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26

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第1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日益重要。近年来,中国十分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但是伴随现代服务贸易高增长的是不断增高的现代服务贸易逆,所以,有必要研究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以何种程度影响出口的规模和效率?

一、基于引力模型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

国内外专门针对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研究较少。Francois(2001)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的研究领域,认为服务贸易进口额受进口国人均GDP与人口的影响。Grunfeld(2003)发现经济规模与服务贸易成正比,地理距离和壁垒成反比。国内有卢现样,马凌远(2009)基于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对OECD各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周念利(2010)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进行估算。而对于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仅限于出口结构及竞争力的探究。

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针对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均是从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着手进行定性分析,且由于数据获得的难度,尚没有从分部门层面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除了在总量层面上,还分别对现代服务贸易的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5个部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数据与方法

(1)计量模型

经典的引力模型中只有贸易国的经济规模和贸易国之间的距离两个变量,本文为了探讨更多因素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影响,构建一下拓展的引力模型:

in=Xijt=aijt+βinGDPit+β2inGDPit+β3inDij+β4inIITijt+β5OPENSjt+β6EXRit+β7APEC+εijt

式中,Xijt因变量为第t年我国对j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百万美元),GDPit和GDPjt分别为第t年我国和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我国与进口国j国之间的距离,IITijt为第t年我国和j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之差,OPENSjt为第t年进口国j国的服务开放度,EXRit为t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εijt为我国与进口国是否共同属于APEC组织,为模型的误差项,aijt、β1、β2、β3、β4、β5、β6、β7为系数。

(2)样本范围

本文选取2008-2013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样本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新西兰、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英国、美国、立陶宛、保加利亚。

(3)数据来源

中国对各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与贸易国的GDP、人均GDP及人口数是由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计算的来的。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距离来源于CEPII双边数据库。服务开放度指标为进口国的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服务贸易进口额数据来自WTO统计数据库。中国与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之差由人均GDP之差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三、模型回归结果

表1是总量和分部门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将表示现代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因变量替换成5个分部门的实际出口额。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除了APEC和lnDij外,所有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接近2,说明模型没有出现自相关性;调整后的R2达到0.66,且变量系数、符号均与预期完全相符,说明引力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流量有较好的解释力。

OPENSjt

lnGDPit和lnGDPjt的系数分别达到0.45和1.69,说明经济规模是影响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几年来GDP的平稳较快增长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也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代表空间距离变量对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运输、通讯和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所致,也与现代服务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符合林德的“需求相似论”,即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金融服务部门这一影响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我国金融服务部门竞争力较弱,与世界其他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服务贸易开放度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有非常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分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而对通信服务的影响不显著。而加入APEC组织没有显著地促进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出口,APEC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原因造成:一个是由于APEC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相比,在贸易优惠政策上不具有优势,甚至远远落后于这些组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已经充分反映了是否属于APEC成员的差异性。

四、结论

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我国和进口货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与进口国的需求相似度、进口国的服务开放度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除人民币汇率这一变量对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负相关外,其他估计因素均成正相关,而与传统观念不同,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空间距离对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无论从总量层面上,还是分部门层面上均不显著。APEC变量也不显著。

因此在今后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首先,应重视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其次,应有针对性加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获取更大的贸易拉动效应;最后,应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尽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7(2):3-12.

[2]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003.

现代服务贸易第2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 进出口总额 出口结构 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基本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不断发展,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服务贸易这一概念,过去的几十年间,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额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这种增长的趋势势必会继续下去。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的定义。

虽然20世纪70年代便出现了服务贸易这一概念,但是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贸易已有定义都是些描述性的。如传统的服务贸易定义从进出口角度认为各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动便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也有对服务贸易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但目前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权威性定义,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便是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服务贸易的四种分类,它们分别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而据WTO的相关资料显示在这四种模式中商业存在所占的比重达到近5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商业存在模式在服务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其次,跨境交付占比为35%,境外消费占比10%-15%,而自然人流动只占1%-2%。

(二)服务贸易按行业标准分类。

服务贸易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很多标准,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按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 BOP 统计将服务分为运输(Transport)、旅游(Travel)和其他(Other services)三个大类。其中,其他服务又分为建筑、通信、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与特许权、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与消费服务和政府服务九项内容。其中我们可以将运输与旅游称为传统的服务贸易,其他类服务贸易称作现代服务贸易。我们以下的分析也主要是从12个行业着手进行。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2014年1月24日,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的第三季度至2013年的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地区服务贸易都呈现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13年第三季度,亚洲与大洋洲的服务贸易的季度增长达到6%。作为亚洲大国之一中国自然也功不可没,WTO颁布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已经以4706亿美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跻身为世界服务贸易排名第三位的国家。表1给出了中国2005-201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服务贸易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这张表也同样隐藏着另一层信息,我国仍然是个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而且这些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经计算以19%远高于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15%。

(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我们已经介绍过服务贸易按行业标准可以划分为交通、旅游与其他服务贸易三大类,进而在此基础上又大体的划归于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贸易两大类。图2.1给出了中国自2005-2012年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事实:1、无论是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还是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出口数额都是不断增长的。2、2011年以前,传统的服务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绝对优势,旅游与交通出口额之和大于其他商业。但是自2011年甚至在2012年现代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已经超过传统的服务贸易出口。而其他行业的出口比较相对较少。如果单单凭借这一张表,我们会得出中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在这三大行业具有较大的优势,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中印在2012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服务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发现其实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行业并不能算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优势行业,其数据分别为27.15%(印度)与中国的4.88%。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当前,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及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通常可以借助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方法有很多,如市场占有率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还包括综合衡量指数。虽然中国现在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很低,TC指数均小于0,特别是2004年之后呈现出一种不断下滑的趋势,这与一个服务贸易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据UNTCAD发表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大于0的行业也只有旅游、交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这四个领域,而剩余的7个行业TC指数均小于0。

总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以下基本事实:

1.我国自2012年对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据世界第三位,并且无论是服务贸易的进口额还是出口额近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很不合理,以前基本出口优势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虽然近年来现代服务贸易出口开始增加,但是出口额基本只集中在交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这三个行业,剩余行业涉及较少。此外,与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行业差距依然很大。

3.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12大行业中仅只有4个行业TC指数大于0,而且从整个服务业整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不仅小于0而且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参考文献:

[1]郭少坤.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姚艳飞.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顾晶.中国服务贸易现状浅析[J].商业经济,2010,18.

