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9 11:21:45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1篇

一、工作目标

确保教育扶贫资助不漏一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情况,加大力度对未到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开展劝返复学工作,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

(二)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扶贫资助。完善村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全市建档立卡学生就读情况,对照学生资助政策,一个不漏地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做到应助尽助。

三、工作措施

(一)控辍保学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以媒体线、镇街线、中小学校线三线广泛开展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专题播出、镇街写标语、村组开村民大会、学校召开家长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义务教育法》、《贵州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全社会知道依法送子女入学是家长应尽义务,不送子女入学是违法行为。市教科局按学校类别分类编写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市属学校(幼儿园)、各镇(街道)、各帮扶单位,宣传资料分简页、张贴画、手册三类,简页发放给贫困户和学生,张贴画在村委会和贫困户张贴,手册发放到村组干、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手中。

2.摸底核查,台账管理。

(1)全面核查辍学生,准确掌握辍学学生失学原因,建立台账,各中心校及时与所属镇街汇报,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按照各自职责及时组织动员返校复学。对排查出来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辍学落实人员责任,实行一生一策,对症下药,建立工作台账,适时开展工作,及时消号。

(2)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及村级档案。通过建立村级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建立村级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档案。各镇街建立完善自己的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组建形成全市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在2018年村级建档立卡学生档案建设基础上,组织各村村组干、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中心校责任教师对本村建档立卡学生就读和资助信息进行完善及核实,做到一生一档、一户一册、一村一表,不漏一人,准确无误。重点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档案和XX市“一个贫困学生一张银行卡”资助档案。

3.强化措施,及时动员劝返复学。

(1)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打工务农的,要根据相关政策及时纳入帮扶救助范围,并劝返复学工接受义务教育。

(2)对因厌学辍学的学生,找准厌学原因,做好劝返复学思想工作,采取措施劝返,返校后各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留住学生。

(3)对适龄残疾儿童,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符合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等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

(4)对劝返3次以上不愿回学校就读的,各镇街统一时间,集中辍学生监护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必要时到法院诉讼,进行督促其子女入学。

4.精准落实,确保资助不漏一人。

(1)精准通知学生申请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一是8月15日前,通知所有2018年初中毕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申请高中、中职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二是 8月15日前,通知所有2018年就读高校学生申请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三是8月20日前,汇总通知本镇(街道)初中毕业申请高中(中职)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情况及通知建档立卡高中毕业、高校在校学生申请高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情况,报汇总情况到市教育和科技局和市农林扶贫工作局。

(2)市属各学校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全市村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信息档案汇总后,按就读学校分割市属学校建档立卡学生名单,送各学校核查备案,学校根据名单落实各项学生资助。

5.强化落实整改,不断巩固提高。

(1)劝返复学工作完成后,各学校要密切注意复学学生动态,一旦发现学生不到校学习时间达到3天以上,要及时上报中心校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新启动劝返复学程序。从9月1日起,对新学年控辍保学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2)由教科局、各镇街及相关责任部门、人员不断排查整改,市教科局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工作调度,切实解决学生资助存在问题,特别是新学期建档立卡学生就读信息更新等动态管理工作,并适时完善档案及做好贫困学生申请资助精准通知工作,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XX市教育保障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教科局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镇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教科局,办公室下设控辍保学专项工作小组和学生资助专项工作小组,确保专项行动落到实处。各镇街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2篇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3篇

一、目标任务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强化贫困家庭学生入园、上学、升学保障体系,实施教育人才支撑和对口帮扶计划,落实扶贫政策,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校校有帮扶”;确保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落实到位,完成2016年以来覆盖贫困村学校项目建设,督促未完成的覆盖贫困村项目按期完成;确保控辍保学、学校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到位;完成教师交流、培训、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档案材料整理;完成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提升省扶贫重点村运动场地、辐射区域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巩固我县教育和体育事业总体发展取得的成果,顺利通过各级脱贫攻坚验收评估。

二、工作重点

(一)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情况

责任主体:办公室

1.2016—2020年局党委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情况。

2.2018年下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

3.2019年上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讲话精神情况。

4.2019年下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情况。

5.2016—2020年局党委学习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等情况。

(以上材料要求有学习贯彻落实的会议纪要,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学习内容、研讨交流发言等资料)

