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沟通交流问题

沟通交流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1 09:22:03

沟通交流问题

沟通交流问题第1篇

关键词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121-1

1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的重要意义

1.1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自身的内部要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互动和交流是由管理的需求特点所决定的,沟通是联系人们思想交流的有效手段。没有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企业管理只能是机械的命令。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想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地实施,沟通就是关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灵活性较大,需要企业管理不断地进行交流,这是它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是企业管理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自身不断发展的成果,因此,企业沟通是企业管理的自身要求,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企业是不断发展着的,企业的动态发展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不可能是静止不动或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创新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就在于此。

企业管理的沟通是全方位、多视角化的,它较为全面的特点也让企业意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和市场发展的走向和动态,以便于企业随时跟进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是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思想的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企业的管理沟通也能带给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企业管理交流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这对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的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沟通交流中各种智慧的结合,在合理有效的交流中,领导者可以取其精华,运用较为先进的理念到实际的企业发展中。

2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现状

2.1 企业对企业管理的沟通问题不重视

在企业管理中,许多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就是只注重高层领导的决策和意见,而忽视企业中其它非领导层面的员工想法,其实不然,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领导者是具备的是高屋建瓴的开拓视野,而真正处于其中的就是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者和广大的员工,他们是最了解企业某方面具体情况的人,他们的意见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管理者普遍认为领导的地位不容撼动,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思想,以至于对于管理沟通层面历来不受重视,企业的其他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2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这一特点,一方面,由于领导者长期的不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的不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管理者为了迎合领导而忽视其它交流沟通的必要性,或是员工有好的意见或建议都被管理者间接剽窃,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赔偿,这就失去沟通的公平性,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平等性的缺失将会导致员工工作和交流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具体体现在,沟通过程的无组织、缺乏核心的领导、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员工表达意见的意愿不强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致,主体的不作为会导致企业整体不具有沟通积极性的意愿,因此,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健全沟通机制非常必要。

2.3 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

企业管理还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通的特点,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重大问题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是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相互进行,员工与领导的直接交流很少或是没有,就即便是管理层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沟通交流也不直接或是存在种种弊端,总之,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依然存在。

企业管理渠道的不畅通主要体现在,员工缺乏向企业表达意愿的渠道,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交流管理的方法和渠道,企业的沟通大多是横向的交流,而缺少纵向的沟通,使得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弊端,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公司发展。

3 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对策

3.1 企业要正确认识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必须重视管理中的沟通交流作用,把企业的沟通管理纳为企业发展发展的轨道中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发展交流。作为企业的管理来说,沟通是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所以应该把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3.2 管理者应强化沟通意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识到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以全方位的视角来进行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不是简单的交流活动,而是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激活企业内部的沟通,让企业内部人员主动参与沟通活动,提高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让企业的沟通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沟通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提出一些能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意义的意见,这需要管理者自身不断强化管理能力的过程。

3.3 健全沟通管理机制

企业沟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一度处在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有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这就是体制不健全的结果。想要是沟通管理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就必须健全沟通机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开设沟通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董玉芳,何大伟.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5(28).

[2]肖志兵,徐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0(15).

沟通交流问题第2篇

一、教育管理中的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指老师和学生间涉及到信息、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多年的教育实践,师生间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教育交往、教育活动等效果的优劣。而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交流,笔者认为至少应有如下几方面思想:

1.教师重言教,更重身教

为人师表,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师表及榜样、表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下意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由此,教师务必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积极影响学生。由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意言谈举止,注意自身素质。在重言教的同时,更应注意身教。

2.师生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交流,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往往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而作为接受对象的学生,则往往充当配角,慢慢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自主性、探究性等,不经意间受到限制。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

实现内容间的可靠接受和理解,就完成师生有效沟通的初衷。而实际上,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现代教育理念中,有几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严师下的叛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而与之相反的,对学生的严厉要求,却带来学生的叛逆、逃课。而且,在严厉的教学要求下,师生间的冲突愈发敏感,愈发常见。可以说,教师越严,学生越反感老师,顺带延误上课。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导致目前旷课和逃课问题较突出。

2.师生间的不信任感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高高居上,以审视的眼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师生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多数无疾而终。

