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小学体育课的现状

乡村小学体育课的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19:57

乡村小学体育课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银川市 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 差异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义务教育中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别,而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上的不均衡现象和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校体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社会总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银川市西夏区城市、农村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中学和农村中学人数都较多。本文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经费、课余体育、课程资源差异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形成银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差异的原因,提出逐步缩小银川市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差异的措施,以期为银川市城乡体育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提供思路。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教育公平相关界定。

我国学者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对教育公平是这样界定的: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杨军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写道: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特别是公共财政支持的教育资源的配置。郑金洲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将教育公平地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分享当时、当地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由此可见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公平及受教育的机会、过程、质量公平,它不光指物质上的公平,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上的公平。

1.2城乡的相关界定。

我国有关城乡的划分在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中有明确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位,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乡村是指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集镇和农村。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银川市西夏区的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对象为西夏区城市4所初级中学、村镇3所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

表1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学校统计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关于城乡体育教育资源研究的文献资料及学术著作,对银川市西夏区初级中学的体育资源进行描述及引起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差异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2.2.2实地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对银川市西夏区的7所初级中学分别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体育管理人员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西夏区城市和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2.2.3问卷调查法。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了《银川市西夏区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问卷》,从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课外体育五方面,对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

本调查对银川市西夏区城市4所、村镇3所,全部7所初级中学,共向调查学校的体育组组长发放问卷7份,回收7份,有效问卷7份,进行相关问题调查。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获取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分析。

3.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现状及差异分析

3.1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现状分析。

体育器材、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保证学校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为了保障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教育部于2005年组织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为了响应“全民健身”计划及更好地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银川市西夏区教育主管部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对银川市西夏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力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夏区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导致城乡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

表2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使用现状调查表

调查显示,银川市西夏区有25%的城市中学体育器材充足,而农村中学这一比例为零。75%的城市中学的现有体育器材可以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农村中学的这个比例也占到了66.7%,只有一所农村中学器材相对缺乏,也就是整体上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器材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为增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统一配发。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夏区城市初级中学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4.46m■,村镇初级中学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9.24m■,比城市学校的人均活动面积的2倍还多。

表3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人均占用情况调查表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一所城市中学没有田径场和足球场地,其他几所城市中学也因城市规划等原因导致学校体育场地不足。村镇中学的场地虽然在面积上相对富余,但是在场地的质量上却明显比城市中学要差很多。比如城市中学的田径场、排球场、足球场基本上都是塑胶、假草材质的,但是农村学校大都是煤渣、泥沙场地,没有一所学校是塑胶场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城乡中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中学因位于比较好的地段,土地比较紧缺从而导致学校活动场地较少,而农场中学因位于农村,土地面积比较宽裕,所以活动面积相对比较富余。另外,城市经济条件比农村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有限。所以城市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都教农村中学好。

3.2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师资资源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兴趣爱好培养的关键阶段。中学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指导者,还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完美体形及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健身意识的培养等重要任务。所以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水平。本文从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三个方面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的体育师资差异进行分析。

3.2.1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生比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该地区城市中学体育师生比约为1:510,农村中学约为1:308,农村中学学生对体育教师占有率明显大于城市中学。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每25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西夏区城市中学现缺专职体育教师15名,农村中学相对较少但是每所学校至少缺一名专职体育教师。

表4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生比现状调查表

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较大缺额,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几年国家城镇划的发展,导致很多农民进城发展,其子女也随之进入城市学校读书,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少了,而城市学校的人数大量增加了,但是教师的缺口却没有及时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由原来的每周2节课增加到3~4节课,但是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

3.2.2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现状分析。

教师职称和学历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低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教师素质的指标。从学历上看,西夏区的城乡初级中学现有体育教师都是本科学历,没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而村镇中学里有少量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

表5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调查表

从现有体育教师职称上看,中教一级、二级职称占绝大多数,其中个别城市学校也有中学高级职称体育教师。从整体上看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稍好于农村中学。但是,从表5可明显看出西夏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职称结构都明显不合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教师职称评定中有一项指标是体育教师带队参加国家级、省级或地市级比赛,学生取得的名次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而实际上西夏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地区,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减少。

