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链存在问题

产业链存在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4:58

产业链存在问题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策略

一、中国农业产业链现状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其实质是一种与农产品初级加工有密切联系的产业群之间的供需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产业链这一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链过窄过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限制了农产品的获利空间;农业产业链各个主体间协调效率低、质量差,推进农业产业链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国农业产业链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薄弱,技术应用滞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在任何产业中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农业中,科技是最薄弱的一根链条。农业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以科技做支撑。从各国农业先进的经验来看,越是现代化的农业,在农业产业链的前期对科研的投入比重越大,科研的贡献率越高。农产品中以果蔬为例,在运输储存方面,冷冻、保鲜科技尤为重要。国内的果蔬流通90%以上,基本是常温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候,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每年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了人力和资金,产出的优秀科技成果普遍处于中心城市,脱离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的大环境,科研成果堆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科技成果产出率高,实际转化率低的情况。同时,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缺乏知识型人才指导,高科技科研成果难以在农民中难以广泛推广。

(二)融资困难

要发展农业产业链,资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近些年所提出的有关扶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少资助,同时国家设置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更是加强了农业发展的保障。但是农业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国家,更需要自身的转型发展。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由此需要更多的资金做推助。目前已形成农业产业链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链,由于形成时间短,且无其他借鉴经验,具体来说,农业处于低收入状态,交易量小,风险大,收成不确定的不利条件,使得其融资风险较大,提供贷款的投资者也少。银行也无与其配套的银行金融机构产品,因此,资金是其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三)农户与企业利益失衡,龙头企业尚在发展中

农业产业链是在借鉴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均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核心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1(核心企业)+N(中小企业)”的供应链思想同样应用于农业产业链,即“1(龙头企业)+N(农户)”。从全国来看,龙头企业在数量、规模和实力上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由于科技和投入等多方原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一致性难以保证,龙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龙头企业控制着加工和销售环节,最终完成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农业产业链最底端的农户由于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小、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以及农产品的买方市场结构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龙头企业掌握着实际的定价权。龙头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会压价,导致农户利益受损。农户未获得公平利益,也会调整其行为,如主动违约等,导致龙头企业的原材料来源失去稳定的保障。

(四)产业链短,后期加工企业力量薄弱

我国农业生产的后向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领域一直以来相对滞后,加工企业的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农业产业链中各主体创新能力不强,资金短缺,这是导致农业产业链窄短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原因之一;其二,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和行业分割,导致信息流的滞缓偏差、信息不对称,使得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在我国,由于农业的分散性和规模特点,大多数农户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市场成本高昂,难以完成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环节的交易费用增高,阻碍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使得后期精深加工企业难以扩大规模。

三、中国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产业链

加大建立良种选育基地和新品种繁育基地的支持力度,提高品种繁育和种、养植技术的创新能力;依托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切实运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同时,建立农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应用,着力保障现代农业产业链前端的技术需求。基础农科所是农民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建设好基层农科所对推进新科研成果在农民中广泛得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联合开展,加快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推广、生产等部门共同协作,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同时,要加强产业链科研平台建设,每一家龙头企业要培育一个省级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对产业链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农产品产业链交易成本,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为农业产业链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制定向农业产业链组织倾斜的相关信贷政策。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业关联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挠我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分散、规范小、效益不高等都是银行惜贷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因有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风险考虑,对其信贷不可强求。而作为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应留出专项信贷资金,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和经营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商业银行向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提供信贷。

变单独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为既支持“龙头企业”又支持整个农业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目前,政府已梳理出若干部级、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了特殊支持。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代表方面上,这类农业龙头企业还很少,今后还应多多发展。另一方面,仅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是不够的,一条农产品链的竞争实力还表现在农业产业链内部的协调性如何及产业链内部各环节的配合度如何。因而,国家还应选择一些典型农业产业链组织,分层次、分力度对其进行支持。