3.老师敬业精神减弱

这些年,国家重视教育,对教学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更是大增,这样厌教的情绪日趋高涨,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甚至,有教师将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股脑地发泄到学生身上,更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如何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师生间沟通交流存在间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想更好地消除这些问题,建议可自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需耐心倾听

师生交流期间,老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这样的沟通关系持续下去,势必导致通的低效率。由此,想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量把自己放在辅助的位置。同时,要有耐心,注意聆听学生想法,多学生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如此,方可积极接受教师的建议,大幅提升沟通效果。

2.教师需朋友间的谈心

教师传道同时,更是学生的益友。在课下时间,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能够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朋友的方式聊天拉家常,涉及的话题应力求生活化。尽量关心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可谈及起居、饮食、交友等各方面的话题,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话题环境。而且,在这样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要尊重我们的孩子

沟通交流问题第3篇

关键词:“一对一”工作法;有效沟通;企业党建

长庆油田公司采油四厂自2007年3月以来逐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对一”工作法,成功地发挥了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实践探索出的一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机制,明显提升了党建工作,特别是基层支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一对一”工作法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运行机制

(一)“一对一工作法”的产生与发展

近年来,长庆油田公司为了解决用工严重不足而将单井的看护工作委托社会劳务公司承担。由于劳务公司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极强,地处深山,单井看护,导致员工孤独寂寞,思想波动,导致看护工流失,队伍不稳,个别看护工动机不纯,出现与当地不法分子勾结倒卖原油的现象。2007年3月,采油四厂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综合治理实践中,尝试开展支部书记与看护工定期不定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的活动,深入了解看护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工作实际困难,并及时加以引导和支持,化解思想波动,稳定队伍。“一对一”工作法试行半年后,成效显著。2007年末,“一对一”工作法受到油田公司党委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推动了采油四厂不断推广、深化和拓展“一对一”工作法,提升管理绩效和党建工作有效性的进程。目前,采油四厂一方面对“一对一”工作法的基本内容、运行机制、谈话要求做出统一的基本要求,要求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结合自身工作,从不同方面与基层员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拓展了“一对一”谈话的参与主体和沟通内容;同时鼓励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探索拓展“一对一”工作法的应用领域。部分作业区出台了《“一对一”谈话共性问题汇总表》《“一对一谈话”问题整改表》等管理工具。至此,“一对一”工作法不断发展,其工作机制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一对一”工作法的运行机制

“一对一”工作法形成初期主要是基层党支部书记不定期地与看护工交流和沟通,谈话对象主要是看护工;谈话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一对一”的走访;谈话内容主要围绕“护油”主题。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谈话内容逐步走向多元化,向工作状况、企业管理、家庭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扩展;谈话主体由原来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拓展到各级党政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谈话对象则拓展到基层全体员工;沟通模式逐步从下行沟通,即由上一级沟通主体向下一级沟通对象单一传送信息为主,转变为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流通;从沟通的效果来看,逐步从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向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征集员工意见建议方面拓展。同时对谈话时机、谈话内容等做了基本的规范性要求。

二、“一对一”工作法的沟通作用与效果

(一)有助于强化沟通,推动信息交流

调查显示,60%的员工对“一对一”传递信息的效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36.5%的员工对“一对一”传递信息的效果表示基本满意,总体满意度达到96.5%。在细分类别的信息传递效果评价中,满意度较高的依次是工作问题、人际关系、企业文化信息、厂务民主管理信息、党务发展信息、家庭生活信息和个人发展信息。

(二)有助于凝聚队伍,增进感情融合

通过干部与员工“一对一”的交流,增强了干部对员工的了解,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调查显示,员工认为“一对一”工作法对情感交流作用效果非常好的占比为22.42%,认为情感交流作用效果比较好的占比为41.59%,两者总计占为64.01%。30.15%的员工对“一对一”工作法的情感交流作用效果持中性评价,持消极评价的仅为5.85%。

(三)有助于稳定队伍,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通过“一对一”谈话,干部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去感染和促动员工,有效激励员工的斗志和士气,鼓舞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奉献。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一对一”工作法中领导干部的对员工的工作感染作用很强或比较强的员工比重为67.29%,这说明干部在“一对一”工作法中确实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感染、促动员工。

