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艺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4:58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1篇

关键词:闲笔;立体语言;狂欢;语言艺术

新时期文学中,王蒙对语言天生敏感,他喜欢把语言通过任意组合,形成一幅幅耀眼的七彩缤纷的语言图景。王蒙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1]其小说不固守语言的陈旧规范,力求创新,折射出作家个人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模糊性――闲笔的运用

童庆炳先生对于“闲笔”曾这样阐释:“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穿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2]

闲笔造成的小说语言的模糊性,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富有兴致和趣味。王蒙在谈到小说语言时曾说:“小说里边还需要有一种情致。……它表现出来,作为小说的构造,往往成为一种意境。也就是说,把生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色彩、那种美丽、那种节奏,把生活的那种变化、复杂;或者单纯,或者朴素;把生活本身的色彩、调子,再加上作家对它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表现出来,使人看起来觉得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3]通过闲笔营造一种诗意的抒情氛围,进而增添语言的情趣。

王蒙小说语言的模糊性,融进小说的整体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意识流动的痕迹。《风筝飘带》中佳原和素素晚上溜达,爬上一座新建楼宇十四层的一个公共通道,佳原拿起素素的手,素素把自己的脸靠在佳原肩上,她的头发像温暖的黑雨……这时“灯火在闪烁、在摇曳、在转动,组成一行诗。一支古老的德国民歌:有花名勿忘我,开满蓝色花朵。陕北绥德民歌:有心说上几句话,又怕人笑话。怕什么笑话呢?青春比火还热。是鸽铃,是鲜花,是素素和佳原含泪的眼睛。”这一段描写,虽然画面上的物象跳动很大,缺乏逻辑连贯,但不难意会这是恋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升华,被作者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一种高尚的情致,让人沉浸在那种爱的幸福的漩涡中。

作品中密集的“政治化革命化”的话语流,往往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阅读障碍,有喘不过气来之感。为此,他不断地制造“闲笔”,让读者在正常的阅读中能够突然跳出来喘口气想一想,从而制造叙述的阻隔。在“季节系列”的作品中,这样的闲笔很多。《狂欢的季节》的第八章,在写了一个个革命的人与被革命的人之后,突然宕开笔写了被作家铁凝称为《狂欢的季节》里最好的一章的猫与猫氏家族,“这里的猫不是宠物和概念,这里的人和猫的相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柔情、守护、牵挂和肯定。”“它传出的信息密度,将提供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分析。也许,一只猫有可能让我们窥见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在“狂欢”时节的生存景况和心灵地图。”[4]这实际上也是闲笔。

作品中模糊性的语言,体现了作者“针砭时弊,不吐不快”的风格。有人说王蒙的作品“通篇带刺”。他敏锐地观察社会,既着力挖掘生活的真善美,也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如《蝴蝶》中,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以庄周混淆梦境与真实、是与非、实与虚的区别,鞭挞了十年浩劫颠倒阴阳、混沌乾坤;通过张思远的思虑“他是庄生,梦中化作一只蝴蝶幔炕故撬干脆就是一只蝴蝶,只是由于做梦才把自己认作一个人一个庄生呢?”最后,他终于在山村人们中找到自己的“魂”。

王蒙作品中的“闲笔”在描写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同时,大量地运用衬托、渲染的手法。《夜的眼》是写一个被贬逐二十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大城市参加座谈会的人,受一位老首长之托,去寻找一位在本地工作的首长的老战友帮忙办一件事的过程。作者并没有急于交待事情发展和结果,却花费了不少笔墨大肆渲染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使作品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人公陈杲为了寻找战友的住处,在那新建的迷宫似的住宅区中穿行时,四周居民楼里电视机播放足球比赛的喧哗声,荧光屏前观众的欢呼声、喊叫声,“像涨起来的海潮”,而王蒙还嫌不够,推波助澜地再添上“另外,有的窗口里传出锤子敲打门板的声音,剁菜的声音和孩子间的吵闹和大人们威胁的声音,”各种不同音响的交织,简直像一曲气氛热烈而又和谐的多重奏的交响乐,读着这样的段落,我们不会责怪作者使用障眼法,巧施迷雾,转移了读者对情节的追踪的视线。显然,作者并不只是告诉读者故事的结果,而是通过对这一过程所见所闻的描写,把真实的生活横断面图像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立体语言风格

所谓立体语言“就是一种综合或交替地运用多种语汇、修辞术和文体形态,使其新奇组织,以便多方面的描写事物的错综复杂变化和联系及其深长余味,并造成语言狂欢的语言形态。”[5]在王蒙的小说中,立体语言表现为多种精英话语的共存、杂存或相互转化的形式,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文学语言形象的新面貌。

综合使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体现了他多姿多彩的小说语言风貌。

比喻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强化了小说语言艺术表达的力度和效果。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或状其声容、或摹其神态、或褒扬美好、或鞭斥丑恶往往会起到点平为奇、划入为出的作用。王蒙新时期创作的二百多万字中短篇小说中用了近一千二百个比喻句。大量地使用比喻句,形成了自己语言表达的鲜明特色,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

