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职业教学

中等职业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3:47

中等职业教学

中等职业教学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措施,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实施多年以来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现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阐述,逐步深入分析完善及更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发展大国的教育民生

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覆盖面达到90%,此后5年间,一个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确立。

我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村,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自治区奖学金、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学校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制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规定:(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二)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助学金继续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西中东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20%、15%、10%确定。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实行农村学生入学减免学费,完善国家助学金、奖学金、顶岗实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刺激了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及更好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是一项惠民政策,为确保资助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顺利开展实施,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管力度,现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对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薄弱,监督不到位

(1)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不严格。国家助学资金的宗旨是扶贫帮困,政府相关部门对贫困证明没严格把控,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部分并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取得贫困证明,而学校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

(2)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薄弱和监督不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中,政府的主要责职是筹集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并进行监管,但存在管理薄弱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一是助学资金下拨不及时。减免学费和助学金等一般要半个学期过后才下拨,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资助工作滞后。二是对申报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使国家助学资金被骗取。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对在校学生情况、异动情况没进行经常性的实地审查,对学校上报的助学资金补助名单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特别是个别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虚报人数、对学生学籍档案资料造假,套取财政资金,骗取国家助学资金的案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漏洞。三是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个人谋取利益,套取国家助学资金。

2.部分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资助标准

(1)宣传力度不够。在评定国家助学资金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校注重评选过程中而忽视宣传,使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资金政策不了解,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2)申请条件可操作性差。由于国家助学资金有关政策的普遍适用性,一般从定性层面对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而可操作性不强。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遵纪守法、诚信程度、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问题:班级建档的贫困生多,贫困程度难掌握,通常以学习成绩排名确定人选,使助学资金变成奖学金;或者只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资金变成救济金。

(3)学校是国家助学体系主要实施者,个别学校没有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审批和规定的资助标准发放。专项检查发现,部分学校管理问题突出,利用虚报人数、虚假联合办学协议、擅自缩短学制等手段,多领、冒领、截留或挪用套取国家助学资金。特别是民办学校财务管理混乱,违纪违法的事件偶有发生,影响极坏。

(二)对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完善及更好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教育的加强,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造成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低和不稳定,制约产业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和需求大,供给却很低。国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施国家助学政策,标志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增加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利用经济和政策杠杆,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刺激和拉动受教育者的需求,扩大规模,改善教育结构,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监督,堵塞漏洞。

1.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强化学校资助工作和财务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助学资金发放和减免学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虚报冒领骗取以及挤占、挪用、滞留助学资金等行为,制定和完善相关处罚和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管机制,指导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1)加强对国家助学政策宣传力度。国家助学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和学校应通过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学校开专题会和主题班会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使国家助学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和监督机制。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需多方配合才能维护资助的公平公正。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和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投票结果作为调整依据,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二是学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其他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三是学校每学年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

2.改变资金拨付方式,保证助学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应改变资金拨付方式,实行每学期前预拨资金,学期结束后清算,多退少补,解决国家财政助学资金下拨不及时,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

3.实行监管长效机制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和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资金,健全各级领导和组织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最好能与公安部的身份认证中心进行对接,以防止身份信息造假,为国家助学资金的发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强化评审程序和公示制度,加大监管检查力度,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助学体系在实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目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建议和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如何能够将国家投入的助学资金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1.利用国家助学体系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贫困生的数量增加,为缩小学生之间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国家设立了助学资金是科学合理的,但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没成熟,在家庭中视为掌上明珠,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意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在切身经济利益面前,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使国家助学金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让助学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由于名额有限,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缺乏团结互助和奉献友爱精神,应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

(2)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观念。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成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应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观念,鼓励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等形式“脱贫”,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是一种动力,通过自己劳动回报社会,获取资助。

(3)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助学资金。引导贫困生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使助学体系真正起到济困助学的作用。

2.适当提高奖学金比例,发挥助学体系的激励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这种只注重扶贫济困的助学方式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建议在在原助学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学金比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等形式“脱贫”,使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目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秀雅.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价值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中等职业教学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环境以及当今“就业热”、“普高热”等因素的影响,在中职教师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中职教师的关注较少,然而,中职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从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表现出的身心疲惫状态,是对所做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不得已而为之,感到厌烦,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一般的高等院校教师相比,其地位、教育对象的素质、工作的特殊性等都导致中职学校教师中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障碍,重度心理疾病。部分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自身发展,还有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工作负荷。

