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3 16:07:35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1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改革重点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周兰菊(1973-),女,河北邢台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TJJX15-032),主持人:曹晔;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研究”(编号:TJJX11-08),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28-07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要有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的普及化、基层化、多样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类型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高移化,在中等教育分流和分类的基础上必然向高中后延伸,要求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分类发展。教育分类必然使教育出现结构化、类型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处理好不同类型教育的相互关系,保证各类教育及其自身内部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在教育公平背景下满足人们按照个人需求去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教育。由于各类人才成长所遵循的规律不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构建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上升的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满足社会对各个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给受教育者打通通往其他教育的渠道,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从长远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实现职普等值的客观要求。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终身教育思想为导向,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中等、专科、本科及其以上职业技术教育为层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并行,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有效就业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次教育结构调整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绝非朝夕之事,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国家调整教育结构的结果,是长期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总的来看,国家三次大的教育结构战略调整成就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1978-1998)

十年“”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严重的破坏,1977年普通高中毕业生计726.1万人,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只有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仅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建设,尤其是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批高中毕业生难以升学而又缺乏劳动技能,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五条具体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十年“”导致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加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当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技工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职业高中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拉动下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在这一系列利好条件的支撑下,经过20多年的调整,1998年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6∶4。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探索试验期。

(二)调整本专科教育结构(1999-2009)

1998年我国大中专学生招生就业制度实行了并轨,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时期,高职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国家不再包分配,高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而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制造业辉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劳动力市场的拉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招生数之比为72.62∶27.38,而到2010年本专科招生比例变为53.1∶46.9。经过十多年的调整,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结构的比例大致由1998年的3∶7变为现在的5∶5。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本专科教育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的52.4%,高于OCED国家45.9%和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高职生占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45%,世界平均水平为24%,发达国家为22%。[2]中等和专科高职比例已处于合理状态。

(三)调整本科教育结构(2010-现在)

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本科招生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76.71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374.06万人,是1998年的4.88倍。由于国家在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时,并没有对本科高校建立分类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化,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初次就业率:本科生为75%,高职生为90%,中职生为95%。可以看出,用大众化以前精英教育的思想来举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同时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需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意味着国家开始对本科阶段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三本,民办公助)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从此,我国开始了本科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由于中职、高职、专业硕士已有了完善的制度,本科阶段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瓶颈,可以说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80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同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报告》,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1983年5月,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使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并行。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均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不仅指出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构成,而且是与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上述政策文件不难看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注重教育内部的协调性发展为注重与教育外部的协调性,从重视职前教育向重视终身教育转变。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了职普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我国职业教育是从普通教育分离出来的,建立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与衔接的机制,即横向融通、纵横沟通、纵向衔接的机制。这些机制主要是通过不断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一)对口升学

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从此拉开了各行各业体制改革的步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不足,这一政策在当时并未落实。1987年3月,国家教委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通过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培养职业技术师范生,提高了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开启了中职与本科院校衔接的历程。1991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推荐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纳入高考对象,开启了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所谓对口升学,就是国家从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对口专业的统一高考,根据考试成绩升入大学的一种升学考试模式。创新了高等学校考试模式,实现了中职与本科、专科的对口衔接。

对口升学高考与普通高考是同一时间,但考试科目不同、试题内容不同,考试安排、招生计划都是单列的。对口升学考试采用“3+X”的形式,三门文化课为语文、数学、英语,“X”为专业综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对口升学计划是属于当年高招计划的一部分,单独划录取分数线,由本省自行选录,有专科、本科两种选择。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在高考之前的春季进行,因此这类考试也叫春季高考。一些省份如天津市对口升学只能升入高职院校。S多省规定考生春季高考(对口升学)和秋季高考(普通高考)只能参加一种,而天津市两类都可以参加。

(二)五年一贯制

1985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依托上海电机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开始试办五年制专科。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为一体进行连续五年的培养,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实行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实行“文化课+术科”的考试形式。其中,文化课科目实行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评卷,考点设在各试点院校;考试由各考点负责组织。术科考试由招生院校单独组织。省(市、区)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五年一贯制学制衔接有两种形式,早期一般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实施,五年一贯制开始实行“2+2+1”分段培养模式,即2学年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2学年学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1学年企业顶岗实习。前2年高中阶段,不计入高等学校学籍,后3年计入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学籍。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招生的专业结构,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合理安排招生计划。

随着中高职衔接制度的不断深化,200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规定: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高等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需求,在自身条件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下,可利用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此后,五年制高职从一贯制培养发展为分段培养,前三年由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后两年由高职院校完成。

(三)单独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包括国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与高职自主招生两大类。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它是重点本科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举措,旨在促进重点大学选拔优秀人才,优秀高中生能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借鉴普通重点本科高校的做法,2006年北京市启动了高职自主招生工作,2007年部分省市也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此后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多先后试行单独招生,现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省级示范校。教育部规定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于高考前,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考生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招生学校确定,并报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备案,招生学校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四)综合评价招生

