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54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 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 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第2页

生。 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 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 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 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 中学生 体育 健康 价值观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复杂多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基本观点理念不断更新和创建,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变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和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协调发展,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骨架已基本构建。二者构筑体育基本思想理念的平台,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容纳90%的体育人口,是体育价值理念平台的基本支柱,是体育事业最活跃的层面。教学改革已将学校体育价值转轨到健康体育思想及理念。新的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顺利实施,现逐渐构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基本因子优化组合而成的健康平台。必须研究分析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理念,只有了解学生的价值理念,认识基本规律,才能对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革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对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也不乏其人,但大都集中在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故此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理念及价值观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学校体育的改革于发展。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构筑健康思想平台及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得提高,作者针对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共同行们商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大量的文献资料。

3.2访谈法

作者依据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对郑州、新郑、开封、洛阳、南阳、商丘、周口、濮阳等地区农村中学生进行访问面谈,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取向、及追求。访问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有关教育、心理、哲学、体育等方面专家及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基本达到共同趋向。

3.3问卷调查法

3.3.1问卷制订

依据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所采用日本心理学家高木秀明加腾隆胜修订的价值观测量表及许仲槐《港奥台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的调查量表,结合访谈的实际情况自制调查量表。

3.3.2量表的修订

量表制出后由六个年级的农村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面来理解修改并提出建议,参考有关专家及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筛选出十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制成如下量表。(如表一)

3.3.3效度验

问卷由学生、优秀体育教师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制订,对其结构和内容较高的评价,故有较高的效度。

3.3.4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以(男:女)3:2的比例每个年级选五人(共30人)进行间隔三周的两次测试,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按同意度分别给予5(很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很不同意)分,采用电脑spss系统来统计分析:经方差分析得组间方差f=0 .0574〈 f0.05(1.58)=4.032 ,p>0.05 两次测试无显著差异,相关系数 r=0.8535 表明本问卷有较高的信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表一)以下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15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请依据自己理解将认为符合自己的态度挑选出来(在括号内打对号)

表一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

 

3.3.5问卷调查及处理:按比例分层次进行抽样调查(男女比3:2)。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1.2 %,经整理得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2.11%,其中男总252人、女总168人,初(高)210 人= 男126人+女84人 ,将所得问卷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用电脑spss系统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农民逐渐商业化、劳务人群逐渐都市化以及农村旅游业向主题公园、休闲娱乐、渡假保健等发展。近城边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升级,整个学校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大众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吸纳社会资金而向社会开放,逐渐向容经济性、开放性、社会性、大众性、健康性为一体的新型学校体育匡架体系。农村城镇化,由城市到农村,由城镇带农村,既城镇辐射照带农村发展,由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共同推动农村体育的结构升级,尤其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影响,以人为本的健康思想筑建了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的新型思想及理念平台。将调查数据整理得如下统计表(比率计算,各题项得分比率=各题项得分和/各题项最高分,男女、年级、初高各自所占比率)。依据学生得分比率80%、70%、60%、60%以下为界分为几个级别来分析论述。 由调查可知农村中学生基本形成了以身体健康为首,、以调节大脑愉悦身心促进智力发展、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心理健康和培养上进心竞争意识等思想品质健康、中华民族强盛等群体健康为基础的体育健康价值为第一级层取向,其得分率均在80%以上, 有很高的肯定态度。表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以追求体育活动实现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无拘无束及与同学交往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为第二级层价值观,其得分率均在70%以上。 以满足好玩的心理、塑造健美的身材、展示自己形象及威信为当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第三级层价值观,而应付体育考试与做体坛明星挣大钱已基本上呈否定态度,分别得分率42.76%、45.24%。依据人数比例计算应付考试项仅有12.67%的人持肯定态度。见表三 年龄性别不同的个体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态度及取向不同,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农村中学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表二(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统计得分率 %)

 

4.1 第一级层

第一级层价值观取向于肯定态度,得分率均在80%以上,除(1)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肯定度呈上升起势,外其它均呈下降起势(如表四)(1)强身健体-促进发育体整体呈很高的肯定态度(得分率94.24%),初高中各年级变化不太明显,但是高中94.48%明显高于初中90.38%,性别差异较小,高三男9476%明显高于女9143%。充分表明:随年级增长农村中学生的强身健体意识明显增强,对体健康价值的追求肯定态度加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植到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年龄越大对体育的认识越深刻,对体育强身健体意义的取向越明显,由于男女性别对成熟年龄的影响,导致高三女生对强盛健体意识较高一、二年级及同年级男生低。 (3)、(6)、(7)、(9)、(15)均有不同下降趋势,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健康意识明显下降。女高于男,初中尤为明显,女性成熟相对男较早的缘故,男子下降趋势,即初一高一时,农村中学生对调节大脑愉悦心身的价值认识及取向肯定度最高,随时间推移学习压力的增大,考分包袱压弱体育调解大脑、愉悦身心、进化心理及大脑的思想意识,表明农村中学生还处在硬实教育笼罩之中。(6)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得分率在86.10%,初中87.81%高于高中84.38%,整体呈下降趋势,男87.70%高于女83.69%,初中尤其明显。个体越近成熟,心理及思想越复杂,价值越多元化,(女性成熟较早)故肯定度较低。(7)增进上进心-竞争意识得分率82.38%,男女差别显著,男84.52%明显高于女79.17%,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高男最为明显,但是初一女84.29%同高三女77.86%悬殊很大,充分表明生长发育期的女子到高三年级已接近成熟年龄,其思想意识的转变及差距突出,竞争意识的性别差异较强(9)促进中华民族强盛得分率80.86%,肯定态度较高,初中84.57%整体上明显高于高中7 7.14%,初男86.51%高于女81.67%,男子从初一到高三呈下降趋势,初女86.17%高于女77. 14%,毕业年级明显较其它年级(初三75.00%高三74.29%)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农村中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较强,个体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初中生的民族精神明显高于高中,岁年龄的增长,民族精神下降,女较男弱(15)促进智力发展得分率 85.00%,初中 85.81%高于高中84.19%,男85.89%高于女83.69%, 男女从初一至高三呈下降趋势。(1)、(3 )、(6 )、(7 )、(9)、( 15)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有良好肯定态度,基本上是男子肯定态度高于女子,除(1)外均有下降趋势,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健康心理及思想的的肯定态度竟成下降趋势(随年龄的增长),

