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病人护理措施

病人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7 16:26:19

病人护理措施

病人护理措施第1篇

关键词:毒蜂螫伤;急救;护理措施;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03-01 蜂属于一种节肢类动物,毒蜂主要包括蜜蜂、黄蜂、大胡蜂及竹蜂。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黄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蜂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会伤人,毒蜂尾端都有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注入体内,引起中毒。毒蜂的毒液中主要包括有组织胺、5-羟色胺、透明质酸酶及磷酸A、磷酸B、蚁酸、神经毒、血液毒等。人体受到毒蜂螫伤后,会出现毒蜂的蜂尾刺或带有毒腺囊的尾刺遗留在体内的情况,带毒腺的腺囊可自行发生节律性收缩,将毒液不停地排出,并可再次伤人,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本文选自我院收治的60例被毒蜂螫伤的病人,并且实行了急救的护理措施,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收治的60例被毒蜂螫伤的病人,男34例,女26例,年龄10~50岁;其中蜜蜂蜇伤36例,黄蜂螫伤24例;所有病人经诊断均是被毒蜂螫伤的患者。最短的治疗时间30 min,最长可达4 h。

1.2 临床表现: 所有被毒蜂螫伤的病人在临床中的表现主要是伴随有局部的烧灼样疼痛、肿胀。轻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皮肤瘙痒、起风团等;重者则会出现休克的现象,并且在上嘴唇近人中穴处,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有硬结等症状以及腰酸胀、疲乏无力、皮肤、黏膜中度黄疸。

1.3 急救护理: 根据病人被不同蜂类螫伤,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过敏性休克和毒素对重要器官的损害等严重的现象,要尽快的输液治疗促进病人毒素的排出[1]。

1.3.1 局部伤口处理,在进行急救护理措施前,要对病人疾病进行相关的询问,了解病人是被何种蜂类所伤,检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静脉通道,观察螫伤的部位,检查是否遗留尾刺或带有毒腺囊的尾刺。如有遗留,要用酒精消毒过后的透明面膜轻轻涂抹,待干后剥离,此法可有效清除尾刺,不挤破毒囊而减轻局部组织中毒。也可借助放大镜寻找和清除尾刺。随后再判断病人的毒液的酸碱性,如毒液呈酸性,可采用肥皂水冲洗,中和毒液中的酸性;如毒液呈碱性,则采用食醋冲洗,中和病人体内毒液的碱性。并且在经过酸碱中和之后,再涂抹无极膏,无极膏是含有薄荷脑、麝香草酚、丙酸倍氯米松、水杨酸甲脂、冰片等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止痒、抗菌、局部麻醉作用的外用药,可以有效的减轻病人的疼痛,在外涂患处时2~3次/d。

1.3.2 局部反应处理,在被毒蜂螫伤后出现鼻出血的情况时,可采用肾上腺素棉球填塞的急救措施;出现皮肤起风团伙瘙痒的情况,则可采取外擦无极膏、清凉油等措施;严重者可进行葡萄糖静脉注射的紧急护理措施,避免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现象[2]。

1.3.3 过敏性休克护理,过敏性体质的病人,在受到黄蜂螫伤后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随即出现晕厥由于黄蜂毒液中存在有变应原成分的多种磷酸脂、透明质酸和抗原5,还有不具变应原性的肽-蜜剂,这种肽具有毒性和药理活性。在急救护理措施中应迅速的将患者处于平卧的状态,并对病人进行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在病人恢复清醒时,改为低流量给氧,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且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毒素的排出。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无恶劣变化则可以治愈出院。

1.3.4 溶血病人的护理,当被毒蜂螫伤的病人出现皮肤黏膜中度黄疸等严重的情况时,病人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这时护理人员要与病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介绍相应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消除疑虑;同时嘱咐病人要平卧休息,减少活动,降低机体能量消耗,避免出现肾血扩张,减少代谢产物及血红素蓄积体内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在治疗过程中要对病人进行有安排的输液,观察病人的碱化尿液、尿量及颜色的变化,将毒液伤害控制到最低[3]。

2 结果

通过对毒蜂螫伤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急救护理措施后,所有的患者均治愈出院。

3 结论

对毒蜂螫伤的病人,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进行蜂毒的排出,及时发现威胁病人生命的症状,并且能够及时的采取急救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救治蜂伤病人的成功率,使病人尽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覃伟琼.蜂螫伤致多器官损害患者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6,19(5):950.