(二)印发文件和专题会议情况

责任科室:规划财务科、资助中心、基础教育科、人事科、教师工作科、法规科、装备中心、职教科、体育和运动服务中心

文件类:2016年以来省、市、县扶贫部门出台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历年工作总结和计划。

会议类:自2016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系统内专项扶贫会议等通知、纪要、照片等相关材料。

落实台账:2016—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学生落实政策台账(按年度分学期整理,包括享受资助时建档立卡个人及家庭信息、享受资助项目、资助金额、发放时间等)。

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三)全面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

责任科室:资助中心

学前教育资助: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予以资助,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200元,具体分为3档,1档1000元,2档1200元,3档1400元,建档立卡学生每生每年1400元。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寄宿生补助面为在校寄宿生的30%,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补助面为在校非寄宿生的8%,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建档立卡寄宿生和非寄宿生补助标准均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并享受免校服费、校车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认定条件为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供养、孤儿、父母一方亡故、单亲家庭等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普通高中资助: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就读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为在校生的10%,平均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标准2500元每生每年;对建档立卡、低保户、残疾、孤儿学生免除学杂费。

中职学生资助: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为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

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每人每年贷款额普通本专科学生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对在部属、外省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按实际缴纳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未资助建档立卡学生台账(明确未资助原因)。

(四)覆盖贫困村学校项目建设情况

责任科室:财务规划科、基础教育科

1.“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建设规划文件及台账(涉及的贫困村学校)。

2.2016年以来制定的学前教育建设规划文件(财务规划科)。

3.2016年以来覆盖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建设进展情况,内设配备进展情况(台账及建设照片)。

4.2016年以来合作办园、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作(应包含相应工作通知、活动开展的照片)。

5.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财务规划科、基础教育科

(五)控辍保学、学校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情况

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

1.出台的学校结对帮扶相关文件和结对帮扶工作台账。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设立的相关文件和设立、使用情况台账(覆盖贫困村学校应进行特殊标注)。

3.2016—2020年控辍保学档案材料按年度分学期整理。

4.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以上材料应包括:印发的控辍保学相关文件、贫困户学生辍学排查台账、劝返复学通知书、送教上门台账及相关档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开展照片等)

(六)教师交流、培训、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责任科室:人事科、教师工作科

1.出台的有关人事和教师培训工作中涉及扶贫的相关文件。

2.2016—2020年城镇教师乡村支教、教师交流、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农村学校教师招聘等工作开展情况。

3.2016年以来农村“三名教师”培养工作、贫困村小学校长、教师轮训工作档案。

4.2016年以来选派教师援青、、援渝支教情况。

5.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以上材料按年度整理,应包括通知文件、人员名单、工作台账及相关活动照片等)

(七)加大投入,提升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广场建设水平

责任科室:体育运动服务中心

1.场地建设。积极对接镇、办政府及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健身场地建设工作,力争让所有不达标的健身场所面积达标。

2.器材维护与配备。联系市体育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全县健身场所的投资力度,重点做好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场所的器材维护和配备工作。

3.健身指导。结合2020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加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做好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健身质量和健身水平。

(八)落实好帮扶责任人联户工作

责任科室:法规科

进一步完善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分管同志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机制,各帮扶责任人要密切联系贫困群众,严格落实帮扶具体责任。坚决克服不负责任、散慢懈怠、弄虚作假等工作作风,确保所有帮扶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入户走访一次,疫情防控期间严格落实每周电话联系不少于2次,并结合帮扶工作实际和上级有关工作安排,随时入户走访,及时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排查问题解决困难。重点排查疫情防控期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空中课堂”学习遇到的实际困难,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责任科室:职教科

1.出台的与职业教育扶贫相关文件。

2.2016年以来中职学校精准招生、定向培养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档案应包括招生文件、工作开展的照片等)。

3.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十)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责任科室:装备中心

1.2016年以来出台的与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

2.2016—2020年农村学校网络建设、班班通建设、同步课堂开展情况包括:工作台账、相关文件、活动开展的照片等,应对覆盖贫困村学校进行特别标注。

三、节点安排

(一)自查评估。各责任科室完成脱贫攻坚档案和台账整理工作,3月底前形成教育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报告,经局领导审核后报县扶贫办。