表四(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得分比率详细统计表 %)

 

虽说体育健康价值已构筑成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坚强骨架,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健康思想相对于男生较低,这是由男女发育特点、传统思想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制约的。但其基本骨架正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下衰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商业化、都市化等因素引导其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增宽,对体育价值的取向趋于复杂,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逐呈直接化、现实化,尤其毕业班健康意识及思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而趋于追求直接现实化。

4.2 第二级层价

(4)、(5)、(14)、(12)整体呈较好肯定的态度,得分率均在70%以上。(4 )追求体育活动的随意、自由平等得分率74.52%,高中76.19%高于初中72.86%,女76.31% 高于男73.33%,高中极为明显。说明性别差异在低年级中不显著,而在高中阶段较为明显,男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强于女,随年龄的增长肯定态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高女79.05%明显高于初女,初三男最低66.67%,高三女最高81.43%,表明年龄越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越强。同时也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自由和平等渐减,(尤其女生)越近高考对自由平等越渴求。其将体育活动作为满足自己自由、平等、生活化主要因子,以摆脱紧张乏味的文化科‘打禅静坐’式的束缚及说教。对开放、独立、自主性教育的渴求。(5)追求交往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整体得分率78.14%,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5.81% 低于初中80.48% ,男8……0.08%高于女75.24%,男初一(86.19%)最高,高三(73.33%)最低。女毕业年级最低,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二(80.00%)最高,初中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但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表明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升高,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增多,毕业年级因升学而无暇顾及交往导致肯定态度下降。由于社会及传统因素的影响,男性对交往的需求明显高于女性。故农村中学生男子对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肯定度高于女生,充分显示出其对体育交往价值的渴求,他们追求体育类似社会生活世界的互动、共享、共创的过程式的个体行为互触的、升华、提炼自己的价值。对交往式的人类社会实践教育的肯定及寄以期盼。(14)追求体育活动现实生活感得分率78.38%,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9.14%高于初中77. 62%,男79.37%高于女76.90%,男初一81.90%最高,高三76.67%最低,初一女82.14%在整个中学阶段最高。整体上男女均呈下降趋势:毕业年级最低,初一年级学生刚脱离儿童时代,对生活充满无限崇尚,必然对现实生活追求强烈,在学校体育科是其学习中的‘社会大世界’故有较高的肯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发展,知识层面的增宽,对现实生活大世界的追求转移到校外,学习和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肯定态度下降。但是整体上较高的肯定态度,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无尚追求,希望通过类似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来体验感受生活,在这一师生共同构筑的生活中展示、实现、超越、提炼、升华自我,使自己能够在将来飞速发展的复杂社会中自如生活。(12)作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整体得分率74.38%,初中81.33%远高于高中67.43%,男子75.63%高于女子72.5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差距为二十几个百分点,随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现实化,感觉到拿金牌希望很渺茫,以便减少了为国增光的趋向。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充满希望和理想,志在四方,为民族为国家着想,为国争光的肯定程度较强。由上所述及表中数字表明,农村中学生不仅健康身心奉为龙头老大,而逐渐转移到追求体育的无拘无束、随意自由平等、现实生活感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方向趋同,均给予较高的肯定态度。农村中学生追求平等,向往自由,期盼现实生活的潇洒自如,希望从书堆中摆脱,从教师的管束中飞翔,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天地和放纵自己的时机,他们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同友好的同学和睦相处,以随意、自由、平等方式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健康身心及思想,也表现出其对平等教育、交往教育及现实生活教育的追求,对传统教育的大胆挑战。他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以平等交往的生活方式来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下意识的提高己升华自己,以便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4.3第三级层

(2)、(10)、(11)得分率均在60%以上,基本上为肯定态度。(2)满足好玩的心理需要得分率67.24%,整体上看无明显变化。男68.25%高于女65.71%,男从初一到初三69.9 5%--72.38%--73.33%;从高一到高三61.43%--69.05%--72.38%增长十几个百分点。年龄越大,好玩心理需求越大,知识层面越高,所感觉肩负的担子越重,心理压力越大,越敢于直面现实。越接近毕业压力越大,好玩的心理需要越大,驱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力也高,故对体育价值趋向于玩的观念也越强。他们希望从学习束缚中解脱出来。(10)塑造健美的身材得分率69.33%,高中71.43%高于初中67.24%,女72.38%高于男67.3 3%,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73.37%、 62.86%、 64.76% ;高 68.57%、65.24 %、60.95% 出中无性别差异的现象,高中男67.62% 明显底于女77.14%,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追求升高,女子的爱美之心高于男子,高一对未来报有希望,学习压力也不太大.高三已经出现两极分化,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11)展示自己-树立形象和威信得分率65.95 %,从整体上看高中67.05% 高于初中64.86%,男67.06 %高于女64.29% , 初中男67.30%高于女61.19%. 高三女69.29% 高于男子63.33%, 女子高三最高,男子高三最低。农村中学生基本上对其持肯定态度,表明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形象和威信有明确的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自我需要加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高三出现女子高于男子的现象,主要是女性对异性的渴求较强(尤其十七、八岁的年龄)。

