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4 16:35:16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医用电子仪器;常见故障;课程改革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我们认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教师作为组织者进行“教”,两者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仪器故障分析,获得应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技巧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仍需要推广这种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2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护理;骨科

大多数骨科患者均因外伤所致,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等特点,受疼痛、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紧张、恐慌、焦躁、烦闷等不良心理反应,另外,治疗后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102例骨科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现在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骨科病房中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将102例患者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性护理组各51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46.37±7.08)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21例,坠落伤19例,斗殴11例。预见性护理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6.98±7.14)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22例,坠落伤18例,斗殴11例。比较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因素等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根据本院的护理标准实施各项常规护理操作。

1.2.2预见性护理组 采用预见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入院时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脸色、情绪等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休克;确保患者呼吸顺畅,视患者病情进吸氧;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止血。②术前护理:根据手术需要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备皮、仪器与器械准备、手术室环境消毒与清洁等。③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期间要悉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并对其进行安抚和疏导;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让患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手术。④术后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对症处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患肢进行按摩,预防出现局部不适感。⑤术后并发症护理: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帮助患者叩背,预防压疮;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多喝水,食用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而对预见性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住院时间比较 常规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31±3.04)d,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06±2.20)d,预见性护理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常规护理组满意19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76.47%;预见性护理组满意23例,基本满意27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感染、便秘、下肢血栓并发生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性分析,以及时更改相应的护理方案。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预见性护理的根本准则。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由此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同时也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慧玲,许莹莹.预见性护理指导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28:204-205.

[2]赵梅红,付伟娜,李赛男,等.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的应用[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0:152-152.

[3]钱富敏.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9:1033-1034.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是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已成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精神科护理与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并列为精神卫生的四大领域[1]。针对目前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录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实际接触精神科病人困难等弊端,将案例教学引人《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精神科护理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超过了理论研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行为角色,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是一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效果是比较好的。

2 教学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则对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很好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要想发挥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精心选择、编辑案例,充分体现案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在选编案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概念,再根据这些理论概念去选编教学案例。

2.2 实施方法

2.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时间以及教学大纲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选编案例,确定采用的案例及案例的展示顺序,然后认真计划课堂教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整个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过渡和教学方式等等内容的安排,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2.2 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也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它的教学方法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或有目的的启发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而在案例教学中,要先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文献,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利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精练、更成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缩短课堂讨论时间。

2.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不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必要时给学生以一些建议或意见。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则应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不做旁观者,不用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会出现不妥或错误,只要言之成理,发言有理论依据,就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意见,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能表明态度,除非学生的观点、意见出现了偏差、错误或学生找不到案例主题时,才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使讨论继续下去。

3 教学评价

采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由护生对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方法是否生动、利于知识形象化、利于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一致评价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上课效果良好。

4讨论

4.1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理论学习为应用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活生生的案例消除了学生对精神科患者的陌生.缩短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了职业情感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探索潜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护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护生听,护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及意见 ,不会主动参与教学。而在案例教学中,护生根据案例的提示,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时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从病例的选编到课堂的讨论,教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既要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病例,同时帮助护生掌握和领悟角色的要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护生从演示中学会思考,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学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主航道。

4.3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学知识点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科护理学,目前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依靠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症状[3,4]。异常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学》重点的内容,同时准确识别异常的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正确护理措施的关键。而精神科大部分症状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护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角色扮演教学法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生动化、艺术化,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课堂演示到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不断强化知识点,旨在通过提高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达到强化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558.

[2] 凌敏.PBL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86-87.

