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3 16:07:36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择业与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就业指导有机融合,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

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就业指导的作用,主要以大学生个体为中介实现。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个体的塑造,增强就业指导的作用,形成内外合力,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1.有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仅仅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却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成为能力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频频出现诚信缺失、违约率较高、毕业后拒不还款等不良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尤其要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及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人需要具备的首要的核心理念,决定职业人的生涯发展过程。大学生虽然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但是没有形成个体职业价值观。这职业价值观需要高校有意识地加强职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观念的澄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非功利性和理性的就业观,抛弃功利、随众、感性的就业观,树立符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的就业观,从而帮助大学生尽快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难现状,准确定位自己;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就业偏好与政府政策激励相一致。■

4.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保障其顺利就业。

就业指导往往是显性的教育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能够增强就业指导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保障其顺利择业、就业、创业。

5.有利于促进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视国家及地方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性,在就业选择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更多关注自我,关注物质利益,这就造成政府政策激励方向与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的错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国家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构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转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当今多元化的就业价值观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经常被表面现象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摇摆,进而造成价值选择迷惘、价值观偏差。而且,由于个体职业价值观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缺乏独立的价值观,且对国家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此,可以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地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将大学生个体的就业价值观转变到契合国家需要和个体自身的价值上。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按年级,分层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一进行价值体会认识,了解自我;大二则设置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加强理论知识指导;大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契合度;大四,就业指导技巧和知识传授。二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澄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内在的职业价值需求,以及个体价值趋向。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要素进行价值引导,鼓励大学生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

2.以科学就业观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

科学就业观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指导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的过程。科学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灵魂,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要树立科学就业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就业观教育模式,将就业理念转化为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活动,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和合理需求出发,思考有效的科学就业观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反对只注重个人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单一向度;二是要坚持技术测评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反对只注重技术测评或者教育引导的单一方式;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反对不顾个人发展特点的“一刀切”引导。

3.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估。这种认识和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应该以此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相衔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具体应包括职业咨询和服务、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活动、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四个层面。一是开展职业咨询和服务。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辅导工作坊等,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估。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外,还要多开展就业实习、社会实践、职场讲座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职业社会,加强职业认知教育。着重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三是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增加经费投入,组建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将职业指导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保障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功能,探索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该根据现有的教育形式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不断转变指导模式,以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一,在就业指导中,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高校应认真探索构建就业指导教育平台,努力构建树立榜样隐性施教平台、实践实习隐性施教平台、互动交流隐性施教平台。■第二,重视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就业心理的分析,同时通过网络传递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就业思想信念,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第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得大学生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挑战,增强就业信心和就业意识。第四,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作为就业引导工作的灵魂和主题。而且,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要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逐步成熟的就业理念,并且将专业学习作为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激励学生在所学专业上能够有所感悟,增强自身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5.打造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

高校就业指导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核心队伍。在现有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下,仅靠就业指导部门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在就业指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指导队伍体系。辅导员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他可以深入到学生个体层面进行个体化指导和全程化指导。首先,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辅导和培训,增强辅导员的意识,提高自身就业指导水平。其次,要加强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量化考核,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检测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理论进行指导。最后,指导辅导员要注重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等方面的教育,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6.打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增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

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积极的舆论导向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第一,学校应通过专业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明晰行业发展认知和专业就业市场认知,促进主流单位就业;第二,学校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素质培训、素质拓展培训等课外培训,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等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增强校院就业文化的感染力;第三,增加学生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假期行业走访、企业挂职或见习、各级专业培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作报告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岗位和现状的了解把握;第四,通过表彰和奖励积极到基层或国家社会需要的地方就业的毕业生,广泛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树立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到基层。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浅谈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274-275.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57-03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引下,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建设进行很多有益探索。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没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就业指导课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一、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就业指导课自身教学的需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这一规定明确提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虽然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两者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比如,就业指导课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内容相互渗透。再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国情教育与就业指导课中的择业观、职业素质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平台。另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始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无论是宣传就业政策,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还是训练就业技巧,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2. 高职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观念的需要。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找工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并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就业观念问题。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很多误区:择业目标理想化,起薪水平上期望值过高,地域上目光聚集在大城市发达地区;过分注重自我价值,淡化社会价值,功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等。可以这样说,高职学生就业不存在根本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择业观,正如今年两会期间某些政协委员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的建议:转变观念,扔掉面子,就业的路会更宽。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 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需要。心理素质是指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一种基础性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由于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有些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这道关口前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缺乏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心理准备不足;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求职失败,就会非常沮丧和消沉,自卑和挫折心理严重;在择业过程中,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主观意识淡薄,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较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在创业上有较为严重的畏难情绪,等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4.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新时期各类员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卓越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存在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问题。以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诚实守信为例,在大学生人才市场,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比如,一些大学生挖空心思做虚假材料,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等,甚至于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业协议,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任意毁约,就业报到后又频繁跳槽。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下降,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而职业素质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0—02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教育责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坚持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和认定、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能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直接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真正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吐故纳新,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更要把握鲜明的时代特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新的完美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本质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

