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41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1篇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2篇

【关键词】实习生教学;执业医师考试

为了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各教研室在实习生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习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为执业医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的方法如下:

1 岗前培训

要求院科两级进行岗前培训,院级培训内容有:医院基本情况介绍,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病历书写基本要求,医疗纠纷的防范,院感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实习生有关规定,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各科室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培训。岗前培训的实施力度好,将对确保临床实习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通过系统岗前培训,让实习生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加强了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个人素质,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医师,完成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技能的转化,使其适应医院新的生活,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1]。

2 安排带教

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教,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病史采集方法、病历书写,指导实习生进行医患沟通、各种申请单的书写、查房、无菌技术、各种穿刺、手术操作,组织实习生进行疑难、危重、手术病历讨论,对各种检查报告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对会诊意见进行整理、分析等,加强了实习生基础知识巩固及临床工作能力。

3 基础理论培训

要求实习生每周参加全院理论课、各教研室小讲座。 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手册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对常见病、多发病基础理论培训,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以求融会贯通,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开阔学生思维,以利于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每季度各教研室再组织实习生进行三基考试,对实习生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检验,为执业医师理论考试作了很好的铺垫。

4 基本技能培训

首先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规范教师的临床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2]。再由各教研室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比如:内科学教研室加强培训病历书写、X光片阅读、心电图基础知识、心肺复苏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全身体格检查;外科学教研室加强培训穿脱隔离衣、刷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区消毒、铺巾、换药、拆线、清创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培训教师讲解并通过教学模具演示,学生再进行操作训练。各临床科室根据自身特色培训,比如:感染性疾病科加强手卫生消毒培训,呼吸内科加强血气分析培训。参照临床技能考核标准[3],每次培训结束必须进行随堂考核,以检验培训效果,使实习生熟练掌握技能操作,为执业医师技能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查房

每周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实习生进行规范的教学查房,选择正在住院的典型病人为查房对象,分别由本系统临床科室轮流查房,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老师查房。首先,在学生汇报病史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或向病人追问病史的形式,补充遗漏或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病史采集和书写病历的要点,纠正不规范的内容;对需要保护隐私的病人,相应的病史汇报可在示教室进行,以免病人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医疗纠纷。然后选一两名学生对相关体征进行检查,教师要在床边指出错误所在,并进行正确的示范操作。最后查房教师进行分析、提问、讨论、归纳总结。这样既解决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又加深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病例讨论

教学病例讨论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每月由教研室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主持教师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承担,以学生为主体,首先由主持教师选择典型有助于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一份病例,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实习生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书,收集资料,再集中实习生展开充分讨论,并作书面记录,最后由主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实习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4]。

7 完整病历书写

要求实习生每轮转一个科室,必须完成3份完整病历书写,实习生独立采集病史,按照《诊断学》第7版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5]书写,由带教老师修改评分后存档,如果修改后评分低于90分,必须重新书写,直到达到90分为止,病历书写的锻炼,对执业医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8 举行临床技能比赛

每年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比赛,比赛项目有:病历书写、心肺复苏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全身体格检查等。比赛前制定周密的比赛规则,规定参考书、考核标准,统一评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临床技能操作,最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发给荣誉证书。举行临床技能比赛,培养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能力。

9 考核、鉴定

实习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出科前3天内参加出科理论考试、基本技能考核,带教老师及时考核鉴定,集体评议,并安排不及格人员再培训并进行补考直到合格。实习生出科考核是对实习生阶段性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检验,为执业医师考试作了很好的演练。

10 开展实习生座谈会

每季度及每批学生实习结束后,举行实习生座谈会,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加强了教学管理部门与实习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实习生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看法及意见,认真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蔚平,李菊芬.P B L 教学法在高等护理专业实习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护理与临床. 2007. 7:618~619

[2]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于海洋.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70~71

[3] 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组编写.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3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医院档案在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提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所必需的几个重要基础环节。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思想与知识方面的保障;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医院各门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与检索工作,不断加强医院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形成库藏丰富,结构合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管理科学,有效利用的良好局面。

档案利用是指以馆(室)藏档案资源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提供档案为利用者服务的工作。其方式有:(1)提供档案原件。即在档案馆(室)内设阅览室,组织利用者在室内阅览档案原件,或根据特殊需要,经过批准暂时把档案原件借出馆(室)外使用。(2)提供档案复制件。包括以缩微胶片、静电复印件等提供利用。(3)编辑出版档案文件汇编、档案史料汇编,举办档案展览等。(4)综合档案内容编写书面资料(如大事记、组织沿革等)。(5)制发档案证明,函复查询、外调等。