[3] 谭庆荣,李芳,王怀海.关于精神病学教学要点的思考[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2):2060-2061.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4篇

B续性血液净化是ICU常用的治疗方案,因其接收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危重,患者的免疫力和机体抵抗力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患者行多种侵入性操作,从而明显增大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长时间给予免疫制剂或抗生素用药时非常容易伴发院内感染[1],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取本院ICU接收的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50例患者,施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案,可见效果确切,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ICU接收的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100例患者,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50例,包含男性56例,女性44例;其中年龄最低的有20岁,最高的有73岁,平均年龄(41.16±6.62)岁。研究组共50例,包含男性59例,女性41例;其中年龄最低的有21岁,最高的有76岁,平均年龄(42.29±7.15)岁。两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施行常规护理管理方案,主要为采用常规治疗与用药管理,且为其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服务。研究组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施行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治疗时如果患者需行回血、排气、冲洗等处理时,可经对三通接头盲端进行调整,保证整套系统操作于封闭下进行,防止暴露操作引发的感染,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医院感染风险,且防止医护人员的血液感染风险。通过无菌剪刀剪除一次性肾脏穿刺针针梗和针翼,以防止由于刺破液体袋引发污染和漏液,且减少医护人员的刺伤风险。医生、护士的全部操作均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2)选择具备丰富经验、责任感优秀的护士构建护理管理小组,安排护士长为组长,且经组长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均按照预防标准原则进行干预。组长定期考核组员对院内感染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组员讨论管理时伴有的问题。(3)医生、护士应注意防止穿刺病人的皮肤破损处,且于穿刺时防止暴露导管,并注意尽量一次性穿刺,防止多次穿刺。护士需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位置。定期进行换药和消毒,治疗完毕后以生理盐水冲管,以肝素液封管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纳入本研究内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数据,且置于SPSS20.0统计软件内分析,其中前者经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且以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后者经[n(%)]进行表示,且以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若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感染3例(6.0%),泌尿系统感染2例(4.0%),肠道感染1例(2.0%),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0%;参考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感染7例(14.0%),泌尿系统感染5(10.0%),肠道感染3例(6.0%),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0.0%。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时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

3.讨论

ICU接诊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危急,且存在起病急、病情复杂、病情不稳且变化快等临床特点,资料显示,约有20~29%左右的ICU患者会出现院内感染[2]。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主要是指经分子筛原理逐渐清除机体内的水与中小分子毒素,确保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患者脏器功能的改善,是ICU急诊患者的常用治疗措施,由于行该治疗患者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3-4],故加强对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我们针对50例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施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案,现针对ICU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与预防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强化他们对以上知识及相关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相关操作,落实无菌操作,改进操作程序;选择三通接头,防止暴露性操作,降低感染风险。以无菌剪刀剪断针翼、针梗,防止其刺破液体袋,且有助于避免医护人员刺伤。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时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有助于减少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出现,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丽君,徐春萍,邹淑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4):3432-3434.

[2] 梁新蕊,徐庆华,赵君花等.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4):350-352.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5篇

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在我医院就诊的12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预见性护理。在护理期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费用与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经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实验组患者住院费用亦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因此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科 护理 预见性护理 应用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5-01

骨科创伤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要想减少骨科创伤带来死亡率,医院必须做好救护程序。骨科创伤的致死时间分三个阶段,患者伤后2小时内为致死第二高峰期,在该阶段,若能够进行有组织、有效率的抢救行动,就能够将骨科创伤的致死率降至最低。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护理,其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为理念,让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中及时针对患者病情、心理问题作出正确反映并给出最佳护理方案。为了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期间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照性试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在我医院就诊的12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38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0―82岁之间。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主要有:①四肢骨折(39例);②腰椎间盘突出(23例);③颈椎病(17例);④胸腰椎骨折(24例);⑤盆骨骨折(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具有差异性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骨科常规护理。即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同时依照医生的医嘱开放静脉通道,让患者入院。按照主治医生的要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术前准备,在一切准备妥当后让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被送往医院后,护理人员应当立即收集有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进入病区的患者进行各种护理和抢救治疗。此外,结合家属配合度为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并在患者出院一周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1.3 评价指标。以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作为本次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统计。

1.4 数据处理。本次试验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其中计量数据资料利用t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本次实验中的评价指标主要为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了更好的进行两组间的分析比较,实验中对两组中上述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数据统计,详见表1、2。

表1与表2两组数据间比较中,两组患者伤后来诊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具体数据可知,利用预见性护理为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有效减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另外该种护理方案也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病率,并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