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这个根本目的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社会直接接轨,将为我国输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但2017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部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就业时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就业。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从而提高W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基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要将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对个人的就业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并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指数[1]。

(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对职业规划感觉迷茫与困惑,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从而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在就业过程中积极明确个人的就业目标与就业方向,继而顺利就业。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现象,从而形成某些消极情绪,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2]。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困难,从客观和全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使心理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工作,让学生积极抓住创业机遇,通过国家的扶持政策创造优秀的创业团队,并指导学生规避和减少创业的风险,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并取得成功。

二、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对高职院校就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重视,但没有专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材作为指导依据,且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学生临毕业前一年进行的,缺乏实际意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理论知识空泛,与实际内容联系不紧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性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差异,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对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现象缺乏理解。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较单调,教学理念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教育思想与现实有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联系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脱离现象,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积极意义。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并不断优化这支教育队伍,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升级[3]。高职院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要通过院校中的就业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及院系书记等人员组建基础性的教育队伍,或从校外招聘教师或相关方面的专家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

(二)心态教育、创业教育与理想教育实施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为个性化的一代,面对这个信息化时代,部分人的理想信念淡化,功利性较强,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强理想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塑造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态教育,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要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发泄和调节,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要加强创业教育,面对当前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和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早日成才。

(三)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院校的方方面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还需要其他专业辅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将教育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让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紧密配合,让高职院校的全部师生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问题,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更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容就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5]。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将教育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创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与创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朱峰,黄昆,朱国良.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67-70.

[2]李翼,王珊.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对策探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3-46.

[3]雷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性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62-66.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先进性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是掌握了职业技术就能够满足。社会主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与国民素质是难以分开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其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能发挥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状况的培养。因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来探讨了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优秀指导理念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高校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一代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几年来说,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而引起的不少负面事件,已经使社会各界纷纷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理念运用仍然较少,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心理因素,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例如,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来作指导,缺乏正确的观念来建设自己的人格。还有

        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也一直表现优异。甚至律师辩护时还说是一起“激情杀人”事件,但这仍旧能够证明如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作为建设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以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各高校也应该建设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体系,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种做法往往可以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在冲动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做出难以挽回的错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经过一些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而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并已经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以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内在的精神作用还要有相应的社会实效性。但是,目前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高校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导致高校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内容往往都存在着某些学科内容有重复现象。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都存在一定的重复知识,这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但是相应知识的不断重复就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并且会对未知的知识有更大的好奇心。例如,很多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媒介的影响,逐渐的欣赏起西方国家的逆反信息和异国文化和思想观念。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和我们国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西方的思想教育观念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存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改变同类课程的出现几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以最有效的形式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过强,缺乏现实教育意义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往往是对书本上的纯理性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通常很多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视就是因为教师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往往像是一个念独白的角色,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没有求知欲。尤其是高校学生往往在接触到纯理性的书本知识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会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思想教育产生怀疑心理,尤其是接触到社会的灰暗面,往往会对思想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种现象和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教育理论是相悖的。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把思想政治课程与我国的世纪现实状况进行结合,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社会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观点和方法来解读社会现实,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知识来思考社会,特别是对社会中一些负面现象,例如,富差异问题、权力腐败问题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念来看待问题,避免出现仇富、报复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如何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1、高校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高校都有许多应对学校发展而开设的学院和课程。很多学生的学习观念往往只注重与工作技能知识挂钩的课程学习。虽然很多的企业标榜着需求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内的招聘考核往往只注重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考察,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会导致学生往往不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的建设。因此高校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个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系统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身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为中心而展开。

