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9 17:24:45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1篇

1.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采取的模式

1.1龙头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是产业化组织的加工中心、营运中心、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这种模式广泛适用于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通过龙头企业支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市场较完善的地区。

1.2市场带动型 建设当地市场,开拓外地市场,拓宽产品销路,牵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生产。例如,漳州市在天宝镇办起全省最大的香蕉批发市场,市场里设有银行、工商、税务、邮电、保险、宾馆、运输车队等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年交易额在10吨以上。适用于任何按市场经济运作的地区。

1.3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适用于资源禀赋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

1.4集团开发型 公司集团把农业作为一个巨大而稳健的投资市场,向“四荒”地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建设2万公顷的山羊基地,开发牧场3000公顷,种草3.4万公顷、植树100多万株,在羊绒主要产区建立了11个原料收购分公司,形成了工牧直交、贸工农间交的供求网络。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但具有某项资源优势的地区。

1.5中介组织联动型 以各种中介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进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实现规模效益。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方法的过程中,是一种投资低、收益高,农户得到实惠多的好方法。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适用。

1.6示范推广型 加大力度,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区。例如,广东省新兴县与广州市汇海新技术开发公司在粤西山区创办了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以优质水产及珍稀动物养殖、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种植等种养项目,带动区内农户致富。适用于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

2.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2.1发展特色农业,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 随着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业从传统农业进入特色、优质、高效的精细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特种种植、特种养殖业,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加大对农牧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进行,必然会出现区域开发重点和开发前景以及资源的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同时按产业化的模式经营此名牌产品。根据当地的特点,切实选择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2篇

关键词 低碳农业;优势;对策;海南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08-02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使用固碳的发展方法,实现低碳的发展方向,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几十年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海南发展低碳农业不仅刻不容缓,而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农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在农业中的实现形式,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增加农业固碳能力为方式,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进行变革创新,以达到低排放、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低碳化是海南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是提升海南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无论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海南推进农业低碳化的优势

1.1 区位环境及资源优势

海南具有水质好、空气质量优、土壤质量优良等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具有生产蔬菜、水果、畜禽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优良条件。在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海南年日照时数在岛内大部分地区可达2 000 h以上,在西部、南部地区甚至达到了2 400~2 600 h。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1 640 mm的年降水量使得海南岛降水名列前茅,如此充足的水汽来源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海南生物资源丰富,由丰富多彩的热带林木、热带花卉、热带水果以及天然药材组成了我国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这些资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海南特殊的资源及区位环境优势使其更容易在农业方面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1.2 产业规模优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南的热带农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热带作物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1/2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NP的30%左右。同时,海南农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底,海南农产品商品化率非常高,大部分农产品销往国内国际市场,热带作物几乎实现了完全商品化。海南农业产业规模的优势具备发展热带低碳农业的产业基础。

1.3 产业技术优势

海南拥有雄厚的热带作物科技实力,建立了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省农科院和以海南大学为主的专门从事热带作物科学的研究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海南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使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了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一级一级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级农业科技推广站、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点[1]。

2 海南推进农业低碳化的对策

2.1 推行观光农业模式

海南进行低碳化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推广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包括教育培训、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考察等方面内容,为传统农业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保护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增加城郊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郊经济的发展。海南具有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利用随处可见的阳光、海水、沙滩和椰树的特色自然环境,运用侨乡和黎苗族聚集地的优势,开发传统饮食文化、农耕文化以及特色传统工艺文化。在特色乡村中,以旅游景点和民俗风情丰富其主题,提供住宿、避寒、赏花、品果、餐饮等多元服务;在风景宜人的乡村,遵循“保护生态、和谐发展、健康绿色、注重安全”的发展原则打造农业观光园;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以及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在开放式的农业生产场地中开展观光、采果、摘菜等活动,让游客在活动中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家乐趣;对传统工艺、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开展观光、考古等休闲活动。

2.2 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要从增强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方面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低碳化。在实现农业绿色化生产的过程中,要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方面着手,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推动农业的低碳化进程。目前,海南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程度较低,秸秆焚烧率在有些地区甚至可达81.25%,由此可见,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是农业循环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可在大型养殖场建设沼气站,充分利用沼气这一能源,同时沼渣、沼液与秸秆可作为肥料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2];遵循食物链原理来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率,按照“空中混长、地面混种、水下混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种植;为减少农业成本以及农耕中能源、水分、肥料的消耗,可适当减少翻耕表土、进行免耕栽培以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2.3 科研技术的推广,科研人员的培养引用