长期以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存在着一些艰苦特殊行业,且社会又急需人才的专业,而学生报考人数却相对不足,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以往主要是通过给予较高的奖助学金等措施吸引品学皆优的学生来报考。高等教育实行招生就业并轨制度改革以来,这一问题仍然很突出。为此,2013年教育部规定,对办学定位明确及招生管理规范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农林、水利、地矿等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专业,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招生学校、专业由省级教育部门审定。2011年江苏省率先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注册入学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招生对象扩大到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含中职毕业生),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共有2.55万人通过免试注册入学进入高职。

(五)技能选拨人才免试入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高职院校可以招收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一规定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范畴,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直通车。近年来为了推动技能大赛,鼓励高素质技能人才进一步深造,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技能人才免试入学的规定。如,2005年天津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意见》和《关于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意见》,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可免试进入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学习。2013年教育部文件规定,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职学校免试录取。

(六)普通高考升入高职院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1999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规定: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可招收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由省招办统一择优录取。由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分批次录取,高职院校在本科高校录取后才能进行录取,录取的生源文化成绩较低,影响了高职的生源质量。这种模式是高中后分流模式,实现了普通高中与高职院校的衔接。

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建立起职普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逐步从普通教育中分流出来,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技术技能人才有了上升的空间。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突破的关键环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虽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许多制约因素,而产业D型升级和优化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又迫切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以说政策支持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没有按照社会人才类型进行分类培养,致使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困境。因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求高等学校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大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和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各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17年,全省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占比达到70%左右,应用型人才年培养规模达到12万人左右。四川省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院校、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实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在转型高校中达到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80%,应用型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浙江省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率先试点,到2020年应用型专业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就读的学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80%以上,前8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30%以上。湖北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达18所,约占省属本科高校总数的三成,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比例不低于40%,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要逐步达到15%以上。

(二)中高职衔接

国内外实践证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加强不同层级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加大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积极探讨多种形式的衔接制度。

1.“3+3”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3+3”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部分或全部转入合作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3年,毕业后享受与3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江苏省规定:参加“3+3”联合分段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是省级示范校;南京市政府规定,到2020年60%的中职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其中10%的学生接受应用型公办本科教育。

2.“3+4”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中职学习三年后,经考核测试进入对应的本科学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参与试点的本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建立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进而系统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分段培养模式。对于参与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些省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江苏省规定参加“3+4”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是部级示范校。

3.“2+3+2”、“3+2+2”七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中职、高职与本科贯通联合培养的模式。“2+3+2”联合培养模式,前2年学习高中阶段课程,之后3年学习高职院校课程,最后两年到国外本科应用技术学院或国内本科高校学习,学生最后可以获得国外或者国内的本科文凭。“3+2+2”联合培养模式,前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两年在高职院校接受两年高等职业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上述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五年制专科高职与本科衔接模式的两种特殊形式。这种模式是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校等院校探索出来的模式。

4.专科高职与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3+2”专接本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经过3年高职阶段学习,具备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再到本科高校学习2年,按专业单独编班、进行2年的本科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通过“3+2”培养“本科+技师”职教师资的一种培养模式。2009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选取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四个专业,率先在国内开展高职起点“3+2”专接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拥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师资[3]。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体制机制。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第三级补充教育。近些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建立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补充教育机制。对于有就业愿望的高中毕业生,在中等业学校接受一年职业教育去劳动力市场就业;对于有升入应用技术型高校愿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开展对口升学准备教育,初步形成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补充教育机制,促进有升学愿望和就业愿望的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今后普通高中也要建立起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普通本科高校就读的补充机制。

2.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近些年来,一些普通高中学生,为了更好地选择专业,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在完成高中二年的学习任务后转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此外,还有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等,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机制,但总的来看,职普教育沟通是单向的。目前,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各地陆续推出高考改革方案,多地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创造了条件,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文化课程和学分互认,为职普融通,建立综合高中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转学、升学。

(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沟通

1.职业辅导教育。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为此,普通高校要为在校生和未能升学的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普通中小学要开设劳技课,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普通高中要开设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有效选择大学专业提供帮助。

2.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类职业院校要按照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思想,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继续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机构和人员,广泛开展职工教育,为在岗人员建立起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积极发展社会培训机构,使其成为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培训机构要面向市场需求,依法自主地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入职培训、在岗提高、转岗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也要积极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职业培训任务。

(五)构建多元办学主体和完善多种教育形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有健全的层次结构,相互衔接与沟通的机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才能增强体系的活力。

1.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企业办学弱化。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把企业也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对民办教育,国家不仅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而且努力构建与公办职业院校同样的制度环境。总之,通过改革创新,中国职业教育努力构建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人数下降在所难免。同时,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生存空间,增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比重,构建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

