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问题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6 16:25:07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问题分析第1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摘好教学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我对“中学数学核心概念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很感兴趣。自2006年起开始探讨研究,先后确定了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在不断尝试写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之后用课堂实践比较好的设计,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按照要求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重新编写,使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不断感悟。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中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做到前后呼应。”

课堂教学设计本着提高课堂效率,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基于学习行为分析)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还是以“问题串”的方式为主。“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一个教学原则。但是,不要把例题、练习等都呈现为“问题”。例题就是例题,练习就是练习。这里,“问题”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概念的本质。好问题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体现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并且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想方法的引导上;第二,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即学生经过适度努力思考才能完成。

三、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例1 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利用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吗?

(2)根据上述思想方法,如何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述问题中,教学目标是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第(1)问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唤起学生记忆中已有的推导面积公式的核心思想,即利用割补法,将待求面积公式化归为已知的面积公式;第(2)问,由于梯形面积可以化归为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因此问题只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的引导,比较宽泛,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设计出不同的推导过程。相信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度,同时又要“大器”,不要问得太琐碎,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纠缠。

例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第一环节——找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问题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寻找本课时学习内容的固着点、生长点。)

预设的回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启发引导:(这个地方比较难处理,怎么就能让它自然呢?)点的个数能否改变?如果不能改变,能否再增加其它条件,使点的个数改变?

预设的回答1:增加点,如三个点,这时必须增加条件——这三个点共线,显然与问题矛盾。

预设的回答2:减少点,即一个点,可知过一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追问:如何区分过一点的这一直线族呢?

预设的回答:除了再选择一点的办法,那就是依据直线的倾斜程度的不同。

答案: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条件组合是:

两个点,或者一个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并且每组条件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根据一段课堂教学过程整理的录像如下: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在坐标系下,这条直线用什么条件确定?(课件出示字幕:问题1: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直线l,你认为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生:两点。

师:假定把一点擦除,只剩下一点,那么这条直线的位置还确定吗?

师:不确定。也就是过P点可能——?对无数条直线。无数条直线说明他们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直线我们要试着找它们的区别。(课件出示字幕:问题2:观察过点P1的不同直线,你认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生:它们的倾斜角不同。

师:那么你能回答一下这倾斜角是哪个角呢?

生:这条线和x的正半轴所成的角

师:从直观角度来看是相对于x的倾斜程度不一样,每一条直线对应于x轴都有一个倾斜程度……如何表示这个倾斜程度?(生没有反应)用一个什么量来表示这个倾斜程度啊?((课件出示字幕:问题3: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度,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倾斜程度呢?)(学生没反应)

师:那么其实呢,刚才这个同学已经回答了,就是什么不一样?

生:倾斜角。

师:相对x轴所成的角度不一样,对不对?她刚刚回答的时候说倾斜角是哪个角啊?

生: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

师(不等生说完):直线与x轴正方向。现在看看这个图,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有几个?两个?哪么倾斜角能说两个?一个?怎样修改一下?

生:x轴的正半轴还有在y轴正半轴那一方向。

师:是上面。也就是直线l向上方向。

由此案例可以看到,虽然在课件中只出示了两个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提问的次数却大于2。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充分的预设,包括对主要问题进行补充的追问;其二,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了实际的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要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提出问题,推进主干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减少问题的数量,使学生的活动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通过解决问题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呢?应该努力使设计的问题完整,具有任务性、驱动性,而不是只涉及所要完成任务中的某个步骤或几个步骤。 四、实施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课堂实践与教学设计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实施。

设计上述问题关键是依据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栏目,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个栏目设计的意义,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就谈不上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对教材的真正理解。

设计问题串是基础,课堂的实施才是真正的关键。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知所措时,教师该如何降低台阶给与帮助?如果学生一语道破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又该如何操作?如果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设计的思路不同教师该如何调整?等等。

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设计了8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共问了约60个问题,按照一节课45 分钟,那么每45秒钟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数据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呢?

第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执行教学设计,没有使这种设计真正转化为行动。

第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没有完全地体现了教学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还要进行大量的补充;

第三,提问的间隔时间这么短,学生思考的空隙在哪里呢?能提些怎样的问题呢?

