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教学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41

地理教学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媒体;教学原则

本文探讨的传统地理教学媒体,是指教室现有教学资源(如大小黑板、白板等)、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料(如教材、地图册、填图册、练习册等)、教具、学具、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等传统的、身边常见的媒体。当前一些地理教师严重依赖多媒体教学,不熟悉或没有意识到传统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笔者根据实际地理教学经验,总结出有效利用传统地理教学媒体的原则。

一、“1+1+1>3”原则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导学案、传统媒体、多媒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远大于单独反复运用一种教学媒体的效果。因为三类媒体从多个视角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学生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导学案将学习内容和问题前置,帮助学生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黑板呈现信息的时间较长,随写随擦,灵活方便,是课堂上师生板书板图的主要场所。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地理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示和动画,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对于褶皱的形成原理,学生先根据导学案预习教材上的图示与课文,初步了解相关概念和规律;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后,再引导学生亲手挤压书本,体会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过程。

二、优先性原则

在多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传统媒体。因为相对于前者,传统媒体教学除了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外,还有以下优点。

1.生成性强

多媒体教学预设较多,而现场教学千变万化,传统媒体可以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能够适应教学生成的需要。

2.开放性强

传统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于课堂上师生、生生面对面互动与交流情感。

3.操作性强

学生的最大期盼是在课堂上被师生认可。这种认可是通过自己的表现、表演、表达,或写、或吟、或唱、或论、或辩、或演来获得的。而这些机会和活动,学生一般要依赖传统媒体来展示。因为学生不一定精通多媒体操作技术。

三、创新性原则

学生往往对传统媒体不感兴趣,为此需要对传统媒体承载地理信息的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造,变劣势为优势。

1.设计“地理黑板学案”

黑板是最常用和最主要的传统教学媒体。课堂上利用好黑板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无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纸质学案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效率,地理教师可以于课前在黑板上板书和板图,将纸上学案精简后搬到黑板上,笔者称之为“黑板学案”。它与电子学案、纸质学案并列,成为三大类型的学案之一,适合各学科教学使用。

2.运用“地理3D记忆法”

笔者将多面体教具称为“3D”记忆工具。其用于记忆的原理是:我们平常见到的文字内容,都是印在同一纸张平面上的,学生为了能够记住地理概念、规律和图示,常常反复阅读同一平面上的文字,其记忆和思维也被限制在一个平面上,时间长了容易带来枯燥感和机械感,引发记忆疲劳。如果在多面体(例如包装盒)的每一面上,写上不同的地理文字内容,这就把印在纸张平面上的文字变为不同空间、不同平面上的文字内容。比如工业区位因素太多,学生一般只能记住其中一部分,不妨将工业区位因素分别写在一个多面体盒子的每一个面上,呈现在一个“3D”空间里,各因素的立体感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就会扩展到不同方向延伸的平面上,再结合谐音记忆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记忆兴趣,其记忆的主动性和各项能力就被激活起来。

四、可视性原则

利用身边的材料,将各类地理图示做成肉眼可见的实物模型,用于做游戏和演示地理变化过程,强化图文转换意识。

1.模式图的模型化

模式图往往被称为地理的“母图”,据此设计的题目往往被称为“母题”。所以重视模式图的教学极其重要。将抽象的模式图做成立体实物模型,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直观、形象,学生在做模型的过程中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模式图的拼图化

裁切泡沫塑料、硬纸板、木板,涂上不同颜料,制作六大板块拼图、中国政区拼图、世界政区拼图、地球内部结构拼图、气候和自然带分布拼图、太阳结构拼图等。

3.景观图的模型化

如用米汤和沙土混合,可以做成沙丘、冲积扇、风蚀蘑菇、峡谷等地貌模型。

4.统计图的模型化

统计图较抽象,可以制作成实物模型,从平面走向立体,增加可视性,加深印象。比如制作气候统计图模型的方法是:将众多磁吸吸在黑板上,垂直组合成每月降水柱状图,每月磁吸数量多少可以代表柱图长短;也可以用代表各月气温的数枚磁吸将彩色棉线压在黑板上,表示气温变化曲线。其他如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图、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图、金字塔统计图、扇形(饼状)图、气候立体统计图、等压面图等,都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实物模型。