(四)有助于消除误解,释疑纠错

在“一对一”工作法中,干部针对员工提出的厂务管理、薪酬、企业文化、工作等各种提问进行解答和释疑,多半员工认为“一对一”工作法在释疑纠错,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方面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其中22.01%的员工认为“一对一”工作法的释疑纠错作用效果非常好,37.29%的员工认为其释疑纠错作用效果比较好。

(五)有助于了解情况,推动问题得到及时的重视和解决

座谈发现,在“一对一”工作法的直面交流中,干部能够根据员工个别情况,针对性地开展谈话,深入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影响员工工作的问题。18.68%的员工认为通过“一对一”工作法能够非常好地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发现员工问题,43.6%的员工认为“一对一”工作法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员工思想、发现员工问题,两者合计占62.28%。可见,“一对一”工作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明显。谈话中员工反映的问题63.36%都能得到解决,近三成的问题虽然不能解决,但都及时得到了反馈处理意见。

三、“一对一”工作法对企业党建机制的创新

“一对一”工作法在企业党建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了领导机制建设

“一对一”工作法加强了各级党组织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提高了企业党的工作的覆盖率;与同级行政组织和技术骨干的协同互动,增强了企业党建的党政互动能力;强化了上级党委与下级党组织的及时沟通,增强了企业党建的上下联动能力。“一对一”工作法用人文关怀团结员工、凝聚员工,初步建立了多管齐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加强了工作责任机制建设

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一样,“一对一”工作法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界定了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自我检查汇报、员工监督、作业区党组织(作业区综合管理组)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对“一对一”交流工作的完善和落实状况认真进行考核。在“一对一”工作模式下,党务工作者、行政领导和技术干部三种力量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发挥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与员工开展谈话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

(三)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

“一对一”工作法通过交流实现了解员工思想状况,教育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实现思想政工作的目的,也可以有效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员工队伍凝聚力,传播企业文化,加强员工队伍管理。同时,“一对一”工作法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考核管理机制,把刚性制约与柔性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之下努力工作,实现了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四、“一对一”工作法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科学的沟通原则

1、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沟通的平等性是指沟通主体与沟通对象置身于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沟通的主导性,是指沟通主体应该对沟通系统内容要素及沟通的发起和发展速度、模式、信息等做出适时的调节和必要的控制,使双方交流向预期方向运转,最终达到教育者所预期的沟通目的。

2、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的原则。沟通的及时性是由思想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要求沟通主体抓住需要沟通的信息,因势利导,及时与沟通对象交流。沟通的经常性强调沟通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沟通要保持一定的频率。经常性原则要求及时发现员工矛盾、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要求沟通主体经常性与员工进行“非正式沟通”,在不拘泥形式的条件下增进感情沟通,增强理解和信任。

3、坦诚与保密相结合的原则。坦诚是沟通的基础。沟通作为双方心灵的交流,离开了坦诚,交流也难以继续。坦诚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在沟通过程中,沟通主体首先要投入真感情,讲真心话,绝不讲假话。惟有如此,才有可能把谈话上升到谈心乃至交心的境界。保密是坦诚引出的要求,是爱护他人的表现,也是实现坦诚沟通的保证。要把“一对一“工作法引向深入,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完善沟通运行机制

1、构建全方位、完善的沟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继续加强领导机制与工作责任机制建设。建立多管齐下的思想交流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明确“一对一”工作中各级领导与干部(作业区、井区)的沟通职责,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形成定期的沟通交流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工作监督机制建设。应该继续完善“一对一”工作法中“自我检查汇报、员工监督、作业区党委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建立经常性的分析研究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明确党政工团及基层组织在“一对一”交流工作中的责任,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面覆盖,真正落到实处。

2、健全沟通要素,创新沟通模式。一要拓宽沟通对象。“一对一”工作法沟通实践中,沟通对象扩大到公司正式员工。随着发展的需要,沟通对象还将进一步扩展。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员工进行群体划分,以便实施差异化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二要推进沟通主体的分工与专业化。根据沟通主体的专长和岗位对沟通主体进行适当分工,可以从制度设计上要求技术骨干、行政领导和党组织负责人分别负责技术沟通、管理沟通、生活沟通等。三是继续拓展沟通内容,实现沟通内容的细分与专题化。“一对一”工作法的沟通内容包括厂务管理、企业文化、个人工作、技术培训、生活等各方面,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有必要将沟通内容进行细分,形成不同的沟通主题,选择合适的沟通主体进行专题化交流。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员工多样化的沟通需求,又可以保持一个沟通中心,防止话题过散。四是推进沟通方式的多样性与差异化。在“一对一”工作法中要实现沟通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有会议、走访、座谈等传统沟通方式,还要有网络、手机等现代沟通方式;不仅有口头,书面交流,还要通过文娱活动沟通;不仅有庄重严肃的正式沟通,还要有轻松活泼的“非正式”沟通。五是保证沟通环境(氛围)的轻松自由化。

