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时展趋势

互联网时展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28

互联网时展趋势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使传统的行业和互联网融为一体,企业内部网络的构建以及运用,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得企业内的信息得以共享,企业的组织形态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单一性向多维的网络组织扩展,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等特点。

管理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衍生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管理会计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给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三个新方向

“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面临三个新的方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又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管理会计借助以上三个方向的发展,可以实现财务共享、提高效率、剔除成本效益不对等环节、节省成本等目标,推动企业走向精细化、战略化管理进程。

云计算是以网络计算为基础,向各种网络应用提供软件、硬件、存储、架构等服务的计算系统。云计算能迅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如果把大数据的各种应用比喻为高铁,那么云计算就是使高铁能够快速行驶的专用轨道。云计算为大数据安装了“高性能发动机”,使得大数据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物联网的功能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射频识别、激光扫描等传感设备与网络相结合,采集声、光、热等所需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以实现智能定位、跟踪和识别。物联网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物与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便于识别和控制。复杂的物联网产生了人与物、物与网络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数字、文字、视频等等。物联网的这种关联性,使得数据的种类变得更加繁多。

大数据又被称为海量资料,是指所含数据的规模庞大,利用现行的软件工具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抓取、处理、分析并转化为有用信息的数据集合。互联网数据中心认为大数据的概念是指从100TB(1TB=1024GB)以上并且拥有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价值的处理技术。确切地说,大数据一般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形式,是为了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收集各种不同的大容量、高频率的数据并从中获取价值的新一代处理技术。大数据实际上是从海量数据资料有效利用的角度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的综合,是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Y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二、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自2016年6月22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本指引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方面并以要素为主线,形成《基本指引》主要内容。它的标志着我国逐渐推广管理会计的开始,标志着企业开启在生产中找价值,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基本指引》暂且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界限区分开来,即使现有理论是不完善的初级产品,但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机遇。

20世纪初至今,管理会计不仅在理论层面取得迅速发展,跨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环境、企业实际情况、技术方法的限制,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总体水平有待提升。目前,管理会计人员基础技能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技能,对于成本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巧、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对战略选择的评估等,都是管理会计人员面临新形势不可缺少的能力。“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全方位的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在夯实基础技能的同时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由于受经济环境、企业实际状况、技术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没有渠道搜集到外部的海量数据;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收集整理,存在分析结果滞后、预算与结果脱节等种种弊端,因此管理会计的预算、预测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存在风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共享,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但其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真实可靠。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企业过分依赖大数据,当管理会计信息在计算机上传输过程中受到黑客的攻击时,这样获得的数据必然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存在重大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会计思维的转变。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大数据猛烈冲击,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与边界,“互联网+”时代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封闭保守的思维将成为新经济时代首先要突破的屏障。“互联网+”的思想内涵在于跨界与融合、尊重与合作、创新与重塑、开放与连接,这正是管理会计需要修炼的思想与素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实时地获取每一天生产运作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用数据分析支持管理决策成为一种趋势。只有管理会计人员转变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形成共享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利用、整合信息,进行差异化经营,提升个性化服务才能在推进管理会计实践的过程中,认清方向找准抓手,对现有业务模式、资金流等业务进行延展探索,促使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管理模式的转型。

第二,2014年财政部正式《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5号)。其明确提出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强“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如何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企业应对管理会计人员普及大数据思维思想,定期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和网络技术培训,举办计算机软硬件学习活动,学习主流的管理会计软件操作系统;(2)企业可以引进管理会计专业方面的尖端人才,对在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多种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措施;(3)企业可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学习平台,增强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专业水平。

第三,大数据使预算、预测职能更加完善。在大数据时代,通过财务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预测职能将更加完善。财务人员通过大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金融危机等市场风险,及时预报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决策方法。同时,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数据能够预测出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基于云服务、大数据建立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推动全面预算在预算编制模式、预算流程的变革与优化,促进企业预算数据中心建立,结合大数据、云会计技术的应用特征,建立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的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模型,充分利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评价三大核心模块,提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第四,加强“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第一,企业应当建立适应互联网时展变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不断地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对发现的不足及时改进,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第二,国家应该规范相关的管理会计信息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会计的要求,应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互联网信息共享下提供的不真实信息行为;第三,企业可以建立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充分流动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同时当企业面对数据量大且难处理的情况时,可以应用分布式处理的办法对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在管理中初步运用管理会计,历经30多年的时间,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互联网技术将管理会计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体系的优化设计,促进“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夏红雨,刘艳云.对大数据会计三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6.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2篇