排比中杂糅进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色彩斑斓。一是排比中糅进比喻。王蒙小说善于把排比与比喻组合起来,构建出一种引人注目的博喻形式。如《鹰谷》中:“四周的山峰如帽,如剑,如馒头,如拐杖,如佛手,……石头如虎,如象,如猿,如炮弹,如瓶,如相扑,相亲,……”一连串的“如……”式博喻,把千姿百态的山峰,奇形怪状的石头详尽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而且语言结构丝毫不显呆板,由单音节到双音节、多音节,行文富于变化,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种节奏强烈、旋律优美的景观,显示出创作主体敢于用词,善于用词的艺术功力。二是排比中糅进反复、对比、对偶,排比中套排比。排比形式中除了糅进比喻以外,还糅入其他许多修辞手法。如《如歌的行板》中:“这是一个发现世界与发现自己的年岁!这是一个在迅跑当中忽而向世界投去了热情的一瞥的年岁!这是一个一下子把所有的爱,所有的情,所有的诗,所有的歌,”大排比中套着小排比,形成一种“套曲式”的语言,充分显示出一种浑然天成和创作主体娴熟的建构语言的功力,给读者以美的愉悦。三是排比语言不仅在形式上有全新的创造,而且在内容上也不同于传统排比。如《湖光》中有这样一段:“人类正是因为有生老病死,有火葬场和产科病房,有养老院和托儿所,有追悼会和婚礼……有春夏秋冬,冬之后又是春,……才有了令人爱恋的生活。”这段排比中的每一个意向相隔甚远,几乎是毫不相干的,但作者却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他们置放在同一个语言层面上排比,这种排比语言的美学意义已经超越了特定的字面意思,带有普遍性的深刻意蕴。

小说叙述话语形式的随意性、多样化,拟骚体反讽语言的创造,进一步印证了他小说语言的立体化特征。

大量使用句号、无引号引语、无标点长句和密集的词汇并置,这一语言特点在中篇小说《蝴蝶》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您的工作本来就比我的重要一百倍,一千倍。不服是不行的。我拥护您和您的同僚们。您们是国家的精华和希望。您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我相信您们会夺回来。我祝您们成功。我愿意和您们拉起手来。但是我不能去。”作者以快捷的语速,生动地传达了秋文坚决拒绝了张思远邀请她回北京的态度及其果断鲜明的个性。这里也使用了句号繁多的句和无引号引语,言简意赅地表现丰富复杂的内涵及意义。

小说中句式的随意,长句、短句、独词句,因形因神制宜,以求得口Z式的“随意”、多样化,不顾书面语的形式整饬感;有时以词代句,像珍珠落盘,如《夜的眼》以及《相见时难》的开头等;有时短句相叠,似山溪跳跃,如《风筝飘带》、《春之声》、《夏之波》等;有时则长句淤滞而进,宛若长河流淌,繁杂而凝重。王蒙小说句式不拘一格,但总体上以长句为主。他的长句在语法上并不复杂,其中多是由并列的句子或同位成分构成,而较少由层次不同的句子组成。这在“杂色”时代已较为明显,到“季节”系列时更为突出。随意性、多样化也表现在混淆语态上,王蒙在小说中突破了人物和身份限制,把文与野、雅与俗交织在一起。叙事中对语态的精心选择,对话语主体的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叙事中传达“人生的某种经历和体验”。

“骚体”是古代文人墨客反映政治哀怨情绪的抒情文体,具有浓郁的政治悲剧意味,在古典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如屈原的《离骚》。王蒙通过拟以骚体为主的多种古典修辞方法,形成了一种既有悲剧成份又有喜剧因素的新文体,称之为“拟骚体”。在拟骚体的小说中,立体语言呈现出新的拟骚体反讽形态。即由于独而新奇的话语组织,读者既能感受到冷峻、清醒的反讽,又能体会到浓烈的政治性哀怨――“骚绪”,骚绪与反讽相互交织。

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作为骚体小说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文本,其语言艺术特征首先表现为杂语喧哗和语言上的狂欢。

第一、词组与短语的排比与重复。《狂欢的季节》中这样写到:“离开了党的认可,离开了与党一条心的清明与实在,他就是吃喝拉撒与老婆睡觉也吃不踏实喝不踏实拉不踏实撒不踏实睡不踏实呀!”在这句话中,连用吃喝拉撒睡五个“不踏实”的话语排比,把语气推倒了极致。下面这段话,是钱文在边疆的小报上看到刘小玲死讯时的一段精彩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一连串政治咒语、套语与熟语的套用。……报道的内容则是一连串政治咒语套语熟语:反动本能,蛇蝎心肠,刻骨仇恨,丧心病狂,处心积虑,野心仔狼,白骨成精,恶毒攻党,……”这么一长串的政治套语、咒语与熟语的排列竞达70个之多,且隔句押韵,把语言的狂欢推倒极点,最能体现出骚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二、句子的排列与顶真、回文形式的运用。下面这段话是《狂欢的季节》中写钱文同生活二十多年的北京告别西行的情景:“于是在这样的雄健而又神情,甘甜而又凄美的的声响中,钱文与北京的每一条街每一个早点铺每一株槐树告别,与每一座交通警岗亭告别,与每条马路边的泄雨水沟、每个胡同拐弯处的高悬在电线杆子上的路灯、与从1路到32(即后来的332)路公共汽车连同这一路车的态度不好的与还好的售票员与司机告别,与熟悉的悦耳的自豪和毫无摩擦力的口音告别,与他的二十余年的对于这座城市的无数微小的记忆告别。”这一组排比句,充满抒彩,把钱文告别北京时惆怅与无奈留恋的情绪宣泄无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排比,而《失态的季节》中的这段排比,是富于变化的回环重复。“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认罪,认罪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改造的主要标准是认罪,认罪的主要标志是改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不改造就不能认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罪,认罪是改造的前提,改造是认罪的条件。”这段排比中,把修辞学中的顶真格加以灵活运用,围绕认罪与改造两个中心词反复回环重复、对偶排比,把一群在“反右”中被错划成“分子”的知识分子发配乡间改造的落魄与无奈的情绪写得淋漓尽致,既抒发了作者的愤懑,又表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荒诞性。