3.3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开发是正常开展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开发及通过体育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最终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表6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现状调查表

(注:表中A类课程代指:田径、跳绳;B类代指:篮球、排球、足球;C类代指: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D类代指:武术、体操;E类代指:校本课程资源)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的7所学校基本都开设了田径、跳绳及传统的三大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在调查的7所中学中有5所已经或正准备开设校本体育课程。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体操、羽毛球、网球、毽球等课程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只有华西中学开设了武术课。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无明显差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校场地等基础硬件设施不完善,不具有开设这类课程的条件,二是学校缺少教授这类课程的专业体育教师,三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上课人数较多,一个老师无法全面照顾。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有4所学校开设或正准备开设校本体育课程,具体的校本体育课程有木球、押加、花炮、蹴球等。这也表明国家实施的三级课程资源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3.4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课余竞赛、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开展形式。

表7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开展现状调查表

(注:早操指广播体操,大课间操指眼保健操、韵律操等,课余竞赛指运动会、篮、拍、足等球类及广播操等比赛,其他指拔河、集体跑、越野赛等体育活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以早操、大课间操、课余竞赛等形式开展的课余体育的学校最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课余活动便于开展,同时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而增加的活动。

3.5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情况的现状分析。

活动经费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是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先决条件、重要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表8 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现状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都有体育活动经费安排。其中调查的4所城市中学中体育活动经费都在5000元以内,农村中学8000元以上的经费投入占33.3%,有较大差异。整体上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大于城市中学的主要原因有: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逐年加大,但实际上农村中学生源却在减少,所以西夏区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相对充裕。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优质生源开始流向城市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中学的升学率。农村中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加大对体育活动的投入等方式,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弥补文化课成绩的不足,从而提高升学率。三是农村中学学校领导相对城市中学校领导来说重视体育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器材使用及场地质量、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占有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中学在体育器材配备及体育活动场地质量方面均好于农村中学,但是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则农村中学大于城市中学。

4.1.2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师资方面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资在数量、职称、专职与兼职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在数量上的缺额远大于农村中学,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明显高于农村中学,同时农村中学兼职体育教师情况也较城市严重。但是在学历、年龄方面西夏区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没有明显差异。

4.1.3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内容设置上无明显差异。

4.1.4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无明显差异。

4.1.5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方面有明显差异。整体上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较城市中学体育经费投入大。

4.2建议

4.2.1针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器材使用率、体育活动场地方面存在的差异,应该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整体投入,加强对体育器材使用的管理,确保配发器材充分利用。着力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活动场地质量,提高城市中学人均场地占有率。

4.2.2加强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业务水平,重视体育课程作用,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待遇,增加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编制。

4.2.3城市中学应该再进一步加强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执行力,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组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农村中学应该充分挖掘周边的体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如开展越野跑、班级之间的各种友谊比赛等。

4.2.4农村中学要管理、使用好每一笔体育活动经费,城市中学应进一步加大对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学校有关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体育经费的投入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应该组织策划一些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主动要求申请活动经费。

参考文献:

[1]诸嘉.基于教育公平的江苏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石绍斌.城乡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郭雅娴.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第2篇

关键词:师资力量;农村;基础教育;特岗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38-01

一、师资现状

(一)导子乡师资现状

经访谈发现,2012年初,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共有小学生2210人,有小学在编教师88人,特岗教师6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3人,共97名教师,其中在编教师有17人因病或其他原因在编不在岗,所以师生比为1:27.6。全乡有2所中心完小,6所乡村小学,每个乡村小学平均有学生145人,教师7人,师生比为1:20.7.

