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的特殊途径

德育的特殊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7 16:13:49

德育的特殊途径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育教育,学生发展

一、美育的内涵

什么是美育?有人说,美育是德育的部分;有人说,美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有人说,美育是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还有人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事实上,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区别。首先,美育和德育在性质上和社会功用上有区别,两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代替。尽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以美育为手段,美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以德育为内容之一,但二者有明显区别,不能划等号。其次,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后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但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最后,美育不等同于情感教育。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人文素养的陶冶也是美育的内容,情感教育仅是其中之一。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美育则略显薄弱,这样的状况在特殊教育中也同样存在。主要问题是对美育育人功能,尤其是对美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观点认为,美育在特殊教育学校是“奢侈品”,残疾学生实现自食其力是特殊教育最高目标和基本教育理念。因此,美育课程往往被轻视和忽视,应付、甚至不开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资源配置不达标,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问题比较突出。事实上,美育对身体有缺陷的残疾学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自食其力,拥有健康生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二、特殊教育的美育教育意义

(一)实施美育是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进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因为种种原因,部分残疾儿童心智发育不够健全,性格、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化解这些难题,离不开美育教育。因为,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能让残疾孩子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与德育以理服人、以准则规范人形成有效互补。2.开发智力,拓宽视野。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美育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维是青少年智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中常常被不自觉地忽略。美育则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最好途径。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并在其他智力因素,如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方面,都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举例来说,对于听障学生而言,由于在听觉或表达上存在障碍,其形象思维能力比常人更加重要;对于视障学生而言,由于视觉的缺陷,感性知识比较贫乏,形象思维比较薄弱,尤其需要加强培养。3.全面发展,提升素养。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更增添了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更增添了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更增添了健壮之美;美育融化在劳动技术教育之中,更增添了灵巧、创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各种教育相结合,能使真善美得到更加完满的体现,能有力地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美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重视德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不重视体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不重视美育,影响的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就是社会未来公民审美情趣的提高。这必然带动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将美育融入特殊教育,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把美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1.大力发掘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有人认为视障学生看不见,听障学生听不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不大。事实上恰恰相反,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形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之一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展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缩影,是无字的教科书,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其导向、约束、凝聚等功能。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应该做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具有个性鲜明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和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花一木皆育人,一砖一瓦总关情。学校的每一块墙壁、绿地和每一片景色都能“说话”,置身于优美整洁校园的学生就能时刻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2.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和首要行动者,也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一所普通小学,孩子学习生活6年;一所普通初中,孩子学习生活3年;而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孩子往往会呆上9年或12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特殊教育教师的形象、教育教学过程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应有审美性,完善教师角色中的这些方面对于有效实施学校美育至关重要。“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美的体现者之一,特校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人格,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集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人格美于一体的师德美,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

(二)寓教于乐,把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1.开齐开好艺术课程。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学校艺术教育,理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特殊教育学校,更应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更加明确的使命、更加鲜明的态度与更加紧迫的责任,开设好艺术教育课程,实现公平优质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让残缺的生命在艺术的蕴润下开出绚丽之花。音乐课。是特殊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对视障学生来说,音乐能发展其听觉功能,补偿视觉缺陷,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美术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会艺术,感悟人生,用积极乐观的情感憧憬未来,用灵动的双手表现愿望。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与完善学生素质的目的。舞蹈律动课。从培养舞蹈表演技能入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中享受与健全人同样的愉快和幸福。这对他们获得自信心,逐步挖掘从体能到智能的巨大潜力,常常具有惊人的效用。残疾儿童虽然身残,但好胜心强,有对艺术的渴求,经教师引发,会激发出更高的创美热情,还能使他们体验到通过辛勤的艺术劳动获得一种美的,脱离低级趣味,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逐步疏导情感,协调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充分发掘文化课的美育因素。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的任务,任何文化学科课、非文化学科课都包含丰富的美育因素。课堂既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位教师都应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课程设置,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中去,用美的眼光引导残疾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语文老师可引导学生在美读中充分感受美,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在说写训练中学会创造美;数学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逻辑美、严谨美等等,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让美育教育水到渠成。