(三)提高沟通主体沟通能力

要在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沟通作用和效果,沟通主体起着关键的作用。16.84%的员工认为作为沟通主体的干部综合素质对沟通效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关于沟通效果的首要影响因素,10.96%的员工选择“主动热情性”,7.8%的员工选择“谈话艺术性”,6.7%的员工选择“地位平等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交流主体的沟通能力和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少兰.浅谈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2、高智勇.人际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党政干部论坛,2003(2).

沟通交流问题第4篇

喋喋不休的指责往往会引发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批评正常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策略。如果园长勃然大怒,甚至拍桌子瞪眼,对方记住的只是外在表现,而问题却常常成为被遗忘的内容。相反,如果只是客观描述问题,听者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

2增加个别交流,减少当众说教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较成熟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能力、性格、精力、心理特点等,爱面子是大多数教师的共同特点,因此,个别沟通是园长与教师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

针对个别情况进行交流,解决个别老师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保护对方的隐私。对于老师来说,能够消除担忧事态扩大的心理,才能敞开心怀,一吐为快。特别是老师犯错之后,更不能当众说教、批评,否则一定会产生逆反心理,重点是让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犯错后老师很容易自责,个别交流时会给予恢复原来自信的机会。

3增加简洁提示,减少长篇大论

在很多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教师都不喜欢说教,更不喜欢长篇大论,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因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尽量用“问题是”,少用“但是”。“但是”就好比对教师关上了门,而“问题是”则像邀请对方一起共同来面对问题;尽量用 “怎么了”,少用“为什么”。用“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语气上更像责备别人,让对方想到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敌意;尽量用“我们”,少用“你们”。“我们”更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你们”容易产生对立,拒人于千里之外;尽量“解决问题”,少“涉及后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涉及事情的后果,将会导致沟通不畅,不妨对教师说:“现在来想办法。”

4增加双向交流,减少单面传递

通常,管理者处于主动、有利的一方,而被管理者相对处于被动、不利的一方,不少园长总是一味地把自己的“设想”“新观点”单向地传递给教师,教师大多成了听众。。

园长应努力将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思想认识的沟通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尽量做到同时进行,以增强沟通效果。青年教师会特别珍视自己的工作前途,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因此要与青年多谈理想和规划;中年教师渴望多出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涯,有很强的“成就需要”,应鼓励她们自我实现;老年教师期望通过踏踏实实地努力,干好工作,做出成绩,满足自己的“尊重需要”,园长应多倾听老年教师的建议。

5增加平时沟通,减少被动沟通

因为工作繁忙,管理者更多是为了布置工作才主动与教师沟通,有的总要等到教师发生了状况再谈。这不得不让教师将被动沟通理解为“今天又挨找了”“昨天被骂了”等,于是,对园长敬而远之。

园长应多进行一些随意的“唠嗑”,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占多数。引导教师多思考、多发言。对不善辞令的教师,要引导其发言,以便锻炼其表达能力;对方发言时则应注意倾听,不打断、不争辩、不露怀疑之色。

6书面交流与当面沟通共存

恰当的书面交流与当面沟通可以相得益彰。通过手机,可以把关心、理解和支持等信息传达给教师;通过QQ,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展开交流沟通;通过便条,可以将想法、建议及时地传递给他人。交流单向、双向、多向并存,也可保证私密性。

7隐性沟通与显性沟通共存

隐性信息的获取是确保上级决策者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特别是有的教师不太愿意当面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中的冲突更多的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对此,管理者一方面要能够洞察其中的微妙,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获取隐性知识,防止有用信息和经验的流失。