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头晕、血压升高等,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也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2)心理方面:感觉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把工作看成是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对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厌倦,经常觉得焦虑和烦恼,见到困难就躲开,不愿钻研。(3)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因为经常感到压抑,所以对工作没有进取心,减少或者拒绝接触学生,用固定化的语言对待学生,对学生缺乏同情心,对同事常持多疑的态度。

总之,职业倦怠所造成的影响覆盖了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方面,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也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后果。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与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变化带来的挑战当今时代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等。中职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且还要担当学生的智力开发、学习引导以及其他繁杂的社会角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中职教师做出自我否定与积极创新,这无疑会给中职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职业教育市场变化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恐慌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就业导向,这是由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所决定的。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近年来的“普高热”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年下滑,就业困难,生源减少,严重威胁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三流学校”、“杂牌军”,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中地位很低,因此,学校一旦招不到学生,将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将面临下岗的命运,由此必然给中职教师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

2、学校因素。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使教师感到棘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缺乏自尊心,心理承受力较差,道德行为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使得中职教师的教育工作难度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解决学生的违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由此构成对中职教师特有的压力。

工作负荷带来的极大压力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导致每个专业都涉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门类繁杂,平行班很少,经常会出现一个教师要承担两门以及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除了理论课教学,还有技能课教学。学生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学准备、批改作业等任务繁重。中职教师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很严重,“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中职教师感到喘不过气来。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在职业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新政策,如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历达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种各样的培训考核越来越多,在岗的中职教师工作负担繁重,缺少外出进修与提高的机会,但面对新开设的专业,又不得不教授自己尚不熟悉的课程,这势必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惶惑。

3、自身因素。中职教师的情绪、期望与归因知识丰富、谦逊礼貌、有利他精神等是教师的优良品质,但有些教师追求完美,忽略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过分追求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果一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感,对自己过分自责,对他人怀有敌意,无疑会增加心理负担,影响与外界的交流。角色的冲突中职教师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他们既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又要做学生的朋友,既要担负起教师的责任,又要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既要搞好本职教学工作,又要与外界沟通协调。这种种的角色不可避免地会给中职教师带来心力交瘁的感觉。个人生活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工作量大,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顾及父母的身体与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会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另外,职业学校教师地位与工资偏低,住房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角色落差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失衡。

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社会――应营造重视中职教育的舆论氛围压力的缓解、倦怠的弱化不能仅靠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支持系统。首先,要对中职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再次,要鼓励中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使他们明确改革的目的,并使他们主动地、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改革,这不仅能有效地减轻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也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关心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校――要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行政和管理部门应为中职教师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外部支持系统,从政策、体制、待遇、精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如平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增加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的认同与理解,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要满足教师高层次的需要(如获得尊重、施展才华等),学校应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使教师看到自己的尊严,从而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

自身――要积极进行自我调控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克服职业倦怠情绪最有效的方式。首先,中职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认知、评价自身及外部事物,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夸大或缩小自身价值,要从心态上善待自己,宽待自己,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其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中职教师应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压力的原因,掌握一定的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幽默感、向朋友倾诉等。再次,中职教师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认清职业学校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测这些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有的放矢地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职业教育领域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主动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领域,增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自身,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因此,中职教师要学会科学用脑,培养良好的情绪、成熟的自我意识与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精神压力,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工》2006年第12期,《教师遭遇职业倦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中等职业教学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针对当前中职生的现状,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前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中职学校学前专业舞蹈教学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更为广泛,它要求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舞蹈专业中表演、教学、编导这三门不同学科的内容,做到同时具备会跳、会教、会编三项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

一、中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的现状分析

1、基本条件差。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都未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训练。并且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的软度、开度、肌肉能力与柔韧性都没得到锻炼开发,一部分学生的身体条件又相对较差,所以,这些学生入学后,必须从基础学起。

2、学习意识淡薄。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一年级基本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极少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为课上练习时怠慢、慵懒。

