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6 10:52:07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1篇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武警边防部队政治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这不仅冲击了边防官兵固有的思想,而且挑战了边防部队的政治工作。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局部地区形势趋于紧张,面临外部势力渗透的危险

当前,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重点,兵移亚太地区,拉拢周边小国,防范牵制中国。日本乘机兴风作浪,妄图霸占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妄图依靠美国支持霸占中国南海岛屿与资源;印度与我国的领土争端依然存在;朝核问题尚未解决,朝鲜数次发射卫星一再挑动着世界的神经,国际局势并不太平。局势的紧张使武警边防部队面临着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挑战,广大指战员必须严阵以待,承担起维护我国的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的重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藉其政治、经济的霸权地位,通过其文化和信息传播的手段无孔不入地对我国进行渗透,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侵略,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方式由于涉及到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和思想,其危害性更大,尤其对于处于守卫国家安全第一线的广大武警官兵来说,更为重要。

(二)受市场经济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滋长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其强调利益、利润、金钱等功利价值,它以“价值交换”为基础,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经济运行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等积极平等的市场原则,另一方面,则会带来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的消极影响。眼下少数官兵的“拜金主义”的倾向,其根源就在于这种逐利性的市场原则导致部分个人或团体片面谋求“利益最大化”,而腐败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孳生并恶化。有的军官出入讲排场,把穿名牌、带珠宝、养名犬作为“时髦”,竞相追逐,甚至进出低俗娱乐场所;少数官兵金钱意识不断增强,逐步把追求思想进步转向讲求物质享受,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少数官兵思想道德存在问题,不辨美丑荣辱,导致部队违法乱纪问题有所增多。

(三)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对边防官兵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色情、暴力内容有所增多,对边防官兵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官兵都接触过网络,但仅限于聊天、关注娱乐性新闻,打电子游戏等,很少有士兵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这些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造成官兵的政治认同产生偏差。在武警边防官兵周围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不仅影响了官兵思想,而且会削弱了他们的军人意识和责任感,使军人神圣身份的认同感产生缺失。这将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当然,武警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其它一些问题,例如:兵员成分新,思想情况复杂;环境艰苦,文化建设滞后;教育方式单一,激发不起官兵的兴趣等。因此,要深入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背景和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形势下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新形势下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政治首位原则

武警边防官兵乃至整个中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内容,当前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主要内容包括:国情和军情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四个方面。坚持政治首位原则就要加强官兵的政治教育,这有助于武警边防官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而且能够增强武警边防官兵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战斗力保障原则

战斗力是军队建设水平的根本衡量标准,是军队一切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在军事斗争中释放出的能量之和,是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在武警边防部队应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军队战斗力的积极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坚定,那么就不会军事上的过硬。强大的精神支柱一直以来都是组成我军战斗力的重要部分。武警边防官兵的坚定理想信念和自觉牺牲奉献精神所能产生的无比巨大的力量,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武警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准备,提供稳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世纪,我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和任务,通过现代化传媒,武警边防官兵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武警边防官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好的对策。通过对武警边防官兵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官兵的政治理想,保持官兵的优秀品质,提高官兵的精神境界,增强官兵的自律意识,努力打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根基,确保武警边防部队的稳定和统一,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三)以人为本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我们党按照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我们必须遵从的指导方针,也是武警边防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育目标、战士的思想实际两方面整合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针对性;第二,根据官兵们的需求,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第三,把搞好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第四,着眼于官兵对教育者的期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素质。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武警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动力,也是弘扬优良传统的迫切要求。我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一整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如教育与规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与感化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等,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绝不能丢弃这些优良传统。

新形势下,要从保持武警边防官兵的政治本色,充分认识继承发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价值,结合当下时代特点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武警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给武警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利得条件。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武警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改革和创新作为主题,使边防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官兵思想的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一方面,我们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实效,提高教育实效,完善教育机制,以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使武警边防官兵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资源的积极作用,使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军营文化的熏陶功能实现最大化,使边防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作者简介: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3篇

在中学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年中学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年中学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篇(一)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思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4、学习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健全国防教育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

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由书记亲自带头抓,分管领导配合抓,中层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确定国防教育总体目标、主要工作、重要措施等,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以初一新生军训为契机,开展国防教育。

8月26日至31日聘请技工大队的教官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

1、军训的目的:

⑴学习解放军的顽强作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⑵掌握队列训练的基本动作和要领。

2、8月6日8时,军训启动仪式;

8月31日下午14时30分举行军训结业式。

3、军训结束后,德育处组织召开军训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军训心得体会,在班会上进行交流。