沟通交流问题第5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沟通和交流重要

沟通和交流指的是人与人相互之间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动态过程,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又可以被称作是心灵对话,指的是人与人相互之间进行思想、精神、内心想法、情感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以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形成情感和思想共鸣。通过对一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班主任对于学生之间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沟通有些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有些则不能,因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内心和思想都已经渐渐地向成熟期迈进,具备了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且情感的波动性较强,自我意识能够控制行动,个性较强,希望能与异性多做接触,但对成年人的防备心理比较强,通常不喜欢真正打开心扉,因此,教师与高中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则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同时也是必要的教学任务,班主任除了要管理好班级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之外,还要注意与高中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也是高中教学任务中的另一大难点。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和交流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沟通和交流,生活将变得沉寂而了无生趣,事业也不会走向成功,工作也不会称心如意,而且,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那么就不会相识相知,更无从了解和互相帮助,信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沟通和交流对于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沟通和交流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没有沟通和交流,管理班级就永远是纸上谈兵,不会收获很好的管理效果。高中自我意识比较强,而这种意识是他们限制行为、走向自律的过渡期,缺乏成年人的自律性,所以经常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同时,他们还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拥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沟通和交流则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显得特别重要。担任高中班主任一职,教师一定是实时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使其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都能够被正确的树立起来,此外,教师要认识每位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思想性格、教育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要针对这种差异性实施沟通和交流行为,这也是对班主任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二、班主任在与高中生进行沟通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已经慢慢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情感变化和思想沟通方面都比较敏感,也比较青涩,所以班主任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必须要讲究适合的沟通策略和方式,而要建立与学生长期沟通和交流的关系,那么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明确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在沟通和交流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涉及其它与沟通事件无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品质和性格,换句话说就是班主任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要实现确定沟通的内容和主题,并针对制定好的内容和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切记不要借题发挥,反反复复的牵扯以前的事和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年旧账,这样不但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加大了沟通和交流的难度艺术,此外,在沟通和交流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不要讲沟通的内容和事件同学生的品质和性格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厌恶之情,从而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形成无法填平的沟壑。第二,班主任在沟通和交流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些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肢体语言所传递和表达的信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班主任在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肢体语言的表达,可以适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丰满的情绪,而以免太多的语言对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学生带来伤害,比如,班主任不要再沟通和交流中向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暴怒、绷着脸、皱眉、叹气等消极行为,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而要经常面带微笑,以赞美、欣赏、鼓励和关爱的眼神和行为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息,并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契机向学生表达赞同的情感,向用力点头、竖起大拇指、神情专注等等肢体语言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认同感,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打开心扉与班主任之间进行心灵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技巧

(1)高中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经常询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近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如果班主任在某次大型考试之前发现某个学生的状态比较不稳定或表现出于平时不太一样的行为,就必须要及时找学生谈话,进行单独沟通,问其状态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并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尽快走出抑郁的情绪。

(2)高中班主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技巧还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沟通和交流场合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班主任应当将沟通和交流场合确定为比较私密的场所,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二、交流方式的选择,沟通和交流通常都是两人之间进行的,但是遇到特殊的情况也可以采用集体的方式,班主任要学会用变通、灵活的方式改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模式。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应当针对学生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对沟通和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要讲究技巧性,不能表现的过于急躁和强硬,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班主任敞开心扉,教师应当把握沟通方式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健康品格和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军.中小学班主任如何把关爱撒向每个学生[J].考试周刊,2012(59).

沟通交流问题第6篇

师生沟通 沟通问题 舒缓沟通 运作原理

沟通是学校满足教育要求、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而学校沟通的主要对象为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学前期关系最亲密的是父母,进入小学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超过了家长”[1]。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且经历的时间长久。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项专门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并分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原理,阐述了该模式在师生沟通中的意义及运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沟通的特点

教学是两个活动主体相互交流、沟通、引导,以传递知识、情感、意志等信息为目的的交往活动,而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师生沟通来实现。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为改善学习和生活现状、促进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信息、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交流、共享活动。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这决定了师生沟通具有主观性、引导性、多面性的特点。

(1)师生沟通具有主观能动性

沟通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积极交流交换信息,彼此了解并理解对方的动机才能达到交流的基本目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一味指导、说教,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或者学生一味盲从,将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路标,养成了将自己的事情交由别人负责的习惯。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2)师生沟通具有引导性

教师在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着引导提示的角色,是沟通活动的组织者,但绝对不是沟通的主宰,教师不能带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教师应该将自己放置在一个理性、坦诚、成熟的位置上,积极为沟通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坦诚的环境;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的本质,积极为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做好铺垫。

