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9 16:03:44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工程学科,机械制造技术囊括了产品研究的生产设计、制造加工、销售使用以及维护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使用对象的竞争实力、质量以及效益是机械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机械制造技术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并为机械工业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支持;而企业在机械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组织机构文化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笔者在此背景下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1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1 管理制度落后

管理机构就是一个企业的大脑,有着足够优秀和完善的管理机构才能促进企业包括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对比一些国外的企业,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管理模式的运行也是漏洞百出,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而且一些企业在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上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1.2 制造技术落后

制造技术的落后则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跟上世界潮流的一个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能实现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所要提起重视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重农轻商的理念就根深蒂固了,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对于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仍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以激光制造技术为代表一些轻加工、微加工领域与西方的先进技术相比处于劣势状态,这也是我们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1.3 自动化技术运用欠佳

自踊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正确有效地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西方先进的国家,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的企业中是非常普及的,但是我国的一些企业对于这种技术则是不以为然,无法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更别说将这一技术娴熟地运用到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来了,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相较于西方先进的工艺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2 机械制造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集成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原先分散的制造模式已经渐渐被集成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分散的制造模式无法统一的实现大规模加工,而且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控制;相比而言,集成化的设计、加工、生产等诸多步骤都只需一次性的完成,这正是机械制造工艺高度自动化的表现,而且集成化的制造模式规模更大,连续性更强,更加便于统一的管理和加工。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对于当前机电一体化重视的结果,这也有利于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2.2 微观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制造业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细节化。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制造业商品时,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机械制造工艺也要加大对细节重视程度,这也正是机械制造工艺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加工手段的提升以及材料的进步正是可以有效地使机械制造工艺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使得加工更加精密化,尤其是在一些精细加工的领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今非常流行的纳米技术进行加工,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加工工艺的精密程度,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微观发展。

2.3 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准确率和加工效率,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自动化技术理应不该被遗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这种解放劳动力并不是指更多的人失业,相反,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完成更少但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可以进而大大地促进工作效率。而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为疏忽所导致的失误,对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2.4 数字化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在制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能够保证生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简化生产流程,确保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水平;然而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在管理层面,可以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及时地将一些机械制造的信息传送到管理者的手中,实现对机械制造实时有效的管理,防止一些管理疏漏情况的发生。可以说,实现数字化也是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结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衡量作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有相当的前沿科学技术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制造水平也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地攻坚克难。只有把握住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潮流,顺应改革的步伐,将其放在战略优先的高度,加大投入,这样才能缩短与先进工业国家的距离,才能在世界的竞争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国昌.构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佟济.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分析[J].机电信息,2011(15):102-103.

[3]刘震.先进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发展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3):96-97,49.

[4]熊淑秋,聂志刚.论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80.

[5]裘祖荣,石照耀,李岩等.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14):1-11.

[6]王秋鹏.试论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3,(10):5-7.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未来发展

在国家经济社会成功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其中工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国家市场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正因如此,传统的手工制造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工业发展需求,继而机械制造业应运而生。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建设发展,制造企业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出了更高水准,因此,机械制造工艺作为机械制造的核心技术首当其冲,制造企业必须针对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在整个机械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积极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优化机械制造工艺,为人们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经济适用又符合审美观的产品,从而促进制造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1 机械制造工艺的内涵

1.1 机械制造工艺的定义

机械制造工艺又称机械制造技术,它的定义其实并不完全,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就传统定义来讲,机械制造工艺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包括车、铣、磨等改变产品的形状、尺寸、特质等方面,使其成为成品或者是半成品的过程。就现代定义来讲,机械制造工艺就是讲传统工艺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高科技材料、优良的管理技术相结合而成的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综合性制造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1.2 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机械制造工艺也逐渐趋于现代化,因此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制造工艺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点,综合性,现代化的机械制造工艺弥补了传统工艺产品单一、缺乏美感等方面的缺陷,注重产品包装、产品质量、技术设计、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生产流程,综合性较强。第二点,稳定性,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结合了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加符合制造企业发展要求,并且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上也得到保障。第三点,适时行,相对于传统工艺来讲,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更能适应时展需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改进的今天,制造工艺综合了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科技材料等多方面学科和技术,打破了传统工艺重生产轻工艺的生产常规,更加满足时展需求。此外还有经济适用性、可持续性和融合性特点。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内容,完善的管理机制就相当于企业的“心脏”,为企业健康、长久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但是就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相对于西方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还为完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和进步[1],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部分企业虽然也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制定的管理制度,但也只是浅浅而谈,没有真正的行动,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浮于表面,无法为机械制造工艺提供有力保障,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发展平平的根本原因之一。