把军训作为半学期学习和生活的强大动力。把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学习中去。

三、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防观念。

依据《国防教育法》及教育局工作要点,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拥军爱民月”时机,利用宣传专栏、标语等形式,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国防教育观念。如:4月清明节到蛇山子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继承革命遗志;“五一”劳动节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庆祝“七一”建党90周年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创新组织生活,铭记党的宗旨,增强国防意识;“八一”建军节可组织职工到驻区部队开展主题为“热爱军队、情系国防”的宣传教育活动;9-10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革命烈士故里,重温革命光辉历史;11月庆祝“十月革命”,让每一位职工了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等等。

四、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国防教育进课表、进课堂、进校园。发放《国防教育》教材和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每月开设一节国防课,初中的语文、历史与社会、政治等学科也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渗透。

五、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国防教育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中,突出把国防教育课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之中。一是把队形、队列训练。新生入校后,结合新生广播体操比赛,对学生进行两个月的队形、队列训练。二是把军事技能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把标枪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国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021年中学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为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山西省国防教育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进一步推动我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根据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我校2021年国防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运用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答辩式国防教育;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激励式国防教育。

五、日程安排

9月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国防知识学习讲座

观看国防教育影片

新生军训

10月国防教育月主题教育

国旗班规范教育

11-12月歌颂解放军征文比赛和演讲赛等活动

1月工作总结

2021年中学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篇(三)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国防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增强国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切实抓好国防教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初步基础。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3、培养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自强、自立、自理的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三、国防教育的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四、主要内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5、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6、根据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7、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忍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

五、国防教育的形式

1、开设专题教育课,开展课堂式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进课表,进课堂、进校园。发放《国防教育》教材,开设国防课,初中的语文、历史和政治等学科也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渗透。

2、利用学科渗透,开展穿插式国防教育

把国防知识渗透到学校文化课当中,使之水乳交融,达到自觉和不自觉的教育目的。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占课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可渗透的课程多,范围广,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

在体育活动中,突出把国防教育课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之中。一是结合广播体操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训练。二是把军事技能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要求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把国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3、利用学生军训,开展专题式国防教育

学生军训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军训,除了学习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外,还要进行政治教育,了解革命先驱奋斗的道路和英勇事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

通过军姿、队列动作、国防知识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4、利用节假日、开展随机式国防教育

依据《国防教育法》及教育局工作要点,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拥军爱民月”时机,利用宣传专栏、标语等形式,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

认真落实双拥工作,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寻访身边的复员退伍军人和军烈属,鼓励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去为这些复原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做好事、送温暖,从中感受当军人、做军烈属的光荣。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4篇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国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5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什么时候作出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条?有何重要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颁布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有7项:(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因而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密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调解、疏导民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3)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建立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6)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奖惩制度。(7)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应当经常进行监督检查。颁布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为全社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思想是何时提出的?

中共中央1979年8月在批转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时明确指出,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实行党委领导,全党动员,依靠学校、工厂、机关、部门、街道、农村社队等城乡基层组织和全社会的力量。绝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对待,而应当同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民主与法制,搞好党风、民风,狠抓青少年教育等工作结合进行。这是最早见于中央文件中的有关对社会治安问题实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4、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哪一年提出的?

1981年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政法委员会召开的5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的文件中强调,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首要的任务是搞好党风,并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强工作,克服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大大减少犯罪现象,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最早见于中央文件中的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表述。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第2条的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简称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打击”?“打击”有何特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打击”或“打”是依法“惩治”、“惩罚”、“惩处”的意思,是指司法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妨碍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专门性活动。既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逮捕、、审判犯罪分子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工商行政、新闻出版、海关等国家行政管理对与社会治安有关的违法行为的查禁工作;还包括劳动改造机关对罪犯实施的监禁惩罚,以及对妨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人员进行的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打击”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打击”是国家治理违法犯罪的法律手段,实施打击的主体只能是司法机关和有关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人民群众可以依法扭送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违法犯罪分子,可以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活动。但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能替代专门机关依法行使惩处犯罪分子的法律职权。第二,“打击”的对象是妨碍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包括违反刑事法律的犯罪分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其它行政法规的违法分子等。第三,“打击”的法律性质属于依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剥夺其从事违法犯罪的手段、条件的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第四,“打击”依其对象和适用程序可分为“严打”和一般性打击工作。“严打”的对象和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予以明确一规定,打击的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一般性的打击工作的对象则比较宽泛,是指对一般违法犯罪分子制裁和惩罚。处罚手段不仅有刑事处罚,还包括行政处罚如送劳动教养等。第五,打击依其地位和作用来看,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和实施其它措施的前提条件,与其它治理措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7、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防范”?“防范”有哪些特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防”或“防范”,是指防止违法犯罪发生的各种手段、措施和活动。其具体内容:一是为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而实施的调解、内保、治安联防及其它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为防止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产生而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接茬帮教工作等。三是堵塞违法犯罪时空,减少治安问题的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治安行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以及海关、税务、文化教育、市场、物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治保组织、治安联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法律和法规建设。五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包括对犯人的改造工作和劳动教养部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可以说,这个“防”是广义的防范,包括了除“打击”而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

