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1 17:17:48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1篇

关键词:投资基金;衍生品;策略

作者简介:陈炳辉(1983~),男,江西莲花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47-04 收稿日期:2008-05-20

关于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对投资基金作用,不少论述已有涉及。其中代表性的论述有陈晗、张晓刚、鲍建平(2001)等研究了股指期货在资产组合中的运用;孙建、五建军、张勇(2002),赵旭、吴冲锋(2003)等提出了金融衍生品有助于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概念;金睿、胡燕介绍了股指期货在西方基金管理中应用;杨伊侬、何亮、杨芷华(2001),陆怡皓(21202),杨静(21207),提出了股指期货在开放式基金中管理系统风险、应对流动性要求、组合投资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在这些论述中,由于立足点不同,偏重不一,缺乏策略可操作性和系统性。为此,本文从金融衍生品的特征与功能出发,多角度对投资基金运用金融衍生品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金融衍生品的特征

与基础证券相比,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其交易特征、风险收益特征都具有独特之处,获得了投资基金的喜爱。

首先,金融衍生品市场通常具有高流动性、低交易成本特征。如股指期货流动性高,成交快,投资者能迅速把握市场机会;股指期货流动性高,交易行为带来的冲击成本就小,而且股指期货交易的佣金、税收等交易成本也小。因此,股指期货交易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其次,金融衍生品市场通常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杠杆机制。例如在期货交易中,投资者只要支付保证金便可持有期货合约,相当于只用少量的保证金就持有相当于合约金额那么多的商品,通常保证金都要比合约价值要小得多,投资者由此而获得杠杆。

再次,金融衍生品市场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即金融衍生品投资者可以在交易之初,进行买卖两个方向的交易。开仓后,投资者也不必非要交割,可以在相同合约上进行相反的操作来解除交割的义务。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双向交易的特征,金融衍生品基础资产的持有者,可以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进行相反的操作而对冲基础资产的风险,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的功能。

另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存在不同。例如期权就具有限制市场风险,但同时保留市场赢利空间的职能,这与基础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有很大的不同。

金融衍生品的上述特征,赢得了投资基金的喜爱,金融衍生品不断成长为基金资产组合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金融衍生品按基础资产的类别划分有许多种类型,在国外几乎都为投资基金所用。

二、运用金融衍生品的替资策略

金融衍生品具有高流动性、低交易成本、高杠杆比率等交易特征,使金融衍生品在投资过程中替代基础证券进行投资,能获取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执行快,创造更大的投资规模,从而在市场上升时获取更大的收益,调整市场风险暴露程度等方面的优势,由此使金融衍生品得到了基金的青睐。金融衍生品的替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调整市场风险,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来说就是调整贝塔值。实施市场择时策略的基金管理人根据市场预测调整市场风险的方法有三种:改变持有现金比例,买卖具有不同贝塔系数的股票,利用股指期货。利用股指期货进行调整,流动性高、成交快、成本低,而且不涉及投资组合的调整,当基金投资组合由多个下属经理人经营时,这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尽可能小地影响下属经理人的操作。调整市场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改变投资于市场的规模。例如基金经理人预期股市上涨,希望扩大其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规模,他可以通过购买股指期货来达到这一目的,在股指期货杠杆机制的作用下,投资规模放大,同时基金的贝塔增大;当其预期股市下跌,希望减少其在股市上的投资规模,他可以选择卖空股指期货来实现这一目的,此时贝塔降低。杠杆机制的存在对于倾向于扩大风险暴露从而提高收益、调整投资规模的投资基金来说很有吸引力,此时,金融衍生品成为传统投资工具的最佳替代工具。

构建指数化组合策略。相对于主动的管理策略,基金被动的指数化投资在有效市场假设下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美国基金市场的业绩也证明了主动管理的基金的业绩在并不总是优于,甚至多数基金业绩不如被动的指数化投资(Jensen,1968),指数化投资由此兴盛。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出现以前,指数化基金还不得不持有与指数组合一致的股票或用略少的股票来模拟市场指数,但组合的构建及调整容易产生交易成本,形成跟踪误差(法博齐,1999),例如基准指数调整之时,基金需要尾随进行调整,基金不但要承担交易费用,还因为通常调整进入指数的股票会出现价格上涨,而调整出的股票则会价格下跌,基金还要承担调整成本。股指期货的出现为指数化基金提供了不错的替代策略,将现金购买政府债券,并将其充当保证金持有与基金资产金额相等的股指期货。如果股指期货定价有效,那么上述策略就能完全复制指数,但股指期货估值过高时,可能导致持有期货时相对指数组合的亏损,反则反之,从而产生跟踪误差。在实践中,股指期货以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在指数化投资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美国指数基金运用股指期货的比例大约为40%。台湾加权股价指数基金是台湾唯一的一家指数基金,该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也比较活跃,从该基金2005年参与股指期货的情况来看,参与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占净资产的比例为12%(黄志钢,2006)。

资产分配调整策略。不论战略性资产分配的类型,都需要战术性资产分配决策实现资产在各类型间转移。例如对于固定将资产的60%投资于股票市场,而另外的40%投资于债券市场的基金,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基金资产组合的比例分配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基金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要么在现货市场买入或卖出资产组合中的特定数额,要么利用期货市场,购买需要增加资产规模的期货品种如股指期货,同时卖出需要减少资产规模的期货品种如利率期货。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资产分配调整有许多优点:交易成本低、执行快、避免现货市场操作对市场的影响、不干扰下属基金经理人的活动等,但同样要关注衍生品的定价是否合理。

三、运用金融衍生品的优化投资策略

除了利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特征,替代传统工具进行投资外,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也能为投资基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从而优化基金的投资策略。基金应用金融衍生品优化投资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规避限制策略。有些证券市场对投资者市场进入和交易

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管制、投资流向的限制,限制卖空交易等,使基金往往不能构建最优的证券投资组合。通常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此类限制较少,而且可以进行双向交易,这使得基金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可以绕过这些限制达到证券投资的目的,从而优化基金的投资策略。

优化投资组合策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有别于传统的投资工具如股票和债券,根据组合投资理论,将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纳入投资组合,资产的分散化有利于分散组合风险,获得稳定的收益。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衍生品的出现,丰富了组合投资的选择,给投资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理论上来说,综合运用基础证券和衍生品,投资基金可以构造任何一种风险暴露类型的投资组合。因此,金融衍生品的运用能使基金更好地表达对市场的看法,更好地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投资。

