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16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1篇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整体环境下,金融改革与开放的速度与幅度也在加快。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战略需要,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则是操之过急的发展策略与规划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内部自身的不理智。因此,如何看待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开放的效率,尤其是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点之间网点数量与效率的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安全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比较:中外资银行网点服务的表象与本质

表象:网点布局与服务差别显而易见目前全球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在我国内地已经设置35家网点,渣打银行设置23家网点,花旗银行设置16家,东亚银行设置32家网点。上述这4家银行网点总体规模合计达到100家以上。虽然与我国银行网点数量比较起来微乎其微,外资并无优势,但这些外资银行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多家外资银行在2007年计划中将网点扩张指标翻番。特别是具有内地人气优势和资源背景的汇丰银行,处于外资与中资结合的“巧妙”之处――既利用其外资规模、影响和市场背景,同时也偏向于我国内地特有的金融财富实际需求。结合性的运用网点设立与前景规划,网点数量规模的急剧增长趋势都说明它有意与我国银行一比高低。目前,其已经计划年内开设30家服务网点,并招聘1000名新员工,明年将继续招聘1000名员工,以支持网点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东亚银行计划2010年将内地营业机构拓展到100家,促使其在我国的盈利占其整个集团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以上。渣打银行也计划将网点数目在年内增加到40个。透过网点数量上升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外资银行服务效率与质量的优势将会在短期、中期形成对我国银行业的巨大挑战,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客户资源积累与发展。

从简单表象看,外资银行温馨舒适的营业环境、安全可信的理财平台、亲切可人的客户经理、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等等,都是构成外资银行全新竞争力的基本点和核心点。而目前中外银行服务竞争的焦点在于理财市场。外资银行在高端理财市场优势突出,基于财富效应的规划经验,使其拥有以各类不同群体为目标的投资产品。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一统人民币理财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较之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方面有相当大的优势,它们将会利用国际市场经验与实践引入更多的投资元素,不仅可以弥补现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领域过于狭窄的缺陷,而且还会打破不能提前赎回的限制,引入人民币产品二级市场概念,增加产品层面流动性,给予投资者更多回报,这是最为关键的网点基础优势。虽然以市场占有率衡量,中资银行目前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在银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外资银行显然已经占据优势,并更具实力和潜力。

核心服务:产品效率与回报差别难以比较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产品效率却远低于国际同行,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在产品与利润组合上与我国形成明显的反差。我国金融产品量大质低的问题与我国外贸量大质低同行,值得关注。虽然2006年我国银行产品推出的增长速度是外资银行的3倍,但产品总量却不到外资银行的一半。

据我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仅有法人机构14家,分行及支行252家,代表处242家,所有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为此,外资银行应对我国银行产品竞争策略,是将自身的资产重心优势转移至服务理财产品市场。因此,在国内媒体根据普通投资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2006年度理财产品”中,除外资银行尚未允许涉及的业务领域(如信用卡,人民币理财等)之外,在外币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中,外资或合资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与利润。

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产品与外资银行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表露出我国金融改革的操之过急和浮躁性。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利润意识是我们长期以来的硬伤,银行或金融体系改革“貌似而神不似”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这从长远来看将十分不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本质:银行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别是根本所在我国金融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改革的实效性,是促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效果弱于模式和形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不得已而延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架构,使我国金融行业的机遇与问题都明显地表露在世界面前。 国内与国际两个金融模式和市场价格的不同阶段性和不可比较性,使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愈为突出的高进展、高投入、高成本、高规模与低效率、低收益、低效率、低素质的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认真思考,甚至深刻反思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或许有时更多地来自外部因素推进作用,包括投机热钱的推动,缺少内部自发经济金融基本因素促进,更有些严重地与国际金融趋势逆向而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汇率走向的反向,以及利率趋势的逆行。这些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主动参与和应对自如的能力,并且必将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压力与风险。

中外资银行网点竞争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发展背景和阶段产生的差异和问题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经济实力和金融规模的快速积累,金融财富已经达到创新阶段,经济金融规模不仅具备实力,更具有影响力。再者,全球经济不景气或复苏在发达国家有更明显体现程度,美国、欧洲和日本占70%以上。其次他们的发展是在创新阶段,其资本循环是以财富创造财富。反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金融起步或发展中间阶段,其资本循环处于财富积累之中,并没有形成资本创造财富,而是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财富资源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背景差异。而从金融角度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金融体系已经从分业、混业转向专业发展阶段,是传统分业经营管理之上的一个更高级阶段;而我国还沿袭他们过去的路径刚刚走向混业阶段。

从我国与美国的差别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模式为供给型,经济模式发展的目的是资金积累、财富积累、实力积累,是“挣钱”经济模式;而美国是需求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目的是扩张财富、投资消费财富、强化财富实力,是“花钱”扩大经济模式;两者之间发展阶段背景的差别巨大。简单来说,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已经从爬楼梯发展为坐电梯了,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已经从产品生产转为财富效应,发展阶段已经转入高层次、高水平和高阶段,更突出创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爬楼梯起步或中间阶段,经济阶段的差别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矛盾或投资机遇,发达国家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将这种称为“楼梯楼层”的阶段性矛盾形象的比喻为“5层的艰难”、“7层的突破”或“9层的喘息”等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制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迎接将要面临的挑战或风险。

发展规则和模式的差异与公平 发达国家是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经济金融模式和经济体制板块的推行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规模、发展的阶段、制定的规则、形成的板块基本上是延续发达国家而来;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规则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也在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但是这个规则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早期经济积累之后发展为成熟经济,发展模块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高科技的含量已经大大领先于基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之间兼顾,更多的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这个层面给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推力和利润是完全不一样。因此,十分明显的结果,就是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在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积累,我国银行基本属于基础和模仿阶段,是一个初级发展、简单模仿乃至单纯接受阶段。实际上在现阶段对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虽然目前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结构性产品,但是我国银行开发设计的产品仍集中在传统的与汇率、利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方面,而这在国际金融市场属于中低产品市场结构。在与股指、基金等各类资本市场标的物挂钩的衍生产品的设计、研发方面,外资占领主导,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处于被动、低效或“乏力”阶段。国内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金融机构占领,进而呈现出我国银行产品相当丰厚的利润被外资银行占有的势态。而我国银行多数只能靠代销赚取少部分的佣金。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服务等收费类项目,对于我国银行而言,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其利润仍主要靠存贷利差。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银川;旅游产业;竞争机制

全球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旅游业是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综合性强、成长性强、带动面宽、市场空间广阔,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也是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引擎。如何把旅游业做成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2011年4月以来,笔者参加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切入点,对我市旅游产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掌握大量信息资料的前提下,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客观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就我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市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银川旅游业最近几年的主要成绩(一)银川旅游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银川市旅游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的。“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的城市建设新定位,明确了以“西北风情”和“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作为重点的战略新目标,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二)银川旅游的业绩有新增长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48亿元,同比增长28.5%;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37.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6.83万美元,同比增长48.72%。

今年1-5月,以门票为例,不但保持了平均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西部影城和黄沙古渡更有同比超过30%、40%的上佳表现。

(三)银川旅游产品呈现新业态

在镇北堡影城、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回乡风情园、水洞沟、黄沙古渡等,成为我市面向国际、国内中远程市场的主干景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在产品结构上,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度假休闲型产品成为我市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颐和生态园沙漠高尔夫、西夏城自驾车营地等中高端旅游产品为代表,标志着我市\"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建设迈开步伐。会展旅游、沙地湿地生态旅游和休闲运动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市旅游业正在逐步由单一产业型业态向复合型、效益型产业业态转变。

