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辩论基本流程

辩论基本流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9 17:24:32

辩论基本流程

辩论基本流程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流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87-02

说明:本课题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分别为GZYB2011035、438)的成果。

近年来,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其中,既有生源质量下滑、科研风气不正等影响,但流程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在流程方面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5年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基本流程

1.1 组队

每个人单独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

但下列情况可以组队,但人数不能超过4人。

(1)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共同组队参赛完成了文本成果的。

(2)同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同一公司实习、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在校期间共同组队参赛完成了文本成果的。

组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字数标准与单人完成的一样。

1.2 选题

指导思想:坚持“六业二位”的“八结合”—— 结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创业、岗位、职位。

选题机制:学生自选,但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不再给出选题范围,而是由学生自己确定后,与指导老师协商,由指导老师决定题目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应该如何修改,直到最终确定选题。

选题原则。

选题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1)与专业相关,与毕业顶岗实习相关。

(2)内容具体化,最好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或者结合深圳实际分析,或者是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3)体现工学结合。

选题类型:以专题报告型、社会观察型、案例评述和创新实验型为主,杜绝纯理论型、纯学术性的研究论文。具体形式可以为:产业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企业(部门)调查报告、工作分析报告、岗位分析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产品分析报告、管理分析报告、业务分析报告、产品(服务)营销策划等;或是结合专业、课程、项目,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项目营销策划报告、项目融资方案等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有些实际价值、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文章。

选题难度:尽量选择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社会进步以及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紧密结合的小课题、小问题,既便于掌控,也有利于写得深入。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1~2周与老师协商确定题目。题目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

1.3 定大纲

除最后一学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学生拟订的提纲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提纲。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3周,完成提纲的草拟和修订。大纲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

提纲确定后,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1.4 指导

在1~5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由教师全程进行跟踪指导。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对其指导的时间是1~15周。

指导途径:面对面集体指导、面对面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组建QQ群集体指导、QQ或MSN交流指导、电子邮件交流指导)、电话指导。

指导内容:题目修改与确定;大纲修改与确定;文献检索与应用;论文调研;论文初稿的修改;定稿与排版;答辩PPT的制作;毕业实习与就业。

1.5 中期检查

就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1.6 评审

第16周周一,学生应向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整版。指导老师将学生论文汇总后提交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在指导教师回避的前提下,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做出能否通过的结论,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

每个专业在专家评审小组推荐1~2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收集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学校展示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

1.7 评审意见反馈与修改

专业主任将汇总的评审意见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1.8 答辩

答辩程序为如下。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时间5~8分钟。对于集体项目,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进行答辩。

①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时间适当延长予以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得到同样的答辩得分。

②现场指定或抽取项目组的其中一个成员参加答辩,该答辩成绩为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答辩得分。

(2)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时间5~8分钟。

(3)答辩委员给答辩人打分(百分制)。

(4)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的打分给出平均答辩成绩(百分制)。

答辩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或行业专家、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加。

1.9 答辩见反馈与修改

答辩小组秘书将专家答辩意见汇总,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1.10 展示

优秀毕业论文通过展示性答辩、论文进专门橱窗展览、学院网站和相关课程网站进行展示。

展示性答辩要制度性地邀请低年级学生参加。

2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流程简化

基本流程虽然规范,但较为烦琐。现实执行中,也可以有两种简化流程。

2.1 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展示三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六步

(1)省略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既不切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又会增加大量组织、管理的工作量。

(2)省略掉答辩环节。

之所以省略掉答辩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①根据我国学位相关规定,答辩是针对研究生层次的,专科生不应该答辩。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提出毕业论文要求,只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提出了毕业论文要求。而且硕士学位获得者只需要论文答辩,不一定需要论文评审。

②从多年执行答辩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差强人意。

高职的毕业论文答辩逐渐沦落为形式。在答辩现场,老师一般只能问最简单的诸如“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等问题,一问到概念哪怕基本概念、论文思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这使教师陷入两难: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严,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资格,而且还得安排时间辅导、答辩;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学生当儿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也等同于虚设。但遗憾的是,现实让教师们选择了后者。如近3年,深职院经管学院5000多毕业生中毕业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的仅5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二次答辩未通过的为0,其把控论文质量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

(3)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

因为学生毕业论文已经通过,学生已经没有修改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答辩完毕就已经离校上班,再修改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所以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也完全可以。

(4)省略掉展示环节。

因为在现在的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结合后,一旦优秀的上公示出来,来年会出现大批抄袭者,而且学生反驳抄袭的理由还振振有词:“我们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当然是大同小异啦!”