(二)问题查摆。4月份,迎接市局开展的覆盖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教育脱贫攻坚评估验收督查,以问题为导向,彻底查摆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形成台账。

(三)整改提升。4月—6月底,教育攻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科室对各学区、各县直学校进行自查评估,从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边查边改、逐项整改。

(四)长效机制。9-12月,对原计划于2020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要强化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实施,11月底前全部完成。12月做好迎接省、市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验收,确保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好自查评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全面布置,精准细致地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教育脱贫攻坚责任、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和体育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扶贫办公室,形成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专班。

(三)强化舆论宣传。围绕扶贫工作重点,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典型宣传,使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凝聚合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增强合作意识。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形成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专班,各有关科室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项教育脱贫攻坚任务。

(五)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4篇

走出贫困,是期许更是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责无旁贷地成为扶贫攻坚中治本的力量源泉。

甘肃省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典型。近两年来,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逐步取得成效,特别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让社会充分感受到了教育扶贫的温度和力度。部分市州的先进做法为我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样板和思路。

贫困学生有具体的帮扶措施、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资金优先考虑偏远学校,初春时节,走进武威市凉州区贫困乡镇、村社的学校,处处能感受到教育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凉州区松树乡中截堡小学作为一个示范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这一成绩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松树乡学区负责人王仁元校长紧紧地握着帮扶干部张学科的手,激动地说:“张站长啊,你为咱们干了这么多实事好事,明年了要好好再帮扶一下我们。”这是发自肺腑的表达,更是凉州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凉州区教育部门对照省市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教服务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各项帮助政策,全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选派7名中小学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帮扶支教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制度先行保障扶贫

想要在扶贫帮扶工作中突出“稳、准、全”,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为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片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根据”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成立了贫困片区帮扶支教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认真开展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学校(学区)帮扶支教工作。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和改变薄弱学校现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切实加强贫困片区帮扶支教工作,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我们通过调研,认真研究制定了《选派7名中小学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帮扶支教方案(2015年度)》。选派7名城区和农村示范性学校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乡镇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挂职1学期。并对帮扶支教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职责、督查、考核等方面做了详细安排和明确的要求”。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发寿介绍道。

凉州区会馆巷小学副校长张学科就是其中一员,他被选派到凉州区松树乡学区,挂任学区管理服务站副站长,协助站长开展工作。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张学科就饶有兴致地前往松树乡学区。当到了地处莲花山脚下的松树乡学区。卸下铺盖卷儿,望着干净而简陋的校舍和朴实的师生们的一刹那,他已坚定了自己的思路:“我是来帮扶支教的,不是来镀金赚资历的,更不是来混日子的,我一定要干点实事,尽全力想方设法帮扶他们”。张学科对记者说出了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根据凉州区教育局的具体要求,帮扶干部要充分利用示范校挂职领导管理工作优势,调动原学校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带动一批教师,一批学生,改变一方教育的目标。全力协助站长或校长开展工作,帮助理清学校(学区)发展思路,制定“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搭建城乡教师互动平台,提高教师施教能力和水平。结合特色学校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抓好组织、制度、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帮扶贵在方式精准

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期许面前,教育扶贫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发挥显然离不开“精准”二字。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张学科在松树乡的帮扶工作紧紧围绕“精准”这一核心,他严格落实区教育局的要求。为了让帮扶工作精准到位有实效,张学科深入松树乡六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开展调研工作,与各校领导和老师们深入地交谈,记录下他们各自的困难和需求;进入课堂听课,课余交流评议,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予了合理科学的指导;实地察看校舍和各个功能室,将各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梳理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帮扶思路,对症下药,很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松树乡中小学教育工作计划》,这一刻,他对今后的帮扶工作充满了信心。

在帮扶期间,张学科从被帮扶学区各校需要入手,积极搭建教学研讨交流平台,多方面提高松树乡学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是“走出去”,松树乡学区6所小学将近60位老师,每天每校各选派2位老师到会馆小学参加中职教师名师评选示范课观摩活动。在为期两周的示范观摩活动中,参如观摩活动的老师每天除了听取中职教师的2节公开评优课之外,还要随机进入班内听取观摩2节常态课,起到了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二是“请进来”,他邀请会馆巷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课优秀教师各两名,分两天到松树学区送教下乡,开展献课活动。松树乡学区的师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六堂精彩的课,更多的是那课堂中充溢着的爱,爱的教育在师生们之间传递、浸润。