“防”的主要特点:一是防范手段具有综合性。既有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文化手段,也有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二是通过防范解决的问题广泛、复杂。不仅包括导致违法犯罪的直接因素,而且包括大量的酿成违法犯罪的深层次的原因和条件。三是防范工作群众性强。防范工作的主体除了公安、司法部门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外,绝大多数是参与治安工作的各界群众。四是防范工作主动性强。防范是遏制违法犯罪于萌芽状态的主动性工作和自觉行动,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标”指什么?“本”指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

一般说来,“标”是指事物的现象和结果;“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标”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现象;“本”则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治标指处置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以及消除违法犯罪的外在条件。这既包括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处置,也包括看门护院、技术防范、堵漏建制等消除违法犯罪外在条件的工作。治本则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铲除产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原因。它包括运用综合治理的各种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正。

治标和治本在含义上相互区别、相互对立,但也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的作用有重合之处,而且统一于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综合治理的每一项措施依其主要作用是治标抑或治本,可大致分为治标措施或治本措施。但每一项措施实际是又兼有治标和治本的两种作用和功能。纯粹的治标和治本措施都是不存在的。

9、为什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首先,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这里边既有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也有违法犯罪人员主观上的原因;还有客观上各种管理制度上的漏洞,给违法犯罪人员留下可乘之机。总之,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促成的。因此,要减少和消除违法犯罪现象,就必须“打击”和“防范”多种手段并用。既要坚决治标,解决现实的治安问题,不使其蔓延;又要注重治本,提高人的素质,消除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所以综合治理要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第二,坚持这一方针是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表明:实际工作中的打击与防范两种基本手段、治标与治本两种基本措施之间,确实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打击或者打击不力,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得不到及时的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没有保障,法制就无法维护,防范也很难奏效;而没有强有力的防范工作,打击的效果就不能巩固,更难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违法犯罪,甚至会出现打不胜打的局面。同时,通过加强各项防范工作,大大减少违法犯罪,又可以把打击锋芒集中指向极少数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打得更准更狠。因此,整治社会治安的客观实际,需要打击与防范并举。标本兼治也是同样道理。仅仅从治标方面解决治安问题,只能一时控制社会治安的局面,还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消灭违法犯罪。只有既治标又治本,才能长久地保持社会治安稳定的形势。同时,由于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等治本的工作比较复杂,而且收效慢,因此需要在治本方面花更大的气力,作长远艰苦的努力。所以,在标本兼治的同时应重在治本。除了加强以治本为主的工作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治本作用,尤其是要努力扩大和增强打击手段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社会效果,

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第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使我们能够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能够动员和组织千百万人民群众参与综合治理,进而能够有效地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10、“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以后又多次重申的重要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没有政治上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社会的稳定,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不成,而且还有的危险。稳定是我们从事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这个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懂得了维护稳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使各级党政领导明确了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对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11、为什么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实践证明,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是完全必要的。打击能够惩治罪犯,制止犯罪行为,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打击又能惩一儆百,震慑企图和可能违法犯罪的人,告诫和教育人们必须遵守法律,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不坚决打击犯罪分子,就会纵容、助长犯罪,治安问题还会增多。但光靠打击也不行,单一的打击并不能根本改变社会治安的严峻形势。不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犯罪分子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就象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生一茬。只有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打击和预防、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才能既“截流”又“去源”,既“斩草”又“除根”,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把我国的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减少下来,从而确保社会治安的稳定。

1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有何意义?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加强人民民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打击和防范各种犯罪活动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破坏干扰,保护生产力,保障经济发展。它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社会的安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经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加速发展了。

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什么关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第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许多工作就是建设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如何,是展现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方面。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风气败坏,刑事犯罪猖獗,社会丑恶现象泛滥,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在于教育人,通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采用多种手段,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努力消除产生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预防、减少犯罪现象和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这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好了,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就会根本好转,社会治安问题和犯罪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重要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第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促进立法,执法和守法等项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3个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的地方,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无论对于立法工作,还是执法、守法,都是极大的推动和促进。它可以使这几方面的工作更好地相互靠垫和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整体效益。第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公民要知法、守法。实现这些要求,必须有载体、有具体形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真正落实了,不仅执法机关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全社会的法制观念也会相应增强。第三,有利于把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综合治理就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公民的行为,减少涉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15、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光靠专门机关行不行?为什么必须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光靠公、检、法等专门机关是不行的。因为,产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仅靠专门机关治理和打击犹如扬汤止沸。而综合治理则是动员会社会的力量,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重在教育人,重在治本。这样就能釡底抽薪,解决根本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身就是专门机关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政法机关才能耳聪目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才能真正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一切犯罪分子难逃法律的制裁。

