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7 17:19:42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第1篇

>>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公路等级的划分 农业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 《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首次 桂东低山丘陵地区林地质量分级研究 利用Excel轻松划分成绩等级 安全等级划分方法研究综述 写字楼等级究竟怎么划分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技术研究 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等3则 沅江市林地功能划分及其保护利用探讨 贵州省马尾松林地质量空间评价与低效林防控措施研究 概述煤田地质钻探过程的质量控制 睡眠质量等级自测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影响因素浅析 科学管理的流程体系等级划分与释义 电梯能效等级的划分标准探析 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探讨 基于枚举统计的智慧航道等级划分方法 关于如何正确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等级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03-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什么是林地生产力[J].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6.

[3]A. Joyce, Richard. Productivity of America's forests ...Haynes,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meeting specified standards of quality,1995.

[4] A. Anders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964, Washington, D. C., 1976.

[5] S. A. Sader, D. J. Hayes, J. A. Hepinstall, M. Coan and C. Soza, C. Forest Change Monitoring of A Remote Biosphe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2, No. 10, 2001, pp. 1937-1950.

[6]Ali Asghar Torahi, Suresh Chand Rai.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Forest Change Analysis,Using Satellite Imagery-A Case Study in Dehdez Area of Zagros Mountain in Iran . JGIS >> Vol.3 No.1, January 2011.

[7]Edward C J,Laura L L. A soil-quality ind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measure Two decompositions 1999(4) doi:10.2307/1244331.

[8]Xiao-Li Zhang,Xian-Xiang You,Coll. A study on forest site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of Resources & Environ. Beijing Forestry Univ., China.2002.

[9]D. Kennar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ncyclopedia ID: p1608. Last Modified: 2008-11-14.

[10]黄国胜.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M].国家林业局,2010.

[11]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M].1978.

[12]孔庆云,唐小平,程小玲.我国林地质量分级研究[J].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2009.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2001.

[14]中国生态评估网.景观质量评价[J].2011(04):45.

[15]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6]S.H.Spurr,and B.V.Barnes.Forest Ecology, 3rd ed.,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80.

[17]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1-1533.

[18]黄道年.从树高生长量分析立地指数表[J].林业科技通讯,1980(12).

[19]肖君,方升佐,徐锡增.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06).

[20]叶镜中.森林经理学[M].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2.

[21]颜雄,张杨珠,刘晶.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5).

[22]Junping Zhang, Shuguang Liu,Yueming Hu, Yuan Tian,Coll. Study on a Pattern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Soil Quality Based on Simplified Learning Sample Dataset

[23]秦国金,朱开宪,艾刚新等.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J].林业科学,2003,39(5):52-59.

[24]陈森.层次分析法在林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3,(4):1-6.

[25]孙长鸣. 正交试验法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应用)[M].农业出版社,1978.

[26]朱伟勇.正交与回归正交试验法的应用[M].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

[27]张忠占,徐兴忠.应用数理统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8] L. A. Zadeh.《Fuzzy Sets》.1965.

[29]克里斯泰勒.南德的中心地[M].1933.

[30]秦国金,朱开宪,刘侠等. 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J]. 2011.

[31]温修春,吴群,范黎. Application of Grey Multi-hierarch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uzzy Cluster Methods to Farmland 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4,21(1).

[3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

[33]周立农,罗森.林地质量诊断专家系统[J].农业软件.1992,4(1): 13,16,34.

[34]Guojin Qin,Jinyun Cheng,kaixian Zhu,coll.Classification of Integrated Quality Grade of Chinese Woodland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Be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35]中国环境联盟.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J]. http:///lvyou.asp,2011-9-25.

[36]中信证券.旅游行业景区:观光游阶段-景区资源价值突出[J].2011-08-30.

[37]王宏伟,霍振彬,宋力.中国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2010-11-08.

[38]王丽娜,程道品.生态文明视野下森林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热[J].2010(9).