3 结论

创伤治疗的质量主要是有最初的几分钟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创伤治疗的治疗,就必须对患者的早期病情进行判断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预见性护理就是一种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利用熟练抢救技能进行现场急救的护理方案,急救人员能够以症状护理为依据,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准确评断,同时按照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有效、有序的救治护理,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例如,面对重创患者时,护理人员会按照救治流程快速开放输液通道,维持循环;遇到重度创伤患者时,护理人员可利用外观预测指标或患者早期休克症状做到瞬间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急救方案。由于在最佳时间内让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因此患者治疗后期并发症大大减少,且这种人性化护理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在本次实际试验分析中也可发现,相较于常规骨科护理方案,预见性护理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在治疗成功率上,患者的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上都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因此这种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而实际临床护理要想提高护理的质量,可以先实现科室急救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落实预见性护理治疗方案,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训出一支高技能、反应快、护理能力强的队伍来增强医院的整体护理实力。

参考文献

[1] 朱静.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8)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护理管理 护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54-02

一、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较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理论知识多来源于实践经验,护理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对于未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护生而言,较抽象、枯燥。护理管理能力的掌握,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好能到医院中实践学习;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教学设施的欠缺,护生不仅对护理管理缺乏了解,而且对其作用更缺乏相应的认知。所以,护生学习兴趣不高。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通过案例教学为护生提供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护生接触医院护理管理实践难的问题,帮助护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护理管理案例所展示的管理活动中的现实背景、具体情景,不仅具有感性,而且具有理性,让护生置身其中,护生根据案例的相关信息和自己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模拟情境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且很多问题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护生可以大胆设想,自由地发表见解,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通过护生间的充分讨论,去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案。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有效思维路线,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实践中,分析处理所遇到的护理管理问题。

(三)有助于培养护生团队意识

案例教学是护理管理教学方法中最形象的方法,它可把部分日常生活和护理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护生在较短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护理管理的事件和问题,把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教与学的互相促进

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护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开展对各种方案的讨论分析,以此来提高每个人的护理管理思想认识,并使护生在优化个人方案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护理管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临床的管理经验,还需在平时工作中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临床护理管理的发展新动态,并能将管理的新知识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灵活运用,对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根据护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办法,对拓宽教师思维大有帮助,从而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管理课程中的组织实施

(一)认真准备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的案例是教学核心,教师在授课前应针对所讲的相关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按以下标准撰写或选择教材里的教学案例:

要突出教学目的。要注意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适用的教学案例。还要考虑护生是否容易理解。

教学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的真实和典型,才能更好地引起护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加深印象。

案例应简明扼要、清晰明了。为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分析讨论,不要选择内容过多、情节复杂的案例。将案例于课前交给学生先思考,写出个人或小组分析、讨论的观点和提纲。

(二)认真组织好课堂的案例讨论

要想调动护生踊跃参与案例讨论,达到良好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关键。

一是在理论教学前,可将案例先行导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让护生思考,接着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护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如此可以引导护生有目的地集中精力听课并思考。

二是先讲授管理理论,让护生听完理论知识后再布置案例让护生思考分析,这样让学生先有理论基础,再实践训练,与前者相比,这样做可能有些护生事先不知道课后有案例分析,所以,护生听课的注意力及边听边思考的积极性可能不如前者。

三是案例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让护生能更热烈地讨论,这是关键。授课教师之前应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尤其要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棘手问题。

四是在课堂讨论和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组织和导演,不仅要提前准备好案例的点评要点,还要在课堂讨论中指导护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多鼓励和赞扬,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轻易否定护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异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与聪明才智。教师只在恰当之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并掌控好案例讨论的大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管理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现教学预期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将案例内容进行透彻分析、互相交流,做到在指导案例教学过程中能信手拈来,对案例的背景、情景要熟练把握。同时,由于时间有限,案例教学课前集体备课教学团队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中的重点做好优先排序。

(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未能定期到临床进行相应的护理管理实践,就难以准确分析、判断案例,同时也难以指导护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案例教学的效果就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定期到临床顶岗实践,以积累临床护理管理经验,并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积极的研究,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对教师要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运用案例分析法的技巧和能力,能够较好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做好案例教学的导演角色。此外,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给教学组织带来了较大弹性,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遵循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的预期目标、进度、学情等开展发散式教学引导,拓展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三)护生缺乏对临床护理管理的感性认知

