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4 16:14:27

专题化实验论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实验室管理

作者简介:王虹(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董建(1976-),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09年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4-01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表现得比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少见,面临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毕业设计已变成教学中最难管理、教学质量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实验是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

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业高于一切,他们天天忙于寻找工作,难以专心于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寒假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的性质可能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觉得毕业设计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没有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考研成绩不够理想,第八学期一开始就到处跑着忙于考研调剂,然后又要准备复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社会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

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求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图纸要用AutoCAD软件绘制,这就为学生复制文档提供了可能。很多毕业设计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非常相似,因此学生的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实验现象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参考文献及出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而且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多年来总是使用同一批毕业设计题目,因此下一届学生很容易从上届学生那里获得电子版,只需要稍作改动就直接提交。

3.毕业设计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

因资金或经费分配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陈旧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大批学生长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学校机房无法满足人手一台,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4.师资力量匮乏,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各高校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项规定形同虚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以及助教和缺乏指导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情况,还有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指导教师每日忙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另外,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经常是教师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见到学生。

二、结合实验室建设把好选题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2]可见,精心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先决条件。

目前,高校中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基本都用于科研,如果学生能参与其中的科研项目,那么就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又会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了探索和发展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在组织毕业设计选题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选题要达到高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地解决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选题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选定。

2.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工程生产等实际紧密结合

课题来源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上级课题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课题、校内基金课题等。鼓励学生把在实习单位的有关课题和研究带到实验室中继续完成。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3.课题难度与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的周期相适合

如果单纯地把教师的在研课题分配给学生,可能造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既定的周期内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把课题分出子课题,根据课题的工作量,按照以中、小型课题为主的原则,兼顾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完成。虽然原则上选题应一人一题,但对于稍大一些的课题可以分给若干个学生共同完成,要让每个学生对课题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题目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并在课题的结题论文中为学生署名。

三、发展新模式,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虽然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多次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将四年中所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实验常规知识欠缺,对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仅有粗浅的了解,对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观念淡薄。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如果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真题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鉴于以上思路,化工学院将基础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还有分析测试中心以及AutoCAD机房实验室均面向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很多精密仪器、大型设备还专门配备了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辅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管理实验室和仪器。结合实验室实际,制订了包含实验课题立项申报登记、实验场地使用、仪器设备与药品的借用、结题等内容的毕业论文实验管理文件,实行以指导教师负主要管理指导责任、实验室负责协助指导并监督管理的制度,且制订相关管理登记表格,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深深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设计一个装置,调试一台设备,看似简单,其实都要求很多知识与能力,不经过实践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学生感慨“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自己动手从废旧材料中寻找合适的道具自己改造实验装置,节约了实验经费和成本。以前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仪器损坏的问题也不再出现,学生因亲身参与实践而具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爱护仪器设备,为实验室着想,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及仪器设备,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论文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要检查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学生填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检查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状况等。

实践表明,这种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较好地规范了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验中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室项目建设更加完善和充实,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2篇

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各实验室实验药品浪费严重,实验设备老化损耗特别快,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改革毕业设计的完成形式迫在眉睫。以上只是毕业设计(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指导教师或是学生,这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个人的原因,要想一朝一夕完全改变也不现实。目前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主要是改革毕业设计的题目设定(比如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真题等等),或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做法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对化工专业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所强调的团队化协作意识没有涉及,而“团队协作”却是现实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针对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思路,即基于工作过程将毕业设计(论文)以团队化的形式完成。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化的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分析化工各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特长,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完成化工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即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的构想(如图1)。构建以项目为目标的伙伴团队、完成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本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以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指导小组(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考核小组)为核心,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工作。

(二)对存在问题的改进

该理念所设计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主体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完成形式首先使题目的范围扩大,题目数量下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下降;其次,团队协作成员组可以相互帮助,发挥团队的功效,遇到问题小组讨论,协商解决;第三,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单个老师,而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学生获得的指导不仅来自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的经验。当然,学生团队的工作不是所有人完成一个任务,而是明确的分工合作,一人一块,分步协作。