(3)师生沟通具有多面性

同一个教师会在多个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主体,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师生沟通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该沟通活动的两个主体,也可能是整个班级。一个教师在组织进行一次师生沟通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全班的情况,适当顾全大局又不能忽视了具体的沟通对象,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本质出发,分析考虑各个学生独有的一面,从而科学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师生沟通活动,结合个体间的不同性格差异分别对待。

2.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从老师角度出发

大多数教师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与日常的人际关系或非正式交流相仿,未能意识到这种沟通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点,未能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强,易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内心形成以后的可逆性很低,加上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积累会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经验主义的形成,因此他们通常会习惯性地采用经验手法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例如,在与学生沟通交往过程中采取以下语言或行为与学生沟通,往往容易引发一些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重视的师生沟通问题: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中伤、归类、揶揄,给予泛泛之辞,不愿积极地聆听,随意指责与批评。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叶澜教授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而我们知道沟通是交往的基础,由此可见,沟通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并未发育完全,他们的生理心理仍在变化,这使得他们具有不成熟、片面、极端的个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沟通交往的需求更大,由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前后矛盾,推卸责任,无所畏惧,敷衍应付,自卑、放纵。

(3)师生沟通问题总结

师生沟通是一种双向行为,其影响效果也是双向的,但从个体身心角度来看,教师是成年人,相比于学生,教师受到的不良沟通后果的影响较低。一方面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阅历丰富,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健全。相对而言,学生受到师生之间沟通问题的影响会比较大。不良的师生沟通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能力障碍等问题。因此,新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二、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原理

1.舒缓沟通的原型

由完形疗法的宗师费里茨・帕尔斯和家庭疗治大师维基尼亚・萨提亚提出,并在1975年由理查德・班德勒,约翰・格林德尔发展完成,可以使受导者重组其内心世界,从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的独特语言模式――检定语言模式,在全球各职业、学科领域广泛传播,影响并转变了一大批受自身信念、价值观、规条束缚,或总是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无法完整地从多角度认识世界的人。

而反观中国目前状况,尚未出现正式、系统同时适合本国教育情况的操作性强的师生沟通模式。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尝试将NLP最重要最基础的技巧――检定语言模式,运用到师生沟通行为中,结合对情绪理解及转换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教师为主体的适合中国基本教育现状的沟通模式――舒缓沟通模式。

2.舒缓沟通模式语言运作剖析

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曾在《重塑心灵》中说过:“话语,都始于内心层次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删减三个程序的反复运用,最终形成一些有效的文字语言。”[3]本文结合国内师生沟通问题的实际状况提出舒缓沟通模式,该模式是以老师为语言操作对象,以学生为语言分析对象,通过初步解析学生的语言运作规程,收集信息数据、还原语言本意、消除陈旧局限思想,采用一系列语言询问引导技巧来分析学生语言背后的隐性信息和深层情绪的一种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语言沟通模式。

表1、表2、表3以列举师生沟通中出现的学生消极语言为分析对象,结合语言形成的阶段,分别从扭曲类语言化解、归纳类语言化解、删减类语言化解[4]三个方面剖析教师运用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

表1、表2、表3形象通俗地解释了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帮助教师们理解舒缓模式的运作原理,培养从简单的沟通交流中获取学生语言文字隐藏的深层信息的能力,准确抓住文字信息反映出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接近学生的心理本质,最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三、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过程中的运用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的沟通引导真教育的产生。”[5]根据人本教育的理念,影响成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舒缓沟通具有师生沟通理论的优点,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也具有运用意义。

1.舒缓沟通改变教师以往的思考模式

教师对待事物的心态很大程度是由其接触的事物本身决定,而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教师不乐意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理清学生问题的各种矛盾冲突,转而习惯以惯有的思考模式去处理面临的学生问题,但也正是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教师将印象停留在表面,而采取经验解决方式以达到快速处理的目的。

舒缓沟通则会帮助教师在交互使用三种语言化解模式时软化学生问题的根本,使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获得大量隐性信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信息),然后理解学生的动机,从而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各项问题。

2.舒缓沟通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使用舒缓沟通改变了教师沟通心态以后,能有效地帮助缓解学生的顾虑,自然而然地暖化沟通氛围,让整个沟通过程的氛围坦诚、自由、和谐。使得教师更轻易地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激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3.舒缓沟通帮助师生建立温暖真实的情感连接

