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言文学分流

汉语言文学分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5:19

汉语言文学分流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1篇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3]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 产业化 国际化 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3篇

该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作者首先对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和生产机制进行了探析,阐述了新媒体对中国文学所造成的影响;其次,作者分别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以及写作等科目教学角度出发,具体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之路,提出了诸多教学改进建议以及创新方法。该书理论框架清晰,兼顾原理阐述与方法论指导,充分厘清了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革创新。书中指出,增强汉语言文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语言环境等都发生了重要转变,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既是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从积极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升级与革新。例如,通过新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可视化、可听化等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实现更为直观有效的课堂教学;此外,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还可实现跨时空教学、交流等诸多高效教学举措。从消极角度来看,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网络新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创新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但从本质上看,网络语言规范性严重不足,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规范化语言应用产生了冲突。此外,网络文学也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积极性,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媒体虽然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更多高效率的渠道,但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阻碍。上述种种影响都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形势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结合书中观点,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应当认清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改革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言与网络文学,强化规范化语言学习以及推广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中,教师需要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言。例如,教师在讲解某汉语知识时可以将网络流行语和规范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结构、读音等专业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之处,明确要求学生要规范用语,慎用网络语言。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文学史”等文学课程中,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重燃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选一本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并定期轮流进行课前分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网络文学的重要地位,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分辨网络文学中的精华与糟粕,使其自觉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4篇

关键词:英语汉化词 流行词 含义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往来不断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与此相适应,各种不同语言的接触日趋频繁,汉语外来词便是语言接触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汉语外来词的数量很多,其中英语外来词的数量占汉语外来词总量的一半,这是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英语汉化流行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促进了汉语的发展。本文试图对英语汉化流行词作粗浅分析,以期对社会语言学、翻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英语汉化流行词的含义特点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借来的词。外来词现象早已有之。我们熟知的“葡萄”“苜蓿”“菩萨”“菩提”等,都是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把别族语言吸收到本民族语言中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外来词进入汉语的主要途径。外来词大量涌入汉语,其中最值得注目的当属来自号称“世界语言”的英语汉化流行词。所谓“英语汉化流行词”,即英语变为汉语并广泛流行的词汇。英语汉化流行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其一,音译词。

音译词,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而成的外来词。如:沙发(sofa)、扑克(poker)、逻辑(logic)、咖啡(coffee)、高尔夫(golf)、沙龙(salon)、巧克力(chocolate)、坦克(tank)。音译词在音译的过程中,已根据汉语的语音系统对原词读音加以改造。音译词无论由几个音节组成,都是一个语素。

其二,音译兼意译词。

音译兼意译词指的是在对外来词音译的同时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的词。如:乌托邦(Utopia)、幽默(humour)、酷(cool)、可口可乐(coca-cola)、浪漫主义( romanticism)。这种方式做到了音义兼顾,灵活自如。

其三,音译加意译词。

音译加意译词,指在音译的外语成分之前或之后加上一个表示事物属性或类别的汉语语素的词。如:啤酒(beer+酒)、大巴(大+bus)、卡车(car+车)、打的(打+taxi)、高尔夫球(golf+球)。这一类外来词,占有优势地位,表现出汉语在吸收外来词语成分时具有的凝聚力和改造力。

其四,直接引用原文字母形式词。

这类词,指的是不加或稍加改造,直接引用英语原来文字字母形式的词。如:MTV(music television)、CD(compact disc)、AEPC(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VIP(Very Important Person),英语以近乎本来面目的方式或简化字母的方式进入汉语。

英语汉化流行词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语音特点。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英语词在汉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声调化。如“coffee”变为“咖啡(kā fēi)”。其次,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个音位系统,遇到汉语中无而英语里有的音素时,我们只能用汉语中近似的音素去代替。这样才能有汉语的韵味。再者,由于汉语有双音节化的趋势,我们在音译时要注意音节长短的变化。如“浪漫(romantic)”,刚引入时译为“罗曼蒂克”,由于不符合汉语习惯,只保留了前两个音节,而删除了剩下的其他音节。