(四)银川旅游景区打造获新成果2010年,以出卖“荒凉”闻名天下的镇北堡西部影城,继续领跑全国旅游民营企业和区市旅游业。在他们改建了售票大厅,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开展多项民俗表演,提升服务档次等不懈努力之后,荣膺5A级景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殊荣。打破了过去银川没有一家5A级景区的尴尬局面,激励了银川旅游业界的创新精神,提升了银川旅游业的水平和地位。另外,银川市还荣获“2010第二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奖,进入了“2010中国城市榜全国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前20名。

(五)多元化投资为银川旅游添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以西部影城为代表的民营景区,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同期国有景区。目前,伴随着黄河金岸的建成通车,华夏河图、长河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起点高的生态旅游项目相继落户我市,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

(六)银川旅游营销有新拓展

在旅游营销方面,始终坚持“内引、外联、远扩”的战略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联合宁夏旅游在重要客源市场新闻媒体制作广告,共同邀请媒体记者来银采风、踏线,改变传统促销方式,牢牢锁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等重点市场,加大了在西安、太原、兰州等周边省区市场的促销,加入了中国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合作联盟等。今年为共同打造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城市,联络协调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大景区,于3月4日成立了银川市旅游促进委员会,从体制机制上为强化银川旅游营销工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

二、银川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川旅游业总量还不够大、发展还不够快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银川市国内游客接待平均增长量19.55%,都没有突破20%的份额。

银川旅游2006-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银川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8%,远远低于西安的12.5%,桂林的15.18%,昆明的13.4%和扬州的13.7%,甚至也低于西部邻近的延安的8.64%和西宁的7.41%。这说明银川旅游总量不大,尚处于行业发展的自然增长阶段。分析其原因,凭实力银川可能与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西安、桂林等城市没法比,但应该不比西宁、延安和榆林差。目前的差距之大,与我市旅游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好不无关系。

(二)银川旅游要素和旅游市场发育不全首先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健全。在“吃”上,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景区及其周边的餐饮规模普遍较小,档次低、卫生状况差、特色不明显,农家乐仅“乐”了一张嘴;具有回族特点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专营市场尚未形成,难以吸引更多旅客,特别是穆斯林前来观光旅游。

在“住”上,行业缺乏统筹规划,高中低档次业态比例不合理。去年在银川的一些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旅游高峰期,出现“一房难求”现象。旅游饭店业普遍存在“半年闲”的窘境,淡旺季问题突出。

在“行”上,银川东线已有3个4A级和1个3A级景区,却不通公交。银川贺兰山东麓开通或加密的旅游交通线路车辆遭到民营中巴车的围堵。旅游汽车公司无场站,旅游专线全部亏损经营。

在“游”上,“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是目前银川大多数景点的通病。旅游景点作为一种产品不能吸引人、留住人,吸引不了回头客,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景区还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景区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与游客的互动参与性、娱乐性结合创意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四度”:产品差异度、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市场美誉度。

在“购”上,虽然银川自古就是“塞上江南”,特产丰富,作为“购”的原材料如“五宝”或叫“新五宝”等的基础条件很好,但在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一直以来缺少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和具体政策,基本处在自由发展、无序竞争、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状态。在“娱”上,银川唯有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能让游客留下“真好玩”的赞语,其他景区文化创意缺乏,与游客互动参与性、娱乐性结合差。城市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夜间文化生活单调,缺少娱乐性和有震撼力的演艺表演,缺乏旅游文化浓郁氛围。

其次是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旅游企业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元的,旅行社尚无国内百强上榜企业,银川旅游企业整体呈现弱小散的状况;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未能建立,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等产业要素市场未能有效培育,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融资困难,创意人才匮乏,管理人才奇缺,“用工荒”现象突出。

(三)国有景区遭遇体制机制瓶颈国有景区(点)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与民营景区相比始终处于下风。过去为鼓励创业,稳定人心,把西夏王陵景区和贺兰口岩画景区特设两个正处级事业机构,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看来,体制已不适应两大景区的发展需要。旅游新产品大多是创意产品,需要“短平快”,如果为搞一项创意项目,申请手续走机关程序,就难免赶不上趟,成明日黄花。现有的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和灵活性,僵化的用工制度留不住人才,企业难有创新活力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调研中,国有景区齐声喊“不要钱,要政策”。看来我们的政策稀缺,体制不灵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四)银川大多数景区旅游资源环境堪忧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植被和景观因自治区林业厅下属单位违规建设墓地受到破坏;镇北堡影城的景观天际线受到损害;水洞沟明长城上空的高压线、周边制砖厂严重破坏原生态人类遗址景观,红山湖水资源因宁东宝丰集团发生污水泄漏事故造成严重污染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拜寺口景区农户、平吉堡农场职工迁出景区范围问题没有解决等等。

(五)银川旅游缺少总体规划和具体政策支持银川至今没有出台宏观指导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2005年一次性投入200多万元编制旅游总规,并连续完成了六个配套规划,形成了一个由宏观中观到微观,由市级到区县到景点的各级规划体系。科学发展需要规划先行,否则就像西夏王陵博物馆一样,若干年后又要推倒重来。待批的银川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送审稿),尽管旅游部门作出很大努力,内容很充实,但因缺少总规参照,往往在关键处缺乏高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发[2009]41号文件下发已一年半时间,银川却没有结合实际的具体落实文件。

银党发[2004]33号文件《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很好,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落实得不理想,以致“力争到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700万人次”的总目标落空。所以,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不到位是不争的事实。

转贴于

三、大力发展银川旅游业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增强发展银川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也是关联度大、牵引性强的产业。发达国家如日本,2003年就确立“观光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总统2010年3月签署《2009年旅游促进法》,他们都从国家发展战略强调发展旅游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有100多个。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间接就业5.7人。随着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大众旅游已悄然降临我们的生活。王歧山副总理今年4月讲,“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将达每年两次旅游。中国旅游业巨大的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巨大的潜力正在逐步放大。以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和今年5.19中国旅游日的确立为标志,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银川发展旅游,既有国家对产业性质的明确定位,又有2010年5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发[2009]41号等文件政策支持,又有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地位和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特有旅游资源禀赋的优越条件。我们发展旅游不愁市场,又有资源,何不放手一搏?旅游产业是个无止境的产业,当下的我国旅游发展已进入深化阶段,其显著标志就是:旅游客源从自然性增长到竞争性增长,旅游市场从等客上门到开拓客源,现在已明显地走上了竞争客源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要认清银川旅游所处的境遇和地位,抛弃漫不经心,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旅游的紧迫感。

(二)把银川确立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目前,我们为银川这座城市确立的旅游发展目标较多,比如“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运动休闲城市”、还有“塞上湖城、休闲之都”等等。目标多、口号多说明银川资源丰富,可塑性强,但还是太零散,缺乏高度浓缩和提炼。我们应该站在国际国内的高度,在旅游坐标中寻找银川的地位。既要有战略的眼光,又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有技术的眼光。我们认为把银川打造成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是合适的。目标高悬才能激励斗志,才能心无旁鹜地去追求梦想成真,才能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规格、更严的要求来规划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事实上,银川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塞上江南的美名,其资源禀赋足可以与之相匹配。第一,灵武恐龙化石、水洞沟古人类遗址、贺兰山岩画都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这些资源不仅吸引国内游客,也同样吸引国外游客,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第二,银川旧称“宁夏城”,是“塞上江南”最精华的地段,这座移民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待世人开掘。大庆可以为“铁人”王进喜建一座纪念碑式的陈列馆,银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移民文化也是可以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第三,西夏古都也是银川独有的资源。如果我们以一种创新思路和包容精神去囊括国内外所有的西夏文化遗存,一定可以使“西夏古都”的内涵丰富起来,其震撼力远不止是观赏王陵的沧桑荒凉。第四,回族风情虽说不是唯一,但首府地位使我们尽享优越。我们可以凭借这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中心地位,把主体民族的文化展示到极致。“回族风情”这张牌不但国内客源市场大,世界穆斯林都是潜在的客源(当然,银川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远不止这些)。第五,从西部影城等品牌景区(点)的实绩看,银川不乏有识之士和旅游实战专家,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再加如能向外广揽人才,银川旅游产品与资源优势得到深度结合,从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品位提升,成功实现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是可以期待的。届时,银川旅游做到“国内响当当,国外有影响”并非空想。