第三、排比、对偶与反讽的杂糅。“季节系列”小说中的“语言的狂欢”,更进一步地表现是把一长串的排比、对偶与反讽的杂糅,把骚体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且看《狂欢的季节》里这么一段话:“许多善良的中国百姓议论:贴大字报的时候不跳出来,工作组一道也要跳出来;工作组掌权时不跳出来,工作组挨批评时也要跳出来;这派占优势时一部分妖怪要跳出来,另一派占优势时另一部分魔鬼也要跳出来,两派都得死去活来使更有更多的鬼魅要跳出来……”这一组排比句里,不仅句子的节奏几度变化,形成一种鲜明的节奏感,而且带有很强的反讽意味,把某些领导自我陶醉于“形势大好”的情景写得多么淋漓尽致!

总之,就小说语言而言,尽管王蒙的小说有着上述众多的优点和特色,但同样有着不可弥补的遗憾,如语言的过分跳跃性而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困难,有些语言简直是玩的文字游戏。有时由于过于追求语言的新颖、别致,难免在力求创新翻变、标新立异的同时,落入另一种艺术陷阱而不自觉。

注释:

[1]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3]王蒙:《关于短篇小说的创作》,《王蒙文集》第七卷,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148页.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2篇

摘要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因其作品独特的语言艺术而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对其小说《贪婪》中诡谲灵异的语言进行分析,以探究象征、隐喻、嘲讽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这部小说所赋予的深刻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

关键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贪婪》 语言 意象 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少数被称作德语‘散文语言大师’的现代德语作家。她的语言强劲凌厉,会产生一种很形象的‘语言雪崩’现象。阅读她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数不清的话语形式,如引用语,他人文本,虚构词汇,关联按语,自我议论,自我评论,自我改正,语词蒙太奇,突如其来地扯开,天外飞来的枝蔓,等等,组成了一种很难卒读但是高度刺激的文本意识流。”

耶利内克的长篇小说《贪婪》(Gier)出版于2000年。在捧读《贪婪》这部作品时,读者不难领略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作者创作风格的独特,感受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痛心,以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失望。在耶利内克以前小说中所关注的大部分主题,在该作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耶利内克小说《贪婪》中诡谲灵异语言的分析,来真正领会作者所赋予《贪婪》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

一 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充满智慧的叙述策略。小说叙述的隐喻化倾向实际上是对写实叙述风貌的扭曲,这就要求叙述语言也相应变形。事实上,《贪婪》小说的标题就是耶利内克采用隐喻叙述策略的最佳例证,即“题旨隐喻”。在这部小说中,耶利内克成功突破了语言意义固定的局限性,令有限的语言蕴藉无限阐发的可能,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积极的创造与再创造。

“Obwohl sie alle die Gabi zumindest vom Sehen gut kennen,sie ist ja hier aufgewachsen,kommt sie ihnen auf dem Foto fremd vor.[…]Eine vollkommen andre Seite zeigt sich hier,die man im Leben nicht bemerkt hat.Andrerseits ist ihnen so ein Aussehen aus den Zeitschriften[…]vollig vertraut,und auch da?茁 die Gabi mehr aus- als angezogen ist auf dem Foto,kommt ihnen normal vor,seit sie die Mattscheibe haben,also seit Jahrzehnten schon.

“尽管他们全都从相貌上很熟悉佳比,因为她就是在这儿长大的,但他们还是觉得,她在照片上显得生疏。……这里显示出了一个人们在生活中没注意到的完全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已经从杂志上完全熟悉了这样一种相貌。……至于佳比在照片上几乎没穿什么衣服,他们倒觉得很正常,自从他们有了电视荧屏以后,总之,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了。”

同汉语相比较,德语的词序相对来说要更为灵活、自由。德语词汇具有词形变化的特性。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主要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序只起辅助作用,因此德语词序就不如汉语那样固定。在这段文字中,耶利内克并没有墨守成法、因循蹈矩,而是尽情地玩弄着文字游戏。这些都是耶利内克在打破传统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也势必加大了读者在阅读理解方面的难度。“文体上特别有意义的是,习惯的词汇组合发生了变异;或者是通过同义词、不常用的变异,或者通过新的、想象不到的、陌生的组合。”

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针砭社会时弊、反映世态人情的词语,但其中却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日益淡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疏远。即使表面上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甚至最亲近的人,也并不一定就真正相互了解。虽然电视、期刊是当下最流行的大众传媒工具,但媒体又往往受特定阶级的操纵,而广大民众则无法避免地在思想与日常生活中深受它们的影响。毫无疑问,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在普遍地商业化,对利润的追求促使它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应当承认,图像文化对人们的视知觉的冲击力(轻松感官、愉悦感官)是无法否定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也为了满足男性的感官刺激,女性只能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女性的身体也被不断地进行商业化渲染。