(三)农民入股,参与龙头企业

美国绝大多数农户就是企业,其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是“企业+企业+企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体。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润收入极度分配不均,龙头企业占大头,农民占小份,必然会激化两者的矛盾,进而一个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无法形成。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从农户入手,鼓励参与龙头企业的管理,这一做法不仅加强了自身利益的合法化、保障化,更是为龙头企业的原材料等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可适度降低收购等价钱,以保证稳定、优良的原材料,这样既稳固资源,又增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增强合作,为企业长远利益打下基础。

(四)大力拓宽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升农产品价值;应尽可能提高综合利用程度,使得各个产业链环节发挥其功能;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对大宗农产品仍需进行基地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对非大宗农产品进行规模拓展,特种稀少的种养业其加工产品往往更具市场前景。

(五)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作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农业已实现了高度的产业化。它的每一方面都有具体的国家政策为其做参照。针对我国目前这种状态,可借鉴美国冷藏、保鲜、运输等物流配送方面的经验。首先,建设发达而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呈网状分布,四通八达,每一条路可以直接通往每一个家庭,新鲜的农产品在如此便利的条件下,可直接运往生产商,加工商手中,甚至客户手中,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健全农业信息。信息引导是一种事前控制,美国的计算机在农业领域已广泛普及,各种农产品信息会及时更新在网络中,农场主也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生产、种植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使自身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赵绪福,王雅鹏.产业化经营需要看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丁慧媛.我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王士勇.农业产业链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4.宋燕萍.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

5.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DB/OL].现代商贸工业,2010-08-02.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2篇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均衡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14] 滕春贤,潘晓东. 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18-821.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3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库存管理;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供应链库存管理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降低相应环节的成本以及提供相关信息等方面进行的实施、计划和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属于物流管理范畴,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拓展,供应链库存管理不仅仅包括商品流通,而且还包含企业各环节的协调以及业务流程的调整等。近年来,在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管理层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视不断提高。同时,库存管理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库存管理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库存影响着石油企业供应链条一定环节的成本,同时也制约供应链条整体的功能和竞争水平。因此,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理念形成,使得企业不能在使用局部最优的办法运作库存管理,而应该从供应链上各环节合作的角度来管理企业库存,以此来提高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注重供应链条各环节之间的长期协调、合作,即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制度安排。要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要做到整个供应链中库存的优化配置,这样不仅一方面降低了石油企业的运营成本,又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一、石油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和库存管理问题

(一)供应链环节不确定性。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库存分为两种:分别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库存问题和成品物流环节的库存问题。而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链接的不确定性,即石油企业部门之间功能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合作层面上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需要增加各企业及其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另外一种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即石油企业内部低效率的控制机理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影响,制约机制低效率便是企业经营管理不确定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来提高企业间各环节的稳定性。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主要根源在于供应商的不确定性、生产商的不确定性以及顾客的不确定性。

(二)供应链各环节中库存管理问题。现代石油企业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供应链的战略规划问题;供应链各环节反馈信息问题;供应链各环节的运行问题。主要表现为:

1、石油企业各环节信息反馈的低效率。石油企业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库存数据、需求变化、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存在于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石油企业要做到高效库存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反馈。目前,各大石油企业普遍都是分级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有些甚至将物资管理部门分为采购部门和供应部门,分权化严重。其库存管理模式为,在物资供应管理部设立中心库存,各二级生产单位设立物资供应站点,同时在各生产点设立独立的库房。物资从采购到用料单位上经历了层层环节,首先由物资管理部门集中采购后存入中心库存,各二级用料单位按照上报的计划领回物资存入供应站,各基层单位再到供应站领取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审批复杂,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各生产点地理位置差异,路程远,运料车辆往往存在空载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供应周期很长。各生产单位为了避免因此造成的缺货,大幅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这又造成了库存物资积压现象。

2、库存管理方式简单化。在对物流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企业中,库存管理的目标都是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经营中的持续性,避免不确定情况的发生。而目前大部分石油企业的物资库存管理主要是根据个人经验,而其中订货时间、数量、订货频率、库存量设置等全靠计划人员来决定。