1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两个《决定》的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应该有计划地了解综合治理的情况和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解决综合治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将各项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各地应当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所确定的法律准则,制定综合治理的地方法规,使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建造等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工作都有法可依,使各部门、各单位和公民切实承担起具体的法律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

第三,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这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制定综合治理的规章制度,确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人,使部门和单位正在承担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

第四,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一是组织落实,既要做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人员落实,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网络,以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制度落实,各基层单位要有一套保障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责任落实,工作具有连续性,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防范设施落实,既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辖区内的物防和技防设施建设,堵塞易于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的漏洞。

1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做哪些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就必须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6个方面的工作。

18、为什么说“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对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不严厉打击,对社会丑恶现象不坚决取缔,便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护,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没有保障。法不治罪、正不压邪,则防不胜防,教育、管理等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其它措施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打击就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6篇

为贯彻“教育与挽救”的方针,完善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2010年10月17~18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会主办,并由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承办的“少年罪错司法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比利时和中国两岸四地的学者、专家、司法实务界精英共140多人参加了这次国际盛会。与会代表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工作领域出发,围绕少年罪错的原因分析、预防对策、法律保护、司法处置措施等几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1.1区分对象的原因分析

(1)原因分析的对象。

1)特殊类型的罪错少年

一是“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冯文新检察官认为“,农二代”尴尬的社会生存现状是导致其误入歧途的重要诱因,包括:缺乏城市基本生产资料;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先天缺失;以及文化层次低。二是大学生犯罪。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检察院陈正平检察官认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贫富差距失衡;适应能力差、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以及高校周边复杂的社会环境。三是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林丽琴女士认为该群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有:①内在因素,即: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自身素质缺陷;以及中国传统封建性别观念的影响。②外在因素,即:学校教育及管理上存在不足;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网络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黄赌毒的诱惑。

2)特殊类型的罪错行为

一是校园暴力行为。中国台湾中正大学的杨士隆教授在阐述台湾地区广为流行的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时,认为:生物学因素导致青少年自控能力与应压能力较弱;家庭暴力和父母管教方式将对未成年人的暴力产生影响;填鸭式的乏味教育模式与不当体罚等行为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帮派组织与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性罪错行为。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相旭东法官认为,受传统封建观念和离散型家庭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和学校获得的性知识过少是导致少年性罪错发生的原因。

(2)少年罪错原因分析的方法。

方法上的定量分析是本次会议在少年罪错原因分析上的一大特色。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左国军检察官立足于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近几年对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律,提出对于同类的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有益经验;陈正平检察官以近3年江宁大学城学生犯罪情况作为研究蓝本,从发案率、罪错少年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方面对大学生罪错行为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具体对策和防范措施。

(3)原因分析的理论建构。

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狄小华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目前我国正处在巩固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少年罪错的法律保护与体制保障

狄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少年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其主要体现为:①信息选择危机和价值多元化带来的人格同一性危机使得教育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②教育技术化带来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和挑战性;③诱惑常态化———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高消费和享乐成为攀比和虚荣心的体现;④未成年人社会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同时其自卑感与自尊感又交织在一起,这使得他们容易在无形的压力下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于少年罪错原因分析的理论建构,狄教授指出,长期以来,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对策性研究而忽视了基于社会实际的实证性研究,这难免有些急功近利。唯有立足中国社会的特点、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青少年犯罪问题。

1.2预防对策分析

(1)预防体制。

中国台湾中正大学郑瑞隆教授在对少年犯罪矫正机构教化人员、少年安置教养机构之辅导人员、少年司法机关之司法人员、家庭教育与国民教育单位之教育人员或辅导人员等进行焦点访谈或个别访谈后,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少年罪错的预防机制。其一是家庭内部支持系统,即:家庭功能、家庭支持程度、父母管教态度、家庭气氛、与家长沟通的状况5个方面;其二是家庭外部支持系统,它表现为少年司法系统、少年执法人员、社会福利及教育4个层面。郑教授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应当联动社会各方面资源,以家庭系统的构建为基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未成年人犯罪社会预防系统。

(2)预防理念。

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的刘海燕认为,可以通过人性化、亲情化的工作方式挽救失足青少年:①深化沟通,掌握犯罪根源,深化庭前工作,确立庭前“两个谈话教育”机制;②加强庭审教育,威慑与感化相结合,通过法庭参与人员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重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③重帮教、落实监管工作,审判机关与辖区司法局社会矫正等主管部门相互配合与合作;④帮助未成年人谋生活出路。