案例教学要想实现预期效果,需要护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和临床管理实践的感性认知,如此才能使护生在开展案例讨论中,结合情境充分讨论与分析。由于护生社会阅历少,没有临床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充分讨论的局面,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又要有与时俱进的临床护理管理的实践经验,既能引导和激发护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又能对护生提出的问题从容应对。

(四)护生案例讨论动力不足

护生因阅历少、缺乏临床护理管理的实践体验,故而在案例分析讨论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畏惧,难以提起兴趣。同时,由于学习任务重,护生没能真正意识到提高自身护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投入案例思考和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的精力和时间就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案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界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管理学由于理论较抽象,不少内容难以理解,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院校合作,安排护生到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进行课程的临床见习,并在见习中开展案例教学,如此既可以让护生对护理管理有更多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又可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完善护理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素养

案例讨论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是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素养,途径一是教师先要认识到案例教学对护理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聆听优秀教师授课,学习和借鉴同行独特或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三是用心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而累积经验。此外,在教师队伍培养中,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教学的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积累医院护理管理经验,并积极开展对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顶岗实践,对教师获取案例或亲身编写案例,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案例教学的真谛,对提高自身的整体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激发护生案例讨论的动力

案例讨论课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护生的兴趣和积极配合。在案例教学中调动护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因此,在案例讨论前,要提供需要护生了解和阅读的案例相关背景知识,并要求以小组(约7-10人)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分析讨论。此外,教师在案例讨论中,应有驾驭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能力,应关注课堂上对学生参与讨论的动机的激发,引导并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健康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教师还要注意把握讨论方向,多站在护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将问题深入,拓宽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提出新观点。讨论结束后,由各组组长或组员代表进行汇报及回答提问;然后,教师要对护生的汇报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护生的恰当回答及创新观点要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也委婉指出并说明原由;并提示护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管理学的哪些知识。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调动护生的积极性,还可视具体情况运用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组织学生到社区或医院进行临床护理志愿者服务等不同形式,想方设法为护生提供更多不同的认知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萍,冼静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7篇

【关键词】pc机维护 动手能力 软件维护教学

随着pc的广泛使,相应的系统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要,pc机维护也有原来的选修课改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笔者在担任计算机维护课的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搞好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重视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维护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技术性较强,需要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软、硬件知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开课之前,先进行摸底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普遍存在的知识缺陷,补充相关内容。这虽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未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总线、DMA、存储原理、I/O接口等内容,结合实践做较详细的讲解,为以后学习扫清了障碍。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学习计算机维护课的最终目的是能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常见故障,因而培养动手能力极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保证实验课时及教学质量。在调整教学计划时,重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验、教学演示、现场实习等。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由来的2:1调整为1;1,并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大实践的比重。为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将一个教室改建成专门的维护实验室,并购置了相配套的实验仪器、工具等。该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在课余仍可进入。学生实验时,须独立完成实验题目,并需教师签字后方可离开,否则继续练习,并向教师申请考核。

加强实验考核。取消理论考试,平时实验均有成绩,按难易成度,每个实验均有不同分数及权重,视学生完成情况判定分数,分数累加后,即为实验成绩。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若实验成绩不合格,则期末考核不及格。期末上机考核占总成绩的40%,由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出五道故障分析题,根据在规定时间内排除故障的完成情况判分。该考核标准一直在学生的实验考核中坚持下来,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熟练掌握基本维护技能。

在允许训练以后,按自愿原则,笔者先后组织学生共620人参加由劳动部门主办的pc维修工(中级)职业资格(岗位)证书考试,其中604人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力。现在,毕业生中已有很多人专职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创造条件人、让学生接受锻炼。课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实习锻炼。笔者将常见软、硬件故障排除过程制成视频录像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内容。在机房日常维护工作中,允许学生在旁边观察并协助完成。把学生分成几批,轮流担任机房管理员,协助参与机房日常维护工作。联系相关电脑公司允许学生实习,协助进行系统维护,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将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教师在搞项目研究时,让学生参与其中部分研究,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教师组织下,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维护站,无偿为师生进行电脑维护,现已成为校内最有名气的社团组织,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进行电脑主板的芯片级维修,他们已被沈阳、北京等地的大公司提前预定。

