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7 16:02:30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1篇

小学是孩子的正式教育的开始,面对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孩子还要学习一些新知识,他们一定会感觉到害怕和不安,教师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让孩子通过学龄前教育,顺利地步入到小学教育中。这就需要学龄前教育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让孩子在上小学后能够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会所学的知识。

学龄前的幼儿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小学化”,不能盲目把重点放在教学龄前的孩子读书、认字、算数,但是却要为今后的各种学习奠定基础,良好的习惯、开阔的眼界、适当的好奇心、充沛的求知欲、特有的创造力、良好的个性都是在学龄前就会有所养成的,而这些都是进入一个好的、系统的学习前必不可少的准备。根据我的经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首先要多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学和探究,让孩子通过游戏或手工去思考,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爱劳动、尊老爱幼的美德;再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有坚定的意志力,不轻言放弃;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看书,从学龄前阅读优秀绘本开始到小学阶段的优秀儿童读物,最后,教师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怕吃苦,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些都是学龄前孩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并且与今后各种教育息息相关的,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社会、幼儿园的互动教育,多方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面完成的,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努力,只有这三方面共同的努力,才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孩子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是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教育他们,让他们多参与家庭事务,包括清洁卫生和担负一些家庭责任,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带孩子去游玩,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喜爱与大自然接触并愿意探究自然奥秘和和谐家庭的快乐,让他们认识真善美。社会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些相应的场所,孩子在这里可以快乐的学习,愉快地玩耍,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且在玩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班主任教师要多多反思,帮助学生成功接受教育

现在很多小学班主任老师接到新生,并不会在意这些孩子学龄前的教育状况,只把小学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这是不对的。教师应该对孩子学龄前的家庭,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因为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教师要多了解孩子的学龄前教育,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孩子的知识、习惯、性格、行为等方面,作为承上起下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可以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班主任教师若是了解孩子,可以指导孩子,让孩子省很多的时间、精力,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在这个地方特别值得推荐的是若是有可能,最好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像是幼儿园之类的学龄前教育机构能与各小学有一个沟通和信息共享平台,也是对小学教育工作者很有帮助的。多找各种学龄前教育的影子和特点,为下一步的小学教育找到连接点,让一年级的孩子能在最短时间内习惯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也更容易更快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对孩子一概而论,班主任教师要尽快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能够接收到最适合他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这样更会加速学生对小学的适应,使孩子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2篇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小学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就开始关注人性问题,中国先哲对人性论的讨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墨子主张人的本性受后天影响: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①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频繁,人们开始思索人类的本性问题,故孟子提出性善论,导人向善;荀子提出性恶论,导恶向善。虽一个主张性善论,一个主张性恶论,但殊途同归。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②

孟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性善的内在因缘在于人有恻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③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善恶、羞耻、辞让、是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则人之性善为内心所固有。

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对此反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④。

荀子反驳孟子性善论的同时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⑤

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故生而好利,为求利益,生杀抢夺。人生而欲满足六官之欲,美味、美色等,所以要以礼节制、引导。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⑥。

荀子抓住了人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故以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使人导向善性。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一主内一主外,都志在导人为善。

孟子主张性善,故为学则在己;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⑦

浩然之气,即弘扬内心的德行与善性。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信的修为,不是通过外在学习得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得到的。故德育教育要重内在本性的弘扬,发掘人内心中善的因素。

荀子主张性恶论,故学之外,通过外在的学习,来修身。所以荀子主张学之于师,通过学习来导恶向善,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来规范自己。

学习要宗师,故“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学习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专门性德育教育。荀子讲性恶论,故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模范人物的模范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教育即生活,道德教育应该走向社会、走出课堂。在朋友的交往中修养自我,在家庭生活中感受爱的温暖,在社会生活中熏陶自己。现代网络技术普及,网络在道德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手机的广泛应用,公益广告的宣传,公益电影的免费放映,网络电视的价值导向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的宣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小学德育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进行课程的设置,组织课堂活动。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既要加强老师引导,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就必须致力于德育教育。这要求学校体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把理解人、爱护人、重视人、尊重人、提升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德育教育需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加以引导。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注释:

①方勇.墨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3篇

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不健全,正式接受知识的好时候,所以环境和社会风气极易对他们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的思想的教育,从小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小学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了其他的无所谓,由于课堂的紧张和作业的繁重,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补课,不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负担。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文化课只有音体美课,而且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班主任老师大多对德育教育知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导,所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尽管偶尔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课也只是老师枯燥的讲,激发不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不作为主科,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进行评比,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具体学生领悟到何种程度也没关系,上课也只是老师乏味的讲,没有生动的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一点也不能影响,降低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讲解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能填补人的智慧的缺陷。无论你多富有,失了德行就会被众人所不齿,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所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大教育的效果。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教师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科课堂上都加上生动的德育知识内容。例如,体育课上通过比赛让学生感觉到团结有爱的重要性;美术课中体会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在语文课上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思想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领悟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重要。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不拘束想什么说什么,从中暴露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动思想机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历史课中生动讲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中体会坚强的意志才是胜利的保证,所以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所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老师为人师表,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自己的人格。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阿吉然木・热合曼.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2014,(22).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安全教育;有效结合;健康成长

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小学生安全问题加以重视,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然后对学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各种体育教学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安全防范。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体育安全设施,并根据教学要求改革体育教学方式,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的现状

(一)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开展安全教育,就需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分析,根据教学需要教给学生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安全意识不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足,总是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运动,却忽视了安全问题。部分教师即使开展安全教育,也是以口头形式进行简单警告,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没有较深的认识,甚至造成一些意外损伤。

(二)体育教育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模式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措施改革,将各种安全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在很多体育教学模式中,安全教育没有真正融入到体育运动项目中,在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没有进行有效连接,使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或者参与体育锻炼。这影响了安全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各种安全隐患。[2]

二、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安全教育模式要实现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教育能力,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安全运动。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安全知识,参与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及时了解各种安全案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提高安全教育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

(二)根据学生体育表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自身不仅要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能够时刻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可以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在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结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表现,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提醒,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3]比如,有些学生比较调皮,在运动时喜欢相互推搡,或者做一些恶作剧,在关键时刻吓唬同学,影响其他同学正常运动,从而造成各种意外损伤。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摔倒而出现安全事故。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安全隐患,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起警惕,逐渐树立起安全意识。

(三)结合体育运动项目,渗透安全教育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而且自制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对身体造成损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活动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及时认识各种安全隐患,让学生在运动时加以注意,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单双杠的技巧时,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身体平衡,然后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自己在运动时的身体状态,并要求学生周围时刻要有其他学生看护。又如,在指导学生跳绳运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跳绳的速度和力度,先慢慢跳,等熟练了之后再加快速度,以防止绊倒或碰伤。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由研讨转入实施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校体育这一重要部分的现象。这不利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笔者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体会,与同行商榷。

1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开始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以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 美国布切尔主编的体育理论中写到:体育的目标是追求人对于集体的适应力,作为社会一员的适应力。例如:“合作精神、宽容、大方、公正而又有高尚道德的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3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健身,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智力。

1.3.1 动作练习中,如长距离跑,使学生感到十分疲惫,这时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1.3.2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在竞赛中,运动员们你争我抢,顽强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和一种勇往直前的的精神。

1.3.3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它的对抗性。在对抗中,除了肢体的外在对抗,更有内在的智慧较量。例如:球类运动运动中,要求人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处我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人参加多变的社会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1  重视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认为体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 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过分要求学生对动作的练习。 同时在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教学军事化,出现了大批教官式的体育教师。 忽视了在体育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中小学存在着教材单一,不适应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的弊端, 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个教材许多年级的情况。而在基层, 由于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许多学校还存在放羊式的教学。 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体育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体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上体育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跳橡皮筋是小学生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教师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一种跳法,课上,由体育委员组织,教师指导。 先比赛一种跳法(如:小马过河)。然后,逐个分组表演(“啄木鸟”、“东方红”等)。教师启发,是不是可以把两种跳法结合起来跳,学生兴致很高, 试验,效果很好。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几个学生一组, 尝试自己跳出新花样。课后,要求学生可以组合成多种跳法,这样, 既使学生动体,又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2重视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当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和体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学科渗透,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的提高。2.3 在普及中提高。