(三)实施方案

以某高校化工学院不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教改目标,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完成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严格设计考核答辩体系、用各成员认同的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设计项目分阶段工作和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衡量,能约束团队的每个成员,使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与设计项目目标联系起来。指导教师也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指导考核小组应通过定期约谈等方式,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毕业设计完成的整体效果(如图2)。

三、结语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3篇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2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4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5结语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3-02

物理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在应用化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制药工程、林产化工、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物理学与化学最早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被称为“化学的灵魂”。该课程不仅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科学方法论。然而众所周知,物理化学是化学课程中基础的基础,较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农林院校的学生对这门课更是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应让基本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实例中展现其活力,以此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近年来,我们结合农林院校开设物理化学课程的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始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提出了物理化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教学内容比制作PPT课件更重要,不应让“死”的公式和概念充斥课堂,而应让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实例中展现其活力,培育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做到“传统物理化学”与“应用物理化学”的有机统一。在对各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将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查阅大量物理化学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实例,如将热化学、多组分体系热力学、相平衡、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增加反映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的专题内容,并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题辅导。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物理化学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多,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应该是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但其专业特色又偏重于“应用”二字,所以在做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重点介绍传统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结合所派生出的一些交叉学科及其应用,如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化学、土壤物理化学等;同时举一些“闪光点”说明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在现代技术中

发挥的巨大作用,如物理化学在合成化学和新材料的制备、现代分离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现代技术中的作用;同样,在我们周围生活中,物理化学原理也无处不在,如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的大面积冻雨灾害的冻雨形成的原理,人体肾功能即反渗透功能,人工降雨、洗涤、矿物浮选、纺织品印染的渗透、油田的二次采油等原理,结合这些“小问题”可以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容易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视角。对于生物类和制药学等专业,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应用为教学重点,如现代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学科交叉与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在21世纪已经成为热门研究内容的生物热力学、生物电化学,药物及材料分子设计方法简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微乳液的应用等。对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以电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为教学侧重点,着眼于让学生了解如何解决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如讲授相平衡知识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超临界流体在废弃物的合理利用问题、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问题等的应用及进展;吸附剂和絮凝剂的研究进展;电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电有机合成、纳米电化学、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等。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专业,介绍食品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方法,如热分析在测定食品热值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在食品保鲜保质期测定方面的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等。

二、与专业结合的绿色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程三段式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具体验证与应用。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又分三个教学层次来进行,即实验技术讲座、基础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验三部分。在实验技术讲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时不同,安排8个或10个涉及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各方面理论知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同时注重实验过程的绿色化,如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的苯和萘更换为水和尿素,双液系中的苯更换为环己烷,溶胶性质中的三硫化二砷负胶更换为粘土。在验证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条件、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学时数,选取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研究性、应用性实验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及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知识,自行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结合每位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与生产相关的4个综合性实验项目:果醋总酸度的测定、果胶酶对果汁黏度的影响、维生素C氧化速率的测定和大孔树脂对色素吸附速率测定;对于资源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主要结合环境问题,提出了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和活性炭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测定实验项目。另外对于同一实验,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不同实验材料,如电导滴定实验,对葡萄酒专业,让学生测定葡萄酒的总酸度;而对食品类专业,测定食醋的总酸度;对于资源环境专业,测定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及不同水体的电导率,这些实验内容同样体现了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实验内容也趣味化。

三、教学方法中突显物理化学在各专业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本质上理解化学变化,从理论上解释化学现象,在实践中利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三段式”教学方法为基础,围绕创新教育的战略,研究“问题教学+参与式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创新教育。

(一)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领域广,很多学生在课后感慨物理化学非常重要,但不知道怎么用。为此,我们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物理化学的知识模块,在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问题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物理化学知识围绕实际问题而展开,使问题不仅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成为学生期盼、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打破物理化学枯燥、沉闷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尝试开放式教学内容,对一些易懂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写教案,学生从“台下观众”转变为“场上主力”;同时开展论文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和指导性设计等多种参与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讨论