5.过程图的动态化

通过改进图示画法和制作教具来演示复杂的、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地理变化规律。比如,用双层等圆硬纸板制作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模型:上层硬纸板上画出各重要纬线,下层硬纸板边缘某点上,粘贴用硬纸条做成的红色箭头(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和切线(表示地平面),两者夹角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旋转后者可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不同位置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五、资源性原则

1.联系学校地理课程资源设计探究性问题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是教室、校园、座位、宿舍、学习用品、师生等,具有真实、直观、具体、便于观察等特点,但有时被一些地理教师所忽略和轻视。如果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它们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诸如“利用教室空间方位描绘太阳视运动规律”、“观察旗杆影子透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利用课桌、笔、纸、尺子和透进教室的太阳光计算本地太阳高度”等探究性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和想象力的建立;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增强学以致用的地理意识。

2.联系身边的时空资源设计生活问题

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时空资源,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的地理原理规律。比如学习新课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热力环流的规律,笔者举出现实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就可轻易解决。如水沸腾时在锅内如何流动,壁挂式致冷空调、暖气片安装位置的原理,水壶口打开热气的流向,冰箱打开冷气运动的方向。而有的老师做实验、放视频,边讲边画,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花费很多时间,学生可能还不理解。

六、多样性原则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利用多种传统媒体,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作业形式上的多样性

如把读图作业变为填图、绘图和贴图作业,多种作业活动有利于落实图上内容,加深对图示的记忆和理解。

2.传统媒体运用上的多样性

在一堂课里,可以运用板书、板图、板画、自制教具、课本、模型、学校地理课堂资源等多种传统媒体,从多角度呈现地理事物多面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3.实验形式上的多样性

如背向斜教学,可挤压书本,也可折弯装有水油的塑料管等,让学生体验多种实验活动。

4.设问视角上的多样性

演示实验时变换常规的问法,激发学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例如,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时,有的老师一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是什么?”学生常按课本上的说法来回答:“自西向东”,但这并不是此实验所要求得出的客观结论。因为此问没有说明观察的视角,学生还是按平常的平视角度来观察、思考和回答的。不妨变换一下问法:“从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如何表述?”这时学生会主动俯视正在演示的“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再经过积极思考,很容易表述出正确的结论:“均为逆时针方向”。

七、展贴性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第2篇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 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 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 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 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1.认识规律原则

    图象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图象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 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 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 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 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 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际性原则

    图象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 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 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3.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 特点从图象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象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 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 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 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 ,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图象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中的图象要认真研究,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智育、德 育功能,融会贯通。这样,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图象教学常常采取以下方式:

    图文结合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 。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 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 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图引文 教科书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引 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适当补充、绘制板图,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

    以图替文 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 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象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分别表示人口由 农村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 点。

    读图训练 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 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 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 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 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 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 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 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地理教学原则第3篇

案例教学;选取原则;获取途径

1.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

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来。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一课中,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不理解,笔者通过展示渭南市区图,让他们找出商业分布区、住宅分布区及工业分布区,让学生思考东风街商店集中分布有什么好处?工业为什么要集中分布在开发区和渭北辛市工业园区?这些内容由于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于是学生都很感兴趣,发言积极性很高,思维也较活跃,通过讨论很容易形成功能分区的概念。

再如笔者所在校另一位教师在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时,课堂上做了一个案例活动:以当地“华山”景区为例,进行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的设计。这位老师课前也进行了学生调查,班级共有55位学生,到过华山的有31位,就预设出这个案例学生会很感兴趣,反响也会比较强烈,但期望与实际相差很远,这个案例展现接近10分钟,只有一位学生能回答出对景区形象的宣传口号,其它两项无一人回答出来,这是因为案例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对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的设计,因此这节课出现了预设和实际不相符的矛盾。

选取的案例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案例的选取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结论,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上升为“乐中学,学中乐”。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形成地理结论,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向纵深发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创新精神的目的。如在《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自行编写一条在陕西3日游的线路。要求:

有旅游线路和交通方式。

至少包含两个旅游景点。

沿途景观特点的介绍。

注意的事项及需要的经费等。

这个案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理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上这节课时正好在五一节前,有的学生恰好有出游的打算,因此,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有了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结合自身旅游实践体验,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各自小组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好的旅游线路。