3、学习时间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为3年,但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量的课程,导致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舞蹈又分为很多种,民间舞中要学藏、汉、蒙、维、傣这五大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且复杂,每周的舞蹈n很难完全掌握。

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

学前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她们的舞蹈教育不是对舞蹈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舞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幼儿师资的教育,因此,学前专业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启蒙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幼儿教育为最高目标,以美育为核心理念,以舞蹈形式为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幼儿舞蹈是幼儿用身体语言,与音乐和戏剧表演等相结合,表达幼儿情趣的艺术形式。在幼儿园,舞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除了要教学生舞蹈的基本动作、技术、技巧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人文修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具有形体美的同时,具有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从而由内到外地具有气质美和精神美。

三、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它要求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舞蹈专业中表演、教学、编导这三门不同学科的内容,做到同时具备会跳、会教、会编三项能力,以较好地胜任毕业后所从事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为此,把“三会”做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关键之所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实现“三会”目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进行耐心仔细的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障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起战胜困难学好舞蹈专业课的信心。

1、以儿童舞蹈为重点,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幼儿舞蹈教学在学前专业舞蹈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首先体现在基训当中。我们在教授把上、把下的各种组合时,都将儿童动作有意识地融合进去,并且贯穿基训课的始终,以保证教学重点得到切实突出的强调。其次,在民族民间舞教授过程中,儿童舞蹈组合总是作为一项有机内容得到重视。每当完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时,我们都相应教授具有该民族特点的儿童舞蹈组合,使学生的民族民间舞学习与儿童舞蹈学习协调同步。

2、认真组织好持之以恒的舞蹈基训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素质。做为提高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基训内容贯穿在舞蹈教学和舞蹈活动的始终,以解决手、臂、脚、腿身段等各部位基本素质的提高问题,使学生的舞蹈动作做到规范、准确、美观。

3、认真抓好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重视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技,丰富舞蹈语汇、积累舞蹈素材,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鉴赏力和创编能力。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以组合为主,以单一的动作练习和韵味的磨炼为辅,重点放在掌握各种民间舞的特点上,每当教授民族民间舞之前,首先介绍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舞蹈风格、动作特点,基本手脚位置,舞蹈的种类、形式和常用步法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积累了舞蹈素材,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同学们的鉴赏力。

4、引导学生多动脑、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在教授民间舞蹈之后进行一次该民族的儿童舞蹈创编练习,创编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间互帮互教,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加工改进的意见,让他们经过反复修改后,安排时间让每一组学生都进行全面表演,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直观、立体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编舞能力,这种由集体创作渐渐发展到个人创作的形式,较好的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创编能力。

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所以提高学生的舞蹈修养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不断探索长期实践,它不仅仅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事业和追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每一位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水平,还在于运用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教学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她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深入理解幼儿舞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能力,使学生都能很好的胜任幼儿舞蹈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1]吴彬,舞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小红,论舞蹈教学.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中等职业教学第4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就业指导 创新教育

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因为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新的就业形势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如何在芸芸竞争者中拿到开启工作之门的钥匙?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还应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客观剖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和改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是“90后”,由于父母的溺爱、家庭的宠幸,他们在甜水里长大,幸福感、优越感特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意识强,但心灵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就业期望值过高,因而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起到了积极作用。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益显现,其独特作用逐渐得到学生的青睐和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就业指导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即将毕业上岗的学生,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

课程功能与内容单一。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一般介绍和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讲授。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导致就业指导课变成应试指导和应付面试的指导,过于强调择业技巧会误导学生过于看重应聘面试、求职包装,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而忽视在校学习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指导方法和手段简单。目前职业指导课程较为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课堂或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进行“灌输”,有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甚至不带一张纸、一支笔,听完了事。一些就业指导课内容陈旧,信息少,操作性不够,更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在对中职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新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有所侧重。如,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毕业班的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应侧重于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索,求职准备、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训练。

我们也可以借鉴某些学校的宝贵经验,将就业指导课程按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类型设置,在不同年级开展,并且以活动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由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择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四部分组成。

(1)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设计模式,进行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认知,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期待、制定生涯决策与计划、确立自我的职业理想、掌握有效的职业技能。重点是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步骤等。

(2)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及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业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重点是树立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了解创业知识及初步形成创业能力。