金融衍生品套利策略。金融衍生品市场之间、它与基础证券市场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这些联系可能被打破,这为基金进行无风险套利提供了机会,扩大了基金的投资策略选择。例如,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股指期货各合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在期货定价中得到体现,但市场经常会出现某一资产估值过高或过低,通过套利交易――卖出定价过高的资产、持有估值合理的资产,或买入定价过低的资产,卖出估值合理的资产,基金便可实现无风险收益。股指期货套利交易的类型比较丰富,包括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场套利、跨品种套利等,期权的交易策略则更多。多样的交易策略丰富了基金的策略空间。

分离择时与择股能力,组建ALPHA基金等。所谓的基金择时能力是指基金对市场走势的判断能力,而择股能力则反映基金对特定股票定价合理与否的判断能力。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时候,择时与择股可能会出现矛盾,如基金管理人预测市场要下跌时,发现了某股票被低估,但该股贝塔值较大,两者的矛盾由此产生。采用股指期货对冲该股票的市场风险,剩余的便是该股票的超额收益,从而实现择时与择股的分离。分离基金的择时与择股能力,只是在基金管理过程中某个节点上所采取的策略,如果基金只关注于发挥择股能力,持续地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基金也就成了a基金,旨在获取个股超出市场的超额回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是捕获个股超额回报、构建a基金的基础,同时也是转移d策略的前提,所谓的转移a就是将分离出的a再与到其他资产如S&PS00资产进行组合的策略,由于a与S&PS00资产的相关性小,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

现金证券化策略。投资基金经常会有要求进行投资的现金流入,由于不能进行零股交易等限制或者交易成本太高,使基金在每次现金流入时立即进行分散化投资无法实现,投资者也不时会赎回基金,引起投资基金的现金流出,开放式基金不得不持有一些现金予以应对,这些现金无法进行及时投资,对于投资基金的业绩经常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基金有现金净流入时,利用期货交易的杠杆机制,用这些现金进行股指期货投资,将现金证券化,等到现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购买股票。当基金出现现金净流出时,基金可以先出售股指期货,调整投资规模,然后再出售相应数量的股票,这对于改善基金业绩有着积极的作用(Frino,2006)。

指数化投资基金、ETF调整和修正跟踪误差。跟踪误差,就是指复制组合收益相对于其基准组合收益的波动性,一般用标准差来测度。它主要原因有管理费及其他各项费用,复制误差、计算误差,基准指数样本调整,收入及再投资差别,现金拖累即由于基金现金流入、流出等原因而不得不持有部分现金所导致的跟踪误差等(康跃等,2005),其中现金拖累等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跟踪误差是衡量指数化基金业绩的标准之一,跟踪误差越小,指数化基金表现越好(马骥,2006)。因此,指数化基金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跟踪误差,用股指期货控制现金拖累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现金证券化,调整复制组合的贝塔系数等,有助于指数化投资基金管理跟踪误差。

部门配置策略。股指期货市场的存在为投资基金资产的部门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当股指期货市场产品丰富时,不同期货产品的组合为构建部门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工具(法雷尔等,2000)。例如基金管理人发现市场小盘股的估值过高,而大盘蓝筹则估值合理,那么管理人可出售小盘股指期货,同时持有大盘蓝筹指数,从而利用小盘股估值不合理获取收益。类似地管理人也可利用行业与大盘指数的组合构造特别的行业资产配置。

四、运用金融衍生品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投资基金通过分散化的证券投资能有效地分散各证券的非系统性风险,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但没有能力处理系统性风险。衍生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为投资基金提供了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按市场方向分为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

空头套期保值是指当证券基金预测市场将下跌之时,为了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基金卖出股指期货来对冲基金组合的市场风险暴露。卖出套期保值受基金追捧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成本。基金规模大,如果在现货市场上大规模出售股票规避下跌风险,对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增加交易成本,但运用指数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由于期货市场的高流动性,对期货价格的冲击要小得多。二是规避限制。很多基金经理认为抛出股票也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因为他们受持有特定种类的股票的限制。售出股票以后,所获得的现金并不能立即投资于其他领域,但期货市场无此限制,给基金经理人更大的机会和灵活性。三是避税。在美国,股指期货能用来延迟股票组合资本利得的实现,因而能延迟缴纳资本利得税,获得纳税延迟期间的利息收入。假设某美国基金拥有的股票投资组合自购买以来其价值上涨了50%,但价值被高估了10%,如果现在售出该投资组合,等到价格下跌到合理价位后再买回,则基金投资人要立即履行资本利得50%的所得税义务。如果基金用卖空股指期货的方法对该股票投资组合进行保值,基金投资人则不用交纳任何资本税,直至基金将股指期货平仓,如平仓价位为其价值,则投资人只需支付资本利得即10%的所得税。使用指数期货,基金投资者对当前资本利得的40%延迟了纳税(金睿等,2002)。

在基金利用股指衍生品进行卖出套期保值策略时,有多种策略可供选择:第一,通过股指期货动态合成期权(袁萍,2007),或直接持有股指期权,进行组合保险。第二、进行贝塔对冲,使包括股指期货的整个组合贝塔系数为零。第三、风险最小化的套期保值,此时,套期保值比率等于被套期保值的投资组合波动率和期货合约的收益波动率两者的比值(法博齐,2000)。第四、套期保值的避险程度与收益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完美的避险策略对应的是价格有利变动时收益空间的放弃,因此,套期保值的程度应由基金管理人对市场的看法决定,根据对未来市场走势判断的把握程度来套期保

值,调整市场风险暴露程度,获取相应的收益。

与卖出套期保值相对应,当基金来不及建仓,或未来将有大量现金流入时,为了防止市场价格大幅上涨而提高建仓价位,基金管理人可以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在买入相应金额的股指期货合约后,管理人可以从容地在市场上进行操作,买入股票,规避价格上涨风险,然后再逐步减少股指期货合约的数量。

五、运用金融衍生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开放式基金相对于封闭式基金,具有流动性强、投资者通过赎回资产进行即时监督的优势,但开放式基金投资者随时的申购与赎回行为,也对基金提出了更高的流动性管理要求。当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流动性结构、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匹配时。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无法满足持有人的赎回需求而导致风险,即为满足基金持有人的赎回要求,开放式基金变现其资金过程中价格的不确定性,及此给基金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基金的流动性风险(,2004)。

