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4 17:07:55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1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我国几十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状况做出的科学决定。道德教育的实践特征以及道德发展的意义,是道德教育通过实践而实现的一种教育。当代教育学理论已经提出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的基本观点是――德育实践活动;德育的根本任务是―― “以德育人”。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德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所应具备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培养学生具有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这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问题。同时,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校培养学生德育与实践能力方面简述如下:

一、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重要的实践能力就是为人处事、与人共事、和睦相处的人际交往能力。做人的学问有千千万,人际交往的原则也有很多,但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谦逊的品格。一个品质低劣的人,其方法、技能再熟练、再高明,也是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的。中国有句俗话“要做事,先做人”,可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实践能力。学校德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而且要通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处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是兰州市教育局直属的职业学校,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兰州市政府旅游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学校,在风景秀丽的五泉山脚下;学校处处体现“外型设计旅游化,内部装修宾馆化,设施设备现代化”的特点。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人人学有收获,天天都有进步”的原则;以“厚基础,宽专业,高技能,人为本”的办学方向,以“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服务经济,保证质量,谋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文化过关、专业过硬”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现代实用人才;以创新办学模式,加大专业课实训力度,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教学,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培养目标。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学校以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较高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二、德育目标本质上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品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从自身的言论、行为上真正达到了道德要求,我们才能说德育目标实现了。兰州旅游职业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认识和行为的统一”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德才兼备。“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先成人后成才”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德育原则;学校从新生入校开始,以军训为契机,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再以企业需求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理想追求。职业教育首先要注重育人,育德才兼备的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学校成立模拟法庭,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法律意识,懂法、守法;强化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挂牌,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和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求师生见面互致敬语,使校园内呈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团委、学生会还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校领导定期与学生对话,增长校园的民主气氛,培养了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还建立了临时团支部,使身在实习岗位上的学生接受团组织的教育,感受团组织的温暖。不但增强了团员的自我约束力,还督导学生独立工作、和谐创业,早日成才。

三、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施教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这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统一。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社会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我校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杯”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特长有了展示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特色班级,突出专业特色,营造专业氛围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及早进入职业角色,从而熟悉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强文化内涵,从思想上做好准备;邀请优秀毕业生作报告会,用成功毕业生的事迹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结合时事政治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学校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扎实而实效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创建和谐校园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从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步入企业后,以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在校学就的精良技能,加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如今,毕业生中大部分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现任甘肃阳光大厦总裁办公室主任的李渊,1998年毕业于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导游专业毕业生王垒,2005年被评为兰州十佳导游员;97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樊海燕,在2000年国务院服务局举办的服务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银奖;烹饪专业89届毕业生任副联被宁卧庄宾馆任命为面点部厨师长,现又被派往中国驻外使馆工作;06届学生尹润铃已在毕业前被选入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实际上,走遍兰州市各大酒店、美容美发厅、旅行社,任总经理、行政总厨的该校毕业生比比皆是。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生正在为甘肃省、兰州市旅游业的振兴和发展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昔日,他们为母校而骄傲。今日,母校因他们更自豪。

四、德育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品德基础。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13-01

思想品德老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把教授新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培养道德素质方面有所忽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分为新知识点的教授及培养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有的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了影响。

一、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提高道德品质培养质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课本是最主要的依据。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及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思想品德课本所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不仅如此,国家法律、日常生活等方面也同样有所涉及。从七年级开始的思想品德课本内容,把学生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讲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以课本为依据,在课本中找寻培养素质的关键所在,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教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例如,在教授“消费者的权益”时,可以根据课本中所讲述的知识内容,把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素质培养。教师要把课本内容作为依据,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了解到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这种模式也属于一种社会实质。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需要自由、平等、诚实。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们现在任职某公司董事长一职,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拓展公司业务。这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也没有极高的产品检测要求,也就是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可以节省很多的投入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同学是要维护用户利益还是保障公司利益?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听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引发了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针对这些真实的事件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消费者权益有更深刻的了解。这种附有诚信的认知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深入贯彻新课标教育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育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师生的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在道德品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有所改变。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确定目标是关键,目标的设定要能满足大多数的学生,并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接受,以此为基础,根据目标要求进一步实施。教育不能忽略小事,要抓身边的事,不断坚持,以小见大,这种教育观念对学生来说更能得到认可,让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有所提高。例如,八年级的课本中曾经讲过“我与父母做朋友”的内容,根据课程的标准来看,这就是“我与他人关系”里所涉及到的“交往的品德”内容。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和父母平等沟通、怎样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及关爱、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解决。教师在教授这节内容时可以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分析及讨论,找到引发学生与父母间矛盾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对学生及家长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从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成熟,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

