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的措施

农业发展的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13

农业发展的措施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2篇

一、全市种植业行业协会的现状

据农业部门初步摸底,全市种植业已经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资产总额万元,成员户,种植基地面积达万亩。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合作类型划分:专业合作社带股份制性质的个,专业协会个,专业联合会个,专业协会个,其他个。组织较为规范,影响力较大的有:平江大豆产业协会、华容棉麻协会,君山蔬菜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等。

从农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牵头型。这种协会的会员大多数是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承担政府职能转变后的一些事务,经费、人员、交通工具以及工作范围等均依附于有关部门,一旦政策对协会失利,协会将自行解散,生存周期较短。如平江县大豆产业协会是由乡镇企业局组建,按当地政府的工作需要开展活动。

二是由企业牵头型。这种协会由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进行组织或牵头,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开展协会的活动,主要是加工、经营领域,有较强的生存优势。供销部门的企业改制大多数都形成了这个类型的合作社,基本属于这类协会。如岳阳市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华容县棉麻协会等。

三是由能人牵头型。这种组织是农民为达到经济的互赢为目的自发组建,协会规模小,以农户生产为主,基本上处于一种合伙经营的状态。他们没有固定章程、没有固定经费,联合到一块主要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临湘黄盖湖蔬菜种植协会、岳阳市花板桥市场的几个农副产品运销协会(蔬菜个协)等。

从作用上看,主要是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

一是改变农业经营方式。过去政府抓农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起决定作用,转型到市场经济后已是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公司农户”的运作,农民出卖的是生产原料和劳动力,收入有所提高,但无法分享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中不断增加的丰厚利润,农民对市场承担风险小,是被动者、局外人、边缘化的角色;“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龙头企业廉价反租农民的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民的产品加工增值、土地市场升值,长远看剥夺了农民利用土地自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空间和机会;“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运作,将合作制引入产业化,提高农民直接参与流通、加工的组织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又大大提高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谈判地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二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民素质提高。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其成员充当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角色。对成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是行业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不拘形式地传授技术,使一些高深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操作。农民即使无心学习这种新技术,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自然“遵从”。

三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全局来考虑整个行业、整个企业和各个农户的利益,资金由少变多,技术由弱变强,规模由小变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协会相对农户来讲在市场竞争方面更有优势:第一,有能力对会员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较好地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品牌农产品规模小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第二,协会出面与农户或龙头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使产品价格更趋于合理,避免价格大跌等伤农现象出现。第三,能够以价格约束整个行业,有效地解决行业内部价格无序竞争和质量上以次充好的问题,保障整个行业健康而有序发展。

四是促进了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政府在农业上的示范对开拓农民眼界、提高农民的产品意识、普及相应的技术有一定的作用。但扶持过后,农民的热情也停了下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从根本上调动起来。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不同,从一开始就突出了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突出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农村是一种强强联合,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很大。平江县中南有机茶生产合作社是年月由三市镇位农民发起建立,现有成员分布四个乡镇的个村,茶叶成了当地的优势产业。

从存在的不足看,主要是我市农业行业协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协会存在规模小、功能弱、活动空间不大等问题。发展不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组织比较松散,会员可以随时随地退出协会。大部分协会没有章程,没有纪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很少到民政、科协、工商登记。版权所有

二、农业行业协会扶持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市场与企业、农户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对生产、加工、销售采取措施,比政府的行政措施有效得多。在全市农业部门的调查中,我们觉得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有区域特色农业作支撑。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了一些万亩连片的农副产品基地和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这些基地的巩固和提高,更好地产生效益,需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能解决政府想办而又难以办的事。

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社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基础。首先是专业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愿望。专业大户农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迫切要求参加行业协会,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其次,同行业的加工企业、贩销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要求。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了解信息,交流技术,整合优势,处理矛盾,开拓市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增值环节。

三是优质行业服务作保障。行业协会能充分发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职能,能按不同层次会员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能充分利用上级管理部门信息优势、流通网络优势,帮助协会会员开拓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建立会员服务联盟,让一些会员能从协会得到种子种苗、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三、发展岳阳市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考