二 意象

与其早期小说的主题与叙述方式都比较直接不同,耶利内克在《贪婪》中成功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如照片、网、湖与山都是小说中重要的意象。以下是对这几个重要意象所进行的尝试性分析。

1 照片

在《贪婪》中多次出现的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的照片与佳比的照片并非常人眼中的普通之物。事实上,“照片”在小说中具有多重意象,是该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助于揭示主题的意象。该意象蕴涵丰富的象征意味,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和道德取向的主要媒介。为了理解这部小说的精髓,领略其象征主义的特色,就必须对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的照片与佳比的照片进行解读,并阐明它们与文中几位主人公之间的象征意义。

《贪婪》是以警官库尔特・雅尼什看父亲的照片开篇的。照片中的“父亲”象征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力量。在小说中,库尔特・雅尼什既扮演了父亲(恩斯特・雅尼什)的角色,也扮演了儿子的角色。同样,恩斯特・雅尼什也拥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库尔特・雅尼什的儿子,又是帕特里克的父亲。

“看哪:爷爷还在照片上行礼呢,他再也不可能从照片中走出来……仿佛爷爷那时候就知道他会被复制一样。……一个顺从的仆人的专注的眼神,装得那么甜蜜,那么漂亮!”

“儿子”代表了对传统的继承,是“父亲”的延续。库尔特认为当警察就等于成为了一切的保护神,所以他常常将自己当作万物的创造者――上帝,是女人的主宰。在现代西方社会,“父亲”是权力文化的象征,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代表了传统势力和旧时代的力量,他们是传统文化的象征。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信奉传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也逐渐削弱。小说作者耶利内克对作为“父亲”的上帝所持的态度就是嘲讽的:

“上帝得到的是我们的罪行,有这些他就应该满足了……对那些孜孜不倦地用肉填满自己房子的人,教堂怎么不闻不问呢?教堂不在乎是否有人前来,它的大门几乎永远紧紧关闭着,只除了做弥撒的时候。那时,圣洁的神职人员在简陋阴暗的小屋里,无精打采地应付着差事。”

这种调侃叙述方式的采用,或许正是因为耶利内克希望能在这种调侃氛围中寻求一种宣泄的快感。在她看来,传统父权思想在现实中之所以仍然拥有强大的权势和难于根除的影响,并且仍然主宰着成长中的年轻一代,不肯退出舞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地将它作为一种宗教来信仰。但这种信仰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也无法给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带去福音。

《贪婪》的开篇部分实质上是为故事主体所做的铺垫。而文中佳比的照片则标示着她有着与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相似的结局,即死亡。

“很多人喜欢转变。而永恒,人人都相信一张照片可能永恒,然而,它是很容易被烧坏的。其实人也一样!”

“纸上是佳比的相貌,是复印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是无法回避的。……生活就是犯罪的历史”。

作为库尔特的地下情人之一,佳比不过是县城一家建筑公司的年仅16岁的销售学徒。库尔特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不惜杀人以达到目的,而佳比则无形中成了一场争夺战中的牺牲品。作者借此揭示了女性的悲剧命运。为此,耶利内克在文中也警示女性读者:

“我要紧急地奉劝您,千万别迈出佳比不得不迈出的通向未知之地这一步。”

另外,小说中的警官库尔特・雅尼什这一形象还有着海德尔的影子:

“这个天真的姑娘就像一个不容忽视的政党,嗓门放得要多高有多高,一窝蜂地声援海德尔先生,还要放音乐。”

佳比的下场也昭示着奥地利自由党前主席、极右派政治家约尔格・海德尔党徒的命运。

库尔特不仅仅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耶利内克更是用其影射了整个统治阶级。在父权社会中,异化了的男女关系,象征的是异化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整个社会被异化了的权力机构所控制,物统治着人,主宰着人的命运。

2 其它意象

“湖”与“山”是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它们都是自然界的无生命物质。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利益,人类对它们肆意破坏。湖成了垃圾的聚集处,以至于连佳比的尸体也被抛入其中。作者认为佳比的死就像山失去了一角,“佳比不见了,就像山的一部分,像山的一角”。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文本中的“湖”与“山”被赋予了双重意象。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将势必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而人类也将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乐园。自然与女性的联系,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生态女性主义把妇女的解放事业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并把妇女追求平等和推翻一切压迫和剥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妇女和社会发展、人类命运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小说中,耶利内克自觉地将对妇女的压迫与人对自然的压迫相联系,把对自然的污染、掠夺以及破坏与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相提并论。

“网”也是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的另一个意象:

“现在,他这只船已经停下了,他发现了目标。桨收起来了,锚放下去了,网:撒出去了。”

“而这个原因,我只能说,我就像一个钓鱼的人,鱼钓上的鱼马上就要滑下去了,就要逃走了,这时候必须赶快拿起抄网来,那么我就用抄网把这个原因捞起来吧。”

众所周知,网是捕鱼的工具。而在小说中,网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捕鱼工具,网还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即它也是男性捕猎女性的工具。网成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微妙关系的一个符号,它象征着男性与女性之间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另外,文本中多次出现了“Grund”一词。德文中的“Grund”既有“动机、原因、理由”之意,也有“土地”之意。这是耶利内克玩弄的又一个文字游戏。“用抄网把这个原因捞起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对女性的捕获即意味着对房产的占有。

