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技术与教育

数字技术与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4 09:45:07

数字技术与教育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1篇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2篇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

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

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

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

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

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

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二)教学模式上

1.双向学习模式的迁移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信息量因此变得非常庞大,如此情况下,便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不但需清楚其作用,还需要学会怎样使用,由此栽培学生在了解媒介的前提下,学会娴熟使用的能力。为此,学习迁移便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法。确切的说,媒介教育主要目标便是为迁移而实施教育。就是利用媒介教育其系统化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及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及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处理传播期间的各类问题,由此灵活多变的合理应用。学习迁移法,为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间实现统一和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5]。

2.双重创作的有效结合

媒介创作方式就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现时期这一方法被国外很多国家应用。其属于一种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操作过程的体验,由此辅助学生独立参加媒介文本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录制影像、拍摄照片、制作幻灯片、网页设计制作等。在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评判前提下,利用对媒体使用及创作活动的真实体验,来加深理解媒介和文本,由此有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除此之外,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参与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法上对两者路径进行有机融合,便属于双重创作融合,就是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对艺术文体的创作活动和数字媒介的文本创作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由此达成两种创作的有效融合。

(三)教师层面

1.将数字素养当作艺术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让教师充分认清数字素养是艺术教师教育需具备的重要技能。阻碍数字素养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便是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字素养属于现时期艺术教师需正确面对的一项挑战。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然相对来说,一些教师正经历向数字化技术和理念不断迁移的过程,这对于数字媒介、智能信息技术、资讯技能、思维方式等仍需不断学习与适应。

2.艺术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数字素

艺术学科的教师需积极的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由此对数字媒介和数字化环境与其文体特点进行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待能够有效解决由于数字移民身份而产生的不适性和阻碍性,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从中找出与学生实施高效对话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下师生关系,这一举措与新时期教学模式需求非常相适。艺术学科的教师在所实施的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的众多途径中,除进行自我学习以外,还需固定时期的参与数字素养的相应学习,通过专业数字素养教育机构所实施的系统并且深入的学习,在培训人员的辅助及引导,充分学习数字理念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媒介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操作技能,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四)学生层面

首先,培养学生艺术学习中数字工具与技术使用意识。学生需在艺术学习中培养,合理应用数字工具及信息技术的积极意识,结合自己艺术学习的具体特点,积极通过相应新媒体及新技术来实施新形式的学习,如移动式学习、泛在式学习、定制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创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其次,学生尝试从不同资源环境下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应试着在不同教学资源的环境下搜集艺术教学资源,如此操作不但会让学生得到较大成就感,让自己需要能够更好的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技术服务相适,由此实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化,不再仅限制在以往艺术教学的被动式学习。而且如此操作,还可锻炼自我通过数字化获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准确为自己定位,不断提升信息获得和控制能力。

三、结语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3篇

关键词:教育数字视频;现状;策略;制作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数字视频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视频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频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逐步从大众生活中走入教育领域,教育数字视频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明晰其制作原则,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合理、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一、教育数字视频概述

1.概念的界定

视频主要指不断变化的电视图像,即动态图像或称活动图像、运动图像。[1]谈及数字视频,也许很多人都会陌生,但说到VCD、DVD、MP4、数码相机、可视电话和网络直播等时,几乎无人不知。数字视频是指依据人的视觉暂留特性,用数字形式(0,1)对视频信号编码、传输和存储,最后在终端上进行视频图像解码,以帧的形式再现视频信号的信息媒介。简而言之,数字视频就是以数字形式(0,1)呈现的视觉信息。教育数字视频即指传递教育信息的数字视频,也称为数字化教育视频。 教育数字视频集成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现力极强,可以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2.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

教育数字视频传承了数字视频的诸多优点,如可以使教育信息变得更加真实、直观、生动,并具备实时、视听结合、信息量大和编辑、存储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又为教育数字视频的实时、便捷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数字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给予学习者以引导、启发,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教育数字视频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教育数字视频进行实时传送教师或专家的讲课,再现逼真的课堂教学,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其效果是枯燥单一的远程演示教学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教育数字视频有着传统教学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和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对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需求正逐渐增大,由教师(而不仅仅依靠数字视频开发公司)依据教学需要,开发、制作适于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变得非常必要。

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

数字视频已经融于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数字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充分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备配置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要制作质量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需要一套配置完善的硬件/软件设备,一般包括DVCAM和DV数字摄像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视频采集卡、接口卡、多媒体计算机和压缩/解压缩卡等,设备的配置决定了数字视频的质量,而如上所列设备通常是制作VCD、DVD数字视频所需的,若要实现现场直播、录制,实现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则需要一个配置完备的数字视频制作平台。