一些学校中为了在各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抓住了一些体育尖子生,而忽视了正常的体育教学,结果是,比赛成绩还可以, 达标考试项项红的问题。其实,体育竞技的本体就是在普及中提高, 如果普及搞好了,那么提高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毕业于师范体育班,刚刚建班时,只有少数的人素质比较好, 大部分人的基本素质还比较差,通过教师的体育普及教育、引导练习。 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不断提高了全体的体育质量。 这样到了毕业考试时,不仅全班顺利通过, 而且在第六届省中专运动会上,以7人比20人的劣势,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中等教育中是这样,那么其实在基层也是这样的。 达标一直以来是中小学校体育的重点,以前,仅仅通过体育课的练习, 很难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本上提高,达标率也一直居低不高,我通过组织全校性的冬季向征性长跑(3-5年级)的方法,一个学期下来, 全校的达标率由原来的87%提高到100%, 而且达标优秀率也由原来20%提高到了45%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体育特长的人,通过训练,他们在县小学生运动会中, 其中女子800米以2'52"、2'54"的成绩夺得了该项目的第一、二名, 并且同时也打破了镇原来的3'03"的纪录。 由此可见抓普及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一项重点。

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让学生自由练习,学生爱怎么练就怎么练,甚至于回到原有的“放羊式”的教学当中去。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的练习方法上还有问题,如果放之任之。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在一定范围内还将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活动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的。学生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2 培养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思想。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6篇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与之相应形成“活着”、“活好”和“活出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实现“三维”生命观。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德育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人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引导个体去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点,德育教育基于生命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与提升。个体生命的自由、健康、发展是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传统德育的功能偏差

传统德育工作过分突出社会为本位,忽视了学生个人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容器”,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道德准则、道德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个人道德修养以“无我”为最高境界,道德评价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从而约束个体,以达到德育之目的。这样让学校德育工做出现了一些偏差: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纯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师生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导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消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意志来对抗。

2.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以分数评价品德之高低。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高分,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抹杀,学生的行为完全受分数来调节和控制,无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3.部分学校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获得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进行明显带有功利化倾向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思想和信念,而是如何作秀,使学生的自觉行为降低为以赢得外界虚假的认同。

4.学校把德育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以是否接受并服从社会规范、准则、伦理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以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牺牲自我”等等,把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到理想化的模式之中,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

面对社会发展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不断发展。德育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每个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快乐着,健康着,发展着。要把学生德育与个人生活幸福的关系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传授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做人准则及安全自我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得到快乐。

四、创新德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也要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训练出来的,而且还是良好的环境氛围、隐性文化熏陶出来的。教育家吕型伟在德育工作中曾讲过一个理论,他说:“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如果无力改变大环境,也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一样,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造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他把这种理论称为德育工作的“薄膜理论”。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去营造一种氛围,去熏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1.以丰富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养成教育遵循“大事必先做于细,难事必先做于易”的理念,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细化成各种形式活动,并通过校会、班队会、红领巾活动、文明班评比、“小手牵大手”、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以“生命教育”为校园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的育人环境,通过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引领师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围绕学校特色主题营造环境氛围,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并贯穿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共同参与践行,共同感悟生命。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7篇

关键词:引导 领悟 体育教 学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领悟、创造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提出“教”与“学”结合的依据

1.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得,测验成绩良好。

2.教材的安排要合理。“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教”的特点,更使“学”有量的保证。

3.“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 “学”本身具有特定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 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状态,然后启发、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领悟。

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布鲁纳认为“发现”按其本质来说,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运球技术,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运球要点的发现。练习后学生纷纷发现:“拍着拍着球就跑掉了”、“一跑起来,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运球跑时,将球向前斜拍比较容易”、“球着地时,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球就会脱手”、“我在右手方向拍,可球偏偏跑到左边去”等等。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就会这样的道理。这种由下至上的认识形成是会牢牢地记在孩子们心里的。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有了发现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吸收新的信息,它同时还包含学会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每个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要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学会学习是一个长久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识在集体中的直接碰撞,使学生在集体中确认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学得更快,领悟得更深,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新课标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