3.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得到了普及,人们对学历教育的需求降低,这也是近几年成人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但我国大量在岗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将大规模出现“机器换人”,这些低技能一线工人将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这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回归本位,提高转岗和在岗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非学历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1.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高中,专业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急剧变化,人才结构也会产生新的需求,职业岗位对高新技术含量的要求将明显增加。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规划》,不断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围绕黑龙江“十二五”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五种形式的学制:(1)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高职学制。(2)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学制。(3)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学制。(4)招收初中毕业生的“3+2”模式的高职学制。(5)“对口升学”,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二年制高职学制。

2、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1)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考生凭初中毕业证即可入学,年龄、婚否不限。(2)“五年一贯制”新生须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后,经审批入学。三年中职课程学完后,一般都可以进入高职学校学习。(3)“3+2”新生的入学形式和“五年一贯制”相同。由于前“3”和后“2”不是一个层次且不在一个学校,所以三年后要经过承担高职二年培养任务的学校的简单测试,一般也都能通过。(4)二年制和三年制高职的新生,须参加统一的“高考”,一般在“高职高专”批次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机构审批录取。(5)“对口升学”的中职毕业生,须经资格审查(要求必须是应届毕业生),参加当年的“高考”(时间与高考相同,但试卷不同),达到录取分数线后由“高招办”审批录取。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中职教育的入口通畅,大门敞开。而高职教育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是每进必考。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发达。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专科高中、专科学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则由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承担。

1、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培训,属于德国教育体系中第二阶段Ⅱ级的教学设施。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而在高中阶段大约有70%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2、职业提高学校。在专科高中、职业高中与职业学校之间设立的学校,是向学生传授超出普通职业学校业务知识范围的一般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职业教育机构。入学者可以是主体中学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或者是提供与所学职业相应的、4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证明者。

3、职业专科学校。是一种多学制的职业学校。一年制的入学条件为相关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或者具有一定的从事本职业的经验。

4、专科高中。是在十年级学校如实科中学毕业的基础上加十一、十二年级,是专科大学的预备学校。

5、专科学校。是作为深化专业知识而设立的较高级的职业学校,入学条件为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并具有一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或师傅。所以专科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员学校,一类是师傅学校。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补充考试”进入专科高中学习或直接获得专科大学的入学资格。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

1.实行以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为加快推进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实行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身及教育分类和学籍归属的限制,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选择、多种机会的教育供给。

2.取消高等教育考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限制。取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能参加高考的限制,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考高职和普通高校。

3.实行按比例选送保送生和试行推荐生制度。为了使更多的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逐年扩大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当年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逐步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的升学比例达到30%以上。

4.普职渗透、举办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普职渗透和延缓分流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机会。

三、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1.五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无明显的中、高职阶段上的区分,一般是前二年按中职教学计划进行,后三年完成高职教育学业。

2.“3+2”或“3+3”的模式。基础较好的中专校、成人高校及普通高校的高职班实行“3+2”和“3+3”的试点,即在招收初中毕业生时就明确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先在中职学校学习,其间经过一定的水平考试,合格者在学满3年后进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再学2年或3年,发专科类高职教育毕业证书。

3.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学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的在职人员入学”。

4.“专升本”模式。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的高等自学考试或参加成人高考,在高职院校直升的“专升本”模式还只是在一些学校内部的部分专业试行,没有全面推开。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装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在资金投入上比一般普通高校要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招生、收费和分配缺乏优势。从招生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职高和技校的学生都是不能升入普通中学的学习困难生,社会上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一般不高,甚至连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分流,但在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实施,这种先天不足的状况,并没有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得到改善。

3.学制不规范。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学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制不规范不健全。学制的不统一,也造成课程设置、教材的差异和混乱。

4.培养目标不统一。现有的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技校分别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不统一。中专多数由行业管理,职高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技校则由劳动部门负责,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由此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的差异。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种类繁多,且覆盖范围较窄,许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高职专业。

五、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1.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观念办职业教育。从终身教育的思想看,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总要与社会职业相衔接,每个人学习后的价值总是要通过服务于社会来实现。人们的发展问题不是职业教育就能解决的,职业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有一个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教育制度。

2.更新教育观念,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各级领导和教育界内部要破除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明确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广泛宣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尤其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及家长的宣传,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保证高职有充足而合格的生源。

3.推广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探索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实行五年制高职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有条件的中专学校。通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高职教育,达到大专毕业水平。这样的教育形式在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均被广泛应用,从他们的实践经验看,收效良好。

4.建立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配套的政策体系。虽然国家确立了发展大力职业教育的教育方针,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仍把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高中生升大学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第二选择”。因此,在我国要真正建立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良性机制,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政府决策层入手,建立起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政策体系,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要求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供不同的职业教育机会,使从事某一职业的人能不断提高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或为转换职业的人提供必要的就职培训。这样,职业教育除了与普通教育一样有初、中、高级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更要大力发展程度、类型多样的成人教育,形成完备的、学制学历多样的职业教育体系。