观察课堂活动可见,之所以提问间隔短原因有二:

第一,问题小,没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式的,而没有完成任务式的。

第二,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及时回答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耐心地等待,而是急着进行重复或提示。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舍得”,要“等的起”。除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第一,问题表述不清楚、太宽泛或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学生无从思考、回答;

第二,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起来也够不着”。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正是体现或考验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之时,教师应该及时判明原因进行调整,而不是强拉硬拽或者进行所谓的启发。

课堂实施中这种“小问题现象”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真正的解决问题活动,学生活动思维含量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被老师控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问题不能引导学习,反而成为了学生的拐杖或阻碍,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实施设计的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真正实现“问题引导学习”这一原则除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注意实施问题设计的策略,更重要的还是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解,归根结底是要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仔细研究,从这几次会议纪要中可以提炼出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的具体要求是:

1.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2.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4.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5.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点拨;

6.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不论要求有多少条,其终极的目标是“问题引导学习”,问题设计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灵活多变,但是它们变化的目的是引导学习。

教学问题分析第2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问题分析

一、整体原则

在研究造型的法则中首先必须注重整体。形体整体性是造型从认识到表现的基本原则,即反映与素描教学的开始,也反映于最后完成,可说是造型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在素描训练中整体造型的要求必须贯彻始终。把握整体是属于揭示本质的手段之一,人们认识方法上存在的片面性与局部概念不属于意识的理性范畴,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反映了思维的局限,成为造型上一个比较顽固的障碍。正确的表现始于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整体观念建立在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飞跃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形体分析比较,对于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通过反复的认识默想以洞察其规律直到融会贯通。当学生对于形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作到主动、胸中有数,才有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形体。任何一种素描习作如果不能使人在第一印象中突出地感觉整体的吸引力就意味着这幅作品已经基本失败。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先天带来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些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还没有确定好静物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细节描绘,这样就出现了画的是只有明暗阴影部分,无法将立体描绘与平面描绘去作比较,只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描绘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以立体去比较立体,从形态大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去进行细部的刻画。通过周而复始多次循环以逐渐达到完整。重要的是在比较着画细部结构时,一刻也不要脱离形体的结构大关系。在画局部色调小关系时,一刻也不要脱离色调的大关系。要懂得在素描塑造过程中,各个部分在同时比较中去发展充实的重要性。

二、完整性

素描作业的完整性意味着造型的目的和表现手法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单以表面上描绘的周到为标准。学生习作的完整表现在对描绘的内容已经理解并能将这一理解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素描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件思考的工作,在中职学校学生的习作上经常出现由于随意性产生的逻辑混乱,随意性往往由构图章法的不严格开始。因而完整性要求从构图开始一直到塑造的最后完成,应该显示出处理的完整性。素描习作完整性的要求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关,也是检验学生对画面整体控制能力的标志之一。

三、形神关系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一个美学原则。正因为形神关系在造型问题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素描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关系作为重要课题提出。在学画伊始就需要使学生理解静物造型上神形相互依存的辩证法,以防止求形失神、止于形似的偏向,而这种偏向往往又是片面追求物理产生造型僵化的重要原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准备掌握形体的结构法则,表达出形体物质属性,如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当然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想表达的意思亦无法体现。在具体的训练中要注意长短作业的互相配合,不能顾此失彼,片面强调于某一个方面。中期、长期作业对于掌握坚实深入的造型技巧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训练方式。长期作业的静物素描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重形似而忽视神似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习作经常产生的弊端。画一幅静物,主要是刻画物体、背景和环境则根据表现物体的需要或从简或概括地画,不应把物体和背景同等对待;另一方面,物体中也要有主次、前后之分,要抓住主要的物体重点刻画。相对长期作业而言,短期作业和速写是锻炼敏锐感觉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对于对象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对象形神关系的理解。实践证明善于画速写的学生其长期作业的造型往往比较生动、感觉比较新鲜。正确处理任务绘画中形神关系是造型领域里一项高难度的课题,与画者全面修养和敏锐感觉有关。