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成因是制造技术的先进与否,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虽然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有些成绩,但是就制造业来讲,制造技术还未完全跟上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也是导致机械制造工艺无法与时俱进的直接原因[2]。

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支撑性技术,因此,有效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为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并不广泛,企业受传统工艺理念的影响,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认为保守的制造工艺比较把握,对自动化技术认识不到位,致使机械制造工艺无法大步前进,从而使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3]。

3 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前景

针对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为更好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和发展,笔者大胆预测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其中包括:首先,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方向,自动化生产管理是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关键内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并且大大减轻一线生产人员的工作量,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4]。因此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管理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机械制造集成化发展方向,自动化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促进机械制造工艺集成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企业应转变传统的制造工艺生产理念,利用集成化替代人工分散生产,赋予生产线集成化生产、加工,a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第三,机械制造全球化发展方向,全球化就是积极学习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和设备引进,利用现今最为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化建设,实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实现机械制造全球化发展[5]。

4 结束语

除了上述几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外,机械制造工艺数字化也是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转变成数据,通过数据的传输、程序设定、制造技术设计等方面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发展方向,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是现今机械制造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应着力于创新制造工艺,积极探寻最为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鲜活力量,保证企业与国家共同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元.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1(1):121-122.

[2]刘会卿.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3(18):77-77,79.

[3]刘庚.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72-72.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3篇

作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研究机构,赛迪顾问结合自身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积累和研究,精心组织编写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图白皮书。白皮书在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发展关键要素,分析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中,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模式,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这里,我们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中的部分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产业整体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

综合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自身行业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各区域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来5到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即产业的区域分布将更加集聚,企业区域投资则趋于分散;设计业将向东部汇聚,制造业将向西部转移。

具体而言,随着中心区域与中心城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的日益凸显,未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分布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集聚。相对应,随着国内各集成电路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它们走出各自区域,进行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各企业的区域投资相应将趋于分散。同时,集成电路设计业将向东部的智力密集区域汇聚,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则将向西部的低成本地区转移。

集成电路设计业将继续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

集成电路设计业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其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的牵引,同样也需要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等制造业基础的支撑。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加速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未来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将进一步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突出。

芯片制造业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

芯片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对低廉的成本。目前美国芯片制造生产线的建设正在向硅谷以外的地区拓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未来国内芯片制造业也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而大连、无锡、苏州等具备高投入条件与低成本优势的沿海二线城市,将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建设的重点地区。

封装测试业将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封装测试业将更加注重低成本。目前国内主要封装测试企业已开始迁出上海等中心城市。未来国内封装测试业将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武汉、合肥等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将是未来承接封装测试行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已形成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

从2010年中国各省集成电路产值分布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2010年三大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了全国整体产业规模的近95%。

集成电路设计业分布:目前国内IC设计业主要集中在京津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2010年国内TOP40IC设计企业均分布在这三大区域。其中,京津环渤海地区拥有17家,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珠三角地区拥有5家。

芯片制造业分布:截至2010年底,国内4英寸以上芯片生产线总计为55条,其中12英寸生产线5条,8英寸生产线15条。目前国内芯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数量为13条,占了国内整体数量的65%。

封装测试业分布:目前国内封装测试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省内。2010年国内封装测试业前20大企业中,江苏省的企业就达到了11家。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格局策略

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区域发展

在国家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建议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从多个方面对全国主要区域、省区市、重点园区进行分析评价,了解把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引导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同时,统筹区域的发展。加强区域、省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宏观的衔接,由国家或省主管部门牵头,科学编制集成电路产业规划,设立准入标准,协调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推进优势资源集聚,探索不同产业发展模式

推进优势资源集聚。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集成电路园区集中,推进科研院所、风险投资与金融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中介公司等优势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

在明确各地区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探索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各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研究开发、中试中测、应用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形成一批专业化、高成长企业。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4篇

