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18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15-02

一、供应链风险研究概况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出后,由于它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所以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供应链管理理论本身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完善[1]。大部分学者也仅仅关注于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链条中合作关系的协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及策略联盟等方面。然而,美国的“9.11”、中国的SARS、东南亚印度洋的海啸等事件给供应链正常的运作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对供应链风险的高度关注。大量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

二、供应链风险概念

供应链的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从目标控制的角度出发,可以说,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具体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2]。

(一)按风险行为主体划分

供应链是一个多参与主体、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参与供应链活动的主体。因此,按照风险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供应商风险、制造商风险、批发商和零售商风险、物流服务商风险等。

(二)按管理目标划分

供应链整体风险按其管理目标可划分为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和时间风险。

(三)按供应链管理层次划分

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运作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及操作层。相应地供应链的风险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风险、战术层风险及操作层风险。

(四)按风险因素划分

供应链整体风险还可根据风险因素的不同划分为自然环境因素风险和社会环境因素风险两大类。

四、供应链风险特征

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特征 [3]。

(一)客观性和必然性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还是社会领域中的冲突、战争、过失及其他意外事故,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以,供应链风险的发生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人们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越高,供应链风险的规律性就越容易被发现或接近于被发现。

(二)动态性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供应链整合优化的过程。实现供应链目标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调整,可能会转化为供应链风险因素。因此,供应链风险因素将与供应链的运作相伴存在,具有动态性特征。

(三)传递性

传递性是指供应链风险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传递牛鞭效应便是由这种传递性引起的。传递性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连动性,使风险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四)此消彼长性

各个风险之间往往是互相联系的,采取措施消除一种风险可能会导致另一种风险的加剧;同样,供应链上某个企业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增加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风险。

(五)复杂性和层次性

一方面,供应链网络复杂性导致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结构呈现层次化及网络化,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如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协作层企业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程度不同,同样的风险对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五、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容及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类似,由一系列步骤程序组成: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预防。

(一)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是发现潜在风险、伴随着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过程。对风险的识别过程,首先是对供应链上各节点的构成与分布的全面分析与归类;其次是对各节点所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以及发生风险损害的可能性的识别与判断;最后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与损失状态的归类和分析。必须强调的是,风险识别不仅要识别所面临的风险,更重要的,也是更困难的是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识别。

(二)供应链风险估计

供应链风险估计主要是确定风险事件在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对供应链影响的可能结果范围以及影响程度;估计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及风险事件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概率。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主要分析其形成机制、作用机制、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影响等;分析风险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传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各节点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影响情况;量化已识别出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并站在整个供应链角度对风险进行优化。常见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

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多种属性的事物,或者说其总体优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而模糊逻辑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来工作的,是一种精确解决不精确不完全信息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用它可以比较自然地处理人类思维的主动性和模糊性[5]。

(五)供应链风险控制与预防

供应链风险控制与预防主要是采用规避、减少、转移和风险分担等策略使供应链风险的影响最小化,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监控措施及时处理供应链上出现的问题,使供应链能够长期健康发展[6]。

供应链风险规避,是彻底规避供应链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供应链风险规避的方法是放弃或终止某项供应链合作,或改变供应链合作环境,尽量避开一些外部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供应链风险控制,是在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防范控制措施的行为。供应链风险控制不是放弃特定活动,而是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安排,其目标是为了:在风险发生之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之后,降低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从而使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供应链风险自留,是供应链中企业将可能的风险损失留给自己承担。自留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非计划的,并且可以事先为将发生的损失预留资金,也可以不预留。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已知风险存在,但因为可能获得高利回报而甘愿冒险;另一种可能是因为风险是供应链系统风险,无法回避,各供应链企业只能通过系统吸纳来接受风险。

供应链风险转移,是将供应链中可能发生风险的一部分转移出去的风险防范方式,它涉及一方(转移者)对另一方(被转移者或风险承担者)的支付。被转移者同意承担转移者希望规避的风险,有时风险程度会通过风险转移过程而降低,因为被转移者可能更擅长运用大数定律来预测损失。在其他情况下,风险程度保持不变,而只是以一个价格从转移者转给被转移者。

六、实例分析与建议

由于铅酸电池污染事件不断发生,2011年5月18日,环保部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内大量铅酸蓄电池企业停业整顿,没有达到500米防护距离的铅酸电池企业一律关停。由于达到此标准的铅酸电池企业全国也没有几家,铅酸电池行业5月陷入停产状态。由于供货紧张,铅酸电池价格也开始上涨。由于看好电动车发展前景,近年低速电动车企业在全国范围不断涌现,这些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原本生产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或是农用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廉价低速,是这些没有整车生产资质、处于政策灰色地带的民营企业拓展市场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国家关于铅酸电池规定的出台,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中断,都开始面临倒闭的危险。

这种供应链风险并非是完全没有征兆的,早在2008年国家就拟定出台该政策,但由于遭遇到金融危机,担忧经济受到影响,暂缓施行。大部分低速电动车企业没有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导致大规模倒闭破产。

