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研究与实践

教育研究与实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2:06

教育研究与实践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1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验的推进,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全新的教材,有一些教师出现了迷茫、困惑、苦恼的现象。许多教师找不着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熟悉课程标准,深入了解现行教育后,发现主要原因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教学思想如何转变成教学行为不行,技术动作中如何教与学不明白等等。

一、新理念下个性化教学的提出对传统体育教学思考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前谈到体育课教师如何教,想必教师们都会随意地谈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无非就是两大步.第一步是备课,第二步是上课。如果我们再细化一些,备课包括括哪些方面?得到肯定的回答:一是备学生,包括了解学生情况,比如男、女生人数,体育骨干情况;二是备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编写教案。上课的几大主要环节是哪些?一是场地和器材的准备,二是合理有效的准备活动,三是基本内容的学习,四是放松练习,下课。应该说,这些回答概括了我们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思路。从这些教学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体育课只是一种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的运动训练模式的课,这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体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要求愈加切。本文即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入手,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能够掌握和突出一、二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根据体育教学功能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出发,在球类、田径、综合等项目范围内自主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摸索一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技能、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为具体实施教育部推出的“2+1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行的体育教学标准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应该加大对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充分发掘新理念体育教学价值。

二、对体育个性化教学内涵的解读

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学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师资条件,开设球类、田径、综合分项教育内容,通过单元独进、变相娱乐组织教学,分别由不同个性教师的个性特长为指导,设计具有个性的教学,从兴趣入手,拿起激励的武器,展现学生的个性,在一个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目标的一种二合一的教学。

体育教学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发号施令式的灌输知识、讲解技能,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状态。而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改变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旁观者和听众的现象。教师要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等有关常识,把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们乐此不疲。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失败、品味成功。教师采用体育分项教育与具有个性的教学。适时加以引导,变换组织方式,不但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个性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个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虽淡化技能的传授,但并不是说不传授技能;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个性化教学就是以此理念为导向,它主要是以单项教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教师授课,学生练习,评议考核形式组成,使学生较系统、正确掌握单项式技术。如:田径组的加速跑技术,球类组的篮球运球技术,综合组的体育游戏中某种技术等等。

(二)以兴趣为突破口。要实现以兴趣为突破口,彻底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目标。设计具有个性的教学,使活动内容变相娱乐。课的导入部分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好的新课导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带着这种求知欲,主动地、积极地探讨问题。这对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去探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为目标的实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拿起激励的武器。课学的激励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利于矫正学生原有的不良行为。激励是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不但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亲切感,更具有挑战性。有了榜样,不仅给自己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更给自己树立了无比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榜样是我们身边最亲密的同学,说服力大,号召力强,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震撼力。如:“某某同学的动作真棒,让他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好不好?”“某某同学真是好样的,动作如此漂亮,值得大家学习!”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2篇

【关 键 词】三生教育;德育渗透;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05-03

一、概念界定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就是倡导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就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生能力。

(一)研究现状

内地的生命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推行,21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如2005年上海市实施了《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6年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后,黑龙江、长春等省市区各自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2008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由此开端,出现了三生教育一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云南开展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了内容和方法,已经吸收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我大力支持三生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三生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必有重大的发展。

(二)研究价值

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推重内涵发展,鼓励特色发展,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而三生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学校德育的需要。

三生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以三生教育为基础,整合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三生教育和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三生教育的目标,所以三生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力保证。

党的十提出: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准则、宏伟的精神风尚是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三生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相一致的。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可促使我们开发学科教学本身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教学,建设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文学堂,构建学校人性学堂的优秀资源。

2. 通过研究,可促进我校文化的提炼与整体德育的转轨,切实转变学校德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大力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创生性。

3. 通过研究,可形成学校德育的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借鉴和帮助,为丰实学校德育建设理论做出积极努力。

(二)研究内容

1. 研究以人为本,探索在三生教育下的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模式。

2. 开设以德育为本的选修课程,研究校本课程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模式。

3. 选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凸显学校的本土特色,研究三生教育的校本资源。

4. 寻求充满对人的尊重和彰显人文品性的三生教育感动课的实践模式。

三、研究过程

开展“三个主题、三大专题、三种途径、三条策略、专题教育”的三生教育,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生命基点。三个主题是指在高一到高三年级段中分别实施以倾听生命的诉求、读懂生存的价值、践行生活的幸福为主题的三生教育,这三个主题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大专题是指在每个年级段中都以“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着”、“人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三条主脉贯穿整个三生教育过程,体现了三生教育的内涵;三种途径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校本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深挖三种渠道来实施三生教育。每学期临近期末一个月为三生教育月,每周选修课中抽出一节课上三生教育感动课,课后感想作业评比,以多种渠道拓宽三生教育道路;开设常态的三生课,提升至最重要的必修课,制定有教学目标、内容、教法、教材的课程,有专任教师,让我校毕业的高中学生都成为有信仰和理想的四有社会公民,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成才发展,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学习型教师,让我们的领导具有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变革能力、人文品性的学校领导,让我们学校有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的学校,从而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生存发展点。三生教育感动课抽出一节课任命为“人艺”课,课程内容设置为音乐鉴赏与创作、美术鉴赏与创作、美学艺术、当代艺术、学科文化史、文化艺术与批判、语言与生活艺术、生活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包含音乐、美术、政治、语文、信息技术等专任老师和专家教授,贯穿三个年级,我们老师自己编教材,构建一套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形成几门精品校本课,拓宽艺术的人文性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一大生活创新点。

