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意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28

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意识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

1、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2.4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提高基础研究转化率

科研成果的价值通常体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少能获得即时效益。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力求在现有科研经费范围内,完成预期科研目标。对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院校科研成果的著作权、专利权的获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向后延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医学院校还需鼓励教师多开展应用型基础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转化率,让其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真正得到运用。医学院校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转化运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支撑课题的基础上,更理性地开展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龚大春.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J].当代经济,2015(12)

[2]张丽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专题研究意识第2篇

关键词:教育学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

一、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只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水平,因此,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着手,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说明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寻找当前校本教研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校本教研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论文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

1.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直接目标,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实者和执行者。校本教研确认教师具备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有能力对实际的教育情境和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校本教研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保证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2.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体育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

从广义的角度说,“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本研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狭义的理解方式,即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讲,校本研究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校本研究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而另一方面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又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3]。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理论,总结新的经验,运用新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实践等的认识与了解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他们走向研究型的教师:促进教师的转型与提高。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与能力及素养都在逐渐丰富,这也就是是校本教研的“反哺”作用[4]。

(三)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分析研讨制度,引进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那么,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有何影响?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了解了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观念和意识的影响

由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缺少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获得了能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的提升,因而加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主体,教师更能体会到参与其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

校本教研对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并且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获得专业知识,使其意识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一些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2.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师本人方面

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有些教师认为参与校本教研不过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及评职称需要,体育教师在活动中善于做笔记和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但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他人与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大部分体育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剖析自己思想的意识薄弱。

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多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仅在自己的教研组内开展,或在自己带领的学生中间开展,或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之间开展,很少有看到以学科组为合作单位的教研组织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有力的合作。

(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教学研究在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一些学校尽管观念上重视校本教研,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思考、探究、研究的意识和行为远没有充分表现,尤其没有表现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学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校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3.校本教研的几种方式

(1)“专家论坛”式教研

为了提高教改实验的质量,正确把握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可以开设“专家论坛”给全体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互动式的培训,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

在校本教研中,可以采取课题聚拢的方式,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打破学科的界限,把有共同研究项目的教师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观摩课,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问题解决”式教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围绕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专家的指导,协同课题组教师发挥集体力量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结论

(一)校本教研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三)校本教研有很多种模式,主要为“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

参考文献:

[1] 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专题研究意识第3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一批研究型的中小学教师成长起来,教育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中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是锦上添花”“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太深奥,不知从何下手”“教育科研的程式太琐碎,要耗费大量时间”等错误认识。与高校或专门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场地在课堂,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通过反思、学习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和揭示规律的一项实践和认识活动。它能够帮助教师以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方法意识和成果意识。

一、问题意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问题,如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微观教学领域方面的教育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从教育目标提出的根本问题、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教学实践的弊端问题、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等角度选择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的问题,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开端,在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研究,以反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过程,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要目标导向。

二、发展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以“学习———研究———实践”的模式开展,在研究中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方法,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改进教学,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教育研究过程中需要学习学科理论知识、教材相关知识、课程教学知识等必备知识,能提高整体知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衡量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标准。教育科研的选题最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选取本学科中前人未曾涉足的研究领域,填补学术空白;或前人虽已研究,但尚未完善或有错误的领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那些居于学科前沿、填补学术空白、补充前人学说、突破实践禁区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性意义的选题。我们要抱着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教育科研,在选题、文献检索、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研究、分析研究资料等过程中,要尽量突出我们自己在教育科研中所创造的新观点、新措施,以凸显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方法意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为解决微观、具体问题服务的,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并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因而,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思考方法,学习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例研究法,辅之以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心理测量、评价学习方法,并努力将新的技术手段引进教育研究。

五、成果意识

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成果可显现为先进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叙事等,也可以显现为教师的专著、软件、课件、教案、学生作品等,其特点是有新知识产生、新规律揭示,表现为创新性和实践的成效性,更加注重的是对教学微观问题的具体解决和规律应用,往往是局部的、微观的问题解决,更加具有个别意义,要重视研究成果在一个学科、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推广应用。