(三)把美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本身丰富多彩,内容很多,但残疾学生常常体悟不到这些精彩和生动,其根本是缺少情感动力。我们应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的心理,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接近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深化美感,培养真情。1.兴趣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美育功能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拓宽素质教育和美育创建的内涵。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社团活动,引导他们从自己的校园、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培养艺术天赋。这样,不仅使残疾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而且还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学生美好情操,拓宽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之路。2.校外实践活动。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一样,都应充分领略生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真情。带他们去江边晒太阳,去公园赏花,用触觉、听觉、嗅觉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带他们去泡温泉,体会到“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乐趣,感受温泉的神奇;带他们到野外拉练徒步行走,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与变幻万千。总之,无论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美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理应有更大的空间探索和发展美育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是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充分利用一切能进行美育的条件、活动进行美育,美育一定会在教育中发挥强劲的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让残疾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现状

1、学生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通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或者心理有偏差,更有甚者是思想品德存在缺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学校担负着教育的重任――要将他们转化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合格建设者。但在转化“后进生”上,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往往教育效果令人失望,我们也常常反思,如何有效教育这些“特殊”的学生。

2、家庭教育现状

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高一新生入学初期,我们分别在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

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生源区域广。我校是一所市属职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也有少部分为外省学生,学生生源分布广而杂的特点,给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困惑二 :家长层次差异大。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二、研究策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后果往往很严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家校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实施的原则主要为: (1)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发展观,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教育信心;(3)帮助家长学习家教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4)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5)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6)“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作出良好示范;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实践

途径一 :学校重视 ――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家长学校”是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我校在郑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开展实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途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实施“家长委员会”制度,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和谐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各方面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教育最为有利的举措,注重学生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行家长委员会制度,使之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途径三:个案帮扶――坚持开展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何指导家庭特殊的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为一直困扰和丞待研究的课题,经验和研究表明,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在开展帮扶教育前,充分做好个案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在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式、途径等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教育对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何种程度的消极作用,分析并形成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六个环节――认定明确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现状;收集整理该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详细信息,进行家庭教育追踪指导;进行家庭教育现状诊断分析,理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帮扶教育跟踪的切入口和问题的焦点;形成帮扶优化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操作途径;实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帮扶跟踪的策略指导;及时总结与反馈评价实施帮扶效果,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做好客观评价。

三、研究与实践后记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工作,是通过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工作。孩子、家长和家教指导者是构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和家长的不同, 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因为其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而成为职业学校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可见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义重大,在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反思有以下二点:

(一)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爱心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旨在教育帮助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不仅生理发育走向成熟, 而且思维方式、人格特征、道德品质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树立,他们要在这一时期为独立步入社会大量吸收和储备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化并选定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心理学指出高中时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困难时期, 因为经常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转折发生。”职业学校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也有不同。因为个人发展不是很顺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不很成功,许多人反而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行为。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3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把社会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并外化为行为的统一动态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得到顺利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价值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充分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发其素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一维。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含义和特殊性

按现阶段基本流行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其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这一使命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各行各业,有着其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同大脑之间的交锋。诚然,这种交锋可能会产生愉悦的火花,但也可能会产生抵触和矛盾。在现实当中,抵触和矛盾可能会更常见。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主文化和亚文化等等之间的论战和交锋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动,是一种思想意识,教育主体会影响教育对象,同时,教育主体也会被教育对象所感染和影响。因而,如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自身科学的态度,没有合理的观念,教育主体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同时也可能被其教育对象所左右。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变得混乱不堪,毫无实效。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树立起人格榜样。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多样化,出版物,教科书等均在其列,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多的仍然是依靠教育主体素质的支撑,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是道德上“善”的评价,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相对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社会表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吧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社会合格公民,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它具有长期渐进性,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长期的熏陶与培育自然需要主体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综上而看,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要求特殊性,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具有多维度,表现在多方面,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刻的理论素养,科学的思想品质,崇高的道德人格,成熟的心理品质,等等。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备的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累积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素养与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包括德、识、才、学、体等诸要素,其内容是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具体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六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以及较强的政治实践能力。政治素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同时对教育主体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

(2)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主体的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好的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表现为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尊重热爱教育对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等。使之成为有良知有血肉的教育对象的楷模。

(3)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还包括思想过程形成稳定的思想作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价值,信息,竞争,时效,人才等观念上不能墨守成规,而应高瞻远瞩;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要有辩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应形成求实,民主,平等和谐的思想作风。