三 结语

在写作的过程中,耶利内克常常随性而至,信手而为。在写作中,她并不特别注重内容,却常常在语言文字上颇具匠心。她在小说中对帕特诺神父、自由党经济发言人罗森施廷格尔、约尔格・海德尔等人,要么指桑骂槐,要么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小说中,耶利内克还以一种戏谑调侃的口吻频频嘲讽了库尔特・雅尼什和他的儿子恩斯特・雅尼什。库尔特善于不断骗取房产,文中将他说成是“‘捞房公司’的大老板”,将雅尼什父子致力于获得房产称作是一项“女人事业”,将杀人犯视作“珍稀动物”,都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的讽刺。“珍稀动物”与杀人犯实在是一个矛盾的搭配,但在矛盾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贪婪》中象征、隐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小说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也留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注:本文系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WGW0901)。

参考文献:

[1] 钱定平:《“钢琴教师”耶利内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Elfriede Jelinek.Gier:EinUnterhaltungsroman[M].Reinbek:Rowohlt,2000.

[3]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杜新华、吴裕康译:《贪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逵六:《文体学知识(四十五):作为文体手段的词汇组合》,《德语学习》,1999年第6期。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3篇

一、关于老舍和其文学作品的概述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地道的北京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老舍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八旗士兵,死于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乱中,当时老舍还不到3岁,母亲靠给人干活维持生计,因此老舍从小就饱尝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老舍在14岁那年作为公费生被送到北京师范学校读书,并以后一直在中小学任教。1924年,老舍先生前往伦敦的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的课程,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从1926年到1929年,老舍先生相继发表了三部以市民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这三部小说表现了老舍先生通俗、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1930年老舍先生回到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后,又接连发表了《猫城记》《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离婚》等长篇小说。在抗战时期,主持全国文艺工作的老舍先生为了动员群众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开始了自己的剧本创作和鼓书词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历程,显示了老舍先生的多才多艺。抗战后期,老舍先生完成了《火葬》(长篇小说)和《惶恐》《偷生》(《四世同堂》的前二部)的创作。在1946年进行访美讲学的过程中,老舍先生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的第三部)的创作,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应总理的邀请,老舍先生担任全国文联主席,用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文学创作的工作之中,创作了《茶馆》和《龙须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二、北京文化在老舍文学语言创作中的体现

老舍先生自幼被北京的市民文化所熏陶,自然而然地对这种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老舍先生在人生的逆境中用一个平民的心态和眼光对这种特殊的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北京文化所赋予老舍先生的是宽容,不是敷衍;是朴素,不是鄙俗。和同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家对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愤怒态度不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北京文化所赋予的老舍先生的性格特征。因为老舍先生一直抱着同情的态度,所以在小说中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地嘲讽,这就形成了老舍独特的语言幽默。老舍先生的作品注重用文化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用北京文化来分隔他的市民世界,通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手法来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完成自己对北京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北京文化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温床,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生活又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中的人文特色,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当提起北京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

三、老舍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舍先生被尊称为语言艺术的大师。老舍先生的小说作品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集文学性与通俗性于一身,语言朴实但不粗俗,语言精细讲究但不雕琢,雅而不俗,朴实清新而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特的文学艺术手笔。老舍先生这种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的白话文语言,又使他的小说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和意义的白话文学作品。对于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我们应该从以下的四个重要方面入手:

(一)通俗清新而不失淡雅

老舍先生在北京方言口语的基础之上,广泛地吸收了古典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和外国文学艺术的营养,用平常人可以听得懂、说得出来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文学作品也显得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同时又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淡雅,不疏于肤浅,雅俗共赏。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通过电脑统计,全文只用了2411个汉字,即便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也可以明白小说的意思。在这部小说里,一个冷僻的字眼儿都没有出现,就连“时”这样常见的词语,老舍先生也在文中写成了“时候”或者是“那阵子”,如果只用了“时”一个字,就会显得文绉绉,不符合平常口语的表达习惯。到了晚年,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老练、纯净,他的文学作品《正红旗下》中的语言表达和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字字珠玑,代表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通俗、淡雅,这是因为他长期坚持使用北京口语和俗语创作,老舍先生对大白话是极为依赖的。在小说《骆驼祥子》中,从小说的语言叙事,人物的语言塑造到肖像特征、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等用的都是北京口语语言,作者的叙述和内心世界做到了水融,让读者阅读后会感觉到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也是作者的具体描述,真正切实做到了将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之中。老舍先生这种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学语言特征,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叙事者的提示和帮助,可以移位自己那真实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小说中的语言,老舍先生一般都采用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色彩极为鲜明,同时短小的句子和变换灵活的句子既生动传神,又贴近生活。

(二)小说中选词个性,同时用词简洁、准确

文学语言巧妙使用还可以通过词语选择和准确表达体现出来。一个简单词语的生动形象的运用就可以揭示出一个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骆驼祥子》中的“他们拉车的那姿势,讨价还价的随机应变,赶路时的抄近绕远,都可以使他们回忆起那光荣的曾经,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后背”。这句子中的“扇着”一词用得生动传神,形象地刻画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三)小说情景交融,带有一定的节奏感