胡英院士指出“物理化学教学方法要做大改革。要以自学为主,讲课首先介绍框架结构,重点讲授难点和进展,并开展课堂讨论”。因此,在农林院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增加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加强习题课和讨论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不同专业,在教学进程表中提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提出“吸附作用原理及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专题讨论题目;对于生物类专业,提出“熵与生命”等专题讨论题目,让学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加以筛选,从中发现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把理论搞清楚。最后再给学生作出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学生讨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践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物理化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010申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SDS淋洗溶液前处理方法研究”,2012年申请到部级创新基金项目“微电极阵列表面的羧基功能化及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2013年申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不锈钢微电极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及“利用废弃木料制备大孔容活性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模式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实际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学习,然后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能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农林科学的研究中;有利于学生认识、阐明和解决某些物理化学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这一新模式在高等农林院校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5篇

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资助。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都有重要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特点,在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方式,进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促进独立学院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Liao Ganzhou Ceng Xia Liu Yan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Electr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uangdong Guangzhou 511300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rai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ocial resilience.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base, the ro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teaching in current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combine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tself paper proposes a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n many areas, thesis, etc. way, and then carry out multi-level, multi-channe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graduation design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工程等领域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无论在学生的培养目标或课程设置上,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1 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的实践具有教学难以脱离课堂,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相称等特点,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

实验课程是在掌握理论知识和老师帮助的基础上,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目前,由于实验设备不足、教师在备课时没能将课程的实践教有机地融入课程体系中等原因,在实验环节只能简单的完成验证性实验,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此外,由于实验环节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甚至存在学生不参加实验课程、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敷衍了事等情况,以致实验课程效果有限。

1.2 专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本校采用“3+1”教学模式,学生大四在外进行专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而缺乏学校的管理、老师的监督。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而在实习期间缺乏学校的帮助,接触本专业先进技术机会较少。

1.3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形式

由于独立学院工科的科研项目较少,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教师只能自拟题目,导致有些选题过于陈旧,难以有突破;学生缺乏实验条件,导致难以完成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只能停留在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对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选题,不能和专业相结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对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2 针对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

2.1 实验教学方面

加大实验室投入,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电力控制实验室”、“综合控制实验室”、“智能仿真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实验课程反馈机制,加强实验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2.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我系采用集中实习、自主实习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和实习基地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合作。加强实习管理,本系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监督机制,每年有5-6次的实习检查安排,通过实习检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习状态、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规范校外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实习基地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3 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毕业设计选题分为三类:与学生实习单位的相关的选题、指导教师科研题目和学生自拟题目,无论是何种选题,都必须具有一点的代表性,并且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政策,一旦发现雷同或者抄袭,指导教师应及早制止并督促其独立完成。学生分别进行15分钟左右答辩,根据毕业论文以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3 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内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校外实习提供基础;在校外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反之可以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总体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件:

[1] 张爱玲, 韩富春, 卜庆华.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 卷 第1 期. 2001.3.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6篇

关键词:农科院系;毕业论文;培养计划;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成立论文题目审查小组。从多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情况看,开题一直是最不受重视的教学环节,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开题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影响不大[9],以致使有些论文题目太大或太小或缺乏研究价值等严重问题。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以学科为单位,以系主任为领导,成立3~5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负责本学科论文题目审查工作,审查不合格的要求改题或换题,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题目的“大、小、难、易、空、旧”问题再度发生,确保论文题目的科学、合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文,,论文写作

许多化学教学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找不出题目,无从动笔。究其原因是平时读书太少、留心不够,更不注意积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联系以下两个方面实际:

1.当前实际。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对新课程研究性的学习,家庭实验、安全教育,对新教材有重要建议等都是题材的重要源泉。

2.个人实际。擅长写作的人,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题材;专于实验研究的人,可多选教学中实验研究和改进方面的题材;专于化学计算的人,可多选有关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对化学史有专长研究的人,可多选化学史的论题。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动因理念,目的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更不能抄袭。二是成败理念,心态要正确,写论文不能纯碎为了发表,更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二、化学教学需广集资料

