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8 16:52:16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ICU;专科护士培训;不足;对策

“专科护士”一词源于美国,是指具备一定条件的护士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具备相应专科能力并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1]。

近年来,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2],这对先进的临床监护技术和综合性治疗手段于一身的重症监护技术来说,培养具有ICU资格的专科护士更显得迫在眉睫。

1 ICU专科护士培训概况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训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于2002年8月对北京地区26所三级医院,18所二级医院的151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ICU护士没有接受过任何专科培训[3],同年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工作首次在北京市进行[4],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培训,内蒙古自治区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2008年开始执行。本院评为内蒙古自治区ICU专科护士培训东部区教学基地,2008年培训三期3个月/期共接收东部区的25家医院的84名护士,其中三级医院7家,二级医院18家。大专以上学历54名,在ICU工作5年以上32名,5年以下52名。

2 ICU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不足

2.1 师资缺乏 临床带教老师的规范化培养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些医院选拔了在ICU工作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承担临床带教任务,但目前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为数极少,临床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还须不断提高[5]。

2.2 护士进入ICU后培训缺乏多元化 护士进入ICU后培训尚未常规化、系统化。全国多数ICU护士培训仍以理论讲课、师徒带教为主。

2.3 教学中缺乏可参考的ICU专科护理实践标准 培训中缺乏统一的可参考的ICU专科护理实践标准,各培训基地按照自己的护理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临床带教,造成不同医院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和标准也各不相同。学员实习时需要用一段时间来适应实习医院的标准[6]。

2.4 教学基地设施须进一步建设 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科研能力有待加强[7]。

2.5 人力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不足是ICU护士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有些医院ICU科尚不具备基本建制(人员与床位比2.5∶3.3)标准[8]。

3 对策

3.1 师资培养

3.1.1 提高专业水平 ICU专业教师资格认证还是起步阶段,临床教学经验不足,这对每位临床教师都是巨大挑战。教师面临的都是各大医院ICU的骨干,所以必须要收集大量的相关书集、文献、资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使得临床教师对相关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临床教学不仅是学员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带教老师丰富自己的机会。

3.1.2 提升临床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逐渐发现临床中的哪些情形适合用于临床教学,哪些病例是很好的课件素材。临床教师要具备授课、提问、解决问题、组织教学、评估等多种教学技能,这些不同于教师传统授课和传递信息的角色,无疑对兼职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明显促进。

3.1.3 加强沟通与合作 ICU专科护士培训在制定教学课件上充分听取护理专家的意见,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临床教学基地及临床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合理的培训方式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专科护士培训要求,结合科室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ICU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如五年以上ICU专科护士培训计划,五年以下ICU专科护士培训计划等)要详实,可操作性强。

3.2.1 强化临床操作技能培训 临床操作技能是ICU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培训的关键项目,如呼吸机的使用、心脏电复律、心肺复苏、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操作技能,要进行规范培训,强化记忆,人人掌握。

3.2.2 提高专科护士理论水平 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护士的理论水平,如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教学查房、针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各种医学新进展展开讲座等。

3.2.3 培养专科护士的急救意识 培训基地要提供机会让学员参加危重患者的抢救,提高急救时协作配合能力、积极反映能力。抢救完毕后,由他们自己总结每一例抢救患者的过程及收获,然后对照规范抢救流程和要求寻找不足。

3.2.4 培养专科护士评判性思维 启发护士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护士的想象力,锻炼护士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3.3 培养专科护士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一方面为临床动手操作能力,主要通过肢体操作来完成;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反映在学员通过细微观察、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进行反复实践并达到理论或技术上的创新,这是临床实践能力的深层体现。无论是临床动手操作能力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是通过临床实践教学获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内涵[9]。ICU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学员到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从传统的被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临床教师则从教育给予者转变为教育服务者。临床教学基地有责任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3.4 建设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ICU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教学多集中在ICU病房环境下完成,教学环境有限、教学设备欠缺的问题急需解决。本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教学基地受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满足了内蒙古自治区专科护士培训要求。希望其他临床教学基地所在医院能够高度重视ICU专科护士培养工作,不仅要从政策上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要从经济上增加教学投入[10]。

参 考 文 献

[1] 张平平,张江雁.日本临床护理专家及专科护士的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6717.