(3)预防举措。

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的蔡伟以社区矫正为视角提出了物质帮助手段和精神教育矫治手段相结合的少年罪错预防举措:①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注重道德和法制教化,以教育、引导、督促方式进行矫正工作,从法制教育、体验教育、实施训诫、谈心教育四方面逐一开展工作;②将服务理念融入社区矫正,从就业安置、扶持等方面提供帮教服务;③借助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运用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式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实施心理的和行为的矫正。

2.1实体权利保护

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杜开林法官用案例评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从防卫过当认定的角度发表了他对未成年人防卫权利进行司法保护的意见。杜法官认为,法院在认定未成年人防卫过当,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标准时应当持相对于成年人标准更为宽松的司法态度,国家不仅要提供倾斜性的公力救济,而且有必要赋予他们面对不法侵害时更大的防卫权利,即私力救济。河北大学孟庆华教授则发表了他对少年罪错刑罚裁量适用的一些看法。

孟教授认为,少年犯不该构成累犯,并且,少年犯适用缓刑的条件应区别于一般罪犯。孟教授主张:①对少年犯适用缓刑应充分考虑其犯罪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不必拘泥于拘役、三年以下徒刑的前提;②少年犯适用缓刑的主观条件应包括有认罪悔过表现、自控能力较强、主观恶性较小三方面;③对少年犯适用缓刑必须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家庭监护环境与社会管教环境;④对于符合实质条件的未成年人累犯同样可以适用缓刑。启东市人民法院姚桢荣法官从罪错少年的主观恶性、我国对罪错少年的教育与改造理念、节约司法资源以及技术因素4个方面,阐述了禁止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无期徒刑的理由。

2.2程序权利保护

与会代表一直认同程序权利保护在少年罪错法律保护中的关键性地位。程序权利保护大致分为社会调查制度、案件分流制度和记录保密制度3个部分,前者是实施其他两个制度的先行条件。

(1)社会调查制度。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蒋继业法官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包括事实和建议两部分。前者反映了未成年被告人的人格特征及人身危险性,可以作为证据采纳,属于品格证据;后者不能成为裁判的依据,仅供司法人员参考。常熟市人民法院的徐畅法官基于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设想,包括:①建立较为完备的审前调查制度规范;②固定调查格式;③建立培训机制和责任机制;④加强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辅导。

(2)案件分流制度。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少捕、慎捕是检察院办理逮捕程序的一项原则。南京市江宁区的乔莲娣检察官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视角谈到了她对这个原则的几点建议。首先,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不捕规定,扩大不捕的适用范围,以便从根本上减少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其次,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取保候审制度,减少带有羁押性质的强制措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适用。最后,我国应建立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调查制度、审查逮捕听证制度和捕后跟踪督导机制。南通市通州区检察院的李建国检察官主张构建针对罪错少年的相对不制度。李检察官认为,大量罪错少年被移交审判机关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更不利于未成年人今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李建国检察官建议:①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的标准在相对不条件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放宽;②对所犯罪行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从犯罪过错、悔罪表现、被害人意见等多方面进行把握,完善未成年人犯罪不的适用条件;③仿德、日等国规定,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制度;④建立劳动赔偿制、社会帮教制、定期报告制等改造和救济程序,保证未成年人犯罪不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⑤被害人、公安机关认为不不当的可以提请申诉或者复议,检察机关同时保留重新追诉的权利,完善对不的监督机制。

(3)程序保密制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完善的程序保密制度是有效防止社会歧视发生的关键性措施。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的陈玲伟检察官倡导建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陈检察官把适用该制度的对象限制在未被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她认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不决定要做到3个“不”:不进行公开宣布;不公开案件内容;不将决定书存入其人事档案,有关材料由检察机关封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陈静芳法官主张构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陈法官论证了前科报告制度的危害、推行前科消灭制度的障碍以及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可行性。他认为,前科消灭制度不仅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而且与刑法的前科报告制度、累犯制度存在冲突,当然还缺乏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陈法官提出了建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可行性条件。陈法官还建议从条件、程序、配套等几个方面构建完整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盐城市中院的朱莉青法官、江苏省沭阳县检察院的徐杰检察官的看法则与陈静芳法官相左,他们主张建立绝对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朱莉青法官认同陈静芳法官关于推行前科消灭制度存在现实困难的论述,但同时指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倡导,特别是中央政法委“构建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司法改革措施的提出,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时间已经比较成熟:①确立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应考虑到我国的成文法传统和立法的稳定性;②可以从罪质条件、刑罚条件、时间条件、表现条件这4个方面着手,设定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适用范围;③确立前科消灭的申请、受理、审查、裁决、监督等程序制度,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施行提供程序上的保障;④确立前科消灭的法律效力,恢复罪错少年正常的法律地位及合法权益。