学生内心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敏感的,通常情况下,得知老师请他去进行沟通交流都会不由自主地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会受批评,这是以往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处理导致的通病。舒缓沟通则避开了以问题为主题的沟通方式,它关注学生自身,以老师引导为方法,以平等、自由交谈为方式,以收集话语背后信息、洞悉潜藏于内心的想法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轻松交谈活动。这种沟通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与学生进行舒缓沟通来准确清晰地察觉并分解学生潜在思想动态,教会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转换负面情绪为正面能量,进而实现科学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运用舒缓沟通进行师生沟通的注意事项

1.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舒缓沟通的基础是和谐的氛围。坦白、真诚、积极、关怀的态度是体现教师在乎学生而不是想控制学生的表现,要想运用舒缓沟通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除了准确了解舒缓沟通模式的语言运作程序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环境。坦诚、自由、和谐的气氛是师生沟通的前提条件,能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自在,不会存在一方控制大局而另一方处于被主宰的地位,和谐气氛能使双方无须启动自己的保护机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这个状态下,个体脑里前额叶的理性中心(掌握分析思维、理解、解决问题和策划的部分)会更活跃,更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让舒缓沟通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达到最佳效果。

2.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同理心

亲和力是一种和谐互信、互相影响的体验;是舒缓沟通的核心所在,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由配合对方潜意识的身体语言所产生。简单来说,亲和力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而同理心则是舒缓沟通的灵魂,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其次,要充分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最后,是让对方了解这种设身处地的情况。同理心使沟通双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经验感觉,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观念来看待事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处境来体会对方的行为,感受他所经受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设身处地让对方明白。运用同理心能帮助原本完全独立的教师和学生意会一种不可言传但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思想情怀,从而保证了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活动中的顺利进行。

3.在沟通时注意积极回应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进去了什么。好的教师应该在采用舒缓沟通与学生进行交流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体会和感觉。

当对方的响应不是你所期望的时,你便需要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检讨,并试着改变它,因为良好的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不能只考虑自己说得对和是否抓住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忽略学生的及时回应,教师要不断试探学生的心理体会和学生对意见的看法。如果得到的回应还是不能到达你预想的效果,那就继续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响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采用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直到理想的响应重新出现。

总之,教师的沟通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师生沟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与学生建立深层信息联系,多方面了解体谅学生,从而为学生制定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并为他们创设最舒服安全的学习环境。舒缓沟通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沟通模式,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美]理查・班德勒.自我转变的惊人秘密[M].胡尧,李奕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 [日]木村佳世子.图解NLP自我沟通练习书[M].连雪雅,译.台北:世贸出版集团,2009.

[8] [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M].谭洪岗,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 [美]罗伯特・迪尔茨.从教练到唤醒者[M].黄学焦,李康诚,译.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 孟瑜.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J].天津教育,2004(10).

[11] 孙发利.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2]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16] 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

沟通交流问题第7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交流沟通;方法;技术水平

目前社会正步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但是,随着衰老的进展老年人会出现认知障碍,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降低,与外极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下降,所以学会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

1 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

1.1 影响老年患者有效沟通的因素 ①生理方面,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痴呆、疼痛、意识模糊、口齿含糊不清、失语症、语言障碍等;如双方距离太远、双方交谈的位置不平等、不安静的沟通环境、温度等;②社会方面,如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差异、浓厚的地方语言、使用专业术语、特殊习惯(怪癖)、话题选择不当、时间选择不当、偏见等;③心理方面,如焦虑、紧张、恐惧、忧虑、愤怒、害羞、态度、自卑等。

1.2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沟通的技巧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或成功或混乱引起不安。临床中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沟通技巧,确保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有效性。

1.2.1 积极倾听 用眼睛、耳朵和直觉去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注意事项:表示理解和同情;不清楚的地方反复提问,弄清楚原因;想办法得到引起老年人发生问题的原因或帮助助老年人分析出引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鼓励老人进行交流,调动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必要时保持沉默;避免争辩;避免过早下结论;避免打断对方的谈话;让老年人发泄出不良情绪,除非老年人要求帮助时不轻易提出建议。