2.2 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专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展示五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四步

(1)省略掉专家评审环节。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硕士学位论文答辫委员会由3~5人组成。成员中一般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硕士学位论文答辫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学士学位,也不以毕业论文成绩为前提,毕业设计、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成绩;如果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毕业论文也可以不做,只要能够证明“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行;即使学士学位要毕业论文,也仅仅是要个成绩,评审、答辩都可以省略。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才既需要专家评阅,又需要答辩。

(2)省略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

专家评审的环节已经去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3)加强对教师指导的管理。

在最简化的流程中,只剩下“教师指导”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如何保证教师指导的质量?可以建立如下的质量监控机制。

①加强主题的把关。

一是选题来源的控制,从来源上要体现“工学结合”—— 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项目,来源于现实问题。

二是选题名称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如XX案例分析、深圳XX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或副标题体现“以深圳XX公司为例”。

②加强内容的把关

一是内容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现状、问题、对策三板块,体现出对区域的聚焦研究而非全国的泛泛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而非纯粹的文字描述,要至少创新地揭示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且问题、对策要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认同;

二是应用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问题、对策或建议能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可,能够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参考或借鉴,或能够商业化运营或商业化出售,或直接使社区、社会受益。

③指导过程的把关。

指导教师可以集中指导或分散指导,可以见面指导或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指导,可以召集学生到办公室指导或上门指导,可以建立QQ群遥控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持续指导、进行关键点控制。

④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创新。

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种督促教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的方法。

交叉检验机制:一是通过软件,如果某篇毕业设计(论文)与网络、期刊库上的文章相似度超过40%或发现大段抄袭,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二是如果两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超过40%以上的文字相似,如果排除互相抄袭的嫌疑,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如果是一位抄袭另外一位的原创作品,则抄袭者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

辩论基本流程第2篇

定大纲

除最后一学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学生拟订的提纲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提纲。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3周,完成提纲的草拟和修订。大纲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提纲确定后,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指导

在1~5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由教师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对其指导的时间是1~15周。指导途径:面对面集体指导、面对面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组建QQ群集体指导、QQ或MSN交流指导、电子邮件交流指导)、电话指导。指导内容:题目修改与确定;大纲修改与确定;文献检索与应用;论文调研;论文初稿的修改;定稿与排版;答辩PPT的制作;毕业实习与就业。

中期检查

就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评审

第16周周一,学生应向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整版。指导老师将学生论文汇总后提交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在指导教师回避的前提下,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做出能否通过的结论,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每个专业在专家评审小组推荐1~2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收集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学校展示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

评审意见反馈与修改

专业主任将汇总的评审意见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答辩

答辩程序为如下。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时间5~8分钟。对于集体项目,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进行答辩。①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时间适当延长予以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得到同样的答辩得分。②现场指定或抽取项目组的其中一个成员参加答辩,该答辩成绩为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答辩得分。

(2)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时间5~8分钟。

(3)答辩委员给答辩人打分(百分制)。

(4)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的打分给出平均答辩成绩(百分制)。答辩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或行业专家、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加。

答辩见反馈与修改

答辩小组秘书将专家答辩意见汇总,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展示

优秀毕业论文通过展示性答辩、论文进专门橱窗展览、学院网站和相关课程网站进行展示。展示性答辩要制度性地邀请低年级学生参加。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流程简化

基本流程虽然规范,但较为烦琐。现实执行中,也可以有两种简化流程。

1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展示三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六步

(1)省略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既不切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又会增加大量组织、管理的工作量。

(2)省略掉答辩环节。

之所以省略掉答辩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①根据我国学位相关规定,答辩是针对研究生层次的,专科生不应该答辩。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提出毕业论文要求,只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提出了毕业论文要求。而且硕士学位获得者只需要论文答辩,不一定需要论文评审。

②从多年执行答辩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差强人意。高职的毕业论文答辩逐渐沦落为形式。在答辩现场,老师一般只能问最简单的诸如“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等问题,一问到概念哪怕基本概念、论文思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这使教师陷入两难: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严,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资格,而且还得安排时间辅导、答辩;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学生当儿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也等同于虚设。但遗憾的是,现实让教师们选择了后者。如近3年,深职院经管学院5000多毕业生中毕业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的仅5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二次答辩未通过的为0,其把控论文质量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

(3)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因为学生毕业论文已经通过,学生已经没有修改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答辩完毕就已经离校上班,再修改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所以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也完全可以。

(4)省略掉展示环节。因为在现在的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结合后,一旦优秀的上公示出来,来年会出现大批抄袭者,而且学生反驳抄袭的理由还振振有词“:我们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当然是大同小异啦!”