(三)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政府主导,不仅是国家政策规定,也是国内旅游发展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近年来,由资源枯竭型城市而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的河南焦作市、山东枣庄市,以及旅游发展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四川省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不遗余力地坚持政府主导战略。我市近年来旅游业虽然成果明显,但是仍属于旅游欠发达城市,这就更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战略。为此我们建议:一是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银川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宣传、旅游、发改、财政、规划、国土、文化、交通、体育、卫生、安监等部门为成员,主要负责本市旅游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制定与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事宜。二是尽快高起点编制银川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区域重点景区的规划,构建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三是尽快出台针对性强、简练实用的支持银川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以信息化建设推动银川旅游转型升级。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引导、旅游投诉与管理、旅游信息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商业购物网点、重点景区、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信息终端,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五是健全旅游监管体系。以发展旅游的眼光,充实旅游监管部门人员编制,成立旅游执法监察大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加大对旅游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文物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监管。对旅游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对队伍机制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四)下大力完善银川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在“吃”上,做大做强清真餐饮品牌,以回族科学卫生健康的饮食文化营造银川吃的地方特色。其次要加强和规范旅游餐饮市场管理,建设地方特色餐饮一条街。

在“住”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市目前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饭店业发展现状,加强发展规划,优化结构,引导不同星级饭店均衡发展,为旅游饭店项目规划、立项、论证、审核、设计等做好服务工作。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

在“行”上,要在出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旅游的专项规划。开通银川东线、宁东旅游区和永宁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公共交通。协调自治区交通厅,早日解决西线高家闸和东大门过河收费站“卡脖”现象。解决旅游汽车无场站问题,对亏损的景区旅游公交专线应该给予财政补贴。

在“游”上,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也是旅游景点的灵魂。纵观银川现存的各种自然历史人文景区,其最高层面的文化分类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应该是:华夏文明、西夏遗存和回族风情。在三大文化特色的景区中,最具潜力的应该是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岩画可以作为银川旅游的标志,银川可以“岩画之都”向世人展示。只有确立了主打产品,银川旅游才有方向。深入挖掘在银川大地上的华夏文明、西夏遗存和回族风情的文化内涵,把一批地方特色的景区打造成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的吸引力才会真正增强。

在“购”上,银川是“塞上江南”,物产丰富,特色资源享誉海内外。银川地方不大,但游客很少空手而回。

从吃穿用到文化艺术用品、纪念品都别具特色。建议制定出台旅游商品发展中长远规划及扶持发展政策。

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尽快建设银川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

在“娱”上,要象西部影城那样不断以新创意增强景点与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要不断推进与文化部门、高等院校和艺术团体的合作,紧密联系旅游景区,研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活跃旅游文化氛围。规划建设银川夜间文化娱乐街区,推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银川旅游夜间消费生活。

针对银川旅游文化短腿,应该整合各方力量,尤其是文化艺术界要为银川旅游宣传开展创作征集一首歌、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乃至散文诗歌大型征文活动,继续鼓励类似《西夏乐舞》、《月上贺兰》文艺形式的创作展示;扶持诸如西夏陶艺大师李五奎等的旅游产品创作生产销售;支持西部影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方民俗文化的转型发展。特别要珍惜银川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进一步挖掘“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风情”三大特色文化内涵,争取把贺兰口岩画、西夏王陵和中华回乡文化园景区(点)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产品,整体提升银川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五)破除银川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建立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借鉴中卫经验,整合旅游资源,组建银川市旅游集团公司,加强统一管理。以贺兰山东麓国有景点为试点,在有效保护文物和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探索旅游景区一体化管理的路子。重点解决西夏王陵、贺兰口岩画和滚钟口景区由事业改企业,以激发活力,增强景区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在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下,国有景区改制,民营企业进入景区取得阶段性经营权,已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旅游产业中,企业的体制格局变化已是不可阻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办法和途径,按照社会化投入,市场化动作的方式,通过改制、转让、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国有景区走向市场。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3篇

证券公司主要有三大业务项目,一是通道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期货业务等;二是资本中介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和做市商业务等;三是资本业务,主要包括自营业务、直接投资业务以及另类投资业务等。在金融控股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在上述业务上可以积极加强与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兄弟公司及业务部门的业务合作,尤其是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的业务合作。未来证券公司通道业务将依托金融控股背景,将充分发挥金控优势,凭借金控集团下各兄弟公司的渠道资源、营业网点以及整体的品牌效应,证券公司未来的通道业务发展值得期待。1.营业网点的全新布局一般而言,银行和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体系,尤其是银行,其营业网点覆盖面更是广大。证券公司可利用兄弟公司中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庞大的网点优势实现通道业务营业网点的全新布局。未来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可依托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营业网点实现配套建设,从而可以发挥范围经济效应。同时,证券公司可积极分享兄弟公司中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客户资源,实现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可以扩大其经纪业务、期货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群体。2.“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发展证券公司可利用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为个人客户进行投资服务所提供的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的契机,积极促进经纪业务和期货业务等业务的扩张。在这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过程中,参与为客户提供储蓄、信贷、信用卡、保险、基金、股票、期货等多种金融交易服务方案设计及具体服务中去,从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3.投行业务的发展一般而言,银行和具有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这些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和愿望。证券公司可以利用这样的兄弟关系,积极吸收这些客户资源,可以依托银行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获得这些中小企业的中小项目保荐和承销方面的业务。尤其是在有关部门鼓励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应积极加强这方面的业务发展,充分挖掘兄弟公司中具有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客户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在投行业务的新发展。4.包销业务风险的降低证券公司在包销股票和债券时存在着比较大的包销风险。可是,在金融控股背景下,这样的包销风险可以大大地降低。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证券公司可依托金融控股的背景,将自己未完成的股票包销和债券包销部分转让给银行,从而降低公司自身的包销风险。

随着银证合作和证保合作的开展和加深,未来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将会凭借金控背景,运用兄弟公司的各方面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1.客户资源的扩大依附金控集团庞大的客户群体,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的客户群体有望得到进一步放大,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客户,比如说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将可以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的客户,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2.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大依靠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庞大的营业网点体系,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将会更容易和便捷。从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将是金融控股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因而,证券公司在金融控股背景下可积极运用“交叉销售”的模式,积极扩大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渠道。3.提高获得资金便捷度和降低拆借资本成本未来证券公司在资本中介方面的资金来源将以前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多个资金池逐渐转变为变成一个资金池,即内部的资金池。内部资金池主要是指银行这个资金池。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发展资金将逐渐转向于自己的兄弟公司——银行。未来证券公司进行资本中介业务的时候,将更多地依托与兄弟公司——银行的关系,以较低的成本便捷地获得拆借资本。这同时也会增加资本的流动安全系数,降低集团内部的资金消耗成本。4.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为证券公司带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随着以信托、融资租赁为代表的类银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以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行为代表的银行自身资产表外化趋势的加速,目前无论是信贷资产还是企业资产都部分的实现了变相的资产证券化,并且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一方面说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显现了监管层对于这类业务开展默许式的鼓励态度。资产证券化尤其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要内容。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又以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合作方式表现出来。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于2012年5月份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停滞已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首期信贷资产的额度为500亿元。随着国开行101亿元规模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正式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12年是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集中爆发的一年,从年初的不到2000亿元迅速增加到年末的1.2万亿元。依托金融控股背景,证券公司和控股集团下的银行的通道业务合作有望得到扩张性的发展。通过这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银行把受到额度限制和高度监管的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从而逃避信贷规模限制,而证券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银行资产表外化将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会给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带来大发展。