(一)三个主题

(二)三种途径

1. 立足学科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做到三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

2. 开发校本课程,融入“三生教育”。每周3课时的三生教育课,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教育。通过设置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开设心理辅导课、生命教育课、仪礼教育课、人生价值课、《音乐鉴赏与写作》等第二课堂;成立各科学习兴趣组的知识拓展课,成立书法兴趣组、书画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学校小型交响乐团等兴趣特长课。建设充盈生命气息的人文学堂,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本身的德育因素,形成学校人性课堂的优势资源,建立三生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体系。

3. 深挖隐性课程,推进“三生教育”。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计划地通过某种的环境氛围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教育元素。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深刻认识到隐性课程资源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两个月一次大型主题活动,如科技嘉年华月,已在区内、市外有一定的影响;每周一次小型主题活动,如纸飞机比赛周、心理健康周;成立《春草》文学社团、《四寸草》心理社团、《天文漫步》地理社团、《J青年》创业社团等等;通过看电影,听音乐,读书,写读书感想,讲故事、演讲比赛,唱青春之歌,画风景,表演话剧等等活动,形成有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开设形式多样的德育渗透活动,拓宽我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深化学校文化精神的提炼。

(三)三条策略

1. 学科研究策略。

①建立学科研究团,②创立生态科研团,③学科前沿讲座团。

2. 文化熏陶策略。

①建设班级文化,②打造校园文化,③凸显教师文化。

3. 生活引领策略。

①体验生命活动,②救灾捐款活动,③手拉手感恩活动。

(四)专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学生。三生教育中的人和教育: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相容,鼓励张扬个性,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孕育创新人才;和衷共济,即团结互助,同甘共苦,齐心合力,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新人;海纳百川,努力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拥抱先进教育理念,能顺应时展,培育现代人。建设“同事和敬、上下和畅、心境和悦、内外和顺”的和谐校园。

(五)三级培养目标

2009年,学校提出了营造“和而不同,刚柔并济”的学校精神,打造“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培养“有教养、肯吃苦、会合作”的新时代高中学生的发展新要求。学校始终站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我们以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和德育建设为保障,开展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主题活动。2011年,学校确立了“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发展战略。2012年,学校明确了学校五大特色建设目标:①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②创建“倾听-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同步成长;③践行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管理模式;④营造“和而不同、刚柔并济”的学校精神;⑤建立以天文、科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特色。2013年,学校确定“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的“行于天地,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办一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同行认可,学生向往”的学校,确认①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存)、②科技教育(天文社、科普协会等)、③体艺特色(篮球、美术等)、④课堂教学改革(倾听――对话式课堂)为学校课程特色。

参考文献:

[1]参见三生教育网:《情满香江――“云南教育香港行”掠影》http:///content.asp.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改革建议

当相关部门的推动下,自动化专业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为了能够在今后的教育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自动化专业也在研究自身的发展战略,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使这个专业变得更加规范。通过对自动化实践与创新方面的相关改革,为我国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做出更大贡献,也能对培养更多的自动化技术人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与问题

(一)二者关系。实践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结合的。实践需要创新来进一步指导与补充,创新则需要实践来推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理论基础。但是也要正确看待理论,因为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当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就会对自动化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只是这种认知仅仅建立在理论基础,还没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当前形势下,自动化专业在实践与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一些学校对自动化专业的实践。也创新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还没转变过来。2.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陈旧过时。硬件是实验的基础,但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小,导致师生不能更好的实验操作。3.缺乏专业的实。验团队。部分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实验室辅导员素质不高,导致在实验中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无法施展拳脚。

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教学改革措施。1.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自动化实验开展时,在实验类型、内容和实验总体考虑方面,加大实验综合设计的时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能力沟通和协调。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全面合理的实验评估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不重要的错误想法。2.加大实验室硬件投入。实验室对于学校而言,其作用相当重要,是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操作场所。学校应该在实验室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保证每个实验室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及时处理好各种设备的修复和更新工作。对于较为昂贵而数量不够的设备,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或者分工进行。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新项目的开发,增加新设施。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验课程建设中,消除过去和实验的情况,再次按照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统一规划理论,并将理论教师和教师参加实验班。对于综合设计实验,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成绩进行课程难度划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密切相关。[1]4.建立专业的实验队伍。学院和大学要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增加技术支持和资金。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鼓励教师在实验室中进修,参加各种研讨会,培训交流,让实验教学工作者掌握先进实验技术和现场的新趋势。[1]