三、完善评价与考核方式,增强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性

相应的评价机制有着良好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评价方法及方式的直接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发挥,同时还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要不断完善道德评价的方式,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的评价时,可以针对学生道德品质成长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袋,可以从行、意、性、知等不同的角度出发,设定出相应的时间和目标。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家长的评价引入道德评价中。从评价标准来说,要打破以往注重成绩及分数的评价方式,在进行道德品质的评价时,要把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思维、成绩、综合表现等不同的方面考虑进去,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要有所重视,让学生有相应的自。结果评价可以开展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过程进行思考及总结,最后提出建议。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中,教师可以把结果分为差、一般、良好、优秀四个等级,或者开展全班的评选交流,评选出“道德标兵”“道德楷模”等。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打破以往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要有所重视,要在强化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 平等 和谐 民主 直接体验 即时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4-01

活动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又一中介。学科课程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课程,活动课程式学生从学科课中获得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它超越课堂空间,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时空,对学生扩大视野,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心理品质,发展个性有着学科课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活动课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创造可能。活动课教学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以其实践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避免了空头说教,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活动课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那么如何在活动课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既得到发展,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呢?我谈几点做法:

一、创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想

活动课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当中,实实在在的一名伙伴。在《卧龙山的探秘》一课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倾听美味同学的回报。通常在学科课中,老师站着,学生坐着,学生的回答是针对老师的问话,感觉上学生的回答是说给老师听的,然后老师宣判对与否,师生之间有种距离感。活动课中坐着倾听回报,学生会觉得你和他们是平等的,你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学生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的。表现在课堂上无论大事、小事,如:计划的制定、调查方法和选择,回报形式的采用都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民主决策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行不行”、“可以吗”“你们认为呢”等商量的口吻。

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举手投足的情态语态都是包含热情,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与学生一起参与研讨、交流,做到情感相融,好似温馨的家庭。如教学《少数民族风情》一课中,当歌舞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说:“我也会跳一段少数民族舞蹈,请你们猜猜我表演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看到老师的表演,学生异常兴奋,欢呼雀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师生的感情得以共同升华。

活动课中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在师生之间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达到平等研讨,自由交流,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促进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统一协调的发展

获得知识,掌握真理,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体验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在学科课程中通常缺乏的发展机会。在数学活动中引入实践成分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须。直接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做到培养兴趣露才能,兴趣活动育才能,创造条件发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直接体验中提高自身素质。如:把数学、语文、美术、劳动、英语等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课《想一想,拼一拼》。课首让学生认识学过的各种基本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等,并自己亲手剪了若干个图形待用。接着,教师出示了两幅用这些图形拼出来的图画,让学生观赏。当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画就是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立刻产生了创造的欲望。面对学生的跃跃欲试的创作积极性,老师只介绍了三点应注意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拼、去做、去创。先是每人一副作品,后是每个小组集体创作一副大作品。这一动脑构思想象与动手创作结合的过程,完全体现了活动课的主体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进行自我实践的主体活动。

一幅幅浸透着孩子们心血、闪耀着孩子们创新的火花的鲜活的作品展示出来了,主题各异,有“养鸭专业户”、“快乐家庭”、“幸福的小学生”、“海底世界”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直接体验过程中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三、抓住有价值的“即时信息”捕捉教育契机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4篇

[关键字] 校园文化 合唱艺术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1 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就是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风气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模式和形态,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对传入校园的文化因素进行思考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新的群体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如高校德育一样,同样负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属于一种非整体性的特殊文化,是一种在文化特质上与主文化存在某些不同或相反的群体文化。一般说来,高校校园文化在文化观念的更新上走在全社会的前头,它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为主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也可以说就把握住了主文化的发展方向。

2 开展合唱活动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很多,方法各异,但从参与的广泛性、影响的持久性和内容的高雅性等方面来说,大力开展合唱活动无疑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它通过全体合唱队员的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来共同表达某种思想、精神和感情。

人类从原始的呼喊、叫唤发展到有了语言,又以语言发展到有了美化语言的歌唱,这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很早就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和谐,故以合唱为其重要的礼拜仪式。在我国,戏曲也早就用了帮腔、衬腔等合唱因素。即使在少数民族音乐中,比如侗族大歌、黑衣壮歌、苗族古歌也自然存在有支声旋律、辅助旋律等多声的合唱因素。而自古以来,人们劳动时一唱众合的劳动号子就是一种简单的合唱形式,所以说,合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它最能反映群众的心声,是最大众化的艺术。

合唱是人们颇为熟悉并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虽然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在中国早已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发展。目前它也是高校校园里最活跃、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活动之一。在我国,大学校园从来就是合唱艺术的摇篮,历史上的学生革命运动,几乎都伴随着校园群众性歌咏、合唱活动的开展。因为合唱是以集体的形式来歌唱,有着群体组织、协调、声部均衡、和谐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个人必须融进集体并在这个集体的熔炉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合唱可以凝聚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例如,学校有校歌,工厂有厂歌,城市有市歌,国家有国歌,人们常以它来象征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它反映着人们与社会和时代的强音,是最高雅的艺术之一。