企对硬资源的作用,首先要过好第一关——趋势预见,就是企业的资源整合必须符合环境变化的大趋势和事物运动规律,预见代表未来,因为企业软实力的意义不在现在,而在未来,是企业未来生存战略。企业一旦把握了变化发展的大趋势,就意味着将未来生存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了,也为企业发展描绘出清晰的战略箭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都必须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没有预见,就会使人们的行动处于盲目状态;错误的预见,就会把人们的行动引入歧途。

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在于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具有信息不完善、不确定的特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有如下4个显著的趋势:一是环境变化的新奇性增大,主要是指从未发生过的变化增多,使得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无法应对环境的变化;二是环境变化的强度增大,企业为了应对各种环境变量(如供应商、顾客、股东、政府、竞争对手等)而花费的精力、资源增多了,使得企业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运作成本增加;三是环境变化的迅速性增强,主要指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所引起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新产品迅速成为过时货;四是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增大,环境变量增多,以前与经营管理关系不大的因素也在施加影响力,如Internet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经济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根本的改变。

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认为,能根据形势预测环境变化趋势,是企业的核心生存之道,这个“道”就是事物规律,有了这个“道”,企业软实力才有扎根的基础。在众多的经济情报面前,企业要使用头脑去加工整理,这些头脑不是一般头脑,而是有丰富知识的头脑、专家型号的头脑。从而使每项预见、预测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趋势预见就是让企业把握资源整合的机遇,把握时机,要审时度势。研究、准备时要细心,等待机会时要耐心,做出决定时要果断,重大决策要有预见性,先人一步才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希望。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一个组织即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只是想维持今天的优势,而不能预见见到明天、后天以至更远,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落伍。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指出,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就产品开发来说,一个企业要想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保持自己产品优势的持续性,就要求企业决策者高瞻远瞩,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趋势,根据这种预测,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试产一代,生产一代。不仅要处理好“开发什么”,而且要处理好“什么时候开发”、“什么时候投产”的问题。缺乏科学预见的领导决策,势必会使领导者成为“前景不明拍脑袋、心中无数拍胸脯、决策失误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只有在决策中不断科学预测,才能把决策建立在先进、科学、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价值理念是企业软实力的灵魂。长期保持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及一个保持不变的目标。一些公司之所以能革新自己并取得长期优异业绩,其原因就是在促进发展时拥有一个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趋势预见力为企业未来生存提供了保持何种价值观念及经营管理原则的现实依据。

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是近二十年来信息产业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最受人称赞的两个榜样。葛洛夫、诺宜斯和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三位创始人,对塑造英特尔的文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长期担任总裁的葛洛夫是英特尔文化的主要缔造者。

1968年在英特尔公司创建时,美国已有IBM、德州仪器、仙童半导体公司等好多家信息产业公司。它们在规模、技术力量上都远远超过英特尔公司这个制造芯片的小公司,但是英特尔依靠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敏锐眼光、不停顿的高速创新脱颖而出,成为在世界半导体内存和微处理器芯片研制、开发领域的世界第一。

应该说,英特尔的持续成功得力于葛洛夫、诺宜斯和摩尔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为因特尔累积培育出的“趋势预见+资源整合”的软实力,没有这种独特个性能力的支撑,就没有因特尔几十年来的坚持高速创新、大规模制造、全球化营销。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认为,英特尔三十多年来在半导体微处理器领域保持长期趋势预见力以及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是独一无二,更值得称道的是,英特尔把握趋势之后,能有效、坚定不移地整合内部资源,朝着清晰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并持续刷新。可以说英特尔为这个世界作出了双重贡献,他们不但创造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产品,而且也为人们如何经营管理高科技公司指出了一条软实力的、创造战略生存力的道路。

企业软实力的唯一使命定位是整合资源,趋势预见之后的任务就是整合资源,就是营造与趋势大环境相适应的企业内部环境,这是“战略时针”的定位,有了这个定位,企业才能接下来驱动“战术分针”和“执行秒针”,朝着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价值创新推进。