一、什么是“绩效”

Bates和Holton(1995)指出,“绩效是一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但一般来说,可以从组织、团体、个体三个层面上给绩效下定义,层面不同,绩效所包含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也不同。就个体层面来讲,目前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还有一种观点弱化对过往绩效的评价,强调员工潜能与绩效的关系,关注员工的素质与未来的发展。

Bernadin(1995)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用来表示绩效结果的相关概念有:职责(accountabilities),关键结果领域(key result areas),结果(results),责任、任务及事务(duties, tasks and activities),目的(objectives),目标(goals or targets),生产量(outputs),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等等。

后来,人们对绩效是工作成绩、目标实现、结果、生产量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绩效是行为”。这并不是说绩效的行为定义中不能包容目标,Murphy(1990)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Campbell(1990)指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他在1993年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能观察到。就定义而言,它只包括与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或行为,能够用个人的熟练程度(即贡献水平)来定等级(测量)。绩效是组织雇人来做并需做好的事情。绩效不是行为后果或结果,而是行为本身”。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正确地评价知识型员工的贡献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弱化员工过往的绩效,转而开始挖掘引起绩效差异的原因,更加关注员工的潜在能力及未来发展。

综上,在实际应用中, 绩效既包括结果,也包括行为。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员工做了什么,而且要看是怎样做的。优秀的绩效,不仅取决于结果,还取决于做事的过程、行为及反应出的特质。一般来说,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中的不同类别的员工,对绩效的定义是有不同侧重的,有些强调“结果”,有些强调“行为”,有些两者并重。

二、什么是“绩效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都在探索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方法。Levinson(1976)指出,“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评价系统都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一背景下,很多研究者拓展了绩效的内涵,并在总结绩效评价不足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视,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绩效管理是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有效的绩效管理是一系列活动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具体包括以下4个环节:

1.绩效计划: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的认可的过程。由于绩效包括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两个部分,因此,绩效计划必须清楚地说明期望员工达到的结果以及为达到该结果所期望员工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技能。

2.绩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适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绩效计划。

3.绩效考核:一个按照事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及其衡量标准,考查员工实际完成的绩效情况的过程。

4.绩效反馈:一个管理者与员工就绩效考核结果、优点与改进空间、未来改进计划等沟通并达成一致的过程。

三、主流的绩效管理工具回顾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提出距今已经30多年时间,虽然其经典的四环节闭环管理体系始终没有改变,但是管理大师从企业实践出发,开发出了诸多为企业广泛使用的绩效管理工具:基于企业战略的需要,拓展出了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企业增加值(EVA)等工具;基于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需要,拓展出了360度考核、强制分布等工具;基于更好地将绩效计划转化为过程或行为的需要,拓展出了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

1.基于战略需要的绩效管理工具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互联网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挑战与发展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8日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它正在改变并重构着我们的社会形态。这种对社会形态的改变与重构,目前主要集中于信息传播领域,并正向社会其他方面拓展。互联网的出现使以往人类传播的规则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往的传播规则在互联网出现后也呈现出来新的特征与趋势。这一系列的变化也对传统的传播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建立在大众传播框架基础上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不免受到冲击与影响。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尽管受到了来自新媒介传播的冲击,但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消失。更确切地说,在传统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介互动的情况下,“议程设置功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来自网络媒介的冲击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提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而网络这一新媒介的产生从传者、受者、渠道、内容上对大众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从传播效果上对“议程设置功能”造成了冲击。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另一方网络一改传统媒介一维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提供在线搜索服务,使得受众在读一个文本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这使得受众作为传播主体的选择性特点得到突出,在网络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触、注意、理解和记忆。

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传播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地位受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的挑战。互联网传播与传统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双向互动性,这种交互式的交流方式使传者与受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易位频繁,网上的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实现了传播过程中的去中心化。伴随传播主体的消解,网民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也逐渐培养起来。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介上的“议程设置功能”的传者角色与受者的角色逐渐模糊,在大众传播中的受者在网络社会中也可以作为议程的设置者出现。

作为新媒介代表的互联网,丰富了信息的传递渠道,声音、画面、文字在新的时空环境下被重新整合,方便了受者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倾向的接受方式去接收信息。信息传递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信道将不再是线性,而是非线性的,与此同时,传播层级也不再是优良化定义的,而成为泛化和未定义的。这种泛层级使得信息既存在又不存在,也就是既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而选择的权力属于终端用户,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泛层级的出现使得网络社会中传者的信息到达率大打折扣,传者想予以强调的内容未必会得到受众的重视。