4.4 持否定态度的级层

(8)、(13)本调查的最低级层,得分率在50%以下,表现为否定态度,由表三可知: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率很低(应付考试12.67% 、 作体育明星挣大钱13.58%)。(8 )应付考试整体得分率42.76%,为否定态度。初中39.24%明显低于高中46.29%,这与高中生参加过中招体育加试有一定关系,男子41.03%低于女子45.36% ,整体上基本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体育加试在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念中地位较低,对体育加试持否定态度,即使毕业生也不将其作为应付考试的价值追求来取向,在他们意识领域中体育作为考试科目应相较低,心理上不接受这一现实,不希望将这一愉悦欢快的科目作为乏味的考试而丧失体育的意义及最理想的价值。(13)做体坛明星挣大钱整体得分率45.24%,持否定态度,初中46.10%整体高于高中44.38% ,男子46.51%稍高于女子43.33%,初中男子无明显变化;高中男子呈下降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很现实,也体现出农村中学生体育经济意识淡薄,不认从体育的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观念,这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直接关系,交通、信息的发展相对较缓也有一定的原因。

5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主要取向于健康价值,追求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呈较高的肯定态度;而对满足好玩的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基本肯定;应付考试、作明星挣大钱持否定态度。基本构筑了健康为主体,追求现实生活(自由、平等),获得良好人际关系为主导,满足好玩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辅的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取向理念平台。 6建议

6.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依据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追求及取向主体。

6.2抓住农村中学生对体育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及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价值的追求,发挥主导作用,8注意其对合作性、交往性、独立性、自主性、现实生活性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向往,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改革。

6.3应考虑其它体育价值观念取向科学、合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2004.11

(2)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0.5

(3)张目.青年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许仲槐.港奥台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广州体育学院

(5)李得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

(6)寅生.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4年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7)

(7)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5年10月版 8

(8)李朝栋.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学反思.教育研究.2004.2 9)

第3篇

关键词: 青春期性健康 初中生物课堂 性知识

随着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发育即将进入青春期或者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对青春期性知识的了解越来越重要。因此我提出性健康教育要真正地走进初中课堂这一观点。

一、为什么要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一)性发育普遍提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青少年性成熟时间大大提前。据中国人口宣教中心的结果显示:中国男孩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4岁,比20世纪60年代提前了两年。中国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3岁,比20世纪60年代提前了一年。

(二)生殖健康知识缺乏。据调查,中国父母亲向孩子讲关于性健康方面知识的只占2.7%。据报道,一个15岁的少女一年内竟人流5次之多,这样如花似玉的女孩竟然不知道人流过频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伤害。

(三)生理成熟的提前与心理的滞后形成尖锐的矛盾。进入青春期后,在激素的作用下,或卵巢迅速发育,男性开始遗精,女性开始出现月经。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的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尽管很多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但是性心理发育仍然相对滞后,对待遗精、月经现象惊慌、尴尬,压抑自己的心理。部分青少年开始早恋,还有部分青少年在强烈的性诱惑下发生违规范的。

(四)各种性文化垃圾影响着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当今社会街头巷尾关于性方面的反应随处可见,电视剧关于情爱方面的镜头越来越,青少年学生可能是无意间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这些的东西及带性刺激的色情描写和色情画面,使青少年因强烈的兴奋而难以自制,导致他们丧失理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我们要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普及性知识,使青春期的学生不仅拥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拥有健康的性意识和性道德。

二、生物课堂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性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人们谈性变色,认为性是不能谈的,谁谈了谁就是流氓,谁教了谁就是祸水,是黄色内容的传播者。即便在当今生物课堂上,也只是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或者蜻蜓点水式地讲解一下。性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中学生物课堂呢?这是我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老师的思想很关键,首先老师得正确认识性教育,只有老师对性教育持正确、理性的态度,才有可能开展好性教育。如果老师都不好意思,张不开嘴,那么学生怎可能学好性知识呢?

三、怎样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一)我们该如何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呢?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尺度太小和往日的教学没什么区别,尺度太大恐怕引来非议。如北京市小学性教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人类繁衍后代是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为了让淘气的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射入妈妈的阴道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家长表示担心。所以讲解尺度一定要得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生理变化来把握尺度。

(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切入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呢?如果切入得当,学生就会接受得相对自然,如果切入不得当,课堂就会一片哗然。如教学《人的生殖》时,如果直接呈现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组成模式图,学生很难接受,课堂就会沉闷。我是这样切入的,小时候我们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回答是:你是神仙送来的;你是清洁工人从垃圾堆捡来的;从猿猴进化来的;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到底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受精卵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由和卵细胞结合产生的,是男性体内繁衍后代的生殖细胞,卵细胞是女性体内繁衍后代的生殖细胞,那么和卵细胞是在哪里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学习人的生殖。这样导入后再向学生展示男女生生殖系统模式图,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更加愿意了解人体的秘密。