那么,企业一旦预见趋势,如何迅速营造与趋势大环境相适应的内部环境?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指出,企业未来生存就是按一个箭头的指向,将传统的多箭头经营目标与资源分布集中到企业未来生存的主轴上来,将分散、零散的目标箭头方向调整到主轴箭头上,一切服从于企业未来生存的大方向,实现多目标分散经营向一个目标主导下的多项目经营转变,由多箭头辐散经营向一个箭头集中资源经营转变。从企业未来生存的现实立足看,不管是环境还是文化,最终的落脚点是资源保证,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独具优势的核心业务,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紧紧捏在一块,形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正如德鲁克所言:“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向一个方向冲刺”是企业战略牵引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最高目的是形成企业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核心生存力。

20世纪90年代末,当卡莉.菲奥莉娜担任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兼公司CEO后,上任后的卡莉为惠普描绘了一幅服务型公司和通过服务实现公司的利润增长的蓝图。在卡莉进行就职演说时,全场人员都为卡莉的领袖魅力所倾倒,都被卡莉为惠普定制的未来服务模式所激动。

2001年7月,惠普以6亿美元的金额与Comdisco达成收购协议。这是一家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公司,惠普希望从普华永道得到的专业服务背景,现在由Comdisco赋予了。

Comdisco公司所有的资质被整合到枣普咨询旗下。卡莉预见到服务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巨大发展前景后,便力争使惠普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能够为所有的企业提供从咨询服务、管理服务、系统整合服务到售中的体验服务、售后的完修服务、系统升级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等等服务方式的服务性企业。

菲奥莉娜上任后,注意公司向多元化发展,希望惠普可以更具有创造力,不被政策束缚,摆脱以往官僚式的管理方法。菲奥莉娜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惠普再次展现了新活力。她认为,自己的力量来自于将很多有创意的人聚集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思路与方法。不因科技忽略人性,也是这位成功的女CEO的重要理念。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76-02

机械制造是系统化的产业结构,机械制造业如要得到长足发展,相关的技术理论与实践性技术都需要进行不断优化。机械制造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含了研究、开发、加工以及后期的生产销售。机械制造新兴技术的运用为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采用新兴机械制造技术,使整个制造业更加完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工作质量,是优化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机械制造技术的一体化发展得以实现,相关的发展战略也逐步得到落实。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

1.与国际水平差距大。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在技术水平层面上也日臻完善,整个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水平与产品总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我国拥有独立生产权限的品牌屈指可数。由此看来,我国目前机械制造业的整体特征较为明显,即整体水平与先进国际技术水平之间差距过大,但我国减小二者之间差距的速度在不断提升。

我国机械制造业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阔,目前,涉及了电气设备、通讯设施、汽车制造、船舶等,特别是汽车制造以及相关零配件的研发生产,在百姓生活中较为常见。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并且相对较为稳定。在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之后,仍然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此可见,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一差距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正在逐步缩减。

与国际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之间的差距,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投入,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相对于我国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国际先进技术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我国技术的不完善是制约机械制造业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发展阶段,缩减与国际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之间的差距,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缺乏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我国机械制造业在近几年中发展速度较快,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要归功于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植,我国引进大量先进的机械设备,对技术的研发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这对推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有益无弊。然而,我国目前仍缺乏国际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由于我国技术研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是保障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相关企业的机械生产过程中,精密、高效的核心技术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还需依赖从国外进口,我国独立研发相关技术的能力仍然不足。由此看来,在研发国际先进技术方面,我国还需进一步发展。

3.缺乏机械制造研发型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推动机械制造先进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先进机械的操作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把控,而先进技术的研发,同样需要技术型人才来具体落实。我国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发展长期受到人才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优秀技术型人才的流失,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目前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很好地将国际先进技术理论吸收并运用到实际中,也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关专业化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障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完善的重要因素。在目前阶段,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拥有先进的技术就拥有了发展先机。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从事机械制造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掌握好先进技术之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工作中,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欠缺,需进一步完善。

4.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对于航天航空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我国长期热衷的发展方向。我国航天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完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在航天航空产业中所需技术要求高,对所生产的零件要求也不同于普通零件,因此,我国在加强技术研发上,必然存在朝着高端技术发展的趋势。航天航空产业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在对其未来的发展投入力度上,必将逐步加大。这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与我国航天航空业发展方向相反的行业是造船业。由于行业发展受限,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化,致使我国造船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在造船业的技术层面,我国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这一行业无法在优良的发展环境下进一步壮大。

