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和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0 10:17:06

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2、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2.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3.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

3.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3.2.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3.2.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2.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3.2.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3.2.5要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人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人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4、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4.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①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②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4.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4.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5、锦希台大厦

5.1设计依据

5.1.1工程委托书

5.1.2甲方提供的总体区域的电子文件

5.1.3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5.1.4甲方提供的方案批复通知书

5.1.5甲方认可的设计方案文件

5.1.6设计合同

5.1.7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

5.1.7.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5.1.7.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5.1.7.3《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9-153-2010

5.1.7.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5.2区域位置及规划范围

锦希台大厦建设用地处天津市滨海新区响螺湾地块,南至集慧道,北至汇津街,东至顺河路,西至迎福路,地块紧邻海河。

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现状标高在3.300-3.700米之间。

5.3规划用地性质:公共设施用地。

建设项目:锦希台大厦。

5.4规划指导思想

从城市角度和基地条件入手,综合各种因素,使建筑与周边邻里有机组合,充分融入所处街区环境,共同构筑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5.5设计理念

针对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同时结合甲方对项目的市场定位,我们在设计之初,即确定了基本目标:

方案设计力求达成对功能逻辑、生态环境及人文特色的和谐统一,以全方面的思考合理构思。关注建筑本质,摒弃浮躁和夸张的设计手法,用务实的态度完成设计。强调建筑合理使用效率,同时注意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空间的使用灵活。

运用简明清晰的设计手法,在营造方正、有力的建筑形象的同时,追求该项目应有的特性。

东侧为海河景观带,西南侧为响锣湾商务区繁华景观,高层主体公寓、办公区域主要占据好的朝向南向,好的景观东侧,为公寓、办公区域尽可能提供均好性。

5.6建筑设计

高层主体为四边形位于基地的西北侧,最大化利用了地块朝向和景观两方面的资源。

地下两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等。一至三层为商业用房,四层为物业办公,五层至十五层为公寓,十六至三十三层为办公。裙房屋顶设置避难区域,十九层为避难层。

建筑立面处理采用现代美学手法。外墙设计追求的是合理的窗地比以及采光的均好性。

剖面设计:首层高5.6米,二三层商业4.8米,公寓层层高3.5米、3.546米、3.654米,办公层层高为4米

车库层高地下一层为5米,地下二层为4米。

地上总建筑面积:53457.31平方米。

本方案机动车停车为244辆,均为地下停车。其中无障碍停车位5辆。

6、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态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找出解决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妥善解决好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最能展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艺术性。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目前建筑设计的手法有基本三种:模仿、再生、创新。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主题为功能,而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细细推敲。随着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很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组成的基本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重组,进而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将成为一个单独研究的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在分层研究后进行组合,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前提下,依据建设任务的要求及工程技术条件等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具体功能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详细尺寸构造以及材料做法。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城市点和面的问题。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与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也具有相对较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城市面与线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城市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内容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乃至标志物,但和建筑设计仍有质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从整体城市形象把握,当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设计师会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因为缺乏对城市空间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不但要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

二、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比如:

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合理。实际上城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出现政府战略和战术不分,以项目管理方式管理城市规划的问题。政府总是期望通过对单项目标与指标的管理来实施整体性的管理,从而失去对宏观事务的把控陷入到具体事务的操作中。政府对具体项目的过度关注必然会导致整体性宏观调控的缺失,削弱乃至悬置了作为综合协调手段城市规划的地位。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的执行部门与管理部门,就要使城市规划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管理方式上应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逐步将城市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建设层面,并对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管理和监控,从而对城市规划实施反馈调节。

2、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开发商,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反映在对空间资源争夺方面。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反映多元利益群体的需求,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实现各种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总规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相关的利益集团对规划编制的有限参与,使得最终的城市总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内容不一致。而且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很容易把人本主义的元素省略掉。

3、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于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编制参与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尤其是现在一些设计者往往打着建设什么生态园区的旗号,来大量占地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5、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应对策略

1、规划发展生态建筑,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以环境为中心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规划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山水、花草树木、绿化美化自然环境。使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生态植物、水禽候鸟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2、规划创建“宜人”城市,要为居民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居住休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通讯交通、商业服务等生活设施齐全,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舒适安全、宁静优美的环境。