(三)初中阶段性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该如何展开?初中阶段关于性的内容有两节: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新个体发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等具有重要作用。关于男女生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学生自己看还是老师讲?过去很多老师都不讲,认为像、、阴道、子宫、卵巢这样的名词难以启齿,担心如果讲了学生就会笑话。我认为应该讲,只有老师大方、亲切、认真、科学地看待性,才能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思想障碍。如果我们不讲,他们就将有可能通过非正规的途径获得,就会受到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误导,直接影响到每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对于人的新个体发育这一节,青春期发育是重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使其健康地生活。人进入青春期以后,不再单纯地长高、长大,而是发生性器官的发育和的成熟等生理变化。如男子喉结突起、声音粗重,长胡须;女子隆起、臀部与大腿脂肪积聚等。这些都是第二性征表现,是青春期发育的一种标志,也是性成熟的主要标志。针对这些变化我们要对男女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1.生理方面的变化

(1)身高迅速增加,体重迅速增加,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迅速发育;(2)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发育成熟。应让青年学生科学地对待以下几个问题:

男生应科学地对待遗精。遗精,是指在睡梦状态下发生的现象,常常发生在晚上做梦的时候,所以也称“梦遗”。遗精说明你已经有生殖能力,面对遗精不必慌,不必尴尬,因为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频繁遗精才会对身体不利。防止和消除频繁遗精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①精力集中在学习上;②有规律地生活;③保持外生殖器的卫生;④不穿过紧内裤,睡前温水洗脚。

女生应正确对待月经。月经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成熟女性的诞生。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剥脱,经血从阴道排出的过程。因此女性出现月经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卫生纸、卫生巾要清洁,内裤要勤换洗;②避免着凉;③做到心情舒畅,情绪稳定;④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如何正确对待?是指主动用手或其他物体刺激自己的生殖器部位,以满足性要求。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本能活动,是一种性压抑的释放,并非不正常,也不会对身体有害。但是过度,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内心处于矛盾和紧张之中,没前只追求性的刺激,后又非常懊悔,结果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性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控制失灵,大脑性中枢兴奋,性梦增加,易引起遗精或滑精。因此应该科学地看待,但要避免过度。

2.性心理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增强,常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老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早恋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小丽和张强都是学习非常优异的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相互认识,并且产生好感,于是张强经常以各种名义找小丽玩。一个学期过去了,张强和小丽的成绩都明显下降,在老师多次谈话后仍不以为然。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自我教育。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谈论“性”能像吃饭那样容易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我认为:当性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初中课堂时,学生才会感受到青春的活力,才会健康地生活。

第4篇

发现二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学习竞争给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

发现三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但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

发现四 大部分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大部分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发现五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但是学校心理咨询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重庆市各主城区和远郊区(县)随机抽取1~4所不等的普通中学进行了调研。受访的学生共26 259人,其中公办中学学生24 500人,民办中学学生1 759人。受访学生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区分,分为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择业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等五个维度,共设计问题61道。

全部数据量化后采用SPSS13.0数据库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情绪

中学生乐群性较好。84.0%的中学生遇到愉快的事情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75.0%的中学生常找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81.4%的中学生能够耐心地倾听别人诉说并给予积极帮助。从数据集中离散趋势来看,被调查者主观上的乐群性趋于一致,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与同学在一起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过,中学生乐群性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重点中学高二男生群体表现出极强的主观积极性(1.32),而乡村中学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0.38)。中学生乐群性在年龄、性别上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女生较男生更乐于体验来自人际关系的积极情绪。

大多数中学生能迅速排解消极情绪。76.6%的中学生能主动克服失败带来的沮丧心理,62.1%的中学生能迅速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好心情,64.7%的中学生能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动力。

部分中学生情绪不稳定。41.5%的中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息与他人的冲突。中学生在竞争、攀比引发的情绪不稳定性存在一致的趋势反应,但是情绪控制水平在性别、环境、学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性别来看,女生(0.45)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男生(0.19);从环境来看,乡村中学男生(0.39)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城市中学男生(0.26);从学段来看,初一男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0.13),而高一女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好(0.78)。

毕业年级中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与初三年级(0.45)相比,高三年级的情况更为严重(0.39)。另外,女生比男生抑郁情况更突出,有55.4%的女生存在抑郁情况。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绪色彩浓厚,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负面情绪较多。

(二)学习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中学生对未来学习表现出比较集中趋于一致的乐观(66.3%)。初别是初一学生学习自信水平较高(0.83),女生表现较明显(1.09)。

学习竞争给中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重点中学学习竞争压力(-0.05)明显大于非重点中学(-0.14)。就重点中学来看,学习竞争压力城市(-0.03)略大于城镇(-0.04),城镇略大于乡村(-0.15);非重点中学正好相反,学习竞争压力乡村(0.17)略大于城镇(0.14),城镇略大于城市(0.11)。高三学生群体压力较明显(-0.26)。

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38.5%的学生晚上经常因为想着白天的学习难以入睡,49.4%的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感到紧张。这与城市重点高中升学压力大有很大的关联性。城市重点高中的女生(0.18)较男生(0.11)更容易焦虑。

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学生的心理压力越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能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观与自信,但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有成就感的比例缩小,恼人的分数使多数高中生感到痛苦。

(三)人际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7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好,只有4.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糟糕。从总体来看,城镇中学生比乡村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评价更高,初中生比高中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更自信,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觉更好。就亲子交往来看,城镇中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7.5%)超过乡村中学生(21.1%),初中生向父母倾诉的(33.2%)超过高中生(25.4%),非重点学校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4.7%)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3.9%),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就师生交往来看,在与教师沟通意愿与次数上,城镇学生(34.9%)超过乡村学生(19.1%),初中生(30.8%)超过高中生(23.4%),非重点学校学生(32.3%)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1.6%),男生(28.6%)超过女生(24.5%)。在对班主任信任度上,城镇学生(41.1%)超过乡村学生(23.7%),初中生(37.7%)超过高中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38.4%)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6.5%),男生(34.3%)超过女生(30.7%)。在对教师表现出的耐心与理解的感受上,城镇学生(46.9%)超过乡村学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43.5%)超过重点学校学生(30.5%),初中与高中学生、男生与女生均无明显差异。