在传播内容方面,伴随传授双方角色的模糊以及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更为丰富,也呈现出了小众化趋势。受众在海量信息面前不断细分,关心的问题多种多样,想在如此大的信息之中突出一个议题的难度较之传统媒介加大。

网络社会的兴起对“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各种冲击,通过对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受者、渠道、内容的影响直接表现在“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上。首先,从认知层面的效果上,网络上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为受众设置“议题”方面的能力大大减弱。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丰富,受众在网络上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且接触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海量的信息必然稀释了不同议程的受关注程度。媒体想再次通过大量报道来影响受众的认知层面(即想什么)困难加大,相较于传统媒介,受众在网络上面对更多的信息,可以更为主动地选择自己倾向的信息。而传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报道方针对信息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会合受众胃口,这样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忽视,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仅凭大信息量在认知层面上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其次,属性议程设置功能面临重大挑战。大众传媒报道的各项事务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也有中性的。传统媒介通过对特定属性进行凸显或淡化,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但在网络上,受众的个性化色彩浓厚,加之可接触的信息量巨大,受众可以基于自己的判断与认识形成对事物性质独特的认识,并通过自媒介途径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导致了在网络上对同一问题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即使媒体刻意突出事物的某一正面性质,也有可能会招来网络上的不同声音。

以10年的中国国家宣传片为例,尽管媒体在大力宣传该片在美国时报广场播出对国家形象提升的巨大作用,但形象宣传片的参演人员的国籍问题却迅速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热点。由于这些代表中国形象的名人很大一部分都加入了外国国籍,所以就有网友戏称宣传中国的片子里没有中国人。此外,就“一部宣传片”是否就能提升国家形象等问题都超越了原本议程设置的属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二、议程设置功能并未消失

尽管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理论会在网络时代消失。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创始人麦库姆斯认为,断定该理论衰退还为时尚早,他的理由是:1、知沟或者数字鸿沟的存在,许多人还不能利用网络媒体;2、能够上网的网民并未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3、网络媒体的议题虽然是多元的,但单个渠道的访问用户并不多;4、传统媒体在网络换播种也是主流,新闻网站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也有相当高的雷同性。

麦库姆斯总结的这几点也正适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此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议程设置功能”不会在网络社会中消失。

第一,人们的“导向需求”依然存在。我们在繁如瀚海的信息面前,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判断应该关注什么、重视什么,因此我们需要信息的引导,尤其是当个人涉足做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领域有限,尽管在网络中具有了更强的自主选择性,但是在涉及到自己未知的领域时,必定需要信息的引导。这种对引导的需求与自己的无知,使得议程设置成为可能。而这种对导向的需求正是“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社会与群体影响依然存在。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观念取向和文化规则,这种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先顶了群体之中个人的选择,使个人在有形无形中受到某种压力,从而接受与该群体整体观点相一致的信息。尽管网络克服了社会议程设置中的时空界限,但来自社会文化体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不能避免的。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早就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这使得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人都会在不自觉中对特定的信息予以关注,这种摆脱不掉的群体文化因素也是“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存在的另一社会因素。

第三,信息不对称依然会存在。尽管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受众在网络中同时可以以传者的身份出现并消息,但是设计群体性利益的重大消息的消息源仍然掌握在少数媒体手中,即便是近几年来普通网民在许多重大社会议题的发现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不对称依然存在。当本群体关注的重大信息被揭露出后,身在该群体中的我们还是会不自觉的进行关注,并受到掌握信息源的媒体的左右。因此,在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情况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必然会继续存在。

三、网络时代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发展趋势

网络传播的兴起对形成于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其说在挑战下议程设置功能将走向衰亡,倒不如说它将在新的传播形式下得到新的发展。由于网络时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愈发重要,因此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将集中在网络时代下受众为核心的议程设置。

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作为主题的能动性将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自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双方的界限模糊,受众同样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议题发展成为一项公共的议题。鉴于此,议程设置功能将在网络传播时代涉及议题的双向设置。一方面作为大众媒介与网络的融合使得其通过网络进行议程设置;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为通过自我消息以及受众群体的互动将身边的信息发展成为一个受普遍关注的议题,从而得到媒体的关注与重视,将其再次作为议题进行与设置。其实这种双向议程设置已经在网络社会上出现。近年来很多贪腐案件的曝光就是网民通过一块表、一盒烟等蛛丝马迹揭发出来的,进而引发社会的大讨论、大思考。