2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专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展示五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四步

(1)省略掉专家评审环节。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硕士学位论文答辫委员会由3~5人组成。成员中一般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硕士学位论文答辫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学士学位,也不以毕业论文成绩为前提,毕业设计、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成绩;如果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毕业论文也可以不做,只要能够证明“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行;即使学士学位要毕业论文,也仅仅是要个成绩,评审、答辩都可以省略。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才既需要专家评阅,又需要答辩。

(2)省略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

专家评审的环节已经去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3)加强对教师指导的管理。

在最简化的流程中,只剩下“教师指导”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如何保证教师指导的质量?可以建立如下的质量监控机制。

①加强主题的把关。

一是选题来源的控制,从来源上要体现“工学结合”——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项目,来源于现实问题。二是选题名称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如XX案例分析、深圳XX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或副标题体现“以深圳XX公司为例”。

②加强内容的把关。

一是内容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现状、问题、对策三板块,体现出对区域的聚焦研究而非全国的泛泛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而非纯粹的文字描述,要至少创新地揭示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且问题、对策要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认同;二是应用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问题、对策或建议能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可,能够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参考或借鉴,或能够商业化运营或商业化出售,或直接使社区、社会受益。

③指导过程的把关。

指导教师可以集中指导或分散指导,可以见面指导或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指导,可以召集学生到办公室指导或上门指导,可以建立QQ群遥控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持续指导、进行关键点控制。

④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创新。

辩论基本流程第3篇

所谓过程评价性是指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成绩值中都含有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成分。所谓环境相对性是指所评定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分布是在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当届导师指导当届学生后由当届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自然得出的,不应含有历史尺度上和地域经纬上的绝对性成分。对照上述七条基本原则,对目前已出现的多种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做了以下几点剖析:

第一,最早应用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完全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答辩会议来确定毕业设计成绩,导师可以给出一个参考成绩。如果学生人数不多,毕业答辩会议的时间可以开得足够长,答辩委员会足够权威且规模足够大,那么这种的简单方法也完全能满足上述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基本原则。但是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例如,答辩委员人数太少,或是专业不懂,或是人均答辩时间太短,那么准确性原则就首先无法坚守。于是就有了导师打分和他人评阅打分并按比例算入总成绩的做法。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成绩综合评定问题:如何分配导师、评阅人和答辩组三方折算总成绩的权重?对此,已出现多种提案:3∶1∶6、3∶3∶4、4∶3∶3、4∶2∶4、3∶2∶5。尚且不论哪种提案最佳,仅就简行处理的流程而言,就有这样的可能:被导师或评阅人判定为不及格的论文,仍被允许参加答辩,并且若答辩组给出高分则得到总成绩合格的不合逻辑的结果。这种平行处理方法至少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第二,导师打分普遍偏高,而且是严师分低,庸师分高。若不再进行修正处理,则明显违背公平性原则。若为公平性而采用很复杂的评分计算处理方法,又违背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刘玉梅等人提出的集中意见排序法,需要对每篇论文按9个指标打分,再综合排序,处理工作量偏大;杨高尚等人提出的模糊综合评定法,模型复杂,打分量大,且实际操作困难;董非等人提出的多级可拓学处理方法,需要计算关联度函数,算法更复杂,不便实际实施;许天旱等人提出的调整系数法虽然粗糙,但易于操作;杨平等人提出的公平性算法更精细一些且易于执行。

第三,为防止导师打人情分和为学生拉票的不公正行为,已有多所院校实施交叉答辩模式。此法虽然可以杜绝导师本人的不公正行为,但也不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因为它违背了正向引导性原则。事实上,大多数导师是正派的君子,不是需要防范的小人。实施交叉答辩模式强化了负面诱导作用,将会降低导师的责任感,还容易产生答辩评价偏差从而引发导师间的矛盾。