病人护理措施第2篇

关键词:脓胸手术 病人 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 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 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1] [2] [3]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低蛋白血症。

        ..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清理呼吸道低效

        ..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体位引流,每天次。体位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体位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体温升高

        ..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护理措施

病人护理措施第3篇

1 关于支气管病人临床护理准备的分析

(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炎性细胞导致的,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气道慢性炎症情况,这里面涉及到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由于这种炎症的自身特点,会让患者出现极明显的气道高反应性情况,从而出现气道缩窄。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等情况,这种症状的发生时间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比如有的在夜间或者凌晨发生,这里面也涉及到多变性的可逆性气流情况,但是,针对这个问题,患者可以进行治疗,从而缓解。

在护理过程中,我必须落实好评估的工作,比如针对呼吸困难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做好病后的应对情况及其应对措施的应用,保证患者治疗环节的正常开展,保证相关方法的应用,进行相关心理应对措施的应用。这里面也涉及到患者家属对于哮喘疾病的认识,是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刺激患者及其家属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从而满足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

(2)这就需要做好护理诊断的工作,进行呼吸道低效性呼吸型态的分析及其情理,进行支气管痉挛及其变应性炎症的分析,针对其体液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水份的积极摄入。在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人身体敏感因素,可以进行止喘气雾剂的应用,从而避免激素出现副作用情况,这里需要进呼气流速的峰值控制,积极做好相关的测定环节。这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及其控制哮喘发作知识的普及,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这就需要做好护理计划及其评价,进行治疗方案的执行,保证正确止喘气雾剂的应用,进行相关步骤及其方法的协调,保证处方的有效应用。在吸入器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针对病人的吸入器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进行存在问题的解决。针对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结合其学习能力、教育内容、方法等进行分析,进行吸入器构造的讨论及其分析,进行正确使用方法的应用,保证其正确的使用。

(3)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吸入器的正确方法示范,做好吸药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喷口的口内放入,要双唇含住喷口,缓慢吸气,在深吸气过程中,需要将驱动装置压住,保证吸气至肺部总量,做好相关的屏气工作,保证呼气环节的良好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要再吸入,就需要进行药液的吸入,这种间隔时间的预留,是为了让吸入的药物进入狭窄的气道,从而让那些药物到达其支气管内部。在这个过程中,病人需要反复的进行联系,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使用方法的观察及其判断,纠正其错误,保证其积极进步,进行吸入器清洗、保存、更换等知识的普及。这也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护理评价,保证病人按照医嘱进行止喘药的吸入,保证达到实际的工作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就需要实现医患的沟通,避免出现治疗上的问题。

2 支气管病人临床护理体系的健全

(1)总的来说,哮喘是一种综合性的气道慢性炎症,目前来说,没有有效的方法将其根治,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病人的积极教育是必要的,保证哮喘相关基本知识的获得,做好哮喘的管理工作,进行哮喘情况的积极控制及其管理,避免其复发,保证其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帮助其了解哮喘,进行哮喘的控制,帮助其病人及其家人了解必备的哮喘知识。比如哮喘的病因、哮喘的控制、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法等。保证患者树立良好的自信,进行哮喘的积极参与及其控制。

这就需要进行个案危险因素的分析,进行可选择措施的应用。比如在那些真菌的季节,我们需要留在家里。要保证居住环境的干净性,要保证其无烟、无尘,避免出现患者的过敏。那些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卧室空调的安装,保证枕头等物品的及时清洗,做好相关的更换工作,避免一系列的化妆品等对其的腐蚀,这也需要进行宠物的回避,避免沾到那些过敏原的唾液、皮屑等。在这个环节中,也要避免用那些皮毛制成的衣物,保证日常生活的防过敏性。

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护理人员的重视,做好用药的相关工作,实现医患之间的良好协调,特别是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定期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医生,和医生一起进行有效性、可行性治疗计划的制定。哮喘患者病人需要了解每一种药的药名,注意其用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患者日常用药规范的遵守,进行相关处理原则的应用,避免不合适药的使用。

(2)这就需要做好定量吸入器的应用工作。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教导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吸入器的应用,特别是医生处方的那些各种类型的吸入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医生同时开出多种气雾剂,需要进行气雾剂的使用顺序说明,保证不同气雾剂的应用协调性。这也需要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检测,进行哮喘日记的记录,保证每日症状的记录,我们也可以进行峰速仪的应用,以及PEF变化情况的分析。峰速仪可帮助患者发现气道是否狭窄,争取早期用药,避免哮喘严重发作及了解治疗反应。因此,PEF的变化是医患沟通制定用药计划的重要依据,为此,建议患者购买峰速仪,按医嘱进行测定并做书面记录。