四、分析与综合

素描就其特征来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但与油画和其他色彩绘画比较,更多属于思维的性质,感觉仅仅是理解的前导。调配色彩需要更多的激情和新鲜的感觉,因为塑造问题已经在素描中解决了,在素描造型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将形体的塑造建立在形体逻辑上,形体逻辑体现于形体各个部分的联结组合关系中,不同形体的外观形态由不同物体内部结构关系所支配。静物、石膏模型结构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把握,中职学校学生通过静物与石膏模型写生学习到形体分析综合的初步方法。

五、结语

总之,素描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美术的基础环节。因此,在素描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在“就画论画”的层面上,而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素描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从而达到素描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肖良炎,郑强.应用素描[D].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教学问题分析第3篇

下面我试图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上述观点。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表现

个案基本情况:马XX;男,17岁,自费进校;李XX,男,18岁,公费生。两人情况相似,且形影不离。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抽烟喝酒,奢侈浪费,经常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翻越围墙,通宵不归,日常行为习惯极差。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鲜明,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甚至睡大觉,不能完成作业,逃避考试,逃避上课,学习成绩极差。

3.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更为严重的是,二人均有自残行为(用烟头将自己的手臂烧7个点,腐烂了好几个月;还用小刀在手腕上划了几十条小口子)。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们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畏难怕苦,缺乏进取心,贪玩不会自控,学习能力低,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一)马XX和李XX都是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十分困难,没有太多的钱供他们。而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家庭环境好,生活富裕。这使他们二人心理严重不平衡。(二)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往往是打骂,讽刺挖苦,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们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怪、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们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山重水尽疑无路”――综合施教,效果甚微

根据他们的问题成因,我采用了系统的赏识教育方法,从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开始,到不断地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一年里我坚持对二人进行赏识教育,虽然中途有些许进步,但是总是不稳定。其最终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根本的转变,而且变本加厉。每次都是因为严重违纪,给警告处分,已至追加到留校试读。或许是我对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不对,也许是马XX和李XX二人不适合赏识教育。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我却不知道能教好他们的那位老师在哪里?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劝其退学,峰回路转

马XX和李XX的表现越来越差,经常半夜翻越围墙,外出上网,或者喝酒喝得乱醉如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严重干扰课堂纪律,甚至老师上不下去课。更为严重的是,2010年7月13日晚上10点,二人将高三(2)班佘XX用啤酒瓶将左臂打伤,缝了8针。而马XX和李XX行凶后逃之夭夭。后来了解到,马XX和李XX与佘XX并无过节,纯属马XX和李XX寻衅滋事,且他们当时是对准佘XX的头部猛击,如不是佘XX伸手挡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全校震惊。最后学校决定对二人给予劝其退学处分。二人被接回了家。但一个星期后,马XX和李XX二人来找我,说叫学校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我没理会。其后马XX和李XX和他们的父母又多次来找我,陈述他们的悔改之意。我终于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向学校报告批准后,重新收他们来校试读。不想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纪律学习上都有很大进步。现在他们已经在班上属于中等成绩了。

教学问题分析第4篇

1、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课程定位是一门课程开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一直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不同院校之间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一,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在高职院校中只是一种“陪衬”,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仅保证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基础课程的开设,语文课则是象征性的。这样定位上的模糊,让整个语文教学和科研都处于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多数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比较低落,随之带来的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并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所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其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2、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和资源匮乏

课时量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一般来说,学校都是依据课程的重要性来安排课时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明显受到了轻视。多数学校中,语文课都是以选修形式出现的,这就从客观上让学生对语文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更不用说少数的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了。从短期来看,学校好像是节约了部分人力和物力资源,似乎整个教学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但是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没有了语文教学,注定是存在缺失的。而且语文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储备也不容乐观。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本科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并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语文是一门阅读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相关文学类书籍的储备也不丰富。

3、学生忽视语文课程

从大学生的共性上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将语文视为了一种考试工具,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反感这门课程,认为其枯燥和乏味,学习语文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来看。高职院校以理工科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倾向。相比之下,他们对各类实用知识更加感兴趣,没有认识到语文对他们综合素质提升的巨大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1、精准定位语文课程