3、供应链各环节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和协调。首先,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调动各环节的资源来确保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协调的目的在于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顺畅地传递,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的需求,最终达成优化的供需关系,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次,由于物资供应属于后勤保障工作,与一线生产单位没有充分的信息交流,这就造成了采购有一定的盲目性,又因为缺乏与技术部门的沟通,技术升级或产品更新等原因导致所购材料闲置;最后,由于没有同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随企业生产计划及市场动荡及时调整自己的物资供应计划,所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4、缺乏物资储备定额研究。相关资料表明,各大石油企业对物资供应普遍没有足够的储备定额研究,都是采用一种“被动式”物资供应模式,完全按照生产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供应,没有参与到生产单位的物资需求预测中,因为不能完全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只能大批量全面的准备各种物资,以防物资需求状况发生变化,即只能被动应付,不能主动改善。在这种状况下,必然对企业的库存管理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由于没有物资供应部门参与,物资需求预测工作只能由生产单位本身来做,因其专业缺乏,同时不能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做出的物资需求计划往往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库存物资积压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物资供应部门都是生产单位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后才能制定物资采购订单,供应过程不能同步于生产过程,经常造成物资配送到生产单位时,发现生产单位由于等不到物资已经用其他相似物资代替,这样,物资只能存入库房,增加库存管理负担。

二、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SCM。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管理分为两种模式:独立需求、相关需求。前者采用订货点EOQ模型管理,后者采用原材料需求计划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产成品库存管理属于独立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库存管理属于相关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商、分销商、制造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自己的库存管理问题。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问题为独立需求库存;制造商的中间产品的库存为相关需求库存问题;分销商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有自己的库存,其属于独立需求库存。

(二)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VMI。供应商库存管理是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基于用户和供应商之间达成的合作协议,将多级供应链问题转换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最终目的是降低“牛鞭效应”优化双方的产品可获得性。在这个合作协议中,用户库存交给供应商管理,运行过程中以合作互利、总成本最小、目标一致、连续改进四大原则为基础,不断调整协议内容,改善履行环境。供应商库存管理主张优化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不能只是局部的优化,要考虑到供应链的全局性,必须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使库存管理实现一体化的运作。在实施过程中,将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的库存设在需求方,补货决策权和存货所有权交给供应方,由供应商负责把订货和供货作业进行集成和协调执行,最终使得用户和供应商的运作同步化,降低信息误差带来的影响,实现库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这种管理理念是由产品全过程管理思想转化而来的,它认为当产品售出后不能算供应活动的完结,供应商还承担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监管责任,只有产品被用户使用才算是最终完成。实际上是库存管理交给供应商,责任倒置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刚开始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出现。通过现实中的应用,发现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像库存责任倒置引起的用户过度依赖供应商,双方利益分配不均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出现的,它与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不相同,它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得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每个库存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都能站在彼此的立场去考虑,相互协调,保持供应链中相邻环节之间的物资需求预测的一致性,最终减少直至消除“牛鞭效应”。在这种库存管理方式下,每个环节的物资需求都经过彼此协调,库存不再成为一种成本负担,而成为各环节企业间的信息连接纽带,成为供需协调中心。

联合库存管理将供应链上下游集成为两个协调中心。库存管理参与各方制定库存政策时,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消除了原本由于各自为政导致的库存波动现象。联合库存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公平的利益分担机制、合理的风险预警和分担机制、合理的物流成本和库存相关成本的分担机制,减少由于各方的短视行为造成供应链片面优化现象的产生。在两个协调中心基础上,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彼此生产状态以及需求状况的了解,共同承担起稳定整体供应链利益共享的目的。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种立足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型。它通过建立一整套涉及各个合作方的业务流程,以电子信息化为主要方式,共同制定运行方案,协同预测物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补货,有效降低了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带来的高风险、高成本,是一种以协同运作为特点的库存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合作协调关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供应链功能及预测精确性,完善企业库存管理。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各环节协同运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理念。

