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9 17:11:55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第1篇

[关键词] 工业园区“三农”问题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05-03

一、炉山工业园区“三农”现状

炉山工业园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的炉山镇和万潮镇境内,位于炉碧经济开发区东部,规划控制面积130平方公里,近期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炉山工业园区20平方公里,万潮轻工产业园4平方公里。炉山工业园区主要征地对象是炉山镇五里桥村、牌坊村、大土村、响水村等13个村。有农村常住户口 3498户,农业人口14542 人,农业劳动力5816人,耕地面积15921亩。随着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增多,目前共征用当地农民土地8499亩,占工业园区总面积的28.33 %;失地农户为1665户,占总人数的 47.6%,房屋拆迁共506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4.5%。

目前炉山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3年12 月,已有贵州其亚有限公司、雅宝研磨材(贵州)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凯里分公司等70余户企业落地建设。随着进驻企业的增多,工业园区农村、农业、农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调查研究,炉山工业园区“三农”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

经调查,工业区园的五里桥村、牌坊村以前的农业主导产业是葡萄、梨、桃等果树种植,且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土地被征用,葡萄种植及其它水果种植已变得七零八落;在牌坊村,以前从事农业养殖的养殖大户杨光生、王光富的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也由于土地被征而被迫停止。因此现在工业园区附近的几个村子均无农业主导产业,更无集体经济。

2.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虽然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但通过工业园区计划发展与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工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17.67元,同比增长35.51%,比较2013年凯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81元,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还要略胜一筹。

3.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得到基本保证

各村都比较重视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工业园区农村医保在各行政村的覆盖面均达到了100%。农民的养老保险入保率也达到了100%,各村的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每年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助,对于已超过社会养老保险交费年龄又无法补缴的老年人,根据凯里市养老保险政策,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55元,另加100元的高龄补贴;8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了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金外,还有150元的高龄补贴。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4.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移民搬迁小区模式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民建房按规划建设,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是对五里桥村54户农民搬迁户按照新农村民族村寨的标准进行异地集中安置;二是建设了针对炉山农场搬迁户的3.8万平方米安置房及配套门面;三是建成了建筑面积1.2平方米的失地农民廉租房。

其次是园区路网建设已全面完成,截止日前,虎庄至炉山二级公路已全面建成通车,已建成炉山工业园区3号路、5号路东段、7号路东段和中段、8号路东段以及炉山环城西路、环城东路市政道路。

再次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建成了炉山镇休闲文化广场、炉山镇第二集贸市场、炉山中小学改扩建、示范性幼儿园、敬老院建设、炉山公益性公墓建设等一批市政配套工程,完善了炉山镇区服务功能;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园区的路网建设,主街道建设已基本完成,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得到改善,河道、环境卫生等得到综合整治,园区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园区农村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健康发展,据园区社会事务局统计,园区职业教育入学率达到32%;园区内医疗便利:有卫生院1 个,民营医院1个,在建二级医院1个,个体诊所1个,聘请的全职打扫卫生人员24人。各村均实行了村务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5.农村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工业园区进驻企业的增多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完善,炉山工业园区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园区内的五里桥村被依法征用土地2400亩,涉及320户,房屋拆迁302户;大土村被征用土地450亩,涉及232户,房屋拆迁105户;响水村被征用土地580亩,涉及130户,房屋拆迁42户;牌坊村共有314户1408人,被依法征用土地2900余亩,224户的土地征用率达85%以上,占全村的63.69%,已基本失去象征农民身份的土地,这部份人将转入城市居民的行列,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同时,按照园镇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打造2020年20万人口城市目标,全力推进炉山镇城市化建设,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并进。原国营农场职工安置房已建成投入使用和旧城徽派风貌整治工程以及安置新区工程和1.2万平方米廉租房工程的建成,为推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型创造了条件,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得到有机结合。

二、炉山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农”问题

尽管在工业园区进驻过程中,园区周边“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对比园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仍然是落后社区。从这次调研中发现,在“三农”问题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思想保守

农民思想保守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存在“小富则安”的思想,缺少敢闯、敢干的市场经济意识;二是在择业和子女教育方面观念陈旧落后。