专题研究意识第4篇

一、教师自主学习模式解读

“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叶瑞祥等,2004:4)学习的“主体”指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或动物,“客体”指学习的外部刺激,包括直接因素(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和间接因素(书刊、实验设备、电教手段等)。“内化”是学习者通过自身机体内部机能,主要是大脑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经验”是学习者的收获,是学习的结果。“活动”指学习过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社会活动。自主学习(au鄄tonomouslearning)是一种主动、自觉和独立的学习形式,与被动、机械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相对,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特点。能动性意指学习者不受各种外来压力与要求的影响,积极、主动、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独立性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依赖他人,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独自开展学习活动。有效性是学习者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进行学习,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最大优化。自主学习的程度与学习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自主的水平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相对性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完全自主,有些学习是完全自主的,有些则不是。自主学习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主学习既有共性,又有异性。共性指的是两者的学习都是自发的、独立的,不接受外来力量的干扰。异性则指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比,教师的自主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行为更积极,计划更加周全,方式更加多元化,效果也更为显著。教师的自主学习通常分为自主性知识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知识学习指教师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学习新时期出现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知识)、非学科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和文化知识(包括新出现的国内文化知识和国外文化知识)。研究性学习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是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项目性学习是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项目性学习指的是教师针对自身参与的项目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研究的学习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和观点,通过实验或收集和分析资料,获得研究成果,对问题加以解决。教师的探究性学习(in鄄quirylearning)是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制订探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主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新时期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行为,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学习与了解学校现状,掌握学校教育发展动向;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自主学习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学习的一种活动,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师了解、掌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出的新知识,丰富了自身知识,加深了知识底蕴,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更新、优化,在学习、研究和探索中提高了思辨能力,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知识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专业水平不断得到发展。

(一)改善和优化教师自身应有的知识。教师知识意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为达到有效教学与促进学生发展而具有的概念、原则与策略以及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对教学的个人化看法”。学科知识、教学法和学科教学知识为教师知识的主要成分,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更新了老旧的知识,掌握了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及其他非学科知识与文化知识,使自身知识得到极大优化。

(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包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师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的理念。自主学习使教师掌握了新时期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及评价的方式,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教师找到了教学的规律、原则、模式、策略和方法等,有效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实施教学,提升教学的成效。自主学习不仅使中小学英语教师获得新知识,而且还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三)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迎接面临的挑战,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要解决问题,就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问题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性学习,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发现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筛选,最终形成研究的课题。教师根据课题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研究有助于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合理和科学,效果更突出,专业水平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把西部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台许多惠及广西的政策,使广西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基础过于薄弱,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西仍处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经济的困难造成了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许多中小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只能立足现实,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素质。影响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自身内部的因素(如教师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学习能力欠缺,教学方法方式单调、缺乏创新等),又有来自教师自身以外的外部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内外部因素的存在对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造成了阻碍,影响到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一)缺乏学习的意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广西许多中小学校都无法配足英语教学所需的教师,大多数英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没有闲暇时间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不少教师缺乏学习的意识,他们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以他们职前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技能,足以应对教学所需的知识,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继续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不仅如此,教学的对象即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代学生的求知欲强烈,渴望了解新知识、新事物,掌握新出现的学习技术。新的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围绕学生成长需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学习的能力。形势的变化要求教师强化学习意识,及时掌握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西的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受自身性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女性,要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承担的教学任务很重,还要担任班主任,压力较大,没有时间进行学习。中小学校对教学一般比较重视,抓得比较紧,但忽略了对教师的学习督促,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今社会比较浮躁,物质至上,许多学生的家长只管一心一意在外面打工挣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忽略不管,对教师的要求是“管好就行”。受上述各种因素影响,教师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

(三)学习的渠道有限。教师的学习渠道很多,可以是深造学习,即到国内外院校继续学习;培训学习,即参加各种级别的培训研修学习;交流学习,即到教育发达地区的同类性质学校学习,或到同一地区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学习。也可以是基于自己发展要求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然而,由于广西各地的中小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渠道不多。通常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网络、书刊、教育科研等有限渠道开展自主学习。即便如此,也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有条件开展此类学习活动。

(四)缺乏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创新性学习也称创新学习,是一种与维持性学习相对而言的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以所学内容为基础,独立思考,多向思维,主动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的问题的学习方式,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许多广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虽然不缺乏学习的意识和精神,但学习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是学习的方法不对,缺乏创新性学习精神。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维持性学习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比较保守,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更没有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想法,一律继承,照单全收。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自主学习策略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时代。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自己的需要,自我设计、自我实施学习,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专业发展。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就要增强学习意识,拓宽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掌握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教育意识指教师要意识到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意识指教师要知道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学生意识指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目的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意识指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发展意识指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素质基础。