选取的案例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

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还要关注案例的思想教育性。一般来说,好的案例,既能联系社会实际,又能恰如其分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课中,在讲到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提出时我选取了日本“水俣病”事件,播放视频来展示“水俣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及形成原因,学生观看视频后被深深的震动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角色。

2.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地理教材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选取的案例科学精炼,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不可轻易弃之不用。但现在教材是一标多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不同版本的特点,认真分析案例的实质,选取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然了,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灵活利用教材案例,而不只是单纯的教教材。

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真实可信,而且运用起来富有趣味,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地理课堂上的深奥理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笔者选取了“陕西怪”的例子,并让学生重点分析其中陕西人爱吃面条及喜欢吼秦腔的原因。这样把理论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很快理解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它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从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中选取有用的案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社会参与的意识很强,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作为案例,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而且这些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在学习“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笔者利用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新闻、图片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的分析讨论,相关知识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

利用教辅资料中的材料改编为案例。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也不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教辅资料,其中有些内容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并引入教学过程之中。

以上就是笔者对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及获取途径的粗浅认识,笔者认为只有这样选择的案例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才能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地理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地理教学原则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循序渐进 知识体系 因材施教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地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体现。但在现实的教与学中,教师很难把握一种好的与之配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是无所适从,一见到地理的题目更是“心慌慌”。循序渐进地教学可以克服部分困难。本人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如何把循序渐进的思想融到教学中呢?

一、全面了解学生,系统性进行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首先要关注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还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

了解了学生就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讲授提纲的运用也可以灵活掌握,或用演绎法,边板书提纲边讲解,或用归纳法,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出来,也可以两者结合。

本人在复习《荒漠化》的小专题中,备课时认真学习考纲、研读课标,但教后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收之甚少,后经了解原因是学生对西北地区了解很少,对西北这个地区根本就不熟悉,高估了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违反了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本人作了重新安排,先让学生对中国和世界的分区都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去备考区域地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循序渐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也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

地理的教学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段的,而是整体融入到整个教学的环节,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注意方法的突破。课堂教学起点要底,教学的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先基础后能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体验到“跳一跳,够到桃”的喜悦,进而获得自信,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经线纬线”这部分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候,我把它设计成“认识经线和纬线”、“认识经度和纬度”、“巩固练习”三课时的内容去教学。经度的认识是难点中的难点,教学中我先通过地球模型教师演示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经度数为360度,认识东、西经后,学习东、西经的判读。东、西经的判断,是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这时候就要注意交给学生一定的做题方法,让学生遵循这个方法反复练习。同时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去消化知识。只有自己感悟出的,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全册的教学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全册的知识往往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甚至要整册书。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要注意环环相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中学生的关注尤为重要,尤其是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无目的性,从基础补起,对重点内容的题目要重新讲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先看书复习或问同学、老师,直到弄懂为止,成立学习辅导小组,每小组由两个优生为辅导员,每天对所属小组成员进行学习辅导,逐渐减少辅导,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优等生则和后进生群体不同,教师要和优生一起探讨划分学习的战略性阶段任务,并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细化教学目标任务,短期任务一定要明确,容易达到,这样优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自己的学习预期。教师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体差异,帮助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优生间相互借鉴,不断完善。

三、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意因材施教

面对自然地理学习难的现实,那么必须要向学生构造一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是不同的。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把握区域地理的各种能力。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

循序渐进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要严格遵守这个原则,我们的工作才能逐渐进步,达到开阔明朗的峰顶。我们的学生才能最大可能地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他们的理想人生。其实,成就了学生,我们也就成就了自己。教师在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决不能做墨守成规的教育者,要先行出击,主动探索,在教育这条船上做卓越的领航人!