(二)导子中心完小师资现状

从校教务处获知,截至2012年初,导子中心完小共有在编教师17人,特岗教师5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1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分三个层次:50岁以上的老教师;40岁左右的中年教师;20-26岁得年轻特岗教师;其中老教师偏多。

二、师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一)导子乡的师资特色

从1999年至2010年间,每年有7至8个教师退休。近几年,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部分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及一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2010年至2011年学校陆续招聘4名文化特岗教师,一名体育特岗教师,加强了学校综合师资力量。2011年底,导子中心完小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审核,被评为省合格学校。

(二)特岗教师

从2010开始,耒阳市实行了由省教育厅直接招聘特岗教师政策,导子乡陆续招聘了6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是一批年轻合格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她们带给了学校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潮流。

三、导子乡师资力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师资短缺

导子乡虽然聘请了一些代课老师,招聘了特岗教师,但1:27.6的师生比,使导子乡未来的师资力量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方案的实行,学校需要更多适应以课程改革要求的专业教师。

(二)教师考核单一

尽管导子乡对教师的考核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侧重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这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放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特岗教师需扎根农村基础教育

特岗教师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不利于其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导致他们不愿长久在农村坚持下去。但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实行特岗教师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如果特岗教师大部分下农村是为了服务三年后的教师编制,并不是真心愿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这不能根本上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扩充教师编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基础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年知识分子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来;其次增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待遇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专业的年轻教师,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血液的注入。但在教师引进制度、福利完善和职称发展规划等方面往往难以让年轻的老师满意,而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合理的职业发展晋升制度、奖励制度和较为全面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年轻的教师趋之若鹜,这就造成了大量年轻教师驻留城市,但城市对教师需求毕竟有限,而农村年轻教师却严重缺乏,造成农村“教师荒”的现状。

第3篇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如何?体育课开课率怎样?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如何?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曲宗湖教授为组长的“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历经两年的调研论证,日前在山东师范大学进行了课题成果报告。他们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在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谓任重而道远。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达72%,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以上,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

第4篇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差距

一、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以辛堤头小学为例)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2010―2011学年参加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佳市辖区辛堤头村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在与乡下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乡村教育的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大部分同学们用方言与老师交流,甚至有同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仍使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老师不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几乎没有去向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势,因而了解外界的信息较少;乡村小学的师资较薄弱,甚至有些班级是一位老师带全科,科目设置也较简单。在义务支教之前,辛堤头小学很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省情文化科目。

第二,有些科目如英语、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采用“这些词语写几遍,这些单词写几遍”这种方式,不去区分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上思想品德课之前来到教室,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把思想品德科目看作副科,不少同学提出留出部分时间让他们去写主科目作业的建议。支教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的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形出现。

第三,学校没有设置机房,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操场,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校服,小学生放学后学生直接涌出教室,没有设置实验室,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因而操作能力较差。乡村小学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养成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

第四,乡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潜能的开发不予以重视,这样会更加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乡村儿童入学之前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文化层次低,因而乡村学生辍学率大于市区学生。

二、城市教育的基本现状(以金明中学为例)

2012-2013学年下半年进入了实习阶段,在开封市金明中学(包括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观察到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同学们上课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很熟练地去操控自己的机器,教师在讲完课程后只需把学案和教学视频传到网上邻居的共享文档中去供学生去自主学习。

第二,市区小学设置课间操,跟随广播的口令去做操,锻炼身体;小学生放学后学生有秩序地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校门。

第三,市区小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学校设立实验室,同学们利用设备仪器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操作,增强创造性思维;市区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四,市区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已引导学习部分基础知识。还传输家长职业的相关信息。

三、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及应对措施

胡定容、朱京曦在《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现,城乡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差异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与教学资源相比较,教师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影响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而且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的差别。在2012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采取得应对措施应包含如下:

第一,教学设备和教材应与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改革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强调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乡村教师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

第三,乡村学校向城镇地区迁移,减轻农村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避免教育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教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构建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定容、朱京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40

[2]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6

[3]毛乃佳,邓琪,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2

第5篇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体音美这些副科严重缩水,由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周两三节缩减到一节,甚至没有。另一方面,这些课缺乏专业教师,而任课教师多是不会上体育,体育课上学生自由活动,美术课照体宣科、随意画,音乐课大多是欣赏课,由教师放放音乐,学生听听而已。