2.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被征收后就农民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村里提留、没有集体经济及村办企业,余下的征地及房屋安置款存在银行,银行利息不能维系日常生活。而一部分人则早已将安置款挥霍殆尽,现在生活的固定开支又多又高,使一部分人不但没有迈入小康社会,相反则向贫困线又迈进了一步,生活成了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影响园区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若解决不好,将影响全区稳定大局。

3.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能够主动再就业的很少。一是进入本地工厂就业人数少。牌坊村有1408人,进入本地工厂打工的仅有200人左右;五里桥村有1427人,进入本地工厂的仅有100人左右。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少。牌坊村外出务工人员只有60余人;五里桥村外出务工人员也就100余人左右。除一些从事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外,能够主动再就业的人很少。

产生的原因:

(1)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状况,因此就业机率很少。

(2)就业岗位少,缺少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开工的企业大部分是以技术密集型,本身用工较少,而且多数用的是专业型、技术精密型工人,如其亚铝业、明望塑胶等。

(3)园区工厂不愿招本地工。虽然凯里市政府对进驻企业招收本地失地农民进厂工作有优惠政策,但园区工厂一般都不愿招本地人,主要原因是本地工人难管理,工作时间随意性大。据用工人数较大的雅宝负责人介绍,雅宝现有工人1902人,本地工人却不到2%,原因是本地人离家近,有事无事都往家里跑;其次是苗族人热情好客,喜欢走亲访友和邀人到家里喝酒,经常请假和旷工,做不了几天就跑了。

(4)农民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农民失地后,很多人很迷茫,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找不到工作又不愿从自身改变自己,对政府的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政策执观望态度。有的人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很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4.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由于修路和修建新厂房,挖山填地,森林植被被毁,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工业化进程中给园区农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堪忧。

5.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何整合剩余的土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园区农民和政府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恰当处理工业园区“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要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工业园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牢牢把握党的十提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把“金钥匙”,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当前工业园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让农民的思路活起来

首先要让农民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分田园传家宝,子子孙孙免烦恼”的小农观念。要创造想富、敢富、善富的思想,要让园区农民认定“兴工兴商”才能致富这个道理,找到比耕田种地更有效益的出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其次是要促动农民洗脚上岸,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从纯农向亦工亦商亦农转变,拓宽农村群众的就业空间和致富机会。

三是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和择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逐步走出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树立起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2.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2.1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一部分发放给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但是目前凯里市对园区农民的安置政策是“四个一”(即:一个地基(住房)、一个门面、一个就业、一个低保),以彻底解决拆迁后拆迁户的长远生计等问题。农民在建好新的住房后,政府给的安置补偿款已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欠下了债务;政府给的就业指标是进园区工厂打工,由于前面所讲的诸多原因,当地农民普遍都做得不长久;在当今物价偏高的凯里,一个低保是不能养活全家人的,而所有的安置及补偿费都是一次性发放到农民手中,村里没有提留和集体经济,因此就谈不上有土地增值收益部分作为农民自己参保资金的来源。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同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要考虑基金投资运营事宜,确保基金未来能够正常周转。为此可以交由一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和监管机制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2不断加大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就业是最好的保障。政府为了让失地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就必须让他们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赚钱本领,增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免费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开展民族民间技艺培训,“企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鼓励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化被动为主动,完善企业参与培训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工种,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

2.3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

支持和鼓励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拓宽被征地农民致富路子,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从而缓解大批量失地农民涌入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多方位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凭借党的十的春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为创业农民申请低息小额贷款提供方便,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转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此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发展个体经营,在对失地农民身份确定的情况才下,对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可视具体经营活动享受涉农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市场内销售自产或非自产农产品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并免征各项税收,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通过创业而实现就业。使失地农民早日走出困境,使失土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从而与城市真正实现同步小康。

3.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重视和防止工业园区聚集工业产业带来的工业污染问题,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工业园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

3.1强化环保意识,高度重视环保工作

结合我市的“创卫”“创模”“创优”活动,积极开展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形成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的浓厚氛围。同时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环保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到人。