小说中的语言除去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独白之外,剩余的都是大量的口语,或者是描述景物,或者是对人物事件进行讲述,有的是作者对于人物事件的感慨和评价。老舍小说中的叙述性的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样,描写生动活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鲜明,把思想情感融入到自己描写的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地把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老舍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在于可以将思想情感融入到语言叙事之中。作家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起伏都可以通过小说中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它就像正在弦上弹奏的音符,特别有节奏和艺术的张力,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产生共鸣,引领读者更加微妙地走进作家建构的那个艺术的殿堂之中。老舍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强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使得语言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语言绘声绘色,色彩鲜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同时又是色彩鲜明,生动悦耳的。老舍先生曾说:“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和感情的主要体现形式,把人物说话时的精神状态形象地传达出来,并且给语言以音乐的美感和色彩的鲜明,这样才会更加生动活泼。”

老舍先生用地道的北方口语丰富了文学语言的宝库。老舍先生不愧为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用人们熟知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创作,文学小说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的腔调,通俗、朴实、生动、淡雅,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生动形象,雅俗共赏。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描述,都显得那么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却又看不出丝毫的雕刻的痕迹,这对于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

四、结语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小说故事情节的构造上,更在其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上。老舍先生摒弃了二三十年代“新文艺腔”俄文流,在自己的小说文学创作中独刮北京味儿和幽默风以及在以北京话的基础上形成凝练、俗白和纯净的语言特色,在现代作家中还是独树一帜。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独显“京剧小说”的味道,语言艺术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白、俗、俏、深”。老舍先生对于现当代白话文语言发展和创造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老舍小说创作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个性化和民族化双重追求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 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A].老舍全集(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老舍.戏剧语言[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4] 老舍.微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

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他们扮演的角色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在智商和情商的发育上都还不成熟,小学生既希望班主任能像父母一样让他们依赖,同时也希望班主任能在课堂上给他们传授知识,在课下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来对班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小学班主任语言艺术的特点

1.言之有物的特征

言之有物,顾名思义,就是指班主任在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必须立足于生活实际,以事实为依据,让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明白班主任所讲的道理。只有坚持言之有物的原则,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向学生讲解知识和道理,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明白,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标,言之有物的语言艺术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学生增强对班主任的信服度,让小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能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小学生对课堂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言之有理的特征

言之有理也是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字面意思来看,言之有理指的就是说话内容应当具有理论依据,符合情理。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到言之有理就是指在对小学生讲述事件或者道理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语言的前后逻辑,确保整个事件或者道理的前后部分不会出现矛盾,而且在讲述道理的过程中应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所讲内容。此外,班主任应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让学生在理性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的效果,并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3.言之有别的特征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其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多元化上,同时也表现在语言艺术特征的多元化上,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的语言艺术除了必须具备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的特征之外,还必须具备言之有别的特征。“言之有别”指的就是班主任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当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差异性的语言进行讲解。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身心特点都有所差异,若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来进行班级管理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班主任所讲的内容,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质量,最终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运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但是由于受智商和情商的限制,往往不容易在与班主任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养成主动发问和回答问题的习惯。在实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若发现学生中的不良现象,不应当直接采取否定和批评的方式,而应当设计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在与班主任的对话中积极反思,并主动对谈话内容提出质疑,从而提高谈话效果,小学生能在积极参与、提问和推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应注重语言的感彩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些需要正面宣传的教育内容或者重要的道德观念,班主任在教育语言上应当注重其感彩,感彩越强烈,越能表现自身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道理时,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必须强化感彩,采取“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来表现自身的态度和立场。在这种生动的讲解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跟着班主任的叙述而转移,从而牵动所有学生的神经,达到良好的德育目标。

3.讲话内容应富有故事性

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所以教师在与小学生进行谈话的时候应当注重语言的深度,尽量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避免使用太过形象化的语言,这就给班主任的讲话带来了困难,因为有些情节的讲述必须采用形象化的语言才能达到效果。要解决这一难题,班主任可采用故事性的语言来讲述。比如,在教育学生不能乱扔垃圾的时候,可将学生看到垃圾却不捡的真实故事编成一则童话故事,取名为“小纸团的故事”,把人们对小纸团的态度穿插在故事中,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对事件的理解,让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参考文献: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5篇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被文学作品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性格特征等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从而使读者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作者都是通过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而这些场景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些简单的语言描写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当中,作者对墙上的那一个斑点做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产生意识上的幻觉和遐想。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读者准确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二、外国文学的情感语言到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堆砌,其还需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投入特殊的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真正的内涵价值,这也是语言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能够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感染,因为这些作品都寄托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传递着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状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这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是生存呢,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时,也是对对人性的拷问,对哈姆雷特当时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当读到这段独白时,读者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情感语言描绘得如此细致,也是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外国文学语言描写形象

形象的语言艺术特色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为清晰,让读者能够从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外国文学中,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也是其语言艺术运用的主要特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完全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性与语言艺术的生动性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动性通常是文学作品在描绘的过程中十分具体,使读者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而形象性则是从感知上让读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文学理解的层次更高。与语言生动相比,文学语言的形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和表象性这两个特征。在抽象性特征中,形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虚构出来的形象;而在表象性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都是作者和读者在作品中形成的一个固有形象。这两个特点看似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但这都符合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例如:在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这部小说中,对于小说主人公小姑娘的形象,读者和作者都会认为这就是杜拉斯本人,小说也像是一部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把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具象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6篇