同时,针对松树乡学区教学常规中的问题,张学科敏锐地发现,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他积极创新,开展全学区网络集体备课工作,进行岗位帮扶。他将会馆巷小学实行了三年的集体备课制度,依据松树乡学区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完善,制定了《松树乡学区集体备课方案》,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设计模板,成立了16个备课QQ群,他积极给各校备课组指导督促,在QQ群里老师们合理分工,进行先后四轮备课。这种经过四轮打磨备出来的导学案,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大大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为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了坚实而有效的前战,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是否聚焦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能否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得力、实施有效,应该成为评价教育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是评价帮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凉州区农村地区范围广大,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当或者欠缺是教育的一个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张学科邀请武威明德文化推广中心的讲师为松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家长做了“家校携手、共育良才”道德知识讲座。讲座围绕青少年心理障碍、价值观偏离、家庭教育误区等问题,结合国学《道德经》《孝经》等国学经典理论,做了客观、全面的剖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就如何培养一个健康、乐观、上进、适应性强的孩子,给师生及家长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食粮。不但使学生受到了教育,也给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2015年,凉州区会馆巷小学数次为松树镇贫困村莲花山、冯良寨等6所小学捐赠图书、电子白板、投影仪、桌凳等物品,以实际行动为教育精准扶贫出了一份力,为松树学区学校全面建设献上了一份爱心,为实现城乡学校交流融合、均衡发展尽了一份力量。“自会馆巷小学副校长张学科挂职松树学区副站长以来,会馆巷小学与松树学区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帮扶支教活动,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松树乡学区负责人王仁元说。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根据市教育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统筹协调、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扎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了贫困家庭在校生扶贫资金准确、政府资金减免到位,受到贫困户、在校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2018年,我校对照省市扶贫办、镇政府、村委会辖区贫困户及在校生建档立卡信息,核准扶贫名单,现将本年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 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李强校长为组长,侯健主任为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教师包联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实行“一 对一”信息核查和帮扶。

二、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教育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同时, 高标准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扶贫工作计划、 扶贫工作包联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会,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建立完善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期间,先后制定完善了《教育精准扶贫走访制度》、《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等长效机制。

三、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及人口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对我校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档案, 摸准摸实上报中心校; 二是建立贫困学生的在校情况档案;三是及时准确上报贫困学生在校收到的资金救助等发放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进行及时核审。为掌握较为全面、准确的帮扶对象情况信息,我校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与学校所辖地区的村干部紧密配合,虚心听取村干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与帮扶对象交心谈心,拉近距离,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每一位帮扶对象的情况制作了联系表,在联系表中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帮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况。

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重点开展教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扶贫。

1 、学校提供专项资金,开展经济帮扶,送温暖、送爱心。每学期拿出经费的3% 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资助贫困生。

2 、发挥学校专长,开展智力帮扶。学校在了解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后,组织其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召开了帮扶会议,掌握其在校的学习情况,结合其家庭情况和教师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进行定期的辅导,让其在校期间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成。在本年度期末质量检测中,这些学生在学习及心理上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有自信。

3 、开展心理教育帮扶。 由于帮扶家庭中较多学生为留守学生,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之交流,掌握其心理状况,适时调整与疏导。

五、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决完成上级的任务。

1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做好辖区范围内学生的入学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2 、建立了“防辍控辍”管理制度,学校与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

3 、密切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辍学。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6篇

三季度以来,**发电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京能电力《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公司《2020年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精心制定了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组,下设扶贫办公室,制定了年度扶贫工作任务目标并进行阶段分解,以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党建扶贫等分别确定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扶贫情况

为加快临县煤电化产业园区建设,缓解临县城乡集中热源不足的压力,改善临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临县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及山西省有关规定,**发电公司符合城市集中供热的要求。公司已积极开展供热前期手续和编制热电联供技术方案等相关工作。目前汽轮机供热改造已经在**园区供热项目中完成招标及合同签订工作,正在积极实施中,将为下一步城乡集中供热奠定了基础。