在金融控股集团建设的浪潮下,证券公司的资本业务也将受到推动和发展。一方面,随着证券公司和金控集团下银行的合作的加深,证券公司资本业务的所需资金来源将会被进一步的拓宽。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直投业务将吸收金融控股集团下庞大的机构客户群,从而得以获得安全性和收益性良好的直投项目。最后,证券公司可吸收兄弟公司,尤其是银行的优秀的资本业务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公司资本业务的更加专业化。四、结语本文提到的证券公司在金融控股背景下业务发展,这既是未来证券公司在金控背景下的机遇,又是挑战和改革发展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未来有金控背景的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将会依托金融控股的背景,实现重大的突破。

本文作者:郭登辉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4篇

作为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交易从来都是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和基础,商业银行也是提供交易所必需的支付和融资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为实体经济中的交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使命,随着产融结合的深入,交易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回归根本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最具创新的业务领域。

对于交易银行发展的背景、内涵、价值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业界尽快统一认识,顺利建立交易银行的产品服务体系,快速推动业务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交易银行崛起的背景

在这次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国际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全球投资银行的收入几乎减半,从2007年的3070亿美元骤降到2008年的172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交易银行的收入却在同期增长了17%,从3040亿美元提高到3540亿美元。作为昔日的赚钱明星,投资银行受到资本市场影响,断崖下滑,跌落尘埃。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交易银行,仍然在稳步上升,变成最赚钱的部门。这个形势的逆转,表明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银行是弱周期的。这就是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再次高度重视交易银行的根本原因。

中国交易银行兴起的特殊因素

产融结合。中国金融资本多数是财政资本,很少有产业资本,但最近几年很多产业资本发展壮大了,都开始做金融,产业金融资本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资本也进一步渗透到实体经济中,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甚至设立金融控股板块,企业自金融化趋势显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彼此深度渗透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就是金融更加靠近实体经济,更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我国的互联网+战略。中国互联网的行业应用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确立后得到提速,各行业互联网+发展得非常快。交易银行就是互联网+战略在银行业公司银行领域的一个表现,是传统公司银行的互联网转型。

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随着监管的变化,特别是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经济下行期,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资产飙升,需要找到更能有效地服务小微企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手段,交易银行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在这种背景之下,招商、中信、民生、浦发等股份制银行纷纷始组建交易银行部门,推出交易银行品牌,开展交易银行架构、产品、系统的整合,开始大力发展交易银行,交易银行成为当前银行业创新转型的热点领域。

交易银行的内涵

尽管各家银行对交易银行都非常重视,但交易银行的内涵是什么,究竟包含哪些业务,在业内还是有不同认识,有必要对交易银行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统一。

按照字面理解,或者是从交易银行服务对象方面来看,交易银行是为企业日常交易活动所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企业日常交易活动就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频繁发生的采购和销售,与此相关的银行服务,包括支付结算服务和贸易融资服务,这也是最直观的理解。

按照交易银行的业务范围来看,交易银行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服务, 花旗银行的交易银行部门简称为TTS(Treasury & Trade FinanceSe r v i c e),即财资和贸易金融服务,这是交易银行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有的银行还会把支付结算从现金管理中独立出来,还有的银行会把供应链金融从贸易金融中单列出来,也有少数银行的相关业务包括证券服务和托管服务,但是多数交易银行的主要和核心内容就是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

从服务方式来看,交易银行虽然也包括传统网点的柜面服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交易银行更加强调基于互联网渠道的线上化服务,因此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易银行=互联网+(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之所以将投资银行除外,是因为投行是服务于大客户的非标产品,需要通过专业团队进行定制化差异化服务,而不能用系统和模型替代。因此交易银行是可以标准化和线上化的公司银行产品和服务。

从交易银行的服务场景来看,逐步呈现出以电商平台作为服务场景的趋势,交易银行的产品服务与企业的电商交易以及其他物流、信息流服务四流合一,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把交易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阐述出交易y行的内涵和概念了。交易银行是数字时代的公司金融服务,是服务于客户交易活动,以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为目标,以电商平台为场景,以电子银行为渠道,以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为服务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的公司金融服务。这个概念也把目前与交易银行相关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贸易金融以及电商金融等产品服务进行了梳理,揭示出这些相关性业务之间的关系,为交易银行业务协同创造了便利。

交易银行的价值

全面深刻地挖掘和展示交易银行的价值对于交易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既可以在银行内部统一认识,争取资源投入,推动产品创新,也可以面向客户开展营销服务,让更多客户接受交易银行服务。

交易银行对于银行和社会都具有很大价值。对于银行的内部价值是交易银行承载了传统公司银行战略转型的三大方向,即轻资本、零售化和互联网+战略。随着金融监管变化和市场的发展,传统公司银行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是资本约束。此次危机的一个重大产物就是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传统公司银行业务资本消耗比较大,所以轻资本是公司银行转型的第一个重大方向。怎么才能做到轻资本呢?就是要做轻资本的客户和轻资本的业务。轻资本的客户就是小微企业客户,它的资本耗用是比较低的。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可以贡献更大的利差,因此银行就会逐步重视小微企业这些零售化的客户。此外,随着产融结合的发展,很多大企业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或者设立金融机构,甚至成立自己的金融控股板块,逐步开始发展自金融,或者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到资本市场开展投融资业务,客观上迫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小微企业。

银行通过调整客户结构来实现轻型化发展,但是在做零售化小微企业客户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管理和服务成本太高,第二个问题是风险成本太高。基于金融科技的交易银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开展小微企业和碎片化融资业务,同时可以深入到企业交易过程中,获取实时可信的交易数据,并通过其他物流和信息流数据,来实现对小微企业风险的有效管控。

交易银行的外部价值是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价值。交易银行通过更先进的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回归商业银行的根本。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交易银行的外部价值。

交易银行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现在各大银行都在发力交易银行,但交易银行怎么发展?怎么建立自己全新的业务模式?这是业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践,业界基本形成了交易银行发展路径的共识,即交易银行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是整合。整合是对原有分散的业务进行整理并形成合力的过程,需要对银行现有的架构、产品、品牌、销售及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交易银行绝不是简单的贸易金融+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也不是简单的合并几个部门,如何把银行内部分割孤立的信息、系统、业务、部门和团队进行深度整合是非常关键的。整合的过程中,会与银行目前的体制机制发生巨大冲突,所以整合的困难很大,时间也会很长,需要银行从战略上予以重视,从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推动。

架构整合是交易银行所有整合的基础,是交易银行其他方面整合的前提和保障,需要管理层由上而下的大力推动,将原来散落在公司业务、国际业务、托管业务和会计结算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合并,形成相对完整全面的交易银行业务管理部门。目前国内银行多数是合并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电子银行部门职能,而对托管业务和金融市场的证券服务不做整合。产品的整合随着架构的整合,相对顺利的就可以完成,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交易流程对产品服务进行一个流程再造式的梳理就可以了。品牌的整合是在产品整合基础上,面向市场和客户推出一个更能被客户理解的概念和业务价值主张,并进行品牌名称、标识、标语、主形象和子品牌的设计。销售整合则是在银行内部开展培训,在原来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电子银行等产品经理队伍的基础上,打造一支能够全面销售交易银行产品和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设计交易银行解决方案的销售经理团队,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也是交易银行服务落地的人才保障。系统整合则是将原来相对独立但是又和交易银行相关联的核心系统、现金管理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票据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银企直联等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和流程,按照客户交易流程进行系统重构,实现各类交易银行产品面向客户的快速交付。

第二步是创新。在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创新,推出新的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交易银行的产品多数是电子化、线上化和智能化产品,技术开发工作量巨大,不仅要消耗大量的银行IT资源,还需要大量的利用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

第三步是提升。首先是提升服务理念,要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部流程嵌入式的服眨要围绕客户的流程,重构银行的业务流程。其次要提升服务手段,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技术,与交易银行服务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敏捷平滑的服务。