3、规划考虑自然与建筑群的揉合、道路交通。建筑场地的形状与建筑组团的空间环境的关系。气候方面的影响,日照、风向的影响,生态的住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地形和绿化的合理安排,如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和行列布置的方式来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如何利用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的空间等。

4、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节能设计和建设,要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思想揉合进城市规划和生态建筑中。如:北方城市的保温建筑降低了热能消耗;南方的隔热建筑降低了空调机的使用,降低了电能消耗;建筑的节电、节水、节能也都节省了资金和资源等等。

5、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减排设计和建设,对污染的控制和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以及废物的回收利用。如:绿化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对污水的出处理后,将可利用的“中水”雨水进行绿化灌溉,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可再生废物的回收利用,利用建设中残土弃土生产建筑红砖、陶粒砌块等,有效的利用和节省了土地资源。控制反光玻璃的使用,控制城市的亮化标准,减少了光污染,节省了电能等等。

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是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并要为飞速发展、为经济服务,从而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因此,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低碳生态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昊.浅析城市规划的现状及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71-75.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3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Beijing 100835,China)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4篇

一、20__年城市规划工作情况

(一)狠抓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

一是完成全市25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包括胡集桥垱、张集沙河等6个试点村和柴湖新村、客店邵台等19个示范村)。二是完成柴湖镇“兵营房”改造规划编制。三是完成九里回族乡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四是完成郢中城区“21世纪花园”住宅小区规划(12公顷)。五是完成宾馆商业步行街规划。六是完成城河步行街改造规划方案。七是完成阳春大街环境改造规划方案。八是完成王府大道南端、龟鹤池道路铺装及绿化配套规划。九是完成了金汇花园小区和万景春天小区规划。十是完成了东出口镜月湖路(3.4公里)道路设计、莫愁大道、河街、阳春大街、石城大道道路黑色路面改造设计。使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初步形成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街景规划融为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健全规划机制,规范规划管理行为

1、建立规划决策机制。组建了以市政府章良华市长为主任委员的__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吸纳了建筑、园林、市政、水利、环保、交通、电力、电信等方面的21名专家组成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制定了《__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20__年,先后召开规划委员会议10次,专家咨询会议16次。有20项建设用地、50余项建筑设计方案通过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并按规定程序对市博物馆、市电力设备厂2项规划用地调整方案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使我市城市规划工作走上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轨道。

2、完善规划管理体制。为了很好地顺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我们积极实行“三个转变”,即:管理体制上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随意型管理向规范型管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由单一审批管理向全过程监督管理转变。积极采取区域范围分队管,重点项目定人管,违章建设配合管,违反规划依法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将郢中规划所原有的“一队九区”体制改变为“两个队”,重点加大了管理执法队伍力量,有力确保了违章违法建设及时有效的查处。

3、积极推行“阳光规划”。我们在__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办事窗口,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受理,分头办结的工作制度;并对规划审批严格实行“五公开”:办理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接受建设单位和个人的监督;在规划方案审批过程中,实行批前评审和批后公示,多渠道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全年来,先后公示工程25个,其中通过公示调整方案5个,延缓审批3个,停止审批4个,举行专门评审会3次,规范了规划行政行为,维护了公众利益。

4、切实加强规划效能建设。为认真开展城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我们制定并下发了《__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建设局、市监察局共同组成的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及办公室。4月10日,我们召开了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动员会,对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将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在自查自纠阶段,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建设户、公开投诉信箱、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办事程序、办事效益、服务质量、廉政建设、规划透明度等方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整改建议,为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规划管理,严格的执行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是龙头,管理是关键”,我们切实加强了郢中地区各类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坚持选址定点到户,办证发证到户,打桩放线到户,基本做到了规划到点,管理到户,建设到位,从上至下切实做到建前、建中、建后一条龙的跟踪管理。重点强化了道路红线、河湖蓝线、城市绿线、文物紫线等“四线”控管,同时还加强了风景名胜区、电力高压走廊、给排水设施、地上地下管网、铁路沿线、公用绿地、市政公用设施预留地等地段以及私房建设的规划控管,切实做到了横管到边、纵管到底。

1、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我们按“一法一例”的要求,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书两证”制度,认真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今年来,共办理《选址 意见书》64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4项,建设用地面积109万m2,其中工业用地90万m2,居住用地面积0.5万m2,其中,工业建筑总面积6万m2,居住建筑总面积5万m2,“一书两证”办证率达到100。