参考文献

[1]闫淑霞《基础步步为营能力循序渐进》

地理教学原则第5篇

关键词: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直观原则

一、课堂教学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客观依据

课堂教学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性能及运转情况。课堂教学系统能否运转取决于其结构中的教师的施教水平。这三者处于相容、匹配、同一的关系时,课堂教学系统才能正常的运转。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施教时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系作为标准和准则,这个参照系正是本文论述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案、制定教学措施、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施教教学方案的依据和纲目。

二、制定课堂教学原则的学习心理依据

本文是从学习论的观点出发,依据学习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来探讨教学原则的制定,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其宗旨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学生是通过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心理活动,这种认识心理活动又有其一系列的内在规律。要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遵循学习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按学习心理规律设计、组织教学,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习心理规律来制定教学原则。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是中等卫生学校依序伦理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依据学习认知活动的心理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遵循如下原则进行课堂教学:

(一)动机原则

学习心理研究表明,有动机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优于无动机的学习。要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学措施的拟定应有这方面的内容和细则,这就是动机原则,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机的激发,二是动机的强化。前者是指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激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需要的激发及明确学习目标的激发,后者是指对被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强化,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反馈强化,奖惩强化和竞赛强化。

(二)直观原则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感知对象,对它们感知格外清晰。这是由于感知规律中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等因素决定的。遵循感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教材时,就应注意突出感知对象,把握重点内容,应用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提高感知效果,这就是直观原则,其主要象内容有实物直观教学,模直观教学和语言直观教学。目前我们课堂教学尤其应该加强直观教学中的实事直观和模象直观这些方面的教学建设。

(三)结构原则

理解教材是借助思维去实现的,人的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原有的知识经验,人的思维就无法进行,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借助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就能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的顺利理解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教材可传授的序列结构的密切联系程度。要使这两种结构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求教材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张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求理解新教材时,要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注意教材前后的连贯、新旧知识的衔接,尽量使新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四)序列原则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开始的,然后经过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最后进行具体而结束。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惯性。依照这一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一惯性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这就是序列原则。它主要要求讲授新知识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具体的做法是深入浅出,“深”是教师深研教材、吃透精神、区别主次、分清易难、抓住重点、讲解深刻。“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浅而易懂、明白清楚、生动有趣、调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启发原则

学习心理学揭示,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提高理解新教材效率的有效措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遵循启发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启发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善譬、二是善问。在解疑中,先让学生解疑,然后在学生解疑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总结概括,并加以系统化处理。

(六)巩固原则

通过学习而学得的新知识是借助记忆来保持在大脑里,要持久地保持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按记忆轨列车来组织教学,这就是巩固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有:唤起学生记忆的信心,明确记忆的目的,加强学生对记忆材料的注意力,提倡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和学生记忆类型的不同,选用符合学生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自编记忆提纲,化繁为简,帮助记忆,掌握遗忘就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七)作业反馈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第6篇

地理校本课程是按学科划分的校本课程,按区域范围属于乡土地理的组成部分,其涉及内容有时又会超越乡土地理的范畴。在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中“乡土地理”模块的前两点说明中,乡土范围可理解为县、地级市或省,均属于行政区划范围。乡土地理是从研究的区域范围角度针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概念而言的,因此,乡土地理的范围可定义在省级单位上。目前大中专院校使用的乡土地理教材多为这一类。而对于高中校本教材来说,乡土地理范围则应以地级市为宜。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国家也只能制定一般的、笼统的、原则性的课程目标。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缺乏共同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是造成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其开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应与这个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原则相互适应、保持一致。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地理校本课程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补充、引申和发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基于当地的区域环境特点,从校情和学情出发,本着有利于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和增强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思想感情的目标来进行。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除遵循一般的课程开发原则外,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原则。课程开发离不开学科特点,否则开发的课程就显得不伦不类。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理论、研究对象及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同时校本地理课程属于区域地理,要从乡土范围的区域环境出发,研究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为区域的发展服务。

2.校本原则。学校的两个构成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校本意识即人本思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原则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有校本思想和意识,突出以校为本,展现地方风情,具有学校特色。校本原则要统帅从课程开发主体到开发主题、从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到教材编制应用的整个过程。

3.师生参与原则。课程的传统开发模式多是“专家”的“神秘功课”,一般的教师很难参与其中,没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导者是地方和学校,开发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发目标是学生发展,开发对象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地域环境。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师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师生共同参与原则要贯穿校本课程开发的始终。师生参与原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一大原则,又是其一大特色。它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建设性。

4.过程原则。作为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的校本课程,其开发更加注重过程管理。过程原则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应用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获取、内容遴选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开发主导者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管理,认真分析思考、及时梳理总结,在课程开发管理过程中使广大师生认识到能力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的道理。