实行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目前为止形成了包括实物档案在内的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医疗业务管理类、教学管理类、后勤管理类、审计档案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制剂生产类、设备仪器类、基本建设类、会计档案类、声像档案类、电子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共十五种门类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在医院发展建设中起着查考凭证、参考依据、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而要充分发挥库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作用,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 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程度好坏,只有通过积极优质的服务,把死材料变成活材料,才能使档案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档案人员:(1)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档案事业,树立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工作中做到服务态度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在服务方式上,拓展多种形式,树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打破过去“重藏轻用”、“看摊守摊”的陈旧管理方式,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资源功能,把档案工作同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密切联系起来,在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和开发利用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效益,而只有通过提高效益,也才能进一步得到医院的重视,才能提高档案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2)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随着医院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档案利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重点从政治、行政等方面的需要,发展到医院业务建设、科学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来,这就要求医院档案工作人员除精通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医疗卫生相关知识、科技档案(如科研成果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产品档案)及专门档案(如会计档案、教学档案、审计档案、声像档案等)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档案。同时,要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语言文字能力、信息开发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等,为档案利用提供更广泛、集中、系统的服务。

2 要不断加强医院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在整个档案业务工作中,利用工作是目的,是主导工作,但利用工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工作之上。应该在重视利用工作的同时,狠抓基础工作,以利用工作促进基础工作,以基础工作保障利用工作,做到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综合医院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及保密、鉴定销毁领导小组,各部门科室明确兼职人员,为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环节奠定人力基础。

2.2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档案工作是一项集管理性、服务性、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等性质于一体的工作,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因此,综合医院要在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本医院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例如,我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各种档案保管期限》、《医院档案分类大纲》、《档案分类编号标准》,建立了《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保管、查阅、鉴定销毁、统计制度》、《秘密文件管理、公文管理制度》、《文书、教学、科技、会计、审计、音像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及计算机管理制度》等,为档案工作基础业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 做好医院各门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与检索工作

3.1 医院档案收集工作。按照医院《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等的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征集的办法,把分散在各科室、个人手中和散失在其他地方的档案分别集中到综合档案室的工作。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其他业务环节的基础,收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档案业务工作水平,收集及时、鉴选得当,把有保存价值的档案都集中在档案室,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使室藏档案齐全完整,内容丰富,才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质量,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2 医院档案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零散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目,使档案由零乱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体现档案的特点,充分反映各项工作活动的历史联系和面貌,是档案信息资源完整利用的基础。

3.3 医院档案鉴定工作。医院综合档案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提高了档案利用的准确率。

3.4 医院档案保管和统计工作。根据档案的成分和状况,采取安全的存放和防护措施,并以表册、指标、数字等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有关情况的业务工作,是档案开发利用的硬件保障。

3.5 医院档案检索工具医院档案检察工具。记录、报道、查找档案材料的手段,是揭示馆(室)藏和查找档案的重要手段,它把“藏”与“用”连接起来,沟通档案材料与利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我院从档案资料的存储至检索利用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作用,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者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信息服务,并编制检索工具100余册,简化利用程序,编制利用范例,开展电话、信函、网络等多种服务方式等,从而使档案管理的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做好以上几个环节工作的良性衔接,才能形成库藏丰富,结构合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管理科学,有效利用的良好局面,才能充分完成档案工作的使命,满足医院各方面的需求,实现库存档案的价值,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发挥档案工作在医院建设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4篇

若要问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具实用性,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无疑是中医学。它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福及国人数千年。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充分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学价值。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中医学基础》全面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1],是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但是,对学科基础本就不佳的中职生来说,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内容显得深奥且枯燥,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当下,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必须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彰显中医理论特色,不断扩展其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操作技能。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基本没有实验课程的相关安排。这是导致学生兴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创思维新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可用课外兴趣小组、图书室开放阅读等载体向学生开设《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食疗学》《中药学》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5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全国性部级学术期刊,1990年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国内刊号cn23-1379/r,国际刊号issn 1005-9334,邮发代号14-8,每月10号出版,每期12元,全年定价144元。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先后被选为:

    ①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②中国科学技术核心期刊;

    ③黑龙江省优秀期刊;

    ④全国性临床综合医学及特种医学优秀期刊;

    ⑤曾被选送参加在德国莱比西举办的国际书展,并获金奖等。

    被以下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

    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②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③万方数据库等。 

重要通知

本刊从2011年1月始更名为《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原名《航空航天医药》请登陆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 

办刊方针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突出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有关的医学科研,组织交流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基础理论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及科研成果,其主要任务是对航空航天医药的有关范畴,测重于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一般临床医学、进行航空航天工业卫生、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的科研成果报道与学术信息交流 

期刊简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0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4-8,(自2009年7月起已经改为月刊)。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301004070005。 

主要栏目

专题讲座、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生园地、卫生事业管理、医学综述、护理园地、经验论坛、调查报告、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个案报道、医药新动态。重要栏目说明: 

专题讲座:每期将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针对性的对某一项医学研究的科学分析与总结。 

论著: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报道获部级、省市级医药卫生获奖成果。 

研究生园地:专门刊发学校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所撰写的学科论文。 

卫生事业管理:主要刊登科学化医院管理的论述性文章。 

医学综述:主要刊登作者对跟某医学领域一些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 

临床研究:主要由临床医生应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通过分析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介绍诊疗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6篇

