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21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1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新课程标准》;创新;科学探究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独立思考提供所需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教师是权威学生要服从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启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引路人,科学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八万四千法门”去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去培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不因犯错而大胆发言,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和谐中交流与体验,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习惯。

2.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合作、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形成。因此,教师引入新课时,通过新颖有趣的实验,创建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例如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的活动中,课前做水顶球实验,水经胶管的尖端开口处高速喷出形成水柱,将乒乓球放在水柱出射端,此时可以看到乒乓球不仅不被水冲掉而且会沿着水柱作旋转运动并上升,当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一直停留在水柱旁也不掉落,周围水花飞溅,此时学生已融入老师的实验中,课堂气氛安静紧张,接着突然爆发出学生的惊讶与好奇喧嚣声。老师通过“你们看到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的话语引导进入新课,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致,期待着新知识的到来,激发他们积极地对要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1针对实验中的现象来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显然是很重要,而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诱发问题的提出较为有效而成功。

如下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实验装置图.就这三幅图,甲图是在实验开始前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实验过程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为什么此时不能够进行实验,而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引导:乙、丙两图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针对乙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此时能否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3)此时杠杆已经平衡,两边力的力劈如何测出来呢?

教师引导:针对丙图提出问题如下:

(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为什么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2)如果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要是杠杆保持平衡,拉力大小及其力臂发生怎样的变化?

3.2鼓励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独立思考重要的表现形式。没有求异质疑动机,独立思考就会缺乏原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一个铁球,体积为30立方厘米,质量为158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此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这道题通过计算密度判断,计算体积判断,计算质量判断的不同角度思考,有三种解法。

4.几点思考

4.1其实,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本身具有,每个学生身上都程度不同地显示着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可为何这种能力在接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渐渐消退甚至消失不见了呢?

4.2教师如何才能把教育的热情、精力主要放在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上,如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4.3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何在教学中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回答,教师如何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占据,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2篇

一位反应灵敏的学生立即举手道:“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微微一笑,举着苹果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再一次提问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究竟有什么味道?”

有更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他们一致地认为,空气中有苹果的味道。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依旧微笑着注视着他的学生们:“大家都认为空气中是苹果的味道?”

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吗?这一次,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只有一个学生除外。

苏格拉底走到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面前,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苏格拉底问他:“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

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是的,先生,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突然带头鼓起掌来。他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故事很简单,但很多人一笑了之之后,依然会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认为空气中有苹果香味的队伍中去。通常,这个队伍是异常庞大的,庞大到可以众口铄金,甚至庞大到可以让那颗假苹果继续以假乱真下去的荒诞境地。

柏拉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当所有人都盲从于一个结论时,他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一个人想事情、做事情能够与他人不同,并最终能够抵达更高一层境界的保障。

日本地震,中国抢盐,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却能够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因果关系,这不是国人有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的体现,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社会中独立思考精神的稀缺。

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状来说,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是难得,而是尤为可贵。当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去嗅闻空气中那虚无缥缈的苹果的香味时,我们迫切地需要有那么一些人,能够果断地站出来,指出苹果的虚假,道出事情的真相。

早在82年前,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文中就曾指出:“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时间推移了近一个世纪,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却并没有在国人身上得到有效的发扬。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面对一个虚假的苹果而去盲目地肯定那臆想出来的香味?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敢甚至不愿去揭露那一张薄纸之后的真相?

希望我们今天的追问,能够有助于明日的进步。

“抢盐潮”看出国人独立思考能力匮乏

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影响到了国人的餐桌,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着。“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炒作的流言借助网络、微博、短信,一夜之间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而据江苏媒体报道,某房产项目开发商决定,到售楼处看房的客户,不管是否买房,当场赠送每组两袋食用盐!

三人成虎的闹剧为什么能够屡次上演?从板蓝根盛行到生吃茄子,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抢盐防核辐射到咸菜、虾皮、酱油一把抓,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群体行为,折射出了大众独立思考能力的严重欠缺。

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能力,且不论抢购风中有多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至少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不在少数。抢盐“抢”出了教育问题中核心的一块――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简简单单将老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好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他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正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抢购风中,我们能从挥舞着一把把钞票的人们眼中看到什么?是盲从、跟风、不加思考判断。

让人稍许欣慰的是,政府和科学松鼠会等团体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群发等形式给抢盐恐慌的大众普及了一般性的常识,让抢盐风没有急剧蔓延。可反过来看,我们一定要被告知,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吗?