三、对我国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物资储备定额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加强库存物资的计划性,有效地对库存物资进行控制管理,并对不同类别的物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库存定额多少。要根据库存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制定物资储备定额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按照金额和品种对物资进行ABC分类,按照使用特性对物资进行通用及专用分类,并将既属于A、B类的物资,又属于通用性的物资筛选出,作为能够建立物资储备定额的物资。其次,分析物资消耗规律,对需要建立储备定额的物资,建立物资消耗规律模型或消耗定额,将又属于通用性的物资,按照其消耗特征统计出年或月的实际消耗量;然后选取订货模型。基于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模型的特征,考虑石油勘探、开发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总体上可以对石油企业物资建立既定服务水平下的定量订货系统,同时也相应确定物资的储备定额。

(二)加强物资计划管理。1、对石油企业二级单位需求计划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季度的考核与通报,培养并树立基层物资计划管理典型单位,提升基层单位计划管理工作整体上水平;2、强化与需求部门的协作,坚持每季度现场办公并结合业务人员每月到生产一线跟班劳动,掌握主要物资需求动态;3、加大物资需求信息化管理力度,完善物料消耗数据库,逐步形成需求计划引导订货机制;4、加强工程项目和维修项目的计划管理,与二级供应部门联合成立项目采购组,提前介入项目到前期论证和设计阶段,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优化需求建议,提前解决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供应风险和采购成本;5、对重点工程项目,编制采购统筹计划,作为项目物资采购大纲,根据采购统筹计划制定主要物资的采购计划。

(三)加强针对库存水平、服务水平的考核。实行严考核、硬兑现,有利于库存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库存管理的考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落实:一种是明确绩效考核的步骤,包括确定绩效考核的具体目标及建立工作期望,达成承诺、设计评价体系和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绩效考核、绩效改进计划。另一种是明确针对库存服务水平的绩效考核内容,包括加强对库存服务水平的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一套针对库存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周转率、服务水平、缺货次数等;在库存水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库存水平的考核指标、制定降低物资库存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库存小组,根据历史数据,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确定奖惩措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奖励,超出范围给予惩罚。依据当年的实际完成情况,逐年更改提高,根据历史数据每年调整相应的库存控制指标,促使库存管理部门不断改良。根据前一年的库存运营情况,历史数据制定次年的库存指标,使库存管理不断提高。有了库存成本的考核制度,给了相关部门库存管理压力,增加了管理的动机,调动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促使管理者更注重库存管理,具有行为的导向性。

(四)加大积压物资处理力度,努力降低当前库存。库存积压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降低当前库存已变得刻不容缓。企业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设计、施工以及勘探开发等单位首先选用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物资。还可以广泛利用电子商务网等信息网络,加强与同行单位之间的联系,多余积压物资信息,互通有无,调剂给其他单位使用。对于技术升级换代的产品,可以通过组织自身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对库内积压物资进行改造利用,确保对积压物资的处理有效地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育海,武树东.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2Z.

[2]苏祺.供应链库存管理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Michael.Porter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3.2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P32-33.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P49-54.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 库存管理 研究

一、供应链管理的形成

供应链的概念在80年代被提出来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商业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有最终商品受用者向产品生产者的逆向需求反应,生产者根据反映情况安排对客户的增值服务。令一种就是商品生产者生产大量的商品直接送到商品使用者市场供客户挑选。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占用,以及资源的浪费,供应链的提出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现在好多都是采用第一种经营模式。管理上的决策时至关重要的,对货物的管理占据了企业很多的资金,产品的销售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储备货物,然而这也就要占用了很多的资源。供应链概念的应用使得商品规模化,全球化。这样的经营模式使得商品存储的资金占用大大的减少了。

二、库存控制

供应链下的库存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供应链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对企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代的供应链问题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展开讲解和应对策略,以解决现代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