2、严格规划建设地段的房屋控管。本着“控管出效益,控管好也是贡献”的原则,对于城区暂未拉通的断头路及重点规划控制区域的房屋建设,我们积极下发《规划控管通告》,让群众早知晓该地段的规划情况,严格控制房屋的新改扩建,确保按规划进行建设,避免了乱搭乱建问题的出现。仅目前正建设的护城河改造工程沿线及石城大道东端道路建设中,就有100余户居民一直居住在几十年的老房中未进行新、改、扩建或违规乱建,直至去年两地开工建设时,政府投入较少的拆迁补偿就顺利搬迁了。另外,还有承天大道西端、石城大道中端等断头路区域以及两湖地带的500余户私房经控管后均未进行新改扩建,从而为我市拉通城市道路及区域性规划的落实,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3、严格土地收储地域控管。为积极配合我市城市土地收储工作,确保“一个池子蓄水”,我们对经市政府统一收储的地块,积极实行“死盯、死守、强停、强拆”的高压政策,严格控管各类建设活动。目前,王府大道北端、校场路东端、新堤西滩小区等20余处3000余亩市政府收储地均未出现违规私房建设及乱搭乱建等问题,切实做到了“收储地零建设”,为我市城市建设保留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4、严格私房控管。为加强郢中规划区私房建设控管,我们严把房屋准建“门槛关”,严格收费管理,目前各类房屋建设均严格执行了“市行政服务中心报建受理,局规划科、规划所踏勘呈报、市建设局审核、重点项目及重点地段市政府审批,临街建设及重大工程项目最终由市规划委员会集体审定”的审批制度,严格规划的实施管理,做到“项目不审批,不准建;规划不落实,不放线;手续不办齐,不搭电;资料不报批,不定点”,从而使郢中城区私房建设大幅度减少,目前私房建设总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0,从而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5、严格依法查处违章。我们积极采取“半天一巡查,一日一调度,两天一检查,每周联合执法”的办法,对于拒不办证缴费的积极上门宣传政策,不厌其烦的作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对于顶风无证偷建、抢建、强建等违章违法建设,做到了动工就停,动砖就拆。全年来,我们先后下达《违法建设通知书》100余份,依法28余处,1920m2,强行停工60余处,制止违规建设50余处,通过市法院强行执行违法建设案件3起,并对一些典型违章案例在电视上公开曝了光,取得了“查处一处,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有力维护了规划权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宣传与规划公示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规划公众网站建设滞后。

2、规划法规有关执法时限过长,而按《行政许可法》违章又不能强行拆除,从而给违章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造成很大难度。

3、城市规划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不办规划手续,不按规划修建,擅自突破规划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4、规划管理人员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规划管理工作经费不足。

三、20__年城市规划工作计划

20__年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真抓实干树规划形象,优质服务让人民满意”为目标,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调整思路,围绕经济发展抓规划,围绕名城保护抓规划,围绕旅游开发抓规划,围绕景观建设抓规划,加快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形象,促进全市规划工作全面、持续、健康发展。20__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深入宣传“一法一例”及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市民,使城市规划法规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城市规划公众网站”建设上,切实加大资金、人才、设备等投入,力争按省厅标准高质量完成网站建设,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

2、努力抓好测绘勘察工作。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完成我市市城范围国家测绘控制点的普查工作,并开展中心城区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点的调查工作;实行规划区范围数字控制,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规划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加强市级测绘管理,完成勘察资质晋级工作。

3、认真开展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工作。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完成各乡镇、开发区总体规划、文明新村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镜月湖景观带、南出口建设规划、城区至武荆高速公路修建性详规及街景规划,形成“一街一景”的城市景观,加快城河步行街、护城河沿线、石城大道、跨湖路等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工作。完成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县门坡古街区、元佑宫至文峰塔、石牌老街地带的保护详细规划。

4、继续深入推进城乡规划效能建设及监察工作。结合自查出的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并将制度建设作为规划效能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通过效能建设带动制度建设,用制度建设保障效能建设,使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规范有序。同时,认真做好规划效能 建设的工作总结,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进一步促进我市城市规划效能建设工作。

5、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在审批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审查设计上注重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特色建筑;严格执行市政府配套费征收管理制度,坚持一个标准进,一支笔审签。