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与普通高中对口专业衔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ZW590112036)

参考文献:

[1]李观政:《北京市2000年秋职成教系统领导干部会上的讲话》。[2]《1999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9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第—个10年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1999年版。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也逐渐走出边缘地位,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较之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来说,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步伐缓慢,所以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为滞后,任务更为艰巨。教师发展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立校之本,要使成人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提高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说法还不确定,在这里,依据我们对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从动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在成人教育工作生涯中,遵从成人教育专业道德规范,依托成人教育教师专业组织,通过终身训练和自主学习,精通某门专业学科知识,习得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从教素质,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或“普通教育教师”转变为“成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门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并得到社会认可这一发展结果①。

二、理论界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仔细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制度的建立与实现途径做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主张。许多学者借鉴国外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从某一微观具体策略构建方面探讨如何促进我国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成人教育教师培训、试行成人教育教师证书制度、行动研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快专业组织建设等。还有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对成人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经验,提倡采取“短期训练、中期进修和长期研究”等三种方式,对成人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育,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②。鉴于新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这些途径对新疆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有些方法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些却是不实用的,如短期训练,一般3-5天,就是在首府乌鲁木齐举办,来回路途加培训天数至少就要一个星期,这对正在给普通生授课的任课教师来说,无法大批量送出,即耽误普通学生的授课任务,而且花费也比较大。

三、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

成人招生规模萎缩,社会上大多数人学历层次已达标。近年来新疆成人高校的招生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录取新生为4.2万余人,2006年为3.2万余人,2007年为3.2万余人,2008年为3.5万余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后,生源呈明显下降趋势。“成人高考作为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主管教育人士都认为成人院校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认为成人教育还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有转行要求的人,还有提高学历的要求,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成人教育生源有所萎缩是正常现象,也表明了成人教育正由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发展,走向以质量为主的集约型方向发展。对于南疆成人高校来说,面临生源的萎缩,就要想办法另谋使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任何办学形式的保障。

(二)从授教者自身看

①普通教育方面。对于地处新疆南疆高校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环境艰苦、自身素质与内地高校有一定的差距等条件所限,他们习惯于安于现状,进取心缺乏,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革命,但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授课多年后在知识方面和业务能力方面提高不很明显,仍停留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层次上,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专业发展的实质关注不够,只注重外在性指标的提升,如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停留在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的追求上。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其结果是:教师的学历高,但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影响到其专业上的长远发展③。

②在成人教育方面。大多数教师重视专业教育培训,轻视教师教育培训,对成人学生的特性不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照搬普通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实行成人教育“普教化”的做法,而不能从成人学员的实际出发,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形成一套适合于成人学员、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南疆成人高校附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我校也属于这种形式,教师不但要进行普招生教育,还要从事成人教育,还有其他的教学、科研或社会工作,遇到集中面授,往往是连续授课,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都很大,根本无法脱产系统地接受成人教育方面系统的培训,只能自主学习,因而教师专业化成长缓慢,导致教学能力薄弱;因工作繁忙、时间不允许,所以对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就很少或水平不高。

四、新疆南疆高校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域,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是由兵团与地方共建的自治区,地广人稀,新疆南疆三地州更是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还相对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是制约南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呈现“马太效应”,越是不发达地区,越容易流失人才。新疆南疆人才资源不仅要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入手,还要想办法培养本地的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这就需要当地的高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真正跟得上时代的需要,只有培训、教育跟上了,人才得到了长足发展,才能真正使经济发展起来。近几年我校积极和各地州、县联合,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和学历班。

五、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南疆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策略,新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校方面

要搭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营造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做以下几点:①制定相应的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成人教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或者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或者从普通教育教学岗位直接进入成人教育教学岗位,他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身具有的一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也只是在从事成人教育后所接触到的零散的知识,或者在课堂上体会到的可能不甚科学的成人教育知识,特别是来自非教育行业的教师,他们连教育学理论知识都没有接触过,更不必说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了。这样的教师他们虽然具有普通教师资格证书,仍然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成人教育教学工作④。②鼓励教师参与成人教育研究,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应该赋予教师较高的自,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应该赋予教师相应的自。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组织立项与成人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关的课题,给予适当资金与小范围内政策或制度的支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③学校对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在评职称及年终考核时应纳入计算范围。④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研究是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⑤校内培训是学校本位模式,这是一种很短期的培训。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请一些教育专家或者是有经验的教师给学校教师做报告或开讲座。这种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它针对性强,对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有帮助。⑥对口支援。与内地或新疆其他成人高校实施对口支援,送出教师进修或培训,吸取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⑦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要开发学科教学网站,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开发学科网站,是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⑧教师内驱力的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来自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教师面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和追求,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学校要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因而要给教师设压力,促使其成长。