[2]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国护理管理,2004,4(4):1920.

[3] 王欣然,王丽华,等.ICU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方法与体会,现代护理,2005,411(17):14021403.

[4] 王丽华,应岚.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项目实施过程.现代护理,2005,1(15):13051306.

[5] 朱晓玲,郑业伟,等.ICU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556.

[6] 蔡虻,ICU专科护士培训中临床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5,11(10):811.

[7] 吴晓英,胥小芳.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准入与现存问题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8):44.

[8] 应岚.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5,5(5):15.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ICU;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通过分析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继而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最终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ICU多为危重或大手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自理能力差,属于高风险科室。因此,在ICU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患者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神志不清时意外坠床;特殊的外出检查或转运时心跳、呼吸的停止;抢救、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或是被动形成的压疮;院内感染;护患沟通不当等不安全因素使护理风险加大。

1.2 信任危机的风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与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也有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巨额赔偿金。

1.3 医患沟通不当的风险

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或人工气道的建立),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医护沟通的难度;护理人员不注意交谈方式泄漏患者病情及隐私,给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带来负面影响。

2 ICU护理工作风险管理与对策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法律法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

2.1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每月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集体制定防范措施。

2.2 注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环节管理

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并及时汇报、记录;需通知所到科室及时接待;转运中的机械、物品必须备齐备足;电梯等后勤

保障应准备到位;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这些细小的环节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使护士成为责任人。

2.3 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患者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

2.4 讲究科学沟通,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与治疗监护的封闭式病房,无家属陪护,患者家属难免会担心患者是否会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在患者入住ICU时,应详细向清醒患者、家属介绍病房的环境特点及管理制度。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有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必须使用药物镇静或者约束带约束。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3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患者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4 讨论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应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注重强化护士工作的流程,落实护理安全工作,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 ICU病人;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我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自2006年1月成立封闭式的ICU病房,开展全护理工作六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两年来,通过病例筛选,对急诊入院收住ICU病房、意识状态清醒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的归纳,目的在于通过分析ICU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精细化护理干预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应用于临床,有效减少和预防ICU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谵妄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将观察的60例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ICU患者60例,意识状态清醒,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心肺功能不全病人11例,严重创伤、多发伤病人18例,急性中毒病人15例,急性心脑卒中病人12例,其他4例。

2 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焦虑、恐惧

2.1.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身体疼痛不适;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不确定性;对诊疗环境的不熟悉;经济负担过重,疾病造成的对家庭、工作、社会关系的影响等[1]。表现为病人缺乏安全感,孤独无助,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病人接受信息和沟通的能力下降

2.2 抑郁、怀疑

2.2.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由于不知情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对于患病后可能会失去健康、生活工作能力等,缺乏信息传递和对治疗的信心而感到不安、抑郁,表现为:悲观、绝望、忧愁、冷漠、情绪低落、与医护配合程度下降等[2]。

2.3 精神谵妄

2.3.1 原因及表现 封闭式管理的ICU患者,因探视的限制,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身体约束和活动受限,频繁、未经允许的肢体接触和个人空间的侵犯,持续的照明,持续的高噪音水平等,导致病人发生精神谵妄,感觉失衡和定向障碍。表现为病人出现幻听、幻视,思维无序,脾气固执,对治疗的耐受性差:存在攻击、伤害、拔管倾向,无法通过沟通进行安抚。

2.4 睡眠紊乱和昼夜节律失调

2.4.1 原因及表现 睡眠障碍表现为患者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睡眠丧失、中断等,是ICU病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不能减轻的疼痛、烦躁和焦虑,身体约束和活动限制,高噪音水平及光线刺激,连续不间断的治疗护理等,是睡眠紊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身体疲惫、疲乏,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能量消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3]。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减少探访限制,延长陪伴时间。病室内摆放家庭照片、物品,创造一个较少不适的环境。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术,播放喜欢的音乐,进行治疗性肢体接触等[4]。