2.3恢复性司法理念恢复性司法理念在青少年罪错领域的适用主要体现在刑事和解制度和法庭教育程序两个方面。

(1)刑事和解制度。

狄小华教授组织了专门的调研小组,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常州新北区检察院开展的轻微刑事案件和解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①执法者必须根本转变执法理念,以恢复性司法为指导思想,加强对罪犯的教育,注重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犯罪青少年重返社会、健康生活。②要协调好各机关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协调配合机制,并提出应将刑事和解程序前置的具体建议。③主张在引进外来司法理念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调解、帮教等本土资源,以外来理念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香港学者温景雄博士则结合自身经历,对恢复性司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各地区的实施现状进行了介绍。温博士还注意到了受害人与加害人的真情互动在促进刑事和解方面的积极作用。他支持恢复性司法本土化的观点,主张在普及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时候能充分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最后,他还针对香港事务委员会对恢复性司法可行性提出的六大疑问逐一进行了驳斥,以此说明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陈玲伟检察官认为:首先,坚持少年罪错司法防治应以“恢复性司法”为指导理念,强调“恢复性司法”是以强制力为保证对犯罪作出事后反应,通过对话和调解为主要手段的犯罪处置程序,是一种非诉讼方式处置犯罪的刑事责任惩罚制度。其次,他们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责任恢复”机制这一崭新的概念,并将其内涵界定为“通过对于检察工作程序的感知,帮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恢复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该机制的运行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满意的被害人、负责任的犯罪人、恢复的社会关系和透明的工作程序。最后,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应寻求受害人和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以有效化解矛盾,恢复社会关系。

(2)法庭教育程序。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黄月花法官阐述了其对法庭教育程序的几点认识:①法庭教育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贯彻少年刑事审判“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要求。其具体内涵是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在主审法官的主导下,以教育、感化、挽救为原则,由庭审相关参与人员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思想、法制、亲情教育,以帮助其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其主要内容是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启发,帮助未成年被告人分析违法犯罪的原因,提高对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加强道德、法制教育,进行回忆、对比教育,强化未成年被告人的悔罪心理;同时要总结教训,教育少年被告人正视现实,指出明路,鼓励其自新自立。②法庭教育的特点为寓教于审、合力教育和个别教育。③从教育时间、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三方面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庭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2.4独立机构设置

(1)少年综合庭。

吴江市人民法院的秦绪栋法官从我国少年审判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入手,简明概括了我国少年司法发展的四大特点:一是少年司法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二是审判机构越来越独立化、综合化;三是审判组织构成人员的知识、能力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四是改革措施越来越人性化。秦法官认为,正在试点的少年综合庭制度代表了我国少年司法的发展方向———将涉及未成年人权利的民事、行政案件纳入到少年综合庭的受理范围有利于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秦法官随后指出了少年综合庭遇到的种种阻碍:①现行立法未对少年综合庭进行认可;②少年审判综合协同机制欠缺,审判延伸教育效果欠佳;③其他机关的设置不能与法院配套,司法挽救工作与社会帮教工作在衔接上存在脱节。秦法官提出了完善我国少年审判制度的构想:①从立法上保障少年综合庭的地位;②建立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诉讼程序;③认识少年审判的规律,树立司法保护的工作理念;④加大指导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少年司法法官队伍;⑤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少年权益保护的一条龙配置。

(2)少年法院。

华东政法大学的姚建龙教授、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的黄勇法官表达了他们对少年法院的憧憬。黄勇法官指出,现行少年审判制度由于立法滞后、审判水平参差不齐、审判机构不一、审判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体现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少年法院制度才是指引我们走出这些现实困境的航标。黄勇法官认为,建立少年法院是我国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需要,并且,少年法院作为专门的审判机构既利于突出少年审判的特点与量刑平衡,又利于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25年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为设立少年法院创造了条件。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湘萍则详细谈到了她对构建少年法院制度的设想。一是建立“宽幅型”少年法院。将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纳入少年法院的受案范围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案源不足的困境。二是将少年法院定位为基层人民法院。它集中审理全市的少年一审案件,少年案件终审权归属于该市中级人民法院。三是综合考虑、全面衡量,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恢复性少年司法的制度和措施。