二是语法特点。

英语是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在特定的词根上添加上不同的词缀就会产生具有不同意义、不同语法功能的词。而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词形变化,也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所以英语外来词在汉化时为了适应汉语的要求,就会把自身的语法特征舍去。

三是文字特点。

英语是字母音素文字,汉语是语素文字、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同时,自身形体也代表一定的意义。因此,在用汉语翻译英语外来词,汉字不仅代表语音,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二、英语汉化流行词出现的原因

第一,英语汉化流行词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代表外来概念、外来事物的英语外来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不仅能丰富汉语的词汇,而且还能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如“因特网”借自英语的“internet”。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出现了“网民、网友、网站、网吧、上网”等词群,在吸收新事物的同时也增加了汉语的词汇。

第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刺激着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强势经济赋予英语以语言上的优势。出于对先进文化的崇拜和对高档生活的向往,人们十分乐于接受来自强势文化的元素。尤其是青年人,使用新潮洋气的英语词会有自我优越感,感觉时尚、潮流。如:“酷(cool)”“DVD”“香波”“麦克风”“bye bye”代替了“好”“数码影碟机”“洗发水”“扩音器”“再见”。

第三,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来看,言谈举止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求新求异,讲究品位是现代人精神文化的追求。如我们常说“迷你裙”,不说“超短裙”,是因为“迷你”表达了“超短”不曾表达的“使你迷恋、陶醉”的含义,给人一种清新秀美的联想。

三、英语汉化流行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英语汉化流行词进入现代汉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而且促进汉语不断发展变化。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增加了汉语多音节词数量。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英语外来词的进入,出现了许多三音节及多音节的词。如“同性恋”“黑色幽默”“生态危机”等。

其二,加快了汉语词缀化的发展。

汉语自身的词缀很有限,像“初~、老~、小~、~头、~子、~儿”。英语作为屈折语,形态变化丰富。大量英语外来词的使用,使汉语增加了许多类似词缀的构词成分,如:“~门”“~客”“~族”等。

其三,增加了新的构词能力的语素。

一些英语外来词,在最初引入时只作为一个音节对应英语的音节,并无实际意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获得了语素意义。如“taxi”,在进入汉语时被音译为“的士”,属纯音译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具有了表意功能,从原来的音译词中独立出来,跟其他汉语语素组合形成了新的词语。如“打的”“的哥”“的姐”等。“的”是从这些成分里简缩而来的,具有了语素化的趋势。它与其他汉语语素组合,构成了动宾、偏正等结构的词语,逐步固定成为新的汉语构词语素。“打的”“的哥”“的姐”等词语的广泛使用,充分说明其已成为稳定的构词语素。

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事物、新科技、新思想源源不断而来,出于语言经济、省力实用的最优化原则,以及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英语字母词必定会大量涌现。我们在引进英语外来词时,应当尽量使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英语汉化流行词的规范化问题。如“吉他”与“吉它”,由于是音译外来词,出现了导致同音不同形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制定规范的标准,让英语外来词在汉语大家庭中更好地洋为中用,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

[2]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4]贺萍.浅析汉语外来词“汉化”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6,(7).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7]张吉生.再论汉语外来语音节可接受性的优选分析[J].外国语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发展千年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础,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的发展,虽然网络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汉语言文化在新时期环境下的补充,但是也不断的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表达方式[1]。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因为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实用性和简便,网络语言的直接以及黑色幽默特质更好的迎合了社会快节奏的需求,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能让汉语言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必须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化以及正确的看待网络语言,并且根据发展的需求对汉语言进行革新。汉语言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同时汉语言文学又有革新的机遇,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网络语言,理性分析其性质和特点,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希望能让网络语言和汉语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下文从两方面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读者的思考和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下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语言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不管是哪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长久传承,必然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革新和发展,就像中国的文字,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隶书、篆书和楷书以及现代的简体字,都是在适应时展的需求不断改进。网络语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传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满足快节奏的交流需求,而且网络语言形式繁多,不受传统的语法规则限制[1]。对于语言文学本身来说,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促进了汉语言在新时期下的发展,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学。新华字典每年新版都会收录一些网络名词,从而能跟上时代步伐。网络语言利用简写的符号或者是热点事件创造出新的网络词汇,并且表达也不需要遵循传统的汉语言语法,这样形式多变的新型网络语言一方面促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革新和发展,丰富了汉语言在表达中的情感和方式,挣脱传统语言的束缚,增添了更多表达的乐趣,让汉语言文学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在青少年的生活娱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语言对于他们的冲击最为直接,青少年不仅接受快而且更加具有创造力,在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下,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也会有一定积极影响,所以对于青少年,外界应对合理的引导,正确的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能在对时间风靡,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也是因为现在的公众人物也与网络分不开,无论是明星活动的宣传,还是八卦新闻的传播,都会引发一波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语言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快速催生,并且由于网络语言直接和幽默,更加有吸引力[2]。所以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发了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和老百姓的直接交流和信息传播。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能让人们更加自由的表达个人观点和关注时事,网络语言也就得到快速发展。