3.2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园区的生态建设,搞好园区绿化、软硬覆盖,种植抗污染或吸附工业废气比较强的树木和花草,园区内应有不少于20%的绿地面积。建立园区与居民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和缓冲带。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企业“三废”处理设施配套完善。

3.3严把项目入口关

在招商引资项目上,应鼓励和支持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入园区发展。对那些技术落后、污染大且难于处理、降解的项目,只要达不到环保要求,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通过和引进。对新、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环保“三同时”原则,污染治理设施必须配套跟上,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3.4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成立园区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组织搞好培训,提高其依法管理能力。应加大环保执行力度,对园区的污染企业,勒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或停止治理污染设施运行,偷偷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依法查处,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加强排污总量收费工作,为集中治理积累资金。

4.加快园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观光带动现代农村服务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4.1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木材、医药产品深加工产业

4.1.1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以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地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加大地方特色资源农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红薯、酸汤底料、大蒜、生姜、辣椒、茶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支持发展肉类深加工。利用黔东南林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养殖业,开展冷鲜牛羊、牛羊干等系列食品深加工。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化良种繁育场,与饲料生产企业、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特色食品的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延伸产业链,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特色食品工业发展。

4.1.2木材深加工产业

坚持严格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重点发展高档木质装饰贴面板、胶合板、木地板、复合地板、木质防火装饰贴面板等装饰材料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板皮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成细木工板、活性炭等优质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

4.1.3加快中药材和天然香料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现代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药材――饮片――提取物――成药――生物肥料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利用凯里丰富的天然芳香植物资源,大力发展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天然香料产业。积极推进市区香料企业退城进园、技改扩能,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深、精加工力度,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催化技术、高精分析技术等,着力提高加工技术,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4.2创新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依托苗族特色文化和香炉山、园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生活体验等功能一体化的休闲农庄、示范村。带动农村餐饮、运输、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实现园区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政府工作报告》

[2]《凯里市炉山循环经济区建设规划情况》

[3]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10

[4]凌耀初等.《都市农业产业定位问题研究》2012.05

三农问题调研第2篇

从*年到*年,全国农业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七年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到*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扩大到1:3.24,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到*年这个比例又将扩大到1:7。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到15%,而农业就业的份额仍然占到一半。农民问题的现实体现主要是土地问题和就业问题;农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农业的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不仅需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还要从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中寻找思路。旅游业由于具有自身带动性强、就业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使其有潜力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和积极发展国内旅游本身就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产业,而在旅游中"吃"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消费农产品的过程。此外,旅游中"购"的内容中也包含了一部分特色农产品或是由农民加工的手工艺品。*年,过夜海外旅游者的人均花费中餐饮占到了7.5%,购物占到了19.5%;同年,城镇居民出游花费中,餐饮占到16.7%,购物占到16.9%。加上农民出游活动消费的农产品,因旅游活动引起的农产品相关消费估计在1000亿左右。

此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渠道。*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占据了农民收入增加部分的42%。第三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现在服务业中,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大概已经占到总从业人员的50%以上。据*年的数据,异地服务业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主要行业,占总数的44.6%,绝对数在4000万人以上。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但可以想见,在离乡外出就业的约一亿农村劳动力中,由旅游业吸纳的当不在少数。这无疑是对解决"三农"的一种贡献。

二、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利益。

观光旅游一直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产品。从我国发展旅游业一开始,一些开发较早的风景区周围农民就从发展旅游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许多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业告别了单纯的农业,把重心转到了为游客服务上。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景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解决的农村劳动力,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有旅游经历的人应该不会忽视许多景区内数量庞大的"抬滑竿"队伍,马帮以及众多的小商小贩。在一些游客众多的著名景区,周围农民的富裕程度甚至是许多城镇居民赶不上的。由于有了特定的风景资源,使得这些特定地区在发展旅游业上有了很强的比较优势。借助这种优势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在解决这些地区"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城市周边新兴的农业旅游有望成为旅游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新的亮点。

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个旅游品种。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一些地方,农业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相对于全国的农民增收缓慢,北京这些年农民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是*年更高达11.5%,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同比增长幅度。日前,北京市农委主任李进山在北京的"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发展观光农业是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的一条重要因素,并提出要把农业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真正搞好都市型农业。