此外,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供学习者收看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播放和接收环境,如环境良好的多媒体教室。然而,许多学校尚缺少如上所需的各种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数字视频制作、播放环境无法保证,则探讨用教育数字视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是空谈。究其原因,是在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数字视频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2.使用种类单调、制作形式单一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数字视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2]依据存储教育信息介质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光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带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依据教学信息呈现途径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两种分类为一体之两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育数字视频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呈现教学信息的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通常存储于CD、VCD、DVD等光盘存储介质上,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存储信息量大,制作方便,可大量复制,能够脱离计算机平台,但需要专用的媒体驱动(如VCD光驱、DVD光驱)才能播放,且使用寿命有限,不易于保管。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绝不应仅局限于此。比如,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采用数字视频制作设备和编播系统播放的教育数字视频,方式有DTV、VOD等),基于此种途径传播的教育数字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按学习者的需要点播节目,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校园数字交互教育电视系统将是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方向。又如,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从通信业务方面考察的并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数字视频),比较常用的格式为流媒体(WMV、RM、3GPP)格式,具体应用如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可视电话、3G终端产品、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其优势是打破时空界限,实时交互,可以实现重大活动、学术会议或讲座的现场直播与录制。

在一般的教学中,忽略了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和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应用。长期的形式单一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3.专业门槛高,制作人员缺乏

教育数字视频的摄、录、编这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对制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作,而在教育部门,较缺乏专门的制作人员,尤其是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依据教学需要自

制教育数字视频的能力,导致教育数字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推广使用。

4.资源有限,缺乏共享

教育数字视频是优质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手段。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不足,尚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计算机环境尚且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教育数字视频材料的接收和观看了。另一方面,拥有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地区、学校之间缺少资源的共享,这也限制了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传播,降低了其对教学的影响力。

5.制作时间较长,费时费力

教育数字视频从构思到成品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愿意采用,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制作的主要原因。比如,在医学院校,手术录像无疑是教学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但制作手术视频录像从病例查找、手术预约、现场拍摄、视频剪辑到录制解说等所有后期制作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费时费力。

三、解决策略

针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状况,解决策略有以下四点。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认识到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学校能力范围内加大教育数字视频制作的投资,从而促进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

2.依据不同需要,制作多类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对教育教学的不同促进作用,依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制作多样化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大化教育教学效果。

3.校企联姻,通力合作

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既然需要较专门的技术,学校一般又较缺乏专门技术人员,而传媒公司(如电视台、电信网络公司等)拥有一批精干的数字技术人员。若能将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协同合作,由学校提供教学需要和理论指导,由传媒公司实现技术制作,必将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数字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4.加强对话,促进共享

实现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共享,是智慧共享的重要表现,而智慧共享则孕育着创新,故应加强校校对话,促进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共享,从而节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和资金投入,实现校校共赢。

四、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原则

无论是电视台、专业制作公司,还是电教机构、学科教师,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具体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坚持以教育技术理论作指导的原则[3]

制作教育数字视频,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否则制作出的产品将成为“废品”。

(1)从学习需要出发

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制作,首先必须从学习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而制作,那将成为技术的展示,而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分析,找出能通过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解决的问题,明确利用教育数字视频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学习需要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使用的数字视频技术也不同,这依所要开发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内容而定。

(2)依学习内容选择制作手段

学习内容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则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手段也应有所不同。例如,若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某一学校某一年级的个别问题,则可以考虑制作VCD、DVD光盘等来解决问题;若是为宣传某种科普知识,则可以采用广播电视方式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若需学习者“参加”某种实时会议而受限于时空,可采用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进行数字视频直播等等。

问题不同,使用的数字视频技术手段也不同,这依所要开发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内容而定。

(3)符合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教育数字视频材料是为学习者而制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不能脱离学习者本身而制作,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学习准备,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习风格以及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唯有这样,制作出来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才能真正被学习者吸收、理解,真正为学习者解决学习问题。

(4)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核心

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的,而学习者的学习又是以学习目标为基准的,学习目标表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故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核心,即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既定的学习结果为核心。

2.坚持以技术人员作支持的原则

教育数字视频是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必须以完备的技术、设备条件、精干的人员配备作为支持,这表现在两方面:

(1)现有设备条件支持

应用于教育的数字产品一般价格昂贵,而且对使用环境等要求较高,而很多学校尚未对将数字视频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或者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无法满足教育数字视频呈现的条件。所以,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保证在现有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效益。

(2)现有人员条件支持

制作教育数字视频对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只依靠学科教师一人的能力一般难以完成制作或难以制作出较高水平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这就要求组成一个精干的制作团队:数字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评估专家等等,以保证制作出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

3.坚持以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国际上激烈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习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没有能力参与社会竞争。故我们的教学应该以提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宏观目标,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一微观目标。教育数字视频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者思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机制,以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的目标。