2.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的产物,网络世界的复杂决定着网络语言的性质和特点,网络语言有好有坏,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一方面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语法标准,很多都是随性而为,甚至在很多时候都因为语法的不规范被误解,这就不利于其健康持续的发展。由于中国现在的网民中青少年占据很大一部分,他们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网络世界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尤其是不良网络语言。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很强,在接触到新的网络语言的时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非常容易因网络语言的影响写错别字或者误解词义,对于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造成很大的额阻碍[2]。网络语言在新奇的网络世界中产生,突破很多现实世界的壁垒,满足很多人的猎奇心理和叛逆心理,越来也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世界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语言直白的表达方式以及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汉语言文学,让更多人丧失了正常汉语言表达能力,使汉语言的发展面临极大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化,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新时期下,汉语言应该抓住机遇,为汉语言注入新的生命力。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堂,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所以汉语言在面对网络语言冲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优势建设,一面对抗一面抓住发展新机遇,这样才能在加强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得到突破和发展。

三、针对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网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我们对待新事物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应当辩证的去看待网络语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争取将网络语言和传统汉语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1.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能在新时期下快速发展和普及,与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是分不开的。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并且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幽默,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的直白更加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网络语言自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显得很重要。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对象和时间,还应该要保持对汉语言文学的尊重,不能完全本末倒置。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但是也希望人们的生活节奏能慢下来,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保持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这样两者才能共同和谐发展。

2.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

要想汉语言文学能在新时期下更好的发展,必须把好教育关,只有通过良好优质的汉语言文化的教育熏陶,让青少年正确的了解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的区别,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才能让青少年在接触网络语言的时候能清楚的分辨其中的利与弊,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合理使用。政府也应该在国际大环境下,加快汉语言文化建设,完善汉语言文化教育体系,加快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初高中是对汉语言文化的启蒙教育阶段,此时的青少年接收力强,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所以在对他们的教育中,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了解汉语言和网络语言,正确学习和使用。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基本稳定,只需要让他汉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以来网络,自己很少动笔写作,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也少之又少,汉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下降[3]。针对这种现象,在汉语言教学课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加以训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汉语言的老师应该对学生多加引导,积极探讨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这两者直接的了解和看法,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今天,汉语言的发展严重受到网络语言的侵蚀,但是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上掀起汉语学习高潮,所以面对这样的新机遇,传统的汉语言教育体系应该革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加快汉语言文化的特质培养,加快新时期汉语言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增强青少年的汉语言学习积极性,为汉语言注入新的活力,也要吸取网络语言的精华,促进汉语言的发展。

3.杜绝使用落后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既然是交流工具和手段,就应该是文明的。现在很多网络语言出现低俗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同时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导致网络语言的发展没有限制开始泛滥。比如“TMD”这种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采取措施及时的加以遏制。不论是谁,都应该杜绝使用这种低俗的网络语言,讲这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带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影响自身素质,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身边有人使用这样低俗的网络用语时,要友善的提醒,正确看待和使用文明网络用语[4]。在正确使用网络用语的过程中还要将强汉语言文学的宣传,两者相互促进,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网络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快速普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的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降低其对汉语言的消极影响,让其更好的促进汉语言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能够规范网络语言使用系统,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传统汉语言文学在新r期下的革新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使得汉语言文学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6,(29):206+208.