零库存就是实现商品生产供销的均衡,解决商品积压占用资源的问题,零库存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的积压量为零,也就是生产的商品都能及时找到销路不会造成资金的占用,另外就是库存劳动力的最小化,库存管理员也是库存管理费用中不小的一笔开支。考察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国外的例子实现零库存指日可待。在实现零库存的问题上要注意几点,及时供货方式实现供货与生产之间的协调,在企业内部完成生产和销售的完美结合。在商品的配送方式上要注意使用现在的物流资源,采用网络化信息化实现销的统一结合。

海尔的配货理念就是供应链的一个完美使用的例子。海尔采用信息增值的机制提前收款,使得借用客户的资金进行生产变为现实,也就是先让要购买商品的用户提前付款,这样商就可以向企业生产者提供一些预售款,这样不但避免了过量的盲目生产。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提供资金保障。再加上实店销售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使得销路不但得到了拓宽,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占用,至少仓库占用以及仓库管理上就给企业节省了很大一笔资金。

三、影响供应链的发展的因素

(一)企业供应链的观念淡薄

企业的管理人员意见的分歧使得供应链的完善的进展很难。链上各点的企业之间协调不够,彼此不信任,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供应链上各点的企业之间相互配和与协调才能使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实现零库存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发展落后

在供应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信息技术占据了很大的作用,需要各个节点上的企业能够协调好各自的工作权限。实时迅速的发现客户的需求点,及时反映给相关工作人员,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信息网络建设不充分,信息传输相对落后,在供应链管理上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够将相应的信息资源及时传送给相关决策者,使得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脱轨,不能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达。

(三)物流方面的原因

要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就必须完善物流工作,做好物流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供应链的保障。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长度,为保证产品的顺利畅通运输,及时将需要的产品运输到指定的位置,就要做好物品的分类,编码,实现物流快速,及时安全的运输货物。在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的基本建设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物流现代化设备不充裕,交通道路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在中国缺乏大型的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没有规模成型的物流理念,使得物流行业阻碍了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现代化企业实现供应链的规模,使得企业不得不在仓库管理和仓库储备上加大力度,以防止出现商品需求不足,商品的供应赶不上商品的需求问题的发生。

四、零库存的实施

供应链的建设在现代商品市场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完善了现代化企业商品的供销一体化,为企业在仓储管理上节约了资金。但是现代社会状况下,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合理以及物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供应链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在客观上也暴露了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经济结构的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完善经济结构的平衡稳定发展。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起到为企业在仓储方面节约资金,减少资源浪费的问题。我们要加强社会的经济建设有必要考虑这点,切实做到经济全面发展,保证供应链的完善,使得经济发展朝着健康顺利的方向迈进。

五、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好多新型的经济模式,新的经营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涌现,供应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信息技术和现在的物流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供应链的产生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有利作用。尤其是节约了企业仓储成本和仓库管理费用。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以物流效益理论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现状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分为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和“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是以超市为主导企业建立的物流。

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以是第一、二方物流为主。一方面供应链物流模式是由供应商建立的,在这种第一方承担物流业务的情况下,菜农们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则是需求方承担的第二方物流,道理同第一方物流相似,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主要有三个模式。第一,基于共同配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共同配送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进行横向联合、集约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效益共享。第二,超市自建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在这种供应链下,超市成立单独的“直采”小组,在超市区域内选择最合适的农村合作社与之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超市自营的物流系统在整个供应链物流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三,基于三方物流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这种情况下是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给整个供应链提供运输、仓储、加工、包装、装配和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依靠三方物流公司,企业能够有效实现规模效益、系统协调效益、专业化效益、群体效益。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以是第一、二方物流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以下几个典型问题。第一,物流成本较高。在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动态博弈,导致农产品在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供需双方进行价格博弈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第二,供应链管理缺乏规范化。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合作联盟难以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机制,导致整个组织管理能力减少,效率降低。第三,供应链物流缺乏专业化。不管是一方物流还是二方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物流环节都缺乏专业化,企业毕竟不是专业的三方物流公司,在运输、加工、储存过程中会出现成本较高,难以提高物流效率的情况。在这些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作保障,常常会出现农产品损耗严重的现象。第四,供应链存在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以农业市场为主导,但是供应链供应方、主导方、需求方难以形成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失真等情况。