4.坚持以教学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原则

利用教育数字视频呈现教学信息的优势之一在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娱乐性,可以代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信息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活跃学习者的思维,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故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时,不能将数字视频变成枯燥的信息呈现,比如直接录制一位教师讲课的视频录像,这无异于“教师搬家”和“黑板搬家”,结果是这堂视频课只完成了教学之需,而未能满足学生之需。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应兼具教学性和娱乐性,能寓教于乐,这要求制作数字视频之前需精心设计、策划,使其教、娱兼备,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

5.坚持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为宗旨的原则

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应该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加深了视频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科学性是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基本要求,艺术性是教育数字视频表现手段,只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育数字视频产品来。科学性保证了教育数字视频资 源的准确、合理,是推广使用的前提;良好的艺术性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过程中,艺术性可以通过后期编辑中的特技效果、3D、Flash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教育数字视频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引领学与教过程的又一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李玉山.数字视觉视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2.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期 影视教学 高校改革 实践创新 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J9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1-02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llege Film and Television Teaching in the Digitized Era

Liu Feng

(Suqian College,Suqian Jiangsu,2238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age,it has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ege film and television teaching.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college film and television teaching should be reformed,especially in education teaching concep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in teaching.We should upgrad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skills and hands-on skills,so that they can become compound talents in film industry.

Key Words:Digital Era;Film and Television Teaching;College Reform;Practice Innovation;Applied Exploration

在21世纪这一数字传媒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传媒、新产业不断涌现,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传媒的核心技术。当今的影视传媒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它的发展也越发迅猛。近年来,影视传媒专业迅速成为高校中较为热门的专业,广泛涵盖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摄像摄影等方面,主要面向全国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等培养优秀人才。

如今,影视传媒业在时代的潮流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影视传媒作品以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人们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以最快捷、最真实、最为形象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在新闻报道、商业营销、广告设计、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笔者长期关注影视传媒业的发展,多年从事高校影视传媒教学与实践工作,并有一定的研究和心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

1 与时俱进,高校数字影视教育教学助推传媒业改革与发展

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影视传媒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数字影视传媒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广大高校广泛开办了影视传媒专业,影视艺术教育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当前,为顺应时展,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快数字影视业的发展步伐,以推动我国影视传媒教育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1.1 切实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推进高校影视传媒教育教学改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时期。”[1]当前高校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引领新时期数字影视传媒教育事业实现新的发展。要在深入分析当前影视传媒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关键、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教育教学基础保障条件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国影视传媒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2 不断完善影视专业教材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影视传媒教学改革

根据数字化时期影视传媒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需站在时代前沿,统编一套全国系统完善的影视传媒专业教材。在编撰影视传媒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时,要针对不同专业与不同层次的影视教学需求,拟定不同的内容,切实把握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影视传媒教育内容的深浅度,去除过时繁杂的理论和技术,加入最新的数字影视传媒理论和数字技术研究成果,并在教学方法上及时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3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数字影视传媒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影视传媒事业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推动了高校影视传媒教育的不断发展。“影视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巨大的经济来源渠道。”[2]要想满足当前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教育教学需求,广大高校应切实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创新,重点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化影视传媒专业的师资队伍,定期安排他们及时走进各级影视传媒机构进一步学习进修,使高校影视传媒教学与当前数字化时期的影视传媒业的发展接轨,以促进高校在新时期数字影视传媒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4 及时更新先进教学实验设备,推进高校数字影视传媒教学改革

为顺应当前数字化时期影视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将数字影像技术引入高校影视教学课堂,及时购进一批与时下数字媒体相配套使用的专业影视器材,如当前的数字摄影教学器材,可配置尼康D800、D3、D4系列的数码相机或佳能5D Mark III、EOS-1DX系列数码相机等;数字摄像教学器材,可配置便携高清摄像机如索尼PMW-100、松下AG-HPX260MC等,演播室摄像机如索尼PMW-EX330、松下AJ-HPX2100MC等,3D摄像机如索尼HXR-NX3D1C、松下AG-3DP1等;以及APPLE HD3高清视频编辑制作包装系统、大洋ME-200高清非编系统、EDWS3000高清非编系统等,使之与当前影视传媒行业所使用器材接轨。

2 改革创新,多渠道全方位提高新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在新时期的影视传媒教育教学工作中,需紧密结合当前数字影视传媒技术发展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及时融合吸纳前沿技术与理论成果,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技术发展、艺术发展层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与技能,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2.1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当代大学生影视修养

在高校数字影视传媒教学中,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学习文学、音乐以及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切实从影视传媒教育的艺术语言体系入手,培养他们对光影、色彩、线条等视觉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分析,使他们增强对影视传媒艺术的领悟能力,全面提高影视艺术修养与鉴赏水平,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体味融入优秀影视作品中的浓郁的审美情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美的感染和熏陶。切实把影视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新型人才,以打造出新时期影视行业的高层次人才。