[2]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报,2016(10):334-335.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言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9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地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往往因为语言隔阂、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环境的缺失导致汉语言水平较差。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因此很难跟上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如何树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好汉语文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素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影响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汉语言水平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学习环境的影响、师资力量的影响,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1.学习环境

现实条件的限制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汉语教学的主要障碍,更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缺乏汉语言能力训练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从小接触的语言便是本族的民族语言而不是汉语,本民族语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工具,即使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家庭中,父母也大多采用汉语和民族语言交替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这种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在课堂上用汉语外,其余时间都没有用汉语的环境。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落后地区的课堂教学完全采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方式。又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处于交通不便的边缘地区,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严重地阻碍了他们与内地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环境缺失的重要原因。

2.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状况

就教师整体素质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主要表现为:一是汉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教师资历浅、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跟不上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导致学生犹如井底之蛙,不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更谈不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较传统、落后,缺乏创新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奖励竞争机制,部分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性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与教学主动性不高,得过且过。最重要的是大部分老师安于现状,没有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欲望。若学校能对教学上的创新设立奖项,也许在教学方法上能得到较大改善。

在教学观念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教师还没能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授方法,未能实现从“教师如何会教”向“学生如何会学”的方法转变,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循守旧,不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善于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使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课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高效率”和学生学的“低效率”成为突出矛盾。

3.文化的千差万别

文化因素及其内涵的确定,并不是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语言本质及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教育水平,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对汉语教师而言,汉语言文化知识应是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课堂上需要对文化知识做深刻的讲解;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汉语的学习和汉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他们学习汉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少数民族学生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民族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相对应的,他们在生活和交往中已对此产生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民族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认识的风俗习惯等都与他们所学的民族语言是一致的。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民族语言的习惯和文化习惯硬套在所学的汉语言上。

二 解决策略

这里的汉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汉语语言的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他课程。下面本人就汉语言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改善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好语言的保证,由于民族语言的存在,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汉语言环境的缺失导致了汉语学习的困境。实践告诉我们,环境对于“语言习得”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致力于双语环境的建设。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中的一景一物,精心布置双语环境,使双语文化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求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尽量用汉语交流,从生活中学习汉语。最后,学校要努力开展各种汉语言学习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说汉语,用汉语交流,用汉语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汉语学习所带来的自由和快乐。他们快乐地接受着两种文化的熏陶,这样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显著。

2.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汉语教学方面,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我认为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在职教师的再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汉语知识,灌输先进的理念,达到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目的。(2)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等,了解汉语应用中的文化意境,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汉语的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实施内地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计划,积极引进内地优秀的汉语教师。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少数民族学生授课,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能力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两语兼通。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语言,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形象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3.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新颖的教学方式必须建立在教材选材合理的基础上,然后再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将最实用、最形象的汉语生活语言带入课堂,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汉语言表达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语言环境性,不同场合、环境都有可能造成语意的变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言的应用,感受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我国的新疆地区,汉族人数几乎占半数,充分利用这些语言学习资源,给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我校也有不少汉民学生同宿,所以同学之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同学汉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民汉学生同宿、同习的方式,为民汉学生创造共同交流的机会,促进民汉学生的语言交流,以提高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

4.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知识是语言所负载的,那么文化教学的作用应该是把语言中已有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学习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教师在对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这一方法比较灵活简便,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用。开始时可以用学生的本民族语言来注释,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以用汉语来注释。之后学生可以自己阅读,省去了课堂上讲解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将文化内容融合到课文中。课文本身就是介绍某一文化习俗的文章,这样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学到了文化,这是比较理想、效果较好的文化揭示方法。如《中华文化》课就是以文化为纲、结合语言点来教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对于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必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应到汉民族聚居区去学习,深入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汉文化,提高汉语水平。如果单纯地学习一种语言而忽视文化知识学习,就学不好语言。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 结论

汉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水平相当落后,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挑战。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水平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着力于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致力于教学实践的改革,在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华.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制约因素[J].教育,2007(10)