这也需要进行哮喘疾病应急措施的应用,看到哮喘发作的前兆警告,进行急性哮喘病的控制。这里可以引导病人随身进行止喘气雾剂的携带,进行哮喘发作前兆等的分析,进行PEF值的控制。如果超过其预期值,需要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心理平静,从而进行症状的快速控制,避免严重性的哮喘发作。症状控制后,与医生讨论本次发作的诱因及今后采取的对策。加入哮喘管理组织(如哮喘俱乐部),以获得长期系统地支持与帮助。通过教育与管理使病人面对现实,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控制哮喘,提高生活质量。

病人护理措施第4篇

【关键词】脑溢血;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与普通住院患者相较,脑溢血病人的院内感染几率通常较高[1]。由于脑溢血病人病情严重,通常伴有护理障碍,及侵入性操作等,均导致其易感因素较多。为增强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的防控,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本文对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142例脑溢血病人中,有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11.0)岁,各患者的病情程度、营养状况及年龄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 方法

对本组142例脑溢血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例数与感染危险因素等,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使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脑溢血患者的住院资料,包括一般信息,及临床病例资料等。调查资料的整理,及资料的分析,均由调查人员负责,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出调查结论。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规定,对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严格消毒隔离。对于脑外科病人而言,由于其较多接受侵入性操作,因此,针对这一特点,脑外科病人的病房,应增强无菌技术管理,在进行各项操作前,需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即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同时,应将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为首要任务,并控制陪护人员。病房应定时进行通风,通风次数通常为3次/d。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减少陪护人员。对于病人所用的床单,全部进行终末消毒。而床垫用床单位,则采用消毒器,进行消毒。对于感染的患者而言,应做好床边隔离,并在进行其他操作时,如吸痰等,必须穿着隔离衣,带防护面罩等。

增强呼吸道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而言,应坚持进行翻身,翻身间隔时间为2.5h左右,并进行扣背一次。协助患者正确咳嗽,及有效排痰。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湿化。对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病人,应持续予以续气道湿化,以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增强基础护理。对病人所用物品,如氧气面罩,吸氧管、雾化器,及气管切开面罩等,均实施一人一用一消毒。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3次/d。患者的头部伤口,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在出现渗液时,使用酒精氯已定消毒液,进行擦干并消毒。引流和辅料,应及时进行更换。如患者为长期留置导尿,则对其会阴进行消毒,2次/d,并进行引流液,及分泌物的常规细菌培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142例脑溢血病人中,医院感染21例,占14.8%。从脑溢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上看,肺部感染9例,占42.9%,泌尿系统感染6例,占28.6%,胃肠道感染3例,占14.3%。上呼吸道感染2例,占9.5%,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4.8%。提示医院感染部位多为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胃肠道感染。

21例医院感染病人中,14例进行过头部手术,占66.7%,12例病人意识不清,占57.1%,6例实施过气管切开手术,占28.6%,3例进行过泌尿道插管,占14.3%。提示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与长期昏迷,及侵入性操作有关,如气管切开,手术打击,及泌尿道插管等。21例脑溢血病人,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 讨论

对于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而言,其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长期昏迷、抗生素联用及手术等。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与脑溢血病人昏迷时间长,病情危重及长期卧床等相关。与普通住院患者相较,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通常较高。在本组研究中,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21例,感染率14.8%。从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上看,本组21例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6例,胃肠道感染3例。由此可见, 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中,主要为肺部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和胃肠道感染。相关报道显示[2],脑溢血病人如为昏迷状态,则进行气管切开后,均会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0%。说明在监控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时,应对肺部感染预防,及其控制加以高度重视。对于脑溢血病人而言,其通常较易出现呼吸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者咳嗽反射消失[3],患者气道内分泌物,未及时进行清除,而导致坠积于肺部,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导致沉积于气管内,沉积于肺内。脑溢血病人长期卧床,胃肠道细菌迁移,而导致呼吸道受损。而进行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均可导致患者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4],受到损害。因此,在进行脑溢血病人的护理中,首先,应增强呼吸道感染的防控。预防医院感染,及控制医院感染,对于脑溢血病人而言,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提高治疗质量中,可起到关键作用。医院应制定相应干预对策,并积极的实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脑溢血病人临床疗效,进而增加患者对医院整体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脑溢血对中老年人群的伤害和护理宣传方法[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7):167-168.