(一)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刘万革,2004:1266)人的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目的”指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抱有的目的和动机。“有计划”指人在行动前对行动制订的计划、目标及采用的方式和采取的步骤。“主动性”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是有所选择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的。“创造性”是人们依据对事物的认识,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一种要求。随着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到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各地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优化自身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使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二)拓宽学习的渠道。自主学习渠道很多,可通过平面媒体(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电波媒体(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及网络媒体(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各种媒体学习,也可以通过深造、培训、研究等渠道学习。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需求,教学工作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志趣等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渠道,以此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1.阅读书本。新时期的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外,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社会与生活知识等,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改进。教师的全面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与学生及其家长、与同行及社会的沟通能力,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阅读书籍是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保障,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要着重阅读三种书籍,即教育类书籍、专业类书籍及文化类书籍。2.深造学习。广西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学位不高,综合素质整体偏下。以小学英语教师为例,2014年全区小学英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人(占0.017%),本科学历的71人(占1.25%),大专学历的1292人(占22.8%),中专学历的1516人(占26.74%)。(广西新闻网,2014)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主动争取到国内或国外的有关院校进修学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一步学习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新型教学方式和方法,学习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3.培训学习。培训是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主动争取参加各种级别的培训的机会,包括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县级培训和学校一级的校本培训等与自身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培训。教师在培训学习中,可以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式方法,增添新的知识,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与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保持同步。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加以消化,使之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逐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4.教学研究学习。教学研究是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自主学习、促进专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教学研究一般以教学为基点,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为教学实践提供服务。研究的载体是“课例”,围绕怎样上好一节课进行,采用“边研究,边教学”的方式,将研究置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设计、备课、上课、评课、再设计、再备课、再上课、再评课等循环往复中,活动方式以与同伴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的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说课、听课和评课成为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听课,也称为“观课”,指领导、专家或同行教师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评课指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分析,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管控、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个性等方面的评论和分析。听课是难得的学习和取经机会,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需求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教学研究不要贪大,要重视小事情和小问题,从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入手。只有从事教学研究,教师才会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才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梳理和寻找研究的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5.课题研究学习。课题是“探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订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认真梳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中选出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的构成要件是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品格、创新学习成果等,其中,创新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是学习者学会创新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要善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善于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源。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质疑和提出问题分三种类型,包括理解性质疑和提出问题、批判性质疑和提出问题及发展性质疑和提出问题。理解性质疑和提出问题是为理解而提出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读懂和读通。批判性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克服思维定式,对所学内容进行评判,提出新的见解。发展性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利用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通过分析和归纳,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创新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以求对内容的全面了解、完善和补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的效果极大化。

五、结束语

专题研究意识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90

Situation Analysis of Music Majors' Research Learning

LI Yan

(Music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0)

Abstract Chinese research learning and activity status of Hunan province 6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music creation,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know how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facing the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researc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way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learning; present situation

目前,各大高校的育人理念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催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国家教育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了描述性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兴起的周期还比较短,虽然其它专业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但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被提上日程,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即便是有条件有能力来实施,但效果也是应付于表面。许多教师的惯常思维是技术技巧的学习就是“我教你学”,直观的教学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标准,但很难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也很难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1 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湖南省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相似性,专业基本上以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两大专业类别为主体,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整齐统一,以班级为主体的大课教学方式都是以讲授式为主,为丰富教学手段,偶尔穿插课堂上会讨论、提问等,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以听课、笔记、重复练习为主,注重的是记忆训练。基于此,将湖南省长株潭三地的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系“211工程”重点本科,另外五所学校,长沙的湖南一师、湖南女大、湖南林科大,株洲的湖南工业大学、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均为普通二本院校,多种层次的大学的调查,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

2 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者自身多年学习和教学经历,研究假设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

首先,假设音乐专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满意度降低的原因,是受到了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及传统的教师角色的定位等方面的影响;其次,假设重本院校“211工程”的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对研究型学习的倾向程度普遍高于其它二本院校音乐学专业大学生。

3 研究结果

3.1 参与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表1

本次调查前后历时两个月,一共前往6所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600份,被回收的问卷有46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83.9%。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从学生性别来看,男生97人,占28.4%,女生245份,占71.6%;从学生年级来看,大四(2010级)学生47人,占13.7 %,大三(2011级)学生95人,占27.8%,大二(2012级)学生126人,占36.8%,大一(2013级)学生74人,占21.7%,音乐学专业学生267人,占78.1%,音乐表演专业学生75人,占21.9%,见表1。

3.2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1)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高。根据问卷的计分比较,长株潭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应该是连续变量,并将这种连续变量的组中值分为5段,在1~5分的区间内,0.5~1.5为不满意;1.5~2.5为不太满意;2.5~3.5为满意;3.5~4.5表示为较满意;4.5~5表示为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处于“不太满意”的区间,其平均值为1.97,具体反馈情况如表2。