我国“农超对接”下的供应链物流主要有三个模式,一是基于共同配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二是超市自建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三是基于三方物流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尽管“农超对接”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它的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其次,供应链主导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主导企业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主导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信息、管理衔接不协调的现象。并且在整个供应链上,供应链主导企业难以对上游企业进行食品监管,从而存在信息缺失,从而对整个供应链有着不良影响。最后,农产品具有易腐变质的特点,时效性强,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络不清晰等问题。

三、基于物流效益理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对策

第一、二方物流增加流物效益的原理及途径设供应厂商i的需求厂商集合为J(i),则供应厂商i从事的是第一方物流,它对其需求厂商集的总物流费用Ci为Ci= , ,Wi,j是供应厂商i需要供应给用户j的货物量,为了满足用户需要,这个量一般不能变化;Ci,j是相应的运价(元/t),运价随运距而变。第一方物流应使得这个总运输费用最省。运价效益越高,降低总物流费用G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合理组织运输方案,使各区段总运输里程最小;二是提高载运水平,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对于第一方物流而言,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成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合理的组织运输方案可以结合送奶路线、节约矩阵等方法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物流的载运能力,充分利用车辆的空间和承载质量,实现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的专业化,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第二方物流的供应链物流的原理同第一方物流相似,主要还是从以上两方面进行优化。

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M个供需方企业的物流业务,这M个企业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集工,就是原来的供应厂商集;第i个供方企业的客户集为J(i),有Ni个需方厂商需要其货物,供方i与需方歹之间的运量为Wi,j,单位物资运价为Ci,j。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原理模型为 C= ,在这个模型下,企业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增强物流效益。第一,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随着企业对物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增多,单位投入增多能够有效节约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第二,实现系统协调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合作企业的业务进行有效集成,能够形成较好的集成效应,并且更利于企业的整体协调,优化供应链物流。实现专业化效益,企业是区别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三方物流,它在运输、储存、加工、包装、物流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着较好的专业性和集成性。第四,实现群体效应,三方物流公司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效益,同时也提升了合作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7篇

关键词:脱贫地区;小农户;农民增收;农产品供应链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在河南的一些脱贫地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产销对接矛盾依然存在,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可以缓解这种矛盾,通过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各个主体的利益。因此,让小农户参与到农产品供应链中,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实现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河南脱贫地区农产品供应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发展刚刚起步、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未能充分发挥帮助农民减贫增收的作用。如何将脱贫地区的小农户高效率地集中起来让其主动参与到农产品供应链中来,通过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来实现农民的减贫增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供应链长度分析

在河南脱贫地区,小农户参与的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有3种(见图1),这3种供应链依次延长,长度越长,供应链成本也越高。脱贫地区大多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人口居住也分散,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薄弱,因此在脱贫地区第二、三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使得其供应链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地区,导致小农户的收益大大降低。图1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示意图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核心企业参与的大型农产品供应链,一种是无核心企业参与的小农户农产品供应链,河南脱贫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主要以小农户供应链为主。在这种供应链中,农产品经农产品批发市场到个体商贩,再到消费者。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是个体商贩,其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信息反馈相应较慢,使脱贫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运行效率不高。

二、河南脱贫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程度较低

河南脱贫地区还存在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信息连接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是零售终端,其交易方式都比较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交易以传统交易为主,电子结算、网上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尚未完全进入市场。经调查发现,目前在河南脱贫地区,只有少数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交易和结算。此外,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信息反馈渠道,导致信息多向流动,社会共享度较低。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产业链,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市场的发展。

(二)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形成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素,对创建农业供应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河南脱贫地区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核心企业实力较为薄弱,河南脱贫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规模、市场影响力、产品多样性、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国内知名的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仍处于简单的商品供货和营销关系上,没有签订相关的种植担保协议。