2.2 采取与多学科相结合方式,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在影视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造型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强化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视艺术佳作。新时期,数字影视传媒教育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如结合新闻、文秘、中文等文科专业教学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上,指导他们学习拍摄并制作出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再如结合建筑、计算机等理科专业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着力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强化他们对影像控制的理解能力;而对于广告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科,要突出光线对造型构图、影像表现力的影响,强化突出影视创意效果与视觉冲击力等。通过以上方式,促进数字影视艺术特性在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切实在实践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2.3 采用直观性教学手段,提高数字影视传媒教学质量与效果

采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影视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专业数码相机、数字高清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操作示范,现场指导学生,使其从示范实例中学习影视技术和技巧,感悟影视创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影视专业技能。用形象直观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影视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今后的影视创作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4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传媒人才

面对新时期数字影视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开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数字影视传媒人才。积极建立“校企共建”模式,积极为全国广大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高校影视传媒教育真正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影视传媒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多措并举,全面促进数字影视传媒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高校影视传媒教育,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以及开展影视艺术创作活动,使广大学生掌握影视专业技术技巧,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3.1 更新高校数字影视教学内容,满足当前影视教育发展需求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的影视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上要及时调整,以满足当前影视传媒业的发展需求。影视教学中要相应增加数字影像拍摄及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观念,拓展影视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大学生欣赏与评判影视作品的能力,使之能够多侧面地运用影视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与个性的影视艺术作品。

3.2 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为高校数字化教学提供新鲜血液

影视教学中应融入当前最前沿的新观念,以便使高校影视传媒艺术教育与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同步。一是渗透学科前沿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素养。二是整合优化实验资源,及时整合、优化、更新数字影视传媒实验设备,开放数字影像、多媒体、广告、广播电视等实验室,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三是有机结合影视传媒教育教学体系,运用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多维的空间形象直观地学习、理解影视作品,增强数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教学效果。

3.3 改革影视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影视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是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增强影视传媒教育教学效果。二是运用范例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优秀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开阔影视创作的思路。三是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彰显影视传媒艺术的表现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四是采取集体创作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作与想象空间,全面提高影视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作为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和诞生摇篮的高校,要切实加强数字影视传媒教育教学工作,以顺应数字影视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从而推动新时期数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字影视传媒事业的领航人,全面推动我国高校影视传媒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5篇

具体目标:

到2015年,江干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提高标准,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按照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教育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名校(园)集团化战略,确保新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功能布局上能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办学需求。“十二五”期间,建设10所示范性数字校园,建设3~5所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1~2所创建为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统筹发展,深化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资源丰富、功能齐全、高效安全、广泛应用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体系,涵盖统一身份认证、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网络教研训、协同备课、自主学习、竞赛考试、课题管理、论文管理、网上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直播交流、远程教学、家校互联、学生成长档案、班班通主页、个人微博、即时通讯、校园一卡通等各项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功能,到2015年,全面建成“数字江干”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认真做好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岗位培训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通过招聘现代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壮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

主要工程

1.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数字校园是指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教育应用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融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以江干教育信息网门户网站为核心,实现与各学科子网站、各校园网门户网站无缝整合,面向公众的一网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以现有的办公业务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与资源,建设江干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能满足一站式协同办公要求的教育业务管理应用功能,以明显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能力。

建设功能完备的远程教学平台,一要能为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提供视频会议服务;二要能对优质课堂、各类活动进行网络直播;三要能对各类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合理便捷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点播功能;四要有良好的交互功能,满足因特网远程教学需要;五要能有效沟通其他业务平台,提供视频类资源支持服务。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为目标,建设江干教育数字图书馆。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程

制定全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紧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稳定队伍,每年对网络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至少48课时。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6篇

在这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数字公民素养及其养成策略已经受到教育信息化专家、中小学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很多关心未来一代公民成长的人的共同关注。但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还较少,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更显欠缺。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领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营造一时的“净土”,但总有一天,我们刻意筑立的围墙会被信息化的浪潮冲垮。因此我们主张,应该正视趋势,了解现实,梳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相关的特点规律、困难挑战,及早应对。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及其相应教育干预的现状,也为有志于相关实践的先行者提供参考。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①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②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③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样方法上的限制,样本的地域构成上未能实现符合我国人口统计的省域比例,考虑到浙、闽两省在社会经济、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网络调查潜在的会将一些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持反对态度的样本隔绝于外,因此我们判断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际现状上有可能更加严峻,并且相关结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推论时,应当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在NCDC、PTA等机构实施的同类调查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我们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7篇

谈高校音乐教师在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应对和提升

【论文关键词】数字技术 信息素养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2] 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谈高校音乐教师在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应对和提升 谈高校音乐教师在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应对和提升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谈高校音乐教师在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应对和提升

数字技术与教育第8篇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133229.COM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