由于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色彩表现更为突出,而其在接受信息方面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就使得希望为受众设置议程的媒体必须将受众对信息的偏好纳入信息筛选的考虑范围。这就迫使希望得到更多受众关注的媒体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上,改变单纯以媒介自己的价值取向为信息选取标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议程设置将由单向的输出,走向双向的博弈。传者不再是议程设置的中心,而是在考虑到受众的信息偏好后有选择性地进行议题的设置,受众成为了议程设置理论首要研究的要素。

总而言之,在网络传播冲击下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并不会消失,而是在挑战与适应中走向以受众为研究中心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4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中,开展互联网业务和服务,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机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有助于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商业发展模式,对于社会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就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4G技术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标志,大大促进了我国信息市场的繁荣,竞争愈加激烈,呈现明显的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为电信运营商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 4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1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就我国工信部权威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4年2月,我国的电话用户增长了358.1万人,电话用户总人数超过15亿人。也正是由于移动电话终端用户的快速发展,固定电话用户规模逐渐缩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3G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电话市场的发展,3G技术逐渐替代2G上网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此外,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突破到19217.2万,较之上一年净增人数326.3万。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在3G技术的推动下,移动电话用户规模逐渐增加,相应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互联网用户人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同样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好几倍,并且这个差距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统计,我国在2013年Android用户使用时长每天超过150分钟,较之同期增长了25分钟,移动终端用户每天查看手机53次。同用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上网兴趣,诸如互联网理财产品、社交软件,以及最近几年较为火热的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以及QQ红包等,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尤其是微信红包,用户增长速度令人咂舌,成为国内6亿微信用户的火爆项目。而支付宝作为人们日常互联网消费的主要支付手段,用户数量呈直线上升。2014年支付宝用户数量接近4亿,支付宝用户日常使用百分之34%为移动终端,较之前年增长了10倍以上。

由此看来,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3G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转朝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

1.2 4G时代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随着3G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实践,4G网络时代逐渐到来,较之3G技术而言,4G网络无论是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还是稳定性,都要远远高于3G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移动推出4G LTR服务带来的影响。据中国移动2014年1月数据披露显示,中国移动的3G用户较之前一年增加了1426.3万人,3G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总计超过2亿;2014年2月底,中国移动公布了4G用户的数量,为134万户。在网络宽带业务方面,主要是由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经营,用户数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573万户和10157万户[2]。

2 4G时代电信运营商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在3G网络时代,电信运营商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并且吸引了大量的运营商用户,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依赖程度。电信运营商的快速发展,运营商的3G用户数量远远超过了移动用户增长速度。尽管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促进了3G用户的增长的,但是较之传统通信业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固定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语音业务大幅度缩减。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我国当前多数应用软件是从安卓市场、腾讯应用商城以及其他第三方应用平台下载,或是从手机品牌厂商的应用商店下载,最为弱势的就是从电信运营商渠道下载软件[3]。在当前火热的社交软件背景下,微信和微博的火热,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诸如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live、翼信产品,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等产品,较之微信和微博而言,功能单一,缺乏足够的社会吸引性,所以未能吸引到足够的移动互联网用户[4]。如图1。

但是,电信运营商由于本身具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础,大量的实体营业网点和安全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增加用户安全感,所以针对用户实际需要运营商推出一系列理财支付服务产品,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5]。

3 结束语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4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很难发现电信运营商的身影,应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开发用户需要的软件,充分发挥自身大规模用户优势,谋求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卫,陆希玉.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4,30(5):51-54.

[2]韩美英.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视动画发展趋势[J].信息化建设,2015,23(11):87-88.

[3]王学泽.新时期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营销,2014,10(4):101-102.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5篇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些趋势,首先谈一下国际互联网最新发展趋势,然后再谈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一下未来。

为什么探讨国际互联网发展趋势?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中国互联网发展会受到美国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通过对国际互联网发展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互联网的新应用主要集中在视频和社交两个领域。网络视频领域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最好的例子是Youtube被收购。新业务增长带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并购高潮,强势的网络媒体,通过并购不断发展,这是自2005年以来Google进行一系列并购的概况。最有潜力的Web2.0网站是主要的收购目标,众多具有创意的网站不断涌现,成为新的收购目标。另外在国际互联网上,国际网络媒体的趋势就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企业逐渐走向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并购行为开始向互联网渗透。从2003~2007年国际互联网站的排名和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网络巨头在保持特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并购和研发,来巩固持续的强势地位。新技术、新应用、新环境带动社区类媒体发展,未来社区网站的发展将会左右整体市场的竞争格局。