3.2 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中的应激原 通过镇痛、镇静治疗、的改变、保温及降低病室光亮度,保证患者睡眠。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保证至少有一段持续90分钟不被打断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噪音:医护人员工作做到四轻,使机械声、报警声、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解除不必要的肢体约束和活动限制。增加患者对护理及环境如照明、洗澡时间、饮食的控制感。给予重复的、频繁的有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定向力指导。确保患者能看到窗外,并沐浴阳光。

3.3 ICU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运用 强调首诊护理责任制,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减少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做好床旁护理,鼓励病人描述并表达恐惧心情。与患者进行对话时语气应平静,语速缓慢。护理人员每班交接时要正式向患者打招呼或道别,每次给予治疗性的肢体接触时间不少于5分钟,每日3-5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自尊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全身暴露的时间、次数。建立“安静护理时间”段如下午2-4点,在这个时间段将环境中整体的光亮和声音尽可能降低,同时避免可能增加患者应激的操作(在这段时间内,皮质醇与其他与应激相关的激素的分泌水平最低)。

4 讨论

ICU病人的焦虑、恐惧、抑郁、怀疑、睡眠障碍、精神谵妄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单一出现,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效应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ICU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护理工作量。通过对收住ICU患者在入院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建立和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早期、充分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因素对心理影响的应激原,将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ICU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阻断ICU患者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因素等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病人生理应激反应水平,减少应激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给患者带来的实惠,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不断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杜绝了护患纠纷及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兆秀,王宗兰,等.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45.

[2] 李凤玲,高诚,李秀玲.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4.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护理管理;ICU患者转接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美国湖地医疗中医于1989年提出的管理概念,主要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式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从而形成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及反馈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1]。目前我院的急诊-ICU的转接工作中存在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我院为了有效提升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效果,故实施了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急诊重症患者需要向ICU转接的患者112例,男患者67例,女患者45例,年龄29岁~76岁;2012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接受的急诊重症患者127例,其中男患者73例,女患者54例。

1.2方法

1.2.1建立专门的急诊-ICU管理负责部门

本院除设立急诊科室和ICU的管理部门,在另行设立专门的急诊-ICU管理部门,委任专科护士长对其管理,保证急诊-ICU无缝隙护理模式的顺利实施。

1.2.2规范急诊-ICU的转接程序

在进行转接前有急诊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主治医师共同评估患者转接的可行性与风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等情况做好详细的了解及记录;确定患者可以转接后开始准备相应的转接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建议呼吸气囊等;在转接过程中必须安排一位有5年工作经验且态度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与一名患者的急诊医师在场;注意患者在转接过程中保持安全的、保暖及隐私部位的保护,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工作准备。

1.2.3详细急诊-ICU的转接内容

医院可自行设计急诊-ICU的转接单,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结果、用药情况、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护送护士、各项生命体征及相关项目的情况、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急诊科病房时间及到达急诊科病房时间等。当患者被转接到ICU后,由急诊护士填写到达ICU的具体时间,由护送护士与ICU护士共同做好患者到达ICU的一系列工作。ICU护士再次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与急诊科护士填写好记录单后确认签名。记录单一式两份,急诊科与ICU和保管一份。

1.2.4重视提升护理人员的应对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前,急诊科及ICU的护理人员要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急诊-ICU的转接程序与内容和提升自己应对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现场模拟突况,保证护理人员能应对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中出现的紧急情况;通过模拟案例,加强急诊科室与ICU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与反应力。在培训期间,对于护理人员出现的任何错误都不要进行责罚,要耐心的进行纠正;若发现是制定的流程有问题,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对比急诊ICU患者的转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六个月与实施前六个月患者对满意度及转接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实施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53.54%。实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为88.39%,两组数据,结果(P