三、自动化专业创新教育的改革建议

(一)创新改革措施。1.制定科学的创新人才教育方案。应当遵循课程相关规律,进行合理地编排。增加一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的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如虚拟仪器、数控智能电网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消除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专业或相关学位不高的现象,增加了专业实践。[2]2.建立一支创新团队。二十一世纪已经被贴上了创新的标签。在自动化专业创新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时俱进意外,还需建立一支专业的创新团队。传统的教学方案由于观念陈旧,观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锻炼。建立创新团队势在必行。3.梳理并完善教学大纲。组织专业教师到大学生就业企业单位,广泛地讨论研究,梳理专业核心课程,精简写作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估,形成核心课程专业特色,包括电脑控制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技术,虚拟仪器工程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单片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2]4.加强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在自动化专业中,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需要不定时地派教师去参加学术交流、学术调研等,并组织教师不定时地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专业沟通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创新型人才教育服务。5.差异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可以运用学科竞争平台,人才培养差异化,实践能力强,创新型创业意识强化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使这部分人才在竞赛中得到启发与动力,并致力于学习研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对于其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应积极鼓励深造,在专业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教学和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并应用到实践中来。自动化专业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并锻炼自身创新思维,这是变成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过程都不能脱离实践,这样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范庆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4篇

1、国际残疾人教育方针为课题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

*年12月13日,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确认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要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要认识到个人对他人和对本人所属社区负有义务。要最充分地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所有残疾人能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按照有教无类的包容性目标,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助措施。要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文及交流方式和手段,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盲、聋或聋盲人,特别是盲、聋或聋盲儿童提供教育。

2、构建和谐社会为课题研究确立了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年——2010年)》中指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万人,其中6--14岁学龄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听力残疾人与每个人一样,是我们社会的重要成员,提高包括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3、新课程改革以及办学体制改革为课题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同样对社会实践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中,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在校学习的聋童少年与社区、与社会接触少,导致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强,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

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聋教育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研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或理论假设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聋人学生正确认识聋及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信、自强的心理体验,在认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平等融入社会的能力。

2、从学校角度来看,发挥老师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丰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创造并积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开发校外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从家长及社会角度来看,密切家长、学校、社区、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健听人了解聋人及聋文化,消除隔阂,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内容:

准备阶段(*年3月—*年8月):研究背景、学习提升、设计方案

1、成立课题组

林定旺(组长):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有17年聋校工作经历,曾任团委书记,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参加多个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

曹志勇: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13年在特殊教育学校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对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获省春蚕奖、市学科带头人,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俞伟毅:团委书记,小学高级教师,有10年聋校教育教学、3年聋校团委书记工作经历,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优秀教师、优秀团干,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研究水平。

范珊珊:办公室干事,中学二级教师,自台州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有较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现任团委委员、班主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水平。

罗建美:学校高中部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获计算机与英语双学士学位,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管理能力。

2、开展前期调查,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依据。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调查表,了解学生、家长、居民对学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看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制定研究方案打下基础。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特殊教育理论,提升理论修养。分工检索,定期交流,共同提高。阅读的书籍有:《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生活德育论》(陈善卿著);《面向21世纪中小学体制改革研究》(王乃信主编);《中外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朱永康主编);《构建生活课堂》(陈尚荣主编);《特殊教育概论》(汤盛钦主编);《特殊儿童德心理与教育》(汤盛钦、银春铭主编);《*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陈云英主编);《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汪利兵等著);《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沈玉林等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以及大量全国省市及各类主题的外出培训等。

4、研究对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前期调查结束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对策,设计制订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年9月—*年1月):组织落实、调控监测、阶段总结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的、给社区和学校双方带来亲和感、使聋人学生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感受责任的改革性举措。在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强化活动的提前准备、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总结等四个程序的管理与监控。首先,保证活动安全,保障聋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其次,保证聋人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以此作为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的目标。再次,保证活动数量与质量,坚持每周有小活动,每月有大活动,活动中指导聋人学生选择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适当的方式,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不同的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并指导聋人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通过生活体验与切身感受,认同聋人文化,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聋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1、校园管理活动

根据“生活即教育”理念,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各种活动视同社区活动。区别在于人员比较固定熟悉,文化意识比较认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

(1)全面开展“快乐周末”活动

我校学生来自*九县市区,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自学期初来校到学期结束一直在校生活学习,很少有机会回家。因此,学校不仅要组织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组织聋人学生课余活动,保证他们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快乐周末”活动就是顺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快乐周末”活动遵循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开放“QQ聊吧”、阅览室,举办周末影院,这些活动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落实开展、检查调控、反馈评估等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自由、自主开展,都让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2)电脑网络管理活动

结合“快乐周末”活动,学校在每周六开放计算机房65台电脑,供学生上网学习、休闲。但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扬利而避弊。活动中,由学生开机、登记、管理,特别是由学生对每台电脑的监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参与管理的聋人学生,增强了对电脑设备的爱护意识,提高了对网络系统的了解,增进了对“网吧”运营情况的了解。聋人学生也因此大大提高了电脑信息化水平,还于*年12月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网络互动活动,展示了学生高超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图书馆管理活动

*年,在美国健华社的资助下我校建立了正规的图书馆。为解决图书馆的开放与管理问题,学校专门研究制订了方案,决定由图书管理员指导下主要让学生负责管理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学生负责图书整理上架、采编录入、借阅登记、装订修补以及帮助引导社区居民借书、为敬老院送阅等工作。通过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学生认识到图书要摆放整齐才能方便他人借阅,要爱护保管好图书才能发挥图书效用,而且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图书的采购、录入、整理、上架、出借、修补等工作流程,扩展了图书领域的认知。更明显的是在他们与校内外读者的接触过程中,通过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