科研等级划分第2篇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着力实现改革开放由相对封闭、较低层次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转变,着力实现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着力实现民族、区域由发展不平衡向共同繁荣进步的转变。同时,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

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xx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xx年11月—20xx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xx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xx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扩大民主参与度,充实完善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主要任务是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规划咨询委员会章程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

科研等级划分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41-03

一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并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都简称为大创计划)项目。

二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背景及现状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组成。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学工作者常常遇到用现有的科学发现或知识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空白点就为基础医学指明了研究方向,对临床问题的研究会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事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认真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而且,新世纪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都对21世纪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进实验室机会少、平时课程学习任务的繁重、老师学生的单向交流、基本科研能力教育的缺乏等,绝大多数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科研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思维,不了解常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背景知识以及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存在不足等方面。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培养任重而道远,继续深化大创计划项目实施,建设好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实施体系是其有效途径。

三 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的构建

2007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全国项目参与高校共计120所,江苏省有10所高校受批,但我校不在名单之列。同年,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精神,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该计划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校,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得到了有力的经费支持。这为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契机。

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均有机会申报部级立项,我校同众多高校一起拥有了更广阔的部级平台资源。大创计划经过八年实践,可谓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中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本科生受益最多的项目。除了资金投入,教育部同地方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立项、资金管理、监督、评价考核等制度,积极搭建大创计划交流平台,加强了各学校间创新活动的开放与交流。南京医科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创计划项目,注重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部级、省级有机衔接成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但在实践与探索中仍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其进一步深化实施。

四 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对策

学校围绕大创计划开展了系列活动来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和校三级实施体系。学校主要通过建设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注重选修课和专业课的结合,引入“问题导向性学习”(PBL)“案例教学法”(CBL)等先进教学方法,举办名师讲坛等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同时面向本科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医学检索、项目申报及计划书撰写等专题培训讲座及各类学术竞赛。下面将针对学校在实施大创计划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项目申请困难,学生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对现代医学创新的不断认识,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兴趣,出现了项目课题建立难、指导难、申报难的现象。很多同学在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提出某一研究兴趣点,但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完备和科研素质的缺乏,其研究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存在科学研究漏洞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在组织学生申报前,很少统一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也很少公开具有指导能力的老师信息,导致出现有想法不成形、有想法无指导等项目申请困难的现象。

针对大创计划项目申请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对申报学生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科研培训,完善申报流程,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同时,应该公开指导老师的信息,让学生可以自主与老师联系,使兴趣和想法获得指导和认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其创新想法的落实,这也是使大创计划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的奠基石。

2.配套课程不健全,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但系统化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项目规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大创计划的保障,也是学生从事其他相关科研探究的基础。学校对本科生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形成了以专业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网络课程为新兴补充的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就课程体系而言,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如何继续拓展这个领域的范围,而是怎样深入改善课程的教学品质。对此,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医学科研思维与创新”等也可作为选修课程来对本科生普及。在医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入专业教学中。学校还应增加对PBL教师的培训与考核,继续推广PBL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学习,即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课后主动查阅文献,与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查阅文献中可能会发现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少,缺乏创业指导

在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各项目小组之间甚至项目小组与指导老师之间并没有形成固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单方面。这就会导致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各小组之间缺乏沟通,难以交流经验和心得,经验信息的不畅通降低了项目的实施效率。目前江苏省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其中有供本校项目负责人之间交流的系统,建立两年已超百万次访问量,且国家、省级层面每年会定期组织项目展示年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交流系统不实用的缺陷以及小范围的年会交流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参与项目学生之间的沟通需求,尚缺乏一个实用的、固定的、多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我校目前仍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创计划,缺乏对创业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截至2014年,仅成功申报了1项部级创业训练项目。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医学生将来就业的行业针对性也强,又缺乏创业的指导,医学院校及社会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毕业生将来都会投入医疗卫生系统,忽视了医学生这一群体在创业方面的需求。

4.评价和鼓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需求和出发点不同,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也不同,那么对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大创计划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评价为主,结合季度考核和中期考核,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考核目标。在评价考核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理由,造成评价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这样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相对应的鼓励措施的缺乏也会严重打击项目实施学生的积极性,挫败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可以对不同分类的项目进行分开考核,并制定和公布考核量化标准,积极听取参与项目的学生代表的建议,力求评价考核客观、合理、科学。同时应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以便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考核还应该注重透明化、公开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建议。还应完善相关鼓励机制,对通过验收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学生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教育学分;对优秀成果和作品,优先推荐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对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本科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五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医学院校应该配合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落实为学生提供便捷条件促进项目课题申报,健全配套课程并改善教学品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对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完善评价和鼓励机制等可行对策,深化项目实施,有效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2]匡宝平、朱启文.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2012(7):56~57

科研等级划分第4篇

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分为事前引导扶持和研发创新成果奖励。

(一)事前引导扶持:

1、科技项目

对经申报、并被确立的国家攻关、支撑计划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万元/项,部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的2万元/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万元/项、省级工业攻关支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1万元/项。

2、研发平台

对申报建立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2万元/个。

3、政产学研合作

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已签署合作协议,有具体研发产品计划的给予1万元/个。

4、品牌、标准

(1)对已申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只;申报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的给予1万元/只。

(2)对已申请或承担制订国家标准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2万元/只;承担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1万元/只;国家、省标准化科研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个、1.5万元/个;“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AAAA级给予1.5万元/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给予6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3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1.5万元/个工作;国家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1.5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0.6万元/个。

(二)创新成果奖励

1、科技项目

对已批准获得的国家攻关、支撑计划的资助8万元/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万元/项,部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的3万元/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万元/项、省级工业攻关支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万元/项。

2、研发平台

对已批准的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万元/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万元/个。

3、政产学研合作

对于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己研发出产品的2万元/个。

4、品牌、标准

(1)对已批准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的8万元/只;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2万元/只。

(2)已承担制订并已获得批准的国家标准的3万元/只;承担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的2万元/只;国家、省标准化科研项目分别为7万元/个、3.5万元/个;“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AAAA级3.5万元/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4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7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3.5万元/个工作;国家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7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3.5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1.4万元/个。

5、其他创新成果奖励

(1)、科技项目

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万元/项;市级技术创新资金项目3000元/项;科技进步奖(分级奖):省级一等奖3万元/只、二等奖1万元/只、三等奖5000元/只;市一等奖1万元/只、二等奖5000元/只、三等奖3000元/只;市一等奖8000元/只、二等奖4000元/只、三等奖2000元/只。

(2)、高新企业、产品

对已获得批准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万元/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万元/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元/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万元/家。部级新产品3万元/只;省级高新、自主、鉴定产品1万元/只。

(3)、知识产权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的专利申请,给予每件5000元、2000元、500元的奖励,对外观专利授权的另外给予300元的奖励;对年专利申请超100件的企业另外给予5万元的奖励、超200件的企业另外给予8万元的奖励。

(4)、研发平台

对已批准的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万元/个;市级研究所1万元/个;院士工作站2万元/个。

(5)、科协、科普

对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先进(示范)单位、科普示范基地的予以奖励3万元/家;省级以上金桥工程3万元/个;成立企业科协的1万元/家;金桥工程2万元/个。

(6)、品牌、标准

获得“市长质量奖”的企业20万元/家;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10万元/家;国家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的企业5万元/家;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2万元/家;市名牌产品或市知名商标的5000元/个。

(7)、节能降耗

被认定的部级节能项目奖励8万元/只、省级节能项目3万元;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的企业5000元/家;开展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宣贯、ISO14000认证的企业1万元/家。

(三)申报条件

1、本规定适用于项目申报注册地在本镇区域内的单位、个人。

2、本规定适用于新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复评、年审的不再享受。

3、在同一年度内,同一个企业、个人申请多级别同一个项目的,以最高奖励额度享受,下级别不再享受。

(四)申请审核时间、程序

1、科技创新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申请实行全年受理,定期审核的办法。原则上每年审核两次,六月、十二月各一次。

2、符合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的项目,由企业、个人按申请要求、项目进度提供《镇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引导研发扶持申请表》和《镇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新成果奖励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由镇科技办统一汇总。

3、农经中心、科技办组织人员负责项目申请材料的初审,报镇主要领导审核同意。

(五)资金拨付

科技创新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申请经审核同意的,进行汇总并报主要领导签字同意资金拨付。

镇财政定期按资金拨付单统一将资金发放到单位、个人。

(六)有关要求

1、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公证透明、专款专用。资金的申请和使用应本着节约的原则,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科研等级划分第5篇

学科专业的划分依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不同。我国本科学科专业划分采用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目录是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从1982年开始,1982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调整和修订。经过不断的修订和调整,目录体系渐趋完整、科学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共有12个学科门类,73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其中专业又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

我国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11年先后施行过四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其中1997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使用时间最长,影响广泛。该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两级(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称为“专业”)三级。目前研究生学科专业划分依据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仅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两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除了这12个学科门类外,还设有军事学学科门类。学科门类的一致改变了以往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能对接的缺陷。不过,在一级学科(专业类)的设置上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总资产29亿元,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