⒈分类引导优势区域建立农业行业协会。一是以种养大户为主体,建立农户之间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如我市的粮食生产大户就达到了多个,最多的种植面积达到多亩。他们是当地水稻种植的一面旗帜,有着榜样的作用,这些大户对农资、产品价格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关心,有合作的意向。以种养大户为主体的这类协会,对内要要承担基地生产的一些协调工作,对外要处理好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的专业协会。以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为群体,对内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对外处理好基地、市场的利益关系。三是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以农业经纪人、专业贩运大户、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业信息组织为对象,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要发挥带动作用,乡镇以下要重点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⒉管好放活现有的行业协会。对县或县以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当降低登记标准,放宽登记条件,并给予扶持和鼓励。对符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运行基本正常的行业协会予以保留;对其中名称相近相似、业务交叉重复的协会,进行归并、重组;对行业特点不明确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实施分立;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缺乏行业代表性、长期不开展活动、不能代表会员利益、内部管理混乱的协会,依法予以注销或撤销登记。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3篇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

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

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4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

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

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 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5篇

关键词:农业节水;发展;问题;措施

1、当前农业节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旱缺水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量、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和3/4。每遇干旱,他们首先要为饮用水去奔波,根本谈不上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在农业受干旱缺水困扰的同时,各地又普遍存在着灌溉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的现象。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严重水荒,生态环境恶化,局部地区已经相当严重。地表水不够用就转向超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质变差,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人侵,良田变成盐碱的灌水技术不适应“两高一优”农业、现代农业的要求。技术体系不健全,节水灌溉设施不配套。我国农业借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虽然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产品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但是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装备及产品质量比较差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

用喷灌、滴灌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水利现代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3)水价政策不到位。地下水和地表水收费征收管理不统一,不能实现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而且相应的节水投资大大超过多交的水费,如地。

(2)粗放的灌溉方法和落后何能够调动农民节水投资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灌区渠系控制及量水设施不配套,普遍实行按亩收费,每亩灌多少水,水费都一样。这种税费征收方法,不仅不能限制农民多用水,反而是农民产生少灌水吃亏的想法。

推广农业节水,是缓解当前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广农业节水,是我国农田灌溉发展从粗放到集约,实现增长方式历史性转变的过程,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科学决策。

2、农业节水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任务目标

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中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高效农业,改革与农业节水发展不适应的水管理体制,形成合理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和水价机制,广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想节水高效型现代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的根本转变,使农业用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农业节水的战略对策及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用水与节水管理制度

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要在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地区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定额两套控制指标,作为管理农业用水的基本依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大流域用水总量分配,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分配的指标,逐级分解。

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制定本地区灌溉用水定额。各地区和用水户要在用水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节约的水允许有偿转让。国家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分配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状况的监察、审计。

2.逐步理顺农业水价政策

理顺农业水价在我国水价形成体系中占居重要地位。从我国水价的构成上看农业水价政策尚未形成,主要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比较低,成本水价难以承受。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水价政策。今后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逐步调整到供水成本水平,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对因高扬程提水等自然条件造成成本过高的供水水价,要采取提价和补助扶持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供水成本与价格倒挂问题。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农民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

3.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民投劳不落实造成的"半拉子工程"。

4.建立农业节水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当务之急要全面清理国家综合立法中不符合农业节水要求的条款,组织有关部门修改。有关部门要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配套法规,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促进农业节水工作快速、健康发展。要普及和宣传有关农业节水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6篇

云南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道路,当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具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特点,它们是区别于别地的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亮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文章就针对当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就加快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实施措施。

1 我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

1.1 高原地区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

1.2 气候条件适宜,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1.3 物种品类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1.4 烟草、茶叶、花卉等都享誉国内外,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粮食总产量以及畜牧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产值

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2.1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

2.2 当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科学定位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方向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3 我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等巨多优势,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品牌已经闻名中外,各地都不乏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原特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精深加工产品少、经营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 特殊的资源,特异的品质,特定的思路,特别的营销,“特”字号催生当地高原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2.5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高原特色农业以崭新的姿态闪亮登场,农业“变形”大戏高潮迭起,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通过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构建,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服务人员,最终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软着陆”。

3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措施

3.1 绿色引擎 动能强劲

全省各级各部门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特色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拓海内外市场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从而以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继续巩固当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闯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3.2 深化改革 焕发生机

通过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和积累解决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经验和对策,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掀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篇章。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实施土地大规模有序流转,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型。

3.3 投资洼地 蓄势发力

随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显现,更多具有敏锐市场意识的企业开始投身农业,以资本雄厚及市场营销能力强大等优势,进一步提高了云南农业的组织化、科技化、品牌化和深加工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3.1在努力加快产业及品牌建设的同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市场开拓工作也不断加码,精准发力,加快“走向全球”的步伐,不断组织开展当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向泰国、土耳其、香港、澳门等一系列专场推介活动。

