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3:56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1篇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2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3篇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clud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other modern technologie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refo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make a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ultimate tes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应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40-02

0 引言

现代化教育技术近几年在高等院校中不断的得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从现代化教育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入手,然后分析其应用,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现代化教育的应用情况作简要的阐述。

1 高等职业教育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学术型的人才来讲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所需的劳动人才为基础,培养的学生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而学术型的人才是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扎实却在毕业之后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磨练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其次关键词是高等,何为高等,从广义上理解,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拥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即可,但是在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则要求比较高。除了技术方面,在职业道德和创新实干方面也相比普通的学术型高校更高,这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最大的特色。

2 教育技术

根据AECT1994给教育技术下得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图1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看出关于教育技术的结构。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现代化的今天,教育技术也有了自己新的生命。本文将简要的分析教育技术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应的措施。

3 教育技术的应用

3.1 点状分布的教育技术应用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比较早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电化设备配置都已配备,可能在配备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已开始应用。但是在各大高校中存在一个现象,部分的专业利用多媒体设备比较多,而其他的一些却比较的冷门。这种一头热的情况一般都是这些老师和一些系对现代化教育比较重视。加强对现代化新兴技术的重视,需要各个系部和老师的同时重视。上世纪的电化教育现在已经不太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技术的要求了。

3.2 技术层次的演进 从AECT 1994对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应用层次主要包括技术和理论层次。为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平台的就是技术层次构建,而整个的技术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件和软件技术方面,众所周知,硬件技术就是学校教育技术应用一些硬件环境。软件技术就是教育技术所涉及到软件支持平台,比如教学视听教材、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应用软件、教学资源库等等。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技术考核也是由技术层次所提供的平台。

3.3 理论支持 理论支持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在理论层次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的转变、教育技术与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整合的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创新实干精神的追求的观念等等。这些理论支持主要用来保证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有更好的效果。

4 应对措施

4.1 由点到面逐渐展开 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电化环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需求,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利用新型的设备与技术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吸收所学的技术,能有更深刻的体会。现今的社会更是不仅仅要求由技术即可,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是必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也应同时具备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的技能,所以院校更应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而目前面临高等职业院校中现代化教育技术只得到部分的认可,可以采取由点到面的措施,可以对部分重视的系树立榜样,支持大家进行学习,推动整个教育技术的运用。

4.2 构建完整的软硬件支持环境 只有配备完整的软硬件平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各大高校中,软硬件配备都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配备齐全。高职院校其实更应该配备齐全,技术的学习与理论学历是不同的,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将实践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则会更加的直观明了。智能化的技术才更加复合社会上所需人才的标准。

4.3 教师理论再培养 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软硬件的投入可以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但是先进技术的应用首先离不开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除了教学工具的支持也需要教学资源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全国也得到了重视,在全国的很多主要城市都设立试点培训,推广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采用的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方法,培训主要是将技术和理论结合,保证教育技术在学习的教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4.4 其他 关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要特别的注重效益性,协调和平衡经费的支出。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而且设备的要求高,所以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高职院校的行政部门应该着重提高已引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利用率,而不是在引进之后置之不理,造成巨大的浪费。行政部门应加强区域内的建设规划和协调,保证设备不能过于陈旧也不能只注重追求高端却毫无实用价值,衡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指标应该是效益性。此外,相对于高职院校高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的相关单位更要做好统一的指导并协调好范围地区内的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

5 结束语

当今是信息社会,学生的素养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水平的层面,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电化的教育技术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能够很好的抓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特点,更好的保证学生学习的目的。高等职业院校不论是教师亦或是管理人员都应从思想上、观念上,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现代化教育技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更快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高教研究,2002(04):7-9.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系列教材 中医美容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81-01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三、讨论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虽然是中医学专业的边缘学科,与中医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大量相同的内容,但是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更突出于中医美容教学,培养学生对损容性皮肤问题、皮肤的亚健康问题、型体缺陷问题、身体亚健康问题、养生保健等医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这是针对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的,随着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用于美容、美体、养生的技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中医、现代医学、物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必须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编写更加适合于医疗美容(中医美容方向)的创新型、实用型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5篇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从年量等七个方面,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咸阳职院)自升格高职以来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了

>>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竞争情报论文的统计分析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于iHistorian的实时数据库工业报表自动统计分析系统的研究 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的应用统计分析初探 2006~2012年SCIE数据库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构想 数据库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电视机基板品质信息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库设计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主要绿地植物病害调查初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微课比赛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保险业统计分析系统设计 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 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科研院所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3年计量分析 职业院校的科研定位及特色――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BYOD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部署策略 基于web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监控平台研究 基于Web of Knowledge Web服务的机构论文统计分析系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秦丽萍, 桂云苗. 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91-95.