[2]东尼亚.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7篇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学;加工;识别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16-1.5

语言是体现一个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语言种类繁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民族语言代表着民族自身的文化发展,民族语言是发展的基础,是知识的保障,是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然而,由于民族地区学生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对汉语言接触少,语言的差异性造成了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障碍,开展双语教学是消除交流障碍的有效方法。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以藏汉双语教学为主,是在藏族聚居地区针对民族学生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藏语为基础,在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汉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繁荣民族多元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以三类教学模式为主进行:一种是以“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除汉语文课以外,其他课程皆以藏语授课;另一种是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藏语”的双语教学模式,除藏语文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皆以汉语授课;第三种教学模式为部分课程以汉语开设,部分课程以藏语开设。据调查显示,藏族小学阶段主要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部分地区以藏语授课为主,部分地区以汉语授课为主;到高中阶段时,教学用语基本以汉语教学为主,趋于一致。

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双语教学是以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实施的,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由于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族个体的身心影响,导致他们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长期居住于城镇的藏族学生和家长认为汉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们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化。而针对于长期居住于牧区的少数藏族群众而言,他们担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同化”本民族,而排斥汉语言的学习。其二,教材方面的问题。由于统编教材内容大多脱离藏族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针对初次接触汉语的藏族小学生,尚无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汉语文教学教材。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但是受藏族儿童长期居住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藏族儿童未能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致使汉语言知识空白,对后期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如抵触汉语言教学等。其三,由于藏民族的传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以藏语言对汉语进行编码才能得到理解的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的将汉语文字通过藏语读出,原因是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更有效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目前就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缺乏从学生认知角度进行有效的教学,为了向双语教学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从藏、汉语的语音加工和汉字的识别过程进行探讨,从而有效渗透汉语教学的力度。

二、藏汉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掌握双语教学中语音的正确发音

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区别两种语言的媒介,所以,语音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正确的发音是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前提。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汉语的语音,而藏族学生在学习了藏语言的基础上,接受另一种语言教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发音,以此作为汉语言学习的基础,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藏族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本民族语言语音的基础上学习汉语言,不免会受到藏语的影响,所以,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藏、汉语的发音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汉语言的发音进行学习。

汉语和藏语是属于同一个语系——汉藏语系,所以语言类型上尤其是语音体系中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如语音的音节结构形式比较简单;音节大都为元音、辅音构成,每个音节几乎都有声调,元音较多,音节读出来清晰、响亮。藏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三个部分,其中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符号以及五个反写字母。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发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是一种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汉语中有22个辅音,其中舌根鼻音只能出现在音节末尾,不能充当声母,其他21个辅音都能充当声母,再加上零声母,共22个声母。不难看出,除了汉语和藏语同属一个语系外,藏语中还有许多音位是汉语中没有的,汉语的声母系统比藏语的声母系统简单。

元音是组成音节的必要成分。在藏汉语中,由于辅音与元音的组合方式不同,韵母差异较大,其中藏语只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而汉语中包括单韵母、复韵母以及鼻韵母。

声调是语音最大的一个特征,是指音调的高低升降,在藏汉两种语言中,区分两者的声调,不仅根据音的高低,还要根据音的升降变化。声调的音高呈旋律型,或高或低,或升或降,或平或曲。这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如有几乎相同的高平调、高降调;有明显不同的汉语的高升调与藏语的低升调;在曲折调上,汉语是降升曲折调,藏语是升降曲折调。同时在声调上还存在声音高低的不同,也有长短的不同等等。