1.直接的搜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是最切实际的研究课题。由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弥足珍贵的,包括上课、实验、批改作业、听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知识内容的归纳,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总结等。

2.间接的搜集。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获取资料。要多看多记,尽量多地获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时了解到教研的动态和相关资料。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尽量多占有资料,可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撰写化学教学论文的前提和基础。

三、写作技巧

1.定好题目。题目要新颖、得体,引人注目。选定题目是撰写论文的起点、写作的重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能让人凝视到文章的中心,揭示到主题。让人读起来很有激情,更会打动读者的心扉。题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也可以是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要一目了然,让读者看后有爱不释手之感。

2.拟定提纲。在化学教学论文时,应该根据论文的题目拟出论文提纲。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并使论文的层次分明,从论点的提出到操作方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论据的论证,都要经过缜密的推理。成文后还应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3.注意问题。化学教学论文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论据充分、叙述清楚、逻辑严谨。一般需用科技文体来写作,特别注意专业术语、写作格式、插图、表格、文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等。对一些学术价值高的文章,在文章前面应加上摘要、关键词,文章后面附录参考文献,以便索引和更大范围地学术交流。

专题化实验论文第8篇

一、经济类实验教学受制的理论缺陷

目前,在论及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在实验教学使用的初期阶段确实存在,具有讨论的价值。不过,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对实验教学与现代经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涉及。这是对实验教学粗浅的认识,仅仅将其当成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远体现不出实验法引入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更难发现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理论缺陷。如前所述,实验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使用,与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而这些分支大多是打着对现代经济学改造的旗号产生的,如行为经济学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基石,就是对现代经济学非现实性的“反叛”。但不可否认,这种所谓的反叛更多的是对经济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抛弃和重构。因此,实验方法的使用,不是证经济类各专业理论的伪,恰恰相反,它的使用更多是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真,自然受其制约。因此,若从理论根基来看,实验教学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恰恰受制于经济理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1.缺乏全局意识的整体性

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往往是把人物作为基点和划分轴,如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一般采用的是斯密古典时期、凯恩斯宏观干预时期和后凯恩斯分崩离析时期的三分法,但实际上,所谓的经济学传统并不局限于一套主张或者学说,而是包含了许多无法解决的争论以及没有结论的质疑,故对经济学的讲授不能说成是某个人属于或不属于这个传统,只能说经济学是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是总体的思想观念。[7]12-13不过,在经济理论所谓的主流或边缘的区分下,这种思想观念的整体性经常被忽略,在每个时间段内,总有主流的人物和理论存在,他们坚持以他们所看重的视角来解释经济问题,甚至会用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这样的发展模式虽有利于通过学派之争促进经济理论整体发展,但也极大增加了对经济理论整体性把握的难度。例如对斯密所作的人性假设的理解,若抛除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作的人性利他的假设,那他在《国富论》中所作的人性利己的假设就是片面的。换句话说,斯密所提及的“看不见的手”的美好图景就是在人性利他和人性利己共同作用的条件下得以产生的,这是斯密所包含的人性哲学情怀和复杂共存的治理理念,只有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确保文明社会的生存发展。[8]但在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却人为省却了斯密的利他道德思想,使经济学理论中有关斯密的内容残缺不全。理论上的这一缺陷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学生只知斯密所说的利己性,却不知其所言的道德利己,四年灌输下来,学生不仅无法获知经济学的全貌以形成多视角的、人文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能将经济狭隘地理解为成本收益比较,这样的人才难以满足宽口径要求。