造成音乐专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状态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从问卷上表现为两点:自身对研究性学习的不主动、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规划和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题主观题的答案中,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设想,首先是研究性学习要有取舍,做到高效率;其次是研究性学习要有延伸;做到兴趣促进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要有态度,做到积极的学习和思考。

(2)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表现出较弱的认可度。根据问卷的计分方式,分为5个分值,由低到高,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学习认可的频率较高,但对于纯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观念、方式及评价标准,均不是很认可,见表3。

传统音乐课堂明显是教师的舞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侧重“听”和“看”的知识输入过程,而忽视了“说”这一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理解的行为方式的输出交流过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3)学生学习态度缺乏积极性,学习目标不清晰,缺乏问题意识。虽然从前面调查结果分析得知,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不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根本就对学习本身没有过多热情,自主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也表现不明显,学习的目标也不明确,因而体现出的学习行为也相对盲目,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对自身研究性学习本身的满意度不高,见表4。

在音乐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中,学生其实非常需要教师和他们彼此之间多进行思想交流,讨论知识问题,或组成小组或是小集体,虽然不能完全由教师操控,但教师的组织和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脱离教师的及时疏导,那么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很高,自由度过大,只会让学生更加感到力不从心,自发的、闭门造车式的自学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音乐专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对学习的支持系统利用不充分。调查显示,音乐专业大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单一知识的掌握是片面的,但学习方法的掌握能融会贯通,大部分大学生都清楚这一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去主动进行课外的阅读和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延伸,并且调查显示,将近有一半学生尚未意识到快捷网络学习方式的优越性,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图书馆的利用率是相对低的,不知道使用或是不习惯使用,造成了其资源的浪费,见表5。

综上分析得出,研究原设想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成立,“211工程”学校音乐专业学生比普通二本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大学研究性学习行为方式成立。另外,总体数据表明,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不大,对比不明显;男生、女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亦不明显。

基金资助:

专题研究意识第6篇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 专题讲座; 马克思主义; 思想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47-03

高校专题讲座以其思想性、学术性强,信息量大,生动活泼而能够吸引学生。全国有些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过程中,把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开办为专题讲座,这些讲座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法治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问题,内容丰富,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加上高校举办的其他各种讲座,专题讲座成为博士研究生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尝试对以专题讲座为载体,对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做一些研究探索。

一、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趋势明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博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或职业背景,思想多样化在博士研究生这里表现突出。博士研究生博览群书,了解的文化多种多样,自己又有独到的思考研究能力,因而思想意识多样化尤为明显。

2.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比较大

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大,这和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特点相联系。博士研究生都有了较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经过反复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各种各样,各有各的特点,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少一点或者联系不直接,他们就对马克思主义冷漠、不感兴趣;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西方的某个社会思潮联系密切,他们就极其信奉这种思潮,例如研究环保科学的信奉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心理学的信奉弗洛伊德主义,研究西方哲学的信奉西方哲学流派,等等,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遭受拒斥。他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文化背景,别人很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艰难曲折,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对事物对现实求新的心理,使不少人以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3.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变化会对社会其他群体的思想形成较大影响

博士研究生在社会和工作单位被关注,他们接受或排斥马克思主义能够造成较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博士研究生由于具有很高的学历和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受到社会的羡慕和工作单位的重视,他们肯定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讲话甚至被人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的证据。博士研究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能够影响很多人。

4.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在学校集中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会

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有可能再回到学校受教育,因而有再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而一般来说,一个人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生中在学校里长时间集中受教育的最后的机会,因而也是他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机会,毕业之后不大可能再有长时间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了。国家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博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担当重任之前,以合适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一次再塑造,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

5.专题讲座是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好载体

专题讲座容易被博士研究生接受。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再按传统方式进行,比如授课任务由一个固定的教研室或学院(如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按照他们自己编写的教材来完成,受师资、业务水平、授课内容等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难以被学生接受。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原来由马列部承担,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限制,学生意见大,入座率低,以后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现在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理论热点、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学术性强,能够开阔人的视界。主讲人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挑选,还可以到校外邀请,主讲人都是在该领域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因教学效果突出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调查中山东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成为深受博士研究生喜爱的课。以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讲座为载体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

二、专题讲座作为载体在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中的时代价值

专题讲座被博士研究生所认可,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的载体,是因为它起了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1.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超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需要对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从专题讲座来看,它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创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因为专题讲座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形式,而且成为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在博士研究生中传播新思想新理论,开展学术研究的载体。

2.专题讲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从专题讲座的功能、产生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为专题讲座已经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它对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专题讲座和一个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专题讲座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风,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这能够升华成为校园文化,使学校具有极大的集体合力、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及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所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特色名校,一定要有先进的校园文化。