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41.6%的中学生和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25.0%的中学生无法从容、大方、自然地和异往。25.0%的乡村中学生和异往存在障碍,需要引导。

在开放性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到新的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我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学生比乡村学生略快,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略快,男生比女生略快。

乡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乡村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亲情缺失,而祖辈的教育已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导致很多乡村中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或不善交往。

(四)择业观

57.6%的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超过初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男女生差异不明显。

77.7%的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不明显。

6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初中生超过高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

乡村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学校、师资、父母对其支持不够有力,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择业知识也极为有限,这就使得其职业规划更加模糊,对前途缺少信心。

(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66.9%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72.4%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每周应该按课表计划进行。在对心理健康课的认同上,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学校心理咨询被中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在内心不愉快的时候,只有45.9%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教师帮助。当需要学生本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近半数学生选择了逃避。在选择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中学生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城镇学生显著多于乡村学生。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排在前几位的是:多了解学生与烦恼、多体会学生的感受、少打击学生、多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开展相关活动、在重大考试前加强心理辅导。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中学生非常爱上,但是心理健康课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该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情况很严重。而且,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资金、师资投入也不够。

三、讨论与建议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健全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中学生情绪辅导课,加强情绪训练,提高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情绪不稳定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王赛男等发现,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成就目标中的学习目标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中学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反应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远不成熟,控制力差,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情绪训练十分必要。学校可设计实施多种情绪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情感,形成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教给他们预防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掌握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在愤怒的时候懂得如何制怒和宽容,在悲伤的时候懂得如何转移和发泄,在焦虑的时候懂得如何排遣和分散。我国部分学者对学生的情绪教育进行了探索,如刘宣文等用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理性情绪教育十分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的需要[2];徐广容等以情绪教育辅导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发现情绪教育对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情绪教育课程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3]。据此,有必要加强中学生情绪教育、开设情绪教育课程。

(二)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适度的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降低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心理压力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4]。学校、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三大方面。对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服务学生,使其懂得如何有效保护自己。例如,学校应在重大考试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把考前心理辅导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压力。对家庭而言,家长不要对子女考分表现出过分关注,特别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好时眉开眼笑,考试成绩差时冷眼相看,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减压,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与其学习实力相当就应该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对社会而言,全社会应提高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考试焦虑。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三)加强对青春期学生异往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中学生的异往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且误解较多的话题。中学生与异往,是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的异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要求,从而使其获得心理平衡;可以消除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其个性完善;可以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中学生异往,对其正确引导。学校要依据青少年异往的特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在异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正常的异往,不必过于敏感。对性格内向、在异往中易于害羞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最好能主动关注,给予必要的鼓励;对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出现“异往过密”或所谓“恋情”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干预,而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耐心引导,促其自悟,让其明白异往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度和距离。

(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的选择上,与城镇、城市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叶苑在对贵州省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城市,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5];孙丽在对长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城市中学生[6]。但从总体来看,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好于农村中学生的。这一结果的出现与农村学校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等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第一,提高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第三,加强对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家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倡导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以志愿者的身份发,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杨昌弋、李明建、薛玲玲、苏春蓉、廖思思等对本出了贡献,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王赛男,杨爱苓,等.高职医护生成就目标、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2(2):3-5.

[2]刘宣文,梁一波.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71-75.

[3]徐广容.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刘健.高中生学业焦虑与心理健康的探讨—四所不同地区中学的调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0.

第5篇

【关键词】武汉 城市圈 中学生 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58-04

1 引言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汉族学生机能与素质水平下降”,“体育锻炼不足是决定因素”,“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以及升学压力加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1]。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初中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为了了解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情况、了解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笔者于2009年3-6月对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饮食、学习、睡眠、体育锻炼情况等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为政府职能部门减轻中学生学习负担、促使中学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其身心健康、保证武汉城市圈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武汉三镇随机选取初中、高中各1所(共6所)学校,在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这8个周边城市分别随机各选取初中、高中1所(共16所)学校,对其中初中二年级及高中二年级走读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分别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初中740人(武汉市167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69人;周边城市573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86人),高中701人(武汉市158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60人;周边城市534人,其中男生265人、女生269人),共计1441人。

2.2 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中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时先由调查者讲解测试题目的内容和答卷要求,并要求学生按实际情况认真填写后当场统一上交。共发放问卷1460份,共回收问卷14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1441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男、女学生分别各作为一个样本进行统计,所有统计计算均用Excel统计软件完成。

3 研究结果

3.1 饮食状况

中学阶段是人的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不仅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近期危害,而且还会带来远期的不良影响[2]-[6]。笔者对武汉市中学生饮食状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3.1.1 日常饮食习惯

由表1可见,目前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每天喝牛奶的男生初中只有38.6%、高中只有20.5%、女生初中只有23.2%、高中只有14.0%,每天吃鸡蛋、每天吃水果的也很少,且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少;不挑食的初中和高中男生分别只有27.4%和31.0%、初中和高中女生分别只有45.2%和42.1%,即中学男生比女生更挑食;初中、高中的男生中喜好肉食的比例较高。中学男女学生经常吃零食的比例均超过了40%,初中男生经常吃零食的比例则高达62.1%,大大超过了女生的比例。口渴时仍有36.6%的初中男生和15.5%的高中男生选择喝饮料。从不吃“洋快餐”的中学生较少,爱吃洋快餐的男生多于女生,每周都吃洋快餐的初中男生达21.3%,每月都吃洋快餐的高中男生有20.3%。