(4)劳动基地管理活动

我校投资近五万元,由我校承建了占地5亩的“*市中小学营养餐工程暨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市绿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还义务为劳动基地做技术指导,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基地能为学校食堂提供部分蔬菜。劳动基地为我校实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培养了我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社区服务活动

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他们的共性可包括:共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等。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一般指乡镇、村。根据这样的定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宣传动员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为聋人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将社区简单地区分为两个,一是聋人学生所就读学校的所在地社区,二是聋人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组织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义务为居民村民写对联

每年寒假放假回家之际,学校书法老师都会给每位聋人学生打印几十幅春联,让他们带回家,给自己家、邻居写春联。很多学生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在展现自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同时,赢得了居民、村民的好评。

(2)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聋人学生自发组织到莲都区幸福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并为他们摘菜、打扫,还陪老人们一起下棋、聊天、包饺子。这已经成为我校一项日常性的、重要的社区服务活动。

(3)参加后庆社区“助残帮困”晚会

*年10月24日晚上,我校舞蹈队到后庆社区参加“助残帮困”晚会。欢快的韵律,梦幻般的舞蹈,带着串串碎玉般清远的银铃声声,一群聋哑姑娘用她们灿烂的笑容,同样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聋人舞蹈队展示残疾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风貌,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热烈好评,拉近了与社区居民心的距离。

(4)与社会聋人共度聋人节

*年10月9日,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市聋人协会一起组织聋人开展“庆祝聋人节”活动,进行象棋、跳棋比赛,组织学生写自强自立倡议书、包饺子、看露天电影等活动,让学生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充实的节日。

(5)参加“云和乡村文化艺术节”

*年3月15日下午,学校的领导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演员到云和参加“乡村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个个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她们开心地笑了。虽然她们听不到掌声,却感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和鼓励!

3、社会实践活动

(1)“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环保活动

*年12月23日,课题组与校团委共同组织主题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行动在美丽的南明湖畔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主要是让聋人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体验大自然的现状,激发主动环保的意识。广大聋人学生在景区看到垃圾时,主动弯下腰给大自然“美容”。经过大家的努力,大自然回归了本色,团员青年们高兴雀跃,并与之合影留念。

(2)助残义卖,两千余元捐给贫困儿童

*年5月21日是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课题组与校团委组织部分聋人学生在中山街举行以助残为名义发起的义卖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市民的极大支持,学生创作的油画、国画、装饰画、水彩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还有其他兄弟学校的学生们捐赠的精美作品纷纷被好心人买走。活动原计划到中午12点结束,但义卖场面的热烈超出原先的想象,一直持续到了下午2点。这次活动共收到善款2144.3元。这些善款全部捐给我校的贫困儿童,让那些因为付不起生活费而辍学的特殊儿童重返校园,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

(3)“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

10月30日下午,我校和*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体分院的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举办“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活动在现代舞《美丽的心情》中拉开帷幕,整场节目精彩纷呈,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结束,取得圆满成功。

(4)暑期“商品油画学习”社会实践

*年夏,在莲都区政府古堰画乡办公室和*油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组织高中班学生赴大港头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商品油画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油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培训期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楼阳生等领导看了我们学生作画后,都赞不绝口。*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总结阶段(*年2月——*年4月):终结评估,总结鉴定,推广成果。

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对两年来开展的各项试验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调查表、各种活动资料、原始记录、研究总结、研究报告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与结论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聋人学生对残疾的认识,形成身份认同,增强生存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往聋人学生对自身残疾的认识停留在缺陷的层面上。聋人学生由于不能理解别人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要求,他们就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和猜疑,他们走不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困境,容易产生同周围人们的对立情绪,从而诱发一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如自制力差、猜疑、攻击性、自我中心,或者焦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形成自己的“聋人小天地”。