第四,最后评定的毕业设计成绩分布,一般要符合正态分布统计规律的预期。如果不符合,则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或者是从早期的分成绩评定就开始给定约束条件。诸如,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为1∶4∶4∶1。或者是对已评定的总成绩进行人工调整。从环境相对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应当人为地、有意识地控制毕业设计的成绩分布,使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为,不能参照历史上的最佳作品而把本届学生成绩的优秀率评为0%,也不能参照同类最差学校的较低水准而使本届学生成绩的优良率达到100%。任何成绩的差异都应依据当届参评作品范围内的相对平均水平来确定。从早期的分成绩评定就开始向成绩评定人员提出约束要求,使得最后形成的总成绩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规律。这种做法应当是可取的。但是也要杜绝那种机械照搬的极端做法,如将成绩评定结果严格修正为1∶4∶4∶1。特别是在小样本案例中硬套比例的做法尤显荒唐。针对上述种种不科学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很有必要设计一套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严密的流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计算方法。

大学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流程设计

表1给出了有关成绩评定的一种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度安排方案和一种新建议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度安排方案。假定毕业设计工作周期为17周。由表1可以看出,新建议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度安排方案相较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度安排方案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设立了初步设计方案答辩环节和考虑了异常工作安排。

初步设计方案答辩环节的设立原因是目前长周期的毕业设计中间过程普遍失去了控制。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头两个月几乎不在毕业设计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原本设立的专业译文环节因没有对应的成绩考核而变成可马虎应付的工作,失去了强化培训专业外语能力的意义。郑佐桓等人指出毕业设计中过程性评价方法应用不够。渠琛玲等人则明确提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应按选题10%、开题15%、期中检查10%、论文评阅25%和答辩40%的比例进行。显然,对学生的选题、开题和期中检查的打分,虽然是过程性评价但其主观性成分偏多。而通过评阅和答辩文献综述及初设方案报告给出过程性评价分,则会更充分、更客观。以往关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研究文献中,都没有讨论出现诸如导师或评阅人判某学生的论文为不及格等异常情况时处理程序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异常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异常情况,若还继续走正常处理程序,显然是不合理的。例如,某学生的论文因严重抄袭被评阅人判为不及格,并不同意其参加答辩。但是,若没有异常处理程序,还得允许他答辩,不然就得不到总成绩。可是,前者不同意答辩,后者又允许答辩,自相矛盾又荒谬可笑。所以,很有必要缜密地设计出完备的处理程序,让每一种异常情况都有应对之策。图1给出了文献综述及初设方案报告处理流程。图2给出了毕业设计论文处理流程。

由图1可看出,学生至少有一次修改文献综述及初设方案报告的机会。如果学生不按时交报告,或者报告修改后也评阅不通过,或者初设方案答辩不通过,那么都被判为异常状态,改走由答辩委员会处理的异常流程。如果在异常流程中,学生又不按时交报告或者初设方案答辩不通过,则将进入中止毕业设计的审核环节。在异常流程中,即便是学生的初设方案通过了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其成绩也要做降级处理。

由图2可看出,在将学生的论文提交答辩组之前,至少有一次修改的机会。如果学生不按时交论文,或者论文修改后导师评阅不通过,或者答辩组评阅不通过,或者答辩组答辩不通过,那么都被判为异常状态,改走由答辩委员会处理的异常流程。如果在异常流程中,学生不按时交报告,或者答辩委评阅不通过,或者答辩委答辩不通过,则判定成绩为不及格。即便最后通过了答辩委答辩,也只给及格的成绩。若学生的论文没走异常流程,则通过答辩后进入成绩评定环节。此时,学生的毕业设计总成绩可按初设方案答辩15%、导师25%、论文评阅20%和答辩40%的比例求和算出。在导师提交论文给答辩组后,还有一个材料核查环节。在这个环节应考虑根据毕业设计的类型核查评阅所需的必要材料,若有欠缺,要求及时补充。例如,工程设计型的毕业设计应提交所设计的规范图纸;软件设计型的毕业设计应提交所设计的程序清单;硬件开发型的毕业设计应提供实物验收和性能测试报告。由表1的工作进度安排和图1、图2的处理流程可以看出,成绩评定方有三家:导师、答辩组和答辩委。每个本科专业都应该有一个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要以小学科组或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若干答辩小组,导师是答辩小组的成员,答辩委员是每个答辩小组的小组长。三家成绩评定方各司其职,合作完成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任务。还有一个假定条件必须指出,那就是导师、答辩组和答辩委都是可以胜任工作的合格成绩评定方。若有任何一方不合格,则图1和图2所示的处理流程就被认为还不够严谨。例如,若某导师要求太严,让过多的学生走入异常流程,那么答辩委应当有专门对策。

辩论基本流程第4篇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尝试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起既反映新课改理念,又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高中语文辩论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课堂教学,立足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作为媒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根据需要来使用教材,在进行这些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正可以抓住教材中所表现出的与辩论有关的思路、方法和观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先期培养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和对相关方法技巧的掌握。