[4] 杨聪, 孙宾宾. 基于CNKI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电子制作,2015(2):93-94.

[5] 容敏华. 广西高等医学院校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的统计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23):104-105.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6篇

19823508 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路径转换 罗志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8700字

19823509 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 章建新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6600字

19823510 职业教育系统解析: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赵显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11 大众化进程中的生师比与大学质量关系——世界一流大学生师比研究的启示 范哗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13700字

19823512 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 沈百福 颜建超 《复旦论坛》 2012年第6期 11300字

19823513 企业的职业教育参与职能分析 柳连忠 王玲 胡玲玲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14 试论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机制 王军红 周志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200字

19823515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高鸿 高红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16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姜晓静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5期 8200字

19823517 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共享机制研究 王成端 等 《现代大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5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郑洁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7900字

19823519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要素分析 蒋慕东 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10600字

19823520 广西农村职校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文雄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700字

19823521 一个地级市社区教育的居民感知——基于吉林省四平市的调查 张涤 张海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300字

19823522 论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僭越与人本性追求 陈鹏 庞学光 《江苏高教》 2012年第6期 7700字

19823523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政策制定、执行情况及投入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和福建两省的调研 周凤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9800字

19823524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 朱明苑 曹晔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13100字

19823525 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 孙毅颖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2期 9700字

19823526 落实四合作 实现校企互动机制常态化 张弘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2期 4900字

19823527 论我国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邓志军 徐跃进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28 从组织的视角思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周雪梅 周红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29 教育实验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徐朔 吴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800字

19823530 科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高职教育教学品质 齐再前 孙晓鲲 黄先开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2期 6400字

19823531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性与策略研究 左兵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32 中高职衔接中招考制度改革的思考 杨建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200字

19823533 创新思维: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马庆发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6600字

19823534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 倪勇 胡家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7000字

19823535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及其评价探索 余斌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600字

19823536 基于“双元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韩树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8500字

19823537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黄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8600字

19823538 关于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 柳连忠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4期 7900字

19823539 职业教育课程冲突成因分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郑娟新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7700字

19823540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金辉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2期 9700字

19823541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师资的资格与检定制度分析——以民众学校为中心 周慧梅 吕霄霄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11000字

19823542 完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的思考 韩云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43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林林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700字

19823544 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 王振洪 王亚南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12000字

19823545 专业负责人培养: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陆俊杰 石伟平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7400字

19823546 基于九个“一号文件”的视角反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 习勇生 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7900字

19823547 生源视角下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阳金萍 顾金峰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700字

19823548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 孟凡华 房巍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10600字

19823549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理性思考 张宇 肖凤翔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4期 8100字

19823550 近十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思考 房风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9800字

19823551 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机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祝宪丁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4期 7900字

19823552 成人职业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性 吴济慧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4期 12100字

19823553 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理念的确立及其限度 秦发盈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8200字

19823554 开放大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顾相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 8400字

19823555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 刘健 何德波 《继续教育》 2012年第12期 6000字

19823556 韩国终身学习城市政策探析 王涛涛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第12期 7600字

19823557 独立学院规范设置政策之执行梗阻探析——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例 唐果 徐军伟 《高教探索》 2012年第6期 7400字

19823558 独立学院产权设计的若干问题分析 周游 《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8800字

19823559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重在转型升级 陈衍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400字

19823560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严先锋 张颂心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600字

19823561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 张吉先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62 开放教育发展的新选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 江颖 黄霖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3563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学用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刘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8700字

19823564 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鸫根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800字

19823565 职业美育价值初论 张成涛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10100字

19823566 高职院校幸福文化研究 王明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67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 叶磊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7900字

19823568 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张颖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600字

19823569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罗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700字

19823570 俄罗斯《教育优先发展规划》框架下“联邦大学”的组建及问题分析 王丽伟 《比较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10100字

19823571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刘晓亮 赵俊峰 《外国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9500字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3+4”培养模式;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对专科层次以上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着手试点“3+4”七年一贯制项目,即3年中职与4年本科分段培养人才。“3+4”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本科层次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江苏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4”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明确“3+4”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并从传统模式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培养目标: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年制中职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有健康的体魄与较高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三年制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二)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在三年制中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因此,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较高综合能力,能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3+4”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3+4”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职与本科阶段有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在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研发、质检、管理等部门担任管理及技术骨干”。其中,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会学习、会创新,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中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职业岗位:注重基础操作