此外,我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一方面,我校采用宽松的政策、优厚的待遇等手段引进各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本校教师攻读在职、同等学力硕士、在职高校硕士、博士,学校提供相关培养费;去各名牌高校进行学期进修;参加各种骨干教师培训班、高校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术讨论会议等。而且在评定职称时也需要相应的学历,这给教师本身也带来了压力,许多教师纷纷响应号召,大大推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但学校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同时,不应只单纯地强调教师的学历,只追求学历达标,还应该处理好学历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培养的关系,因为学历的提高并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还应该进行教师教育。

(二)教师自身方面

①更新观念,树立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准确地认识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于高校教师把握今后的专业发展取向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观、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见解,还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协作。②自主研习,校本研修。自主研习,就是调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社会的环境,外部的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教师自身的动力,内在的意识才是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工作动机与工作本身是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校本研修,这种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来自其内在的动力。“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和关键词。③提高信息素养。新疆南疆高校距离其他高校和大城市较远,信息比较闭塞,而网络缩小了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上信息交流非常快,目前我校校园网早已建成,而且基本上教师家家有电脑,因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④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更加注重对科学及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包括:对教学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对方法的研究,对新课题、新技术的研究,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等等。高校教师具备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且时时都在思考怎样应对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考虑在教学中如何将新知识、新方法加以扩充和应用。可见,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的深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教学与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⑤在行动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只是总结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等反思行活动。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来弥补自身的知识技能不足,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上教师自身方面的建议,促进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成人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质量始终是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而质量的优劣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普通教育如此,成人教育亦如此,因此,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王晓斓.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64-66.

②刘奉越.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4):10-12.