(三)专业人才缺乏

脱贫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其发展水平受到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的影响。但是河南脱贫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这导致了河南脱贫地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精通物流信息技术并熟悉物流业务的高端人才相对更少。

(四)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

河南脱贫地区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主的个体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流通市场信息变化了解不及时,信息流通渠道也比较有限,造成了农户在信息方面的相对落后,影响农产品市场的供需衔接。有些地方“农超对接”虽然已有了雏形,但产销两地对接水平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农贸批发市场的规模也是影响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河南脱贫地区大部分农贸市场是由农户、商户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经营,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化的管理,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收益。

(五)关键环节存在短板

在产地物流环节,产品的分类、储存、物流运输和创新设计等方面相对落后,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在干线物流环节,河南一些脱贫地区农产品物流存在价格高和速度慢的短板,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物流路线科学划分程度不够,存在迂回和交叉运输,造成成本增加;二是脱贫地区距离城市干线相对较远,造成物流速度相对较慢。

三、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制约条件分析

(一)河南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脱贫地区受自然条件、劳动技能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其中受到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加工运输能力和农产品营销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尤为明显。从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角度看,河南脱贫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农业生产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自给自足,因此其产业化水平较低,自给性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河南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常常面临参与者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二)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农产品自身特性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易腐的,这对仓储和流通环节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上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一旦仓储和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当农产品上市时,如果短期内没有及时输出,一旦出现供需波动,价格就会发生较大变化,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这使得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比其他供应链更大。

(三)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受整体建设水平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脱贫地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程度较差,一些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建设基本上是空白的,信息传输效率和共享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建立发达的运输网、高效的信息网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四、促进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供应链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市场化的进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发展现代供应链对全社会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现代供应链、接受供应链,积极应对现代供应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河南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农产品贸易有序进行,使农产品市场公平规范,切实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能力

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农民及时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实现按需生产,减少因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河南脱贫地区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高度共享,让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提高市场反应能力,扩大农产品贸易的市场边界。这就需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脱贫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三)提升小农户在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能力

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要想提升小农户的利益,可以从农产品加工企业入手进行改革。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应以合同制的形式与小农户订立最低保护价格,从而保证小农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小农户提交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按合适的比例进行利润返还,从而鼓励小农户后续生产。

(四)大力发展农业核心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高知名度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口碑响亮的产品品牌,可以促进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应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努力培育具有代表性、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脱贫地区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开展区域间合作,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脱贫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

(五)培育和发展小农户参与供应链的经济组织

河南脱贫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规模农民单体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户的小规模生产是脱贫地区主要的特征,因此该矛盾就转变为产销对接矛盾。要想解决该矛盾,需要引导分散的小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参与到农产品供应链中,与农产品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协调合作,一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加小农户的收入,实现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多赢。

(六)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人才建设

针对河南脱贫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应该持续加强教育投入,提高脱贫地区的教育质量。首先是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障乡村优质的基础教育;其次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相关高校开设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最后,要打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结语

河南脱贫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造成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能力,提升小农户在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核心企业,培育和发展小农户参与供应链的经济组织以及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人才建设,这样才能增强农产品供应链对小农户的包容性,发挥增收减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喜才.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及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5):99-106.

[2]袁进霞.河南农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对豫东地区某县的调查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7):56-58.

[3]姚欣玥.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州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与创新[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1,48(05):27-32+36.

[4]茹玉,肖庆文,都静.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4):51-59.

产业链存在问题第8篇

关键词:果蔬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监控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于食品消费需求也经历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营养、健康、安全等高质量食品需求方面转变。然而,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已经引起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等层面的高度重视,均颁布了不同层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政策文件[1]。然而长期以来,陕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存在重粮食、轻果蔬的问题,导致陕西省果蔬质量安全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提出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研究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较强的现实意义。

1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果蔬从其培育到消费者食用的中间环节较多,上游至化肥农药供应商、中间商、运输商[2],下游至超市、其他批发零售商之间环环相扣,其供应链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果蔬质量安全问题。陕西果蔬供应链涉及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管理要想实现质的转变,需要进行果蔬供应链的全程质量控制,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因此提出供应链视角下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控策略研究,以便为陕西政府进一步完善果蔬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提供参考[3]。