为什么让体音美课如此偏离轨道呢?一是过分追求应试教育的后果,我们将主科语、数、外成绩成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唯一法宝,所以这些所为的副科不为重视。二是当前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往往缺乏专业的体音美教师。即使有一半个这些特殊学科的教师,也都成为语文、数学课教师的主力军,根本腾不出手专门负责体音美教学。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音美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我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部分中学有专职体音美教师,而各别中心小学配备有,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微乎其微,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音美课程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三是农村学校尤其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小班小校多,小学包班较普遍,一名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同时胜任多门科目的教学,目前担任体音美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低,无法满足课程设置和教学需要。有限的专业教师难以传授专业课。四是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家长重视力度不够,在意识上,家长对体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体育、艺术当做是孩子的必修课;其次,在经济上,农村的家庭可能都不是很富足,没有过多的条件去满足孩子额外的需求。即使有的农村家庭条件较好,但是由于农村的专业体育艺术师资缺乏,也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正规学校的体育、艺术师资都很有限,更不用说校外的体音美培训师资了。所以,即使农村孩子有钱学但是没人教。因而在农村孩子的体音美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孩子对体育特别是艺术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体育、艺术课程是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兴趣爱好的有效途径。农村体音美教师的短缺,必将影响到现代农村人口素质的。久而久之,学校里的体育、音乐、美术就形同虚设了。

作为老师,面对农村体音美教学的现状,我深感担忧,孩子们唱不好国歌,唱出的国歌音调高低不齐,五画八门;画不出心灵之作,更谈不上体育技巧。我深思,难道我们不能因地制宜吗?引进传统体育项目、当地的农村艺人请进课堂,提高农村体音美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课业负担 城乡差别

一、问题提出

自2001年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依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本研究在对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小学生课业负担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和农村的小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进行比较,从城市和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来分析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宁波市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加强小学教学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研究对象为宁波市3―6年级的城市和农村小学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以访谈为主。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为96%,其中农村小学生占53%,城市小学生占47%。

三、研究结果

在调查对象中,59%的学生对学习感觉有压力,35%的学生感觉没有压力。在学生平时用的辅导资料中,有55%的学生的辅导资料是由家长购买的,其余为学校发放和老师推荐的。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81%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和练习等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只有19%。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中,认为语文学科的作业量最多的学生占63%,认为数学作业最多的学生占18%,认为英语作业最多的学生占6%,认为其他学科的作业最多的学生占13%;所有的家庭作业,38%的小学生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完成,51%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可以完成,9%的学生在两个小时内可以完成,2%的学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才可以完成所有的家庭作业。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在9小时左右的占65%,有3%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在课外生活中,有44%的小学生都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有35%的小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18%的学生喜欢看电视。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为65.6%,一般的占27.8%,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为6.6%。

对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的课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是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双休日和课余生活方面。农村小学生在双休日参加娱乐活动的占33%,城市小学生占25%;在双休日做作业或参加辅导班和兴趣班的学生,城市学生占74%,农村学生占67%。学生的辅导资料,农村学生大多是由学校统一订购发放的,家长自由购买的资料也有但是很少;城市小学生的辅导资料中,家长购买的资料多于学校统一订购发放的资料。在睡眠时间、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等方面,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的差别不显著。

四、分析和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说明在教育部下达《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减轻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数学作业时间比语文少主要是由课程性质不同所致,但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说明在减负政策和减负行动实施以来,小学生的课业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这表明“减负”不是一时之功,并非轻而易举。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的课业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的课业状况有所差别,分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乡差别和家庭收入差别,以及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起的。我国教育基础薄弱,加上许多改革措施中,管理层考虑“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胜于考虑“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一再出现学校分等级、投入保重点等现象。人口众多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加剧,促使人们通过竞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的各种公共资源(包括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呈现出向城市倾斜的特征,而偏远的农村却被边缘化。由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公平。尽管小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时间很少,但在主观感受上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感到负担过重而失去学习兴趣。可见,这种观念是推动家长、学生甘于承受过重负担的动力。