应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技术作为农业低碳化的重要支撑来发展低碳农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对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的投入,完善梯队建设,为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做准备。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定期、及时的检测,加速落后设备的更新换代。三是通过引进联合作业机具,增加节能型农业器械的使用,来减少作业的次数和环节,减少农作的能源消耗,增加产出。四是优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增加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农业中的利用,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五是加强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粪肥、堆肥以及有机肥来代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断推进农作制度的创新[3]。

2.4 规范企业与农户的生产行为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面协作。政府方面,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并采取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来扶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对低碳农业进行投资。企业方面,实现低碳技术的及时换代与升级,增强与农户的合作;将农业企业的低碳责任与产品的质量安全、信誉、知名度结合起来,从事低碳经营模式。农户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的专业技术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规范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行为[4-5]。

3 参考文献

[1] 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 陈丽琳,喻法金.绿色农业低碳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2):39-42.

[3] 王艳秀.国外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14(1):52-56.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3篇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部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4篇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风波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光霞.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分析[J].世界农业,2009(4):43-47.

[2]李浩,白玉瑞.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决策探索,2008(4):72.

[3]王娟.加强安检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J].种子科技,2009,27(11):15-16.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5篇

【摘要】新疆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区,但农产品出口额在全部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仅30%左右,这与新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大宗农产品绝对短缺时代的结束,研究如何通过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农业资源优势转化,扩大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新疆特色农产品优势分析

1.外部机会分析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使新疆再一次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新疆按国家总体要求,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新疆处于亚太、中亚两个经济圈的连接点,成为东西交流的咽喉。尤其是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使得铁路沿线经济辐射区更为扩大,这也为新疆特色农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内部优势分析

(1)特色资源优势

第一,土地光热资源丰富。新疆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盆地占44%。农、林、牧用地面积约6306.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7.9%。现有耕地面积406.34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园地面积35.43万公顷;林地面积677.0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5116.07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0220.8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1.4%,可利用草地5000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区内农业生产气候资源优越,太阳总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有利于棉花、瓜果等作物的种植。这种独特的资源环境为新疆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第二,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新疆特色农产品有能力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和外调量均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产棉区和优质棉生产基地,规模和产业优势十分突出。特色林果园艺业和畜牧业在市场、资源和生产条件上也具有快速发展的态势;以加工番茄、胡萝卜汁、石榴汁(酒)、枸杞和红花为主的红色产业已成为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珍禽和珍稀水产为代表的特种养殖业也在蓬勃发展。另外,新疆拥有巨大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一是绿洲农业的相对隔离和干旱气候条件,使病虫害发生较少,农药使用量低;二是工业污染程度;三是优质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都为特色农产品的创建提供了绿色的品质基础。

(2)特色农业技术支撑优势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多年来,新疆各地在特色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相继培育出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棉花、哈密瓜、香梨、番茄等特色农作物品种。同时,根据不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育特性,研究出了不同栽培技术模式应用于生产,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3)特色文化优势

利用特色农产品创建品牌,文化是品牌创建、品牌经营的精神动力。把文化与品牌结合,有利于增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品位。新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区内的46个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生活方式和,其文化艺术呈现出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风格的特色,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正是新疆特色农业品牌文化的宣传和经营对象。

二、发挥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思考与建议

1.以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表现出来。目前新疆农业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低值农产品的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大量出口初级农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可以在贸易中取得最大化的利益,比较优势一般表现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到农业中去,这就使得很多国家和地区可以克服其先天条件的不足。北美、日本和中东地区国家就充分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生物技术、机械耕作等弥补了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不足。新疆农业应一方面发挥本区独特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学习国外和国内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产品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大大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结构,提升比较优势

第一,调整新疆农业的布局结构。新疆地域广大,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根据南北疆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的分工,形成较适宜的农业区域布局。

第二,优化新疆农业品种结构。主要是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努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并适当调整农产品种植面积。

第三,整合农业产业结构。在我国农产品供需格局已从供给制转变为需求制的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以品质结构为主,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等多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比重,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贸易多以原料和初级加工品为主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3.积极培育新疆农业的内生比较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6篇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工业

垦区抢抓“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最佳战略机遇期,审时度势,提出“打好强工攻坚战,进军世界五百强”的口号,为垦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工”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要在基层转化,要通过基础性的工作得到落实。农场作为垦区的一个基层单位,将深入贯彻落实总局、管理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工业体制创新,进一步破除束缚、强化动力、释放活力、科学定位、创新举措,打响“强工”攻坚战。