课程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定位,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人文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语文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丰富性、广博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人文素质和人格培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文素质已经是一种现代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而且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指语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距离一般标准尚且有着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特征很强的学科,不但能够为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2、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前文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和灵活的课程体系。所以课程体系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结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是必修,既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为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继而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测试,测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意在表明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测试结果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次是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一些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而准备的。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会有很多学生为语文丰厚的魅力所吸引,继而产生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则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欲望。具体来说,选修课的学习内容是必修课内容的细分,可以划分为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多个具体的方向,学习可以凭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为他们终身喜欢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部门还应该和学校各类活动的组织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在校园中多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如最近央视热播的“汉字书写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在活动形式上较为简单,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认识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冷遇,和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都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旧模式、旧方法,学生被视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从谈起,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变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自愿的学习语文。如对话式教学法,这是一种近年来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语文教学,因为文学欣赏和创作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够使思路得到开阔,理解获得加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表达,都会得到教师和其它同学的充分关注,都会得到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喜悦中进行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4、建立合理的考核模式

教学问题分析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思维 对策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当下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事业在改革中面临重大的变化。初中是教育教学事业中的过渡阶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对于英语而言,正是学习效果最显著的阶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教学问题的阶段。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现存问题分析

1.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

在当下教育教学发展中,初中英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很多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行素质教育而实应试教育,换汤不换药,致使教学质量不断下滑。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程教学标准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对相关初中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现,逐渐回归传统教学方式。

除此之外,新课程教学改革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育方式,都同以往的应试教育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任的教职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几十年的老教职工,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慢,或者对于理解新教学理念本身存在歧义,严重阻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得整体的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于角色定位的转换不准确

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始终将学生的个人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不仅不利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于角色转换的定位,更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教学改革指出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反复地讲解某一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不愿意深入探究。

3.过于依赖教材及乏味的教学方式

初中英语教学还是以记忆为主,记忆的内容包括单词、短语、语法等,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方式始终是以课堂为背景的讲解式教学。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主动的学习思维转为被动的学习态度,游走于被动学习与厌学的边缘地带。而教师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兼顾所有学生,部分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逐渐落后,很多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将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造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过分依赖。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对于教材大纲的依赖性强,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案的展示,都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反复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反而让学生产生了“重点、难点平凡化”的思维,认为重难点一定会强调,不必过早记忆。

二、针对当下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进行解决,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扭转传统教学弊端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自发地深入学习,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1.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到位,归其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到位,无法接受并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因此,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教学活动研讨会,吸取他人教学的中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并深入了解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体系,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课堂整体创新能力,脱离僵硬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走入学生之间,要求自己适应并达到教学改革要求。

2.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始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远比教师的讲解式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从根本转变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提问教学的方式,逐渐完成这个过程。以译林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为例,在进行Uint4“A good read”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先提出课后问题:“Has Hobo decided what to do with the books?”或“What does Hobo want to use the books to do?”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利用这个时间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便于指导。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实现了教学定位的转换。

3.创新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乏味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才会造成改革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因此,教师要采用创新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并借此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针对教学成果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感受教学乐趣。或针对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微课资源等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也可以从作业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只有在整体上提升对改革的认知和教材的理解,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构建高效课堂、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教学问题分析第6篇

一、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普遍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

幼儿处于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学前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学前教育,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定型。把好学前教育大关,影响幼儿的一生。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实施并不顺利。近几年来,一些幼儿家长不认可幼儿园的教育,认为其存在弊端,而将幼儿带回家实施家庭教育。许多幼儿园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展幼儿教学,只顾着向幼儿传递知识,学字、背诗、算数,不顾幼儿天性与个人发展需求。灌输式教育模式的使用,让幼儿成了学习机器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读,幼儿跟读,一些拗口的古诗,教师不顾幼儿是否理解,只要求幼儿熟读背诵。这种方法对幼儿来说太过枯燥。不重视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工作者青睐掌控式教育

许多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价值,但很难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一直控制幼儿的学习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未进化,没有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习惯于掌控幼儿的活动行为,将一切展示自我需求的行为理解成不守规矩。久而久之,幼儿不敢在幼儿园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对策