应当注意的是,辩论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内容相结合,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现阶段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与辩论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学习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具体到口语表达与交流方面,就是要尽量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辩论课程中的资源采集应尽量贴近社会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图片、文字、音像乃至现实中活生生的人都可以被当做资源使用。同时高等学府在辩论资源的丰富性上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及的巨大优势,大学生辩论赛是开展得非常广泛的活动,积累的经验和材料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辩论员也很多,可以邀请一部分有辩论经验的大学生来到高中校园,和高中生互相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些活动往往可以带给高中生以极大的兴趣感和启发性,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的眼界,对辩论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广泛开展实践交流,挖掘学生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辩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们自身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进而获得自信和乐趣,在自主反馈与自我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辩论中自主理解、思考、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无疑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交流。

辩论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而定,交流的对象也不应当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更加广泛。

四、综合考量,积极评价

《课程标准》认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高中语文辩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采用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成绩,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鼓励其学习热情和信心,最终促进综合发展。因此,在对辩论学习进行总体评价时,应特别重视构建一个积极开放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笔者在十几年的辩论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并针对每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1)平时成绩与比赛成绩综合评价。平时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都参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办法》予以量化打分,在总体成绩中占到百分之六十;而各种比赛活动中的表现则占百分之四十,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赋分。这种评价形式的长处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但打分体系标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比赛表现不易量化也是一个问题。

(2)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综合评价。所有书面文字作业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口语表达占百分之六十,这是考虑到辩论课程的特点,综合了两大类形式,适当突出本课程倾向口语表达的特性,但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优势来掩盖其文字书面表达的不足。

(3)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辩论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也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这就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提供了可能,也为互相鼓励、互相指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在相互评价之中树立发展的信心,但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能流于空泛或者人情面子,教师评价应当及时加入。

参考文献:

辩论基本流程第5篇

[关键词]主题引领 五环互动 辩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16

“主题引领・五环互动”卷入式教师培训模式,从2014年12月启动之后,就以其新颖的模式,引起南京市化工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区内外教育同仁的关注,“专家讲座――新秀授课――现场点评――同行辩课――研修反思”五个环节紧紧相扣,其主题鲜明、学用结合、互动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极富吸引力。尤其是“同行辩课”环节,更以独特的形式令受训教师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主题引领・五环互动”新型教研模式的推出,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一片没有波纹和浪花的水,百分百是死水――真正的河流和海洋里一定有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这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如果把“主题引领・五环互动”比作奔腾的河流和海洋,那“同行辩课”就像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让每一个教师的思维再起涟漪、再飞浪花。

一、辩课是何

辩课,顾名思义,就是对课进行辩论;“辩”者争论也,核心是“辩”。最早提出辩课概念的浙江义乌叶立新老师说:“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课例为“靶子”“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方面进行辩论式评课,让教师们对课程观、教材观和课堂行为等有更深入的认识。辩论是手段、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是最终目的。

二、辩课为何

“辩课”环节是针对目前教师培训模式俗套,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生机与活力,评课时大家一团和气,尽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好话、套话而增设的。

辩课的目的在于改良!或许是努力改良这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效率;或许是改良一种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使之更有效地得以实施与推广;或许是改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促其更快更好地成长、成熟。它张扬的是优点,指出的是不足,发现的是问题,提出的是良策。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多向的信息交互,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

辩课的目的还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对根据主题执教的课例思辨得更成熟、更有效。辩课过程中,你质疑我辩护,我辩解你反驳,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主题、课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析,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辩课何为

(一)要做好理论积蓄

辩课是否精彩、有效,与对主题材料的占有程度有关。因为辩课,不是信口开河的脱口秀,不能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想。要想在辩课中让人感到你有真知灼见,必须做好辩前的“功课”。所以,在组织辩课前,应该让辩手围绕主题提前准备,阅读相关的理论、课例资料。这样既能让辩手假设自己身份,对活动主题和课例进行吸收、理解、建构,深化认识,不打无准备之“仗”,也能为辩课时的厚积薄发、精彩展示做好理论积蓄。

(二)要紧扣辩论主题

在辨课现场,我们看到有的辩手辩着辩着,就偏离了主题,而且越说越偏;有的辩手在无言反驳对方有理有据的正确观点时,就学大学生辩论赛的推子,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认为:在辩课时一定要紧扣主题,这样才能获得形散神聚的效果,否则既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又丢失了辩课的本义。