当开放式基金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应对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时,基金为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需要从资产组合中抛售部分流动性资产。这首先会产生交易费用,同时基金变现时资产价格不确定,特别是在赎回申请较大,需抛售较多资产时,可能给市场带来抛压,而进一步压低价格,使基金遭受损失。亏损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投资者的赎回而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需要在收益与流动性之间寻找微妙的均衡,合理地管理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基金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很多,比如,进行流动性评估,合理配置资产,赎回限制与费率结构设计(赵旭等,2003),优化投资者结构等。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负债经营等。

金融衍生品的应用为开放式基金管理流动性风险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当开放式基金面对兑付压力时,管理人可以先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约,以防止基金抛售股票变现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当股票现货卖出后,再将股指期货空头合约平仓。在此策略下基金的抛售对其业绩的影响要小得多,这样便可以打破恶性循环,管理流动性风险。当市场下跌刺激投资者巨额赎回时,负债经营策略未必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因为基金在融资后,还是不得不抛售股票进行偿还,基金抛售行为对自身业绩的影响不可避免,因此,在特殊情况下,这一策略尤其重要。

金融衍生品,不仅在事中有着积极的管理价值,在事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的应用,使基金可以对冲市场不利波动时产生的收益波动,因此收益更稳定,这将有助于稳定基金持有人的赎回需求,使基金的现金流更为稳定。特别是在市场呈下降趋势之时,基金通过运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可以在不改变其资产组合的情况下,对冲市场下跌风险,降低了基金持有人赎回投资的动机。再如,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具有高流动性,可以即时变现,它也有高杠杆特点,在购买股指期货后,基金可以持有更多的国库券等流动性资产,使基金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持有人不时的流动性需求。因此,股指期货在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具有高流动性、低交易成本、高杠杆比率、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等多种交易特征和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将金融衍生品加入到资产组合中,替代传统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投资基金能获得非常多的好处,如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执行更快、放大投资规模、提升收益空间、控制市场风险等。替代传统投资工具,并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品在投资基金中的全部投资功能,在许多情况下,金融衍生品的运用能优化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比如在证券市场存在市场准入和交易限制等情况下,金融衍生品可能为基金投资提供了规避方案,金融衍生品的收益与风险独特之处,也能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同时为基金提供利用市场非效率的多种套利机会,分离基金的择时和择股能力,组建ALPHA基金,为进一步转移ALPHA创造条件,进行资产证券化,提升基金业绩等等。除了金融衍生品在基金投资组合中的投资策略外,金融衍生品还能运用于投资基金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管理中,金融衍生品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是金融衍生品最主要的经济功能,也是金融衍生品得到运用的最主要原因。如在2006年7月份台湾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和期权的共38家基金,参与的比例为13%。其中利用股指期货和期权进行资产配置或投机的有8家,利用股指期货和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有28家。其中2家参与了套利交易。可见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期权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黄志钢。2006)。

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在投资基金中运用的策略非常丰富,对投资基金节约交易成本、提升业绩,规避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为了促进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投资基金稳定证券市场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加快推出股指期货有其现实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状况下,上证指数从2007年末的历史最高点,被“腰斩”至3000点以下,投资基金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响应投资基金业的呼声,加快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2篇

关键词 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营运资本需求;聚类分析

一、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配比

营运资本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其根据企业对营运资本持有量的高低分为稳健型、适中型和激进型。另一个是营运资本的融资政策,其主要是就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而言的,一般也可以概括分为稳健型、配合型和激进型。在营运资本管理中,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会影响到融资政策,反过来,营运资本的融资政策也会制约着投资政策。因此。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就必须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不同收益和风险特性之间进行选择。如何更好地将三种不同的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科学地配合在一起,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整体的风险和经营业绩水平。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投资和融资策略相互配比如表1所示。

(一)稳健型策略

即稳健型投资政策和稳健型融资政策相互配比(也就是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在该种策略下,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低,因此企业盈利能力最低;同时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较低,因此其到期不能偿还负债的风险也最低。

(二)中庸型策略

即稳健型投资政策与激进型融资政策相配合(高流动资产比例与高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或者是激进型投资政策和稳健型融资政策相配合(低流动资产比例和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在该种策略下,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在时间和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的配合,故风险与获利能力居中。

(三)激进型策略

即激进型投资政策和激进型融资政策相配合(低流动资产比例和高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由于流动资产比例最低,该策略具有获利能力高的特征,但同时高流动负债比例给企业带来的偿债风险也最大。

二、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管理政策的聚类分析

(一)指标及样本选择

1 指标选择

(1)以流动资产比例和营运资本比例反映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

计算公式: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资产/总资产

营运资本需求比例=营运资本需求/总资产

其中:营运资本需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部分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存货+待摊费用)一(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部分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2)以流动负债比例反映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的融资政策

计算公式:流动负债比例=流动负债/总资产

(3)以投入资本回报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计算公式:投入资本回报率=税息前利润/投入资本(或占用资本)

其中:投入资本(占用资本)=短期借款+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2 样本选择

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系统》,为了使结果更有说服力。在样本的选择上笔者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金融保险业公司与st、pt公司,将2003-2006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050家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二)假设前提与研究方法

1 假设前提

(1)不考虑行业因素对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的影响:

(2)假定利率是固定不变的:

(3)各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2 研究方法

使用spss软件对2003-2006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050家样本的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和投入资本回报率先进行分年度聚类分析,而后对所有样本四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再从总体上进行聚类分析,以期找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三)聚类分析结果

1 分年度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分年度的k-means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和2004年的聚类结果比较雷同,分为两大类:大约有一半的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为68%。流动负债比率为45%-48%。营运资本比率为23%,投入资本回报率为5.3%-5.9%;另一半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为36%,流动负债比率为32%-34%,营运资本比率为5%,投入资本回报率为7%-8%。并且其f值都比较高,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005年与2006年的聚类结果比较相近,大约有99%以上的公司聚为一类。2005年其流动资产比率为47%左右,流动负债比率为37%,营运资本比率为12%,投入资本回报率为7%。2006年流动资产比率为56%左右,比上年有所上升,流动负债比率为47%。比上年上升了10%;营运资本比率为15%,比上年上升了3%;投入资本回报率为5%,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并且其f值除了流动资产比例比较低以外。其他都比较高。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 加权平均后聚类分析结果

不考虑时间因素,将2003-2006年的数据全部加权平均后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所有的指标都通过了f检验。