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思维方式的锻炼,让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具有建构在一定判断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有一天,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没盐吃,那将不可想象。(人民网)

偏爱独立思考的公民成为了稀有动物

从传统文化形态来看,中国人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一旦遇事,很多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跟着风潮去抢购。在媒体的报道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并非都真的相信坊间传言。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

中国人不习惯独立思考,又和中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有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乃至今天,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被管制”之下,大家习惯了听命令、看通知,习惯了步调一致的行动,习惯了大小事务由政府包揽统领。所以,人们不愿意、也没有冲动去真正独立思考。

如果把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比喻成核辐射,那么最好的防护体系,就是公民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邻国日本。九级地震,扑天海啸,火山爆发,及迄今仍苦无对策的核危机,大自然的致命打击频频降临。但大自然纵然能摧毁日本的城市和村庄,却无法摧毁日本的社会秩序;纵处末日,日本也并无末世之相,没有社会崩溃。其强大的抗打击能力,的确令人叹服。但这样的坚强与优雅并非与生俱来。公民精神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只能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发育,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成长,潜移默化为每个公民的本能。(凤凰网)

独立思考是直立独行

思考是人在世间的一项极其珍贵的品质。在思考过程中,社会的习俗,权威的论断,书本的道理,不能不对一个人的判断发生影响。但是,不同的人,受影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些人,固然也要听一听习俗、权威、书本怎么说,但决不盲从,而是认为别人的任何观点或习惯,都有可能错误,因此他要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思想材料,多方比较,深入思考,再得出结论。一些人,则是盲从于多数,屈从于书本,听从于权威,对它们不加怀疑地接受,也禁止别人对它们进行怀疑。前一种情况,称为独立思考;后一种情况,称为缺乏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任何一个权威、任何一种书本、任何一种习俗,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个人只有重视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找出这些缺点、错误,使自己的事业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因为生活总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在一个特定的处境下,该用哪一个普遍性真理,又该如何找出一个特殊性的措施,最终要靠自己的理性去定夺,任何其他人――无论这个人与你的关系多么亲近――都无法替代。如果说,大自然赋予森林的逻辑是:让每一棵树木以自己的根、茎、叶向大自然汲取营养,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发展;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逻辑是:让每一个人以自己的头脑、心灵来对人世间各种现象的深刻本质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进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人类文明中,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与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所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大凡新的思想、观点、理论,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首先提出的,大凡新的事业、道路,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奠定基础的。一个民族,如果热爱独立思考的民众为数众多,那么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现,社会存在的各种缺点就能不断得到克服,整个民族的生机活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一个民族,如果热爱独立思考的民众人数稀少,或者民众的独立思考习惯遭到粗暴压制,那么这个民族就十分危险了。因为新的思想无从产生,存在的缺点无从克服,整个民族的生机活力也必将遭到全面窒息。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事物,取决于你运用什么理论。理论决定你能观察到什么。”公民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对真理的热爱,具有“在真理面前低头,不向一切世俗的权威低头”的胸魄,具有“人的天职在于追求真理”的信念,具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志。在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背后,站着的是直立独行、健康茁壮的成果。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功名利禄,只有物质享受,那么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很难在他的生命中发育生长的。

巴金,一个消逝的思考者

巴金先生去世,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界失去了一代文宗。在对巴金先生的诸多纪念中,焦点大多集中在缅怀巴金的文学成就和文学活动,哀婉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文学时代的终结,颂扬其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象征地位。然而,这其中似乎忽略了巴金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角色。经历了绵长而且波折的历史和人生,思考者巴金,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

思考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以展开独立之思考。巴金曾经说过:“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既冲破别人所设的诸多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已有思想的樊篱。另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在思考的过程中,愈加清晰地认识到独立思考之于人,就像面包和空气之于人,既是维系一个人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人之基本权利。这其中,支撑着思考者的,不是“勇气”和“良知”等易于被摧垮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若无独立思考,人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如何成为人而异于鹦鹉或木偶?