1.2.2 对于处在混乱状态的老人,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答案,不是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1.3 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情况 不仅要和老年人交谈同时还要和家属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了解情况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促进作用。注意的是在你来到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老年人的处境和情况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和老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1.4 要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 老年人的听觉、视觉、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会逐渐衰退,与他们交流时要有耐心,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

2 交流与沟通的注意事项

称呼老人的名字要注意礼貌;交谈的内容要简单,说话要清楚,用简单的或短的句子;必要时重复说过的话;交流时要集中精力用眼睛注视着对方;给足够的时间让老年人说话,不能催促他们;使用封闭式问题即回答用是或不是;语调要轻柔不要唐突或大声;努力营造轻松气氛靠近老人坐或身体向前倾保持微笑;消除四周噪声,必要时握住老人的手给与情感支持。关闭电视或收音机;如遇到很难交流的老人不要心急最好先离开,过一会再来或用其他的方法分散他的不满情绪,并分析是否因药物引起相关情绪或行为的改变;如果不能交谈可以使用辅助工具,如用图片进行帮助;交流前检查老人的助听器是否功能完好,检查眼睛是否能看清楚。

3 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

沟通交流问题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沟通 方法 技巧

俗话说,“进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穿衣”。因此,与刚入学的小学生打交道,教师必须摸清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掌握与他们课堂沟通的技巧,才能达到人格上互尊,感情上互通,思想上互融,交流上互动,效果上互赢的目标。

一、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沟通的特点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好语文知识来进行语言表达及写作的。在课堂上沟通是最关键的。富兰克林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独立的自然人,无论贫富贵贱,人与人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有时感情脆弱,神经敏感,最易受到外界触动,最怕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在与小学生课堂沟通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即心理换位、身份换位、角色换位、行为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衣着、穿戴、语言、举止等方面,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感情距离和身份距离,让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心理上相信教师,行为上靠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说知心话,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关系。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深入,使学生从小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念。

二、在语文课堂上沟通应以开放性为主

方法无定则,交流无定律,沟通无定式。在语文教学中一问一答提问式的沟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给人以审问式的感觉,禁锢了学生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流露,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语文课上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适当加以思路的引导,让其沿着主体脉络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认真倾听,辅以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适时表达亲近感和认同感,增强其安全感、亲近感和信任感。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紧锁眉头,东张西望,低头看表,表现出没耐心、不耐烦,给学生思想表达造成心理障碍,给人以不愿倾听的心理误解。

三、师生之间沟通的互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沟通是一个思想感情双向互动的过程。既不能角色错位,不顾别人感受,只顾自己喋喋不休,高谈阔论,信马由缰,说个没完没了,淡忘角色,冲淡主题,又不能不加引导,抓不到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确定的目标,拟定的提纲,找准沟通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由心理上的互认、情感上的互信、思想上的互融到关系上的互动。

四、沟通语言的通俗性

语文教学语言是沟通的重要载体,巧用语言沟通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就应该多用孩子们常用的语言,即大众化语言,决不能语言晦涩,只有自己能懂,孩子们听不懂,弄不明白。在讲课前,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每位学生不同的爱好、兴趣、个性。在课上交流时,教师应更多地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交流,给人以亲近感、亲切感,所用语言双方都能听得懂,听得明白,不会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

五、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一)沟通的方法

1.直面交流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课堂教学提问,拟定好问题的提纲,选择好问题的主攻点和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调解其情绪,激发其热情,然后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其沿着自己设计的主题思路延伸下去,使学生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戒备心理,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2.课堂调查问卷法。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即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需要调查交流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或做选项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在于直接方便,省时省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

3.教学迂回调查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有些学生不愿接受教师的提问,拒绝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得教师很难和他们沟通交流,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从而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倦学习。对此类学生,教师不可盲动,要采用迂回战术,从被沟通对象最接近、最了解的人入手,从他们那里选择突破口,打开缺口,获得帮助,使此类学生真正回归到课堂。

(二)沟通的技巧

1.教师自降身价。与小学生交流,最重要的是诚信。沟通信为先,要想达到感情的共鸣,心灵的互通,必须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在身价上、人格上与学生平等。

2.教师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爱生者生恒爱之,亲生者生恒近之,知生者生恒敬之。因此,要想做个好老师,教师必须首先当好学生,到学生中间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生语言相通,心灵共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