三年制中职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基础操作性的,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与产品维修、自动生产线制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设备管理员以及营销员等。

(二)五年制高职职业岗位:注重技能形成

五年制高职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略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机电产品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机电设备的改装、生产现场的技术服务等工作。①

(三)“3+4”职业岗位:注重技术应用

“3+4”的职业岗位对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及研发创造能力有一定要求。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面向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制造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维修、质量检验,电气自动化设备及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电气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改装以及相应的电气设备的维护、生产等企业、供配电等相关行业。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电气生产及技术管理、设计、研发、建设维保、质检及销售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时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优势将会更明显。

三、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

三年制中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确定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其中,公共基础课有文化课、体育课、德育课等,专业技能课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专业任选课,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技能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实训,最后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也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与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开设数量、课程内容难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有机械识图及CAD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等。

(三)“3+4”课程体系

“3+4”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更为宽泛的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衔接,形成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3年中职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技能的形成与实际应用,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达到本科学校的入学要求,将通识课程中的几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与本科学校共同协商,加大课时,加深内容,考核由本科学校主导。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专业技能。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将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素质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七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培养,前3年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并夯实学生基础,后4年将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并进一步深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对“3+4”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3+4”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的制订对“3+4”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规格,完善培养方案的各方面内容。“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学校、中职学校、相关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电机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机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中职与本科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有重要作用,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了方向。②

(二)制定“3+4”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重,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与本科学校必须共同制定“3+4”课程标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3+4”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因专业而异,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制定,中职与本科学校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分段实施。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还应取得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等主体的帮助,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对于中职与本科学校合理的教学分工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对“3+4”试点班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三)确定“3+4”考核机制,科学评价方式

“3+4”中职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中职学校组织评定,期末考试的文化课可采用全市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专业课可由中职与本科学校共同组织命题。3年中职的学业完成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顺利转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一是学生所学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二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生必须参加本科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转段。考核机制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对提升“3+4”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四)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3+4”班级与普通的中职或本科班级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3+4”班级的教学质量,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首先,应成立“3+4”专门的教师课程组,按照专业分类,把所有参与“3+4”教学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其次,中职与本科教师应互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了解合作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所遇到的困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学历,提升专业素养。

作者:黄小璜 杨燕 柳铭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Abstract: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t disciplinary system,disciplinary talent echelon,disciplinary results,dis—ciplinary platform and disciplinary introspection.In future,the major tasks are as follows:planning disciplinary layouts,defining main directions,constructing disciplinary systems,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s of discipline,founding research schools.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e focusing On worth disciplines, enriching discipline facts;emphasizing application re—searches,hastening disciplinary theories;emphasizing talent training,displaying disciplinary functions;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researches,building disciplinary collectables;embar—king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COnstructing disciplinary cultur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discipline develop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职业教育学科是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建构。[1]广义职业教育学科是指职业教育学科群,亦指复数职业教育学,包括职业教育下位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狭义职业教育学科是特指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单数学科。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①到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列入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正式独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历史使命和建设方略。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从确立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一是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学科体系。1985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在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设;1987年、2001年和200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落户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从2001年起,全国已有29所高校开展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同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由4个增加到l0个,硕士点由26个增加到48个;2006年以来先后产生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师范学院等三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省市级重点学科。至此,我图形成了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

二是初步形成了多结构的学科队伍。多年来,我国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接受德国为我国培养职业教育博士、硕士项目,营造了职业教育学科队伍成长的环境,使职业教育学科队伍快速生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培养,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已经初涉形成多结构的学科队伍。在学术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建立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各省市、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拥有研究人员500多人,全国硕士和博士点学术梯队有500多人。职业教育方面的群众团体队伍稳步增长,如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社员2万余人。这支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梯队的学科研究队伍,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

三是初步取得了多形式的学科成果。首先,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不断增多。从数量上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从“六五”到“十一五”(截止到2007年)共立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计270项。其中,“六五”1项,“七五”11项,“八五”28项,“九五”42项,“十五”156项,“十一五”已立项32项,立项数量日趋增加。其次,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成果丰富。从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果共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从全国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来看,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产生了一批职业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从理论著作来看,到2006年全国共出版职业教育学教材或著作35部,[2]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理论成果。第三,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职业教育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该学科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初步培育多元化的学科平台。从研究机构来看,全国现有部级职业教育研究所1个,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1个,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各省(市)都建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所(室)近百个。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一般的市、县及高等院校、重点职业学校等均建立有职业教育研究所(室)。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体系的建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专兼职研究人员,为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从学术期刊来看,现有《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教育研究》、《职教通讯》及《机械职业教育》等一批职业教育理论期刊不断发展壮大,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