二、我国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机械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在机械制造技术上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引进更多先进生产设备。

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其发展的新领域。新兴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上,优化发展的一种技术模式,这一技术模式既符合了对机械制造技术保持高度重视的要求,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达到了不断汲取各种先进技术成果,以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目的。这些先进的技术成果能够服务于各个领域,并且实现了建立一个专业性、系统化技术群的目标。在未来发展中,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满足时展要求的技术标准,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投入,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现阶段机械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机械制造业的投入力度,我国在机械制造技术上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面临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发展阶段,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将会有新的提升,同时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特点将得以保留。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全球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全球化是必然选择,实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全球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在机械制造业中,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国内,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机械制造企业,由于受到竞争压力的打击,纷纷倒闭。另一部分企业虽在国内市场中仍占有一定比重的份额,但还需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否则前景令人堪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崛起,使得网络通讯技术不断高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存在着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那就是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在企业加强合作的同时,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网络化。网络技术在新的发展阶段日益完善,通讯技术、网络办公高速发展,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屡见不鲜。这一发展趋势为企业日常经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我国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多项工作都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处理。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不断完善,高科技元素不断增多,网络化日渐明显。此外,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得以加强,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网络化的实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网络操作的普及也是必然发展趋势。在机械制造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网络化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操作带来的误差,在很大程度上,为提高机械制造的精准度作出了贡献。因此,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四、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在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科技竞争的核心。在现阶段,我国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就限制了我国机械制造业乃至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进一步缩小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未来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也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姚芊.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李飞.创业导向的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林海榕.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6]王福君.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解;未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99-01

随着时展和进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更多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正确引领,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

(一)对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进行理解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10%左右,这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常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对外开放、劳动力飞速增长以及储蓄率较高的影响。而如今,受客观因素、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参与率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种种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此外,储蓄率的缓慢回落同样导致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减少,低利率、低工资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逐渐消失,知识储蓄率逐步下降;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有所削弱;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阶段;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经济增长约束力有所提高,在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便可被视为是必然的。

(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内涵的理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向复杂分工、结构合理以及高级形态的方向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的增长,并且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站在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做优增量及调整存量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三大需求产生变化,并且生产要素、生产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发展趋势出现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针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成熟、新需求及业态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长动力等,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国家、企业以及人民均需要对新常态进行主动适应,对自身认知及行动进行调整,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人们需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对稳中求进的基调进行把握,对稳定增长重要任务进行正确理解。目前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经济结构方面的升级和调整使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采掘业、化工以及冶金行业等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变慢的问题,电子信息、医药等方面增长情况较好,现代物流、文化以及旅游行业等发展较好。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效益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更多重视,需要对生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服务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企业而言,不能只盲目注重产能扩大,在新常态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普通民众的理财等方面的变化也应与新常态相符,最终对新常态下的机遇进行更好的把握,促进经济发展。

二、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就业问题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等,因此人们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首先,对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农业经济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研究方面的重点,通过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且对固有农耕观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就工业发展方面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制造”一类的字眼,制造业发展及扩张在过去较为迅速,但是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陷入低谷,初级产品的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些基础零部件的制造等。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由低级产业链底层向上过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分析。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及方向之一,服务业及服务行业就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经济从产品型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进行过渡;此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以及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清醒的认识,对未来金融业的增加值有所上升、货币流速逐渐变缓、区域经济发展趋近于平衡等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结全文,近几年我国已经将新常态定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的理解,对新常态之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掌握,人们能蚨跃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更好的适应,为今后经济建设工作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支持。上文对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4-10,14.

[2] 张俊山.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结构调整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6(7):5-13.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7篇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

详细内容: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玻璃的市场规模市场总容量估算:以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推算玻璃的使用量,玻璃使用面积按建筑面积的20%取值估算:

2003年新增建筑面积18亿m2,由此估算窗玻璃的使用面积约为3.6亿m2.另外以平板玻璃产出量推算统计:2003年用于建筑的玻璃原片面积约为5.2亿m2,其中含旧房改造的使用量,再考虑到中空玻璃等复合玻璃产品须用双倍的量,由此也可大致得出总容量约为3.6亿m2,基本与上述结果吻合。