农业旅游规模可大可小。大的可能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形式出现,小的形式主要是数量众多的"农家乐"或是民俗旅游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随着乡镇企业的衰落,农民就业和增收开始出现困难。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使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主要原因是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以及近几年的通货紧缩,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越发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不少农村劳动力需要在农村寻找就业机会。

和发展乡镇企业类似,笔者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有就地销售农产品、就地解决农民就业、就地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就地"优势。此外,发展农业旅游还有早期乡镇企业(早期乡镇企业多指农村的制造加工业,其实农业旅游以企业形式出现时,应该也属于从事服务业的乡镇企业)不具有的优势。现在乡镇企业的工业制成品不能再像短缺经济时代一样不需要考虑什么销售问题,而是需要面临更为激烈的国内甚至国际竞争。由于多数乡镇企业并不具备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面临的市场风险很大。反观农业旅游点,其客源市场基本上以周边城市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一定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点甚至可以在特定市场内形成相对的垄断。此外,农民开发农业旅游相对工业制造也更具比较优势。

三农问题调研第3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上级纪委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区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深化纪检监察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走基层促发展”活动,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深入推进“123农廉工程”,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现就调研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以维护农村群众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规范和制约基层权力运行为核心,深入村(居)一线,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探索适应新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为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调研内容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村级组织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村级纪检组织建设情况;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人员构成和履职情况;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贯彻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不足。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村级事务“五代管”制度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

(四)镇村在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中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

(五)村(居)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以及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建设方面具体做法与问题不足;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六)农村维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七)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不足及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区纪委、监察局成立调研组,集中利用两个月的时间(2013年4月—5月),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所有村(居)开展实地工作调研,通过进村入户访民情,重点掌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了解农村群众在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召开座谈会。听取镇(街道、开发区)负责人对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介绍。

(二)实地查看。查看镇(街道、开发区)创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镇村工作,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构建“三务公开”、“三资管理”、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情况,查阅镇(街道、开发区)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资料。

(三)走访党员、群众。了解掌握村(居)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把纪检监察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入户,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履职。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调研组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组织策划好工作调研。要加强与所调研单位的联系沟通,并及时总结调研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积极配合,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要坚持实地调研,深入到所有村(居),深入到党员群众中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对调研中遇到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反馈。

三农问题调研第4篇

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兹摘要如下: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__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副总理曾经强调“三不”,即:土地不能动,粮价不能低,负担不能重;另一方面,从1993年开始,在和陈俊生等领导同志的指导下,现在人们重视的问题,如土地制度、税费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已经列入政策试验课题。

尤其是在1995年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三大差距在扩大,并警告这样下去“恐会酿成大祸”(后来此话不幸而言中),使政策界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例如,当时尽管没有宏观部门统一协调,但仍然形成国家11部委于1995年自动联合起来,开展农村小城镇改革发展试验的现象,并在江苏昆山召开了第一次“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这在25年的改革决策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决策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数千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也提出来了。随之,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农研中心等8个单位的专家联合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突破、城镇化如何发展等课题。具体政策实验也相继开展。可以说,从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问题不断演化,有关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有好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做法。

在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我们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年度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与我同感的还有前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的李铁,不过,那时我们确实是“少数”,尽管也汇报了,可那些跟从主流的人却没反应,我就写了“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食周期这个农民都懂的常识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这与1993年写“功夫在农外”的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1996年粮价继续提高、继续刺激粮食高产,因此,当年粮食产量提前4年实现了20__年的粮食产量目标。从当时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确实挺上去了,以粮为纲的感觉似乎又有了。但其结果是什么呢?由于人口并没有随着粮食产量而增长上去,也就是说,消费并未增长上去。简单说就是:有了20__年的粮食产量,而没有20__年的人口,必然出现过剩。正是基于此,“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一文才被许多报刊转载,大家开始觉得这种提法有意思了。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关于粮价被动地受物价指数影响的量化研究,针对性地对当时主流认定粮价带动物价的观点提出反诘。

1997年后粮食果然积压,重现了1984年粮食大规模增产后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又连续下降,农业农村的矛盾又开始凸现出来,继而引起了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讨论。我又写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先内部征求意见,到1996年秋季,我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三农问题的提出过程由来已久,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85年“开通城乡”的提出;到1991年范小建的调查、刘中一部长对调查报告的肯定,和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讨论;再到1993年杜鹰同志主持在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被刘江部长肯定;最后是1996年以后关于粮食政策的不同意见……;总之,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是怎样被研究的?