③尹小艳.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荆门[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4):90-92.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4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中国制造”的社会要求,以及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助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形成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像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困难重重,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取得较大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考验。中等职业教育要有较快发展,必须打组合拳,从多方面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围。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在办学条件上有新变化,增强职业学校形象吸引力 多年来,义务教育有国家大量投入,高中教育有社会的热心捐助,而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甚少,既无国家大量投入,又无民间资本注入,其办学条件下不能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不能比普通高中,上更不能比大学的办学条件,谁愿意把子女送到不如小学、初中办学条件的学校呢,所以,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投入,首先是要增加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财政要像投入义务教育那样投入中等职业教育。二要放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政策,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要运用信贷手段,开展“银校”合作。四要鼓励捐资助学。在短期内全面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树立中等职业学校外在形象,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外在吸引力。 二、加强专业建设,在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引领上有新突破,增强学校专业吸引力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景气,最主要原因还是内部问题,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从农职业中学转变过来的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都是普通学校的管理、教学模式,恢复高考后,不少农职业学校是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目标,形成了农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教育”模式,偏重文化教育,轻视专业建设,这种惯性延续至今,导致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既不“职”也不“普”,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又是学习成绩相对差,升普通高中无望的学生,面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书本”教学毫无兴趣,即使进到中等职业学校,也读不了几天就走人了,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流失率达20%以上,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已是寥寥无几。对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出路之一就是加强专业建设,在技术上下工夫,让学生多学技术。在专业设置上,要动静结合,长短相济,学校要长期打造3—5个专业,作为学校稳定发展、长期发展的支撑,同时,结合企业、行业需求灵活机动地开办部分专业,企业、行业急需什么就培养什么,培养结束专业就终止,解决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在专业建设上,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当前学校购买有困难的情况下,只有走开放式办学之路,与工厂、农场或专业户“联姻”解决。技能型师资问题,一靠招聘,二靠外聘。通过招聘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常规性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外聘,解决燃眉之急。目前一下子培养不出这么多,只有向社会聘请的路可走,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教师不应像普通中学那样全配齐全供养,配齐了如果因专业调整,专业教师又成了“多余的人”,向社会聘请既对路又省钱还少日常管理。只有有了实训基地和技能型教师,才能办好专业,只有办好专业,才能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吸引力,只有吸引力,才能不为生源发愁。 三、开展合作办学,在就业市场开发上有新拓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吸引力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还面临就业的问题,西部地区的落后,最主要是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落后,而工业经济落后,就业岗位就少,再加上用工不规范,从而造成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出口不畅———找不到就业岗位,那么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什么地方去就业呢?当然主要靠去沿海工业发达的地区就业。30多年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为沿海地区输送了不少毕业生,但是没有形成很好的比较稳定的对接关系,造成部分毕业生成为“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碰,运气好的找到好一点的工作,运气差的找到待遇很低的工作,甚至进了黑工厂,给职业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开展西部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大型企业合作办学,真搞“订单式”培养,用西部地区人力优势换取东部的就业市场优势和东部地区的设施设备和技能型师资优势。这样既可解决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就业市场的问题,又可解决东部地区的“民工荒”问题,同时,通过合作办学,东部企业可以派技师过来任教,并将机器拉到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来,这样还可解决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最终实现东西部“双赢”。所以,推进东西部校企联合办学是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也是东部地区企业源源不断获得新生技能型人才,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明智选择。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有新力度,增强教师教学吸引力 不论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不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需要。文化课教师面对学习底子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本来就是一个挑战,比普通高中学生更难教,而文化课教师长期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特别是从农职业中学转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长期没有压力,再加上接受培训较少,不少教师专业荒疏,其学识水平,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胃口。技能型专业教师不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从数量上看,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只重视对普通学校教师的补充,忽视技能型专业教师的引进,长此以往,造成了技能型专业教师的不足。在专业素质上,由于中国的普通大学长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物学的人认不到几株植物,学畜牧兽医的人不会看病打针,等等,这种貌似技能型的专业教师怎么能撑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天地,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要抓好新教师特别是技能型专业教师的补充和外聘工作,要根据调整好的专业有计划配齐配强技能型专(兼)职教师。二要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对现有文化课课教师既要培训学科知识,又要培训教育方法,教好学生易,教差学生难,难就难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呈现的方式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技能型专业教师培训,最好的办法是到工厂、到农村顶岗培训,亲自动手做一做,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使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有乐趣,专业课教学有实效,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吸引力。#p#分页标题#e# 五、加强学校管理,在内涵发展上有新进展,提升学校社会信誉度 老百姓为什么不愿送子女到中等职业学校读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认同度低,这种社会群体认知,除受传统思想影响外,更多的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内部管理上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由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素影响,效果一直不够明显,与普通中学相比,不论在制度建设、课程设置、师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不如普通中学的管理规范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学校领导班子入手,从制度建设入手,从对人的管理入手。从领导班子入手就是要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而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校长不思进取,甚至怨天尤人,使整个学校群体处于“作鸟兽散”状态,哪能办好本来困难重重的中等职业教育。从领导班子入手就是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不仅应是教育家,而且应是企业家、经营家,不仅懂教育,更要懂企业,懂经营,掌握人才市场需求,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办好中等职业学校。从制度建设入手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大到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小到师生行为举止都要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对人的管理入手就是要重树信心。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普遍信心不足,认为是做收“破烂”的工作,成功与否无人问津,于是不少教师产生了做天和尚撞天钟,甚至不撞钟的心态,在这种心态驱使下,要想有好的工作绩效是不可能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边缘化,不少学生丧失了进取的信心,认为自己是玻璃上的苍蝇———有光明而无前途,于是头脑中漫无目标,得过且过,行为上自由散漫,甚至孳生恶习,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更应从对人的管理入手,重树师生信心,拾回自尊,然后才能自强自立。 六、加大宣传力度,在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上有新举措,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没有正视过,中国古代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如果要说有的话,就只能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式职业教育,再者,在中国古代只重视抽象文化教育而忽视科学技术教育,从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形成了强烈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群体心理,真乃众愚成智,所以,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少偏颇的认识,要扭转这些对职业教育发展不利的社会群体认识,就必须要持续地、创新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逐步转变广大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结合中国老百姓讲求实效的心态,多进行典型事例宣传,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宣传,让老百姓看到实惠,看到吹糠见米的成效,从而促进老百姓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愿意把子女送到职业学校读书。 七、加强政府统筹,在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上有新思路,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的办学体制过去比较乱,并且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如在一个县办有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诸多职业、成人教育学校,人、财、物分散不说,有时还互相牵制,一块本来不大的蛋糕多家来分,使大家都“吃不饱”,甚至有的“饿得慌”。再者,在现实的培训中,有劳动和人事部门管理的培训、有扶贫部门负责的培训、有农业部门负责的培训,有教育部门负责的培训,等等,各种培训各行其是,力量分散,培训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统筹,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把各种培训整合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提高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分散,布局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一个几万人口的县也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寥寥无几,再加上专业设置过多,专业多就意味着要多增加相应的实训基地,多需要技能型教师,而目前又达不到基本要求,最终影响教育质量,影响职业教育社会信誉的提升。同时,职业教育正处在“爬坡上坎”的起步阶段,社会认同度低,在老百姓不愿送子女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采取行政的、教育的手段引导老百姓将子女送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所以,需要政府统筹,特别是需要地区统筹,在省统一领导下,地区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统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统筹学校建设资金管理,统筹普职招生,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各具特色、高质量的办学,最终形成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合理、办学力量集中、专业设置全面、有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新的飞跃。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5篇

一、完成年度招生录取和入学考试工作

XX年我校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专业达128个,其中高中起点本科专业6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70个。我处采取了出成教招生专刊、制作招生信息网页、招生广告等有效措施加强招生宣传力度,为考生服务,共有16375人报考我校成教各类专业。通过远程和局域网,完成了学校XX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任务,共录取函授、夜大、脱产学习新生10129人,其中省内新生9614人,上海、海南等17个外省市新生415人。