1 从分年度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有一半的公司属于低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中庸型策略,营运资本需求比率为5%,投入资本回报率为7%-8%;另一半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营运资本需求比率为23%,投入资本回报率为5%-6%。但从2005年开始趋于统一,2005年和2006年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该种策略下的风险与盈利能力最低,从表2可以看出其投入资本回报率只有5%-8%。

通过以上2003-2006年的流动资产比例与流动负债比例数据,笔者绘制出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的趋势,营运资本管理的投融资政策有由稳健型逐渐趋向于中庸型的趋势。

2 从加权平均后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共有1026家上市公司(占总体98%以上)聚到第五类,其流动资产比例平均值为51%。流动负债比例平均值为42%,营运资本需求比率平均值为13%。投入资本回报率平均值为5.7%。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加权平均后的总体结果与分年度聚类的结果保持一致,它们都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3篇

摘 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和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适应经济环境、能否健康稳定运行,能否得到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融资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汇兑风险高等;进而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 外部环境 财务管理 策略

一、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经济情况以及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等息息相关,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

(一)销售扩张凸显筹资不足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为国家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所以,面对着较为旺盛的消费需求,企业销售大幅上升。企业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这需要企业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金,以扩大生产。

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筹资能力与销售扩张相比明显不足,这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的筹资策略与资本结构决策。

(二)劳动力成本升高

从2009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就在蔓延,涵盖了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重要的经济区。这反映了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企业希望用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伴随着通货膨胀、通后胀预期的增强,以及80后员工的观念的转变,企业这种愿景变得越发难以实现,劳动力成本正在不断的提高。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企业投资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提高,直接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项目现金流。其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影响现金管理和存货管理,增加了最佳现金持有量、提高了存货储备成本(提高了订货的变动成本K)。

(三)原材料价格上涨

自2010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通胀预期高,工业行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原材料价格上涨,PPI指数一路走高。原材料价格的提升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的提高,这对企业财务筹资、经营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包括:第一,筹资速度要快量要大,这样才能满足购买等量原材料的资金需求;第二,筹资成本要低,这样才能抵消成本上升对利润的挤压;第三,筹资结构要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向流动资产倾斜,资本周转速度变快,短期负债比重应变大;第四,企业存货管理更加复杂,应当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优存货量。

(四)汇兑风险高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加大,2010年人民币汇率不断创造了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升值给企业照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正面影响主要有:①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或者降低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②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负面影响有:①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②加剧国内特定经济领域的竞争;③增加外商投资成本,利用外资可能会呈现逐渐下降局面。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合理调整财务策略,以适应当前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汇兑风险,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财务管理的决策功能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领域: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决策。财务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规模、结构与收益的控制;现金流量的预算与控制;投资的最低回收率限制;财务杠杆、融资方式;资产运作;理财、避税和利润分配。

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以扩大融资规模、适度扩大投资、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寻找新的销售增长点为主要手段。

(一)扩大融资规模

融资策略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认为企业融资策略要以积极扩大融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为基本准则,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包括:

1.增发新股融资

中国金融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银行对创新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小、民间借贷制度不健全等都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进程的因素,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因此,利用民间资本、增发新股融资成为大中小各类企业的资金的重要来源。

2.提高短期负债比例

适当增加债务以筹措资金可以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杠杆的效用。首先,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手段来筹集资金;其次,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应收账款和提高应付款比例来增强企业现金流。

3.提高留存收益融资比率

提高留存收益比例,减少股利方面的利润分配留作企业发展资金,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不仅填补了复苏期企业销售高增长带来的资金缺口,而且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留存收益融资比率增强企业进一步举债的能力。

(二)适度扩大投资

企业投资方式主要有:为理财而进行的金融投资、为增加长期盈利而进行的项目投资和为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的投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当采取适度扩张的投资策略,从以下两个方面扩大投资规模。

1.调整金融投资结构

金融投资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和期权投资,企业应当根据不同金融投资的特点进行决策。

首先,由于证券投资具有获取收益、降低风险和补充资产流动性的特点,企业在这一时期应当关注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由于股票市场的震荡走势,企业在进行投资组合选择的同时应当给予系统性风险足够的重视。第二,股票的收益性。

其次,基金投资应当采取稳健投资策略。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各种投资对象应该占资产(收入)的比例需要结合各个企业的投资组合成份、比重与其他资产的配置而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组合中应以风险较低、风格稳健的资产为主,如定期存款、债券、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

最后,在期权投资方面,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充分发挥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作用进行避险和投机。如何利用国家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将成为下一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新热点。

2.采取扩张的项目投资策略

项目投资是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资产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项目投资必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满足销售量增长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增加扩大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指的是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改变企业经营方向,对企业今后的经营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各种投资。

其次,增加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投资。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推进科技创新。在增加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增加利润。

最后,企业在制定扩张性投资策略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以下五个尺度以求合理规划投资额度和范围。主要尺度包括:竞争尺度、赢利尺度、风险尺度和可融资性尺度。

(三)提高资产营运能力

营运资本管理可以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能为企业带来投资融资方面的成本降低,也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该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1.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为王”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企业资金管理的中心理念,良好的现金储备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速现金回收、延迟现金支付。第二,建立现金流入流出同步化计划。

2.短期有价证券持有结构优化升级

在短期有价证券管理方面,企业应当把握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应采取相对保守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注重保持手头持有的可用现金余额,注重短期有价证券的安全性、流动性,将收益性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

3.加快存货流转

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的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减少积压库存量以降低存货的储备成本,加快存货资产的周转效率。

(四)寻找新的销售增长点

企业不应当仅仅着眼于目前快速增长的销售业务量,而应当谋求长远、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我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以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决策。

1.科技研发

企业财务管理决策者应当提高研发费用在整个成本结构中的比重,支持技术、产品的开发。技术进步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誉为除人口增长之外的又一经济长期发展动力,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给予科技研发费用高度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当在科技研发部门建立规范、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考评创新,对科技研发进行财务约束与激励。

2.市场拓展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进行市场拓展。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确市场目标定位,进行足够的市场调查;企业管理者应当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调整产品设计、价格设计。这些活动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配合与资金支持。在进行这些费用的预算应当考虑经济形势与市场要求,在衡量资金使用的收益时应当注重长期收益。

3.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

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推进产品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企业财务管理者们应当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积极扩大出口,学习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吸引国际投资,丰富企业的资金渠道,分散企业的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James C,Van Horne & John M.Wachowicz.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赵德武.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凤关,王志涛.关于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商业经济.2010(03):44.