三、重视软件维护教学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8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以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在外科护理学见习课应用的教学效果。方法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及2004级护理学本科共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普通外科病人的护理及骨科病人的护理见习课时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其他见习课按传统带教方法,比较学生考试成绩。结果 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学生测验成绩、期末考试考点得分率、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比传统教学法明显提高(P

【关键词】 教学;教学方法;教育,护理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下简称教改法)是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原理设计的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它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基础和临床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案例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记忆力[1]。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以下简称传统法)的基础上,采用教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2004级护理学本科共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学生为5年制,专业课授课内容、进度、考试考核与2004级护理学本科同步进行。以上一届即2003级护理本科学生(83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相当,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相近,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在进行普通外科病人护理及骨科病人的护理见习课时采用教改法:①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于见习课前到附属医院的普通外科和骨科病区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病例3~4人,如病区内无相应的住院患者则到病案室选典型病案1~4份;②开课时教师用10~15min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所准备的患者或典型病案,提出3~5个问题;③学生分组到病房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有条件的可进行必要的检查;④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综合分析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教师总结;⑥外科护理学其他内容见习课按传统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教学。

1.3 评价方法 ①于普通外科及骨科见习课后各测验一次,其他内容见习课后测验两次,题量及难度相当,时间每次20min;②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系统进行考试分析;③学生、院系专家课堂授课质量评价综合评价教学质量;④比较实验组采用教改法和传统法教学的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考点得分率;⑤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对采集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两种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实验组教改法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法(P

表1 实验组两种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略)

注:与传统组比较,a:t=5.95,P

2.2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期末成绩为(74.41±6.71)分,及格率(≥60分)为97.87%(92/94),优良率(≥80分)为24.47%(23/94)。对照组期末成绩为(72.88±7.81)分,及格率为97.59%(81/83),优良率为8.43%(7/83)。及格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16,P>0.05),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05,P

2.3 学生评价 经向学生了解认为:教改法通过用典型患者或病案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促进临床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2.4 专家评价 院系专家随堂听课,任课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分均大于90分,有3名教师分别获课堂授课质量二、三等奖。

3 讨论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课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一步,是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见习课授课时数占总教学时数近70%,因此,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理论学习和与实践结合的实习阶段,提高见习带教质量是实现预期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但临床护理教学师资薄弱,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及方法更新不够是我国护理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2]。我院于2004年才开始进行护理本科《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由医护两个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多沿用临床医学传统方法和模式。然而护理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不一致。探索适合护理学专业特点,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探讨将教改法运用于外科护理学见习课获得良好的效果。

3.1 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教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准备的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病人或病历中寻找答案,例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要求学生通过与病人沟通,进行评估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阳性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护理措施。在讨论环节由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将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如胰腺的解剖生理、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知识相互融合运用,学生通过实际病人触类旁通,增加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表1显示,实验组教改法测验成绩高于传统法,说明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明显提高。

3.2 提高见习课教学质量 从表1显示,实验组采用教改法教学的内容,期末考试的考点得分率明显高于传统法教学的内容(P0.05),但是,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3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按教学进度见习的内容,病区无此类病人,或有典型病例但因病人病情或其它原因无法让学生接触,传统的教学法往往由教师重复机械的讲授理论课,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改探索中我们运用典型病案同样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与病人交流,亲身感受病人的痛苦,从而初步树立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有能力、素质高、有创新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3.4 科学合理利用临床教学资源 临床见习课需要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但见习次数过于频繁时,病人病情不许可、心理压力大,甚至引发医患纠纷。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不仅充分利用了附属医院有限的临床病例和病案室丰富的病案资料, 避免给病人增加负担,而且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可用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课教学。适合目前扩招形式下,利用有限的临床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韦建宝,赵枫,黄许森,等.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普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医学,2007,35(5):6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