我们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以前,那时政府主导的科研网络引发了互联网革命,电子营销、电子邮件成为重要的网络服务。第二个阶段是1997~2001年,互联网开始进入门户时代,中国掀起第一轮发展和投资热潮。在这个阶段,短信、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等网络服务初露锋芒。第三个阶段是2002~2008年,网络媒体的垂直化趋势不可阻挡,各种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第四主流媒体。2008年以后可称为中国互联网的成熟阶段,网络应用趋于成熟,搜索引擎进入社会化搜索时期,社区、博客成为互联网两大应用。

纵观中国互联网10年左右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主流互联网企业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有自己的特色,看一下最近新的动向,就可以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从2006年1季度到2007年1季度中国网络营销核心运营商市场份额来看,主要是新浪、搜狐、百度等占据了半壁江山。新浪和Google合作,新浪和互联星空共同推出星空播客。搜狐推出以声色版博客、搜狐通行证以及小纸条为代表的搜狐3.0产品。百度前一段时间获得门户网站的牌照,与网盛结成生意广告联盟,与滚石唱片合作,开拓数字音乐市场。Google推出定制搜索商务版。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第一是单一向多元的扩张,有特色的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向其他领域进行渗透,带动中国网络经济运营模式的多元化。第二是出现门户和搜索融合,各大门户网站不断推行搜索服务,最近推出一些搜索产品,以百度和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近来已经成为新的门户网站。第三是大众向分众的渗透,综合型网络媒体逐步细化,中小型垂直媒体在网络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第四是Web1.0向Web2.0的推进,博客、社区等应用日趋深化,网络应用向个性化和互动化发展。将围绕内容回归到泛媒体化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的深耕细作。服务模式N.0,这取决于互联网非常强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认为1.0、2.0,甚至未来的N.0这些服务是会并存的。

统计结果显示,博客成为网民使用最频繁的网络服务,用户对搜索服务的使用趋于稳定,中国网页搜索和网站导航服务访问次数分别在80亿次和30亿次左右。2006年中国股市带动财经资讯服务,促进了网络经济资讯服务访问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们展望一下中国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营销发展的态势。从2003~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细分市场规模来看,去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达到60.5亿元的市场规模,2010年将会实现239亿元的市场规模。近几年,网络广告将会持续主导网络营销市场,搜索引擎的地位将会日益明显,收购已经成为市场领先者发展的手段。网络广告市场的集中度在进一步下降,将随着新经济发展进一步多元化。汽车行业的广告投放带动交通类领域广告投放的费用首次超过IT产品,居于首位,成为高质量的广告主。汽车、交通类广告主非常少,但是投放的费用高,这对于公司和媒体而言是非常好的获利行业。网络广告行业的巨头在逐步整合,网络广告服务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广告、数据分析、设计制作、媒体等模块越来越专业化,更会催生出更专业的广告公司。媒体公司的生存空间更大,很多新兴互联网媒体没有销售团队。广告商业务呈现行业深化的趋势。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6篇

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出现后,网络营销成为各行各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模式。从广义概念上来看,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包括Internet企业内部网、EDI行业系统专线网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开展的营销活动。而从狭义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则指组织或个人基于开放便捷的互联网络,对产品、服务所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需求的全过程。

社会化的营销行为经由数字化技术的改进而转战虚拟的互联网空间,数字技术使得以往互不相干的各种传播媒介具备了相互融合、汇流的基础。信号格式的统一,配合传输通道的串联,媒体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已日渐深入,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加优质的产业链。这就是数字化网络营销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现阶段,中国已经拥有一批优秀的致力于网络营销的企业,诸如提供搜索服务的百度、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大型综合网络门户的腾迅等,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但只是整个市场组成的一小部分,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已经将网络营销贯穿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据国内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CNZZ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已达到100亿元,2010年,国内网络营销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257亿元。可见,中国的网络营销市场正逐渐走向深层探索,其间的利弊风险依然存在,但是,良好发展前景已经初露端倪,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网民结构“量质”并存网络营销市场增长强劲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网民规模增长有所放缓。