3.4 组织个人、合作社和企业,努力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7篇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农业相比较于以前已经有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兼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打牢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

1.这是由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的稳定必须立足于稳定发展的农业经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要想继续保持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强化农业经济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所在。

3.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国际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的经济格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国处于这一大环境中,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以此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农业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1.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加强基层设施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原生态”的操作办法,政府应该从高新技术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特别是对边远山区,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技术的引用,使农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意义所在。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现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也体现了这一点,还应继续深入地挖掘这一闪亮点。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比过去轻松多了,收入比过去丰厚多了,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3、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制造建筑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飞快地发展,但第一产业却一直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的着眼点放在推广规模经济、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技术的创新与引用,鼓励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活动,激励人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农业经济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4、政府加大投资与补助,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农业也一样,我国是农业的大国,这是事实,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国家应在绿色无公害产品方面加大投资,从其基地到其生产、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一条龙式规模企业,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对农民风险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放心地去实践与探索。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发展的措施第8篇

1.1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技部门通过探索和总结,创新推广了玉米-小麦、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小麦、小麦-油菜-豆类等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模式,以及土壤深松耕作、测土配方施肥、高秆收割埋茬等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减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旱作农业稳定高产。2013年,静宁县留膜免耕二茬小麦平均产量达4578.0kg/hm2,较露地小麦增产685.5kg/hm2,增产率为15.0%;二茬冬油菜平均产量达3088.5kg/hm2,较露地冬油菜增产658.5kg/hm2,增产率为21.3%。

1.2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成功实践,给其它作物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静宁县谷子、荞麦等小杂粮的膜侧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类作物的双垄沟播栽培等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旱作区得到广泛推广。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随着乡(镇)机构改革,静宁县原有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站全部撤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也因编制问题而无法开展专门的技术服务工作,只能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仅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且能长期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农技干部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务2个乡(镇),服务面积近0.46万hm2,与基层农技人员编制要求每1万hm2播种面积7.5人,每万户农户配5名农技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

2.2资金短缺目前静宁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靠行政推动落实,投入机制上以项目补助为主,在组织保证、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仅地膜一项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面积推广成本增加,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2.3机械化程度低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民以步犁、人工等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时间,而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套的耕作机械当前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机械深耕、深翻、机播机收等现代农业机械应用滞后,加之覆膜规模大、时间紧、青壮年劳力短缺、农业机械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静宁县旱作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2.4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静宁县2012年地膜使用量达4560t,2013年超过5400t,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静宁县仅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家,已建立的26个回收网点也没有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加之农民地膜回收意识不强,有时宁可就地焚烧、填埋也不愿集中捡拾出售,给农业和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5后续产业开发利用滞后,产业链条短随着全膜玉米大面积推广,大量鲜秸秆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来,静宁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养牛示范户400户,饲养量达到13.3万头。但由于缺少项目扶持,发展资金短缺,玉米鲜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空间小。

3发展建议

3.1健全推广体系,优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明确公益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尽快建成城关、八里、甘沟等12个农技区域站,逐步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设立村级农技服务所,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所、社有示范户的四级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资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开展工作有阵地、宣传培训有场所、服务指导有手段。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技推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乡镇农业技术专业干部,充实到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逐步改善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同时,公开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到村级农技服务所,承担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技术人员轮训及学历晋升奖励制等管理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整体水平。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认真研究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静宁县实际情况,多渠道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对旱作农业推广的资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项目整合,发挥集聚合力。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加强项目监管,发挥集聚效应,有侧重地支持旱作农业发展。三是增加专项投入,加快推广步伐。在项目资金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应列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旱作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对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进行扶持,支持农技部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农民群众购置新机具、购买地膜化肥的补贴,降低发展旱作农业的成本,进一步加快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步伐。

3.3稳步扩量增效,加快技术推广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旱作农业。加快田间道路配套建设,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田间道路,使中大型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作业,扩大推广面积。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约化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户领办等途径,加快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小型农场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3.4加快旧膜回收,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各种媒体、利用不同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地膜的危害性,提高农民对残留地膜污染环境严重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回收残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厚膜和一膜多茬技术,提高地膜的使用率,减少地膜残留量,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回收网点在乡镇的覆盖面,力争每一个行政村都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回收网点,减轻废旧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出台废旧地膜回收补贴办法,提高废旧地膜回收补偿标准,探索实行“以旧换新”等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同时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广机械捡拾,加快废旧地膜回收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