3.1.2 一日三餐情况

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一日三餐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高中生的情况较为严重。早餐:能按时吃早餐的初中男女生分别只有62.0%和45.3%、高中男女生分别只有50.8%和62.2%,部分学生经常不吃早餐。中餐:只有70%左右的初中男女生、39.6%的高中男生、47%的高中女生在家吃。晚餐:有85%左右的初中生、仅34%的高中生能够在家吃,而不在家吃饭的学生很多就是在学校外面的小吃摊或小餐馆吃。不少中学生有宵夜的习惯。

3.2 学习负担状况

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负担过重损害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由于学业负担过重,患神经衰弱、近视等疾病的中学生不断增加[7]-[8]。目前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3.2.1 有形学习负担

由表2可见,武汉城市圈的中学生既要完成学校正常的学习任务,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文化补习及特长培训。30%的初中学生在校时间为9-10h,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时间超过10h。在此基础上,大多数中学生需要2小时以上完成家庭作业,其中40%以上的初、高中女生完成家庭作业在3h以上。除完成校内的作业外,中学生们还要进行课外文化补习,初中没有课外文化补习的男女生分别只有46.5%和50.6%,其他学生均有至少一门课程的课外文化课补习,有超过20%的初中生参加课外文化补习多达3~4门功课。在文化学习以外,较多中学生还要参加特长的培养。而参加课外文化补习和特长学习的学生,其参加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要求或学校同学们相互竞争的氛围使然,很多学生并非出于自愿。

3.2.2 无形学习负担

由表3可见,武汉城市圈90%以上的初中学生和88%以上的高中学生表示学校仍在按考分排名,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较多成绩差的学生经常挨老师批评,很多学生认为家长很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因此,有超过43%的初中学生、50.2%的高中男生和38.6%的高中女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而这些压力分别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

3.3 睡眠状况

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使人精力充沛,睡眠不足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成为健康的隐患。据调查,绝大多数中小学学生睡眠不足,近50%的小学生和近80%的初中生感到困乏[9]- [11]。笔者对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不足,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的起床早,入睡晚,没有午睡的条件和习惯;大多数初中生一天的总睡眠时间在8h以下,45%的高中生一天的总睡眠时间在7h以下,均低于中央7号文件规定的中学生睡眠时间;很多中学生还有失眠的情况,有失眠情况的女生较男生更多。

3.4 体育锻炼状况

由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再次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本次对武汉城市圈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3.4.1 校内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5可见,武汉城市圈每天做广播操的初中男女生分别只有29.7%和41.9%、高中男女生分别只有39.7%和50.1%,每周上2次体育课的初中男女生分别只有80.2%和76.9%、高中男女生分别只有68.4%和56.5%;学生的体育课仍经常或偶尔被文化课占用;表示喜欢上体育课的初中男生和高中女生都只有50%,且大多数学生表示上体育课不累,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偏小或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并没有吸引他们,他们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锻炼,这样的体育课起不到对身体锻炼应有的作用;约43%的初中生及大多数高中生(尤其是高中女生)的活动课都是在教室里学习。

3.4.2 校外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6可见,武汉城市圈在校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学男生只有约30%,中学女生只有10%左右;长跑是简便的有氧运动方式,但课外经常练习长跑初中和高中男生分别只有15.2%和8.9%、初中和高中女生均不到5%,很多学生从不长跑,尤其是高中阶段,从不长跑的男女生分别达到55.5%和71.0%。课余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较多学生表示是因为课余时间要学习或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或没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少数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太累。

4 讨论

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中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奶制品和鸡蛋摄入不足,口渴时以饮料代替水、挑食、偏食现象较严重,很多数学生喜欢吃零食和“洋快餐”,仍有较多中学生不按时吃早餐、很多中学生的中餐和晚餐的营养及卫生均得不到保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很长,学习压力很大。学生们起得早、睡得晚、没有午睡,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有失眠现象。学生校内的体育活动没有完全落实,校外也极少进行体育锻炼,“每天活动1小时”的要求没有达到,多数中学生仍然形成严重危害健康的“久坐的生活方式”。这无疑为中学生成年后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不利于武汉城市圈人才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将武汉城市圈建成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目标的实现。

武汉城市圈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社会的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饮食不均衡、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导致学生学习时间长、睡眠严重不足。为此,政府、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共同维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4.1 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大力加强中学专职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学生中切实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中学生及其家庭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和体育锻炼习惯。

4.2 推进中学教育公平,切实减轻中学生学习负担,保证睡眠时间。

给中学生“减负”是使中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保证。要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减负”的前提。二要改革评价考核体系,摒弃以考分和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三要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在各学校间均衡配置师资,缩小各区域内中学办学条件、教师水平的差距,推进中学教育公平,解决“择校热”问题以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四应立法规定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高中阶段优质资源招生名额按比例均衡分配给本区县每所初级中学,禁止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和考核教师工作的指标。只有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保证中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睡足觉、睡好觉[12,13]。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及社区活动,落实“每天活动1小时”。

中学体育工作者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选择适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内容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及社区活动,让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活动中,既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又增加体力活动,为落实“每天活动1小时”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真正将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学习第一”变为“健康第一”[14,15]。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8.第一版:81-86.