二、就业扶贫情况

按照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任务,公司积极落实就业扶贫人员,监督维护单位在岗贫困人员岗位及待遇等问题,并建议在新招聘中优先选用贫困人员。上半年共计落实贫困就业人员31人,其中大中专学生就业11人,分别为公司维护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蓝巢电力检修有限公司、天津亦乐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登记,履行了首都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三、消费扶贫情况

按照公司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任务,食堂定向采购扶贫农副产品,职工餐厅以全年消费总额30%进行采购扶贫农副产品,全年计划发生金额60万元,从四月份开始,公司积极落实扶贫产品采购事宜,依据《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着手从对口扶贫县域、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的扶贫农副产品中选择供应商进行消费帮扶,根据月度需求计划,责任部门积极进行联系采购,各环节认真执行审批程序,截止目前共计联系8家扶贫供应商,合计采购食材65.63万元,圆满完成全年采购任务。各扶贫供应商纷纷表达企业为地区脱贫做出贡献的褒奖,赠送旌旗七面。

公司为全力保障扶贫采购落到实处,部分防暑降温用品也联系扶贫供应商采购,年度采购防暑降温用品种类,共计1.73万元,采购当地西瓜等农副产品0.3万元。公司工会在国庆中秋来临之际向扶贫供应商采购慰问品11.1万元,目前已完成采购。

四、公益扶贫情况

公司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以北城庄镇境内,2020年以前临县一直属于部级贫困县。公司从建厂以来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秉承首都企业的社会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帮扶邻村大居村能快速转变乡村面貌,提升环境状况,改善卫生质量,提高教育能力等,经公司研究决定每年为大居村捐赠扶贫款20万元以帮助其改善村集体公益事业,其中资助环境卫生费用5万元,资助田间路养护费用3万元,资助村级办公设施维护费5万元,资助村办文化事业3万元,资助教育事业6万元,截止目前,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也为临县早日脱贫注入强劲的动力。

五、其他类型扶贫情况

三季度以来,党建扶贫责任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凝心聚力,带领公司各党支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争做贡献,全体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完成“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会员工作,鼓励全体党员干部和员工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中关注社会贫困状况,采取自主自愿原则,鼓励员工在中国社会扶贫网采购生活用品,积极推进社会扶贫。

六、四季度工作计划

1.前三季度公司按计划完成了餐厅食材消费扶贫目标,共计采购65.63万元,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季度将按照职工食堂需求,继续部分食材采购工作。

2.继续向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宣传扶贫公益事业,有效推动党建扶贫,倡议职工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会员,选择适合自身的扶贫项目传导每一个人的爱心。

3.公司将积极践行扶贫承诺,担当区域扶贫攻坚企业社会责任,全面落实年度扶贫工作目标,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7篇

一、工作情况

xx镇自开展法治扶贫以来,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要求,以打开路,以教为辅,严厉打击脱贫攻坚中的一切违法行为,共依法行政拘留4人,训诫16人,矛盾纠纷调解24件,进行法治扶贫宣传37场次,受教群众约2000余人,我镇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从源头上解决在脱贫攻坚中的一切违法行为,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保好驾、护好航。

二、工作措施

针对依法治理在贫困村和贫困户中的问题,发挥依法治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尤为紧迫,必须统筹抓好镇各直属部门工作职责,发挥法治的效力,打赢脱贫攻坚工作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小康。

(一)全区统筹法治扶贫工作

1、坚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在全镇交通要道设立法治广告宣传标语;各村(居)、学校、医院均设置法治宣传的固定标语,组织群众召开法治扶贫宣传群众会,制定法治扶贫宣传广播,利用专车在人流密集地域进行播放宣传,全面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加强法治扶贫工作

1、加强法治宣传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脱贫帮扶各个环节和过程,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着力解决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贫困群体通过正常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2、指导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帮助贫困村党支部加强班子建设,清理发展思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落实法治扶贫主体责任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广泛建立干部学法制度,落实定期讲法工作制度,抓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2、强化扶贫专项资金项目监管。严格执行村帐乡管、公示公告、项目竣工结算验收等制度,落实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和项目长效受益。

3、成立专门法治扶贫工作小组,仙源派出所所长张胜任组长,派出所民警、辅警以及各村(居)干部为成员,确保法治扶贫工作正常开展,选派法治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户,开展法治帮扶。同时对法治指导员、法律明白人等法治干部进行定期法制培训和监督考核,加强其法律服务的能力。