        2、高校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在于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来谋求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大力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中的说教方式,应该注重互动交流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全面素质,这一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中追求主体的全面发展观念是非常吻合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注重理论和时间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总的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建设和谐的社会的必备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洪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6篇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路江.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引导者;管理者;指导者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但扩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责任也更为重大。在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做好辅导员工作也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必由之路。

1.高校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61年各高校正式设立专职辅导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在之之前的近半个世纪内,高校辅导员职业身份和工作职能不甚清晰,“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总是在教师、管理干部、德育教师、生活辅助教师之间徘徊,身份极为尴尬;一些高校的辅导员仍然肩负着‘思政教育、发展党员、心理辅导、学业督促、奖助学金评定、就业指导’等任务,呈现出全天候、保姆式的工作状态”。

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清晰的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疲于应付,无法真正履行好其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党、团、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心理、就业的指导者的职能,也妨碍了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1.1“十六号文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

“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同时,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上述两个文件从宏观角度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定位和工作职责给予明确界定,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履行“思政教育、组织管理、生活指导”三大职能。

1.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角色的定位

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的重要履行者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 4 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可以看出,“十六号文件”及“第24号令”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担负其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心人。

2.角色定位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根据“十六号文件”及“第24号令”的相关规定,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学生党、团及班级的管理者以及学生心理、就业的指导者。

2.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更关系着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开展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及公民素质、校规校纪、道德、时事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上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2党、团支部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其中让学生参与党、团支部及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不失为一条捷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的民主意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具体而言,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民主与集中、放权与把关的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党、团、班级事务尽量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所有成员对于党、团、班级事务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同时,在进行学生学籍、成绩、道德、生理、心理、诚信、生涯规划信息等收集、整理、汇总工作时要尽量放权,在进行相关培训后,通过授权方式交给学生干部等进行实施。

2.3学生心理、就业的指导者

大学生富于理性、敏感、激情,但面对社会、竞争、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压力时,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反应。为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辅导员还要担负起学生面对上述压力时的咨询和指导工作,积极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发生,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调整心理。为之,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

3.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接触学生最多的群体,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咨询服务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因此,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首先应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党团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学生心理、就业等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王艳菊.新时期高校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3):55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第8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 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6-01

据教育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逐年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340万人,截止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增长到699万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反映在就业总量之大,更反映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差异明显,即反映在供需双方的激烈竞争上。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严峻的现实问题,从大一开始,大学生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就业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自身定位、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四年期间应该给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就业教育。有计划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由此展开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事倍功半的教育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也被各种思潮充斥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大学阶段是学生就业观、择业观不断成熟的重要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大学生对就业的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认为只要是大学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以后,市场成为其就业的导向标,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学生倍感就业压力之大。

在高校中开展就业指导,能够较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结业指导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各大高校比较重视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的培训、就业信息的捕捉、职场陷阱的讲解等实用性的教育方式,从而简化了对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实际的就业问题时,脱离了理论的引领,较容易出现心理素质较差、纪律观念淡薄、心浮气躁、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无诚信意识等就业表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是通过课堂、模拟、实践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录的现象。纠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的错误判断和就业误区,教育大学生“铁饭碗”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是“铁饭碗”,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目标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关注和分析学生群体的现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针对性,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梳理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关系,分析眼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从而树立为国家、为中国梦奋斗的最终目标。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探讨的一个新问题。在研究和探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寻找新式的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课程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大学生顺利的成才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就业指导课程的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政治思想过硬,文化素质过硬的毕业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早关注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思想教育模式,提高高校学生对就业环境的综合适应性,教育其认清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正视人际交往、语言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劣势。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不平衡,决定本课程中政治思想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高,在高校中担任就业指导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对高校老师的培训,要求高校老师不仅要从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更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动态、职业规划、心理调制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深刻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就业发展现状,不断调整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理想,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找到结合点,从而树立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讲授的根基,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任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体现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择业观、求职道德、心理素质、个人成长等方面;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和劳动观,实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在服务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确定了就业的结果。在激励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理上肯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时纠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思想上和认识上的误区,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踏入社会之前,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就业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而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好知识、心理、技能等多方面的准备,顺利完成大学生活,有充足的信心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和理性定位,全面发展,健康成才。这正是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自始至终探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