(二)加强双语教学中的语音学习

汉语言文学分流第8篇

关键词:文化;对比;俄源;汉源;借词

语言的变异和发展离不开对其它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借用是各民族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早在七十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就指出了语言之间“借贷”的必然性。“借词”也叫“外来词”或“外来语”。汉民族自古就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词语,而近代借入的词汇数量与日俱增。同样,汉语自俄语也借入了不少词汇,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源自英语、日语、梵语的借入词那么多,但对这些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意义的。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借词现象已存在了近百年,作为一种交际中的产物,它是值得社会语言学工作者去研究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时,语言始终站在冲击最为强烈的前沿。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总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而最能显现这种痕迹的,莫过于借词。汉语发展到今天,借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使用范围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借词的引进也会引起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可以说借词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活化石。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一般地说,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渗入其语言体系。在不同民族接触过程中借词往往是从一个地区开始,逐渐对共同语产生影响。汉语中的俄语借词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于1992年结为友好城市,两市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大连地处与俄罗斯接壤的东北地区,大连与俄罗斯的历史从1896沙俄对东北的入侵就开始了,至今在大连生活的老人们口语中还使用“洋泾浜”俄语,如叫水桶为“维得罗”(ведро),连衣裙为“布拉吉”(платье)。

俄汉互借词是中俄语言文化接触的产物,记载和见证了中俄两国间交流,对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梳理中俄两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互借词中体现出文化渗透是极具时代历史意义,从中足可参透出一方对一方影响的程度。

一、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借入的相同点

1.借入的原因、途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各民族之间语言词汇的相互影响和吸收,通过这种原因和途径产生的词就叫做外来词。外来词虽然是源于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词,但绝不是外语中原来的词,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在接触外族语言影响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重新改造和创制的过程。

中国和俄罗斯山水相连,有漫长的共同边境线,互为最大邻国。汉俄两个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多方位的接触,汉俄民族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汉俄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在借入的原因、途径是相同的。

2.具备两种语言特性。

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在进入目标语言后,受目标语言制约,在词义和词形上都受到了不ь程度的汉化和俄化,体现出了目标语言的词语特性。也就是说,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同时具有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两种语言特性,这构成了他们的相同点。

二、俄源借词和汉源借词借入的不同点

1.数量不对等,俄源借词多于汉源借词。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渗入其语言体系。高名凯等人在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俄语为来源的外来词”。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很多,仅高名凯等编写的收录了405个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其中,文化类俄源借词共155个,占总数量的38%左右,如:巴扬、尤里耶夫节、巴拉莱卡等等。科技类俄源借词97个,占总数量的24%左右,如:康拜音、马神、阿尔西非合金等。日常生活类的俄语借词82个,占总数量的20%左右,如:伏特加、达恰、克瓦斯、列巴、方特、马林果酒等。政治、军事经济领域27个,占总数量的6.5%左右,如:喀秋莎、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克格勃等。动物植物类27个,占总数量的7%左右,如马林果、阿耳发草、曲格马、达克斯狗等。

而俄源汉语词却相对较少。俄罗斯著名的语言学家奥沙斯(ОсокинВ.)在他的著作《西伯利来语言和特点》(《Речь сибиряка и её особенности》)一书的序言中曾说过:保存在俄语中汉语词比满语和布里亚特语要少,而且是相当少的,仅仅是在商业人群中使用。这句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俄罗斯曾努力地与中国人用俄语交流,而不是努力地学汉语。其次,中国人学习俄语并用俄语与其交流,进入俄语的汉语词是很少的。

语言与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在俄语被汉语借代的同时,汉语反过来对俄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为了交际的需要,俄罗斯人也从汉语中借用了一些词汇,如:红胡子(хунхуз)、人参(женьшень)、炕(кан)、粉条子(фэнтёза)、高粱(гаолян)、小米(чумиза)、糖葫芦(танхулу)、伙计(ходя)、茶(чай)。现今随着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境内,俄罗斯人对女性的称呼“姑娘”已被借入到俄语中(гуннян),同时还有 “吃饭”(чифанить)。

2.影响程度不对等。

借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交流各方中往往存在一个语言优势方,而优势方的语言流向劣势方已成为定律。这是借词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所在,而强势文化往往左右着借词的流向。纵观世界语言的发展历史,像拉丁语、法语、英语、俄语、汉语等语言就获得过这样的优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文化的优势情形会发生变化,语言的影响流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就拿当今世界的强势语言一英语来说,至今流向与影响世界各国语言,成为国际通用语。而就其发展而言,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演变和完善过程,这个过程前后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现代英语中出现的大量新词语,其中很大部分也是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进来的。