组织完成了省招办委托的报考我校高职“3+2”及各类专升本专业考生的专业课入学考试工作,为了方便考生考试,除在学校设主考场外,还在外地设置分考场15个。认真完成了近12500人次的考试、阅卷和登分工作。通过精心组织,专业课考试的考风考纪良好。

组织完成了省招办委托的全省XX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术科加试工作,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术科加试是首次承担。共有318名考生参加了烹饪专业加试;有397人参加了旅游管理专业加试。

本年度,我校组织了专业证书教学班入学考试和资格审查,经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批准,面向全省共招收专业证书班学员3296人。

二、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

本年度,学校成教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取得了以下新成绩:

通过毕业生资格审查,有4634(其中本科生1221)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获得毕业;至XX年10月,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为26181人,其中本科生10735人;高中起点专科生14135人;第二学历专科脱产、函授、夜大学生1311人。

组织了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毕业生资格审查,经省教育厅审核验印,共有775名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学员取得大专毕业证书。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在校生6449人。

有2300位专业证书班学员通过结业资格审查,获得《专业证书》。全校专业证书教育共有在校学员8122人。

为65名取得第二专科学历教育证书的学员去省教育厅办理了《双专科毕业证明书》。

组织完成了省教育厅批准的XX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共15个项目的培训任务。共有38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了“四新”培训。

三、以迎接迎接省检查为契机,抓质量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6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短缺成为突出的矛盾。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大学——职业大学。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改一补”(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少数重点中专改制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5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立法,同年9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由此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职院校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国家教委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第二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根据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提供的资料: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占52%。可见高职院校占了高校的半壁江山之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目标和思路,找准学校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加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领域的改革力度,以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学校要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要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纠正只根据学校现有教师,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能力为本,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和实践完全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行单元模块式教学,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就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是高职学生提高基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各高职院校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课程;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毛泽东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可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其性格特点及爱好特长具有的专业特色来确定。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地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

        三、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

        1999年6月22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l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都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和目标,由哪一门课程来完成呢?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大多由四门“红头文件”规定的政治课和英语课、数学课、逻辑课、大学语文、写作课构成。政治课、逻辑课属于社会科学;数学课属于自然科学;英语课、写作课是纯粹的工具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中文、哲学、历史专业外,要么属于自然科学,要么属于社会科学。只有大学语文课程与教育部文件所说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相近。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大学语文”课应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对大学语文课要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把“大学语文”在编写体例上、在选文标准上依照人文思想体系作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主要讲述的作家介绍、背景分析、主体阐释、艺术欣赏、字词句解释,变为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主讲的内容则是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人文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著 《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孙俊三 主编《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俞克新 等 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春生 等 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7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2004年全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成人高职(专科)招生221.16万人,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1997—2004年,普通高职招生数与在校生数都增长了5倍多,具体数据见表1:

注:因数据无法剥离,2004年成人高职高专的在校生人数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即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人数)。

数据来源:1997—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EB/0L〕,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moe.edu.cn/;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EB/0L],moe.edu.cn/edoas/websitel8/info14794.htm.

2004年全国共有中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2003年的2893人增加到2004年的3209人。1998— 2004年,高职高专学校数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具体数据见表2:

注:本数据不包括短期职业大学。2001年以后的数据由专科学校(新高职)、职业技术学院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三部分组成。

数据来源:1997—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教育都官方网站:http://moe.edu.cn/;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EB/0L].教育部官方网站: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l14794.htm.

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途径

生源不足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从近几年招生录取实际看,各院校都存在着生源严重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学生报到率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转变社会观念,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反而受制于观念滞后的影响。观念滞后与认识错位所导致的舆论困境,使高中阶段毕业生不愿报考职业院校,即使报了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考不上普通高校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这造成职业院校的招生普遍不足,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状况更是举步维艰。同时,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没有理顺,中专和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再加上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更加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一方面,政府要运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观念,使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转变观念,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教育,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满足岗位要求,彰显职业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二)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1.国家放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指标

由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然后上报招生人数。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部有关司局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调控,对一些职业学校进行跨省、跨市招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营造公平、合理的招生环境。

2.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专生的范围

一是采取单独命题、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办法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收一定比例的得中专技校推荐的免试优秀毕业生,使他们直接进入区内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或相近专业学习。

3.职业院校可改招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两年学业后的学生

这既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拓展了空间,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拓展了思路。这一点构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还要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浪费。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对中专或职高毕业生之所以吸引力不大,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若允许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两年学业后的学生报考,必然大大增加报考人数,在保证新生数量的基础上也保证了生源质量。三是既可解决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又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既要升学又要就业的矛盾。

4.继续完善“五年制”高职的招生和培养模式

“五年制”高职教育也可分阶段进行,如某学校某专业招收五年制高职生100名,招生时可招200或300名,学完两年后,根据成绩和学生志愿,挑选100名继续读高职,其余学生继续学习完成中专学历。