[关键词] 器官系统;人体机能学;实践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Ⅵ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YG2011037)

R-4;G64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该课程模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各学科知识,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医学教育权威专家认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更符合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1]。人体机能学是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将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现代医学整体概念,将基础医学课程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整合在一起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如何合理正确的整合人体机能学课程体系,优化人体机能学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现报道如下。

一、编写教材

教材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2],选择好医学生适合的人体机能学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在我校,人体机能学已从社区和全科医学专科专业教学扩展到了护理、中西医结合、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维吾尔医学、哈医学等本科专业的教学。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使用的是校内讲义授课,到2000年开始使用由原西安医科大学樊小力教授主编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出版的国内第一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体机能学》,此教材我们使用了6年。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高等医学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改革计划”及时而有力地推动了医学教育改革进程。此外,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科的发展亟须调整和增补。为此,我们以第6版教材《生理学》、《生物化学学》、《病理生理学》和樊小力教授主编的《人体机能学》为参考,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规定和相应专业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为依据,结合我们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实践中的体会及我区我校的教学具体情况编写了《人体机能学》,200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供我校学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整体意识的原则,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内容上做了合理的增减,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并力求简明通俗,便于自学,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该教材目前已经使用10年。

二、设计教学计划与大纲

为了配合新教材的使用,我们依据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编制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此计划强化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结合教学计划,

编写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供学生学习时参考。新的大纲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注重生理学、生物化学与病理生理学三个学科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例如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先讨论正常人体机能状态心脏的泵血功能、生物电现象和特性、血管的功能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之后讨论病理状态下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包括代偿机制)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三、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它的价值取向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以器官系统整合的人体机能学的课程模式下,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做了有意的尝试:集体备课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为备课单位,由高年资的教师在课前带领教师们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显示出各专业特色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实现正常人体机能向疾病状态下异常生理过程转变为特色等系列活动内容。虽然高年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应对和解决课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强,但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外语水平好、接收的新技术新方法多,为了凸显高年资和青年教师的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还采取由一名青年教师首先带领大家备一个课程内容,备课重点放在教学的方法、技巧、手段及体现出以器官系统整合的人体机能学如何讲解上,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和困惑,之后由高年资教师补充内容,或由其他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以后要求教写出备课体会或发表教研文章。这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沿用了三个学期,一方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集体备课的核心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理论教学凸显整合性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传统化模式是:先形态后机能,先基础后临床,各门学科独立编排、讲授,存在许多弊端。如在知识结构的衔接方面,出现 “断层”。例如在讲授病理生理的课程内容时,常常会花费一些时间来回顾生理,生化等知识,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整体性。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进行重组[3]。删除重复内容,强化总体目标,扩充新知识体系,注重学科之间、临床之间的密切联系,按人体器官系统将医学基础的诸多内容分成若干板块逐一学习。例如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的教学,首先介绍肾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征;再从生理目标入手讨论尿的生成过程、生成调节与尿的排放及水、电解质平衡。之后提出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疾病:肾功能衰竭、脱水、水中毒、水肿、高和低钾血症、代谢性和呼吸性酸碱中毒等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整个学习遵循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凸显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

五、实验教学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实验。就是把已学过的多系统、多学科内容、多因素的要求,做综合运用的实验。它是通过实验着重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突出综合性实验的地位,在原有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实验体系和实验内容。整合后的新的实验体系中,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教学,减少演示性和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例如,整合后的综合实验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右心衰,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呼吸运动调节及呼衰等。

六、综合评价考试成绩和学生反馈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倡导对学生综合评价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的诊断性考试、回答问题、参加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10%)、实验成绩(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结果)(20%)、期末考试(70%)进行综合评定,给出一个总成绩(100%)。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操作起来虽然有些繁琐,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素养,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期末,轻平时”的思想,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人体机能学的教学质量。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学生问卷结果显示:①以器官系统整合的人体机能学课程的学习比未整合其它课程的学习难度,90%以上学生认为难度较大;②对从正常人体机能到机能异常及纠正失衡的整体性、系统性与连贯性的学习意识是否建立,85%以上学生认为有建立;③对整合后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对自己综合逻辑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综合学习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认为作用较大的学生占83%。

总之,整合课程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整合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整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有关问题也将在改革深化过程中逐步完善,最终构建有利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5]。

参考文献

[1]唐俐,李龙江,余华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739-741.

[2]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7-68.

[3]谢娜,王芳,陈建国. 以器官系统整合榛础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浅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专刊):99-101.

[4]汝海龙,刘传飞,林国华,张丽慧,赵剑波,陈维亚.机能实验学课程内容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 健康研究,2010,30(4):318-320.

[5]付四清,晏汉姣,王小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概论整合课程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27―30.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7篇

关键词: 临床教学 病例讨论 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加强对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 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 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 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 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 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 知识面的广度, 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 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 2: 182-183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第8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70-01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总结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士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12(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