[2]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7-142.

[3] 陈刚,徐锦杭.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J] 2004,25(3):324-325.

[4] 万琼 刘胜.武汉市中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10,(38)2:108-112.

[5] 万琼.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J] 2004,25(6):245.

[6]万琼 黄敏芳 武汉市中学生2003年与2009年饮食状况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J] 2010,31(6):84-85.

[7] 万琼 张先松 武汉市中学生2003年与2009年学习负担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J] 2010,31(7):844-845.

[8] 李光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5,(05):114-115.

[9] 王树园.有关学生生活方式和睡眠方式学习方式及营养调查.中外健康文摘.[J]2007,4(11):1551-1552.

[10] 新华网.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睡眠、用眼及作业时间.云南教育・视界[J]2008,(9):3

[11] 张雪梅.《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二:未成年人学生的睡眠、娱乐、体育锻炼时间的法律保障.中国教师.[J]2007,10(53):45-49.

[12] 陈剑宏.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策略和措施.社区医学志.[J]2008,6(2):60-61.

[13] 程丽芬,邓冬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3,24(3):69-71.

第6篇

关键词: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初中女生;体质

一、引言

2012年全国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营养水平的提高、几种疾病(低血红蛋白、龋齿等)的患病率持续下降,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其中,女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更为不好。本人参考了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初中三个年级女生的体质健康上报数据,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把结论映射到太原市初中女生的身上,希望能为我市初中女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太原三十六中女生1000人。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和调查法,参考2014年数据上报的结果,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解析和推断。

3.研究指标

身体素质的测定选取了中长跑项目800米、短跑项目50米和腰腹力量项目仰卧起坐。

三、测试结果分析

1.身高形态数据

身体形态即身高体重比,通过统计发现,太原三十六中的女生“正常体重”的人数比例仅占到30%,而“较低体重”与“肥胖”的比例占到57.9%。

2.身体机能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通过统计发现,肺活量指数“不及格”的人数比例占到了 53%,有一半之多,“及格”的人数比例占到了35.9%,“优秀”“良好”的人数比例极小,仅占到11.1%。

3.身体素质(800米跑、50米跑、仰卧起坐)

(1)800米跑

800米跑是太原市中考体育中女生的必考项目,是测试其耐力和心肺功能最好的项目。“良好”“及格”比例较大,占到74.3%,83.3%的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都能及格,其中初三年级女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初一和初二的女生,初一女生成绩集中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明显低于初二和初三,说明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处于发育期。

(2)50米跑

50米跑是用于测试速度素质,能反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也能反映出爆发力、灵敏、反应、柔韧等素质。50.3%的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初三女生成绩明显优于初二、初一年级,不及格人数仅占1%。初一年级成绩相对较差,“优秀”比例只有2%,“不及格”和“及格”比例较高,占到42%。

(3)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可以反映出女生的腰腹力量。“及格”和“不及格”比例占49.7%,“良好”以上的比例仅占50.4%。

四、影响初中女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1.学生对体质健康的理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最关键的三年。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文化课严重的挤占,即使中考体育的比分加重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课第一观念也无法转变。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学生的父母投入到体育锻炼上的时间也不多,更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去参加体育活动,这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2.膳食结构不合理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但和欧美国家相比,奶制品和膳食纤维等食物的摄入量还是不足,饮食结构改变不是很大。因此,我们也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给我国青少年带来体质的增强,相反某些方面还下降了。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较低”和“肥胖”的同学的比例远高过“正常体重”占的比例。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女同学不能保证正常的一天三餐,更多的女同学会在三餐之外吃其他零食,这些都是造成初中生体质降低的因素。

3.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学校体育的缺位

学校体育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学校倡导体育锻炼的观念落后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传统的学校体育也存在一些缺陷,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自练能力的提高;强调动作技术规范的传授而忽视运动过程乐趣的体验。

(2)场地、设施投入不足

体育设施不足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太原三十六中有200米塑胶跑道,篮球场4个,5个乒乓球桌台,双杠单杠各3支。然而太原三十六中两个校区学生有近3000人,场地和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并且很少有适合女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比如羽毛球和毽球的运动场地。

(3)体育教学内容呆板

据了解,太原市初中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每节课40-45分钟,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会安排固定的教学内容(课堂常规和与中考体育项目相关的专项素质训练),然而固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女同学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为“出工不出力”,还有一部分女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满意,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就不会主动地、自主地去学习。因此,体育课堂内容呆板也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4)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的体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体育教师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模棱两可,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如果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她们就会远离体育课,甚至远离锻炼。

4.科技发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生活节奏大概是这样的:学校、家庭、补习班。在学校里上课,回家做家庭作业、玩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在补习班补课。根据调查问卷显示,70%的男生和35%的女生都在玩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电子产品已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在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之外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锻炼。

5.社会因素

社会对体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之一。国务院在2007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8年5月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发出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这一系列的政策说明国家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但是考试选拔制度才是问题的根源。

五、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注重引导

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现有的文化课第一的观念,加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如,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这些都是有些文化课所不能替代的。

2.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就能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去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孩子的健康意识。

3.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平衡膳食结构:一日三餐按时吃,不挑食、不厌食,增加奶制品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少吃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标准》的出台让学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了参考依据。中考体育的杠杆作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重视到了初三年级才能体现出来,说明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还是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坚持实施以人为本,强调健身的意义、增强锻炼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各类体育技能,构建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体系。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的杠杆作用来推动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5.完善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课堂活动范围大、学生队伍调动多、可使用的辅助教具也多。所以,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局限于课程标准,应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综合利用学校的资源,发挥教师的智慧来设计出多彩的体育课来吸引学生,尤其是让初中女生喜欢上体育课。如,开展一些瑜伽、健身、形体课。