五是初步获得多角度的学科反思。近2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从无到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比照教育类其他学科的发展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发展相对缓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及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职业教育学科反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自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分别于浙江师范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召开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本学科梯队人员汇聚一堂,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等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学科反思②,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其成绩固然可观,但历史任务却十分艰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

1.谋划职业教育学科的科学布局。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布点极不均衡。从省市来看,北京5个,天津、陕西各4个,辽宁、河北、山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各有3个,吉林、湖北、广东、福建、山东各有2个,重庆、甘肃、四川、河南均仅有1个,而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西部和东北地区均为空白;从地区布局分布来看,A类地区31个、占63%.B类地区17个、占35%,C类地区仅有1个、占2%,A类地区博硕士点是C类地区的31倍,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不相称。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东、西部平衡,大力建没西部和东北老区的博、硕士点,切实为这些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明确职业教育学科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方向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复制的多,创新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理论的多,应用的少。据统计,在2007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26所院校中,研究方向累计94个,其中21所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占总数的22%;15所院校设立了“比较职业教育”方向,占总数的16%;13所院校设立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占总数的13%,而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今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方向建设上应当进一步分类指导,凝炼聚焦,明确主攻方向。部属和地方师范大学以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和比较职业教育研究为主;工科类、专业类大学以技术教育原理、专业教学论、专业教学法研究为主;技术师范院校以职业师范教育理论,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研究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以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技术教育原理、技术教育课程、技术教学论、技术教学法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3.构建职业教育学科的结构体系。学科体系,即表达学科理论的体系与框架结构。[3]理论体系方面,对职业世界关注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充满了对普通教育学的模仿,使职业教育学科很难构建起真正独立的具有专业个性而充满无可替代意义的话语体系,影响了学科理论对职业教育现象的解释力。因而,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要进一步界定概念范畴,寻找职业教育公理和现实命题,抽象出理论框架,从而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框架。我们的思路是,根据职业教育理论内核,与外界关系(宽度)以及纵向发展(深度)三要素,构建出一种逻辑结构图(见图1)。

4.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的规训制度。一般而言,学科规训制度包括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两个方面。外在制度指学科社会组织,如学院、学系和研究所等;内在制度包括学科范畴、话语体系和学科精神等。目前,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存在用人制度的障碍,使得学科梯队人员流动困难,梯队难以合理整合;组织体制的障碍,使得相关学科难以交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权威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学科新人更是难以接受应有的磨练,职业教育学学科制度建设亟待深化。职业教育学科要充分发掘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内在建制的迅速成熟。同时,职业教育学科进一步作为下位学科的细分,应当在精品课程、学科研究范式和学科评价标准以及学科奖惩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以规训学科新人和规范学者。这样,外在建制与内部建制相呼应,有利于克服传统学科建设路线下学科建设早期的盲目、无序、混乱状况。

5.创建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学派。职业教育学科要有一种学派意识,要有形成学派的追求。所谓学派指同一学科领域中,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一般来说,学派的形成条件是:开辟了富有特色的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特区”,提出了富有个性的学术路数,有标志性理论和自己成套的研究方法;展示了自成体系的学术成果,有供人罗列称说的代表著作;造就了强势团队,有轴心人物,有核心成员,有上传下承、日益壮大,可以穿越时空的学者队伍。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可称得上“学派”的团队。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机制滞后,诸如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学者不可自由流动,研究经费匮乏,疏于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缺乏创新团队建设等。今后,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上海职教论坛”、“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下的若干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将零散的研究力量拢合成有影响的学术团队,从而催生职业教育学派。

转贴于 三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如何达成目标,取决于务实的建设方略。

首先,着眼价值学科,丰满职业教育学科事实。我们认为,符合学科成立条件而没有达到学科成熟标准的科学领域称为“价值学科”。③反过来,一门学科符合学科条件而又达到成熟标准的即为“事实学科”。目前,各种研究范式林立,职业教育还处于“理论丛林”状态。④故而职业教育学科只是一门价值学科。一般而言,学科应有两种建设路径,即“内生型”和“外孵型”。所谓内生型建设路径,即学科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比较成熟的逻辑概念体系,学科的精神规范得到了学科内外同行的公认,学科声誉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后,才开始建立学科的外在建制,⑤并最后走向外内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所谓外孵型建设路径,即在学科理论尚未形成和成熟之前,先行进行外在建制建设,并充分发挥外在制度对内在制度的推动作用;然后再以知识体系的成熟和服务时间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承认,并进一步巩固和捍卫外在建制;最后通过强大的外在建制推动理论创新,形成由外到内良性互动,促进学科走向成熟。显然,作为一门价值学科——内在建制还未成熟的职业教育学科,放弃为实践服务,闭门制造理论内核,其结果是学科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科建设可能陷入恶性循环而被长期拖延,最终有损学科的进步。因而,选择“外孵型”发展路线,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明智的选择。