记者:这期间,决策层对解决三农问题搞过一些试点吗?

温铁军:在1993-1994年期间,直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农村实验区办公室提出了第二批试验课题,其中就有在安徽太和等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那时就认为,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当时是把税费改革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

这与后来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在于:1993年税改与粮改相结合的办法本来就是基层创造的,很有“中国特色”:在免除农民税费的同时,一亩地缴一百斤粮。全国当时2亿亩耕地,那么国家会得到至少20__亿斤的粮食储备,足够平抑市场,不用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20__亿粮食是按公粮方式收的,没有成本。正常情况下,政府手中只要掌握1500亿斤粮食就够了。当时全国有5个省份分别布置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的地方农民缴100斤粮食不够,提高到120斤,复种指数高的“吨粮田”也不超过150斤。由于基本上防止了跑冒滴漏,把这些粮食折算成现金,农民负担最多也就70多元。

其实,坚持农村调查的人当时不光是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而且还通过实验进行具体政策操作。除了上述涉及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试验课题外,1993年还在河南搞了商、粮、供、贸、物五大流通系统全面改革的流通体制改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都早已不在单纯农业领域中了。

客观上看,1995年我们为什么说“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1996年又写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上述的实验课题,根据基层的经验,从客观实际入手,逐步创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1993年以来的那些成果,都是根据基层经验和科学试验提出的,相关的政策思路也是清晰的。

综上所述,如果要按照温总理强调的,改变那些不适合或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既不能照搬某种理论,也不能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需要认真反思,不惟 书、不惟上,重新端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三、由决策层的重视到全社会的关注

记者:决策层和全社会是如何重视和看待三农问题的?

温铁军:中央对这个问题在政策层面上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比如,1998年同志到苏南视察,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同一年又指出城镇化是个大战略。同志对我们在政策科学中的试验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予以肯定,决策的科学性逐渐在中央层面上反映出来。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一个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性文件。之所以说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它把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都作为农村发展的大战略肯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提法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重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

接着,1999年前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讨论中就不再单纯强调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决策思路上的一个重大提法,它与以往在决策领域中做的研究和实验还是相关的。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中央科学决策的鼓舞下,1999年夏季,我根据那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在中国农大做的博士论文摘要,改写成“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99年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做了分析。到20__年,我又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为一本书,正题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题还是“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没想到的是,课题和文章都分别得了奖。这也许表明了学术界的认可。到这时,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梳理大体上也清楚了。

20__年初,湖北李昌平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把三农问题形象概括为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期,1999年上海学者曹锦清到河南农村基层考察以后写出《黄河边上的中国》;李昌平又把他的信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写成《我向总理说实话》,于20__年出版,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他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到这时,政策理论成果有了,社会反响也有了,那么,到20__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就正式变成一个不仅为决策层理论界关注、而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四、“三农”问题在政策思路上的变化

记者:从你的介绍可知,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那么,决策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第一次写进十六大的文件中,这是从1995年2月同志对三大矛盾予以明晰以来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城乡差别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说明新的领导集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对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清醒认识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十六大之后,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对这些问题的表述非常之客观,非常之现实,反映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十六大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有明确的体现。三农问题在党的领导同志交接班的时候得到特殊强调,在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日程中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最重要的提法:“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我们从事农村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深受鼓舞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重视,最近一两年,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都在广泛地展开,比如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税费改革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权益问题、村民自治问题等等。尤其是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讲的“两个务必”,这对我们关于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讨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就无法讨论今天严峻而复杂的三农问题。