2.2 实施后急诊-ICU患者转接情况明显好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随着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急危重症患者要被要求展开早期高水平的救护[2]。因此核价医院纷纷开始致力于提升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效果,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救治。无缝隙护理管理通过对整个转接中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细致管理,规范急诊-ICU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保证了患者的病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救治,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而单独设立急诊-ICU护士长可以让急诊科室与ICU更容易沟通,及时有效的处理急诊-ICU转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进行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护理人员应对处理紧急状况的能力,也增加急诊科室与ICU护理人员之间的默契与合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实验本院发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不仅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情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也相应的提升许多。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鼓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有提升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交接效率与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值得在急诊ICU患者转接护理管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ICU;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各单位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处置存在的护理风险,以实现最低的医疗成本,确保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1]。ICU是对患者实施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要求相当高,且难度较大,导致潜藏各种日趋明显的风险。因此,必须及时防范护理风险事件,才能确保护理安全,降低护理事故发生率。为了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对收治的ICU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12例ICU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97例,年龄在44~60岁,平均年龄为(50.64±4.68) 岁。同期收集212例ICU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在43~60岁,平均年龄为(50.06±4.63)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可比性。本科室共有护士20 名,其中主管护师2 名,护师8 名,护士10名。

1.2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在ICU护理管理中,成立质控小组、药疗组、仪器维护组、消毒隔离组等,并明确各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及标准。定期召开1次/月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会议,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原因,讨论并加以改善系统和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出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案,切实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2.2落实三级护理质量控制 管床护士负责管理患者的一切活动行为;护理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护理质量;各组的组长必须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检查,全面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不断健全完善ICU科室的规章制度,及时防范护理施工的出现,增强护理的安全性。

1.2.3识别护理流程潜在危险因素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对减少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在给药环节、高危药物注射、各类特殊管道护理、输血等高危技术操作环节中,灵活应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全方位的防范对策。

1.2.4提高ICU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护理中结合ICU室实际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安排护理任务,全方位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岗前以及在岗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另外,加强安全护理培训,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使工作人员形成强烈的风险意识,增强护理书写的规范性,以降低护理差错率。为了提高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可建立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弥补工作中的缺陷。

1.2.5护理风险控制 ICU科室必须定期组织护理查房活动,展开操作示范和技能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落实导师制,提高医护人员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在发生诉讼或纠纷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据。对于ICU重症患者必须根据其病情变化,结合患者大出血、窒息等突发事件,进行拟定断风险预防机制,不断完善应急处理流程,加强输血、抗生素等合理应用管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投诉率、差错率、风险率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投诉率、差错率、风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病房护理质量情况 研究组护理人员在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专家指出[3],临床活动中难免会存在风险,其临床活动存在着风险与效益密切密不可分。ICU护理管理中潜藏的风险,主要如下:①缺乏完善的护理制度。卫生部新制度不断出台,给ICU护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掌握新规章条例,无法严格遵循护理规范标准,造成了护理事故的发生;②护理人员自身隐患。由于ICU科室工作量较大,强度高,容易引发护理事故。护理人员责任心淡薄,约束力较差,对仪器的正确操作部熟悉,护理记录书写随意等。同时,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护理工作低下。

因此,针对IUC护理中潜在的风险隐患,从而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以降低护理问题发生率,防范护理风险的出现,从整体上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树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降低风险中人为及系统因素,减少组织上的风险,确保医疗质量的提高。ICU患者病情复杂,创伤较大,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作为ICU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充分的急救知识,熟练操作监护、抢救仪器,全方位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投诉率、差错率、风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ICU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各种护理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从根本上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确保患者身心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发生率,最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70-72.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6篇

重症监护室(ICU)是以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组织形式,是现代急诊医学及危重病医学发展的产物。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1]。我校护理专业自1999以来,在大专和本科护理专业的实习中,安排实习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在ICU病房实习。因为ICU的患者、病情以及管理的特殊性,护生普遍反映在实习中有关健康宣教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就实习护生健康宣教带教中常见的问题做以下总结。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在ICU中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生普遍认为ICU病房是危重患者医疗集中与加强处理的场所,它的最大特点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和现代化监测与治疗仪器的集中。护生初入ICU,目及之处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先进的监护仪器和各种仪器发出的警报声。大部分同学认为能及时的抢救生命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及时地实施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就可以了,而健康宣教可以在以后其他科室的治疗、康复护理中进行,忽略了在ICU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1.2 健康宣教的手段、方式单一 护生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健康宣教时,宣教的方法单一。护生所针对的ICU患者有别于其他的患者群体,他们病情重,病情可能瞬息万变;而且患者在ICU的周期短,转入其他科室的时间快。护生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有限,影响了健康宣教的实施。同时由于护生本身普遍年龄偏小,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限;知识水平及其运用语言能力也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宣教的实施。ICU的工作需要兼具监测、治疗重要脏器功能状态的两大职能。一个合格的ICU护士需经过正规的训练,同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实习期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ICU的工作性质,学会基本的监测,掌握基本的急重症护理操作,同时尽可能的实施健康宣教。