由此可以看出,必须在供应链风险到来之前就应健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链内各企业间的利润分享和风险分担;供应链各组织之间应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共同管理供应链风险;必须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七、小结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供应链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路,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风险管理还有大量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南洋.供应链的风险识别、评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 严素芳.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分析及评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 易海燕.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 鲁成松.供应链风险防范与管理[D].合肥:安徽大学,2007.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2篇

但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为此提供高效的金融,就会对整个银行体系甚至其他相关行业带来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供应链;问题;策略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通过融资,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作为整体提供相关的服务。它立足于供应链上的所有权的特性及交易关系,将资金注入到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促进了供应链的顺畅流转及供应链上“产、供、销”的稳固。

供应链金融可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使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由于供应链的增长空间极其广阔,同时风险报酬率极高,因此而成为商业银行竞相竞争的新领域。随着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大力扶持供应链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供应链上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出现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损失。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将新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基础环境的影响,包括信息技术、法律和市场因素,进而导致各种潜在风险的存在,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的调整的地方。通过分析以上的现状,可将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

一是存贷利差仍旧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在央行的利率管制下,这种业务模式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利率市场化出现。由于自身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无法变革自身的业务模式。

二是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实交易及流动资产担保下背景下的业务。为了更好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银行还处于原始的经营阶段,由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还没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应链金融,这样对该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是存在着“先圈地,后发展”的思维定势。尽管我们早就步入了WTO时代,但却不能真正实现由主营业务向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具备可操作的业务规范,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2]。

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但是目前在实际的工作落实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3]。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4]。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5]。反之的话,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

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

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6]。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确保动产的安全。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

另外一个方面,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且得到有效妥善的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7]:

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用高度的责任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一定要丰富且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还要不时的根据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进行及时充电,确保自己的业务能力能够跟上且胜任其变化发展。

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所以要求从业人员的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有关的部分领导一定要注重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从思想和工作实处进行,进而提高人员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8]。

7、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授信模式被供应链金融所改变。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新局面进行了开创。但是目前,基于供应链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会难免出现各种风险问题以及一些缺陷和不足,同时在应对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也会由于经验的不足,处理不够尽善尽美。所以,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商业银行不单单要对外部总体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密切关注,同时还应对供应链整体的潜在风险深入分析和了解,通过与风险源的结合,从多个方面来防范相应的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作者单位: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欢.供应链金融主要融资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31):101

[2]王琪.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J].新金融.2010(04):38-41

[3]吴革山.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2):55-57

[4]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11):34-37

[5]廖廓.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72-73

[6]吴建强.我国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19):144-145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 防范对策

一、引言

供应链融资是在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授信的一种交易方式,是贸易融资同供应链整合相结合的一种融资方式创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实现了整个供应链条的不断增值。对于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供应链融资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二、供应链融资概念

供应链融资指的是金融机构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以及主要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企业以及链条上多个参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多种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参与企业的融资困难,使整条供应链摆脱融资困境,降低参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主要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融资的服务对象往往是那些在资金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中小企业,它通常都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来开展的,是通过现货质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使由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产品购买的整个链条作为一个整体,为这一链条上的所有参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供应链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供应链融资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需要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易合同真实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作为放贷者,对于整个供应链交易以及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应当进行科学的评估。所以,交易合同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是保证整个供应链条交易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金融机构放贷给供应链企业是在交易合同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合同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么金融机构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得以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条中参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维系因素就在于该链条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倘若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不可靠的话,那么供应链融资的成功实现也是缺乏有效支撑的。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涉及到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整个供应链条的参与者,而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是灵活多样的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还将不断推陈出新,同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较而言具有较低的规范化约束水平。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型的、没有出现过的法律问题,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很难及时跟上融资形式的变化,也就难以覆盖所有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问题,由此所带来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风险也就难以避免。

(四)业务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综合体系,从资格审查到程序审批,再到贷后资金管理等都同传统信贷业务具有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整个融资供应链的业务有整体性把握,而且还应当熟知其中的业态特点、风险控制点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但是,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的管理往往还是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管理模式上,因此,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操作风险无疑就会增加。

四、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应当意识到,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严格选择交易对象

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不同行业间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具有较强垄断性的行业,供应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通常都是依靠市场情况来进行采购以及销售等决策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交易对象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构成具有较弱的稳定性,对于这种供应链体系通常不适合采取供应链融资的模式来应对资金问题。所以说,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首先应当设置科学的资格审查标准,对整个链条中的企业都应当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交易应当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有助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用管理。

(二)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应当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对整个链条中的各项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交易产品的总价值高于金融机构授信所要求的最低额。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同其他机构之间的协作来共同防范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例如,可以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如果资金难以及时收回,可以采用风险补偿基金先垫付的方式,再进行其他追偿措施的实施。

(三)加强协调沟通

为了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成功,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依照各企业的实际建立信用管理档案。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对供应链参与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使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个企业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保证供应链融资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加强贷款后资金监管

供应链融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与物流的结合。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这一特征,我们按照交易的不同环节做好产品流转以及资金流去向的监督工作,对于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证产品流转与资金流转相一致的基础上,加强对现金流转的控制也就控制了还款来源,有效实现了资金的自偿性,从而也就为企业资金流的持续供应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确实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资金方面的极大便利,但是供应链融资存在的各项风险也是我们应当重视并予以积极防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以及不同经济行为,基于这一事实,供应链融资相关机构与部门还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信息服务网,从而早日实现我国供应链融资模型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合理分析,从而有助于早日使广大企业顺利地实现供应链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资金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7,(10).