(三)要遵循“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

辩课中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词,一棍子打死。因为每个人,总是有思维的局限性,总有思维的盲区,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思维的盲区,比找到改进的方法与策略更加重要。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辩课,实质上就是借别人的思想,照亮自己思维的黑暗。

(四)要优化基本流程

在实际辩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长篇大论,有的教师却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为了防止“苹果”抢尽风头,“花生”沦为陪辩,我们认为辩课也应注意起承转合,借鉴辩论赛的经验,实行“阐明观点―轮流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基本流程,并严格规定辩手的发言时间。

四、注意事项

(一)不要一棍子打死

听过多次辩课,看到一个共性的问题:辩课时往往反方占优势。细想原因:一是找钉子挂衣服容易。这个钉子谁都会找,谁也找得到,因为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不可能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于是反方往往把执教者有意淡化的东西当作把柄,当做教学的败笔,放大、批驳;二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教者。用自己的理念、思考、设计替代教者的教学设想与课堂行为,不是觉得这儿不如己意,就是感到那儿做得不好,殊不知“看花容易绣花难”,理念与设计、设计与行动都是有落差的。能做到课堂教学行随意动,行云流水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老壶去装别人的新酒。课堂本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世上根本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课堂,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课堂。辩课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教者的角度,用智慧的眼光欣赏课堂,用辩证的眼光批判课堂,在肯定课堂优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

(二)不要只看病不开药

辩课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希望通过辩课这种形式,引发辩者、听者、教者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遗憾的是,在辩课中,我们看到反方往往罗列课堂一大堆的失误或问题,却没有给出应对策略。这种只说病症不开药方的辩课,除了有个热闹的辩论气氛之外,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丝毫的帮助。找到课堂的病症只是辩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提出解决策略。多谈谈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是”我“会怎样做……也许你的策略并不正确,或许也不可行,但却能引发其他人的思考,尤其引起广大听课者的思考。这样,辩课就不只停留在台上几个人的表演上,而开动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思维机器。

(三) 不要一味排斥

辩,当然是要驳倒对方,但辩课不同于辩论比赛,辩课只是探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具有包容性。面对对方观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不能二元对立,为辩而辩;不能为亮自己的“剑”,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更不能为抢占“制高点”,取得所谓的胜利,把谬误当真理,尽耍嘴皮子风流!而应立足客观,以求真的精神,该讨论的讨论,该建议的建议,重心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真正实现“越辩越明了,越辩越富科学性、艺术性”,而不至于产生辩得热闹却无效的现象。

(四)不要留下一锅“马虎粥”

虽说理儿越辩越明,但这是对能理解的人而言的。我们语文教师队伍中,还有更多的是青年教师,更多的是一线的普通教师,他们或许反应不那么快,或许理解能力不那么强。对于这一弱势群体,辩课中如果过分强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据理力争,直到最后仍相持不下,甚至不了了之,那么,这种辩课就会成为对他们的伤害,至少是一种干扰,让他们产生莫大的困惑。此时,就需要有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教师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专家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如此,就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则方向明,目标清,效益大;如此,辩者就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五)不要让执教者坐挨炮轰

辩课时,我们是只见执教者其身,不闻执教者之声。原因在于执教者此时正坐在正反双方之间充当着批驳的“靶子”,敞开胸怀接纳“忠言逆耳”。我们认为,在这场唇枪舌剑之中,执教者不能只是一个观众、“靶子”,而应该作为辩课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参与到辩论中来,说说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实际操作的难度、细节处理的方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对课堂的向往和困惑……给执教者发表意见、阐明理念、解释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坐等炮轰不能反击,口表谦虚却脸显尴尬的“靶子”。这样既能使执教者从容、自信地面对现实,又能加强其专业素养和理论修养,使其更深刻地认知并改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执教者摆脱“靶子”和听众身份,以辩手的身份参与到辩课中来吧!