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的要点

提升嵌入式服务能力。要围绕客户交易过程设计产品服务流程,把银行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金融等各类产品服务嵌入到客户的业务流程。以前传统的方式是客户先完成交易,之后再到银行做支付或融资。但在互联网上,要围绕客户的交易重构流程,客户在哪里交易,银行就在哪里服务,客户怎样交易,银行就怎样服务。不是客户找银行,而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主动寻找和适应客户,跟随客户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对接到客户。这对银行业务流程甚至系统的改造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工作量非常大。

加强领先信息技术的应用。交易银行业务会大量的应用最新的金融科技,从互联网、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都会用到。互联网是交易银行的渠道和平台。大数据是推动客户交易过程的数据,包括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数据、商品的数据、物权数据、债权数据和订单合同发票税务等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开展交易银行的基础,并且都需要通过互联网在线获取。交易银行的融资必须是数据融资和智能信贷,根据客户交易过程中的各类数据,非常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线上化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这就要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智能信贷。交易银行需要把银行、客户、第三方甚至政府的系统和数据整合在一起,需要构建基于云架构的生态金融服务平台。为了增强数据的可靠性和交易过程可控性,又会用到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的数据模式,实现具有共信力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智能合约。

搭建生态化交易银行服务场景。交易银行需要一种开放、生态化的应用场景,客户、银行和第三方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实现无缝连接和相互开放的状态。在这个平台上客户是共享的,产品、服务和数据也是共享的,没有明显的区隔和边界。举个传统银行的客户评级授信的例子,如果评级授信通过不了银行信审,那就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生态化的交易银行服务场景中,银行服务不了的客户,就可以引入小贷公司、保理公司、互联网企业甚至社会化服务,这时客户可以开放给各方。同时银行的数据和服务能力也可以开放和输出,因此,在生态化的服务模式下,几乎没有满足不了的需求。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压力测试;风险管理;银行业监管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压力测试得到各国监管部门和银行业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2009年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2010年欧盟银行监管部门对欧洲22家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中国银监会近年来也组织各商业银行开展了多次压力测试。尤其是近期针对房地产的压力测试,受到业界乃至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1.压力测试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压力测试以其估计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经济损失的优势被国际银行及金融机构广泛应用,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1995年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OSCO)对“压力测试”做出了明确定义,即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最不利的情形时,分析其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压力测试作为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从巴塞尔协议角度看,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协议II中与风险价值模型VAR(99%,X)对应的概念,即对于置信度99%以外突发事件的测试。

从具体操作过程上看,压力测试通过选择风险因子,设计压力情景,构建一些数量分析模型确定假设条件和测试程序,测试风险资产组合价值在最坏情境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及对金融机构盈亏及资本状况的影响,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或监管当局的决策提供参考。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

压力测试最初是为了响应1996年巴塞尔协议的修正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应用,长期一直被视作风险价值(VaR)的辅助风险管理工具,因为风险价值仅反映在正常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损失,并不包括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Berkowit和O’Brien(2002)对商业银行使用的VaR模型所做的实证检验就表明,VaR模型低估收益率的波动性。压力测试部分地弥补了VaR的缺陷,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测量和监控可能的异常事件引发的极端价格变化给投资组合带来的潜在不利后果。

2.欧美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的实践比较

2.1 2009年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当局认识到压力测试的积极作用,并以资本为导向,启动了新一轮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实践,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维护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2009年2月2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奥巴马政府稳定金融计划的核心内容――资本援助方案,并宣布美国19家主要银行开始接受政府组织的压力测试。

此次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具体情景的风险因子包括,全面反映经济状况并考虑物价影响的真实GDP下降、与投资消费密切相关的劳动失业率上升以及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其假设了两种情景,一是基准情景:2009年GDP增长率-2%,失业率8.4%,房价下降14%;2010年GDP增长率正2.1%,失业率8.8%,房价下降4%。二是更坏情景:2009年GDP增长率-3.3%,失业率8.9%,房价下降22%;2010年GDP增长率0.5%,失业率10.3%,房价下降7%。

压力测试主要针对交易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监管当局要求他们在基准情景和更坏情景下,对其所持有的贷款、证券、和交易相关头寸在2009年和2010年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包括表外资产的潜在损失。参加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年2008底余额对以下各项在2009年和2010年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优先留置权抵押贷款、次级留置权抵押贷款、工商企业贷款、商业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证券、交易头寸和交易对手风险。然后对以下各项的收益进行估计,包括拨备前净收益、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

2010年5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压力测试结果,其中9家通过,但包括美国银行业“领头羊”――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在内的10家银行都需要筹集更多资本,筹资总额约为746亿美元。

2.2 2010年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

2010年7月23日,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EBS)公布了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这些测试涉及欧洲91家银行,其目的是确定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以恢复市场信心,并促使采取行动来完善银行业的不足。

此次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当欧洲银行业再次遇到金融与经济危机时,能否抵御风险渡过难关?是否需要国家施以援手注入资金?负责测试的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假设欧洲遭遇经济二次探底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股市萎缩20%,银行利率急剧攀升,希腊国债在2011年底时贬值23.1%,葡萄牙国债贬值14%,西班牙国债贬值12.3%,德国国债贬值4.7%。

在此情形下,具体测试结果如下:总体而言,若欧洲经济出现该测试的最糟糕情景,则这91家欧洲银行可能面临5660亿欧元的潜在亏损,其中670亿欧元与债务冲击有关。到2011年底,总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2009年的10.3%下降至只有9.2%。但这也大大高于“安全线”,目前欧盟法定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线为4%。按银行个体分开来看,被测试的91家欧洲银行中的84家仍能把核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安全线”6%以上。未能过关的7家银行分别是总部设在慕尼黑的德国房地产抵押银行、希腊农业银行以及5家西班牙银行。根据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观点,7家测试不成功的银行将不得不筹集总共35亿欧元的资金。而由于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困境,这个数字都低于大部分人认为需要筹集的资金水平。这也远低于2009年美国压力测试之后美国银行必须筹集750亿美元资金的要求。有关国家政府将会就此展开评估,以决定是否实施援助。

2.3 欧洲和美国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的比较

比较美国和欧洲所进行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可以发现这两次压力测试的一些区别:

(1)目的不同。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主要是评估银行在未来2年内由于贷款、自营投资及表外业务的损失可能对其资本金的影响,并从中发现单个银行所需补充资本金的数量。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并不要求盘清各个银行的资金需求,而是检验银行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即显示整个欧盟银行部门的弹性高低。

(2)使用工具不同。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完全将压力测试作为唯一的工具以评价银行的资本金状况,最终相关修补政策的依据也完全以压力测试的结果为准。而欧洲银行业进行的压力测试只是将其看作评价银行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将使用其它各种工具,因此,最终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可能以多种评估工具的加权结论为依据。

(3)结果透明度不同。美国版“压力测试”具有很高的透明性,最终公布了19家大型银行中有10家共需750亿美元额外资金的事实;但欧洲版“压力测试”不会公布任何一家银行的测试结果,而只是要求欧盟27国的银行监管者把本国银行系统数据向各成员国财长和欧盟执行机构报告。

(4)美国和欧洲压力测试的另外一个主要差异与政府对银行业的救助有关。美国的压力测试是在采取救助措施之前,而欧洲是在救助措施之后。

除此之外,欧洲的压力测试范围更全面,风险因素的数量更多,其考虑了证券化头寸的影响以及风险显著上升的情况。

3.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实践

3.1 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监管要求

2007年12月25日,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按照本指引要求开展压力测试工作。我国监管机构提出的压力测试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内容。该指引对压力测试提出了原则要求,并没有对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风险因素、压力测试程序和频率等做硬性规定,赋予了我国商业银行初期实施压力测试工作的相对灵活性,以利于商业银行不断探索深化压力测试工作。另外,为了防范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2008年6月,银监会组织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房地产信贷专项压力测试,一是对房地产贷款(含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商业住房贷款以及其他使用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贷款等)进行综合风险压力测试,二是对个人住房信贷专项压力测试。测试所用基数以2007年6月底的数据为基础,检测时间间隔频率为6个月。