(3)择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与功能,了解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就业市场情况做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等。重点是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程序、求职择业技巧及就业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法。

(4)形势与政策: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就业政策解读等。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区域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

2.选修课

选修课主要由职场礼仪、就业心理、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三部分组成。

(1)职场礼仪:讲授两大基本内容,一是有关学生自我形象塑造的内容,具体涉及在日常生活训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仪容仪态等方面;二是有关商务礼仪、办公礼仪及求职面试礼仪的基本操作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

(2)就业心理: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讲授,对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课堂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3)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主要讲授《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合同的签订、薪资和社保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教材,重视素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新内容。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建设必不可少。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很难有一本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因此,教材选用、讲义编写十分重要,老师要通过文件学习、信息搜集、广泛阅读、大量查阅,系统地、有序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的讲义或学习指南、完整的授课计划、详尽的教案,制作生动直观、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建立信息库、案例库,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出路和学校的发展,针对就业指导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而忽略在校学习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前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精神。近年来,受免试入学、高考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城市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就业的困惑、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青春期骚动等因素,使学校育人工作的难度增加。但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可利用各类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和条件,开展有益有效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1)加强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理论学习,通过系统教学有关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人生价值观与敬业精神的意义。

(2)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突出抓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的宣传,用他们高尚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敬业爱岗、诚实可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意识。

(3)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氛围,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评比、学习成绩评比、体育竞赛、劳动卫生活动评比,促进学生参与竞争,接受竞争意识训练,促进敬业意识的形成。

(4)将爱岗敬业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2.培养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创造型人才应该富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一方面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通过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增加其创业的机会和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思维训练。

(2)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调查、岗位学习、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学习工农、增长才干,培养职业应变能力。

(3)加强职业指导,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3.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要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形式多样,讲求实效,探究就业指导的教学新模式。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老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收不到预期效果。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中职就业指导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消除一味地以课堂、课本、老师为中心的现象,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教学效果。

1.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结合的作用

用案例的优势在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启迪构想,触类旁通,通过现场模拟演练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事件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摆进去,实实在在地体会求职的现场,体验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作用表现在: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和模拟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是区别于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这两种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和自主探索知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老师提出的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并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实践体验。

(2)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体,而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为主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在模拟教学中,由老师创设一个情景,分成几组,学生按照要求进入“角色”,根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进行有问必答,可以“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样,不仅可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经过现场的锻炼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便于求职和择业。

(3)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在就业指导课堂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的能力。例如,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各种思维,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现在的企业招聘不仅要看学生的文字材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面试全面地了解应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应变能力、职业适应性等,这给我们的就业指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案例选择与情景模拟的把握

(1)选取典型、有效的案例。目前,择业、创业的事例很多,既有择业和创业成功的例子,又有暂时失败的例子,这需要进行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解决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学生求职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鼓励每人都发言,互相启发,敞开思路,找到失败的具体原因。由于案例在选用时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也非常关注,必然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启迪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

运用案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择业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因此,任何案例都要经过充分筛选、比较、论证选取精华,使案例取得实效。例如,中职生的创业教育,最好是选择具有代表性案例,了解学生的创业过程,使之更有说服力。

(2)模拟情景真实、灵活。案例选择之后,还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对模拟的情景进行精心策划,达到良好的效果。营造让学生到企业面试的氛围,创设多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积极思维的情绪;尽量让学生表现渴望得到这份工作的心情,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教会学生自己归纳、概括信息,经过学习,找出其中的差别,确定自己的定位优势。

中等职业教学第5篇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5.“双证书”较难对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中等职业教学第6篇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引导并促进学生自主成功的模式。理念建立在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让学生参加尝试体验,通过不断累积成功,使学生走向自主成功。成功教育教学观主要从五个方面体现,它们分别是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成功教育教师观和成功教育学生观。

一、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追求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让职校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找回自信。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以后发展的需要,专业课是职校生以后步入社会的生存资本,两者应该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

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要求培养职校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课以“必要”为原则,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理解与感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生第一次接触技能,我们就必须鼓励他们多动手,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专业技能课以“实用”为原则。初中生进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份生存的工作,所以我们专业课就必须围绕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为此,必须对专业课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革旧除弊、删繁增新;根据社会需求合理优化,同时必须考虑职校生的接受能力、智力能力、动手能力。成功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每一次自己的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成功,而且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不断找回自信,让他们体会在技能操作方面,他们是一个能手。