(4)知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内行知识,时事与政策知识等多个方面。

(5)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缺乏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便无法胜任工作。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

(6)身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时空上无限量的特点。”不仅需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重在与众多教育对象交往中耗费大量的心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砥砺出能够与所承受的责任相称的强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阶层的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追求,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关键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使之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切实适应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急迫的工作,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层面,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的环境和制度,从环境和制度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支持和制度保证。从微观层面上,需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途径,包括运用社会培养途径,自我培养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素质,包括脱产学习,在职岗位培训等;而自我培养途径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赖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以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其次,对于在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组织的在职培训。单位组织必须健全必要的培训机构,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规划,教育与培训。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身修养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政治觉悟,理论知识、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逐步提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正确定位,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并将之用于实践当总,实践出真知,良好的素质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勇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反躬自省,扬长补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需要各个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培养。将学习,思考,实践与总结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必然会卓有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主体素质也大多是后天习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修养的自觉性,时时处处作有心人,那么,就不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也就会一步步走向成熟,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工程师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M].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56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51

参考文献: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第二版)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4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艺术教育艺术课程

 

早在24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讲过:“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而且他扩张到远远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础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说: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础;后者则是普遍敬意的基础。”康德是把美提高到人类思想史上前所未有高度并作为善的基础的第一位西方哲人。论文格式。在康德看来,美和善是相互统一的,最高的美必然导致最高的善。一个人只有从感觉上了解了善的伟大原则之后,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德行。那么,艺术教育究竟能从哪些方面和能通过哪些途径影响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呢?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展开一些初步的探讨,诚望海内同行不吝赐教。

一、真、善、美构筑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教育的基础地位

以真、善、美划分人类精神的不同领域和价值追求,是古典哲学和古代思想家的基本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典作家的论述中真、善、美不是平行的概念,其中善是最高的、处于统御地位的目标,求真、求美最终是为了实现道德的升华,人生的充实与完满。

苏格拉底讲:“知识就是德行。”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还不再于认识大千世界、认识自己,而是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使品格纯洁而高尚。苏格拉底本人就既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道德哲学的实践者,他直到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还在和朋友们讨论着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向来把伦理道德看成是终级的精神追求。“格物致知”只是手段,诗、书、礼、乐都是为“明明德”服务的;“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载体;“诗言志”,诗的主要功能是讽谏咏怀;乐是礼的一部分,礼是道的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根本要义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哲学是从伦理纲常生发出来的,真,以及美,都是统一在善的原则之下的。

将真、善、美统一起来,以综合的眼光审视人类精神,无疑是一种全面、深刻、科学的世界观。人的心理过程,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区分为意识过程和意向过程。意识过程包括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等诸环节,形成了人们对世界及自我的认识和体验;意向过程以意识过程为基础,包括了心理动力学的趋向,包括在意识过程的支持下设计行为方式和计划,包括将行为结果反馈给意识过程并调整目标,作出进一步反应等环节。意识过程和意向过程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的过程。通过自觉和主动的探究与体验,事物的规律和感性特征呈现给我们。它们是价值的载体,是将一切美好的愿望、理想、行为准则表达出来的媒介。没有真的认识和美的体验,任何善的观念都不能恰当地建立起来,没有生动、真切、感人至深的感性领悟与参照,任何真理也都会失去光彩,成为空洞的说教,任何价值观和伦理学命题也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道德教育都会丧失生命力、流于形式。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由此产生的道德教育的途径

1. 艺术教育的些功能。一般地讲,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可以归结如下:

1)艺术教育可以给人生存的本领。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基本问题”,如推断与计算、表达与交流、感知与体验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的追问与总结形成了诸如哲学、逻辑、数学、语言、艺术等学问。一个人在其一生当中,可能极少会碰到解决“人类基因组”这样的高度专业和特殊的问题,但他极有可能每天都要进行推断、表达、体验;另一方面,恰恰是对“基本问题”的解决构成了对解决诸如“人类基因组”等特殊问题的基础,因此艺术和语言、数学、哲学、逻辑一样,具有基础的文化教育的性质,具有工具课程的性质。艺术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艺术给与人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实在是生存必须的本领。