四、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程序本身也是个原则问题,但更是一个系统有机的建设工程。高中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首先需要成立课程开发领导组织,全面负责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实施、评价等工作。其成员应包括两类,一是规划决策层,主要包括学校校长、教务主任、地理教研人员等;二是实际操作层,主要包括学校业务校长、地理教师、教务人员、学生等。

2.确立课程开发管理目标。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掌握和分析学校、学生和教育教学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认真论证,提出课程开发管理目标。

3.制定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这包括两层意思,即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该方案的实施。前者是为了做到工作时有章可循,以保证具体实施时顺利有效地进行。当然,由于方案是计划性的、总括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所有问题和所有解决办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发生的问题和实际需要灵活地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4.编制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成果文本体现。而教材的编制又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制前,应制定出相关的目标、要求、原则和具体步骤,对课程资源的取舍、教材编制程序、编制体例等进行必要的探讨和规划。

地理教学原则第7篇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实践;研究

一、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1.重实践原则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状况,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般大学中。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学得十分到位,一到自己动手就完全不行,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却缺少一只庞大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带领学生实践,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为了适应中国的发展形势,必须坚持重实践原则,摈弃枯燥空洞的理论学习,中国越来越缺少能自己动手操作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具有空洞理论的大学生,所以从事此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重实践原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对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着建设性的重大

意义。

2.资金大投入原则

高职院校要想成功地完成品牌建设实践,不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是不可行的。资金的大投入原则要一直严格遵守,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投入资金创建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实践设备都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

的。有些设备古老陈旧、档次低下、质量低劣,不利于众多学生技能的提高,严重阻碍了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所以资金大投入原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当然也是重实践原则的基础。

3.职业性原则

中等专业学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很注重职业性原则,因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们的目标是具有超强的技能,对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能很快地解决,为以后工作道路上的一帆风顺做好准备,所以,职业性原则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非凡和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深入工厂或企业的技术层面,提高完善自己的技术。学生要遵守职业性原则,拿好各种对以后工作的有用处的证书以及技工证,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又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好工作,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数控技术品牌专业人才。

坚持好以上这三个原则才能顺利开展各种工作。另外,还有高职的职业性、技能型、应用性。而以上三个重要原则仅代表个人观点,还有更多重要原则等待着各位的发现。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发

除了坚持以上三个重要原则外,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发,致力研究实践教学,整理开发出一套可行、完整的实践教学。一套完整的实践教材就像指路明灯,指引方向而不会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例如,进行高职数控技术的实践,不仅要先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还要进入相关企业或工厂探究,自己动手去完成一系列有技术含量的工程。教学内容会详细地讲解如何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及其实践当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发能加快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其产生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求和各工厂和企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有开发必定有实施,相当于生存就要发展。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它所针对的人群,人们对他的适应如何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实践教学比较适合于在这条路上一直摸索着前进的人群,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专业方向,专业对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践教材有助于帮他们理解和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详细的内容讲解与错

误提示,能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和时间浪费,更为可观的是,减少了成本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施范围,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实践教学的实施对象,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此,尽快回到学习正轨,有方向地努力钻研。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缺什么都不可以缺人才,一个企业如此,机关单位如此,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亦如此。一个学校只有拥有了更多的难能可贵的人才,才会吸引更多的金子,也会吸引很多优秀的企业来寻找人才资源,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就业机会,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创新方面,追求学校的创新管理,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管理当中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目前的职高院校的管理还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以适应新潮流文化、所以,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优秀的师资队伍去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才是上上之策。要加强职高院校的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使这个学校更具灵魂与活力。

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高职院校一向以科学为指导明灯,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如今的教育发展进程来看,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这种无效率无效果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的领导积极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职高院校可以与一些大企业合作,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毕业后有目标的进入自己喜欢的企业工作。以能力和实用作为参照选用教科书,设计学生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打破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完整地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六、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制订完整可行的教育计划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这是最基础的,不可另辟蹊径,而与我国的教育计划背道而驰,坚持统一性原则。在坚持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还需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教育情况而灵活变通,使其职高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程度。例如,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方法,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同,更应该区别对待,尽量与其他学生保持一致,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职高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

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有职业性原则、应用性原则、技能型原则。教师和学生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时间,将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应运用重实践轻理论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原则、职业性原则。实践教学的开发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运用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就已经决定了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地理教学原则第8篇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