政工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世界观去引导人、鼓舞人、启发人,持续提高人们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使人们以认真的态度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政工干部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政工工作目标是否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本职工作的完成程度。政工干部通过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建立干群互信的平台,实现彼此的交流,从而达到人和人之间的默契和统一。故语言艺术是政工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联系群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载体,是组织和教育群众的有效工具,更是宣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途径。

二、语言艺术对提高政工工作影响力的意义

语言艺术对政工工作的影响力体现在政工干部组织领导行为的实施、处理干群关系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政工干部通过语言艺术,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获取群体成员对其心甘情愿地追随。政工干部在对某一群体进行引导时,面临的干群环境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都有不可预知的一面,身份各异、教育文化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动态变化,而语言艺术具有心灵的穿透力,可以化解尖锐的问题。所以政工干部的影响力是一种语言艺术贯穿的过程。语言艺术的修养越高,处理问题的方法越多,影响力也就越深远,人们也就越情愿而非无奈地,热情地而非勉强地接受其领导组织,以及传播的方针政策等。政工干部工作的重心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语言艺术处理这种关系,有利于化解矛盾、问题、尴尬、疑惑等,进而对干群的行为进行有目的地引导、指挥和协调,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思想工作具有灵活性,语言艺术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外延,其艺术性可以迁移为应变的能力,运用者通过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而获得预期的谈话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政工干部是党的工作的执行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避免假、大、空的套话。我们在运用语言时,会因不同的地点、场合、人员状况,而随机应变,不可机械片面地理解为说真话就是直言不讳,这样有时不仅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有掩耳盗铃的错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实话换一种方式说出来,以期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话巧说,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夸赞警示法

看到并抓住人们的优点,有意地肯定表扬其长处,增强其成就感和兴趣性。对于敏感心理较重的人,在工作中哪怕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政工干部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其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适宜的夸奖,以促进其建立自信心;而对于自傲的人,适当适时地给予语言的警示提醒,也有助于帮助他们正视自己,认识不足。

2.铺衬减压法

语言艺术就是在娓娓道来中让听者不经意间步入主题,这样有利于那些性格急躁、承压差的人,缓解进入谈话主题之前的紧张。所以良好的语言引导,有利于缓解谈话者的紧张心理,从而说出心里话,告知事实真相。

3.就事暗示迂回法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政工干部在面对问题不得不说时,要针对谈话者的性格特点,选择一种暗示或者迂回的方法将谈话过程进行包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解,这就是语言艺术中说的“道破不说破”,因为尖锐的问题当众得留那层“窗户纸”,私底下做到你知我知,心照不宣,让其自省。

四、政工干部加强语言素养的几点建议

有时领导者在与人沟通时,会不自觉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对下的说话方式,无意间流露出“自我中心主义”,虽然这是出于真心帮助他人或者与别人真诚交流,但这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听者处于不愉悦的交谈过程中,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工干部如何迅速把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在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强素质,勤学习,提高语言艺术

每一位成功的政工干部都应该重视和加强语言艺术的学习和修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要素,活学活用精妙的语言艺术,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统揽全局的能力。当前,大多数政工干部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素养,掌握新的、先进的交流工具,比如网络交流中的媒体语言。这种网络语言艺术诙谐,与时俱进,在沟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工干部应紧跟时代步伐,勤练内功,强化素质。

2.重品德修养,提升政工干部的思想素质

道德品质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说服力。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焦裕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别人不去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去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政工干部要树立高尚的品德,对党忠诚,客观而公正,不忘为民服务、立党为公的宗旨,修炼崇高的人格,使之转化成非权力影响力。重品德修养,就是巩固语言艺术的立身之本,“德”为先,“行”相伴。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语言艺术才能有立地之根、固本之源,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3.以人为本,促进干群间的互信

以人为本的语言环境,彼此间的互相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开始。政工干部在与平级、下属、群众沟通时,尊重主要体现在平等对话上。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自以为是,以权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一定要让事实去说话。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错误或者有失偏颇时,要敢于面对,敢于承认。要有虚心听人讲话和接受正确意见的胸襟与度量,这样的干群关系才是以人为本、促进信任的和谐关系。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管理语言艺术

1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特点

1.1言之有理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注重言之有理的特点,也就是说班主任的每句话都要讲道理。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讲道理的时候,要良好的掌握语言在表述中的逻辑关系,更好地将事情经过或者道理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讲述出来;除了注重描述事件和讲述道理的条理外,还有注意观察小学生的情绪,保证班主任和小学生双方都在理性和平静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并思考问题。班主任和小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更好地发挥管理语言艺术言之有理特点的前提。1.2言之有别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言之有别是指在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性格学生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各有区别,班主任应该更深入的对每个学生的性格进行了解,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沟通。这种言之有别的管理语言艺术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完成班级管理工作。1.3言之有物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求班主任结合事实说话,给学生们阐述各种道理。这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说理更为清晰且直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道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2小学班主任锤炼管理语言艺术的要点