[4]彭青,刘琼,张钰坤.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探析.中国经贸导刊.2009(15):74.

[5]黄海珍.企业销售增长的财务管理策略.管理纵横.2006(04):23-24.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4篇

一、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规划,旨在谋求企业资金安全有效地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战略。

(一)财务战略的内容

企业财务战略可分为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三部分:

(1)投资战略。投资战略是企业在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上的重大筹划。投资战略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和基础。投资战略所确定的投资方向、规模决定了融资的方式和数量,而投资的时机和进度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和营运资资本的管理方式,投资的收益目标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股利分配以及财务风险控制。

(2)融资战略。融资战略是企业合理预期财务战略实施对资金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时机等内容做出的合理规划。融资战略为整体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并以优化企业财务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与融资风险为目标,既要增强融资渠道的灵活性,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又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严控融资风险。

(3)利润分配战略。利润分配战略是企业为促进各利益方关系的协调而做出的合理的利润分配规划。利润分配战略要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利润分配政策和形式的选择要围绕保护股东利益、稳定股票价格、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来进行。利润分配战略既要有利于股东利益又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要在资本市场上塑造良好的财务形象,给投资者以持续稳定的回报,避免股价大幅波动;另一方面,企业要保留一定的利润作为内部资金的来源,扩充企业的资本金,夯实企业实力。

(二)财务战略的分类

财务战略可分为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扩张型财务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快速发展的总体战略而采取迅速扩大投资规模,全部或大部分留存收益用于投资,大量筹措外部资本的财务战略。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的企业将尽可能地利用外部资本,也尽可能地将经营积累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高投资、高负债、少分配”的财务特征。

(2)稳健型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是企业为实现稳定增长的发展目标,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增长的投资规模,保留部分利润,内部留利与外部筹资相结合的财务战略。选择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把利润积累的一部分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选择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适度投资、适度负债、高分配”的财务特征。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企业维持或缩小现有投资规模,保持或降低现有资产负债率和资本结构水平,减少对外筹资,甚至通过偿债和股份回购归还投资的财务战略。选择防御性财务战略的企业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增加现金流入,选择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低投资、低负债、适度分配”的财务特征。

二、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一)繁荣阶段的特征

繁荣阶段,即经济周期的高峰,经济活动扩张和高涨阶段。繁荣阶段的总体特征是GDP快速增长,CPI持续上涨,当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社会总需求旺盛,实际GDP增速高于潜在GDP增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张超过了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CPI上涨。通常在繁荣阶段货币当局和政府会采取逆周期的调控政策:为抑制通胀预期,货币当局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进入上升通道;为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政府会采取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缩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支出。

(二)衰退阶段的特征

衰退阶段,即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衰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GDP增速下降,CPI下降,在经济周期高峰过去后,经济开始滑坡,GDP增速从最高点开始下降,总需求逐渐下降,总供给超过总需求,CPI步入下降通道,并且PPI下降速度快于CPI,导致CPI进一步下降。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时滞,货币当局在经济繁荣阶段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和政府在经济繁荣阶段实施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阶段才逐步显现,通常该阶段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财政政策转为中性。

(三)萧条阶段的经济表现

萧条阶段,即经济周期的谷底阶段。萧条阶段的总体特征是经济活动收缩,GDP增速达到最低点,甚至出现负增长,实际GDP增速低于潜在GDP增速,总供给和总需求均处于较低水平,CPI降至最低点,经济面临通缩危险。萧条阶段货币当局开始降准降息,动用存款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增长。

(四)复苏阶段的经济表现

复苏阶段,即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复苏阶段的总体特征是GDP增速开始回升,经过市场产能出清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实际GDP增速慢慢恢复到潜在GDP增速,总需求慢慢回升,CPI也慢慢开始回升,一般而言,CPI回升的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为了避免经济再次陷入萧条,复苏阶段货币当局还将继续降准降息,利率仍将处于下降通道,政府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企业财务战略分析

(一)繁荣阶段的财务战略分析

从投资战略来看,繁荣阶段初期市场企业供销两旺,产品销售火爆,企业应当抓住有利的时机,充分利用产能,全力生产并大力开展营销筹划,加速资金回笼,但此时资产已经有泡沫成分,企业不应继续新增投资项目。而在繁荣阶段后期,由于泡沫出现及国家紧缩性货币财政政策的出台,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应降低库存,大力加速资金回笼,降低企业财务杠杆,投资以维持性投资为主,保证企业充沛的现金流。

从融资战略来看,经济繁荣阶段初期资本市场表现较好,市盈率也比较高,企业更适合股权融资。考虑到央行的加息预期,企业要有效地控制财务杠杆风险,在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之和最小的规模上债务融资,尤其是在繁荣阶段后期企业应对债务融资持谨慎态度,保证财务风险可控。

从利润分配战略来看,经济繁荣阶段企业销售火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很充沛,同时资本市场火爆,企业再融资渠道便利,但此时资产价格已经普遍上升,企业没有好的投资标的,采取高分红的利润分配政策是明智的选择。在经济繁荣阶段,企业适度投资,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给予股东大量的分红,所以此阶段企业选择稳健型财务战略最合适。

(二)衰退阶段的财务战略分析

从投资战略来看,经济衰退阶段经济开始滑坡,企业销售受阻,利润下滑,企业应尽可能减少投资支出,盘活存量资产,建立严格的投资标准,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集中各种资源加强企业的主营业务,必要时从一些低利润行业退出。

从融资战略来看,经济衰退阶段资本市场表现不好,股权融资会变得很困难,由于处在加息通道,实际利率提高,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减少资本支出,降低企业财务杠杆,但经济形势还在持续恶化,企业在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下债务融资补充运营资本也是必要的。

从利润分配战略来看,经济衰退阶段企业应充分利用留存收益和繁荣阶段的现金流储备过冬,但为了支撑熊市中的股价,企业保持适度的分红也是必要的。

在经济衰退阶段,企业主动收缩投资,降低财务杠杆,适度分红,所以此阶段企业选择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最合适。

(三)萧条阶段的财务战略分析

从投资战略来看,经济萧条阶段是企业经营最困难的阶段,在经济最寒冷的冬天,企业应当压缩投资,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杠杆,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

从融资战略来看,经济萧条阶段融资战略的主要目的确保企业安全度过经济危机,此时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企业从资本市场再融资基本不可能,银行贷款审批也越发严格,但经济衰退阶段资本市场避险情绪严重,资金偏爱债市,企业发行债券变得相对容易,信誉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债补充资本。