二、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就是要求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教”体现教师根据职校生的本质特点进行教学,体现教的科学性和实战性。“学”是职校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他们自我的需要。“做”是学生通过学习,做出专业作品。

成功教育教、学、做一体化,首先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融为一体。采取边教边学边做,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融为一体,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空间也融为一体,即将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践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

其次,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位教师担任:第一步教师可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准备为实践课量身定做理论课教学,然后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和形成技能;第二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这样的循环,确保教、学、做的一体化。

再次,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钻研刻苦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后,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则积极参与练习,认真模仿,教师应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并积极观察,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教师扮演着行为引导者的角色。主动性练习中,学生要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评价,要注意及时反馈与矫正。及时纠正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一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要求对教学过程观、教学内容观和师生观进行重建。

第一,成功教育教学过程不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培养职校生成为“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新一代职业人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过程蕴含着生动的情感目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情感目标。师生不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中所呈现的不再是简单的认识和使用知识过程,而是挖掘生命的意义,因而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第二,成功教育教学内容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技能教材,由于时间的滞后导致学习和实践跟现实有所脱节。同时,教材为了追求教学的整体性,很多的概念、公式、制作流程都被固定,不具有普遍性。成功教育教学内容具有一种张力、一种召唤力,它的意义在于创造性。学生不再死记概念、公式,照搬制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创新性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理解课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

第三,成功教育师生观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成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尽管他们不如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但在人格上、精神上是平等的。成功教育师生之间,应该是有共同话题的友好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技能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成功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四、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师观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观,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5.具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能将成功教育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中,让职校生从各方面感受自己的改变、自己的成功。

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不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律、专业学习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适应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工作岗位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改革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贴近专业教学实际,形成适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履行教好学生的天职。

五、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学生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学生观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同时帮助职校生摆脱目前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的鄙视职业教育的阴影,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成功教育是进行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提倡人人都能成功、强调“人人想成功,人人能成功”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是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成功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源自于职业实践,强调职业活动需要的实践能力、道德行为培养。

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与尊重学生。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只有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成功教育“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个台阶,才有可能把握成功教育“期望、机会、鼓励”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京海.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刘京海.以课改为抓手扩大深化成功教育[J].上海教育, 1999(1).

[3]严岩.职业中学开展成功教育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 2002(6).

[4]刘.建构主义观下的职业学校教学策略思考[J].文教资料,2006(6).

[5]路秀英.浅谈对中职生的“成功教育”[J].天津教育,2004(12).

[6]李惠玲.如何发挥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06(17).

[7]赵洪涛.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新课改的指导意义[J].教育革新,2007(6).

[8]何恩义.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9]周志全.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0]李跃兵.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实施探究[J].职业,2010(24).

[11]张海蔚.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探索[J]. 宁夏教育科研,2010(1).

[12]陶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施[J].青春岁月,2011(16).

中等职业教学第7篇

一、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下每年平均有1500—2000万适龄劳动人口加入劳动力市场,面对这样庞大的就业队伍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级各类职校和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职业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多元的就业观和创业自救观,显得大为必要。一方面是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职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维护职校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马克思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它通过培养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反映它的生产性,通过生产人的劳动和生产科学技术表现它的生产性,可以使潜在的科学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按照这一理论,教育在生产具有掌握科学技术,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同时,还有使受教育者掌握的科学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达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这就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获得劳动能力,还应通过自己创业活动,把它运用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去,产生实实在在的物质效益,完成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有效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的职校从培养目标、办学形式、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来看,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就业教育。多数学校重技能培训,轻职业指导;少数职业指导课也仅限于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和就业技艺等方法上的辅导,而忽略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开发提高。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挤占岗位,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他们是求职者还不是创业。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开拓创新精神少;习惯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好高骛远,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这与时展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要求是极不协调的。职业是人生的主要内容,人的职业性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树立学生开创型个性是新时期职校改革和发展必须正视的课题。