思考者巴金,在年老力衰之暮年,以饱经忧患之身躯,与生命的自然衰竭赛跑,勤力著述,把自己的思考所得贡献给民众。巴金的思考所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众人皆知的常识:“讲真话。”巴金自述:“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在真话被讲出之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由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环境、绵密思考的能力,或者迫于压力,或者寐于潮流,说话的人会把“自己心里的话”“自己相信的话”都当成真话。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真话”不仅是心之所感、身之所信所行,而且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的锤炼,才能够说出来并成其为真。

“讲真话”是一句素朴的话,这句话因为巴金的讲述而被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所记录并广为人知。历史赋予了巴金“讲真话”的机会和能力。在漫长人生的后半生,巴金不仅经历了历史和“真话”的变迁,以厚厚的《随想录》说出了关于我们的历史和时代的真话,而且说出了自己对真话的思考,这是思考者巴金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儒家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之类的话,说出了思考的表面流程,却淡化了它的艰辛。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包含着探索、认识和解剖――对社会的探索,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思考者,有着对时代和历史的诸多言之成理的看法,却没有解剖和认识自己的勇气和途径。时代的变迁,由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构成,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在时代面前,个人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轻易地推卸给他人、时代等诸种因素,更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大流寻找借口。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借由解剖和认识自己进而建立自己的过程。这个“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南方都市报》)

五四精神・独立思考・容忍

对于成长在内地的我来说,年轻时代,对于五四青年节当然不会陌生,而且,我还是在那一天,加入了共青团。虽然五四精神是再自然不过挂在嘴边的名词,也记得反帝反封建爱国行为这样的定义,但其实对于还有五四精神,那个时候的我,只知道这些,也只需要知道这些。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应该去了解一下这个代表了整个青春岁月的日子,因为历史课的内容,早就随着岁月没有了踪影,只有“五四”两个字,伴随着“爱国”这样的一个概念,还在我的记忆里面。重温过这段历史,对于的精神,发现原来可以理解成为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为爱国自救的精神。但不管怎样的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有就是对黑暗和强权的不屈。而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是在那一天,我看到了很多陌生的名字,因为说到那个时代,按照自己在课堂上面读到的范文,记得的只有鲁迅,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篇踢鬼的故事短文,无形中加固了我的无神论。至于他的那些其他的小说,我也还记得不少,不过大部分还是自己从课外读物里面找来的。那个时候我还小,只是觉得过瘾,还是到了今天,我才体会到了里面的深刻,因为只有对社会的失望,才会写出如此尖刻的文字。只是这样的国民性,似乎放在21世纪的现在,还是会引发共鸣。

因为这样一段话,让我记住了胡适:“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怎样的防身本领?那就是学会独立思考。鲁迅这些社会批判性极强的作品,自然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虽然胡适和鲁迅走的路线不同,鲁迅也曾经苛评过胡适,但是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却同样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其实正是因为有了“鲁迅们”激进的社会批判,希望从改变中国人的人性入手,加上“胡适们”温和的自由主义,从民主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并存,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中国的一面。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容忍不同意见的雅量,那么独立思考的不同结果之间,就不会有并存的空间,容易走上专制和极端。对个人、社会、政府、宗教、政党,都是一样。胡适说,他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因为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方的所谓的真相说明的依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倾听不同观点的耐心和气量。或许,在纪念“五四”的日子里,应该这样回望:1919年的中国,只有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几份刊物,资讯的流通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快捷和广泛,但是知识分子独立思考之后产生的思想,就好像星星之火,推动着中国走向变革。而不同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却能够同样掷地有声。(闾丘露薇)

青年人应学会独立思考

我认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精神自主”。以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和姿态号召青年:你是你自己的,你的头脑是你自己的,谁说了都不算,你要自己来判断。你的精神你做主,方为真正的“新青年”。

纪念未必要排队演讲或者歌舞喧天,那样的纪念太过肤浅。不论如何纪念五四精神,只要判断是自己认真思索和独立做出的,不迷信,不惧权威,只要坚持了思想独立,都是在践行五四所留下的最有益的精神。

不能不说到国学复兴和汉服运动。现在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论主流评论者如何的反对、讽刺和批判国学复兴、汉服运动这些“走向复古,重归蒙昧”的思潮,都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断加入其中。

这其中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说国学运动和汉服运动不好,那只是你自己的看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青年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身躯体验,用自己的意识判断。声音大的人说什么东西是“走向蒙昧”,青年便跟着批判,这才是真正的蒙昧。

