模式管理优。学者黄敏[23]也把该管理模式应用到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经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观察发现PDCA管理健康教育干预后,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行为方式、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都较常规健康教育好,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表明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更充分体现教育行为改变的实质。王井霞等[24]报道,近年来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更加广泛,教育过程呈现一体化,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展,形式上研究更加深入,显示出护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前景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明确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形式有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实施教育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口头讲解是直接、简便、有效的方法;效果评价应建立在病人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指标上;护理程序式是能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临床护理,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纳入医院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拓宽医院健康教育思路,逐步将其扩展到全民健康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形式及方法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6768.

[2]张玥,高德彰,孙月刚,等.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志,2000,35(6):366368.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郑海智,曹秀风,白智刚.医院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86.

[5]张艳萍,韩雪.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446.

[6]刘丽,胡敏,韩韬.医院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增刊):4952.

[7]武美娥,厉兆春,孙清海.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58159.

[8]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64366.

[9]林清然.美国医院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启示[J].广东医学,2008,29(7):12321233.

[10]王玲玲,杨国斌,汪春晖.强化健康教育 促医疗质量持续提高[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9395.

[11].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41.

[12]刘化侠,李蓉琼.提供有效的病人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8129.

[13]何永芳.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和语言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68.

[14]郑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6.

[15]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16]刘斌.我院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初步实践[J].广西医学,1999,21(6):5253.

[17]温丽芳.基层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11971198.

[18]陈启超,陈清蓉,陆高刚.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8182.

[19]范丽凤,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579.

[20]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21]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22]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23]黄敏. PDCA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2):475476.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6篇

2实施健康体育课教学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健康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了锻炼身体的方法、本领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欢乐,在欢乐中增强体质。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健康快乐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改革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其既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有一定灵活性外,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精神和健康能力培养。

2.1健康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在21世纪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身心健康是人才成功的基石,是生活幸福和愉快的动力。大学生报国、兴国的赤诚之心需要有健康的身心作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健康娱乐活动的知识和技巧。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强化健康行为拥有健康身体。人们也更多地认识到体育健康不仅可以使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而且可以更好地缓解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今学校学过的体育技能因为社会条件所限无法开展,学生到社会上又有很多体育娱乐项目在学校里从未接触过,造成很多体育爱好者步人社会后也就放弃了体育锻炼。要使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迅速改革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更是在这个健康浪潮中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之一。

2.2健康是体育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与健康体育提出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并不完全一致。在对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体育教学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缺乏连续性,忽视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挖和体现体育健康的内涵,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让全体学生得到基本平等的健康教育,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蕴藏着一种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过程,即健康意识和健康精神的培养过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学校体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培养良好的、个性化体育健康意识和精神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

2.3健康体育教学是广大师生的普遍愿望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竞技运动的技术,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本身丰富的内在价值。教师和学生都只能在体育目标后面亦步亦趋。健康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具有趣味性、广泛性、积极性和全面性。调查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对教师,它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表现,更注重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更注重体育思想教育,而不是竞技技术的准确和完美。对学生,它注重教材的兴趣挖掘,更注重愉快和谐的气氛,更注重师生间的沟通,而不是刻板追求达到某一竞技项目的预定目标。是根据科学人才观和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是广大师生共同的愿望。

3实施健康体育课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以点带面,将健康第一纳人体育教学活动

根据各校自身现有条件的背景因素,可全面展开,亦可以点带面进行实施。无论全面展开还是局部进行,都要以健康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即重视身体发展方面的努力,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对体育观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体育教学受到扭曲,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仍处于“启蒙”教学阶段,体育活动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的观念进行纠正。同时,以总结吸收已有的健康体育成果与全体教师创新相结合,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层次的健康体育教材。适时培训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广泛开展健康体育观摩课和评估课活动,以促使师生体育健康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技能的提高。然而要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从纯生物的观念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转变,使体育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功能。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体育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以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3.2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发展学生个性

任何一种健康体育项目价值的实现,总是对学生何种需要而言的实现。教学方法要从重教转到兼顾学生的教学方法上来,由过去以健身为主的方法转移到开智求智的功能上来,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教学法转向区别教学整体发展上来,由以教师的单纯注人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到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独立获取体育知识信息和运用体育知识信息的方面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组织教学。因此,应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全体教师,放手采用开放型和探索型的教学方式去因材施教,将传统的“课上提高,课下普及”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向操作把教学课堂主阵地转变为每一个起点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的并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俱乐部针对学生不同兴趣选项,进行专项性的训练以求提高,从而获得具有特色的一二项健康体育项目。

3.3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由于现行体育教育大纲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体育知识的发展受到影响,对健康体育的知识了解较少。笔者认为要使健康体育在高校顺利开展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狠抓创造革新的意识、开放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科学教育理论素养、以及体育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水平的方方面面,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尽快的在短期内使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健康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3.4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