二、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教材的编写

创业教育虽不能单靠某一课程就能达到目的,但必须要以某门课程为主要阵地,因为只有形成专门的课程,使创业教育有所依托,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否则,创业教育将无所适从。课程与教材联系密切,只有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才能标志某门课程的形成。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创业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积极参考国外类似教材,注意选取国内当代创业者的典型事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使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技能的训练三方面各有特色,衔接得当,特别是注重开发校本教材。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的角度运用简单易懂的理论,联系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进行观念上的转变,激励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部分是小企业的管理技能,重点围绕小企业(厂、店)项目选择、计划制定、资金盘活、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雇员、财务、税务、市场销售等问题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

2.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创业教育在中国大地逐渐升温,大有形成潮流的势头。编写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后,还需相应的教师来讲授,没有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教材再好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一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而稳定的创业教育课专职教师队伍,学校的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法

创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授课法、实践法和典型影响法等。

⑴授课法: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利用课堂介绍创业的必要性,基本知识和基本过程,运用语言技巧来感化、激励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青年学生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⑵实践法:也叫亲自体验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校就参加创业活动。创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师生参与创业实践。学校的生产实习工场应提供给师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要学生参与生产流程、销售经营和利润分配,广泛采用“边学、边干、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培养创业型人才,要指导学生利用假日与家人一起开展创业活动。对于毕业学生,有些立即进行创业,有些尚在犹豫徘徊,这个时候学校要进行扶植和帮助,进行创业教育,这种在创业实践的活动中进行创业教育往往能收到最佳效果。另外,对毕业生进入社会参加创业后进行创业跟踪教育也十分重要。

⑶典型影响法。通过典型的生动案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影响的方式,一是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成功者给学生做创业报告,现身说法,谈创业的酸苦辣甜。二是组织学生参观优秀毕业生创业的小企业,如加工厂、小公司、小商店、小饮食店;三是收集优秀毕业生创业发家典型,编印成册发给学生阅读,还可以通过墙报、黑板报、广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学第8篇

[关键词]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 实践技能 双师型 德国双元制

一、引言

2007年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是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地点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数控培训中心,该中心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培训者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这种模式重在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才。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专业每年只招收6名学员,由1名培训老师专门负责教授这6名学员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能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员,又能保证每位学员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训,大大提高了数控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重视数控实训教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控实训教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教学、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数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在教师数量和实践能力上有待增强。

首先,师资数量不足。各中职学校每年不断扩招,要进行数控实训的学生也随之增加,师生比例逐年降低,造成部分专业课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不少青年教师刚刚毕业,虽然有较高的理论讲授水平,但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数控技能培训和实践。这样在教授学生技能时,他们无法结合实际的机台讲授不同的实践技能。

2.学校数控实训设备有限,实训条件相对较差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操作需求。虽然有些学校已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但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各学校在实训设备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这些设备往往以进口为主,但其价格比较昂贵,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相当有限,使得每个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每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实训,学生便较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训效果差。

3.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时间有限

相关调查表明,数控专业的学生至少要有8周(2个月)独立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实训时间,才能满足企业的基本上岗要求。而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数控实训课程只有2~4周时间,只够完成简单零件的编程及实际加工,时间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很难达到数控实训教学计划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数控实践技能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借鉴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的培训体制,要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数控实践技能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如林德(中国)叉车公司的培训老师,每个老师都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身,即教授数控加工理论知识,同时也教授如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数控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并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2)深入到企业和生产一线进行实境培训。各学校可以鼓励数控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对口企业和生产一线,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最先进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并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师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可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更好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2.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各个学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实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模拟培训软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受数控加工技能基本训练。

(2)利用数控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学校拥有了相应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变单一“灌输式”教学为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比如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实训场地就设置在教室隔壁,当老师讲完数控机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到机床实践,遇到问题时可以现场解决并加强指导,这样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形象化地理解和消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数控专业的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偏多,而实训所占的学时偏少,学生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数控机床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数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多安排一些学时让学生们学习数控编程,通过软件反复模拟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数控工艺方法,并积累编程经验。学会编程后,还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控机床,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加工零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控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编程、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学员的身份参加本次数控加工技术培训,亲身体验了双元制授课方式的优点,认识到目前我们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明确了今后实训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取长补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数控人才,符合企业工业生产,将数控专业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