2)艺术教育可以给人文明感。艺术是种文化。文化是人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次水平和方式。论文格式。拥有文化,就倾向于采用经过千百万年实践选择出来的具有前沿性质的人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没有文化,就倾向于采取原始的、本能的方式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给出一个前进的出发点,一个建设性的平台。

3)艺术教育可以使人有品味。通过训练感官和塑造行为模式,具有艺术能力的人更敏锐、更敏感,有能力和习惯于发现和体验事物的异常微妙之处,迅速形成直觉判断,产生奇异的联想和有价值的思维创新,厌恶平庸。艺术能力是种特殊的智能,有自己独特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办法,并且能通过独特的符号系统表达出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把握并预见其未来。

2. 艺术教育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的途径。从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来说,艺术教育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以下三种有效途径:

1)呈现途径:呈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呈现道德观念的感性形态,呈现伦理命题,呈现道德事件,呈现无法言表的内心冲突――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使人领悟事件的道德含义,体验美好的情感,提供模仿的行为范式。

2)表现途径:20世纪以来道德哲学最重要的进步就是,“哲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摆脱了那种企图给人们道德指导的尝试,对道德判断本身的性质作出一种批判性的评价”,认为“善”、“恶”等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不可能被精确定义的。诚如穆尔所言:“我认为‘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正向‘黄色’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一样;因此正如你无论如何无法向一个不知道‘黄色’的人解释什么是‘黄色’一样,你也无法解释什么是‘善’。“善”是一种特定的、直觉的概念,不可能仅仅根据事实加以研究。因此,道德是直觉的行为的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说明,哪些行为无助于价值观的实现,哪些行为则相反。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道德实践才能完整、生动、鲜明、准确地被刻画出来。艺术是传达道德的最佳形式。

3)行为途径:道德行为的养成在全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地位。论文格式。一方面,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要从道德行为以及表现在行为中的道德意志、道德品质去评价;另一方面,机械的决定论认为有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道德行为,被事实证明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行为养成有自己特殊的过程与方式。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为本身必须有魅力。道理很简单,人们是因为美好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推崇,因为推崇而将其作为行为的典范与评价的标准。一种行为方式,哪怕它体现了最高的善,如果不能首先让人们去热爱它,它也不会成为人人效法的榜样。

具有艺术特征的行为是充满精神愉悦的美好的行为,道德行为也可以体现出艺术性。具有艺术特征的道德行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有活力的行为,而且也是能够完美表现道德意识的行为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2001

2 路德宾克莱. 二十世纪伦理学. 孙彤,孙南桦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5篇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 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 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 ,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 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 、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 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 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 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 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 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 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 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 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 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 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 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 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 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 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 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 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 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 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 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 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 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 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 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 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 ;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 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 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 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 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 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 ,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 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 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 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 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 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 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 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 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 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 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 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 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 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 “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 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 《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 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 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 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 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悟理是教学过程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导行奠定扎实基础。从我们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 四点:第一,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需求,也是“愉快教育”的手段和目标 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述以及引用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 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科学性要求:①知识、观点 要正确。②事例要科学准确。③事实与观点应吻合。④设置的问题要规范,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接受能力。⑤ 板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课题相一致。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 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 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 ,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第四,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宏观上 ,可根据形势要求和学校每月思想教育中心调整教材顺序;还可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在微观上,充分挖掘教材 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如讲授率领红军过彝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应升华到中国共产党民 族政策的高度。同时,教师应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情理交融。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 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 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 )。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 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图书馆 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的德育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两课”教师和宣传部门的事情,需要全校各部门协同完成。图书馆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职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一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刊物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善恶观、道德观,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会受到各种书刊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图书,图书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推荐各种书刊,引导学生阅读;而且可以为学校开展各种德育专题活动提供文献支持。把图书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衔接在一起,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德育教育氛围。

2.图书馆的育人环境得天独厚

中职学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育人优势。所谓环境影响激励,主要是指人对环境因素中的一切景象、事物、信息等外部条件的反射而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进而形成独特的思想品德取向过程。良好的环境通过感染、熏陶和渗透来影响周边的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中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渗透积累。从自然环境来讲,图书馆具有宁静、宽广、明亮的馆舍建设;整洁有序的书刊架、阅览桌椅;丰富、健康的馆藏图书、期刊文献以及同学孜孜不倦、分秒必争的学习精神,所有这些对莘莘学于无疑是一种感染、一种榜样、一种吸引,长期身处在这种环境中一定能净化中职心灵,陶冶情操。从人文环境来讲,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及合理而严明的图书馆规章制度、科学化的管理,保障了图书馆的高水平优质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有力地促进中职学生的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