从利润分配战略来看,经济萧条阶段企业应主要靠自身现金储备维持运营,但为了支撑持续低迷的股价,避免自己成为收购对象,保持适度的分红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经济萧条阶段,企业大力压减投资,尽可能降低资产负债率,适度分红,所以此阶段企业选择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较为合适。

(四)复苏阶段的财务战略分析

从投资战略来看,经济复苏阶段是企业最有利的投资时间窗口。经济危机后,资产的泡沫基本上都挤掉了,投资标的价格都比较低,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

从融资战略来看,经济复苏阶段资本市场已经率先回暖,企业再融资被市场看成利好消息,增发也会取得很好的市盈率,股权融资成本降低;经济复苏阶段仍处于降息周期,实际利率持续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比较低,这个阶段企业应该最大限度进行内外部融资,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从利润分配战略来看,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应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现金储备和经营现金流投资扩大再生产,而且此时资本市场已经复苏,股价持续上涨,企业也无需为了支撑股价保持适度的分红。

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减少分红用于投资,所以此阶段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最合适。

四、结论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5篇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产生

在利率市场化、合约标准化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银行可被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决策,流动性问题的产生,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商业银行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银行内部看,一是商业银行服务的本质所决定。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例如贷款,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例如存款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债务,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的最高效率。但这也从根本上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它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原因是盈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三是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的原因。首先,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失当、资产质量恶化、信誉不佳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对客户的需求估计和准备不足等。其次,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认识和实践不足(金玲,2000;温珂、贾卓鹏,2003)、自身规模限制也是产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

从外部看,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国际金融环境更趋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分析应将其纳入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债务和赤字等都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及其理论演进

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资产流动性策略是早期流动性管理策略,是将一部分非流动资产转换成流动性资产。从商业银行产生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所强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资产管理而进行的。传统的方法是将一部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资产,后来逐渐演化成除保存一部分现金资产即一线准备外,还持有一部分既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流动性,又能满足一定盈利的短期国库券、同业拆放资金、向其他银行存入往来存款等二线准备金。这种策略的优点是风险相对较小,但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因此适宜于稳健型经营的小银行。相应地产生了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资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业务以及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先后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该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负债流动性管理战略负债流动性战略是靠借入负债满足流动性要求。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新的筹资融资工具不断涌现,美国花旗银行首创的大面额可转让存单问世,为商业银行主动吸收新的资金来源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银行开始通过货币市场借款及购入负债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大银行甚至靠短期借款满足全部流动性需求。这些变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受到了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争夺和流向金融市场的威胁和冲击。与传统的资产流动性战略相比,以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从资产的角度来考虑怎样满足流动性,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则认为银行可以通过货币管理来获取流动性,强调通过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来筹资。传统的运用储存的流动性来满足贷款需求只不过改变了资产的构成,用这类工具筹资银行的资产将会增加。这样,银行不用储存大量的流动性,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效益更好的贷款或其他中、长期投资上,收益就能得到增加,但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负债管理方法主要有储备头寸负债管理和贷款头寸负债管理两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工具,如同业拆借资金、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欧洲美元存单、回购协议等。由此,负债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它强调银行不能单纯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方式,而需要大力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向外借款。负债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和“购买理论”等。

平衡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战略平衡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满足流动性需求,做法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和未预期的流动性需求两部分。对预期的流动性需求,一部分以资产方式储存(主要是持有可转换证券和在其他银行存款),一部分由往来银行及其他资金供应商事先以信贷额度给予支持。对于未预料的流动性需求则临时由短期借款满足,对于长期滚动性需求做出预测,通过能滚动变成现金的中、短期贷款和证券满足。具体来说,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资产与负债各个项目偿还期限的对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负债项目的成本、创利水平及各资产项目的利润、收益水平。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对资产与负债数量和期限的对称关系进行替代配置,以调整资产与负债结构,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少投入、多创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较多,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累计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管理。

对应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了。该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性为代价,不利于鼓励进取精神。负债管理理论虽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能发挥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往往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该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不偏重一方,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持流动性供给能力。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6篇

产业资本一般投资于工农、物流业、建筑业,重点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产业资本本质特征是可以产生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只有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自身,所以产业资本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金融资本产生于产业资本之后,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金融资本依附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独立于产业资本,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产业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产业资本往往在资本市场中控制公司股权,参与公司的管理。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虚拟经济,金融资本以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代表。股权分置的改革,加速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转化,所以研究资本市场产业与金融资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宾Q理论下的投资决策

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通过金融资本进行套利,理论基础是托宾Q理论。根据托宾Q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是进行新投资的判断标准,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为“Q”。企业的重置成本指按照当时的市场价,重新建造这个企业所需的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股票的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即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用公式表示为: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Q小于1,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重置成本时,收购些企业比建造一个新的企业便宜。这时的投资决策,会倾向于收购企业,不会出现新增投资。如果Q大于1,因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重置成本,进行投资决策时,新建造企业比收购该企业便宜,所以建造新企业是合适的,此时新增投资就会出现。

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出现Q大于1的情况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在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定价,这样产业资本就会出售股票,从股票市场退出,卖出上市公司的股权,然后重新投资企业进行生产运营,从而形成获利。原来的上市公司,因为投资者的退出,失去一部分主要管理团队成员,管理水平下降,开始走下坡路。而投资者刚刚投资成立的新公司,因为资金、管理人员资源丰富,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运作上市,进一步为产业资本的套利提供了机会。所以由于企业重置成本和市场价值和存在价格差异,股东减持的一个动力就是产业资本的这种直接套现。投资者在合适时,卖出股票获得资金,投入下一个公司并争取上市,上市后可以再次套现。

当Q小于1时,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企业重置价值,此时重新建造企业成本高,投资者会选择购买市值较低的公司的股票,进行收购、并购。如果股票价格偏低,产业资本此时从股票市场退出的可能性变小。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转化模型

1、模型的假设条件

存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运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可以做空与做多。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多,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得到的最终效用都是9;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空,则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得到的最终效用都是2;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一种资本选择做空,另一种资本选择做多,那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中,做空的最终效用为10,做多的最终效用为0。下面的支付矩阵,描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