1.1监管机构不够健全,职责模糊,管理混乱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由于职能分工,陕西果蔬供应链各环节质量安全监控涉及省农业检验检测中心、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标准化等诸多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虽有分工但依然存在较严重的管理交叉问题,职责权限不够清晰,力量分散,协调困难,因此表现出弊端大于利处的负面效果严重[4]。同时,相关专业机构设置落后等问题致使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始终保持止步,“监控真空”现象时有发生。

1.2果蔬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完善,检测技术支撑不足

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果蔬质量安全检测体系[5]。虽然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但果蔬农产业检验检测由于检测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支撑不足等原因,依然对于产地及消费终端监控力度不够。根据陕西省果业中心委托映潮科技大数据监测,2020年上半年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45.15亿元,同比增长57.03%,排名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第二[6]。由此可见,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的不断渗透,各县市水果(周至猕猴桃、大荔冬枣、临潼石榴等)销售方式从以传统线下销售为主转变为线上销售模式后,销售方式的转变将导致陕西省果蔬供应链生产源头与消费终端安全监控问题更为突出。

1.3果蔬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组织经营导致源头控制把关难度较大

陕西果蔬流通的主要途径为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从事果蔬经营的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主体,其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导致陕西果蔬市场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经营状况,进而使得已有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发挥其组织作用[7],同时也阻碍了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此外,陕西果蔬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存在仅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果蔬绿色品质要求而忽视果蔬质量安全问题。

2供应链视角下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对策及建议

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和系统工程方法来解决的艰巨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考虑和分析[8]。针对陕西果蔬质量安全问题,各监管部门都做出相应对策加以应对。果蔬供应链的各环节在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作用、互相牵制,对其质量安全的监管也因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环环相扣而产生不同的效用。其中,果蔬供应链的各环节连接着果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打造健康、绿色的供应链有利于保障果蔬质量安全[9]。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针对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和流通环节的过程管理两大方面。

2.1生产环节的监管措施

(1)积极建立陕西果蔬生产资料监督机制,加强生产源头控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于果蔬生产过程中所需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等)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农药管理方面,积极推行高毒农药销售建档立卡管理制度。(2)深入推行县-市果蔬市场准入制度。陕西省相关农业部门应在各县市定点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朱雀批发市场、宝鸡市人民街果蔬批发市场等)建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开展市场准入检测工作,将不符合安全质量要求的果蔬拒之于市场之外,把好市场入口关,建立陕西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准入制度[10]。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果蔬供应链中的应用,实现陕西果蔬质量安全可追溯。(3)继续加大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突出抓好限制农药定点经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整顿,对有问题的经营企业严肃处理[11]。另外,继续加强供应链各环节安全生产检查、农药信息监测预警等工作,全面提升农药监管能力和水平,全力保障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2.2流通环节的监管措施

在运输环节,主要监管措施有定点监测,在途检查运输果蔬的质量。但由于目前制度规范尚不健全,果蔬在途检查基本属于空谈[12]。另外,还应积极开展“绿色通道”优惠政策,继续完善果蔬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布局,提高果蔬物流运输效率与配送质量,完善果蔬销售渠道,严把果蔬销售关[13-14]。积极启动发展果蔬运销“绿色通道”渠道,切实加强对果农和销售商的宣传引导,在果蔬种植重点建立运输绿色果蔬配送站,实现销售渠道绿色畅通,同时积极开展冷链物流,保证果蔬质量过关。

3结语

在分析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陕西果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可以采取的对策建议,通过积极启动发展果蔬运销“绿色通道”渠道,实现销售渠道绿色畅通,从而提高陕西省果蔬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静.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4]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5]陈琴.基于鲜活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物流商选择与激励[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6]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陈劲松.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概况[C]//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341-349.

[8]杨天和.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9]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