3少年罪错的社区矫治和机构处遇

3.1社区矫正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定了京、津、沪、苏、浙、鲁六省市作为全国社区矫正的首批试点省市。江苏省作为首批试点省市之一,7年多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也总结了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会的基层代表从实际出发,对社区矫正的可行性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常熟市司法矫正工作科的包布东科长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介绍了未成年人犯罪审前调查制度的探索实行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开展情况。他提出了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问题: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未与成年矫正对象区别管理;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立法欠缺,需要抓紧立法建设;③从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对此,他认为首先要加快修改刑法,确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就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加快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队伍的建设;最后是加强经费保障,将社区矫正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江阴市澄江街道司法所的王兰军同志认为,必须从营造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着手,针对不同的人采取刚柔相济的手法,进行持续不断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具体来说: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二是赏罚分明,坚持原则;三是坚持循循善诱、水滴石穿的工作态度;四是全力协调,建立未成年犯的帮教体系。镇江市湾山区检察院的许立新检察官提出了构建我国少年违法犯罪非刑罚处置体系的建议:①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合并为司法警告;②改革责令严加管教措施;③完善收容教养措施;④将社会帮教纳入少年非刑罚处置体系;⑤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设监管令、社会服务令、强制医疗措施、观察保护制度等非刑罚处置措施。如皋市检察院的黄文斌检察官认为应当在少年罪错刑事司法程序中引入观护制度。他认为应坚持司法机关、家庭、社会、教育机构(工作单位)多位一体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公检法协作主导少年观护工作;二是家庭和社区是少年观护的主体;三是教育部门或就业单位承载罪错少年素能的培育。针对日益严重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昆山市人民检察院通过汲取域外成功经验,成功地将“少年观护站”引入司法实践,并提出了外来罪错少年非监禁司法防治的思考与建议。昆山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的赵庆同志对构建少年观护制度提出建议:①推行“逮捕必要性调查制度”,确保观护审查时间;②完善观护工作内容,确保非监禁司法防治取得实效。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7篇

关键词:企业;民兵武装;思想政治

一、企业民兵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理念相融合

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国防观念,激发企业民兵爱岗敬业,兴企强“兵”的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引导企业生产与开展武装工作协调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进一步加强企业民兵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理念相融合,带来了明显的互促共赢的效益。靠准军事化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思想素质。坚持把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国企民兵的教育管理,注重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企业民兵牢记使命。组织企业民兵爱国主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企业民兵责任教育。在企业文化展室设置国防教育和民兵活动专栏,将开展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渗透到企业民兵管理工作中,融入到每个民兵心中,激发企业民兵用实际行动实践核心价值观,着力打牢履职尽责思想基础。

为把已有的优良企业文化、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渗透和融合到武装部常规思想文化和组织建设中,凝聚武装部工作合力,结合企业特点,依托企业文化载体,在武装部内部广泛地开展“爱岗敬业勇当先锋”活动。赛格集团武装部每年开展“十大杰出民兵”评选和在民兵应急分队中开展“爱岗敬业勇当先锋”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民兵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自觉投身到企业的经济生产建设中,促进企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靠教育理念激发创新动力。在企业武装教育与常规工作管理中,注重发挥国有企业民兵朝气向上、文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着力调动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精神,激发工作活力, 积极发挥企业民兵在企业繁忙期间的突击手作用。民兵训练强化精炼、苦练,开展现代化装备实时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型武装民兵,使企业民兵在国防后备力量转型的建设中发挥既能生产又能打硬仗的主力军作用,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多措并举保障企业武装部整体工作质量

把党的思想建设与武装部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党管武装原则,把党组织与民兵组织捆在一起建、放在一起抓,增强企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武装部成为企业民兵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把国防知识宣传与企业文化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要提高企业民兵对国防的认识,就必须用国防意识占领他们的思想阵地。武装部将国防教育机制引入到企业文化的管理教育之中,把国防知识的宣传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宣传内容,通过组织企业民兵和企业管理者过军事日活动,组织民兵进行军训等形式,加强民兵对国防建设的认识,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把提升民兵战斗力与培养民兵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在训练的过程中,既考虑到“战场”的需要又兼顾“市场”的需求,既注重实战的要求又强调理论灌输,使民兵与员工两种岗位的素质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同时,加强与企业员工的沟通,在不影响整体训练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开生产经营的高峰期组织民兵训练,维护好企业的利益。

三、坚持党管武装的方针,保障民兵队伍的稳定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保增长、保稳定的必要条件和理论基本,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人本主义思想,共建和谐企业的集中体现。武装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现实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中去,按照企业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好、贯彻好,确保武装部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努力工作,为企业造就一支优秀的武装民兵队伍而辛勤工作。

(一)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确保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要着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问题。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兼并,明确措施实施。加强武装部和广大民兵的业务学习,提升整体素质,培养优良作风,不断增强民兵的自觉性和坚实性,使广大民兵真正受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二)是要着力解决如何发挥民兵武装的作用,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开展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真研究武装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企业对武装部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实找准和认真解决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机制、武装部建设、应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不掩饰、不护短,要敢亮丑、敢揭短,以知耻而后勇的勇气,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要坚决杜绝搞形式、走过场。实干是最好的领导方法。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强化督促检查力度,推动武装部各项工作向纵深开展。