辩论基本流程第6篇

1.1正反方、评委及观众在传播中各自的角色

要完成一次基本的传播活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一场辩论赛中,通常由正反双方辩手、评委和观众组成。对于究竟辩论是如何成为一项传播活动,而辩论赛中的主体又是如何与传播的要素发生相互联系的,将是笔者希望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一场辩论赛的比赛部分,正反双方的辩手既是主动发出讯息的传播者、又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构成一个传播——反馈机制。辩论的双方在辩题所要求的讨论范围内,将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对于辩题的价值判断通过陈述、反驳、质询的方式输出给对方辩手,而对方辩手则通过倾听、记录、回应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对方的观点提出反馈意见,在这一连串的互动活动当中,双方进行意义交换和共享活动,并借此加深对对方的理解。正方和反方由于立场的限制必须在辩论场上针锋相对,但就正反双方与评委和观众之间的传播过程而言,正反双方不是分散地将各自的观点传播给评委和观众,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的。例如,正反双方对于同一个公共议题的不同角度的阐释,提供的是两种对于此议题的看法,正反双方在交流和辩驳的过程中不断地迫使对方更加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论点,这也使得作为受传者的评委和观众能够完整、全面地理解此公共议题。正反双方是通过对抗性的传播方式相互合作以共同达成认知自我、阐释问题、探讨真理的目的。正反方传播给评委与观众的讯息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性的内容,二是价值性的判断。知识性的内容是包含专业术语、相关理论及信息资源等中立的客观的资料,其目的是为了使受传者获得知识上的增进和视野的拓宽;而价值性的判断则是通过发表某一看待人生哲学问题的角度,以使受传者获得价值上的启发和感染。通过上述传播过程我们发现,辩手与观众和评委之间,是通过交流意义进行互动和传播的。传播学中的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与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m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强调,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因此,传播时所进行的符号交换过程,实际上是意义建构和共享的过程。辩论赛作为一项口语传播活动,正是通过符号来交流、交换意义并建构意义共享空间的过程。

1.2定义一共通的意义空间

定义一般是在辩论赛的第一个环节一立论中提出的、对于辩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的内涵和语词的意义进行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对于不同赛制的辩论赛,定义权的归属也有所不同。在奧瑞刚赛制当中,正方拥有强制定义权,即双方必须根据正方的定义进行辩论。而在传统辩论中,双方共享定义权,正反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己方的立场对于概念和语词做出倾向性的理解。由于传统辩论当中主办方很少限定辩题背景和概念解释,因歧义、含混或专业术语等的存在导致不同的概念理解时有发生,所以传统辩论中的对于定义的讨论在整场比赛中占据尤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本文以传统辩论为例对于辩论赛的定义环节进行讨论。先来看一个例子。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中,正反双方针对“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辩题展开辩论。正方对于“万”字的定义是种类繁复、数量极多,反方对于“万”字的定义是全部、一切。在正反双方交锋的第一个阶段,反方一辩就向正方提出质疑:“世间上的恶可是成千上万,难道用单一的钱就可以解释所有的恶吗?强盗杀人放火也许是为了钱,但难道今天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甚至种族大屠杀都是为了钱吗?”,而正方二辩为了维护己方对于“万”字的定义也提出了如下说法:“他们(对方辩友)告诉我说’《辞海》中万是一切,可是我方也查过《辞海》,无论是《辞海》、《辞源》,还是《说文解字》,万从来就没有一切的意思.其实钱是万恶之源,就是说钱能够产生数量极多,而且品种繁复的恶行。”由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在双方正式开展辩论时第一个任务就是“确认定义”,一般由双方的二辩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双方就对方立论当中所提出的定义进行再确认,并通过质询的方式厘清概念的内涵、外延,承担此工作的辩手一般被赋予两个任务,一是寻找与对方定义的共识,并确定下来;二是针对双方理解有分歧的部分,向对方和评委解释为什么己方的定义是更有意义的或是更容易接受的。上文提到,辩论赛为辩手双方与评委和观众构建意义共享空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定义的讨论和共识的达成,其最大的作用便是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所以定义与达成共识的环节是打通对于含混、多义、暧昧的语言符号的理解,是整个辩论传播活动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之上的辩论,才是有意义的辩论。如果双方对于辩题中的语言符号的解读并不相同,而双方又没能在最一开始找到分歧并充分讨论,那么整场辩论赛将会陷人不知所云的争论中,双方只能讲自己准备好的辩词念给对方辩手以及评委,这样完全丧失交流、互动的辩论活动由于根本无法进行意义交换而使得辩论比赛成为一场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秀。