现代服务贸易第3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现代服务贸易第4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服务贸易第5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服务贸易第6篇

关键词:辽宁;服务贸易;经济

一、发展服务贸易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以金融、零售业、旅游、民用航空运输、房地产、租赁、专家服务和咨询、基础电讯为主的进口服务行业,和以国际旅游、国际金融与保险、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为主的出口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体系基本形成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各业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服务贸易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国际吸引力也不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改变当前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推进辽宁省经济建设,加速东北振兴进程,以增强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央做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决策以来,辽宁省服务贸易迎来了大好的契机,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但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较国内服务业更为发达的地区,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在辽宁省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运输、邮电、旅游、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对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拉动。同时,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是辽宁省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虽然近年来一些新兴服务业,如物流业、旅游业、保险金融业、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在省内中心城市发展很快, 但是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尚显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2.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房地产业、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且缺乏规划和特色定位。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构想

1.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根据辽宁省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促进辽宁省省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向服务贸易领域,引导省内企业参与服务外包承接业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

2.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培植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辽宁省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对辽宁省来说,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优势。在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辽宁省还要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贸易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 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要以辽宁省的传统服务业为基础,新兴服务业为方向,迎合国际服务业发展潮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辽宁省地方业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促进重点部门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大力促进以海洋运输为主的运输出口服务,采取新的措施促进建筑服务扩大出口,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特许和专利权使用服务,对通信、保险、文化、动漫、咨询、音像等部门进一步关注,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正致力与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简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这样的发背景下,辽宁省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发展服务贸易优势,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让服务贸易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畴镛.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突出重点[j].政策望,2005(05).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现代服务贸易第7篇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 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 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 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 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现代服务贸易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

一、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强劲之势一直延续至今。纵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迅速,但各主要贸易区发展不平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高达24150亿美元,与1970年仅710亿美元的出口额相比,35年间增长了33倍;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五分之一,增至90年代的四分之一。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世界各主要贸易区又是不平衡的。欧洲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居前列,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10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欧洲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部门。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多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总体发展水平低于西欧,但经济发展速度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地区总体排名仅次于欧洲。

第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域扩大。二战之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务的输出输入上。二战之后,由于第三次产业发展,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较20世纪70年代下降很多,国际旅游的比重略有上升,其他服务包话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可统计项目。这些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在新的科技浪潮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远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业的增长,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国际服务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服务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不同,加之开放服务市场,意味着大量要素的跨国流动,一些敏感性领域,如金融、保险、通讯以及航空运输等,往往关系到服务贸易输入国的和安全,各国必然对相应的服务业进口进行限制。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诸如入境限制、技术标准、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层次尚低,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不仅总体的规模水平迅速的提高,其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但真正起支撑作用的主要领域还仅仅局限于海运业、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旅游业这类资源充裕型产业。即便是旅游业,在旅游的“软件”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文化娱乐项目缺乏,专业导游人员匮乏等。

第二,服务贸易专业化水平呈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国际贸易是否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系数越大越有优势。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服务贸易扩展的势头也越发强劲,而我国近年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呈下降态势。我国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及旅游业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和政策会引起高技术人才的流动,通过培训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然而,我国的高等生产要素缺乏,一些知识或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发展该方面的服务出口要求出口国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而这些恰恰是我国现阶段所缺少而又急需解决的。从以上分析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在我国,沿用传统比较优势思路运行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日趋增大,这有力地证明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尤其在服务贸易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比较利益。

二、以进出口指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指标

就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上。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虽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最大比重。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之,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目的净出口指标显示出我国的竞争优势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相对劣势。

(二)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

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就是服务贸易出口额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比例提高说明竞争力增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是世界上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达15%以上,其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其余7国。而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不足美国的1/5。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排在以上7国之后,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小的。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我国总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里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余下的所有其他项目服务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多为负数,着实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当低下,尤其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

(四)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

近年来,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其中美国的RCA指数最高,一直保持在1.4左右,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和德国的RCA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0.7左右,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而中国的RCA指数近年来一直徘徊于0.5-0.6之间,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属于服务贸易发展极其滞后的国家(见表2)。

综上所述,不管从RCA指数的大小还是其变化情况来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除了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的稳定增长外,我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包括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力度培养这些领域的应用性人才,汲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加快金融服务发展。在我国的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如交通运输、旅游等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而当今国际服务业竞争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术、管理类的服务行业中,此类服务呈现出制约因素少、市场增长快、附加值高的特点。所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知识、信息技术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此外,还要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服务在整个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提供关键性的重要服务。但由于监管的真空,导致了我国银行信用的缺失,从而使我国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无立足之地。所以,加快金融体制的进程,加快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第三,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要加强政府间谈判与协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它有助于我们自己意见的表达,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对方的要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双边尤其是多边谈判,维护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在服务出口措施尤其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方面给予平等待遇,从而使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环境中,以谋求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2003(2).

3.黄俊.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与我国服务业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0).

4.郭怀英.我国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与研究,2003(7).

5.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6.王国安,扬军安.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韩可卫.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

8.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9.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8).

11.周怀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