1、手机上网成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3070万,占整体网民的8%。

2、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使用率迅速攀升,其中,手机增长率98.3%,笔记本电脑增长率为42.4%,而台式机的增长率仅有5.8%。

3、中国互联网影响显现从娱乐化向消费商务型转型的趋势。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成最主要网络应用。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搜索引擎(73.3%)。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旅游预订、网络炒股、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77.9%、67.0%、62.3%和45.9%。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CNNIC的统计报告,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应用正体现出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的显著趋势。庞大的受众群是网络营销市场发展的根基,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年龄结构多元化,农村网民快速增长。随着网民结构变迁,更多的行业适合网络营销,这无疑成为中国网络营销市场长远的增长动力。

据艾瑞咨询集团出具的监测报告显示:2001-2006年,IT产品类行业一直占据网络广告投放费用第一,但2007-2008两年,交通类行业一跃成为网络广告投放的翘首。房地产行业投放费用从2005年开始发力,开始更多尝试网络广告,2008年,服装类行业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互联网广告投放行业已经由IT产品类行业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多行业并驾齐驱。至2009年底,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已达到100亿元;2010年,国内网络营销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257亿元。网民结构“量质”并存、日趋优化,从而带来了市场需求空间与购买力的增长,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

网络广告多元整合营销模式日渐成熟

网络营销在中国经历了初期简单的广告、邮件推广阶段之后,正逐步走向多元化的整合发展,营销模式日渐成熟。效果营销、口碑营销、整合传播营销等营销模式逐渐成为现今网络营销市场的主流趋势。

1、效果营销需求强烈,搜索引擎成为核心驱动力。效果营销就是按效果计费,广告主根据广告后的行为数量与会员进行费用结算。这种后付费的结算行为对于广告主来说,规避了投入的风险。效果营销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线上,传统的传播目标也是网上推广的效果目标,流量的多少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流量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才能使广告在投放后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效果营销的效力无限放大,而搜索引擎也因为其广告的效果较好成为企业投放网络广告的首选。

2、口碑营销多元发展,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口碑是指在互联网媒体给予消费者讨论品牌和产品的机会,让消费者产生与品牌相关的互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产生正面的积极地评价及推荐等行为,将会有助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决策。DCCI的研究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品牌的线上接触,散落在不同的接触点,有的接触点覆盖的品牌受众更多,而有的接触点传递的品牌信息更多,还有一类接触点受众接触品牌的时间更长。网络营销密切了企业与自己的消费者在不同接触点的沟通,能够提供消费者不同的产品体验机会,如果方法得当,将会把一个接触点变为品牌营销的真正的引爆点。目前在对口碑的效果评估方面,也有了一些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如正负面口碑数量、关键字排行、含有品牌信息页面的浏览量、关注度、黏着度、以及受众的用户特征等,都让口碑变得更加可测。

3、整合营销覆盖广泛,跨媒介传播多维增长。由于网民的媒体接触习惯日趋多元化,广告主的媒体选择也日趋复杂,整合营销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领域内的跨媒介营销雏形正逐步形成。随着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大众已然处于泛媒体时代,在受众端,媒体是连续的;但在媒体端,各个媒体是孤立的,这为营销带来很大的困惑。如何有效掌控各个媒体,实现多媒体配合条件下的有效覆盖,以及跨媒体的用户行为追踪,成为实现跨媒介营销的核心问题。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57.4亿元,环比增长26.2%,其中网络服务类行业的广告投放费用在第三季度出现强势增长,一跃成为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最多的行业。另外,互联网广告主的数量也急剧升温,出现多元化趋势,房地产类、网络服务类、交通类、IT产品类以及家居装饰类的广告主成为网络广告的支柱行业。无论是从网络广告的投放费用,还是从广告主数量上来讲,网络营销都显示了强劲的竞争力,是未来广告主营销战场的必争之地。

广告市场规范市场集中度提高

自08年开始,中国广告市场中基于产业链的整合成为网络广告公司最为显著的趋势,经济危机成为资本战略布局最佳时机,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

如图1所示,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61.2亿元,相对2007年的40.8亿元增长了50.0%。近年来,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增长至75.1亿元,增长率达22.7%,预计2010年将达到101.7亿元,增长率达35.4%。

随着广告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品牌广告主进一步增加对互动投放、网络营销的重视,广告主对网络投放的媒介选择难度加大,在投放过程中会更加依赖于公司的意见。注:网络广告收入指网络广告公司在媒介费(媒介购买差价收入)和服务费(媒介计划、创意等收入)两大方面的收入。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在对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年度数据分析研究中总结得出的“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趋势”显示,国内的广告市场日渐成熟,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土广告将在资本整合的压力下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实力。外资跨国广告营销机构将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投资、资源整合、互动营销布局力度。