记者:那么,有哪些迹象表明三农问题正在从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

温铁军:我们应该看到,这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都有很明确的政策思路。具体表现在“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每年转移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十五”计划以来,中央高层的政策思路是越来越清楚。再比如,尽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试点遇到很多困难,去年仍然下发了“两办”文件强调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农民负担是“高压线”,谁碰就摘谁的乌纱帽。接着,今年国办一号文件出台了打破一切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要促进农民能够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就要破除一切限制和障碍,使进城的农民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通过打工的政策得到体现。为此,各地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前所未有的“干货”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财政新增的科教文卫开支,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另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

最近,温总理又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信用社正朝着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农村金融的其他形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温总理的高度关注下,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各项实验经验。进入一级市场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建设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工商企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租赁。这就是说,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和农民。并且中央正在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征占范围,只有纯粹公益性用地由政府出面征用,其他一律走市场。此外,在计划投资上,开始强调和农村、农民直接相关 的一些领域要增加投资。比如说,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将成为今后的农村投资重点。财政正在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总之,党和政府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政策思路上都开始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综上所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记者:但是我们在基层还可以随处看到乡镇企业频频倒闭、农民土地被征占……

三农问题调研第5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综述

1分别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相当的多,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可以收集到的仅1998年到2001年专门研究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文章就有50篇。

关于的“三农”思想,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进入笔者视野的著作有郑以灵的《农民观透视》、陈高同、赵素芬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丛书中的《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以论文出现的研究成果有郑有贵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的“三农”现代化思想与当代农村改革》,其余研究成果均散见于思想研究或者其他研究性文章里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和建国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论述,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学者们重点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掘和解读,同时不少学者还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精辟论述,一致认为它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科教兴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求实性、创造性、超前性、人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同时,学者们还指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邓小平“三农”思想在农业合作制、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从实践上看,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济实践中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从而使党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的“三农”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也不太多,还未见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的成果,但是可以在研究的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找到其“三农”思想的内容,如顾龙生等所著《经济思想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成果有王骏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论的“三农”思想》,他从基础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论:“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中心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的“三农”思想的内容,同时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关于的“三农”思想研究其成果还可以从于法友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上发表的《论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等文章中找到。

2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若干阶段详尽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陈承红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农”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为线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孙仲彝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9月号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是以历史为线索分两个大的阶段和若干个小阶段用详尽的资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历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从奠基、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方面指出了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的最终主要成果、秦兴洪主编的《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这本书全面阐述新中国50年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某一特定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历程,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上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历史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刘国武2005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3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巨大贡献

卢文在《中国财经报》2001年07月4日第003版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巨大贡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文,他分别从“三农”的涵盖的三个方面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贡献阐述为:在农业上的贡献: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农村问题上的贡献:一贯重视农村、使农村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使农村进入小康;在农民问题上的贡献:注重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素质、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玉珍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专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的突出贡献包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的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规律,并将“农业是基础”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我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探索中国农民如何增加收入,走上富裕的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探索完成了从集约经营——无工不富——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指出,、邓小平、作为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三农”思想为我党开辟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和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李明、郭宇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包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光明日报》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有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包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5关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三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将中共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结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李建宁在《攀登》2001年第4期发表《、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邹开明、周世慧在《党史文苑》2006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玲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差异分析》,闵帅、陈洪勋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路的比较》,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上发表《邓小平对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郭翔宇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上发表《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一致认为与邓小平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的途径、农业发展的规划及经营体制的制定、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农业战略目标的政策构思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农业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思想。有的学者还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其性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农业和农村具体工作思路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农业思想。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取得了一定甚至是可观的成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我国“三农”实践的推进,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来说,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研究,理论研究尚有薄弱和不足之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重复性研究比较多,综述研究太少,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需要大力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对中共第三代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前瞻性研究要更加深入,这就有待于后来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李建宁.、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攀登,2001,(4).