四、民兵武装组织是应对企业突发事件的主力

每个具备规模的企业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快速反应是考验企业武装部和民兵组织的重要要素。因此,赛格集团公司武装部及企业民兵组织在制定应急预案时:一是要遵循与公司整体管理措施保证完整性原则,将涉及的突发事件处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工作内容进行完整、科学的安排,包括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负责制,现场有限权决策机制,使基层民兵组织或每个民兵都能准确定位自己在工作或突发事件中的责任以及可以迅速决定处理突发事件的权利,为应对突发事件有效控制制定了实实在在的目标责任。二是要遵循预见性和预防性原则,突发事件不可能预见到具体的时间、地点、规模,因此,在制定企业维稳应急预案时要突出民兵组织的主动预防,加强值班制度,防患于未然。三是要遵循主动性原则:企业民兵组织是由年轻人组成的积极活跃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所有措施都必须依靠积极主动的、进攻型的组织和热情,而不是防御型的工作态度。四是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民兵在企业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战斗力的生产、准军事化组织,民兵工作在第一线,任何突发事件都在第一时间发生在他们身边,一个组织严密的民兵组织是直接处理突发事件的第一参与制止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第8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0-04 中图分类号:R 512.9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1],是目前威胁和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501例[2],而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11.2万人)[3]。由此可见,AIDS的传播速度呈迅速递增趋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4],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护士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随之增加,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日趋严重。为加强基层护士的HIV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现就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其防护综述如下。

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HIV知识培训 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意识差。毛秀英等[5]的研究发现,只有12.5%~24.2%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原则,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护士偶尔戴手套。表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李映兰等[6]的研究也发现,护士对AIDS标准性预防原则掌握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除了少数专职人员外,很少能安排参加培训或各种学术讲座。显然,没有接受HIV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刘大华等[7]对HIV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在医疗活动中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造成HIV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8]。基层医院受条件的制约,多数住院患者都是在住院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感染者,绝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相关知识,认为患者不会是艾滋病携带者或AIDS患者而置之不理,不进行任何处置,潜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2.设施条件,普遍性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的缺乏普遍存在,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投入资金少。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格,无脚踏式或感应水池,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肥皂洗手而不用洗手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配备如利器盒、防护眼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严重制约了护士在HIV职业暴露的防护。锐器及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而且护士是接触锐器最多的群体,清洗手术器械、回收、毁形一次性物品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锐器伤经常发生在操作者缺乏经验,匆忙、疲劳时或患者不合作时。黄小红等[9]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证实[11],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12],护士长期处在针刺伤的危险中。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引起,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接触HIV感染者或发病者的血液和体液的几率较高,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不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操作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培训 有研究认为HIV是传染病中较新的一种,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13]。由于基层医院的护士起点低、知识面窄、信息闭塞,是更需要学习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HIV/AIDS知识的学习与防护的培训[14]。只有学习与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有关问题[15]。笔者建议专职卫生人员应定期到基层进行HIV的有关知识培训,做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知识。

2.改善医疗环境,加大防护设施投入 医院的管理层应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护士使用上先进的保护性用具。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的发生,多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引起[16]。因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如利器盒、毁形器等;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罩、防护服等;医院可装备脚踏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池;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要理解和支持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解决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3.做好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7]。①洗手:对于医务人员,最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就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所有操作前后,均应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仍需要立即彻底洗手;护士应掌握六步洗手法。②戴手套:手套能保护医务人员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韩晶等人[18]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19]。③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有些操作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喷射的情况,如分娩和外科手术,这时需要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保护眼睛、鼻子和口腔黏膜。④穿隔离衣或围裙: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和体液污染衣物。

4.锐器误伤的预防 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与防护意识。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将针头再插入针头套内,双手回套针帽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针头很容易刺伤拿针帽的手,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刀、缝合针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锐器刺伤。不要直接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后再作处理。Castella A等[20]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工作粗心大意,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及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

5.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这样可以降低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搓眼睛。存在伤口时,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切忌用力挤压伤口。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2小时之内。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推迟至24~36小时后将无预防作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接触物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状况,并且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和咨询教育,对事故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均应严守秘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流行趋势已由大中城市流向县级和乡村,由于基层医院存在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防护设备短缺、防护意识差等,医护人员存在HIV职业暴露的一定危险性,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做好自身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就能减少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3-327.

[2]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2007-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2010-5-31.

[4]吴尊友,柔克明,崔海霞.HIV/AIDS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现有政策和对未来的挑战[J].艾滋病教育与预防,2004,16(增刊A):7.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5):220-221.

[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560.

[9]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0]Gou YL,Shiao J,Chuan YC,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r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1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13]马兰煌.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6):727-729.

[14]李小寒,崔 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A):51-55.

[15]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152.

[16]Tan L, Hawk JC 3rd, 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ed,2001,16l(7):929-93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18]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19]李秀云,徐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