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

与监管要求以及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工作主要体现了如下不足:

(1)缺乏统一的部门或机构管理和协调全行压力测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类型,多采取了分部门分散管理的组织架构,压力测试仅限于单个风险领域及部门层面进行,尚未形成整个机构或集团层面的压力测试体系。除市场风险外,其他风险类型的压力测试缺乏统一约束与规范,压力测试的对象、情景设置、频率存在随意性。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需要建立全行的压力测试政策,并由统一部门或机构对各个风险领域与业务层面的压力测试统一协调,并考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2)压力测试覆盖风险及业务领域不全面,无法反映全行风险集中性情况。除市场风险外,其他风险领域压力测试尚未作为风险管理重要工具被广泛使用,信用风险、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不定期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也仅限于局部业务,缺乏对全行整体授信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另外,压力测试多限于国内分支机构,未包括海外机构或整个集团层面。

(3)压力测试方法单一,缺乏模型支持。目前,受制于现有IT系统、全面业务数据支持以及风险计量模型限制,各风险领域压力测试采用方法多为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方法尚需不断完善。

4.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的启示

4.1 构建合理的压力测试模型,选择合适的压力测试情景

我们应该在学习欧美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自身情况的压力测试模型。构建合理的压力测试的关键还是在于,风险管理部门对本行的各种风险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模型要适合本行的业务发展规律、特点和风险状况。对不同的风险要构造不同的压力测试模型、此外,要定期对压力测试模型进行回测并调整,找到最合适当期的压力测试模型。压力测试的情景要符合本行的风险业务状况,压力程度的大小要依据本行的经验数据决定。压力太小,就不符合压力测试的初衷,起不到准确的风险预警作用,压力太大,又错误的预报了银行的风险状况,使银行持有不必要的头寸,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恰到好处的压力,才能真正发挥到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预警作用。

4.2 扩展压力测试的范围,优化测试结果的应用

启动我国银行业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实施覆盖资产负债表内表外、所有实质性风险的整合性压力测试。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将提升压力测试的管理层次,使董事会和高管层全面、充分的了解银行所面临的真实风险轮廓,整合测试信用、市场、流动性等各实质性风险相互联系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并制定前瞻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压力测试的有效性。

应用压力测试结果于风险管理全流程及财务预测、资本规划等相关领域,确保银行科学、可持续发展。压力测试后,银行应密切监测风险因子的变化,及时改进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提早采取资本约束、限额管理、资产调整、反向对冲、风险缓释、流动性储备等措施降低风险水平,减少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为中长期财务预测、资本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3 完善基础建设和资源保障

首先是完善压力测试所需的宏观与行业数据采集,为压力测试的细分组合的传导机制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为压力测试的风险量化提供先进的计量手段和科学的传导载体;最后要加快国内压力测试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组织保障建设,为我国压力测试工作培养、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ncorporate market risks[EB/OL].January 1996.(November 2005)[August 2009].Available at,省略/publ/bcbs24.pdf.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Z].2007(12).

[3]杨文生,赵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J].企业活力,2010(09).

[4]姚.美国压力测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0(12).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现代银行业国际化;历程;影响

一、前言

作为开放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国际化,伴随着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其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利率、汇率、信贷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使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和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有时会影响到国内银行业甚至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且这种情况也容易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特点和对东道国的影响均与其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背景息息相关,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从现代银行业国际化的形成阶段入手,就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二、现代银行业国际化的主要进程

(一)形成阶段

发展阶段上,理论界一般将银行业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欧洲时代、近代的殖民地时代和现代银行业国际化阶段。

在早期的欧洲时代,银行业国际化程度极为有限。在殖民地时代,虽然跨国银行伴随殖民统治的扩张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银行业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因为殖民地国家已经丧失了国家,对外开放市场是被动的。全球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业国际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银行业国际化的发源地在西欧,其国际化进程较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其缘由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前提和两个基本条件。

两个主要前提是:其一,战后欧洲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货币开始自由兑换等因素促成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跃入了一个新台阶。其二,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以及为了防止资本外流而实施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为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渠道。如规定利率上限的Q条例等政策使美元大量地流向欧洲,进一步刺激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乃至扩展到以后的欧洲货币市场,并在欧洲形成了伦敦、苏黎士、卢森堡、巴黎等西欧离岸金融中心。由于这些中心所在国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活动的管理比较宽松,众多的外资银行纷纷进入这些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出现了快速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是:其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从20世纪60年开始,西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跃,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不断涌现;进入80年代中期,金融创新达到高峰,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尤其是零售业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产品空间。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Facilities)、互换交易(Swap)、期权交易(Option)、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RateAgreements)这四大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创新产品的推出,为金融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被广泛使用的金融投资和避险工具,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1]其二,技术的进步为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为国际化银行的经营管理创新、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发展阶段

受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银行业的国际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并于90年代末达到高峰。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加快了对外开放市场的步伐,银行业国际化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其国际化重点区域转向环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大陆部分国家,传统的领先地区走向了以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带动银行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放松金融管制,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出现了快速的国际化,如中东欧、拉美、亚洲和非洲等一些国家。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大规模跨国并购成为银行业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金融全球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跨国银行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获得规模效应,通过扩大经营范围获得范围经济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样,“超级金融寡头”之间的跨国并购成为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捷径。据2003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数据,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有5家是自1995年以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2]二是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朗化,带动了全球银行业不断走向全能化,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三)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为: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绩效日趋改善,各国银行市场呈现不断开放势头,且形式多样。据统计,2004年,54家国际大银行股权回报率在全球平均达到了11.5%的高水平。[3]开放程度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开放水平高低不一。开放方式上,东道国允许外资通过新建方式设立银行、允许外资银行参股本国银行、采取合资银行的方式。开放区域上,国际性银行分布广泛,在北美地区、外资银行控股比重较大;在欧洲地区,银行业国际化趋势突出,近年来欧元区内有很多银行通过跨国并购的形式来达到国际化的目的。另外,拉美国家外资银行的比重高,而东亚地区国际化速度较快。

三、现代银行业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主要影响

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银行资本作为国际资本的一部分,其国际化的实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不断升级;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其数目不断增加,信用创造功能进一步扩大。所以,银行业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各国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且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涉及到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国际化以及金融立法、交易习惯、监管等方面,对东道国的金融、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影响面不但涉及行业本身,而且关系到一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影响其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和稳定性

1.正面效用。从影响金融业宏观经营环境的角度分析,跨国银行以国际金融中心的母行作为依托,具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方便快捷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而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较为落后,出于竞争等方面的需要而对外开放市场会促使东道国不断改变现有的金融环境,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同时,为了适应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东道国采用国际通行的银行业标准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提高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及透明度,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有利于金融业的稳定。从银行业国际化的“示范效应”角度分析,伴随跨国银行的进入,新的金融工具、创新产品,先进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本培育等机制,完善的业务制度也会相应进入东道国,有利于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推动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或提高。

2.负面效用。从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按照以梅森(EdwardMason)和贝恩(Joe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思路,即“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所以国外银行进入后会通过竞争机制使东道国银行业在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使其效率改进或提高的同时,还会加剧市场的竞争形势,对银行业效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外资银行会极力通过各种经营策略和手段来抢占市场份额,使国内银行原先受到保护的租金和特许权价值(FranchiseValue)受到侵蚀,其筹资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对业务的争夺也会更为激烈,导致业务规模萎缩,经营收入下降,间接对国内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冲击。Barajas,Steiner&Salazar(2000)、Clarke(2000)分别对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的外资银行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两个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后,其原有的利润率水平很难再保持,利差下降,国内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大幅度上升,本国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4]