为此,我们根据聋人学生这些心理特点,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与校园食堂、宿舍、图书馆等管理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敬老院敬老尊老活动,组织他们与优秀社会聋人进行交流,举办聋人学生自己作品义卖活动等,从而使聋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身份,了解主流社会居民与聋人群体间的差异,确认“残疾只是一种差别,而不是缺陷”,在聋人文化氛围中,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观,以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为荣,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愉悦感,提高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望值,增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并以此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进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并遵守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更好地在主流社会里生存且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认识到因听力障碍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差别的同时,聋人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的危机,从而“身残志更坚”,决心为自身真正平等融入主流社会而付出不懈的努力。例如,*年夏天,高中班学生在克服语言障碍、生活环境差等种种困难,参加“古堰画乡”商品油画社会实践。这次培训进一步使这些听力障碍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油画可以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本,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出色的同时,也认识到艺海无涯需要艰辛的努力,多彩的明天需要自己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社会的尊重。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也增强了聋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聋人学生很自然会受到亲朋和社会的照顾,成为人们帮助的对象。因此一些聋人学生也为此产生“病获益”的依赖心理,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事事都喜欢依赖他人,甚至认为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比如过分依赖政府的关心,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帮助,过分依赖他人的照顾,而且一旦需求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就容易受到挫折,自卑价值感丧失,会因此而变得心情沮丧。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体验爱,感恩回报社会”活动,组织学生五一放假在家为爸妈洗洗脚、搓搓背、做做家务,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劳,社会的期望,自身的责任”,在家里做到感恩,在社会上也做到感恩,让感恩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态度,在心中深深扎根。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对社区、对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体验,认识到社会是一个需要积极奉献与付出,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需要大家营造与呵护的共同家园,体会到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爱家乡、爱他人、爱集体,营造温馨快乐的生活家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聋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交往、合作协调等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观察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前后对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测试,从中发现实验初期学生观察事物不全面,把握不住事物的特点、规律,不能针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实验后,聋人学生有了现实的思考素材和思考动力,观察事物全面具体、讲究方法,而且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很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高了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成果之一。聋人学生与健全人进行沟通,是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聋人学生适应主流社会的具体行为。聋童离开狭小的生活圈子,进入社会大环境进行交往活动,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开始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由简单到复杂,让聋童在简单容易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我行,我做得好,我能做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组织聋人学生亲自上街购物,让聋童用学过的语句进行交往活动,从中领悟社会交往的技巧。我们积极组织“健残互动,爱心走动”、“与城北小学手拉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联谊活动,使聋童在与健听孩子进行交往时,能够学到家长和老师无法教会他们的一些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他们渐渐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解决个人与团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服从和支配,学会遵守规则和克制自己。聋人学生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词汇量就有了新增加,句式也规范起来了,表达效果也得到增强。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融、磨合,有效地提高了聋生的交往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聋人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度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聋人学生做为社会人,将来要自立,平等参与社会,所以必须具备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古堰画乡”商品油画实践活动中,我们将他们的油画工作室与健听人安排在一起,与健听人一起生活、一块工作,共同完成一幅画,共同探讨问题。以这样的相互交流互动形式,使聋人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增强了他们良好的协作意识,提高了聋人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更为聋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年夏的社会实践活动,12名学生始终团结合作,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绘画上共同探讨促进。在短短的三个月,共完成作品200多幅。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巩固,他们深刻意识到绘画可以谋生立身,明确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也得到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画工的职业水平,其中两名学生已经达到中级画工水平。因此,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聋人学生将来的职业奠定了基础,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时间与过程。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按照“抓常规促进教师发展,重过程提升科研水平”的要求精心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使本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一是在学习中提高。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与课题相关的书籍资料,明确了研究方向,熟悉了行动研究要求,掌握了聋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最新前沿动态,提高了理论水平。二是在研讨中提炼。通过“沙龙”、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思考结果和盘托出,开展激烈的争鸣,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三是在反思中提升。对思考研讨的结果,对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在总结过程中积极反思,抓差距,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新的经验与依据。课题组成员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能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从事业型转向专业型,从知识型转向智能型,从书本型转向信息型,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授课型转向导师型的进程中勇敢地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硕果累累。俞伟毅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曹志勇、林定旺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曹志勇论文《聋人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与对策》在全省共青团调研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范珊珊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现场翻译。高一(1)班社会实践活动还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快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聋人学生的发展空间

校外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的作用是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与社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系、合作,共同建立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校外教育资源。目前与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的有: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后庆社区、*消防指挥中心、城北小学、花园小学、*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市阳光俱乐部、绿谷心理咨询室等。同时,我校已经与“古堰画乡”正式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关系,“*油画院”、“创誉工作室”可随时接纳我校聋人学生前往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校课堂教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从而组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校外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从而保证了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年10月,组织学生到消防指挥中心观看了消防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看到战士们威严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听到战士们铿锵的口号声,学生们暗暗下决心要向学习,军人在他们心目中更加神圣了。来到战士宿舍,看到战士们叠得服服帖帖的被子,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日常用品,学生们个个赞叹不已。在军营里,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了聋人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发展了学生社会实践素质

培养聋人学生的最终目标应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学生的优才教育。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贯穿活动全过程的,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各种测试原始记录、个别教育计划、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能力评估记录等,在整个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这样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并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李宇环是一聪明、好动的高年级聋人学生,但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经常惹事生非,班主任都感到十分“头痛”。一次参加敬老院尊老敬老活动,他主动要求由他负责整个活动,老师虽然有些不放心,但见他恳切的样子就同意了。没想到他将活动设计、人员组织、安全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活动结束后,在总结经验时,老师、同学、还有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对他的表现作了充分的肯定,他也就从这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更加自信,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社区以及社会对聋人以及聋人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扶残助残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标准来看待聋人群体,忽视聋人文化的存在,或者对聋人文化持以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居民经常抱怨聋人的一些所作所为不符合社会主流“游戏规则”。因此说,盲只是隔离了人与物,而聋却隔离了人与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居民对聋人缺少了解。社区居民虽然有强烈了解聋人的意识和愿望,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沟通减少了,交流隔断了。为此,加强聋人学生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是让聋人民主、平等、公正地参与社会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社会的文明与进行的具体体现。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认识聋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区别,知道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可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聋人群体,真正认识他们,包容他们,与他们一起共同发展,达到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个别化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本课题组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聋人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个人档案袋,但由于管理人员时间与精力有限,以及对成长记录袋的管理与使用仍处于初始阶段,导致个别化教育方案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赖于今后提高业务水平,增加人力投入,把它真正做成促进聋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5篇