2 对策

为提高护生在ICU病房健康宣教的实施效果,我们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提高认识 如果宣教者,即护生本身都不重视ICU的宣教的重要性,那么,认真地实施就是一句空话。我们除了在理论上加强教学,同时通过各种案例教学,加深同学对宣教重要性的理解。在普通病房的护理工作中,健康宣教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ICU,护生忙于各种监护和操作,健康宣教更易流于形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案例教学的效果较为理想。随着多媒体在临床教学的应用,我们可采用综合模拟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配以声音、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其中体会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而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2.2 加强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 要实施好健康宣教,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试想,一个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坚实理论基础的护生,怎样能建立护患间的信任,又怎能很好地实施健康宣教呢?护生在学校里学习过《急救护理学》,但未系统学习过《急重症护理学》。而且因为课时有限,急救护理的内容只是粗略地介绍相应急救的内容,与实际的ICU工作还有很多的差距。我们在护生进ICU之前,安排几次系列讲座,由ICU病房资深护士或学校临床教师担任授课。内容包括内、外等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急重症患者的主要监测项目,常用监护仪器的基本操作,主要监测项目的常用参数,临床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项目。系统化的讲解仅仅是加强知识、技能体系的第一步,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实习生在实习中不断地加强和巩固。

2.3 注重沟通技巧,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 护生在了解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后,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宣教能力。总的原则是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需施教[2],采取灵活多样的宣教方式,加强宣教效果,重视信息沟通双向性。健康宣教形式应体现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特点、医学科普知识掌握和渴望程度不同,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灵活机动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做治疗、护理时,可以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除采取一对一的口头宣教外,还可在每个床位前放置健康教育手册,方便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取阅。也可采用书面指导等形式进行宣教。同时注意了解患者的接受情况,在宣教工作中应努力激发患者自身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求护生明确ICU的特殊性,宣教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患者本身,还需对家属做好相应的宣教工作。同时注意患者病情一旦稳定,在转科前也需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为下一步的康复治疗做好准备。这种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要让护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

2.4 加强知识宣教的同时,加强心理上的健康宣教 ICU病房因其管理的特殊性,原则上不允许家属陪伴,清醒患者易产生孤独、恐惧、寂寞感;昏迷、麻醉苏醒后的患者时常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患者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很强,所以心理上的健康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患者认为医生和护士大多关注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关注多种监护和治疗,而忽略他们本身。我们在带教中要求护生在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尽可能在患者的视野内活动,说话时靠近病床,语态亲切、自然,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要花时间了解患者的理解与语言交流能力,在做治疗、翻身等操作时,通过神情、言语、动作给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随时将对患者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透露给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在这特殊的环境中有医务人员在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带教教师的建设管理 临床带教是培养素质型、多向型、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3]。护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已有一定的基础。但ICU的重症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健康宣教又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我校要求临床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下临床,及时掌握临床一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在前期的教学中,就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实习过程中,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与带教教师的作用密不可分。一位称职的带教教师不仅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来感染护生,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良好的护理道德,同时要教会他们怎样利用好的方法、方式,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将健康宣教融入临床护士的工作职责中,建立健康教育考评指标,并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4]。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护生造就成为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5]。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我们需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护生健康教育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刘雪琴.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2 张静,陶红.急救护理学的综合模拟教学.南方护理学报,2002,9(6):53.

3 王翠丽,王克芳.护理本科临床教学情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17(4):304-305.