(二)影响货币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由于东道国市场准入、资本管制等条件的放松,伴随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会导致东道国的外汇储备同幅度增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所增加的外汇收入会相应地转化为本币供给的增加,进而加大货币量的调控难度。为了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客观上要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手段来进行大规模对冲和常规对冲操作,如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外汇储备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储备进行干预和投资与国内资金成本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等已成为当前问题的焦点。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后使国内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如在原有信贷规模的基础上国内信贷市场进一步扩大,会导致货币市场规模的扩张或结构变化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东道国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者经济预期不景气时,可能引起外资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缩或者资本外流,使国内货币市场萎缩,严重时还会危及国内银行业的稳定。国际清算银行统计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各成员银行的信贷总量较少了20%;John&Rankle(1993)、Mishkin(1999)证实: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国内银行风险集中的趋势。[5]所以,如何测度并预防市场开放后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以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客观上要求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管。

(三)改变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汇率风险加大

随着资本账户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业国际化会使国际资本的流动更为便利和快速,导致东道国外汇市场在流量和存量规模、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市场预期因素增多,汇率确定难度增加,汇率风险增大,并通过利率-汇率机制的作用加大对该国金融、经济的影响程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可能导致一国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尤其是在金融管制存在缺陷或进一步放松的情况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在增强金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大国内银行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使东道国金融、经济领域中的虚拟成分越来越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资本的投机活动更为活跃,客观上为东道国的银行业埋下了系统风险的隐患。[6]这一点可以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得到验证。Weller(2001)通过对1973-1998年间27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一个“金融自由化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的传导机制,该机制显示银行业国际化后,会有大量短期的投机性资本流入到新兴市场国家,使汇率高估乃至产生货币危机,随着本国货币的高估,银行危机也随之而来,且发生的概率逐步增加,因而这些国家在银行业国际化后较有可能遭受银行危机冲击。[7]

(四)加大了资本市场与其他资金市场的联系

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以后,尤其在东道国资本帐户不断开放的情况下,国际和国内资金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业的信贷和证券等业务这一渠道流入或流出东道国资本市场,这样,东道国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原本“被隔绝”的通道会被联系起来,尤其在银行业不断走向混业经营的形势下,情况更是如此。东道国在其内外均衡经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将会处于“三难冲突”的境界: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自主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Pierre-RichardAgenor(2001)的实证分析认为: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银行危机的爆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后,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且面临更多的道德风险,同时国际游资会大量涌入,会严重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引发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8]所以说,如何把握好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抉择。

四、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国外银行的进入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竞争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对国内银行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借鉴、探索国际同业在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开放各国金融经济理论界、决策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国内金融业尚不够发达且金融体制还不够健全时,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推进银行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全局意识出发,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冒进,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银行业国际化对国内金融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银行业国际化效应的发挥要受到东道国金融业内在的金融结构特征的制约,尤其会受到银行业初始竞争状态、金融制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7篇

银政联手首张“CRD旅游卡”亮相

全国首张银政合作的认同信用卡诞生。5月26日,由深圳发展银行与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发行的CRD旅游卡在北京发行。此举开启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全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据悉,CRD旅游卡采用政府补贴、商家让利、银行支持的方式,即信用卡的信贷消费功能配合政府的消费大礼包,将普通的消费券升级到具有金融功能的“信贷消费卡”,以现代化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优惠便捷的服务。同时,此举改变了金融危机下的短期促进行为,将着眼于石景山区旅游业、商业、其他服务业的长期消费促进。表明了石景山区政府和深发展致力将石景山区打造成最佳生态居住区域的决心。

CRD是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的简称,是集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科技服务、休闲娱乐、旅游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未来北京将呈现“东有CBD,西有CRD”的全新城市布局。此次发行的CRD旅游卡将通过银行多样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石景山区CRD战略的最终实现提供一条全新的支撑渠道,更使市民真正享受CRD战略优惠及亲情回馈。

CRD旅游卡的特点即为“先消费。后还款”,使用前无须存入备用金的银行信用卡产品,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取款、消费、还款、转账及ATM自助服务,具有“免息还款、高额备用、预借现金”等功能,深圳发展银行还将不断丰富此卡的各项功能,让市民能够更高效、更便捷地进行消费。此外,CRD旅游卡将会以“信贷创新、绿色环保、流行时尚、满意消费”为产品主线,持卡客户更可享受消费大礼包的赠送,凭CRD旅游卡及消费券在石景山区内消费,即可享受特定商户优惠和指定旅游景点免费待遇等优惠。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全国首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历经20多年的蓬勃发展,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全国18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近300家分支机构。为了加大银政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还与深圳发展银行于当日共同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最大的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全国唯一的和谐、时尚、完善的CRD。

成功发行15亿元混合资本债

另据深发展6月1日公告显示,该行15亿元15年期混合资本债于5月26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公开发行完毕。本次发行作为该行若干资本补充计划之一,通过筹集附属资本,进一步提升了该行资本充足率。

深发展本次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期限15年,第10年末附发行人赎回权。根据簿记建档结果,前10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利率为5.7%,在前10个计息年度内固定不变:如果发行人不行使赎回权,则从第11个计息年度开始到本期债券到期为止,后5个计息年度内的票面利率为原簿记建档确定的利率加3个百分点(3%)。

近年来,深发展已经通过利润留存、认股权证行权、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持续补充核心和附属资本。截至2009年3月31日,该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3%和8.53%,均超过监管要求。如果基于2009年第一季度末的加权风险资产余额计算,新增15亿元的附属资本对其资本充足率的正面影响接近50个基点。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流动性覆盖率;高流动性资产;净现金流出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54-04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框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体系。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澳大利亚作为首批实施巴塞尔协议监管的国家,于2014年11月审定了最终版的《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 Liquidity》(以下简称“APS210”),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一、APS210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要求

(一)总体要求

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以下简称“金管局”)根据存款机构的规模及复杂程度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分为适用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标准的机构和最低流动性要求监管的机构。对于满足LCR监管的存款机构(ADI:Authorized Deposit-taking Institution),LCR监管指标的设定是基于各自的压力情景测试,即要定期分货币流动性情况进行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并调整应急资金计划。

流动性覆盖率。即要保证存款机构在严重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有足够的无担保的高流动性资产及时变现以满足30个工作日的流动性需求。对澳洲当地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要满足100%的比例;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满足40%的比例要求。但具体对高流动性资产的认定及取得渠道来说,当地银行及在澳的外资银行的要求与口径是不同的。

危机情景测试。实施LCR管理的存款机构必须要在特定危机假设情景下证实有足够的本外币流动性,满足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假设的情景必须事先得到金管局的认可方可进行测试。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金管局特别规定,必须分为对当地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及对全球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分别进行测试,外资存款机构必须同时覆盖此两种情景下的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

持续经营情景测试。为证明存款机构具有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在至少15个月内在持续经营情景下的赤字不能超过存款机构正常的融资能力。即在金管局认可的假定情景下,存款机构至少能够持续经营15个月以上。

(二)APS210关于LCR管理的主要内容

LCR计量口径为高流动性资产(HQLA)与未来30天之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即要求商业银行仅依靠自身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就可以满足在严重压力环境下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

LCR=HQLA/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

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总额-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

为防止存款机构以扩大现金流入量来抵减净现金流出量,减项要求为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也就是说,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量至少为25%的现金流出总额。

同时,对在澳外资存款机构在此指标上的口径作了明确界定:

1. 对于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LCR必须为40%以上。对有不同币种资产的银行鼓励分货币管理,即主要货币的LCR不低于40%。但不同币种之间在充分评估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币种错配。

2. 澳币的HQLA只包括第一层次的高流动性资产,即只包括存放央行现金、国债及洲政府债券,与之前版本口径最大的不同是去掉了金融债券。同时规定美元、人民币等外币的HQLA应满足货币母国对高流动性资产的监管要求。