2、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过程

金融资本先进行决策,产业资本在金融资本策略选择的前提下,进行策略选择。如果金融资本在投资时选择做空,因为做空的效用2优于做多的效用0,产业资本根据金融资本的选择也会倾向于做空。如果金融资本首先选择做多,因为产业资本做空的效用10优于做多的效用9,产业资本仍然选择做空。所以在金融资本首先决策的情况下,无论金融资本做空还是做多.产业资本都会在决策时选择做空,所以做空是产业资本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占优策略。

分析金融资本的投资决策时,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在产业资本首先决策的情况下,无论产业资本做空还是做多,金融资本都会在决策时选择做空,所以做空是金融资本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占优策略。

3、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博弈的分析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双方都有一个占优策略,即在投资决策时进行做空。这样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即(做空,做空)。此时即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多,股票价格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做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上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整体上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共赢。但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是进行分散决策的,而不是进行整体决策的,所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每一方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即单方面偷偷采取做空手段,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因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会担心因为对方不配合,选择做空而给选择作多的自己的带来损失,这样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方都会进行做空。这样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博弈中,(做空,做空)的最差结局就会出现,整体利益最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各自利益也很低。

另外,产业资本套利还存在一种可能,即产业资本套现后,继续进入到下一个待上市公司,等时机成熟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开始新一轮套现。产业资本可能会大量抛售现有企业的股票,金融资本相信产业资本做空的策略。此时,如果通盘涌现的速度高于股票市场上流动性的增长,股票价格就会出现下跌,金融资本会选择会做空,资本市场走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空,二者收益同时最小化,形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中的“囚徒困境”。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并购行为出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会倾向于做多,股价重新上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地新一轮的博弈,又出现重复的“囚徒困境”。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swot分析;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加之银行借贷给中小企业的监管资本成本比较高,导致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近几年,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从近两年的实践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的应用创造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供应链融资作为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笔者拟通过swot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出有关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最优战略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

(一)链式的融资方式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用风险

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强调客户(中小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经营规模与信用实力、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单笔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授信上限与额度的分散原则、封闭性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等。核心企业的实力能基本上确保避免交易环节、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模式的封闭式运作,银行可以直接按照交易链条将资金直接付给客户的上下游核心企业,一方面确保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隔离和屏蔽,从而降低了信用风险。

(二)客户资源优势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千万户,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度超过60%。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潜力巨大,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大中小城市,在全国有便捷的营业网点和众多的从业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掘本土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横向扩大客户资源,并在原有客户资源基础上纵向延伸服务范围。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做得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在贸易融资方面有所成就的股份制银行,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随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行业分阶段地提供融资,在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内专业知识、企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之后,逐步延伸服务范围。除了以上提到的行业,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的过程中,也着重关注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和具有潜力的其他行业,比如国内的绿色环保等行业,扩大服务范围,将供应链融资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大,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三)成本优势

相对于传统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更加关注核心企业,在此基础上扩大了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的客户基础,降低了贷款调查成本,增强议价能力,提高了银行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劣势

(一)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贸易项下的货物、应收账款、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同时供应链上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和环节多的情况,也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对贸易项下的企业商品经营规模有深刻的了解,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和专业的产品业务团队,加大了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二)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因为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这就要求银行在考察风险时,首先要立足于供应链的总体风险,以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包括四大类金融主体:银行、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相关的中介组织(包括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和监

管机构。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供应链融资又属于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监管法律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剧了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供应链融资风险集中在动产担保物权中的法律风险,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2)法律规定和结果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法律规范的相对无效性 。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分析

供应链融资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也不断改善。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对中小企业加强扶持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法制轨道。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决策高层的高度重视,这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负重,资金短缺成为中小企业“造血”难的关键。此时开始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输血”,无疑会给广大的企业创造契机,同时也给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威胁分析

1.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和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又可以凭借较高的国际声望在国内高薪招揽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它的介入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威胁。

2.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降低了原本预期的偿债能力,许多银行遭受坏账的可能性增大。

3.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加剧。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一旦有一家商业银行首先进行了金融创新,其他银行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开发类似产品。例如,深发展银行早在2003年提出“1+n”模式并推广“供应链金融”与“池融资”的品牌以后,其他商业银行竞相模仿,中国银行推出了“‘达’系列贸易融资”,建设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光大银行推出了“阳光供应链”,兴业银行推出了“‘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招商银行推出了“电子供应链金融”等,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分析,我们构建一个swot矩阵(图1),从而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的四种战略。

(一)so战略:它要求商业银行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并迅速占领市场,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一般情况下,so战略适合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初期。

(二)wo战略:利用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

这种战略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给予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机遇,克服自身不足,达到银行业务长足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拓展业务时用到的策略。在这一阶段的战略里,银行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谨慎选择担保物,严格管理资金流,加强与物流企业、客户的多方合作战略,以降低整体风险,努力将劣势转换为优势。

(三)st战略:发挥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这种战略在看到银行内部优势的同时,更关注来自于竞争对手和商业银行外部的威胁。为解除威胁,商业银行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能力、丰富供应链融资业务内容以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所采用的策略。

(四)wt战略: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一般当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劣势因素大于优势因素,同时又遇到外部威胁时,会选择这种战略。通过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风险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法,将这些劣势因素逐个击破。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和四种战略的简要评析,结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战略宜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这是因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处于拓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威胁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优势是其他非商业性银行短期内无法超越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在加强风险控制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务。

五、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采

用so战略和wo战略。为了有效执行和实施这两种战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需采取以下策略:

(一)市场竞争策略

1.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包括顾客定位、经营领域定位和产品定位。首先来看顾客定位。商业银行应该满足核心企业客户和上下游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有新意和共赢的营销策略,培育良好的银企关系,建立起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信用关系。再来看经营领域定位。为了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在总行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在经济发达、产业集中、低于附加值高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做好与当地企业的互动工作。最后,来分析产品定位。产品管理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立独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品牌,并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同质性决定了自身建立起与众不同的融资业务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品牌的创立、塑造和培育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需做好长期基础工作,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努力,捍卫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的地位。

2. 加强业务人员的更新与培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银行员工的素质是进行核心能力竞争的关键,一流的人才、优秀的员工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脱产培训等手段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员工的潜力开发。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个银行的凝聚力。

3.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突出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功能,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市场和客户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服务品种多、渠道广的需求。以金融科技发展为背景,为满足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为根本,进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产品创新,拓展目前的业务范围以适应市场需求,达到银企共赢的目的。

(二)风险防范策略

1.信用风险。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合作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企业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整体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供应链融资的角度对所有成员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评估。