3 开展合唱活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鉴于合唱艺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高校开展合唱活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3.1 合唱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引发大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从近现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合唱歌曲始终贯穿其中。从上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20年代的工农歌咏运动中产生的表现爱国主义的合唱歌曲如《抗敌歌》、《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是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是中国人民不畏、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它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浴血奋战。建国以后更涌现出一大批歌唱新中国、歌唱人民、歌唱新生活的优秀合唱经典作品,如《祖国颂》、《在希望的田野上》、《牧歌》等这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古往今来,群体性的歌唱活动,总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现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合唱艺术都充分地显示了它积极有力的社会功能,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演唱气势宏伟的革命历史歌曲,可以唤起人们重新回想起祖国的过去,记忆起先辈为祖国付出的艰苦奋斗与牺牲,从而对比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走上抗日的最前线,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战士们高唱《志愿军战歌》,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在希望的田野上》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给中国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走进新时代》表达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昂首阔步奔向新世纪,开创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黄河大合唱》那悲泣、咆哮、怒吼的旋律,使我们回想起祖国苦难的过去,又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性格和伟大力量。这样,一曲曲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反映在合唱队员脑海中的那一幅幅壮美的景色,能够激发起演唱者和观众的强烈爱国热情。

正如高尔基所说,“任何艺术都有意无意地给自己规定了这个目的:在人的心中激起这些或那些感情,培养人对一定的生活现象采取这种或那种态度。”一首优秀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合唱作品,经过指挥或艺术指导在合唱排练和活动前,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作品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生平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启发,从而帮助合唱队员加深对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内涵的理解,使合唱队员们产生一种“心灵震撼”。再通过一定的合唱专业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不仅深深地感染着合唱队员本身,还在广大听众、观众中产生共鸣,使他们在最美的意境中更加依恋祖国,使他们在最昂扬的旋律中激发报效祖国的热望与行动,从而达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2 合唱作为一种较高级的人声集体演唱形式,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

合唱艺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声部,它是由音质、音色、音域均比较相近的声音组合而成的,每一个声部都在合唱队中从事部分集体的活动,每一位参加合唱队的歌唱者都分别在各自所属的声部内担负着所在声部艺术表现的任务。合唱的和谐来自合唱队员的团结、合作。一曲成功的合唱,必须靠队员的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无论在感情、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和谐以及声部的平衡等方面,都必须从集体出发,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整体之间的配合来达到要求,所以,在合唱排练、合唱演出时,要求每位合唱队员在同一艺术目标下,人人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并且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以整体的艺术效果与听众、观众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无形中也培养了合唱队员的集体协作精神。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讲自我,将自我同集体对立起来,而参加合唱的同学,能够更深地感受到自我和集体的统一。由于合唱艺术有着群体组织协调、声部均衡、谐和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任何一位参与者标新立异的表现在合唱艺术中都是致命的。因此,通过排练和演出,合唱艺术相对于个体音乐活动所显示出的巨大力量和气势,势必会使参与者及观众、听众深刻体验到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强大影响。通过合唱活动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必须融进集体才能在这个集体的熔炉中得到陶冶和升华。同时合唱活动也必然会激励每一个参与者进一步确定自身价值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再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及与伴奏、指挥紧密的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团结合作、遵纪守法、听从指挥、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

有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在合唱中,确实不能完全发挥自由,似乎我不存在,但那优美动听的歌声恰恰有我的声音在其中,我是存在的,和声比我一个人的声音要动听的多,在合唱中,我真正认识了我、你、他,通过个人、声部与整体的关系认识了自我、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正是通过集体的合作才真正发挥了自我的作用。”

3.3 开展合唱活动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和健全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以情动人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合唱艺术是以人生的音响信息传递感情,表达深刻的涵义的。优美、和谐的合唱歌声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形式的合唱艺术,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首富有律动、感情温存的《摇篮曲》能够使人在恬静、安宁的气氛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一首庄严雄伟、刚毅豪迈的《祖国颂》能够使人意志坚定,情绪高昂,充满进取精神;一首欢快明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能够使人驱散悲哀和忧愁而变得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合唱活动中所提供的这些优美的作品及作品中所渗透的积极的社会精神,团结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感体验,通过合唱的排练和艺术实践,使参与者和听众、观众的感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波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乐观地对待人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充满信心地对待困难,使大学生们的人格得到提升,促使广大学生做一个奋发向上、健康、高尚的人。