(一)重视启发教学模式的应用

幼儿时期是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创造力很强,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幼儿的智力及各项能力进行开发。让幼儿的每一种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让学前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幼儿教育要快速发展,就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对教学的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积极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教学活动的启发环节,关注幼儿的每一点成长需求,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天性,启发幼儿一点一点地认知社会,这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幼儿好奇心强,利用这点进行启发引导,有利于丰富幼儿知识与积累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幼儿会对颜色很感兴趣,他们会指东指西问老师那是什么颜色。幼儿教师要据此适时启发其思维,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当告诉幼儿窗帘是黄色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找其他黄色的东西。对幼儿进行启发,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习,有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主导,幼儿必须听从教师的指令。而如今幼儿教师要建立起平等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应该在活动中控制幼儿的语言与行为,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事情要理智。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会让幼儿学习活动的氛围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幼儿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提升。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学习热情转变成为探究动力,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掌握者。尊重幼儿,多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更有利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施。比如在引导幼儿做折纸的时候,教师不需要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跟着自己折某一种东西。教师尊重幼儿的喜好,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纸张,动手折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幼儿折纸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鼓励与肯定,让幼儿越折越有劲头。幼儿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能让学前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致,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幼儿园管理者要重视家长会,定期组织幼儿家长到园参观日常教学活动,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感受正确的教育模式。

三。结语

教学问题分析第7篇

一、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信息时代,人文社科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量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的大环境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逻辑论证思维等);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类知识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基本素质,即数学素质。

目前,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校在文科专业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我校开设文科数学已经有6年。根据近几年我们的教学实践和与其它高校的交流,发现目前文科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很多学校存在,而且有共性。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大学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识,但目前国内没有对文科数学准确定位,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文科数学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应学习哪些知识、获得什么能力,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国内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每本教材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异。其次,从事文科数学教学的教师都是来源于数学专业,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文科学科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顾及文科学生的特点,而是按照理工科学生的思维讲授。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教师感到教不会,学生感到学不会。第三,文科数学的考核方式没有考虑文科数学和文科学生的特点,考试方式和命题思路很单一,没有灵活性,跟理科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极易造成大面积不及格,从而失去了文科数学教育。

二、文科数学教学观点之我见

以上共性问题的核心是文科数学的定位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为其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根据本人的教学经历和对文科数学的认识,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关于文科数学的定位问题

首先,文科学生学习数学是高等教育目的转变的需要。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加,加上各学科互相渗透和相互影响。社会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就业观念也有很大的转变,使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而不是达到学科的最前沿,也就是教育要做到“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数学素质对于文科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文科数学必须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文科数学不是数学史。

其次,数学能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数学不同于文科课程,是按照逻辑演绎严格表述的,它追求的是从不证自明的少数几个前提出发,逻辑地演绎出整个系统,因此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思辩能力。对于擅长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文科学生来说,开设数学课程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加强了文科学生辩证观点的培养,而且学习数学可以提高文科学生的审美能力(数学本身蕴涵着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抽象美等)。文科学生不会象理工科学生那样在自己将来工作中广泛应用数学,他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运算的技巧,而应更多地关注其中包含的思想。 第二,关于教学内容

数学的不同分支包含不同的思想。微积分研究的是连续性问题,代数研究的是离散问题,概率研究的是随机性问题。因此,文科数学中至少应当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针对的是文科学生,很多学生物理知识比较缺乏,因而在引入概念时应尽量将物理问题换为经济或其它问题。例如在介绍重要极限时,介绍银行复利概念;在介绍导数时,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与供给、需求弹性等概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科数学也应当向学生传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因此,文科数学应当包含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特别是经济、管理、生物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简单数学模型。如广告问题的数学模型,利用导数知识研究广告的传播规律,为广告策划提供借鉴意义。这些例子所用数学知识不多,但包含丰富的思想,可以让文科学生充分体会理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方法,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体现理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的差异,文科数学中应适当包含数学与社会科学如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美学、数学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数学与很多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科学中包含数学,数学中也包含社会科学的部分内容,很多数学分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文科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必然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白马非马论”在哲学上涉及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事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需要用大量篇幅予以论述。即使如此,人们有时还感到疑惑,但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关系,但集合与元素则是属于关系。“白马非马论”是将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混淆为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再如数学中“群”的概念与社会群体的组织有一定的类比性,其中“单位元”的作用可以与社会群体中领导的作用进行类比。

第三,关于成绩评定问题

教学问题分析第8篇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探究 浅议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刍议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教学问题探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问题处理初探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味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竹.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下),2012(9).

[3] 俎艳香.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4] 姜秀林.中学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5] 潘晓安.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