3.专题讲座能够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博士研究生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健康丰满的人格。一个博士研究生如果仅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薄弱,人格残缺,那他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空壳。像钱学森等科学家逝世后引起全国人民的沉痛悼念,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某领域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深深的爱国感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它使博士研究生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教育,丰厚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那些学术造诣深厚的主讲人传播的新学术观点,能够点燃心灵的火花,激发思想的灵感,对于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完成学业,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要办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一些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专题讲座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

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给博士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也有个度的问题。因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很繁重,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很宝贵的。举办专题讲座少了,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过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科研时间。专题讲座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引起厌烦情绪。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期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举办的专题讲座每周一次是可以的,过两三周时间可以附加一次其他讲座,第一学期过后每学期可以举办几次讲座,不宜过多。专题讲座的质量要求是内容上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形式上生动活泼。好的专题讲座告诉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学术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状况,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热点,增进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师生在愉快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2.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要使专题讲座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做到其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我们之所以要求讲座有较强的学术性,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是因为这样能够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兴趣。生硬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会引起反感,需要选找一种渗透性的、润物无声的载体和方式,专题讲座很符合这个要求。专题讲座带来新的学术思想,使人了解时事,但这不是专题讲座的唯一目的,专题讲座更重要的目的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专题讲座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来说,可以说学术性是思想性的存在形式,思想性是学术性的灵魂。当然,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让博士研究生接受、喜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超的艺术和深厚的功力。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是很复杂的,有的主讲学者提出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但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矛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开放的思想体系,需要不断吸收时代的养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3.教师讲和学生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1]现代教育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主讲人注意教学方法改革,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有的主讲人只顾自己讲,忘记了和学生互动、沟通,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主讲人注意和学生互动、沟通,学生在思考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答案和思想,专题讲座是一个师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机会。主讲人不仅要治学严谨,讲解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更要注意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尤其不可当众贬低或否定马克思主义,还要尊重学生和自己思想观点的差异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是正常的、可贵的,但要注意虚心和主讲人探讨。有的主讲人讲话方言很重,还不注意调整自己,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讲座成了走过场。为了把专题讲座长期办好,对主讲教师要有淘汰激励机制,对学生要有必要的纪律要求。

4.课堂内外相结合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要收到好的效果,还要注意课堂内外相结合。除了在课堂内师生互动学习,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博士研究生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往往是一种十分巨大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可以让他们在课下对专题讲座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意见。每次讲座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去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以班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要注意党员学生的参与,可以留下思考题,对那些以书面形式发表新思想和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讲座结束后,主讲人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联系,在课下互动中主讲人要积极引导,求同存异。要注意课下学生的意见反馈,总结经验,对专题讲座不断调整提高,使专题讲座成为让博士研究生受益的精品课。

专题研究意识第7篇

[关键词]语法意识 语用意识 语法能力 语用能力 相关关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技巧、跨文化交际及语用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绝大部分是理论性和思辨性的,实证性研究很少。李民和陈新仁曾在2007年调查过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目前国内尚无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习得情况怎样? 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2. 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是安徽省某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大一的60名学生。

3. 调查工具

本调查涉及的调查问卷为 Bardovi-Harlig & Dornyei (1998)[设计的旨在测试外语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包含20 道测试题目。

4. 数据收集与处理

调查问卷由精读任课教师在课上发放给学生,要求课上完成,以便保证答题效果。问卷收上来以后由作者对两份问卷进行赋值,并把数值输入SPSS 14.0 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1. 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习得情况

国外学者Bardovi-Harlig & Dornyei(1998)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分别高于其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但差异没达到显著性。而本研究结果与他们的发现相反。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语法意识(1.6605),低于语用意识(2.3921)且差异达到显著性 (t= -5.910,p= 0.000);语法能力(0.5487)低于语用能力(0.8066), 差异达到显著性(t= -9.518, p= 0.000)。本研究结果与李民和陈新仁(2007)对山东省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49名英语本科生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调查的发现一致。

2. 语法、语用意识及能力关系

李民 和 陈新仁 (2007) 的研究还证明: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之间、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之间显著相关;语法意识和语用用意识之间、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语用发展先于语法发展。本研究结果与李民和陈新仁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从表2可以看出: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四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可的分割的,语法和语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四、小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习得情况并探讨了它们的关系。结果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较低,其分别显著低于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 但四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有如下启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语法意识、语法能力和语用意识及语用能力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语法意识和能力不提高,语用意识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Bardovi-Harlig, K. & Z. Dornyei. 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1998, 32 (2): 233-262.

专题研究意识第8篇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 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