2、市场进一步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广告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媒介的碎片化,导致广告主投放的难度加大,网络广告公司的的垄断与集中则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3、创意、技术的创新会对网络广告效果产生有效促进。“媒介效果”会成为广告公司制胜的关键。广告主选择广告投放会更加理智,这会直接导致网络广告公司不仅要向广告主提供媒介价格低的网站,更重要的是提供媒介广告效果好的网站。这就需要公司既要了解真正对用户购买有影响力的媒介分布,同时,也要提供网络媒介建设意见,改善自身广告营销效果,以实现双赢。

4、资本运作引领网络广告新布局,未来或将进一步垄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产业链整合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网络广告市场的产业链整合似乎成为一条明显的趋势。

5、网络媒介的精准营销技术将成为媒介与争夺话语权的关键。网络媒介在商在集中采购阶段,强势话语权的影响下,已经无法与商分庭抗礼。但是,网络媒介对精准营销技术以及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的各种技术、服务手段的更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不仅会引领网络媒介的竞争、洗牌,也会在与网络广告的竞争中更有发言权。

7、公司协助下的网络媒介的整合营销仍将是广告主投放的首选。随着广告主对网络广告形式、效果的认知逐渐加深,广告主会更多的选择网络广告作为投放的选择,而依赖于公司的网络媒介的整合营销将会是广告主投放的主要形式,单一的媒介投放计划不但会增加投放的风险,效果比整合营销也逊色不少,因此,理性的广告主会采用网络媒介的整合营销策略。

8、专注于互联网营销的公司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分众将非互联网业务出售给新浪,不仅将缩短自己的业务链条,充分发挥自身在、渠道、销售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可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互联网的精准广告,更加清晰专注于面向互联网的技术、营销等。

因此,未来在互联网领域专注于互联网的营销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市场充满机遇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媒体并愈发成为原有各类媒体的集大成者。如果说,互联网从兴起到爆发式增长再到低迷调整直至理性发展,是价值链自我调整与探索的过程,那么,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则是互联网经济理性回归之后下一个市场空间。

2009年是3G业务元年,电信运营商在重组后大力发展融合业务的同时,更将3G移动互联网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市场竞争激烈。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由此,带来无线广告市场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扩大(见图3);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成本低廉、效果直接的无线互联网投放;3G业务发展都将成就无线广告市场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移动营销市场将成为网络营销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市场份额,同时也给整个市场模式的变革带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小结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畅想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教学领域更有着全方位的改变。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以及方式等都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iPad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新模式。本文在深刻理解“互联网+”对于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对于“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并大胆畅想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意义

1.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桎梏

“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载体如手机、电脑、iPad等进行学习,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地运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进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所以,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休息时间,学生都会通过互联网载体进行学习以及相关资源的获取。

2.促进师生的深入交流

“互联网+”下,新媒体教学方式不断增多,PPT教学、线上教学、微信教学、QQ教学以及很多媒体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填补有限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轻松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问题的解答、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不足。

二、当下“互联网+”教学的具体模式

如前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平板电脑、电子书包、TPACK等技术手段深入教学领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生机与活力。MOOC、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社交媒体、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应用作为创新手段促进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理念的不断结合。以翻转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先学后教的形式,与此同时借助微视频、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作为交流手段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的同时要将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这四个环节加以落实,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将互联网技术落到实处。

三“互联网+”教学未来发展畅想

1.互联网最终成为教学的主要场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工作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虽然当下各种网络课堂、远程教育已经在学校内广泛使用并被学生与教师接纳,很多学校也在传统课堂上逐渐借助PPT形式进行补充,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加深入,从而构建网络课堂,并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一种全方位虚拟性课堂的建立,它将完全取代学生在固定场所教学的传统方式。放眼未来,学生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必将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所有的相关网络活动都会在互联网上进行。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课程的讲解,布置作业甚至进行在线解答与提问。学生更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相关知识,并且在知识信息的充分融合下完成相关的资源获取,有可能在旅游、休息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甚至考核。