三农问题调研第6篇

实践(调研)内容

(一)了解赵康镇概况

(二)了解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以及发展典情况

(三)了解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具体做法

三实践(调研)结果

(一)实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1.随着赵康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三樱椒产业持续发展,生产经营一定颇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二)实践(调研)结果的科学分析

1数据和资料来源:山西省襄汾县农业局

2实践(调研)方法:专人访谈、网上查询

3通过数据计算,确定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对调查结果做出评价。

(注:黑色数据为原始数据,蓝色数据为计算所得数据)

1通过计算发现计算所得数据和原始数据有很大差别,可能是由于自己错用三樱椒亩产(平均亩产公斤)及售价(元\公斤)的数据和“纯收入=亩产*售价”式所导致。

2,,实践(调研)方法存在很大漏洞,没能够及时了解有关三樱椒最新数据和三樱椒市场行情。

3,,实践(调研)所获数据和资料只可作为初步了解山西省襄汾县新型农业的资料,并不一定准确科学。

四实践(调研)总结和体会

(一)对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发展情况的总结和体会

1.体会:

2.总结:

()赵康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将三樱椒产业做成赵康镇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率先加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行列中,为襄汾县乃至临汾市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由于三樱椒生产省工且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规模化种植是赵康镇三樱椒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三樱椒生产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政策、农资、资金支持,所以积极培育三樱椒一村一品基地建设是加深赵康镇产业链条的最佳途径。

(二)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调研)能力的总结和体会

1体会

(1)所学专业知识过于浅薄,只存在于理论上,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3)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2总结

三农问题调研第7篇

围绕“三农”问题

建言献策的调查与研究

言怎么建?芽策怎么献?芽在梨树县政协领导班子看来,在议大事上谏诤言,在谋发展上出实策,是建言献策的宗旨,而调查研究是建言献策的必要前提。

对“三农”问题展开专题调查研究。先后就“农村专业村屯户发展情况”、“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星火科技”、“牧业服务体系”、“牧业小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项调研10余次,建言几十条。其中牧业小区建设的《报告》,由县政府以文件形式转发全县26个乡镇,作为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见。

对农民增收问题展开深入调查。调查历时近两个月。调查范围覆盖26个乡镇,近100个村,上、中、下农户800多户,农业人口3000多人。参加调查的政协委员近200人。另有农业、畜牧、林业、农营、特技等10多个部门参与。除了在本县调查研究外,还对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农安县、德惠市等全国粮食产量前5名的县市,进行对比性的调查与研究,同时还下发了“农民家庭综合情况入户调查表”、“乡镇农民收入综合情况调查表”、“制约促进农民增收因素及建议调查表”,发问卷调查表近千份。

梨树县政协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如此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论常识和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若懂得中国,首先要懂得农民和农业。从世界范围看,只要人类仍以动植物为主要食物,农业提供食物的功能就不会丧失,就绝不能没有农业;从国家范围来看,一国的工业化必须使工业发展与国内外农业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农业及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就农民谈农民,好多矛盾和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从梨树县农村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3个层次,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很落后,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尚未脱离贫困的;二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实现小康的;三是生产力发展较快,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好,加快向农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农业大县的“三农”问题必然有一个短期、中期、长期分阶段的解决过程,它涉及到农业大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这个全局就是坚持一个“总揽”,统筹抓好“三化”。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长远发展思路,抓好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

围绕农民增收

建言献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梨树县政协通过调查研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8条建议。

――思想转变促农民增收。调查中了解到,凡是增收的农户,都是主动走向市场的农户,都是会动脑的农户。让农户普遍增收的办法是以典型引路,带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了,活跃了,路子才能新,点子才能多,脑子才能灵,才能在市场中掌握主动。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转变职能,让基层干部学会增收本事,帮助农民增收。

――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梨树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猪、牛、蔬菜、种子、瓜果、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林业等产品、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最终达到形成“梨树县”名牌产品的目的。

――市场建设促农民增收。农民要进入资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农民搭建起生产、销售所需的平台。

――科技进步促农民增收。政府的责任是建设和服务。重点建设科技与经济信息网站,健全县乡村科技服务组织,以网络、电话、电视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

――组织创新促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为实现农业生产提供组织保证。

――扩大劳务促增收。为农民劳务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有本领有能力走进劳务市场。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成为县域经济突破的一项长久工程。