学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设有10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部级、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MB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全校共有教职工292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2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长江学者”、“青年”等14人。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授347人,副教授524人,初步形成以工程院院士、国家人选、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本科培养突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研究生培养采取国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模式;工程硕士培养被授予国家首批工程硕士培养创新单位;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建的3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批准为首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3部,获评省部级以上精品教材4部;新增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928人,研究生7260人,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在校生6700余人。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2012年学校承担科技项目经费总额5.67亿元,近三年我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申报的“973计划”连续获批:以杨勇平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以徐进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锅炉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基础研究”和以刘吉臻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等。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七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应用;参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火电行业重大工程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已成功运行于600mw及1000mw火电机组;学校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常规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部级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国际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合作伙伴结构优化。2012年国际合作项目班招生录取417人,国内累计在读学生达到784人。留学生结构和层次持续优化,学历生比例为53.6%,硕博比例高达48.3%,国籍分布达60多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突破,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中英碳减排联合研究中心,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成立中加能源可持续研究院,与澳大利亚能源研究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智工程取得新的突破,继“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111”引智基地之后,学校第二个“111”引智基地——“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获得教育部、国家外专局批准启动;新增海外高层次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教育部特色项目各1项。

学校形成了服务于我国电力工业的专业学科体系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面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学校巩固完善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发展新能源学科,把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学科,进一步提升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块”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隙链接,成为我校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

科研等级划分第6篇

关键词:系所,科研管理,探析

目前,在我军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校-院-系所”三级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其中,系所一级作为前端管理单位,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纽带作用,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科研任务的落实,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军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因此对系所一级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对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加强系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兼有领导与执行的双重角色

系所既是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任务与要求的执行者,又是本单位科研任务的组织领导者。一方面,系所作为前端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学习科研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等,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指示;另一方面,系所作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又要直接面对一线广大的科研人员,履行组织、计划、协调、监督的任务。因此,系所在教员和上级机关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肩负着领导与执行的双重职责,是确保院校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科技论文。

(二)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利益

系所作为基层单位,人员众多、关系复杂,利益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系所与系所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教员与教员之间,在科技奖励的选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补贴的分配、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职称评审和评功评奖等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矛盾。这些都需要系所管理者掌握好解决矛盾的方法,在保证院校整体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化解矛盾,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尽量一致起来。

(三)兼具教学与科研等多重任务

系所作为一级管理机构,除了科研管理以外,还承担着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政治思想、党务行政等多重管理任务,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任务相当繁重。而系所一线的科研人员,既是科研的主要骨干,同时又是教学的主力军,也经常会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这些都需要系所一级管理机关统筹兼顾,积极协调,认真处理好由于多重任务带来的矛盾。

二、 当前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系所科研管理职责不明晰,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规定系所一级在科研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落实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但该条例并没有对其具体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规定。科技论文。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对系所一级在科研方面的具体职责也并无明确规定,从而导致系所一级科研管理的职责不清,运行不畅。有时系所一线的教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反映情况,不通过系所机关而直接越级上报,造成系所和上级机关工作被动;有时上级科研管理机关为了一时的便捷,将科研任务或者通知直接下达到教研室或者教员个人,又给系所的管理带来了不便;有时在业务流程中简单的加入系所签字审批一环,增加了程序的复杂度,却没有真正的发挥系所的作用。职责的不清晰,导致系所一级只能被动的进行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而不能积极主动的推动科研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系所管理机关编制过小,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工作

按照目前军队院校编制,系所一级机关一般编制主任1名,协理员1名,副主任2名,参谋1~2名。科技论文。有的院校系所不设或者只设1名副主任,有的系所机关不设参谋而从地方招聘临时人员作为系所办事员。这一编制规模,相对于系所繁重的工作量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般情况下,系所领导(除协理员以外)基本都带有技术职务,业务繁忙,能专门用在管理上的精力较为有限;同时,有的系所参谋或办事员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必要的教育管理知识,无法实施科学管理,更没有时间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分析、工作谋划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随着当前院校教学科研任务日益增多,系所管理机关疲于应付,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和“订书机”,而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三)系所掌握权利有限,影响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在目前军队院校体制下,学校的财务权利与人事权利主要掌握在院校两级,系所一级基本不具备调控权利。权利的缺失,导致系所无法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进行直接有效的调控,也就谈不上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导致系所的宏观调控乏力。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存在着一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相互关系的问题。学术带头人一般是本学科方向的领头羊,肩负着本方向学科建设的任务,在其学科领域内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而很多系所领导不是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学术上缺乏权威性,因此在研究规划、队伍配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工作,系所往往只能依赖于学术带头人开展。