不能不说,当下的中国,一切坚定践行独立理念的青年才是在事实上而非口头上继承了五四精神。至少,他们不会迷信书本,他们不会在对一个东西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便随意批判和诅咒。一种文化的善恶、优劣、得失,青年人正在学会自己观察、独立判断。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三:青年热爱本民族的传统,青年能放眼世界的文化,青年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中国三者皆具,中国就充满希望。(汪洪波)

谈独立思考

茅盾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

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的人。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3篇

关键词 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途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3.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概率统计 启发式教学 知识网络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是高职高专很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数学理论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强,给课程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结合自己几年教学一线的实践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在教学中引用实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概率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很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教师就应该从概率统计的实际应用入手,比如在第一节上课时就可以讲解该课程的起源于问题,以及用该门课程的知识如何分析“保险问题”、“街头摸彩”、“排队问题”等。这样将该门课程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使学生明白学习该门课程并不是空洞理论的堆砌,以达到增强他们探索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

二、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常数学概念被认为是抽象晦涩难于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合理的引言描述其定义的必要性,再用通俗形象的实际生活例子类比解释。比如在第一章我讲解条件概率的时候提出:一般来讲条件概率和无条件概率不相等,即:P(A/B)≠P(A)。之后我在讲事件的独立性的时候提出:如果两者相等了又会是何种情况?这时就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接着让他们分析P(A/B)的意思(事件B已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那么等号成立呢?”学生回答:“和无条件概率P(A)相等。”“那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事件B已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和无条件概率P(A)相等。”“这说明此时A发生的概率不受B发生与否的影响,说明两者是独立的。”随即引入事件A于B相互独立的定义,并用形象的语言解释“独立”(类比于两个人经济上的独立,就是经济上不依赖于任何人。而事件的独立不过是从概率的角度讲,两者发生与否互不影响)。一般来说,学生会问:“事件独立和事件互斥是一回事吗?”我们当然解释不一样。比如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的,互斥说的是两者能否同时发生的角度来定义,而独立是从概率是否影响的角度来讲的(就像经济独立是说经济上不依附任何人,是种态度和观念,和自身经济能力的强弱与否不是一回事情,当然两者有时会有一定的联系。接着思考事件互斥和独立的关系)。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实际生活中的道理。

三、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清知识实质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随机事件及概率这一章概念公式较多,但总体来讲就三部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概型。之间的联系又是如何的呢?在概念中我提出:掌握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互斥关系。运算有:和事件、积事件、差事件、对立事件)。接着对于如何来求概率,我就引进概率的相关计算公式(和事件类比叫加法公式,差事件类比叫减法公式,积事件类比乘法公式),这些公式加入事件关系后就会特殊化,没有条件时是一般化。这样就有了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概念加深理解的过程,可一并加入条件概率,事件独立,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思考)。最后我介绍两种概率模型。这样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脉络就会更加清晰,从而利于宏观上把握知识,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掌握知识实质的能力。

四、结合数学软件,简化教学过程

数理统计部分一般公式多,计算庞杂,对于一般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我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加强概率统计思想、方法、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完成重复性的和复杂的计算性的工作。因而我们的改革应以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结合相关的随学软件使概率统计课程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例如,我们在给工商企业管理班学生讲解参数的区间估计问题时就可以结合Excel中数据分析功能中的相关统计函数分析有关题目,在简化运算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区间估计的原理及实质,从而达到以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洪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不借助我不力量情况下,以主体独自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最终答案的过程。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成长以及长大后步入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多以启蒙教育为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不应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还需以强化小学生技能为基础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思考能力对提升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独立思考是小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应试教育多以测试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分成了考核的唯一标准。在此条件下,绝大部分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水平都已成绩定输赢。同时,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基本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授课多左右在教师手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即便遇到知识难点,也无法主动的去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导致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欠缺。