2.操作风险。建立专业的审查、审批团队,通过对交易链各个环节的授信覆盖,将授信对象的交易方信誉和资质也纳入授信业务中,构造授信操作过程中的封闭性和自偿性。

3.政策风险。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同时需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国家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适当调整对授信对象的授信额度。

(三)战略合作策略

1.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在与上游的中小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需向核心企业证实授信对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对中小企业的生产进行监控以确保融资用于组织生产,并督促企业按时向核心企业交货等。另外,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理财等服务。

2.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公司掌握着对货物的运输、监管等环节,为商业银行建立起一面“防火墙”,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及时提供预警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很显然,物流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银行人的角色,保障了信贷的支持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

[2]刘占领.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3]冯??周小斌.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分析[j].福建论坛,2009,(10).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swot分析;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加之银行借贷给中小企业的监管资本成本比较高,导致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近几年,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从近两年的实践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的应用创造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供应链融资作为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笔者拟通过swot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出有关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最优战略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

(一)链式的融资方式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用风险

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强调客户(中小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经营规模与信用实力、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单笔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授信上限与额度的分散原则、封闭性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等。核心企业的实力能基本上确保避免交易环节、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模式的封闭式运作,银行可以直接按照交易链条将资金直接付给客户的上下游核心企业,一方面确保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隔离和屏蔽,从而降低了信用风险。

(二)客户资源优势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千万户,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度超过60%。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潜力巨大,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大中小城市,在全国有便捷的营业网点和众多的从业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掘本土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横向扩大客户资源,并在原有客户资源基础上纵向延伸服务范围。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做得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在贸易融资方面有所成就的股份制银行,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随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行业分阶段地提供融资,在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内专业知识、企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之后,逐步延伸服务范围。除了以上提到的行业,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的过程中,也着重关注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和具有潜力的其他行业,比如国内的绿色环保等行业,扩大服务范围,将供应链融资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大,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三)成本优势

相对于传统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更加关注核心企业,在此基础上扩大了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的客户基础,降低了贷款调查成本,增强议价能力,提高了银行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劣势

(一)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贸易项下的货物、应收账款、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同时供应链上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和环节多的情况,也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对贸易项下的企业商品经营规模有深刻的了解,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和专业的产品业务团队,加大了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二)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因为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这就要求银行在考察风险时,首先要立足于供应链的总体风险,以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包括四大类金融主体:银行、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相关的中介组织(包括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和监

管机构。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供应链融资又属于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监管法律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剧了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供应链融资风险集中在动产担保物权中的法律风险,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2)法律规定和结果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法律规范的相对无效性 。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分析

供应链融资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也不断改善。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对中小企业加强扶持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法制轨道。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决策高层的高度重视,这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负重,资金短缺成为中小企业“造血”难的关键。此时开始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输血”,无疑会给广大的企业创造契机,同时也给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威胁分析

1.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和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又可以凭借较高的国际声望在国内高薪招揽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它的介入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威胁。

2.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降低了原本预期的偿债能力,许多银行遭受坏账的可能性增大。

3.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加剧。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一旦有一家商业银行首先进行了金融创新,其他银行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开发类似产品。例如,深发展银行早在2003年提出“1+n”模式并推广“供应链金融”与“池融资”的品牌以后,其他商业银行竞相模仿,中国银行推出了“‘达’系列贸易融资”,建设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光大银行推出了“阳光供应链”,兴业银行推出了“‘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招商银行推出了“电子供应链金融”等,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分析,我们构建一个swot矩阵(图1),从而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的四种战略。

(一)so战略:它要求商业银行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并迅速占领市场,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一般情况下,so战略适合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初期。

(二)wo战略:利用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

这种战略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给予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机遇,克服自身不足,达到银行业务长足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拓展业务时用到的策略。在这一阶段的战略里,银行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谨慎选择担保物,严格管理资金流,加强与物流企业、客户的多方合作战略,以降低整体风险,努力将劣势转换为优势。

(三)st战略:发挥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这种战略在看到银行内部优势的同时,更关注来自于竞争对手和商业银行外部的威胁。为解除威胁,商业银行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能力、丰富供应链融资业务内容以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所采用的策略。

(四)wt战略: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一般当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劣势因素大于优势因素,同时又遇到外部威胁时,会选择这种战略。通过规范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加强风险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法,将这些劣势因素逐个击破。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和四种战略的简要评析,结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战略宜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这是因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处于拓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威胁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优势是其他非商业性银行短期内无法超越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在加强风险控制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务。

五、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swot矩阵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采

用so战略和wo战略。为了有效执行和实施这两种战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需采取以下策略:

(一)市场竞争策略

1.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包括顾客定位、经营领域定位和产品定位。首先来看顾客定位。商业银行应该满足核心企业客户和上下游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有新意和共赢的营销策略,培育良好的银企关系,建立起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信用关系。再来看经营领域定位。为了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在总行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在经济发达、产业集中、低于附加值高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做好与当地企业的互动工作。最后,来分析产品定位。产品管理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立独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品牌,并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同质性决定了自身建立起与众不同的融资业务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品牌的创立、塑造和培育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需做好长期基础工作,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努力,捍卫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的地位。

2. 加强业务人员的更新与培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银行员工的素质是进行核心能力竞争的关键,一流的人才、优秀的员工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脱产培训等手段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员工的潜力开发。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个银行的凝聚力。

3.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突出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功能,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市场和客户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服务品种多、渠道广的需求。以金融科技发展为背景,为满足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为根本,进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产品创新,拓展目前的业务范围以适应市场需求,达到银企共赢的目的。

(二)风险防范策略

1.信用风险。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合作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企业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整体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供应链融资的角度对所有成员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评估。

2.操作风险。建立专业的审查、审批团队,通过对交易链各个环节的授信覆盖,将授信对象的交易方信誉和资质也纳入授信业务中,构造授信操作过程中的封闭性和自偿性。

3.政策风险。供应链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石化、电信、煤炭等核心实力较强的行业。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同时需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国家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适当调整对授信对象的授信额度。

(三)战略合作策略

1.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在与上游的中小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需向核心企业证实授信对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对中小企业的生产进行监控以确保融资用于组织生产,并督促企业按时向核心企业交货等。另外,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理财等服务。

2.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公司掌握着对货物的运输、监管等环节,为商业银行建立起一面“防火墙”,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及时提供预警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很显然,物流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银行人的角色,保障了信贷的支持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

[2]刘占领.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3]冯??周小斌.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分析[j].福建论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