3.图书馆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公共场所,日常行为显露无疑

图书馆是中职学生经常光顾的学习、休闲场所,在这个环境中脱离班级体的约束和班主任的督管,学生的一言一行比较真实,在借阅过程中能自然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对这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能够起到直接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德育教育的作用

1.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除专业类图书外,还要有选择地购置一部分和德育教育相关优秀的图书。同时要提高这部分图书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效果。

(1)编制导读书目,充分发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制一些思想性、实效行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导读书目。让中职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让这些优秀的文献资源成为中职学生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收到“文献育人”的实际效果。

(2)开展读书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中职学生刚离开初中,很多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为此图书馆应该举办新生阅读指导讲座,并且结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知识竞赛,开展不同主题的书展书评活动。通过阅读活动及时发现阅读问题,因势利导,发挥图书馆转变学生思想、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

(3)配合学校德育办、团委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合力。如可以整理提供历史类图书,配合学校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可及时利用橱窗宣传栏,提供图片、剪报等资料,介绍当代科学最新成果,宣传新时期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感情。这些简单易行的做法,对学生德育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充分利用的图书馆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环境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因此,中职图书馆在建馆过程和日后管理中时刻要注重环境的建设。

(1)创造高雅舒适的图书馆自然环境。图书馆总体建设要有合理的安排,美观大方的建筑、合理的馆舍设计、宽敞明亮使用方便的阅览室布局等,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中职学生入馆借阅学习,而且本身就具有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如流通书库排列整齐的书刊,读者自然不好意思乱翻;于净清洁的地板,读者自然不好意思乱丢纸屑;干净的完整的图书,读者自然不好意思损坏。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图书馆可以在大厅、走廊、过道等设立板报栏、橱窗栏,悬挂一些名人的肖像、名言、名人字画、箴言警句等,还可以各种最新消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2)创造优美、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良好的师德形象和职业道德养成,热情的微笑,耐心的态度,助人为乐的品德,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都能深切地感染读者;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样在读者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而达到了育人目的。

3.针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过程中表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直接教育。中职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会显露出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对这些不良行为可以及时纠,也可以和学生班主任联系,配合班主任做好助教工作。

(1)社会公德的缺乏。具体表现为偷书、窜证、毁书等。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图书馆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制约这些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对这些同学进行说服教育,使其明白损害社会公德也是损害自己的利益。

(2)公共道德的缺失。具体表现为进馆后还在打闹、嘻笑、打手机;随地乱扔杂物;在馆内吃小食品、看完书后,随手乱放,乱插等。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说服制止;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本身对学生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三、结语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课堂德育教育的延伸,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其教育形式更为灵活。作为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在德育教育上的特殊地位,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把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图书馆各项服务育人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J].现代情报,2007,27(3).

[2]李荣霞.充分发挥中专图书馆的德育功能[J].运城学院学报,2003,21(5).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1.前言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们的身体和精神、知识和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使命――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德育教育,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包括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正常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和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改变和塑造着自己。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德育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较高层次的目标。21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时代和社会对学校的智育体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通过在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来实现。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书籍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了1995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有关的论文20余篇,为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2.2访谈法

笔者访问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研究方向征询其指导意见,并与部分教师、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座谈,就问题细节听取他们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3逻辑方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各类资料进行深入的论证。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来达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并在该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快乐与痛苦、团队与合作、组织与纪律,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又贯穿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包括“民主与法制、无神论、青春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心理健康、职业和生活指导、市场经济意识”等“多位一体”的教育内容。

不难看出,体育与德育均隶属于教育,应为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即德育“直接说理,以理服人”,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而体育需要学生通过身体的体验去感受蕴含的内在精神特质。

3.2德育融入体育教学的途径

与其他教学过程相比,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体现在体育教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上,同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体育运动特有的竞争性均能很好地贯彻德育活动。因此,把握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关键。