4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ICU;护理;床旁交接班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65-02

ICU是医院综合抢救、治疗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ICU的病人有着病情危重、病种多样、病情不稳定等特点[1],对病人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在床旁交接班中详尽了解病人情况和连续护理措施对ICU病人护理至关重要,既能保证护理质量又能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2]。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在床旁交接班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了解病人情况不够,不能很好的对病人进行连续性护理。为了提高交班质量,提高护理质量,排除安全隐患,笔者探讨运用“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模式在ICU护理床旁交接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病房20张病床和4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按标号将1~10床分成观察组,11~20床分成对照组,将46名护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理1~10床,对照组护理11~20床。观察组中男护士3人,女护士20人,副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3名,护士9名;对照组中男护士2人,女护士21人,副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2名,护士10名。收入病人随机分到各病床,所有护士均为本科学历,都经过ICU岗前培训,取得认证的ICU专科证书,工作经历都为3年以上。两组病人疾病严重情况、护理人员性别构成比、护士职称和学历、工作经历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每天晨间护士床旁交接班后,检查ICU护士交接班的床单元,并由同一护士长按照“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内容进行检查,对所有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进行准确记录,统计分析对比两组不符合项目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2 结果

一个月后,观察组采用“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共检查200次,其中不符合规范要求项累及208项;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共检查200次,其中不符合规范要求项累及41项。两组床旁交接班不符合规范要求项目比较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ICU中病人病情较复杂且危重,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在ICU护理工作中对护士要求很高,不仅在护理质量上达到高标准,而且应在护理细节上做到一丝不苟[3]。护理床旁交接班工作在ICU护理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有效护理,而在传统交班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包括在交班前未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未能完善病人基础护理;而在交班时有些护士为应付工作,交班过于形式化,对病情交待不全面、不仔细,存在对重点问题的遗漏、对细节问题的忽视[4],从而造成接班护士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为规范交接班,提高交接班质量,排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采用“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流程进行床旁交接班,其中共有31项,包含所有交接班内容和要求,按照次标准化流程执行,能提高交接班治疗,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具体流程如下[5-7]:(1)病人基本情况: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主管医生、阳性体征、构成“八知道”;基本病史:①神经系统:体温、神志、瞳孔、精神状态、昏迷评分、有无镇静、沟通程度、有无焦虑情绪,肌力、肌张力、肌肉萎缩、肢体畸形、关节僵硬、震颤、抽搐、肌痉挛,其它。②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形态、有无插管、呼吸机模式,有无咳嗽、咳痰,痰液性状,其它。③循环系统:心率、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用药情况,输血情况,留置静脉管道情况,其它。④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胃管、胃肠减压情况,饮食情况,其它。⑤内分泌系统:血糖健侧情况,其它。⑥泌尿系统:尿量、尿液颜色、性状,有无尿管,有无透析,其它。⑦皮肤情况:皮肤颜色、感染、温度,有无皮损,其它。(2)监护仪:各参数有效显示,报警系统有效开启,各导联线位置正确。(3)监护床:无污染,性能好,仪器物品放置使用合理,电源放置无安全隐患。(4)呼吸机:参数有效显示,报警系统有效开启,加湿器开启湿化用水,湿化用水水容量合适,积水平存冷凝水不超过容器1/3,呼吸机管道内无水珠,机器性能良好。(5)颅脑降温仪:显示面板有效显示,报警系统有效开启,传感器连接正常,冰帽无破损,无缺水现象。(6)治疗带、吸氧装置完好备用:治疗车清洁、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清楚,治疗盘无污染、无过期,吸痰器、呼吸器完好备用。

本研究采用“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流程进行床旁交接班和常规交接班比较,明显减少了病人情况,监护仪,监护床,呼吸机,颅内降温仪,治疗带、吸氧装置完好备用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要求项目,减少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强化护士的交班意识,提高交班质量,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帮助帮人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诉,采用“八知道-系统化交接班”模式完成交接班,能明显提高床旁交接班的质量,减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永,覃惠娟,胡艳宁等.“八知道-系统交接班”在ICU护理床旁交接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1):94-96

[2] 黄琴红,曹燕,朱萍等.ICU实施标准化护理床旁交接班考评系统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05(12):1144-1146

[3] 曹燕,黄琴红,曹晓东等.标准化床旁交接班考评系统在ICU新上岗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1):88-90.D

[4] 王融融.ICU床旁交接班国内外现状综述[J].中外健康文摘 ,2013,14(20):78-79.