三、 加强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职责义务,明确系所科研管理职能

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就没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因此,院校管理部门应该对科研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对系所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和要求进行明确,并将其纳入规范的科研业务流程。结合当前实际来看,可以将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责概况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制定科研规划。系所应该根据院校科研总体规划,通过对本单位科研情况进行基本分析,制定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明确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确定重点科研项目和主要任务。此外,还应该在科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年度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方法等。

二是科研项目管理。系所应该在上级机关的指导下,据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对各类科研项目的选题与申报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避免冲突。系所领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领导优势,为课题组争取项目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系所机关要严格按照科研管理部门和质量体系要求,严密组织,科学管理,加强服务,为科学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要在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承担或配合完成科研项目的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评审鉴定等项目管理工作。

三是科研条件建设。系所要统筹规划,积极参与“211”、“985”、“2110”工程等科研条件建设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经费投入,促进本单位科研条件建设;要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系所仪器设备数据库,做到设备、台帐、标签三统一;要加强仪器设备的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改善科研实验环境。

四是科研队伍建设。系所要在相关专业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考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并充分调动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攻关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要发挥系所协调管理作用,根据承担科研任务的情况对科研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整体合力,开展联合协作和集体攻关。

五是学术成果管理。要组织好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奖励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要督促课题组最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本单位科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鼓励广大教员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注重搜集科技信息,做好科技情报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系所科研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系所领导班子建设,为系所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一个系所的工作搞得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系所领导的综合素质,使之既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主管科研管理工作的领导还应该加强科研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管理能力。

二是要加强系所机关办公室的建设,选派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优秀人员充当系所机关参谋。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恪守职责,忠实积极地贯彻领导意图,以出色的服务协助系领导指挥全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科研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加深对本单位科研情况的了解,主动掌握各类科研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为系所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三是要加强系所骨干队伍建设。每个系所都有下属的教研室或研究室,其下还有教学组、实验组和课题组等等,这些室主任和课题组长都是系所的骨干,系所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完成需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没有骨干,系所就会是一盘散沙;没有骨干,系所的科研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更无法讲求效率和保证质量。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促进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

(三)扩大自主权利,增强系所科研调控能力

应该对系所授予与其职务和任务相适应的权力,明确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控制体系。要加强系所对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研经费和科研信息等科研资源的调配权,使系所能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对本单位科研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重点保障,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守一摊的弊端,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促使科研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能的最大化。特别要增强系所机关的协调作用,组织科研人员打破学科界限和学术成见,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整体优势,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齐心协力完成跨课题组、跨系所的重点科研任务。

(四)健全奖惩机制,注重系所科研管理绩效

有总结、有考评,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没有有效的考核,就没有有效的执行。因此,要对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确定一个合理而明确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绩效指标和考核办法,确保管理目标如期达成。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绩效目标建立相应的奖惩体系,按照系所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奖励和处罚,这样才能够帮助系所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工作方法,修正努力方向,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山立,杨西龙.关于做好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11.

[2] 陈 媚. 关于加强学院系部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10.

科研等级划分第7篇

(一)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二)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

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11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09年4月—2009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09年11月—2010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10年4月—2010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11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扩大民主参与度,充实完善*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主要任务是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规划咨询委员会章程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

科研等级划分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组织结构;改革;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办学质量、办学效率不断提高。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更深层次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改革步伐,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是单位与学科的内在结合,其内部教学、科研活动的展开与运作,以及对外关系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依赖于高校自身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随着高校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管理制度特别是高校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积极推进高校机构改革,重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高校学科组织结构。

1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含义

高校的组织结构是大学组织内部结构要素在外部诸要素的作用下组成的具有一定关系的形式。大学组织结构的优劣、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功能的发挥和大学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学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管理组织结构和学科组织结构。管理组织结构是指高校党政管理部门及群团组织,管理组织结构为学科组织结构提供服务、咨询、协调,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增减,职能的转变,及组织结构间的职责、权限、隶属关系的重新划分与界定。学科组织结构指高校按学科设置的学术管理机构。