2.缺乏融合精神的合作性

马克•布劳格曾给予现代经济学这样的评价:“经济学已经变成她自身的游戏,而无关于实践的结果;经济学家们逐渐将其领域转变为一种社会数理学,在该领域里,数学系所秉持的分析上的严格一统天下,而物理系坚持的经验相关性则被置之脑后。”[9]从这个评价里,可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缺乏融合精神,不仅仅是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间的融合,还有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经济现实问题间的融合,更有甚者,连经济学科内的数学思想与物理思想间的融合都减少了,故现代经济学被批评为“抽象危机”、“黑板经济学”等。以市场理论为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就是一个极易造成误导的模型,且不论它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已达成的均衡状态而非所达成的过程上,单就这种市场模型的不可存在性就让人质疑,现实中非均衡的竞争过程是怎样被这一虚构的静态均衡状态反映的。不得不说,现代经济学对市场的描述甚至远不如斯密来得深刻,在一系列市场模型中,我们已较少讨论市场中存在的有影响能力的人、市场是否需要被组织、市场中的产权如何明确界定和执行、市场如何在产量和价格的双向动态变化中被调节。即便是有了博弈和信息经济学中对行为人的动态模拟,但行为人动态模拟的出发点依然是单调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虚构是否真的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还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性范式更适合于从某一个角度来认识世界。若想获知现实世界的全貌,那就需要广泛的合作,经济学内的合作、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自然学科的合作。现代经济学趋势之一就是开始反思经济理论的假设,用对经验敏感的方法研究更广泛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加强了与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之间的交流合作。这说明,经济学存在的缺陷也恰是经济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在经济学走向单一固化可能的同时,还存在改进发展的可能。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即所谓的专业之专应是以宽厚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只有通晓历史发展、人情冷暖,才会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目标,才会不因追求利益而放弃道德、不因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

3.缺乏人文主义的道德性

经济学诞生时所面临的道德与科学之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范(价值)与实证(事实)之分,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差异中表现明显。作为科学主义,是以发现事实(真理)为己任,假如说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总结它们。当然,这种客观存在假定在机械论基础之上,不是由某个终极的造物主创造的,而是像某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它运转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零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需认识并勾画出蓝图即可。故而,科学主义是物质化的,是指向外在的。与科学主义相比,人文主义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第一,问题的根源。对人文主义而言,恶行是问题,对科学主义而言,无知是问题。第二,发展的源泉。人文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好的道德,或者说,更为完美的善,故人文主义对善战胜恶持乐观态度。科学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多的启蒙,或者说,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应用促成了人类的发展,故科学主义对理性战胜神秘持乐观态度。第三,个体特殊性与优越性。人文主义认为,人人与众不同,是因为善恶各不相同,需要谴责恶行。科学主义认为,人的特殊性在于是否拥有知识及拥有多少,需要排斥非理性。[5]175-176综合这些差异,会发现人文主义是道德化的,是指向内在的。自现代经济学以来,科学主义推崇的发现真理的实证过程,也成为经济学极力证明本学科属于科学的过程,故经济学研究趋向去道德化、价值中立。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价值事实的二分法受到质疑,如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要素》中认为的,价值总是决定性的问题,无论处理什么实际问题,价值才是利益攸关所在。[5]172-190这也是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常让学生困惑的一点,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在抽象掉时间、地点、文化等要素后来讨论收益成本大小,如经济学可把婚姻解释为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形式寻求自身及双方收益最大,这种解释让学生在初次接受时很难理解。须知,实际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以人性差异为基础的,换言之,抽象概念带来简单结论,而简单结论只会造成简单判断。[5]157当然,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但正像实验法被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一样,现代经济学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注意到上述缺陷,并在实验教学的应用中克服这些理论缺陷,很有必要。

二、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实证与思辨相融合的建议

更为具体地说,在经济类专业中应用实验教学时重视理论思辨性的理由有:第一,是培养宽口径人才的要求。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本来是学生,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毕业生综合能力偏弱,适应力、创造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强。这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尤其不利,因为经济领域知识宽泛,工作岗位繁多,经济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应该而且只能在实践中去掌握。故相比理工科重视专业性,经济类专业更应重视满足适应性要求的宽口径,而宽口径的形成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努斯鲍姆在谈及教育公民的重要性时说过:“任何社会都不是纯粹的,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文明冲突。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愿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其条件是互敬互重。每个社会内部也都有热衷主宰他人的人。我们必须懂得怎样更多地培养出前一种人,更少地制造出后一种人……学校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从他人角度观察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的软弱无助、培养学生真心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8]32-51这也是提高素质的内在含义,即经济类专业应培养能够互敬互重的学生,做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事,而互敬互重的养成需要人文思想灌输。第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现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靠单纯引进西方经济理论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思想的融合,这是一种创新,即只有形成有道德的利己主义,有节制的合作主义,使各种关系受经济和伦理双重制约,我们才有可能把潜在经济增长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只有坚持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经济基础和组织建构所需的新的关系结构,才有可能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创新需要理论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对经济类专业中实验教学的引进,还应从加强实证中的思辨性角度来认识,依据实验法受制的理论缺陷,加强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重视整体性,形成宽厚的实验基础