近几年国内高档玻璃用量统计

受限于已有数据,仅能给出中空玻璃和单片镀膜玻璃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若最终产品形式是镀膜中空玻璃,则分别统计镀膜玻璃和中空玻璃,以下是近5年来统计结果走势图。

统计结果显示,近5年来中空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40%,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13%,今日焦点:

即中空玻璃的增长率远大于镀膜玻璃,由此可推测出透明中空玻璃或着色中空玻璃的使用量增长迅猛。

各档次玻璃用量分布

根据市场总容量及高档玻璃的使用量,经分析得出不同档次玻璃使用量的分布状况(见图)。

分析结果显示,高档玻璃的使用量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约3%,而中档玻璃的使用量也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12%,绝大多数建筑仍在大量使用节能性极差的低档玻璃。

2007年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量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并按保守的年增长率预测2007年的市场容量为:透明中空玻璃用量大于5000万m2,将主要用于民用住宅。由于受2005年7月1日颁布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制,除偏远地区和难以监控的区域外,公共建筑项目将限制使用这种玻璃。届时新增的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用量约600万m2,将主要用于公共建筑项目,部分将用于民用住宅建筑。这个用量将是4~5条大型镀膜玻璃生产线的产量。

我国建筑玻璃市场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可影响建筑玻璃市场的发展趋势:用户对舒适性的需求和对节能玻璃产品的认知;国家节能政策、标准和法规的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购买力支持;高档玻璃产品价格降低至市场能普遍接受。

用户的需求趋向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要求和期望可归结为以下几点:节能性好-所用玻璃可节省暖气和空调的支出费用;舒适性强-所用玻璃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室内采光足够、夏季能隔除太阳辐射热、冬季能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质量可靠-外观规整、性能稳定,并具有安全性;价格合理-价格合理、能够承受。对富裕者而言舒适性显得更为重要,但对普通大众而言价格低仍是极为重要的。

国家的节能政策

国家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新增建筑的1/3达到节能50%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的目标。按2010年的目标计算,今后5年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30亿m2,涉及节能玻璃面积约6亿m2,平均每年新增节能玻璃约1.2亿m2,中空玻璃、Low-E玻璃的增长率将被拉高。由于政策因素而被拉高的中空玻璃未来使用量的趋势:

节能玻璃(中空)的高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政府的监督措施。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勇提出:节能型建筑应利用现有组织机构,在设计审核、开工许可证、竣工验收证、销售许可证上把关,拟由专业机构评估,不合格的不予发证。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6年年初在国务院新闻会上指出: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理出建筑市场,建设部将全程监督建筑过程。但目前监督实施细则尚未完善。

玻璃品种发展趋势分析

从现有使用品种分布推测未来的品种使用分布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各档次玻璃品种平均增长,显然这是政策所限制的;其二是在节能政策的引导下形成节能型增长。

按节能型增长模式,中空玻璃未来将会超常大幅度增长,具体玻璃品种的应用变化趋势是:单片透明玻璃,目前占有市场的80%,今后将被高一层次的玻璃品种替代;透明中空玻璃,年增长率超过40%,至2007年后增长率预计将超过60%,成为增长的主流产品,也是玻璃使用量再升级的基础;单片镀膜玻璃,被限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公共建筑物上使用,其使用量将逐年减少;热反射镀膜中空玻璃,在公共建筑领域将替代单片镀膜玻璃,今后仍将有所发展,但年增长率会逐步降低最终被Low-E中空玻璃所取代;Low-E中空玻璃,将成为公共建筑的首选、主流产品,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也将在民用住宅建筑替代透明中空玻璃、着色中空玻璃而被大量使用。

我国建筑玻璃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玻璃制造业的既有优势

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深加工玻璃领域的技术进步更为明显,包括生产设备的引进更新,部分设备的国产化制造等,都为未来整个玻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浮法玻璃有12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巨大;中空玻璃已形成高、中档规模化生产格局;镀膜玻璃已有足够的产能空间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各种玻璃品种的生产配套齐全,生产用原辅材料基本可国产化。在技术方面,硬件有与国际同步的生产设备,软件有与国际相同的工艺技术水平,总体优势明显。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具有总体的生产制造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产品可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低质量的产品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其次,规模化深加工产品都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整个行业对民用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培育不够,骨干企业对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投入不足;再次,高档建筑玻璃产品的出口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出口规模。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8篇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  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