3. 在澳的外资银行LCR计量中不包括中资银行向当地央行做回购的流动性支持(CLF)。

4. LCR需逐日计量并满足。总行流动性支持算做第16天的现金流入。

二、LCR对不同业务品种的计量特点

(一)突出了存款的核心位置

LCR模型对存款机构的存款来源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对LCR正向影响顺序为:零售存款及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运营存款、无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金融机构存款。同时,存款的分类为多维度交叉分类。

1. 稳定性分类。存款的稳定性分类在LCR考虑的特定压力情景下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不能提前提取的存款、提前支取通知期限超过30天的或者是提前支取的违约金非常高以致大大超出利息的支出,分别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如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零售类存款,实行评分制:

单笔存款余额大于任何政府担保的限额,如不存在此限额,则每笔超过25万澳元,得2分;

存款如果为网上存款,得2分;

没有与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的,得1分;

存款是高利率驱动的,得1分;

以上汇总得分如为0―2分的,现金流出比率为10%;如果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现金流出比率为25%。

2. 主体属性分类。按存款主体分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金融机构,按不同主体行为特点及不同类别和期限存款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

(二)充分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

LCR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由此产生的现金流入及流出分别按100%的比率计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衍生交易,如与同一交易对手,业务发生在30日之内;签订master netting agreement或者外汇交易客户端或平盘端交易在同一天的,才可以用一定净现金流出量计入LCR。

(三)现金流测算涵盖表内外项目

除包含所有的表内资产及负债产生的现金流外,也包括信用及流动性承诺、贸易融资、保函和信用证、债券回购、结构性产品及基金项下的非合同性义务及其他或有负债。

对贸易融资项下产生的或有负债,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平均的月度净流出量计算。

对非贸易融资项下的保函和信用证,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月平均净现金流出量的50%计算。

对在澳洲境内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回购,对短期债券按10%、长期债券按5%或者经金管局同意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对结构性产品和管理基金下的非合同性的义务,按5%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关联经销商或做市商的发行者,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其他非合同性的或有融资负债,由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三、LCR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影响及应对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不可避免地推动负债成本的上升;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资产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银行对资产与负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在这种背景下,LCR的实施将对现有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增强主动调整结构意识,提高表内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并提前谋划,通过各种配套管理工具将经营导向层层传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资产负债结构主动调整意识

从资产总量上看,LCR监管标准中严格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意味着银行有效资产的缩水,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资金缺口的压力增大,这将使区域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程度和分支机构设立的难度大大提高。同时,为满足LCR要求,银行必须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债务的比重,从而支付更高的期限风险溢价成本,或在存款市场上付出更高的溢价争揽存款,这都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当然,资金的构成将最终取决于各机构的自身状况和未来的市场条件。此外,LCR流动性资产定义中政府债券要优于银行持有的部分其他资产,因此银行为达到LCR要求,将增加持有政府债券比重,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政治风险和系统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根据流动性管理政策要求,必须持有更多的高流动性资产,导致这部分资产的机会成本逐步提高,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整体盈利能力的两难选择,迫使存款机构不得不在资产负债配置和盈利模式上进行深刻变革。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巴塞尔协议Ⅲ主要是围绕着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两大目标制订的。而这两大目标的基础是对资产和负债及表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范围上涵盖了所有表内外业务品种,管理方式是逐日监测。这就要求银行要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区分不同的币种、业务类型、交易对手、金额等,多维度进行计量、规划、监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设定限额、压力测试、衍生金融工具等,结合市场流动性状况,对不同现金流比率的项目,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经济资本等工具,将流动性管理要求及导向有效地传递到每条业务线及营销人员。

(三)提前规划,在合理的利润目标前提下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由于LCR为逐日监测管理,因此不能根据当日的LCR结果来决定高流动性资产的购买。因为高流动性资产指在压力状态下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因此收益率较低。同样筹资成本的资金如购买高流动性资产须承担高额的机会成本。且当一段时间内净现金流出波动幅度较大时,频繁地买入卖出高流动性资产只会徙增交易成本。因此首先应做好资产与负债项目的预测规划工作。要在资产与负债整个生命周期的LCR现状基础上,根据各项资产业务发展计划,合理规划筹资业务的开展,包括期限、币种、金额等要素,以提前主动地采取措施减少未来现金流错配,如对大金额业务到期日尽量匹配、做远期业务动态调整、调整起息日和到期日等。在合理的收益目标前提下,通过提前规划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四)探索高流动资产的有效管理方式

对于一定时期的净现金流出必须满足至少30天内的支付需求,就要有一定比例的高流动资产来支持,这是LCR模型的核心所在。而持有可随时变现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包括或准级债券、企业债)越多,尤其是信用等级高的债券越多,收益率会越低,资金机会成本就会越高。因为流动性强的资产的收益率通常是非常低的,如目前美元国债一年期收益率是0.22%,但同期限的筹资成本在1.15%左右,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资金损失,除非大幅度期限错配,而大幅度期限错配又会面临利率风险。另外,基于澳洲实际,有可能当地满足一级流动性资产定义的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数量有限,并且监管当局会设定一个持有量比例为合理区间。因此无限制购买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也面临操作上的困难。所以,要将高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就要首先根据一段时期(如一年)的净现金流出状况,确定高流动性资产购买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后按最低点数量买入高流动性资产,不足的部分用回购/逆回购来满足。或者在金融债或企业债多余的情况下,与交易对手在ISDA协议下做互换,互换债券的处置权及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都不受影响,确保银行在压力情景下可随时变现,满足现金流出的需要。

(五)银行的配套措施要适时调整

LCR的实施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对传统业务定价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加点的定价方式形成了较大冲击。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必须要考虑银行的流动性成本,针对各业务单位的流动性敞口,按照核定的流动性价格收取流动性收益或支付流动性成本。也就是说,要通过FTP使流动性成本(或收益)与每一笔存贷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直接相关,并直接影响到部门的考核结果,从而使流动性管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名营销人员和相关部门。

(六)按照LCR计量要求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导向

1. 加强客户存款特别是有业务关系的客户存款的吸收。深入研究稳存增存的策略,尤其加大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客户的营销力度。在存款客户营销策略方面,应着力在提高服务效率、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黏性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靠提高利率来争揽存款。同时,对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

2. 适度发展同业业务。在危机发生时期,同业机构会共同面临流动性短缺这一难题,极易因某一同业机构违约触发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银行如过度发展该业务,特别是用短期负债来支撑长期资产,会导致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去覆盖现金流出,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这对当前中资跨国银行的部分境外机构靠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3. 加大长期资金的筹措,降低资金错配程度。长期资金筹措方式有客户存款、票据发行和同业市场拆借等。要综合比较不同产品、不同货币、不同渠道、不同发行方式的成本收益,根据市场情况,实现筹资产品、币种、渠道的多样化,以分散风险、实现筹资组合风险回报最大化。

4. 控制低效表外业务的开展。由于各项或有负债也纳入现金流出管理,同时也占用经济资本,因此要清理各项无效低效的信用承诺或流动性承诺。如对已签合同未提款的贷款承诺,一是可依据提款进度在签订合同时将大合同分拆为小合同签订;二是对已过期的承诺进行及时清理;三是根据提款节奏合理确定贷款合同签订时间。

5. 在不能完全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LCR充分考虑了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对相关现金流均给予了100%的比率。从满足LCR角度考虑,拥有较大比重的衍生品交易和证券化活动的银行,如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全对冲风险,在计算现金流入时应被赋予较高的现金流出比例,以降低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6. 申请总部流动性额度支持,提升现金流入。根据APS210定义,在澳外资存款机构总部承诺的有具体金额的流动性支持额度可作为第16天的现金流入项,但一般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应根据各自的现金流情况,决定流动性支持的额度和期限。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2014.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S]:Liquidity,11.

[2]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