[2]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05).

[3]王灵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

[4]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7).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67-02

Abstract: Since the angle of credit extension is Changed, supply chain finance differs greatly from traditional credit and loan in terms of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pattern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face credit risks from whole supply chain credit level decline and failure of contract participants. uncertainty of industry policy,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 imperfect laws and ethnic risks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credit risk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hance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edit risks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by propelling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intensifying management of collateral, bills and fund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ntrol

一、供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1]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

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2]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3]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4]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5]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l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 考 文 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2-03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1.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这对企业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及银行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的能力均提出巨大的挑战。

2.来源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产业进入时间晚,其本身仍有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3.来自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客观公正,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4.来自于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 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 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 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 有坏货风险, 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 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 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 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3)质押商品选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 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 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 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5.来自于供应链各企业信息传递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的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误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对产品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1.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因为我国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必须靠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的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由于银行间及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而对核心企业信用过分放大的风险自然减少,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2.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行业与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帮助银行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同时,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 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 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 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4.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规避仓单质押风险。首先, 物流企业要加强信用的建立和整合。如上所述, 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联系。所以, 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 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这样使物流企业能把握市场行情的脉搏, 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 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 以利于质押货物的正确评估和选择,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 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物流企业自己设计的, 形式很不统一, 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规定方式印刷 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5.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增加透明度,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 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因此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化解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对核心企业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银行贷款制度创新并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达到减少和防范风险, 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2] 张华,俞梦曦,陈丹. 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3]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由此我们可以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第三方物流有效监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为其所在的紧密结合的供应链内部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封闭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创新,为供应链金融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台;在线支付让供应链内资金流动性加强。这些都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加快企业融资方式变革。在当代,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结合,能利用网络功能效益改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了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二)有助于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资金流作为一种剂,可以促进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支付方式便捷,资金流动速度快,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生产效率,实现共赢。

(三)为物流业创造新的行业增长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物流业逐渐崛起。如今,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物流业通过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物流信息的透明度与及时性,有助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数据把控,也拓宽了其行业发展道路,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

(四)促进商业银行转型调整。银行供应链金融2.0作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一种模式(史召金,郭菊娥《互联网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与国内实践研究》(2015)),将商业银行传统的供应商贷款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商业银行增加了贷款的客户群体,在控制好风险的基础上,有助于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五)宏观上,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升级。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顺应时代而产生、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有助于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以供应链的形式协作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面临着风险。本文将其面临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一)供应链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存在运动周期,随着经济的波动,市场随之波动。当经济处于衰退、萧条期时,市场需求减少,供应链金融也会受其影响。

2.产业结构调整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都具有垂直行业定位的特点,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同时也有一定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某条供应链提供的产品会面临落后、淘汰的风险。3.网络环境不稳定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过快发展,新出现的技术并未充分得到实践检验,黑客、网络欺诈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当供应链金融进入互联网环境,一方面有可能出现软件漏洞,修复不及时则会产生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信息作假、信息泄露、资金流失等问题。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

1.单个企业经营状况。供应链是由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多个企业组成的,当供应链处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量增大,企业间的关联性会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单个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财务和运营状况波动及信用程度的降低都会影响供应链整体稳定性。

2.供应链整体协调性。与单个企业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是供应链整体协调性。企业熟悉程度低、协作不紧密的供应链整体协调性相对低;链内企业整体目标不一致会使供应链发展速度缓慢;而供应链内各企业投入要素比例失衡、上下游企业差距过大等问题,也会影响供应链资金的融通与流转,影响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3.人员风险。一方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需要使用先进网络技术,其对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所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犯罪广泛引起人们关注,信息欺诈、融得资金用处不当、卷款跑路等恶劣行为频频出现。

四、风险防范对策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我国曾在颁布《电子银行管理办法》(2006)、《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104)等规章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但仍不够全面,并且没有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条款。应建立严密的互联网法律体系,制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防范信用缺失、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二)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为将风险控制在可掌控范围内,应设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机构,对链内企业进行测评;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建立正确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对供应链资金流进行追踪,对风险进行控制。

(三)发挥物流信息的监督作用。物流作为第三方机构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应将物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准确及时的物流信息监督供应链内部资金使用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四)引入保险机构。保险作为转嫁风险的一种方式,具有补偿损失和分散危险的基本功能。让保险机构参与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中,在对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整体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吴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

[2]田军.互联网金融搭上供给侧改革快车[J].首席财务官,2016(2).

[3]史金召,郭菊娥.互联网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与国内实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4]廉子英.浅析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J].新经济,2016(1).

[5]全国人大代表 均瑶集团董事长 王均金.现代物流报[N].现代物流报,2015(3).

[6]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17.

[7]田菁,宋玉田.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