[2] 李兴霞.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2012,20(12):200-200.

病人护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骨折病人 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而证明了情绪对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对病人来说,保持乐观的情绪尤其重要,一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作用,都可导致并加速病情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我院骨外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5例,现将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因素分析

        通过我们临床观察,病人的致病因素与心理活动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但因其疾病类型,病程长短及其性格,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所以,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2 患者入院后心理状态的护理

        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人地生疏,故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怕成为一个残疾人,特别是一些农村自费患者,常为住院费担心。护理人员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现出惊慌、忙乱、烦躁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应以良好认真的服务态度,从容镇定的神情,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止血、镇痛,使病人脱离生理痛苦反应,从而稳定情绪。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简单介绍病情和同类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医院救治的经验及伤病良性转归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1.3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

        骨外科的慢性病患者多见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骨髓炎或伤口不易愈合的开放性骨折,病情多数较为顽固,容易反复发作,有时药物治疗也不太理想。这些患者入院后会产生一种以希望了解病情为中心的求知欲望,他们盼望医生能对病情做出详细的了解,冥思苦想询查病源,本组患者15例;有的患者由于治疗时间较长,产生急躁情绪,失眠、烦躁、易怒,自觉度日如年。

        2   护理措施

        2.1疼痛护理

        2.1.1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时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如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须及时手术,彻底切开减压。

        2.1.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2.1.3 断肢(指)再植术后病人肢体疼痛应及时判明情况,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痉挛而影响再植肢体的成活。

  

[1] [2] 

..截肢术后如患肢疼痛,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须应用镇痛药物镇痛。

        ..采用非侵袭性镇痛方法,如控制焦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视觉或触觉分散法分散或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热敷、按摩及皮肤搽剂,也能起到骨折病人 镇痛效果。

        .营养失调护理

        ..尽快纠正病人的悲观、消沉、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正常心态,保持健康的心理。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就餐,定时排便。 

        ..鼓励病人进食,伤病或手术早期供给较清淡的饮食;病情稳定后及时调整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及口味适当调整饮食,尽可能在病人喜欢的基础上调整营养结构。并保证食物结构多样化。

        ..多食用水果及含维生素多的蔬菜,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糖等。

        ..注意多饮水,防止便秘。

        . 功能锻炼

        ..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

        ..认真制定锻炼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修订锻炼计划,增删锻炼内容。

        ..一切练功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

          体会

        在掌握了骨折患者的常见心理变化,笔者认为在临床实施心理护理应把握以下几点:要积极做好心理工作,和患者密切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去的患者的信任;通过交往减少陌生感,了解患者思想情况、家庭情况、爱好及生活习惯,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

        骨折患者的治疗周期长,情绪波动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用美好的语言、周到的服务,全面的知识,合理的指导,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疏导,从而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向我们每一个护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风医德,还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把握言谈技巧的方法,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面对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病人护理措施第6篇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2~74岁,平均56.2岁。治疗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至76岁,平均57.1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中医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饮食:食物是使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主要营养来源,食物对于人体而言不仅仅具有营养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我国传统医学对药食同源非常重视,食物和药物一样,都具有“寒、热、温、凉”的属性和“辛、甘、酸、苦、咸”的味道,中医学理论认为“五味可以入五脏,辛可入肺脏,甘可入脾脏,酸可入肝脏,苦可入心脏,咸可入肾脏”,患有不同性质疾病的患者在对食物进行调护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对于属肾阳虚的患者,应该尽量多食一些温热补肾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鹿肉等,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食盐,可以达到引经入肾的效果,使药效进一步提高。对于一些湿热下注的患者,其日常饮食应该以清淡、偏凉食物为主,尽量少食甘、咸食品,以防出现湿热清化不利症状,对病情的恢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② 情志:中医学理论中将导致该类患者发病的病因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其中情志致病是导致该类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有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医学中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不调就会导致患者发病,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发病多与恐、怒、思、忧二者相关,故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尽可能使心情保持舒畅,使紧张情绪消除,避免出现忧思恼怒情绪[2]。③特殊护理:中医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技术比较独特,在泌尿外科疾病中应用相对较多,如针灸、拔罐、熏洗、刮痧、温熨等治疗方法,它们不仅是中医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如针对尿闭症状可以采用针灸、局部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针对前列腺疾病患者可以采用熏洗、坐浴等方法进行治疗,使局部用药进一步加强,与单纯的口服用药比较疗效更好,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要保证做到熟练掌握,应用于临床,可以使护理工作的内容得到更大的丰富,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对两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满意度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1.2±1.3)d和(6.8±1.5)d,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和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分别为9例和3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0.00%和82.20%;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4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40%和95.60%。