1.3规则——最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

辩论赛作为一项竞技活动,规则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的赛制规则各异,但经过笔者分析,得出共通点如下:时间的限制。辩论赛规则对于每一位发言的辩手都有时间限制,并明确指出“时间用尽两次铃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并且,时间限制对于正反双方同样适用,正反双方每一个环节的发言时间都是对等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辩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方讲话滔滔不绝插不进话而失去表达机会,经常会遇到自己的发言由于被别人打断而中断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年龄、身份、性别、个性、职位等的不同而无法保证传播主体在地位上的平等,而辩论赛的时间限制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平等的条件,让阻碍平等沟通的因素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质询环节的设置。质询是辩手对于对方辩题所提出的任意一个概念、论点、论据展开的询问。一方只能问,一方只能回答,且盘问方有权力终止答辩方的回答。质询是一个剥开对方对概念和语词的华丽包装以便更直接、深人地探讨问题的环节,之所以要赋予质询方以主动性和打断权,则是为了保证整个问答过程按照质询方的意图进行。由于无法规定答辩方必须直面回答问题,所以只有赋予质询方主动权,才有可能避免答辩方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蒙混过关或逃避问题。因而质询环节的设置,是最大程度上避免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造成的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并在程序上限制辩手必须讨论质询方提出的问题,不跳出辩论的核心范围。综上,我们发现,辩论赛的规则设置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双方有平等的交流平台,并且在各个环节上都试图尽量减少语词的含糊性以及辩手的恶意逃避所导致的传播过程的中断,因而规则的设置是辩论赛区别于非正式辩论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辩论赛作为一项对抗性传播活动能够保证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基础。

2结语

辩论基本流程第7篇

【关键词】交际性;有效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45-02

教育专家吕淑湘说过:“撇下语言教文字,是半瘫痪的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课作为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一种新课型已经被大纲列入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研究不够,大部分教师执教时仍然深感困惑、力不从心,实施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

《走上辩论台》是一次操作性极强的口语交际课。例文向大家展示了一次辩论会的实录,通过主持人的发言以及正反双方的发言使学生们能了解什么是辩论,什么是辩论的语言,明白辩论会的具体过程,并且以此为根据,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真正的辩论会。内容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对于辩论,小学学生接触得比较少,辩论前要适当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明确正方和反方 ,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讲文明,懂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不失诙谐幽默。最好能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的录像。

辩论是一门充满思辩魅力的学问,辩手们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以及那 “三寸不烂之舌”都是辩论会的魅力所在。但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还达不到正规辩论会的水平,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只是借助于这种辩论的形式,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这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设计如下: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2、发展学生陈述、倾听、应对的交际能力; 3、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在辩论的过程中受到真情的感染,爱的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上。

目标的达成需要有合理的教法学法的支持,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点是“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模式的建构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交际,为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同时,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交流资料、同桌试辩——师生互辩、小组学辩——引导互动、全班参辩——辨证统一、评价延伸

学生活动特征:

情景导入,唤起参与——寻找话题,积极试辩——小组学辩,相互促进——全班交流,互动提高——回顾总结,辨证统一

在这种“交际”、“互动”中,学生是主体,但也强调老师引导、参与,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

 为了使我的学生享受到这样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去实现两个重要突破。

突破一:增强学生的互动性,体现口语的“交际”性。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脱离“交际”的谈话只是一种自我表达。离开了交际性,口语交际的实施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互动化,努力在教学中体现出充分的交际性。

突破二:注重口语训练的有效性、实用性。

目前许多口语交际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模拟。学生在课堂上所说的话,都是原来就会说的话,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关系不大。二是远离生活,随意找个什么话题来进行一下讨论,甚至把口语交际课变成了道德的灌输场。口语交际课,既不该是生活的简单模拟,也不该是远离生活的道德灌输,应该是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下面的教学环节:课前准备。

说到课前准备,我觉得口语交际课组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的资料准备不足,交流时可能就会出现只能磕磕巴巴地念自己带来的材料,或者许多学生想说,由于准备不充分而无话可说等情况。如果课前组织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搜集资料,课外的、课内的、生活中的,还有名言警句等。面对这些一手资料,老师最好还能指导他们整理加工,分门别类,将长文读短,长事说短,用三言两语概括下来。把“名言”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力求语言精练,运用方便。课堂上,老师再加以引导,点拨。渐渐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谈到教学评价,我想说两个方面。

1、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由敢说到爱说再到会说,激励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们更加能言善辩,同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励不善言谈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让他们感到“我能行”。

在运用激励性语言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你听得多专心哪!大家都像你这样就好了”“你的观点真新颖,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同学们,听到没有?漏洞就是这样抓的”。 “你这是在总结陈词,真好。”等等。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评语评价掌握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技巧,如学会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浓缩陈词等辩论方法。

辩论基本流程第8篇

1.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2.学生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技巧。

2.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2.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2.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2.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宄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2.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

2.7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