[5] 陈巧玲,林惠珠,林秀霞等.分组交接班模式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186-3188..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第8篇

【摘要】目的 总结 “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在ICU患者家属入科宣教实践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1年10月入住ICU患者共58名,按入住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言”沟通方式对患者家属行入科宣教,实验组采用“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满意度调查法、是否因入科宣教产生护患矛盾三者相结合来评估两组的沟通效果。结果 问卷调查法显示,两组对入住ICU须知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因入科宣教产生护患矛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使患者家属更清楚明白地了解入住ICU相关事宜,能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效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

【关键词】ICU 语言 书面 家属入科宣教

ICU是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场所[1]。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导致家属情绪紧张、慌乱。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家属行全面有效的入科宣教,成为降低护患矛盾和提高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问题。我科于2011年9月~10月在对患者家属入科宣教中采用“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1年10月入住ICU患者共58名,按入住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言”沟通方式。具体为:患者入科后,责任护士与家属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1.2.2 实验组采取“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具体为:①制定详细全面的《ICU入科须知》,内容包括:ICU的科室性质、相关规章制度、探视时间及注意事项、病人的饮食和送餐时间、与医生病情沟通时间、缴费流程、需为病人准备的物品、联系方式等。患者入科时,责任护士将《ICU入科须知》交给家属,嘱其仔细阅读,在有疑问的处做好标记。②详细讲解,耐心答疑。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患者的主管医生及本科的科主任和护士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ICU入科须知》中的内容,对家属存在疑问的地方,应耐心解答,做到全面细致的沟通。③共同签署《ICU入科宣教》。当家属对患者入住ICU的相关事宜无任何疑问后,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在《ICU入科宣教》上签名。在《ICU入科宣教》中,会写明患者的一般信息、目前所在科室的相关规章制度、患者目前所需的护理措施、家属联系方式及特殊事件(如患者皮肤问题、所带入物品及物品去向等),并在最后注明“已仔细阅读及了解《ICU入科须知》”。《ICU入科宣教》一式两份,一份入病例,一份科室保存。

1.3 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满意度调查法、是否因入科宣教产生护患矛盾三者相结合来评估两组的沟通效果。分别在患者入科第二天对家属发放问卷,问卷的内容为《ICU入科须知》及《ICU入科宣教》中的内容,调查家属对入住ICU相关事宜的了解程度及行入科宣教的有效程度。在患者转科或出院时,调查患者家属对患者入科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观察及记录是否因入科宣教而产生护患矛盾。

1.4 统计学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满意度调查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家属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表1)

表1 患者家属对入住ICU相关事宜的了解程度

2.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表2)

表2 患者家属对患者入科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3 两组患者家属是否因入科宣教产生护患矛盾(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是否因入科宣教产生护患矛盾

3 讨论

3.1 “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使患者家属更清楚明白地了解入住ICU相关事宜。患者在入住ICU后,由于病情危重,家属对医院环境和工作人员的不熟悉,对面临失去亲人生命的威胁,会感到无助、害怕、焦虑增加[2]。在入科时,护士用“书面”沟通的形式,让家属第一时间了解ICU。接着,护士用“语言”沟通的方式,通过亲切的话语,耐心的讲解,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家属更进一步地认识ICU,清除明白地了解入住ICU的相关事宜。

3.2 “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ICU,结束承担着患者代言人和保护者的角色,这些压力会造成某些家属心理环境失衡,并激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需求[3]。护士通过“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给家属有求必应的印象。使家属更加信任护理人员,进一步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3.3 “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有效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入科宣教是家属对ICU护理人员的第一印象。简单草率的入科宣教往往会引起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满,也会因为家属对入住ICU的不了解造成许多护患矛盾。完善详细的书面资料,亲切和善的话语、耐心细致的讲解能使患者家属全面地认识了解ICU,拉近护理人员和家属的距离,使患者及家属愉快的接受治疗[4]。从根本上扼制护患矛盾的发生。

ICU患者家属入科宣教是ICU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与“书面”结合沟通方式,能做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与家属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红琴.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

[2] 卢 岩,朱延力.急危重病人家属需求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8.

[3] 胡贝贝,庄一渝.ICU患者家属、护士及医生对家属需求认知的差异[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4):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