6、严格规划执法。严格城市“四线”规划管制制度,规范“一书两证”行政许可程序,切实加强对小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私房建设,强化重点地段规划控管,加大规划审批前的巡查和管理力度,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对未批兴建和不按规划乱搭乱建的违法案件严肃查处。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lso shows that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a city planning is the subject of the best practitioners. Advance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must strengthen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引言: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得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6篇

    第二条  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临时搭建的结构简易并限定使用期限的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及其他设施。

    本办法所称临时用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用于建设工程施工、地质勘查、堆放物品、商业经营及其他活动临时使用的土地。

    第四条  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临时用地的审批管理。

    第五条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审批必须严格控制,实行公开、公正、效率的原则。

    第六条  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应先征得土地权属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并核发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按批准的要求进行建设。

    第七条  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临时使用土地,应先征得土地权属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并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临时使用土地审批手续。

    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需要进行临时建设的,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办理。

    第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单位或个人的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给予答复。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临时建设或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

    (二)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的;

    (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

    (四)影响城市交通、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集散的;

    (五)占用城市绿地(包括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消防通道、高压供电走廊、防洪设施的;

    (六)占压地下管线和设施、影响其使用、维护和安全的;

    (七)占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土地,影响城乡交通和安全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临时建设、临时用地的批准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临时性房屋的层数不得超过一层,高度不得超过4米。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等永久性的结构形式。

    第十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对其使用性质、位置、面积、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核发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对其使用性质、位置、建筑面积、平面、立面、高度、色彩、结构形式、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

    同一条街道或同一类型的临时建设应整齐、统一,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十一条  依法取得城市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城市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土地使用手续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改变临时建设、临时用地的使用性质;

    (二)不得扩大用地面积和改变位置;

    (三)不得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立面、高度、结构形式和色彩;

    (四)不得买卖、抵押、交换、出租、赠予。

    第十二条  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和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作为房地产确权的依据。

    第十三条  单位或个人自取得城市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城市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未进行建设或使用土地的,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十四条  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拆除或收回批准的临时建设或临时用地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必须服从。

    第十五条  临时建设、临时用地批准使用期限届满,使用单位或个人必须自行拆除临时建设、清理场地、恢复原地貌,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办理临时建设、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用地批准文件的注销手续。

    临时建设、临时用地一般不办理延期使用手续。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改变临时建设的位置或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立面、色彩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并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二)改变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结构形式的,责令其限期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并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改变临时建设使用性质或买卖、抵押、交换、出租、赠予临时建设的,责令其限期拆除临时建设,并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的,由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罚;属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的,由其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取得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

    (三)擅自改变批准的用地位置或用地性质的;

    (四)擅自扩大批准的用地面积的;

    (五)逾期不拆除临时建设的;

    (六)逾期不交回临时用地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拒不限期改正或自行拆除违法临时建设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强制拆除违法临时建设、收回违法占用的土地。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质量; 评价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city scale growing. City planning through the control, guide, integration, security makes use of activities, city land efficiency fairness, conform to the city planning goal, a high quality city planning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lay a positive effect of essential and helpful for.

Keywords: city plann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它涉及了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将对城市的发展前景和城市建设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1 控制作用。对妨碍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在开发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对控制作用的体现是主要的,关注如何能够加强控制,这实质上反映出对城市规划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解。

1.2 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引导作用反映了城市规划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激励措施可以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效应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1.3 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其实质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综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没有直接开发建设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做出判断,使得冲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有效纳入到共同接受的规则中来。由此而言, 城市规划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冲突的各方,是有效发挥城市规划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1.4 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实际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目的是使城市发展能够兼顾到各种利益。所以说, 城市规划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要体现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而且要尽可能兼顾和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当然,在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方面,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等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公平性的考虑永远不能指望市场,政府职能中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成为政府政策的关键内容,城市规划的保障作用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二、怎样的规划才是高质量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研究。切入点要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时事政策和当地重要方针纲领,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规划理念和规划思路,结合实际工作,对重大问题需要专题深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才能保证规划能切实的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支撑。而对城市规划的质量评价,应注重分析城市规划在用地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方面的安排中是否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否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有效发挥一个规划对于城市的控制、引导、整合和保障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甄别判断:

2.1 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设计和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直接由土地的规划、使用不当造成的。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城市边际土地的开发缺少合理的规划,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 城市周边的环境敏感区或生态敏感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衍生了环境问题。

2.2 规划中所涉及的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与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一个城市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过快时,该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等)就会被过度消耗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是否对这种情况予以预见并给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城市布局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中城市布局的不当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工业区和居住区紧邻甚至混杂而带来严重的环境干扰;由于建筑密度过高引起城市景观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这些都属于规划本身的问题。

2.4 城市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设计和定位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对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时,要研究产业结构的规划是否符合国家要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总体需要,是否有助于克服和避免产业混杂、布局不当和污染严重的城市问题。

若对上述几个方面均予以考虑,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和实施建议,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否则,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

三、如何落实高质量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良性指导

城市规划编制的文件是建设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建设管理才能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目标,保证城市建设的高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城市的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根本的目标,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也在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为了吸引投资,往往不仅简化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同时也在放松规划条件,强调市场的效率,忽视了对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虑, 造成公众对规划工作和政府工作公正性的怀疑,也造成城市建设质量下降,致使高质量的城市规划指导出低质量的城市建设作品。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更要有综合的观念,在社会、 经济、政治、 环境效益方面全面权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提高管理者规划意识,确保城市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为追求政绩,有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意愿,盲目追风,片面搞一些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削弱了城市竞争力,难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比如两个相邻的地级城市同时建设机场、开发极具相似功能的区域性娱乐休闲设施、发展同质性产业,恶性竞争,偏离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

3.2 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用生态观念指导城市建设,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市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实用,考虑人、建筑及环境的有机的统一,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达到一种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预留和建设防护绿地、公共绿地及生态廊道,保证规划所规定的绿地不被占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3依据城市规划,确定长期建设目标,合理计划短期行为。

城市建设必须要做长远规划考虑,一些城市不按规划办事,乱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一个电话或一张纸条就可以改变规划的执行,不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不少城市越权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任意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项目来者不拒,急功近利,见缝插针,建设杂乱无章互相干扰,限制了长远发展,影响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进行编制项目规划。做到长期有目标,短期有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既考虑现实基础,又不失长远规划。

3.4 注意信息时代的城市信息建设。

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仿和仿真。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管理部门能具体而准确的掌握城市建设动态,以便于针对性的监控、指导和预控,以保证城市建设不偏离城市规划预定的发展方向和轨道。各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完善城市建设信息的网络平台,确保对城市建设能进行积极有效预控,保证城市进行高质量建设。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判定相关城市规划是一个高质量规划,并确保该规划能有效的实施,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规划编制者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框架,更需要编制――实施――管理涉及到的学学者、专家及城市管理者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城市发展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尝试、不断探索,才能确保高质量的城市建成,造福生态,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和建设第8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植物培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荫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荫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2.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2.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1)能吸碳制氧。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2)能吸滞粉尘。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林木树冠茂密,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树的树叶表面粗糙,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油脂或黏液,能吸收空气中的大量飘尘,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会大大降低。(3)能杀死细菌。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4)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当太阳照射到树冠上时,有35%~75%的太阳热量被吸收,从而使森林中的温度比地面的温度低十几度,同时,树林中的叶片又蒸腾出大量的水份。(5)能消减噪音。城市街道种树,如快车道上的汽车噪音,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2.2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削减疲劳的功能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人们在被钢筋水泥禁固的居住环境中生活,感觉压抑,易产生疲劳,再加上现在人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中又缺乏自然美,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而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人们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2.3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大大的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通过公园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质,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于体外,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

3.城市园林绿化关键技术3.1 规划设计技术规划设计主要技术包括:①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②区域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③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④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变化都决定了城市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⑤立体设计。技术包括垂直绿化(使攀缘植物沿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肥料等混合物,供以水分形成绿色围墙);屋顶花园(在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人工假山体上种植树木花卉);绿色建筑(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

3.2 植物配置技术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①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②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③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④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3.3 植物造景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等)、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大气、土壤等要求)、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配置方式、树种搭配、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技术主要包括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植物专类园、花坛、花丛、花群、花境等。4.结语

园林绿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3个原则。现在,人们对于园林绿化效果的要求已由单纯的绿化意识转向绿化、美化、彩化、净化的审美观,加上园林绿化面积的急剧增加,给园林绿化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自新.城市大园林――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