(二)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应试教育决定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过分高估了成绩的重要性。在此条件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则被大家忽视。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随着学业负担大增加,学生会因压力增大而失去学习兴趣,更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这也是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三、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填鸭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多按单方讲解传授数学知识为主,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技能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课堂授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这种氛围内无从落足。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以改变教学课堂氛围开始,逐步营造学生为主的民主式教学氛围,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让他们快速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以字母表示数字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噗通1声跳下水;学生(1):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噗通、噗通2声跳下水;学生(2):......以此类推,学生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出现错误,课堂气氛也会风场活跃。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是不是数量增多容易出错呢?那有什么办法阻止错误发生呢?如果将青蛙数量换做n是不是更简单?好,我们试一试!”老师引导学生:n只青蛙2n张嘴,4n只眼睛,8n条腿,噗通、噗通2n声跳下水。此时,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快速悟出数字与倍数的关系,进而提升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融入生活实例,提升教学兴趣

部分学生因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大,归根结底源于学科思维性较强的特点。如多次碰壁,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引入生活素材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些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倍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实例引入教学之中,例如:以小学生年龄为基础,统计学生中比例最多的年龄,以9岁为例,让大家推测家长的父母的年龄、爷爷奶奶的年龄。学生们会猜到父母的年龄36岁,爷爷奶奶的年龄63岁,学生们可能会猜错,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告诉他们父母和子女年龄间的大致差距范围。此外,还可将引入学生授课教师,如:张老师、李老师、赵老师的年龄都是7的倍数,大家推测一下,他们的年龄有可能是多少,学生们就会推测出28、35、42等较为准确的数字。同样,同学间的玩具数量、文具数量、课外书的数量,都可以引入倍数教学之中。结合各种学生身边实例,可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到一起,在提升学习兴趣前提下,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课下W习氛围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有益尝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引导,积极营造课下教学氛围,例如:学校组织春游,让学生们考虑每个人需缴纳哪些钱款,学生们会主动说出消费项目,车费、门票、午饭、保险、矿泉水等等。此时,教师应告诉每个消费项目的具体数字,然后让他们计算总数,并预留出预备金。收取费用时,按照小组收取,并尽可能收取非整数金额,便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结语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应不断引导,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为塑造综合性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锋.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5,(06).

[2]唐志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3,(17).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6篇

《中庸》一书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不独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影响甚巨,对现今中国的职业教育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品德与技能知识的双馨,这也正与《中庸》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下面我就简单谈谈中庸思想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一)“慎独”思想与学生修身

“慎独”一词是《中庸》首次明确提出的,书中指出应如何做到“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在告诫求学者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严格遵守约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僭越,而且越是在独自一人或独处一室的环境下越应该秉持这一操守。这种思想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对学生未来职业人格的塑造也极为有利,同时这也正符合中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宗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如果能学会运用“慎独”的思考方式来学习和处理日常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依赖于任何现成的思考成果和技术,脚踏实地地去创造崭新的价值,这也是职业教育中教学的重要一环。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特别缺乏独立思考甚至于独立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很多“抄袭”、“复制”以及“模仿”的风气在社会中蔓延,很多成果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慎独”思想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强调的就是不在外人的监督下和关注下,如何自己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创造全新的成绩,这也正是职业教育所要着重研究和推广的理念。

(二)“固执”思想与学生治学

《中庸》里所谓的“固执”其实是就“择善而固执”而言的,也即必须经过“学、问、思、辨”这四个环节来认真判断自身的处事行为是否正确,在最终得出结论认准事情可行后方可坚持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后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永不放弃,由此可见古代人对固执思想的重视程度。这四个环节一以贯之:通过研究了解这个事物的基本情况,通过疑问更深入地探讨事物的内在属性,通过反复思考充分认定事物的真伪,再通过慎重分析逐渐弄清事物的好坏。最后在制定好计划后就坚持不懈地去执行它。此外这种思想还强调若一开始学习不如别人如何快速变得优秀的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就是说如果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就要私下里用百倍、千倍的努力力图赶超别人,果真能如此的话,就是再笨拙的人也会变聪明,能力再差的人也会变强大。这种思想对中职教育的影响也很大,中职生由于大多数学生原本基础较差,学习上遇到难题往往选择放弃,如果在治学上能坚持“择善而固执”的观念,不仅能较好地完成学业、充分掌握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还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职业当中。做到遇到任何事都能认真对待,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它的优劣,确证它的可行性后就果断执行,并且始终不悔,只有具有这种精神,职业教育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三)“先豫”思想与学生实践