(三)划转部分第三层次的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分层,国家应根据高校的师资、硬件水平及生源,允许划转部分第三层次的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第三层次院校良莠不齐、数量较多,可首先对该层次的学校分层,使一部分具有研究能力的院校继续实行精英教育,鼓励其向上一层次冲刺。对处于中间水平的院校,允许其和大中型企业联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小规模试点,经过测评符合条件的专业重点扶植,扩大招生。其余部分第三层次本科院校,对招生不好、条件欠佳的指导其转型;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办高职。该层次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基础好,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二是社会认同度高;三是由于该层次院校从办学伊始即属地方,故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四是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的可能性大;五是避免资源浪费。

三、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规模发展与质量、就业的关系

目前,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存在疑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其依据是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就业率较低。应该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规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是相关的,因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二者是正相关的。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中,要兼顾教育质量和就业导向。

(二)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应定位为:以目前高职高专为专科主体,定位于大规模发展;以应用性本科院校为本科主体,定位于适度发展;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研究生教育主体,定位于试验阶段。上述层次结构是“梯形”的,其底角的角度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准确。专科层次包括高等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两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应用性本科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建设对应用性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专业学位是面对实践应用性学位类型,以专业实践为取向,以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行业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三)完善专业布局

我国高职高专招生分布在各个学科、专业,分析其总体专业结构布局,还存在不合理性。“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要”,但高职院校多是新建或新改制的,条件不足,又没有建立相应的投资体制,有些院校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侧重发展投入较低的文科、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压缩高投入的技术类专业,在技术类专业中侧重工科,轻视农科专业。有些文科专业的人才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饱和,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仍不及时转换专业,适应市场;或因于没有资金投入,即使想转换到人才高需求的工科专业也无能为力,客观上造成学生就业难。因此,教育部要“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过程中,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二—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设置与否,合理构建专业布局。如2004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市场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删减掉约1000个专业,加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市场针对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第8篇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收对象为初中应往届毕业生,有一定年龄限制并且学制为3年,在学历方面属于高中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虽然都是在初中毕业后进行的教育,但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就很难再进入普通高中接受教育。这两种互不联系、不沟通的情况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目前与高等职业学校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向高等职业学校输送的学生很少,这也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据2002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全国1.78万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几十所由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举办外,绝大多数由地方举办和管理,其中省属学校占11%,市(地)属学校占48%,县属学校占41%。这些学校分属省、市、县有关部门,其中教育部门举办的占45%,其他30多个行业部门及企业、民办占55% [1]。

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来源面较窄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校企合作的院校中企业或行业很少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经费,这样,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维持的中等职业学校必然会面临许多压力和问题,而政府的财政压力也非常大。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落后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落后,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比较单一,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忽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体制使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求。

2 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能够把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起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并能够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放在首位。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能力为本,增强学生技能培养。第四,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运用。同时通过引校入企和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

政府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 第一,系统地制定法律法规、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标准和专业建设标准,同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反馈机制,为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第三,政府部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和修订中等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名称、职业的能力、职业资格鉴定等标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明,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人才的考核。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应多元化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例如,可以办全日制、办半日制或者办业余制;在学习年限方面不一定都是三年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学习年限;年龄方面也可以放宽;实行学分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边工作边学习,只要把所学的内容学完修满学分,就可以颁发毕业证书;开展多种职业培训,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办学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办学改革,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办学模式。以大连商业学校的“双轨”办学模式[3]为例,大连商业学校在改革中实施了“以就业带动招生、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发展战略,组建职教集团,打造专业培训机构及实训基地,采用“1+1+1”合作模式,形成中专、大专、本科连读的阶梯式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构建起了校长负责、校际协同、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专家治学、企业介入、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促进了学校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础课程教育体系;第二,设置特色鲜明的品行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强化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构建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第四,注重课程内容的开发和更新。

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研发,与岗位无缝对接,积极引入能够反映专业技能的实训项目,特别是能够反映专业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项目,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结构、培育骨干、造就名师。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前途和长远发展,学校应该保证教师培养培训工程的长期性、持续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1)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培训;引进“双师型”教师;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职教专家指导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建立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校内外名师对教学进行全程督导;建立企业、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储备库,邀请专家为教师做示范,促进教师队伍自身提高[4]。

2)应该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首先应该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让专业带头人主抓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等;应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带头搞科研、做课题,出成果,在教师中起到引领作用;应该积极推荐专业带头人成为国家、省、市各级教学名师,促进学校的专业和学科发展,使其能够带动其他专业教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学校应该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支持他们参加各类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活动,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4]。

强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训设备和兼职师资支持,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最新技术引入学校的教学中,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负责进行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协调并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通过校内外两个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职[5]。加强集团化办学和社会参与,企业及院校共同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拓展教育资源,实现成员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5]。

参考文献

[1]刘小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师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2]牛征.中国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3]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