汉俄两种语言之间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总体上来讲,俄语对汉语的影响力明显更大一些,而汉语对俄语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两种语言接触时,俄罗斯民族文化基本处于强势地位,而汉族文化则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在10月革命以前,俄罗斯民族始终是中国的侵略者;在10月革命与新中国成立期间,俄罗斯民族又是先进政治力量和政治思想的代表;在我国解放初期,苏联更是成了中国崇拜的“老大哥”。因此,它们之间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具有“一面倒”的特点:俄语对汉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汉语对俄语的影响则微乎其微。从历史上俄语对汉语的几个时期来看,俄语相对是一种强势语言。这是典型的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在语言中体现的实例。而现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的腾飞,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热的兴起,在俄罗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对俄语等世界其它Z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有可能,汉语将成为继英语之后俄语的最大借词词源,汉语将成为俄语的强势语言。

3.翻译方法不同。

借词是从一种语言被借入到另一种语言中的,在进入到被借入语后就会脱离源语的外部特征,其语音、语义、语法结构等都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遵循借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成为被借入语所接受、使用,这一过程是外来词被借入语的同化过程。张永言先生中曾提到:“我们不仅要研究一个外来词是从哪里传来的,什么时候传来的,为什么传来和怎样传来的,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样被同化的,也就是说它是怎样服从或适应借方的语时系统(包括音节构造)和语法结构(包括构词法)的,它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出现引起了借方词汇里的哪些变化等等”。

外来词在进入汉语时经历一个过程,在外来词刚刚进入到汉语词汇中时,在音译完成后往往加译个汉字,以求表达意思,如“伏特加”在刚被借入到汉语时加了一个表意的汉字(词素)“酒”,让人明白是一种酒,在之后具有了普遍使用性,形成了稳固性,从而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汉语中俄语借词的构词模式可归纳为三大类:1.音译;2.音意兼译;3.音译+意译。

这是因为汉语注重的是意译,俄语注重的是音译。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望文生义的特点,因此,对于外来词的借入,较注重的是意译而不只是音译。在保证了发音相似即音译完成后,更要保证所使用的汉字能表达出外来词的意思。而俄语的外来词在借入时多数是以音译为主的,很少有意译的。一是俄语本身的语言结构特点有关,二是因为俄罗斯人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而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如汉源俄语借词:红胡子(хунхуз)、人参(женьшень)、炕(кан)、粉条子(фэнтёза)、高粱(гаолян)、小米(чумиза)、糖葫芦(танхулу)、伙计(ходя)、茶(чай)、姑娘(гунян),吃饭(чифанить),完全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俄罗斯人在引进这些汉语词时,尽量使这些词“俄语化”,使其拥有名词变格或动词变位的形式,在语音方面尽量符合俄语的发音特点。如:红胡子(хунхуз)、人参(женьшень)、кан(炕)、гаолян(高梁)、чай (茶)词为阳性名词,按阳性名词变格。如:Он сидит на кане.(他坐在炕上)。而чумиза(小米)、ходя(伙计)为阴性名词,按阴性名词变格。如:Ходя сьела чумизу.(伙计们把小米吃光了)。

三、互借词的文化背景

借词做为词汇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字面意义,同时也具有其隐含意义即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例如俄语中的茶(чай)是汉源借词。虽然来源于汉语,在俄、汉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词汇意义也都是茶,但茶一词在中俄两种文化中具有各自的文化。汉源俄语借词在进入到俄语后被赋予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渗透。茶一词被借入到俄语后,具有了不同于中国的俄罗斯茶文化。

俄源借词водка(伏特加酒)一词渗透着俄罗斯人离不开酒的文化背景知识。伏特加这个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伏特加语源于俄文的“生命之水”一词,当中“水”的发音“Voda”。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也说过:“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喝酒,在俄罗斯不是喝酒,我们喝的不是伏特加,我们正在喝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俄汉互借词现象体现了文化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对语言发展起到的作用。汉俄语言的接触造成的语言成分的相互渗透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对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汉语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婷.《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0.3

[2]王婷.《俄语中的汉语借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