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各学校追求升学率,各班级追求名次,造成教师和学校担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会影响学校升学率,影响班级名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习惯于用传授和训练的方法教导学生,而不愿意或不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因而导致“减负”困难。此外,“减负”困难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其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社会影响因素。其一,教育部门既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又有课程内容旧、难、涩和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有师资水平低,师德缺失,教学不得法,教学过程“少、慢、差、费”问题。其二,我国现阶段人口众多与经济不够发达形成强烈反差而造成就业困难,现行用人体制下学历因素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客观上加剧了教育内部的升学竞争。其三,各级行政领导一是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标甚至惟一指标;二是过分强调教育内容课程化,在课程、教材等方面一味做“加法”,什么内容都塞进课堂教学,这些负担通过学校和教师最终都落到学生头上。其四,学生家长对独生子女“成龙成凤”期望过高,家庭教育也给学生加码施压。其五,一些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受利益驱动,采取多种手段向中小学推销、搭配、摊派各种学习资源,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从教育内部做起,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五、结论

1.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存在城乡差别,城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农村小学生重。

2.小学生课业负担比以前有所减轻,但总体来说仍存在偏重情况。

3.小学生对课业负担的认知大部分并不觉得太重,少部分认为较重,因而存在个体差异。

4.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语文作业最多,数学作业少于语文作业。

六、建议和对策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一个严重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严重影响我国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大问题。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能单纯地从社会因素或教育过程入手,也不能简单依靠“减”的行政命令来解决,而要在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下去思考解决途径。

1.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针对农村儿童这个弱势群体,逐步提高对农村家庭困难孩子的生活费补助金额,扩大救助对象的范围,使财政救助覆盖范围较为全面,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

教育观念对教育起引导作用,整个社会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是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人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挖掘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和特长。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质量观。基础教育的质量应以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来衡量,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全球性视野表述了现代基础教育的质量内涵,归纳起来,就是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重视能力的培养胜于知识的学习;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最后,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随着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儿童学习现象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勤奋出天才”、“勤能补拙”等观念受到挑战,在儿童阶段,投入学习时间与学业成就并非成正比。因此,学校和家长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3.建立多元的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去衡量小学教育教学,不能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把学生成绩、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同时也不应该以成绩来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建立健全学校质量测评标准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和对学生负担情况的监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愉悦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愉悦,为孩子缔造幸福的童年,从而缓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落实素质教育,全员参与,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减负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努力共同解决。在这个协同努力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承担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学校要担负起教学的主要责任,提高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投入大自然,投入实践,多做实践性、活动性作业,建立生动、活泼、和谐的学校氛围和班级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养融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应担负起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智力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实践场所。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携手奋进,形成和谐的整体教育大环境,切实合理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志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闫江涛.建国以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政策应对及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1.

[3]冯宜冰.深化改革,着眼发展,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J].天津教育,2006.9.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4.

[5]汪晓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3.

第7篇

20__年11月11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县乡进行驿站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乡位于县的西南部,东与南圩镇接壤,南同屏山乡及县相连,西和县驮堪乡相邻,北靠都结乡,距县城45公里。该乡地处大石山区,其中85%是石山面积,主要以玉米、黄豆、花生和木薯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作为县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之一,对该乡进行教育资源分布状况的调研,对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县乃至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照意义。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了乡中心小学,由于校长外出开会,负责接待我们的是该校的韦副校长。作为常务副校长,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韦副校长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办公室,并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答。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未能获取更详细的资料,为了能对该校乃至全乡整个教育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决定在乡留宿一宿,待次日校长回来后再进行进一步地交流。

次日上午十时,我们再次来到乡中心小学,校长的亲自接待,对我们所需的资料有了很大的补充,其情况大致如下:

一、该校办学规模

乡中心小学位于乡政府所在地,配备有办公楼、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在校学生为607人,共有15个教学班,涵盖学前教育及小学一至六年级,是布泉乡最大的小学教学点。

二、师资配备

该校共有38名在编教师,8名代课老师,男女教师比例相对比较协调。但是,这其中有大部分都是即将退休的老龄教师,如到20__年退休的教师达20多个。

三、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国家教委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作为该乡的中心校,该校课程的设置相对合理,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老师,除语文、数学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均由该校的老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可见一般。