摘要:教育理论由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组成,它们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从它们分别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这三部分理论的研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际,着重探讨了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应包括哪些理论等基本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仅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要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首先得探讨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理论知识有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理论性知识之分,纯理论性知识只是解释性的知识,目的是获得理性的理解,实践理论性知识是对实践作出判断,获得理性的行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赫斯特(Hirst)把教育理论看作是为教育探求理性原则的基础领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实践原则的集合,教育理论应“发展”和“引导”实践。穆尔也认为教育理论不应只着眼于解释这个世界,其目的应在于指导实践,主要功能是规定性的或建议性的。而更多的人认为,教育理论也和自然科学理论寻样,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科学理论之分,因而把教育理论分成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性,还增加了一个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科学理论是在纯理论的观念上对教育行动、教育目的、教育前提及其教育影响进行研究,并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教育行动领域的认知。它主要是陈述教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实践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它适用于进行事实判断。 教育哲学理论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设计一种理论建构的途径,使实际工作者能够通过对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哲学理解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常识性思维,给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和规范取向。因为教育实践包含着人类的价值需要和理想追求,所以对教育实践作哲学上的思考,沟通了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既可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又可寻求前进的最佳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普通哲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批判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或提出新的理想和政策”。 实践教育学用以评价,并以规范性命题为主,告诉人们在某方面应该做什么、该做些什么。布列钦卡认为,“实践教育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要它来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它的语言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纲领性定义,二为口号。实践教育理论直接指向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任何一个实践教育理论都不只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少数实践者为指导对象,因为这样的理论必定会脱离不同情境中其他实践者的需要,不具备理论的概括性和―定程度的抽象性,因而要把它和具体化的操作规则或方法区分开来。实践教育理论首先是一个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最有条理、资料最为丰富的思考。 应该说,教育理论的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布列钦卡指出,实践教育学“不仅以相关特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前提,而且还包括了对历史状况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为实践教育学提供了经验性知识和价值取向。实践教育学的主体由技术规范构成,这种技术规范基于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目的,基于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技术假设。对于教育实践,正如卡尔(Carr)分析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常识的意义上来理解它,而不对常识进行哲学的探讨,因而存在着真正的教育实践和非真正的教育实践,好的教育实践和不好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实践应是一门关注选择和行动的科学,它并不具有外在的相关目的性,而是受道德影响并诉诸于道德的行为,它的目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随着内在追求的“善”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的。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分层的,并非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和教育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从教育科学理论的本质看,它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间的联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的合理与不合理、自觉与盲目,并预测现实实践的客观发展趋势,揭示合理性实践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指导未来教育实践由不合理趋向合理,由盲目转向自觉。同样,教育哲学理论只是侧重于追问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体,以深层次的不可测的理念、精神为对象,研究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旨在理解人生、理解世界,并构建完美人生、完美世界的理念。由此可见,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是从宏观上指导教育实践,只不过教育科学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其本质通过科学方法的分析来指导教育实践,而教育哲学理论则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有学者认为,只有教育实践理论才直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虽然它不对实践提供“手把手”的“学徒式”指导,却可以其纲领性、规范性的定义,以其隐含在概念、命题中的理性规范对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认清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理论脱离实际”这个论题。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立起来理解,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非实践的,所有的实践都是非理论的,从而引起一些理论主张该怎样做的争论;也使那些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对他们正尝试的事情进行理论化。我们通常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既可以由那些默认的、隐性的以及不能清楚表达的或常识性的理论来指导,也可由那些从学科系统研究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更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仅由教育理论来指导,因为理论总是一套普遍的信念,而实践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采取的行动,其作出的选择必须根据环境和特定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被修正。和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样,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也具有其独立性,特别是作为教育基础理论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哲学理论,更有其自身的构建规律和严谨体系。理论知识可以借助于它本身的逻辑性,通过判断、概念、推理,从已有知识推论出一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往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而作用于实践,但它们也许要到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得到证实。国内外也有许多重大教育实践往往都来源于价值判断与理论认识而不是前此实践。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重新确立研究教育理论的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允许教育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育实践。从基础学科角度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水平,因此要完善基本学科的自律机制,建立起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遵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日益摆脱琐碎事物的制约,超越现实,敢于解释并预示未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理念触角伸向教育活动的深层与本质,才能超越反映,把握教 育实践的规律和意义,体现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精神,然后再以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作用于实践,而非总是抱怨理论脱离了实践。 其次,我们必须重点论述有关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在,很多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处于研究实践教育理论和其它两种教育理论之间,他们的主观出发点可能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出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其它学科中寻找构建教育理论的基础,结果把原应属于教育理论的基础理论变成了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越来越成为“综合教育学”或“多学科的应用科学”,而没把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问题之上。可以说,这一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造成无法顾及两头的状况;一方面不能提出能从宏观上解释教育现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践原则。 从根本上说,学科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它们各自从实践的复杂性中作出有限的抽象,但不能为任何教育实践原则提供正确的判断,两者的概念结构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学科可以为原则提供不同的理由、依据,虽然这些理由和依据对于理论的解释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但却只是分散的、片面的、有限的理论研究,不能给任何一套实践原则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学科可以为实践原则提供解释,进而,实践原则可以解释个别情况的教育活动。很明显,教育理论如果要为发展理性原则提供方法论,这种从学科到原则再到特殊活动的简单模式是不起作用的。虽然学科处理从复杂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确切现象,但并不是说把它们拼凑起来就可充分理解教育目标或教育实践的情境。它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却不能为实践原则的判断提供一个综合的平台。因此,任何想从其它学科的发现中得到完美的实践原则的尝试,都一定是建立在没有充分描述实践活动特征复杂性的发现之上的。运用这一先天不足的原则,只会把实践扭曲为不可自我辨析的活动。 总而言之,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反对实证主义提出的关于构建一个唯一真理体系的假想,又要摆脱单一的实用主义价值选择取向,建立起对教育现象的多种多样、有效解释的框架。这样,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在超越对教育现象的直观领悟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走向一种理性的整合,据此求得认识上的全新突破。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6篇