高校体育教育如果要实行大的变革,使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健康教育,其客观物质条件也是必须迅速改变的,现行高校的很多体育设备和器材,以及教学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健康体育教育的需要。各校可依据所拥有的基本条件,在抓场地、设备、器材规范化建设与改革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因地制宜、自己动手来逐步改善学校在发展中健康体育“硬件”因素的不足。教育管理部门应下大力气,投人一定的资金进行必要的体育设备购置,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健康体育教育才能迅速在高校普及展开。同时,应发动全体教师适时创新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内容,改革活动方式,保证其教学的趣味和新颖,并定期进行推广,使之教学热情和工作绩效持之以恒。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7篇

一、我国现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构。

(2)目标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占有一席地位,源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心理问题上,目的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多元整合模式要求人的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要求不仅仅解决特殊儿童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塑造特殊儿童的健康人格,发挥特殊儿童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在目标设置上,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整体性,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特殊儿童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领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等组成紧密结合、高效精干的团队。若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学校行为,则领导的亲自参与和全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鉴此,要求教育部门和行政领导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精神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只有领导的态度明确而坚定,行动果断而稳健,并建构起生态化支持系统,才能迅速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11]。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社会转型 融合

引言

学校体育是动态的教育,而健康教育是静态的教育。但是在学校教育中,这两种教育既是并列关系,也是能够相融互补同类目标。 学校体育作为各种各样学校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具体包含了体育课、早操以及课间操等,还有一些课外活动以及课余训练或者校外的体育竞赛也都属于学校体育。因此,学校体育是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活动,从宏观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活动与各门学科的教育都相同,都是以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为目标。但是,这中教学活动含义,必须是优化学生的体质发育,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其主要目的是根据系统地组织计划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心里和生理上的健康,同时也具备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

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非常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在1970年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逐步变成了单一的运动技术教育,而且注重自上而下的统一性。这样的模式严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愿望,使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恶体育学习的情绪,同时由于缺少体育教学设施,最终颠倒了体育教学的根本机械枯燥的身体训练。不但不能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当然,虽然那个时候的学校体育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塑造了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因为当时的国情所限,通过简单的运动技术教育方法经济性很强,也容易弥补学校因为缺乏体育设施而不容易达到的目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系,学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需要科学系统的指导模式,国家也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标准为国内体育改革确定了方向,这种注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尤其心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目标,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1]。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融合的现状

从我国的社会实践分析,重建人格与重塑国民性格是建立社会结构和创新制度的基础,这表明,改革需要有相应的伴随精神。因此,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也可以作为重建我国社会结构以及创新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有了落实,即在学校中除了正常两课、两操以及两活动外,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健康教育与防治疾病的格局,并拥有专职的体育卫生师资力量。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大纲以及教材和设施的建设;并愈发健全与体育健康有关的政策法规。然而, 仅仅分析目前的课程结构,与社会变革相同,国内的学校体育正经历着一定程度的转型。但遗憾的是,新的教材能达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非常少。此外,大部分学生身体状况不佳已经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例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速度、耐力、柔韧以及爆发力等素质都明显降低;肺活量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学生近视率也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目前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社会转型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学校重智轻体,这也是学校发展体育工作的障碍,导致“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一部分学校不能得到落实。例如,全国20% 的学校至今没有体育课,26%的学校不能执行现行体育大纲,大部分学校不能让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这些内容反映了国内关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既受到社会转型直接作用,也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方法

1.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和健康教育

在校生的虽然具有非常活跃的思想,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并未脱离社会转型期中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只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特点,使这种变化更多地知识经济社会中体现出来,即学生越来越多的知识量是基于社会转型的需求,而他们自身的个性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社会存在明显区别,这体现在学生选择体育运动健身的自由度上。所以,学生的实践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应该把真正抛弃过往昔日对传统和经验指导的依赖。在实施学生的个性化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个人喜好,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来专门学习。所有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教学内容都在授课选择的范围中,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合结合,从而将个性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投入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2]。

2.设置面向终生健康教育的授课内容

科技进步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有强烈的愿望需要终生健康教育。所以,必须从自我完结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解放体育与健康教育,将学校作为中心环节,社会是延伸环节的重点。逐渐把实践内容放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中。既制定各自的责任与任务,又必须进行相互合作,注重并依据人生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地教育。伴随着学校不断改革的体育教学以及确立的终身体育思想,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国内的大学生在注重学校体育与健康效益时, 也必须注重追求健康方式的长期效益。在这样的状态下,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可以适应社会转型引起的竞争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得体育特长时,也必须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从而能够以应对他们以后需要面对的生存环境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3]。

3.提高校园内学生社团组织对健康教育的辅助工作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对社会进步存在阻碍作用的非法组织会不断地出现,这是必须进行抵制与取缔的。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主流组织依然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在国内的校园内中这种组织已经得到比较充分展现。因此,具有多种内涵主题的学生社团,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具备了多种多样的实施渠道。具体来讲,例如,学生自发成立的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社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墙报、版报以及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或者通过学校与班级的配合,创立一些健康教育的手抄报来传递健康和卫生的知识。营造出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学生可以在浓烈的健康教育氛围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电化教学或者录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基本的保健方法和健康知识。从而让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转型中所有学生的主体思想观念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