3.2.1结合教材内容认真设计教案与教学方法

体育课中的许多教材本身就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这个特点,教师有意识地突出德育思想,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球类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团结一致、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球类活动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进行分组练习或对抗,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勇敢进取之后才能获得成绩提高的愉悦感。

因此说,体育教学是在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以政治宣讲、个别谈话等语言形式为主的思想教育,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生的具体实践与身心活动中。为此,教师要抓好常规教学,充分利用体育课规范严密的组织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前、课上甚至课后,如坚持实行上、下课师生问好仪式,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的习惯;严格考勤制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德育教育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这个过程。

3.2.2发挥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精神风貌与道德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面广,交流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仪表衣着、语言行为到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才能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效果。

3.2.3结合课堂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场所的特殊性和技术传习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导致体育教学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如场地器材冲突、学生个性的强弱对比、天气骤变、小团体之间的协同对抗等,这些偶发事件往往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行动和表现,迅速应对不利教学的环境,使学生明白劣势和优势的相互转化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冷静处理是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2.4体育竞赛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竞赛是体现竞争的重要方式,竞赛中的竞争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智慧的,所以,运用竞赛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机智勇敢、不怕困难、不畏强手、团结合作、敢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3.3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3.3.1导向法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体育身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一种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正确的教育导向即积极引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能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完善。例如,中长跑的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顽强不懈的意志品质。要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应对学生讲解中长跑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次应对学生讲清练习中长跑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做好克服困难、刻苦锻炼的思想准备;最后要告诉学生科学的练习方法,同时在练习中多鼓励加油,利用心理诱导帮助学生坚持不懈。通过这样的导向,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合理组合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组,使各组的实力基本相当。由于水平接近,每个组通过努力都有可能获胜,因此,各组的积极性都将提高,竞争将更加激烈,练习时组内交往频度增多,合作互助增强,群体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得到培养。

3.3.3设置困难法

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增加困难、设置障碍,以促使学生努力去克服,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正常水平适当增加难度,所设置的困难不能使学生觉得望洋兴叹,而是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克服并完成任务。这种心理上的成功感,有利于后续学习的深入继续。

3.3.4奖惩教育法

奖惩法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建立奖惩制度,通过表扬与奖励、批评与处分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奖惩制度能够起到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个人人格的形成,而且会使整个集体不断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4.小结

德育的渗透要做到经常、及时、有的放矢和润物细无声。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藏了丰富而又积极的育人功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体育教学中时时贯穿德育教育,在和风细雨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才能使学生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国才.教书育人方法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秀珍.让德育融入到教学中[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3]李全华,赵仙伟.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1,1.

德育的特殊途径第8篇

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最主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德育素质。所以,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夯实他们的德育基础至关重要。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教学生 如何做人

【中图分类号】G633.96

当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当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理想、信念不稳定,容易极端。因此,德育教育力求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授予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优良品质、有优异才能,是各个方面素质良好的人。所以,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下如何做好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教育网络。

(1)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条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更新,充满时代气息。因此,思想品德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把学到的基本原理,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2)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科任教师教书育人,寓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环节中,特别是文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 班级是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通过批阅周记,与学生谈心,召开班委会,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有计划的实施德育工作。

(4)团委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最有力的力量,团委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全体同学吸引到自己的周围,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大纲的要求,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5)劳动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悟,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学校应按《大纲》要求,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学校春天组织学生植树,给树木浇水,还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参观气象站,电视转播台,县农具厂,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6)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7)校外、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应纳入德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第二;寓教于乐,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丰富的活动,才能寓思想教育于其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各科任教师要积极配合年级组和班主任并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理想教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教师文雅的谈吐和举止,为人师表,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班主任老师通过跟学生谈心,交流,批阅周记,召开主题班会,家访,家长座谈会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狠抓常规管理,强化养成教育。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德育大纲》和校纪校规为准则,坚持不懈地做好强化养成教育。为全面落实《甘肃省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考核标准》,应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和细则,使德育评分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修正缺点,发扬成绩的作用。

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力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文明公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的竞赛活动,通过图书借阅,歌咏比赛,办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净化学校文化环境,营造轻松,向上的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活动之中。

总之,新形势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特点,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学生德育工作,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努力把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