关键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研究生教育 内部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0

Abstract Degre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ering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the regional output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the inner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mission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 were summarized and refined, to exchange and similar institut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Keywords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1 扩大招生宣传,优化招生模式

生源选拔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高低。针对当前的招生形势及推免政策,我校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稳定本校生源。在入学考试、经济奖助、培养条件、毕业去向等方面出台了颇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985、211院校的推免生报考我校。同时加强网络、熟人、实地宣传,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招生模式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生源整体质量。

2 以制度建设为引领,构筑内部质量保障基石

在遵循国家和教育部有关制度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制度则。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主要包括:制定学籍学历管理规定,规范研究生报到、入学、休学、复学及退学等;制定教学管理细则,明确了选课、上课、课程考核、成绩管理及学分管理等;制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盲审、送审、答辩、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并就学硕和专硕相关规定予以界定;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改项目的程序要求等;制定奖惩助细则,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开展科创活动、发表高水平论文,严惩学术不端;制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资格、遴选程序、指导要求及工作量等相关规定;成立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会等组织机构,从输入、过程、输出三方面保障研究生质量。

3 构建“以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围绕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聚焦教育内涵发展,主动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生培养理念、目标、过程和方式的综合体现,在其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价值。创新实践主要包括关注力、动手力和拓展力。在整个培养环节紧扣以项目为导向,从初期的导师设定项目到后期学生自主设立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项目贯穿整个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鼓励研究生加入导师课题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通过借助课题组的团队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锻炼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学校支持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基础性研究,积极组织和指导研究生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申报“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充分调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4 学生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逐步优化

逐步调整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层次结构,促进学校向高层次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在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稳步提高。我校研究生整体分布比较合理,特别是通过招生微调,逐步优化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逐步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最终实现学硕与专硕1:1的比例。

5 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学科品牌

学校以国家、上海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布局和建设机制,支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学科提升影响力和贡献度,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调香人才缺口很大,其中真正算得上专业调香师的少之又少,调香师是一个实践经验要求极强的职业,在国内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培养一个优秀的调香师一般要经历“闻香―辨香―调香―创香”四个阶段,通常需要7~10年的时间。我校香料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院香料香精特色专业,被业内人视为调香师的摇篮,培养出了国内首批硕士调香师。未来,香料学院将凭借这一学科优势,打造国际顶级的香料师,为中国打造时尚品牌奠定基础。

6 严把导师质量关,落实导师责任机制

为实现我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建立一支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以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导师综合素质和水平。不断完善导师遴选制度,着重选聘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不断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加强师德教育,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建立导师队伍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同时将在导师管理办法中尝试提出动态的导师考核与淘汰机制,积极开展研究生导师评价工作。

7 着力于资源建设与培养过程全流程监控

(1)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自2014年起,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保证必要的公共课、专业课程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把部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公共课归到了专业必修课的范畴,把部分专业方向较窄的必修课程归到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范畴。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课程库,也打通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使得导师在指定培养计划时可以从其他专业课程库中自由选择选修课,为研究生培养系统化、多元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环节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积极营造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学术氛围。学校努力为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申报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创新论坛,开展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等方式,建立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推动各二级学院开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增加企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数量。通过“085工程”建设、中央财政专项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等,学校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平台,既支撑了学科发展,又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提升了科研协同创新能力。

(4)严进严出,实施淘汰机制。我校研究生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尽管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生源质量不高、生源竞争压力大,但仍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对学位授予进行严格把关,严守底线。2014年,43名毕业生中,授予学位人数42,授予率97.67%;2015年,420名毕业生中,授予学位人数347,授予率82.62%。研究生学位论文是体现研究生学术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输出质量,学校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在参加上海市双盲评审、抽检的同时,实施校内学位论文盲审,确保实现学位论文质量的内外部保障的统一。2015年,421名申请答辩的学生中,校级盲审抽中80人,抽检率19%。

(5)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信息制度。2014年我校正式实施研究生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学期内开设的所有课程,在课程结束时,上课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基本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和助教质量等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跟踪、反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定期编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全面总结年度工作,主动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量,质量年度报告主要涵盖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的全部内容。通过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我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改进、不断进取、深化改革,为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6)营造质量文化,强化质量意识。质量保障成效如何取决于管理者、导师、研究生三者的参与效果,实现既定目标和标准并不是质量保障的关键,而在于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教育主体对质量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和动力。在构建严格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管理运行规范的同时,学校着力培育先进的质量文化,营造追求卓越、崇尚科学、人文情怀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激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生动力,使得质量保障体系既有制度约束,又有人文关怀,由此形成质量保障的合力,实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 结束语