――加工转化促农民增收。牧业生产的短链运行是农民增收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省内外几个农业大市、县的农民增收都有畜牧业加工项目拉动。牧业大县若实现新突破,除了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扩大良种覆盖率,形成规模,就是尽快建立、发展本地的畜牧加工业。做到产业和企业结合,经济组织与加工业对接,生产基地、小区与公司相互促进。支持民营企业从事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从资金、土地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

――政策机遇促农民增收。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梨树县发展创造了政策机遇,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抓好政策落实,会保证农民增收。

围绕县域经济发展

建言献策的基本思路

梨树县政协认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重点仍然是做好农业这篇文章。就梨树县来说,不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第三产业,势必造成农业资源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闲置、浪费,农副产品低附加值和卖难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利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发展农业,在发展工业中不发展旨在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加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第三产业,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找不到准确的定位,与大中城市相比也没有任何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农问题调研第8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尖山村;问卷调查;实地访谈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脱贫三五年,一病返从前”。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决定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政府统筹为主、农民自愿参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为真实了解目前农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情况,2009年7月10日,笔者参加了以花溪区尖山村村民作为调查对象,为期一周的实地问卷调查。

一、尖山村基本情况

尖山村位于花溪公园北面,全村分为三个村民组,全村401户、164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650亩,由于该村与花溪中心城区相邻,农民第三产业创收机会较多,村民中除300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村民或外出打工,或从事环卫、餐饮、汽车修理等第三产业,农民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村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全村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在40人以内,所占比例仅占全村人口的2.4%。自2007年起,由尖山村村委统一出资为全村村民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费用。

二、调查前的准备

为使调查取得预期的调研效果,笔者所参加的调研组立足课题调研要求,重点在优化问卷设计、理清调研思路、明晰调研重点、有效协调组织调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准备,尽可能优化、统筹各方面资源,以实现调研结果的最优化。一是优化调查问卷设计。设计了“参加”和“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类调查问卷和“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问题,综合设置了“认识了解情况”、“就医习惯”、“具体体验”、“问题建议”等多类型的问题。问卷力求简单易懂,符合调查对象实际。二是理清调查思路。明确了调查范围适度,问题量适中,调查结果易于汇总的调研思路,调研中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和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收集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三是加强组织协调。调研前主动与尖山村村委会进行了联系和对接,为调研中收集情况和提供方便打下了好的基础。对调研组人员科学进行了分工,确保调查活动有序开展。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的好的实施效果

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5份,回收105份,作答率和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从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施行以来,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基层农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是基层群众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群众感觉得到了实惠。在调查中,有94%的受调查对象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有97%的受调查对象感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了明显改善;9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参加合作医疗在现实生活中减轻了经济负担;98%的受调查对象表示即使是自己交费,今后也会继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二是基层群众对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费用、起付标准、报销方式等认同感较高。调查中,96%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个人缴纳费用标准比较合理;9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参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标准比较合理;所有的受调查对象到医院看病时,均使用了医疗证;8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现有合作医疗报销程序简单、方便,13%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报销程序虽然有点复杂,但也可接受。

三是大多数群众对目前的就医条件比较满意。调查中,有67%的受调查对象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合作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64%的受调查对象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合作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表示满意;有68%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比较齐全,医疗水平能满足一般住院治疗需要,有2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虽然尚不是很满意,但比过去有了较大改进;调查表明,乡镇医院现有的接纳病人就诊能力能满足现有需要,有71%的受调查对象在自己或家人、朋友在镇医院就诊时,没有遇到过无床位的情况,29%的受调查对象偶尔遇到过床位紧张的情况;有66%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后,就医门诊费用与以前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1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门诊费用还略有减少。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内容,突出表现在:

一是普及宣传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查中,有32%的受调查者认为村级组织里没有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有50%的受调查者对参加合作医疗后在乡镇级、县(区)级及省级医院的报销不了解,有33%的受调查者了解一些;有55%的受调查者对乡镇级、县(区)级及省级医院的报销起付线不清楚,45%的受调查者了解一些;有67%的受调查者表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以来,其和家人不知道或未接受过免费体检;有91%的受调查者认为所在村从来没有公开或不知道要公开合作医疗看病报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