《中庸》思想中还特别强调做事要事先规划,不可盲目应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O,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同时这句话也说到不提前规划或是计划不周所导致的后果以及提早规划周全的好处,后果就是事情恐怕会一败涂地甚至不可收拾,而好处则是准备充分的事情往往会功德圆满,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职教育就是强调学习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这种思想对中职教学来说裨益良多,学生只有今天在学校认真学习、积极准备,才能迎来日后更为丰硕的成果。职业教育的要务其实就是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去思考和运用,先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我国伟大领袖就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可见准备充足对做任何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先豫”思想在中职教育中的先验性和合理性就十分明显了。

(四)“中和”思想与学生处世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7篇

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85―01

数学时刻伴随我们的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但对于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七年级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问题,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不太理想。那么,七年级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小学到初中过渡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前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小学数学成绩很好,到了初中成绩突然下降。也有的学生,小学数学成绩不好,但是到了初中,进步很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从知识内容到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升入初中后,接触的概念越来越多,而学生还和小学时一样对概念死记硬背,却没有真正理解。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善于应用概念,并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正确地表达概念。

例如,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时,应该想: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小学时学的数是什么数?学习正负数有什么作用?如何表示正负数?正负号“+、-”与小学学的加减号有什么区别等等。

二、培养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数学作为一门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于一体的抽象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它比较枯燥,对之缺乏兴趣,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基础差一点能不能学好?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实践证明,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绽放智慧的花朵。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在学海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至关重要。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也可以列举一些名言警句,告知学生独立思考对人一生的影响。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这些名言无一不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第8篇

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不必被他所在的时代来证明,他不需要时代主流的文化以及文化的代表来为自己加冠,或者钉上任何一种意义上的耻辱柱。他不需要也不在意这个,相反,是这个独立的文化个体,用自己知识的创造去证明他的时代,丰富或者贫乏,生机勃勃或者乏味透顶。简言之,不是时代创造独立的知识分子,而是独立的知识分子创造他的时代。

如果我们能够从当代社会的电子钟上抬起空乏的头颅,将目光伸向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我们会隐约看到殷周时代的君子,那些如青铜器一般高贵沉稳、坚毅内敛的“士”,其精神深处无不泛着幽亮的独立之光。这些因掌握了知识而从群体蒙昧中脱离出来进而赢得人格与精神独立的士,皆以独立而刚硬的骨头面对乱世与钢刀,面对君上与臣民。他们长久地行走,思考,发声,把自己炼成一根时代精神与文化的体温计,并用自己的呐喊与文字调节整个时代冷热失常的体温。他们不是等时代来慰问自己,而是用自己创造的冷,创造的热,去测试,去体贴,去改造,去纠正,去更新时代的文化,进而促其在良性生长中日渐拔高。

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上古之士,比如心有七窍的比干,我们会发现他那颗玲珑心事实上是一颗即使被烤到火刑柱上也依然不行苟且的独立之心。而披发行吟、抱石自沉的屈原所抱着的那颗石头,又何尝不是一颗不甘沉沦的独立之心。

“君子以独立不惧。”(《周易・大过》)任何一种勇毅强健、富有创造精神的灵魂都来自于因独立而毫不畏惧之心。而一切思想文化恢宏壮阔的时代,都有赖于那些独立而伟大的灵魂。当我们翘足仰望遥远的秦汉魏晋与盛唐隆宋,以及并不遥远的民国,我们会讶异那些伟大的文化创造者绵绵不绝、浩如江河的创造伟力究竟是从何处来的?看看那些伟大的诗词歌赋,抚摸那些碑刻上不朽的篆隶楷行草,再研究那些文化巨人的人生阅历,猛然醒悟,一切伟大的文化创造都源于独立的人格。大师庄严或不羁的衣袍下无不藏着一颗独立之心。

精神独立方有原创的思想力、原创的想象力,独立方可言创造。而所谓独立,便是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俗,也不媚雅,只忠实于宇宙自然赋予自己的高贵内心。秉持内心不断涌现的良知,去面对世界,去思考,去看穿,去发声,去创造,去改变,去丰富这个日益贫乏与粗暴鄙俗的时代。而在我们面临的这个雷同、复制与拼凑的时代,思想、文化、艺术产品的低级与乏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从业者集体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简言之,是丧失了独立的能力。一个不能独自站立的人,一个膝盖跪着的人,何以能深情地抚摸天空,何以能用一颗大脑支撑整个时代的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