尔后,在我们的提议下,李校长和我们来到了离乡13公里外的村教学点进行调研,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中盘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龙礼小学,映入眼帘的是没有校门的学校,以及残缺的由石头堆积起来的围墙。迎接我们的58岁的老校长和8、9岁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孩子们稚嫩的脸和古老、残缺的木板床更是与现代教育拉长了距离!小学担负着村各自然屯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任务,学生共有60多个人,有6个老师,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孩子们至今睡的还是用木板钉成的简易床,虽然老师的配备相对充足,但也是除了能教授语文、数学外,几乎不能胜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回程的路上,李校长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整个乡及县部分乡镇小学教育阶段的一些现状,为我们做这个教育项目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经过这两天来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大致状况也有了如下认识:

一、教育观念仍相对陈旧

目前,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领域还占主导地位。家长们认为,供学生念书,就是为了使学生升学,跳出农门,离开贫困地区,供出一个大学生,几年以后就可以帮助家里脱贫。有不少乡村学校的领导也普遍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一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潜意识地把规定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在时间和教师安排上,向“应试”学科倾斜。

二、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致使办学条件比较差,在办学过程中应基本具备的办学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乡镇一级的小学由于政策上的倾斜,办学条件相对优越,而村一级的学校,房屋、教室、课桌,甚至教师都很缺乏,形成明显的对比。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基础教育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要想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由于受经济基础、地域、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的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从教师队伍来看,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学校管理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优秀且年轻的教师往往千方百计调往县城或者条件稍微好的乡镇,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也成了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发展的一块硬伤。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乡中心小学和小学的教师配备来看,适应应试学科的教师数量较多,而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体、美等方面的师资较为缺乏,这一类的课程几乎都是由该校的老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特别是在村一级的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几乎没有老师可以担负教学任务,所以连课程都取消了。

五、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农村学校的教师老龄化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在我们走访的布泉乡中心小学,46个教师竟有一半都已接近退休年龄,年龄偏大的农村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由于这些大龄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机会少,导致这些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能力低,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普遍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8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对策等方面对近10年来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师队伍 现状 对策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乔梁学者在《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与合理配置研究》中总结出:“体育教师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这一互动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实施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发挥的水平[1]。”

陈盼盼等学者在《21世纪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中总结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身心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个人自主性和终身健身理念[2]。”

综上所述,总之,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一员,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质量硬,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

2005年常青对辽宁省5个经济条件偏下的地域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指出:“专任体育教师偏少。体育教师占总教师数量比例小,相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语、数、英、物理、化学教师占教师总数60.1%的比例来看,体育教师仅有2.41%。乡镇中小学校平均有体育老师1.68人,而村中小学仅有0.59人。”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关于体育教师配备,国家教委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每7至8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若按此标准衡量,新疆农村中学缺额体育教师20.7%,农村小学缺额40.6%;宁夏在128名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仅有3名,体育教师与教学班之比是1:11.82,这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还严重缺额,特别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方。大部分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专职教师十分馈乏。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小学上体育课呈现“放羊式”教学,体育课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性别结构现状

谭祝平学者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研究》中总结出:“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的有59岁,最小的有24岁,中年教师人数排第一,老年最少;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3倍,男女比例相差很大。”

袁艳红学者在《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中通过调查54所中学发现在总共202名体育教师中有168名男教师,34名女教师,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202名体育教师中在20~39岁之间的教师占到60%,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师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很小,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所调查的7省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非常少,专科学历也为数不多,只有32%-68%的农村体育教师具有中师学历。贵州省有93.83%的学校没有本科毕业生,64.03%的学校没有专科毕业生;青海农村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8.7%,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在中师以下。”

常青学者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中总结出:“我省农村中小学至今仍无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体育教师偏少,低学历体育教师依然存在,科研成果欠佳。现在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不达标,学历层次偏低。正是因为农村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够,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得不到很好的改善。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体育教师数量的配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名额,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体育开课率。其次加大对农村或是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进农村,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节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尽量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年龄上老、中、青教师的结构趋于合理,性别比例尽量平衡,从而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送教下乡政策,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城镇中小学有经验教师的传带教,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以前体育教师“上课―解散―集合―下课”的陈旧模式。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