2.互联网教学具体模式预测

在未来的互联网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布置作业。例如,QQ、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网络学习经验,开展网络学习竞赛,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充分激发自身的主体性,教师也能用更具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学习。在未来,教学的载体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的实体课堂,还可以在虚拟网络中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后与教育领域的相互融入指日可待,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理念和行动上充分接受这种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发展趋势。学生和教师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熟练掌握各种先进互联网操作平台的运用,并且能够将此作为载体,逐步弱化传统课堂的作用,进而优化师生关系,使得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形式与途径更加多样化,知识的获取也必将更丰富。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地顺应时展,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教育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2]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

[3]王竹立.包容性思考: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互联网时展趋势第8篇

报告以百度移动搜索、百度移动应用及百度移动统计的数据为基础,围绕“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百度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及行为习惯”两部分揭示了若干重大趋势。

百度移动搜索3年增长11倍

报告显示,从2010年初到2012年年末,三年时间百度移动搜索的流量增长了11倍。在这两年,移动网民数量从2.77亿增长到4.2亿,年均增长为52%,而百度移动搜索却达到了年均超过330%的增幅,是网民数量的6倍之多。与2011年相对平稳的增长曲线相比,节日的加速上扬趋势表明,移动搜索已开始深入渗透人们生活,成为休闲娱乐出游的必备应用。

图1 2010-2012年百度移动搜索流量增长趋势

大中型网站移动化加速近半数网站完成移动化

2011年至2012年,大中型站点移动比例增长10.7%,然而2012年Q3至同年Q4,3个月时间站点移动化涨幅高达7.5%。不难看出,2012年大中型站点的移动化脚步正在加速,其中生活服务、工具及应用、综合内容社区成为PC互联网移动化的焦点。

图2 2012年Q4 PC互联网移动化热门分类

在移动化过程中,移动网页、HTML5、Native App等适配于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形态异彩纷呈,截止2012年Q4,47.8%的站点提供了手机适配的移动网页,其中5%的站点使用HTML5技术框架开发。此外,16.9%的站点资源开发有相应的Native App。

中国互联网从Web1.0时代的“内容为王”,到Web2.0时代的“互动为王”,再到如今技术和用户成为驱动互联网移动化的两股重要力量。

图3 2012年Q4移动互联网资源形态

搜索导流和应用分发同步增长移动入口优势明显

2012年Q4,在百度移动搜索的资源构成中,PC网页在大幅下降,相反百度移动搜索导向适合手机用户浏览页面的比例升至80.02%,较Q3的64.5%提高了15.52%,移动搜索的导流能力持续增强。

事实证明,低门槛、自适应的工具/平台服务将推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而类似百度这种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能够联合合作伙伴形成集群优势。

图4 2012年Q3-Q4百度移动搜索资源构成对比

与此同时,在移动应用方面,从2012年8月到2012年12月4个月时间里,Android Native App日分发量涨幅超过100%。数据表明百度移动搜索已经成为应用分发的重要渠道,而且其和网民需求高度匹配、对每一位开发者完全公平的特点,也使得移动搜索有着比传统应用市场更明显的分发优势。

图5 2012年Q3-Q4 Android Native App日分发量增长趋势

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长首超PC互联网Native App成新宠

2012年Q4,Native App人均媒体时长已超过2小时,占比88%,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宠,此外手机浏览器的人均媒体时长占比为12%。在各类应用中,阅读、游戏、图像影音类Native App人均启动次数及产品使用粘性较高。

图6热门分类人均使用时长和人均启动次数散点图

借助Native App的爆发,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也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继续保持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明显。无论是在网民的数量,还是上网时长方面,移动互联网都彻底完成了对传统互联网的超越,这也为移动互联网在产业价值方面追赶传统互联网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尽管网络环境、硬件终端、操作系统、用户群体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入口”的地位与价值却是一样的,这也将会成移动互联网新旧势力争夺的重要焦点。

图7 PC与Native App人均上网时长的趋势对比

阅读购物是高频应用用户需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的高频需求主要集中在阅读、商品购物、工具服务、LBS分类中,这一部分应用占比高达42.1%。

图8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需求分类

在日常的应用需求方面,需求分布与每日的重要时点密切相关,总体来说白天多互动,晚间多娱乐,其中影视娱乐类需求遍布各高峰时段,深夜为移动应用搜索的使用高峰,出现了所谓的“深夜现象”。

图9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一天24小时的需求分布

随着百度移动搜索、应用内搜索等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网民群体“应用发现”和“应用使用”的门槛正在大幅降低,移动应用和移动搜索正日益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于杀手级应用,提供各种杀手级应用的杀手级平台的威力,无疑更加巨大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