2我国高校组织结构改革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改革

2.1.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及存在问题

高校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是高校为了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要跟着学校的战略目标而改变,在战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我国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基本上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呈现出以行政权力为主、高度集权的特点,学校的行政决策由上而下,逐级落实,并长期沿用及依赖这种管理。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1)行政决策机构与行政执行机构合而为一;(2)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行政权利泛化。(3)高校内设机构之间缺乏配合。(4)各类行政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2.1.2重构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中坚,为社会服务的先锋,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去支撑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良好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利用良好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办学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彻底分开。我国高校组织结构是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一,必须进行改革。借鉴国外高校,成立董事会,负责学校重大事务的研究、决定。董事会由书记、社会知名人士、大型企业董事长、名誉校长、校长、学术委员会代表、党政管理部门代表、学生代表组成。虽然我国已有高校开始试行董事会制度,但董事会并不能决定学校的重要发展规划及重要事务。改革现行高校董事会制度,让高校董事会真正成为一个决策机构,负责处理战略性、预算性政策及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务等,真正做到“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让董事会负责做重大决策,校长及其行政系统负责具体执行与实施行政事务。

(2)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科学设置副校长岗位职责。高校中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校长是当然主任。校务管理委员会是学校的执行机构,管理学校的内部各项事务。校长将各项日常工作交由副校长管理,撤消现有的行政职能部门,给各位副校长配备各自的行政管理团队,负责副校长分工管理的日常事务,并对副校长负责。副校长所属的行政管理团队,可以直接相互沟通、合作,完成计划中的内部管理事务。

(3)合理设置二级学院,并下放权力给二级学院。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设置基本是按一级学科进行的,导致二级学院数量较多,不利于校长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对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研究型高校按学科门类进行二级学院的设置,以加强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宏观调控。对应用型、教学型高校可以按现行高校的一级学科进行二级学院的设置。同时改革我国高校所有权力集中在学校,要将主要权力如学院规划与预算、财务、人员招聘、教师聘任与考核、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具体执行权力全部下放给二级学院。学校审定学院总体规划,宏观管理二级学院,为二级学院提供信息,帮助对外联络,给予二级学院财务及运行保障,最大限度地释放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完善规划及预算制度。中国高校虽然有规划,但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化太快,往往制订的规划在很短的运行时间内就被调整或者是不被执行。因此建议我国高校要成立规划及预算委员会,与校长管理委员会为平级机构,负责全校的规划及预算,坚决执行规划及预算委员会决议。良好的规划及预算制度,可以为上述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运行提供保障。除董事会变更的规划及预算外,一切不在规划及预算之内的事务一律不予执行。真正做到制度管人管事。

(5)加强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校,减弱高校内部自主管理权,增强学术自由权。中国高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调整下具有高度的自主管理权。但高校的法治化程度很低,要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将高校从以前的“独立王国”中脱离出来,融入社会,真真正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减弱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自,增强学术自。

2.2我国高校学科组织结构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科研越来越被每个高校所重视,然而现有高校学科组织结构的制约与障碍作用已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科研发展的按照学术逻辑建构起来的学科组织结构。本文仅对教学研究型高校、研究型高校的学术组织结构进行阐述。

2.2.1建立以学科门类为基础的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科研单位和办学实体。从现实情况来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以3O所计)平均每所不超过十个二级学院(部);其中更好的前五所,平均不超过八个二级学院(部)(不包括以联邦的方式组成的大学)。但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设置基本是按一级学科进行的,导致二级学院数量较多。按学科门类进行二级学院的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及学科的交叉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2.2.2建立以二级学科点基础的研究所

研究所为学校二级学院之下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所设置的原则是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为基础,规模大的学科点也可设置多个研究所。研究所一般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有学术、学科带头人;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有具备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在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内可按三级学科或学科方向、重大项目设立研究分所。研究所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工作,并对所里的研究生进行教育与指导。研究所为集人、财、物于一体的实体机构,无行政级别,具体承担由学院分配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任务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

2.2.3组建跨学科组织

随着知识的进步和对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和学生跨越了本学科领域,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可以有计划地、高效地完成大量跨学科科研项目和教育计划。组建跨学科的组织结构的类别:(1)以一个二级学院为主,负责组织和实施管理,其他学院共同参与。(2)由科研部门负责组织与管理,各相关研究所参与。(3)学校单独设置,作为附属机构独立运行。在组建跨学科组织初期,可以先组建跨学科的实验室:(1)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任务设立。(2)建立以研究所为基础的更高一级的学术组织(研究平台),如部级重点学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及创新平台,也可以灵活设置研究中心和课题组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