有的农场各类资源丰富,尤其是政治、文化、物产、水能、畜牧、旅游等资源富集。资源优势转换是“强工”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农场资源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能守着资源而坐以待毙,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发力重点和方向,通过开放的大气魄、举措的大手笔、发展的大变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农场发展工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

绿色优势。有的农场先后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日本有机和自然食品协会有机农场认证、美国NOP有机农场认证,是垦区最早获得国外多家权威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机农场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有机大豆、红小豆、芸豆等产品销往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品牌优势。北大荒等名优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已享誉全国,成为深受消费者信任和喜爱的绿色有机品牌。农业优势。北大荒场区很多土地由于开发年限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并且周围湿地、草原、植被保护良好,环境条件优良。

以上这些优势是农场走“强工”之路的重要资源依据和产业基础。

一、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瓶颈

1.思想观念认识不够

有的农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狭隘,缺乏超前思维,引进和发展的企业大多属于原材料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只占很小的比例,生产加工最丰厚的利润被其他企业取走。农场还存在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塑造、品牌设计能力较差,品牌的现代营销和宣传策略缺乏的现象,这些都成为农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最大障碍。

2.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农场资源丰富、遍地是宝,有许多自然资源未被开发利用,例如沉睡千年的山泉、风光无限的南湖等,都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外界对农场了解的并不多,说明我们守着资源而没有积极向外界进行宣传推介,没有促进其转化成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3.政策环境诚意不够

农场针对发展工业企业,制定了宽松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但是部分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农场亲商、爱商、护商的氛围不够浓,没有拿出真正的优惠政策和诚意来对待企业,减慢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的步伐。

4.发展工业经验不够

由于农场发展战略重点侧重于绿色农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建设,忽视了工业发展,我们虽然在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在工业发展、项目引进、资本运作、企业管理方面还缺乏经验。

5.人才管理完善不够

近几年,虽然农场大力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但是工业人才队伍仍然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缺少工业应用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少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致使企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端技术创新理念,导致资源优势未能最大化转换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与对策

农场要想打赢这场“强工”攻坚战,应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冲破观念、体制、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积极培育适合本地资源转换的产业集群。

1.提高认识,整合资源

要充分认清垦区实施“强工”攻坚战的重要性,破除落后守旧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利用总局级工业园区政策优势和国家新能源政策,加快完善工业园区设施建设。

2.科学编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依托欧盟有机和无公害认证优势,引进先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保证加工前原料的优良和加工后产品的优质。通过节能减排,大力推行清洁化、低碳化生产,提高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降低万元GDP碳排放量,增加高新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将利用农场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发展新型生物质能源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链,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3.创新营销方略,扩大品牌竞争力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促进营销方式转变,通过强势宣传和特色营销手段,加大产品品牌的知名度。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层次。同时借助“北大荒”品牌的影响力,推进农场资源品牌建设,使农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加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促进农场民营企业腾飞、经济倍增。

4.引进人才,出台政策,全民招商,加速转型

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岗位,提高待遇,提高各类人才投身农场新型工业化攻坚战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为各类人才投身农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和舞台,大力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活力。大力招商引资,形成全社会招商、全民招商的氛围,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奖励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发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进行突破,以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来促进农场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5.强化执行力,保障“强工”攻坚战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建立责任机制,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二是要加强部门协调。“强工”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单位、部门,要抓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清除梗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三是要强化监督。把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布置、措施、时限、进展公布于众,把监督权和评判权交给群众,交给社会,这是提高执行力的源头活水。

农业发展的优势第8篇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市场、技术推广、安全检测、信息服务等相关支持体系,通过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间的关联和协作效应,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群落。

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将优势农产品进行强势布局,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生产最佳产品,形成规模,打响品牌。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实现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市场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从农业内部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带动保鲜、贮藏、运输、加工、营销等各环节相关产业发展,大量吸纳农民参与其中。

正确估价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建立了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了粮食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培育了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等一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广西糖料蔗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产糖量占全国的60%左右,已连续13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去年全区糖料蔗产值82亿多元,拉动制糖、造纸、酒精等相关行业销售收入230多亿元,糖料蔗产业惠及全区2600多万农民,在优势产区对县域经济的利税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

但当前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优势农产品布局不够集中;二是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三是相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五是优势产业集群度不高,集群优势不明显。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强化措施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