其次,着重应用研究,催生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学科研究既可以从理论研究开始也可以从应用研究开始。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归属,没有基本理论的成熟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本理论是学科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础。应用研究则致力于为社会目的服务,而不将理论体系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学科理论向社会实践转换的中介。学科理论对学科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说学科的研究必须从基本理论开始。学科基本理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懈地吸纳、提炼和上升,同时也需要较长时间经过社会实践反复检验。作为一门价值学科,如果在学科外在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基本理论研究上,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学科基本理论成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远离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上,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有损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应用研究上,就能为学科赢得支持,并有可能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理论。

第三,着力人才培养,彰显职业教育学科功能。学科建立后,它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专门人才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工作。当前,职业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要着力抓好三个要素:一是提升培养层次,适度增加博士点、硕士点,做到区域平衡。二是改进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即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学术导师与专业导师结合,校内课堂讲授与校外基地传授结合,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结合,培养“双师型”硕士、“双证书”硕士。三是完善培养课程。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TVET硕士学位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分为“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及职业学科的研究”、“职业学科和教授法的研究”、“深入研究”、“论文”、“实践研究”五个部分;其中,课程设置为八个模块:“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与结构”、“整合的TVET与职业学科的联系”、“基于实践示范的教与学”、“TVET和劳动力开发的管理与评价”、“职业学科”、“职业教授法下的学科”、“职业学科中的特殊领域”、“职业教育学中的特殊领域”等。[4]

第四,着实合作研究,打造职业教育学科精品。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社会性工程,应该大力开展合作研究。其一是主研牵头机制。参与者有主从之分,牵头者负责合作行为的谋划、设计、组织、协调、督察、评价等,同时负责课题立项、经费筹措、资源支持、成果发表等工作,享有主要的研究成果;参与各方则按牵头者的分工各负其责、各承其重,保质保量完成合作任务。其二是多边合作制。这种机制合作体中,参与各方地位平等、“轮流坐庄”、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各尽其能、协商运作。其三是市场运作制,即招标制。发包方或是政府部门或是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是科研行为的牵头单位,而应标、投标方是科研机构、团体或个人。从而集中优秀资源,高效运作,使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获得最佳成果。

第五,着手学科整合,构建职业教育学科文化。职业教育学科文化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学者以学术为本,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学者身份、学科知识和学术范式的集合体。在学者身份方面,学科文化通过其特有的规训方式,训练学科新人,使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就受到哲学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熏陶,养成学者对职业教育学的归属感。在学科知识方面,职业教育理智材料具有专门化、自主性和积累性,主要有偶像崇拜(确立职业教育大师),人工制品(值得模仿的学术著述)和专业语言。在学术范式方面,应当包括学科的概念、命题、理论和主义四层要素,概念是学科之细胞,命题是学科之组织,理论是学科之系统,主义更多地是使理论思潮具有共同倾向。

注释:

①20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何清儒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学术团体,涌现了以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家,依照国家标准(GB/T1357—92)中规定的条件,我们认为这一时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学走向独立的肇始。

②会议内容参见:《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命题与方案》(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8期)、《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目标与模式》(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8期)、《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创新与借鉴》(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3期)。

③把职业教育学作为价值学科不是说学科仅仅是人的价值倾向的结果,更不是说它纯粹是人主观的构想,而是旨在对学科成立条件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有目的的努力,对一个尚不成熟的研究领域进行学科目的的社会建构,以此推动其内在知识理论体系的成熟。

④ 哈罗曼·孔茨曾形容管理学理论中范式纷繁复杂,流派纷呈的状态为“管理理论丛林”(Management of’Theory of Jungle),这种情况与当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十分相似。见:麦克尔·T·麦特森,等.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2。

⑤从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来看,学科含义包括四个方面:1.逻辑范畴和知识体系;2.浸淫其中的学科精神和学科制度、规范;3.学科的具体社会组织,如学院、学系、研究所,等;4.更广泛意义上的学科的社会分工、管理、内部交流机制,等。其中,前两部分可以看作学科的内在建制,后两部分可以看作是外在建制。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唐林伟.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6,(9):66—69.

[2]周明星,唐林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新华文摘,2007,(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