4、加强贫困户法治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教育和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工作,激发主动脱贫的意愿,发挥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利,防止群众因矛盾纠纷激化、诉累“返贫”。

三、取得成效

(一)通过法治扶贫,进一步增强贫困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贫困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在全区上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保障和促进贫困村顺利脱贫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二)通过法治扶贫,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打通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思想关节,提高广大群众尊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增加广大群众对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四、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村法治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中仅有老、幼、妇人口留守,贫困户本身法治学习能力薄弱。部分贫困村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法治宣传浮于表面,导致部分贫困村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

教育扶贫工作方案第8篇

监督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任务。全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职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盘点梳理,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实践中,要把发现问题作为切入点,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坚持重心下沉、“探头”前移,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靠前监督。

一是强化日常监督。重点聚焦扶贫政策落实,产业扶贫使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有措施;就业帮扶要充分利用农村公益岗并结合贫困地区劳动力实际;教育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快补齐教育基础短板;健康扶贫要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负担,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将村、组两级党务、政务全面公开,使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公开透明,让群众近身参与监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落实长期监督。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从日常监督延伸到长期监督。加强对区级部门、街镇、村(社区)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整改落实是否到位适时向群众反馈、向社会公布。坚持边发现、边整改、边查处、边规范,把扶贫领域监督工作往深处做,通过分类处置问题、交办督办、提出纪律检查建议等方式,推动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三是开展专项监督。区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按照“一部门一方案”的要求,根据对口联系单位、驻在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职责任务,聚焦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制定监督清单,明确监督重点、监督方式,出台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专项督查组,通过不发通知、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现场,对区级相关部门和街镇就贫困户精准识别、政策措施落实、扶贫资金管理、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作风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四是做实巡察监督。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巡察重点内容,启动常规巡察,发挥巡察“探照灯”和“显微镜”作用。坚持把监督巡视整改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切实履行监督基本职责,坚持整改链条延伸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推动全区各部门、街镇做深做细做实巡视整改工作。

五是发动群众监督。构建来电、来信、来访、网络举报“四位一体”举报平台,为村居选齐配强村居监察监督员并设立监督举报箱,收集群众关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信访举报。

六是借力大数据监督。建立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信息化管理系统,定期不定期排查梳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实时跟踪了解问题审查调查状况。

二、加大查处力度,严格精准执纪问责

坚持从严问责,对“四个意识”不强、“两个维护”不坚决、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坚决追究责任。坚持把脱贫攻坚查处问题作为着力点,坚决查处和纠正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以及贯彻落实精准方略不到位、脱贫帮扶走过场等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一是整合队伍力量。按照“区域相邻、职能相近、任务平衡、利于协调”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片区协作机制,将基层纪(工)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和派出监察室整合分片,由常委分片联系,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重点督查脱贫攻坚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和专项治理工作进度,对涉及扶贫领域线索处置、审查调查等工作进行把关,对典型案件直查直办。

二是明确查处重点。紧盯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分配、行政审批等事项的主管部门,把单位主要领导和基层站所、村支“两委”负责人作为重点对象,重点查处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腐败和作风问题。对中央巡视脱贫攻坚回头看、各类审计、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挂空挡、走过场、搞虚假整改的部门和街镇主要负责人,区纪委监委及时进行约谈警示;情节严重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追责。

三是强化案件查办。坚持内外联动,对外加强与检察、财政、审计、扶贫等机关和部门的联系,健全情况通报、线索移送、联查联动、数据共享机制,对内建立问题线索集中处置、疑难案件联合会审、重点案件交办督办、大案要案直查直办等制度,严肃查处突出问题。

四是用好问责利器。在严厉惩处“极少数”的同时,注重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住“大多数”,对违纪问题涉及的责任部门、责任领导严肃问责。

三、注重教育转化,切实做好“后半篇文章”

把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坚持纠建并举,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建,着力实现“查处一案、教育一批、整治一片、惠及一方”的效果。

一是以案促教鸣警钟。坚持“逢处必警”,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以案四说”警示教育,指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典型违纪问题,撷取系列腐败案件拍摄警示教育片教育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