纵观上述研究生教育培养特色和经验积累,学校也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211、985高校相比,我校发展历史较短,行业背景较弱,学科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不足,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师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劣势制约了学科建设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值“十三五”开局,围绕教育综合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契机,倒逼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专业学位为突破口,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重视研究生在校体验及跟踪反馈;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开拓研究生海外研修与学术交流项目,使更多研究生有机会直接参与海外教育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强化研究生培养结果的质量控制,对接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7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问题 改革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使大学生能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一、创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创业教育是处于“正规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业余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更深层的原因是,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不能靠开设几门课来解决问题,它涉及教学的系统改革,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创业管理教育对教师综合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有一定的实际的企业运营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老师非常少[2]。由于高校内部人才来源和培养大部分来自教育系统之内,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产业)运营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创业学实际教学中只能注重理论教学。同时,由于大多数讲授创业管理的教师自身缺乏创业实践背景,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与一般基础学科知识传授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专业的学生的,成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多采取开选修课的方式,没有设置独立的“创业专业”,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单一。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仅限于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各高校大多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多由代课教师自行指定。一些学校只有一门类似《创业管理》的课程,课程内容多为创业基本原理的综述,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只学习到与创业有关的一些零碎的经验和片段的知识。同时因为很多教学资料、案例是从外国拷贝过来的,引入国内后,很多教师不了解真实创业者的环境和规律,导致水土不服。

(四)创业管理实践教育方法简单

体现大学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通过调查编写创业案例、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创业小组编写创业计划书、学校组织创业大赛等。由于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缺乏,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基地、实践研究室少甚至没有,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与运营的认识仅停留在创业管理教育的书本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数校方没有固定合作的实习和实践单位,实习单位实际能接纳的人数也有限,且创业教育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单一,这些条件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环节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重视培训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鼓励专业、专职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能力[3]。高校应该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同时选派教师到外校进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以期开拓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相关法律人士等各类专家担任创业管理教学的兼职导师,打造一批“双师型”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二)构建以创业管理为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因此,在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上应该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为具有创业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全面和综合的课程学习,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思维[4]。大专院校教学与素质培养部门要不断地进行创业管理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大学生创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以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体验类课程为四大模块,挑选4门到5门精品核心课程起步,整个课程以创业计划书为主线展开。

(三)尝试创业教育课程动态教学模式

结合案例,学生可以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增加基本教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本土创业案例,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矫正创业计划中的出现的错误、调整创业的战略思想。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创业小组,对现有企业进行调研,编写调研报告,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和点评,对创业项目调研报告进行分析,编写创业管理案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管理的本质认识。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加创业情景模拟和实践锻炼。创业教育情景模拟可以通过电脑模拟设计、角色扮演等手段使学生对模拟企业有清晰的认识[5]。实践教学,即指教师密切关注行业的动态,关注新兴的创业模式,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实体企业中见习,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去理解和感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目的。

学校应经常开办“创业论坛”“创业者系列讲座”,或邀请杰出创业者、优秀企业家来学校现身说法,用他们自身的亲身经验来阐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理论丰富化、鲜活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创业者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心。

(四)扩充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单一的校园环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能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跟当地工厂、商场、酒店、公司等挂钩,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见习、劳动,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让学生从中了解、学习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社会知识, 获取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宝贵经验, 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投身创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9).

[2]徐庆军.论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3]欧阳琰,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程琪.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简介:

教育研究与实践第8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是目前许多高校的一个热点。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就以多种形式开展此项工作,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长江大学地处湖北省荆州市,是中央与湖北省共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多年来,该校十分重视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指导,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该校由校教务处、校团委牵头,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开展密切合作,推进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开展创业意识启迪、创业计划设计、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行动帮扶活动;培育宣传创业典型,推动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明星。

一、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虽然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在实际操作中缺少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例如,在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内容也归属于教务处,但有些高校又将这任务交到了团委或者是学生事务处。由于缺乏统一的安排和规划,创业教育如同打游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致使创业教育严重滞后。由于在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在创业课程设计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开发难度大,各高校教师大多数本身缺乏创业经历、开发创业课程的积极性并不高,致使我国高校创业教材和课程的开发总体上显得零散无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明显落后于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师资队伍的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的一个瓶颈因素,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安排到与之相关程度最大的工商管理系,由于缺乏经验,许多课程就成为了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校企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许多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明显滞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资金的缺乏,以及创业教育的配套支持政策不到位等都对我们的创业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长江大学进一步做好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创业课程教育。长江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已积累了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长江大学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创业教育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并确保相应教学课时。同时,改革教育方式,除现在常见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学科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与创业明星之间深入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2.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对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我们可以组织有关优秀创业者、创业专家和本校教师等,设计和制订一套操作性、实战性强的创业教育系统课程,同时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风险、创业技巧、成功案例、创业政策法规等。此外,我们可以增加设计一些实战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可以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创业实践,增强他们的创业实战能力。

3.不断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模拟实习,可使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此外,我们可以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通过把杰出的创业者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4.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为创业教育做好后勤保障。实训基地能够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其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场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目前,长江大学的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企业,我们可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创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企业模拟大赛以及一些科研项目,拓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