总之,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根本性和导向性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如果照搬本本,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的正是美育对人格潜移默化的作用,合唱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感觉,它在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也教人们认识、区分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它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了优秀艺术作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唱艺术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革顺.合唱学[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二、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应称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三、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素质教师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德育 艺术 艺术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把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不断加强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然而, 多年来, 高等院校侧重于实施专业科学技术教育, 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 更缺少艺术实践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此, 实施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教育能刺激人的的鉴别能力和思辩能力, 提高人适应不同形势的能力。第一, 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 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第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 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 使人产生激情, 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 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并抓

21 世纪的高校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在新的起点上,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铸造新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工作。因此, 克服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片面性, 通过引进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 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培养面向 21 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 高等学校的任务, 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使学生拓宽知识, 发展智慧, 发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 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把“美育”作为重要手段, 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全面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此, 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内涵, 科学处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 扭转片面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倾向。

三、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构想

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应引进艺术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议如下:

1、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要求,重视培养;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3、建立艺术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4、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总之,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一定将当前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和道德理念,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 美国艺术教育概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刘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6卷.第5期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不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基础教育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题。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的学科,在素质教育全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对他的品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势正是这些。因此,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奠基"和"导向"的作用。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呢?在此结合本人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

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像一张洁白无暇的白纸,有待于初中政治教师去引导、启发和描绘。而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政治教师队伍,在政治课中落实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让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作用,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必须随时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提升。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政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动态;应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更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把满腔热情真正洒于自己忠爱的事业上;还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最真挚的热情去感动和召唤学生,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2.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心理素质体现在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性格、意志、能力等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将影响其一生的所作所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正是承担此责任并发挥其作用的一门学科。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时,我紧扣教材内容,运用生活实例,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引导学生积极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从而形成良好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情趣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3.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与完美品格的培养和塑造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塑造完美品格的重要时期。能否把握好这一点,对将来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思想政治课里我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好好学习、积极探索,明礼诚信、清正廉洁;团结友善、同心同德;勤俭自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敬业奉献等。结合教材内容,举一些为祖国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确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

4.对学生进行法制规范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无数事实证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只有依法制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作为新一代青年,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具备现代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因此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在教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常识时,我关键让学生明白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例如:一个人活着总要衣、食、住、行,公民作为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依法享有公平交易、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应得到尊重的权利;公民之间因财产婚姻等问题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打官司”的途径得到解决。我们只有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5.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个人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现代的法律意识,还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素质教育中,理想和信念是人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政治教师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精神,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战略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第8篇

【关键词】 开放式;研究性;人文精神;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现状;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依托,按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启发,力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门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之道。

1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的实际地位很尴尬,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变成了一块“鸡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育人功能被忽视甚至扭曲。思想道德修养课强调理论性,忽视思想性,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倾向又导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以说教代替实践,以灌输代替修养。现实情况是当前大学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长期以来僵化死板,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应该拿出改革的勇气,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进行大幅度、全方位的改革,力求实效,把理论性、思想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

2 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形成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内。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修养。

具体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要素:①教学目标的开放。②课程的开放。③学习的开放。④指导的开放。⑤评价的开放。进一步来说,就是不要为教学而教学,要时刻注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要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要以此为依托,大胆突破,拓宽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联合起来。不以理论考试成绩作评价,而要以自我、老师、同学、社会的综合评价为标准。要看一个学生做了那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3 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

可以这样说,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后果是大学生对该门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对教学变成了应付。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德育主干课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这门课程中采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尤显重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这也是开放式教学的本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来带动学生的学。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就给教师、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怎样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理论认识的正确途径,也是理论课程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然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就决定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应当遵循而不能违背实践性原则。”[2]研究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好研究的问题。即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研究课题确定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在定好课题后要制订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必须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可以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访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写好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此课题研究的结论。通过这些实际的研究工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做好评议工作。教师对学生研究工作的评议,不仅要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而且应重视课题和整个实施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与品质。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对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而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则是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这一对策背后,隐含的正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即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教育的直接目标。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只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对“思想性”的强调包涵了“创新思想”的内容。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4 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本质要求。但现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甚至还存在着不少压制学生创造性的现象。实际上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竞争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红线。而创新人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独立性、自主性很强。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主性、整体性则是实现创新学习的主要目的。”[3]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使创新素质固化在学生的言、行、思中。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1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

4.2 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只是要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且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4.3 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能力等。

4.4 培养创新人格。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4]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要以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创新情感为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5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于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情操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无疑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来进行。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是人的内在灵魂。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它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开放式、研究性只是方法和手段,培养人文精神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研究性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滞后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它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总之,只有真正站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站在时展需要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其它立场上,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才能真正显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页

[2] 胡有清: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39页

[3] 刁培萼、吴也显: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对新世纪挑战的应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