2.1管理时要思路清晰:管理语言的艺术主要源于思路清晰,从而能够在对话当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思想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种机智的语言对话比说服教育效果好很多。说服教育中,孩子是在被动接受大量信息,巧妙的语言管理是激活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绪。这种管理方式,切实将“教师主体学生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例如,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在管理行为之前,先要给学生提示语。例如,“听懂话,做对事”就是一句很好的提示语。在组织学生排队出操时,就可以这样说“听懂话,做对事。放下笔,站两排。”语言表达生活化,多使用词语,便于记忆。对于没有听懂话,或者故意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离群的小鸡,会被大花猫抓走,快快站到这里来。”这样的表达幽默有趣,并且学生会顺着教师手指的方向乖乖站好。管理不是摆架子,管理是让被管理者服从管理,按照管理者的计划行事。所以,管理的效果说明了管理质量的优劣。2.2管理时要兼顾学生心理: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教师时刻呵护。在对班级纪律进行管理时,对于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既要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的严重性,又要避免苛责和严厉的批评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例如,很多小朋友上课接话,打断了教师讲课的秩序。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下课讨论。”这样让接话的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认可他的想法的,即便是纯心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被教师的赏识所感化,从而在课堂上乖乖听话。这种管理语言饱含赏识教育,会变成管理的剂,减少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摩擦。2.3管理时要就事论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一般是由女教师担任的,女性的思维是扇形的,即有一个点可以联系到诸多方面,最后把一件事扩散开来。小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是单线条的,并且小学生一下子处理不了大量的信息。在班级管理中,对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班主任在管理时常常会联想起学生之前的错误,从而非常不高兴,容易找学生“算总账”。为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首先管好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随意扩散事情,要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否则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处理问题缺乏调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信服度。2.4管理时要迁移学生注意力: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听话,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事。小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该做的事情上去。所以,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语言表达要注意技巧,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矫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正事上。如果先告诉学生该做什么,然后在喋喋不休地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2.5管理时要换位思考: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但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非常强的。很多时候小学生会用撒娇的方式来让对方妥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小学低龄年级。对此,教师一方面要疏导学生,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用赖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学生撒娇的方式来回答其问题,这样的结果会让学生感觉很滑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例如,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学生不想自己背书包,学生的爸爸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这时候,学生这样撒娇说:“不,爸爸这次你帮我背。”学生爸爸显得无可奈何,这是教师模仿孩子的口气说:“不,这次必须得宝宝自己背”。这个时候,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笑了。教师还顺势将书包给孩子背上,用手指轻轻点了学生的小鼻子。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很快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给学生上“尊老爱幼”的一课,也免去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无可奈何的尴尬,可谓一举多得。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班主任锤炼管理语言艺术,其主要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仅仅学会辞藻的堆砌是不够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了解小朋友说话的语言特点。班主任和小孩子的交流中要有语言和思想的交锋,这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所以,班主任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与孩子沟通,也是锤炼语言艺术的良好方法。总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语言艺术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搬管理类书籍的既定方法。

参考文献

[1]探析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柳晓燕.考试周刊.2016(57)

小说的语言艺术第8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内容的具体特点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切实履行身为班主任的职责。而管理语言艺术拥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抓准具体特点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实际作用。根据笔者总结,其具体特点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以理服人。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身为人民教师,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理为根基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语言艺术方面应当确保在任何时候做到言之有理。在面对学生犯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良好的表述逻辑将道理讲明,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不当的问题。其次,要注意在表述的过程中,所用语句应当平和,避免出现添油加醋,嘲讽意味等。只有陈述平和,讲述有理,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发挥语言艺术的价值。第二,语言表述有依据。仅仅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并不足以完全发挥语言艺术的特点,达到良好的目的。小学班主任还应当做到言之有据,通过事实说话。在听取学生对事情的解释后,应首先对事情的道理进行讲明,再配合现实中的其他例子讲解道理,才能更为直观和有效地表达清楚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听进去道理,并能明白道理。第三,根据个体不同进行灵活变化。语言艺术不是死公式,是完全灵活易变的一种完善沟通交流的方式。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重视使用语言艺术,还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语言变化。如针对较为外向的学生,相对来说沟通情况会简单一些,仅需要将问题说明,使其明白错误。但较为内向的学生,在使用语言艺术沟通的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的开导,要确保了解事情真相,且避免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发挥语言艺术灵活变化的特点,优化小学班主任的执教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应用方式

1.做好沟通技巧的创新工作

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在沟通中班主任才是主动者,并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班主任在M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身为中心,虽然认识到了教育管理活动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来说,沟通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之一,不论沟通双方在知识以及地位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但是两者都是平等的,所以要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平等性。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从自身的学术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入手,认识到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地理解与尊重学生,坚持与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找出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赏识也是实现有效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这里所说的赏识其实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对好学生进行赏识,而是要借助赏识让学生变得更好。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就要做好调查与分析工作,避免直接批评教育学生,而是要确保自身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信心,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实际中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善于观察学生,适当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用情打动学生

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层面出发,同时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实际中班主任就可以与学生成为朋友,借助情感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证可以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如对于一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劝导的过程中就要保证自身语言的准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同时还要适当地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班主任就要确保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可以接受班主任的管理。

4.借助道理引导学生

不论是对于哪一件事,其发生与发展都是有道理的,所以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理”上出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入手,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效果。因此,在实际中班主任就要确保自身说话方式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如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保证所使用的语言与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从学校中的规章制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模式,以此实现以理服人。只有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管理中感受到班主任的情感与存在,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班主任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认识到管理语言的艺术性,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