3 体 会

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病种相对较多,其病情程度的轻重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病情程度较轻者慢性发作,缠绵难愈,如一些前列腺增生、障碍的男性患者,病情程度较重者急性发作,需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一些肾结石、膀胱损伤患者,护理在此类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临床对泌尿外科疾病患者主要进行西医外科护理。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观念和内容在临床泌尿外科中应用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在使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充分强化的前提下,其更高层次临床护理工作还应该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向具体化、标准化靠拢,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必将使临床护理服务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中医护理服务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病人护理措施第7篇

关键词:社区;特殊人群;家庭病房;护理措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82-01

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近些年来,社区文化及社区医疗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也逐步获得了社会和医疗学者的重视。我社区对辖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管理服务对象

我社区内精神障碍患者36例,残疾运动障碍患者42例,心脑血管意外卧床患者44例,共122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0.5±5.5)岁,所有患者均为限制行为或是限制运动障碍患者。

2护理方法

2.1传统护理方法:在实施前主要采用的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主要措施是定期对社区内管理122例特殊人群进行访视,给予治疗和护理方法的指导,进行生活饮食的指导。

2.2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对我社区管辖内的特殊性患者建立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如下:(1)饮食生活护理干预指导:依据患者的情况制定规律的饮食习惯,保证患者摄入足量营养及维生素,以定量、定时、营养均衡为主要原则,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降低糖分的摄入。增加粗纤维食物及蔬菜的使用量,尤其是对卧床患者,要注意保证大便通畅。(2)运动管理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增加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者患病能力,对卧床患者应适宜的增加床上运动,对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限制其体运动,减少心脑负担,严格执行下床运动的标准,避免过早下床运动导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药物治疗:对患者实施严格的药物管理,尤其是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药物,严格要求患者家属定期定时定量的发放治疗药物。(4)心理干预护理:对特殊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同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加对患者的关心和人性化关怀,增加相互患者及家属的相互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5)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和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心度。(6)防止并发症:要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卧床患者要注意褥疮和肺内感染的发生发展,要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2.3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对比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实施管理措施及前后进行100份的问卷调查,实施管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舒适感,家庭和睦度及对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实施管理前情况,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伴随社区医疗服务的提升和进步,社区卫生服务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不但提高了每个家庭及整个社区内,居民的疾病防治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相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区医疗服务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成熟,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高。

常规的社区护理服务仅局限于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社区内就诊患者的护理干预管理,但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残疾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意外卧床患者,这一部分患者的护理干预则发生缺失,近一年来我社区医疗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家庭,针对这一部分患者采取建立家庭病房的措施进行护理管理干预,以提高特殊性患者享有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通过对家庭病房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及家属,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均得到了认可和好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病房实施前情况但对比实施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社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幸福感、增加生活舒适感及家庭和睦度,提高对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应用于社区内特殊人群的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化玲, 刘书祥, 胡玮.社区护理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2):92-94

病人护理措施第8篇

1 概述

1.1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1.1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破溃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1.1.2 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1.1.3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1.2 症状

1.2.1 梗死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1.2.2 症状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期前收缩,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死。

(3)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发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溶栓、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24h更换输液部位,防止静脉炎发生,准备好口服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等),并且预置一个静脉留置针,以备24h之内抽血用,避免不必要反复穿刺。

2.1.2 建立重症记录单 随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用药情况,以及神志、心律、心音变化。做好多参数监护,备好抢救物品。

2.1.3 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一般先给3~4L/min,病情平稳后,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1~2L/min,如有以下情况,应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2.2 病情观察

2.2.1 急性心肌再梗死的早期发现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问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2 并发症观察

(1)心律失常:①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即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源性休克:病人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2.3 休息、饮食与环境

2.3.1 环境 有条件的病人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尤其在前24h内必须连续监测,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

2.3.2 休息 AMI病人一般应完全卧床休息3~7天,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从第二周开始,非低血压者可鼓励病人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病人坐起,病情稳定后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2.3.3 饮食 不宜过饱,坚持少量多餐。第一日只进流质饮食。食物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少产气者为宜。禁食刺激性食品,禁止吸烟和饮茶。

2.3.4 其他 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便秘时可给予通便药物。加强病人的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

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楔压进行监测。应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按时翻身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做好24h监测记录。加强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