6.填补教师空缺,提高师资水平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但是教师工资整体水平偏低。体育教师工作环境不好,劳动量大,这些因素导致好多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编。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鼓励更多的人从事体育教师这个行业。

7.加强考试制度的管理

我国已经将体育成绩列入到中考成绩中,所以家长们,尤其是女生的家长们更要重视体育并且引导孩子重视体育锻炼。如果高中的体育体质测量结果也和高中毕业相关联,相信更能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学校促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六、结语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不过好在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考试选拔制度,不改变文化课第一的观念,即使是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学生也只会阶段性的突击锻炼来应对中考,对他们的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作用不大。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才是开展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建园,吴秋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实施试验[J].体育学刊,2009,16(9):69-73.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呢,借此机会,向当年在这里教育我的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课教师表示感谢及敬意,只有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才知道教师难当,班主任更难当。做班主任四年了,接下来我就问题学生转化这一块谈谈我这几年来的一些做法、想法,与大家共勉。

问题学生一直是班主任的心头病,是学校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社会议论的热点。转化“问题学生”是提升学校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下面我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本地区“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没有正确引导学生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与其接触最多、最亲密的就是其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对子女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生活习惯、个体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与形成。但是我们所在地区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第一类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许多家庭将其子女视作掌中之宝,在子女的吃住与穿用上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投入,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优越的生活许多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宠爱下,不仅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艰辛,而且还养成了骄横任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第二类家长对孩子毫不关心

(二)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是其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地方,更是其接触社会的开始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空间,因此,学校的教育对问题学生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当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其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单一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如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从小学阶段上升到初中阶段,信息、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学科的开设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负担,进而在心理上造成紧张、恐慌等负面心理。

(三)社会大环境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蓝天

当前,我们的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这就使得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具体来讲,社会对问题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想还不够成熟,其难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内容与实质,进而产生误解,形成拜金、享乐等错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对学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如游戏厅、黄色暴力音像图书等,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初中生在面对这些不良事物的时候较易误入歧途,受这些不良影响而变成问题学生的数量在整个问题学生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

二、教育问题学生的主要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稳定性较差,其智力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心理也处于稚嫩与成熟的过渡阶段,因而,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与可塑性,其成长环境对该阶段学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问题学生的出现正是由于其心智不够成熟且外界环境的误导而造成,因此,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问题学生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正确的教育。

(一)家长要正确引导与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之大不再赘述,要想子女能够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家长的第一教育与身体力行是首要的,也是极为关键的。从当前的问题学生数量来看,教育有方的家长,其子女为问题学生的情况则较少,大多问题学生的家长都在教育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具体来讲,家长要想正确引导初中生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家长要为子女创造积极的生活环境,此处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指热爱劳动、懂得付出的积极环境。其次,家长要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处的生活态度主要是指热爱生活、好学上进、勇于承担的生活态度等。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子女在家长的影响之下,定会主动自觉地向父母学习,以父母为榜样。

(二)学校要给予初中生心灵的空间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为直接的环境,尤其是初中这一转折阶段,相对于家长,学校当中的师生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更为生动而深刻的,因此,学校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存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相关数据来看,大部分问题学生都难以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同学的支持。因而,不论是制度上还是管理上,学校要对自身进行重新的审视,以便为初中生提供更加纯净的心灵空间。

具体来讲,学校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避免问题学生的产生,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改善学校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的培养放在战略性的教学高度之上,改变以往成绩至上、升学率至上的错误理念。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工作直接参与者的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不断更新的前提下切实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要与学生多沟通,让学生对道德的重要性有所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是反复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他们进行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批评他们要注意场合、方式等等。

(三)社会要还给初中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初中生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但对于从小学校门走向初中校门的初中生而言,其在心理上通常存在着“自认为比较成熟”的现象,因而会尽可能地去接触社会,在这一接触过程当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社会上不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部分场所与现象,因而,社会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对其提供尽可能蔚蓝的天空,供其健康成长。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想真正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人才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因为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不仅无法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有责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又如营造崇尚道德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力表彰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让其在好人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长,再如举办各种社会性的道德竞赛,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崇尚与热情,等等。

总之,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家庭、学校与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只有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合作之下才能够为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环境,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与高尚的道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长久的健康发展。

第8篇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心理上、生理上逐渐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其心理健康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如何正确处理因适应不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精神障碍的原因,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

在我市随机抽查三处初级中学、三处高级中学的1 000名学生,高中420名,占42%;初中580名,占58%;男生532名,占53.2%;女生468名,占46.8%。年龄范围11~19岁,平均(14.02±1.88) 岁。

2方法

随机对1 000名学生中用:①疾病症状量表(SCL-90);②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参照国内有关事件量表,选择51项与中学生有关的项目,采用分组调查。

3结果

3.1分析中学生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中遭受痛苦中等程度以上者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个因子相对较高,且高中学生明显高于初中学生(P<0.05)。男女学生比较,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性焦虑4个因子痛苦水平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1。

3.2由生活事件量表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生活事件,由频度看出:父母管教过严,考前复习紧张,高考不理想,本人不被理解等是中学生经历较多事件。初中以老师、家长管教过严、不安心学习为多数,高中则以考前复习紧张,担心高考不理想、视力下降、结交异性朋友为高频事件,见表2。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