一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通识性设计。经济学起源于道德哲学,在很长时期内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紧密相连,虽经历了数学化转型,但现今很多经济思想和理论还是需要在人文社会学科大背景下去理解才更为完整,这就要求设计出通识性的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在设计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时,即按照“平台+模块+组”的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组成;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和综合素质课模块组成。其中,实验课程组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平台中,共1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至于形成宽厚实验基础的通识学科知识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课模块中,但在实践中,因是选修课程组,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再加之选课困难,所起到的通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若师资有保障,可将通识教育思想贯穿于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以复旦大学为例,2010年,该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含24门课程;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含27门;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含33门;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含28门;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含28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含4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为人文科学与艺术,含112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含160门;自然科学,含90门;医学与药学,含64门。其范围之大,内容之广,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二是具体实验项目的整体性设计。首先,实验课程所包含的实验项目,至少应当有基础性实验项目与综合性实验项目两大块。所谓基础性实验,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西方经济学实验为例,该门课程设计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实验、最后通牒和独裁者博弈实验和公共品供给实验等,都是基础性实验。所谓综合性实验,是以巩固课程成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安排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实验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ERP实验为例,该门课程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内容包括全面阐述一个制造型企业概貌、了解企业经营本质、确定产品定位和市场战略、全面计划预算管理等。其次,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的整体性考虑。比较而言,综合性实验因更为重要且系统全面,能较好地满足整体性需求;基础性实验虽必不可少,但因经典案例的惯性选择和通俗讲授,反而容易忽略整体性,应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如若以偏好理论作为实验对象,应认真设计有关启发诱因、权衡反差、极端逆转、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等原理的具体实验项目,组成实验项目组完整地反映偏好理论。

2.重视合作性,形成创新的实验内容

一是实验师资建设。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实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实验设备、软件和环境水平。若从合作性角度讲,实验教师至关重要。只有实验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形成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才更有可能构建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将经济类专业实验置于广阔的学科视域下来进行。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教学理念先进,熟悉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队伍。具体措施可以考虑:第一,鼓励理论综合水平高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不冲突,恰恰相反,理论水平尤其是学科交叉融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验内容创新性的高低。应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师培养制度,培养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师具备实验技能,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第二,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和制度,或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或与实验技术人员展开合作教学。例如,可以采用合同制办法,引进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且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证券交易人员担任证券交易实验技术人员等。第三,完善岗位职责考评制度和聘任制度,引入职业风险机制,严格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实验教师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当然,还应通过荣誉和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实验教师能付出更多的心血研究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内容的创新性。[9]二是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普遍与实验法紧密相关,这既可以成为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素材,更是经济类专业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可能。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深刻反映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所走过的道路绝不是线性的,即便现代经济学存在单一的公理化规范倾向,但一系列的新兴分支还是再一次证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或明确或隐含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概念以及何谓经济问题的定义本身,不仅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根据不同经济学家而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群体之间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趋势”[3]423。正像重复博弈理论、随机过程理论、行为经济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内容所显示的,它们很难单一构建一种能普遍解释各种具体问题的规范体系,但它们都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换句话说,对应经济问题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相互交织,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会走向多样性和交叉性。相应的,经济实验会呈现出更为庞杂的合作趋势,包括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因此,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应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这虽是挑战,但更多是培育各种可能的创新机遇。

3.重视道德性,形成有理想的实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