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8 09:40:25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秩序;内涵;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堂教学一味追求“静、齐、快”固然不可取,但是,目前一些“吵、乱、慢”式的课堂秩序,既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教育环境,也不符合班级人数众多的实际情况。在“‘无序’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按照新的机制来运行,要在新的规则约束下产生相互作用”[1]。数学课堂教学需要走向新的有序,应该能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共鸣,让合理有序、主动和谐成为课堂新秩序的要素。

二 数学课堂新秩序的内涵分析

新秩序是相对于旧秩序而言的,面对新课程富有“动感”的课堂,显然不能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秩序观来分析评判,而是需要新的秩序观。“和谐课堂的有序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而且表现为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课堂活动的有序”。[2]只有当教师与每位学生携起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机溶解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广泛的互动、交流,达到心灵的敞亮、交融与共鸣,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适宜的教学新秩序。数学课堂新秩序有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新秩序不再单纯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案得以顺顺当当地执行和实施,更是为了促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问题与心声,珍视学生的愿望与需求。

第二、新秩序更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价值的实现。学生只要有思想的奇迹、思维的火花、特色的成果,总能在新秩序里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肯定。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新秩序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

第四、新秩序是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的情景中应有的和谐关系的多维体现。更关注和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感受,保护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愿望,鼓励学生体验、感悟、交流。

三 建构数学课堂新秩序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建构数学课堂新秩序有以下三种策略: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最为能动的因素,应成为教学新秩序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缔造者。当课堂不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亦步亦趋的时候,当学生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简单再现、技能的机械操练的时候,当教师面对大量信息资源需要及时捕捉、有效回应的时候,创建新规则、形成新的课堂形态就显得十分迫切。

1.正视课堂管理。

教师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有效驾驭课堂。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方法。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课堂有序地“活起来”。

2.摆正角色定位。

教师充当类似于“顾问”、“导演”的角色。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创新活动的顾问、导演,同时也是学习、创新活动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和各种心理、言行秩序处理的顾问和导演。要充当好这一角色,教师要强化教学的民主意识,构建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为学生尽量多地提供发表言论、展示才华的平台。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让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开放,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序,更加充满生机。

转贴于 (二)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去讨论、去活动。

1.把握学习方式的特点。

有效的学习方式指导是建构新秩序的当务之急。所谓学习方式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习方式指导应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有的课堂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得开,收不起”,出现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致使课堂秩序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不管什么样的学习,都要使它们成为一种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3]

2.循序渐进地指导。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学习方式,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在处理具体教材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应采取何种教法与学习方法相适应。例如,课堂活动的安排就有个度的问题,有的课安排小品表演、游戏,有时还不止一个活动内容,一节40分钟的课活动占了15分钟左右时间。活动多,文化知识教学的时间就难以保证,不少课,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有余而严谨不足。其实有许多知识,没有冷静的思考、刻苦的训练是学不好的。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动静搭配合理,张驰恰当有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索中感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其中一个原因是,有的家长在抚育“独苗”时,呈现出一定的“自由化”。有的家长不希望学校过多压制孩子的个性。家庭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这无疑催促了学校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新秩序。

1.正确理解个性。

“个性”即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独立自主性不但表达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更主要是强调了对这种差异性的尊重。后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4]新秩序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优秀生”撑门面,而是有赖于教师创设尊重学生的情境与气氛。经常重视学生的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善于处理个性与秩序的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与建构新秩序并不矛盾。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的理解力会特别强,记忆力会特别好,思维会变得更活跃。“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爱护、帮助和赞赏”。[5]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突如其来的灵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去制止他,先听他说完理由,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这算不得“违规”,教师要耐心倾听,积极引导。如解决“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先走5分钟,再坐车1/3小时,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分数乘法,大部分同学都是把5分钟化成1/12小时进行计算。而一位学生说:1/3=20/60,所以1/3小时就是20分钟,5+20=25(分),这样来得简单。教师把绣球抛给了同学们:大家认为呢?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种算法有道理,老师也作了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2]明庆华,程思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周日南.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06,(7-8)

[4]杨宝山,孙万福.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2篇

这些问题尤其表现在素有“精神上的体育课”之称的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过度兴奋,课堂纪律很难调控。本文试图在课堂秩序的调控方面做一些探索,以期为新一轮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规矩促方圆,以规则抓秩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秩序来自于一定的课堂规则。埃默在《初中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文中指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研究显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都会在学年的开始花一定的时间来制订课堂规则和程序,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从而增加教与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和程序。

信息技术课也是这样,我会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专门跟大家讲清信息技术课的各种要求。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喜欢上网或者带U盘来玩游戏的情况,我会让大家讨论出一个详细的惩罚措施,并且言出必行。有了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以合理清晰的任务管理课堂,增强学生专注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经常会发现无所适从的学生。教师询问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都做完了或我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必须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口头的信号来管理课堂,如“这一点很重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或“老师演示的第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仔细来看这个过程”。在一个有趣的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说“学好这项内容,你也可以自己设计Flas了”或者“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吆!”这些陈述能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难看出,教师可以在重要的教学步骤或过程中直接提示学生关注,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来管理课堂。

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小组活动组织不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以至于不少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没什么实效性。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具体措施如下:

教师要组织好分组,在安排分组时每组人数4~8人不等,最好每组既有优生,又有潜能生。组长可由优生和潜能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是管理者。

教师要制订好规则,活动前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在活动前一定要讲清规则,比如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令或手势。只要听到老师的口令,大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

教师要给出明确任务,不能任由学生瞎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太简单太难都不行,可选一些以互相监督检查为主的,需要集体智慧来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四、以恰当的奖惩措施为依托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3篇

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二、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的度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名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慢慢的,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课堂的自由秩序,而不是课堂的强制秩序,这一秩序的建构基础是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自由开放的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创造、怎样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三、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对教学评价的思考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4篇

一、点燃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教学的“兴奋剂”

一堂精彩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一种自信而热情的态度。当遇到表达困难的时候,自己首先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要鼓励自我去相信,自己具有比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生活的能力,有超越他们最初的自我陈述看清事物的能力,还有一种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看清自己的能力。从最深处呈现出来的热情,可以真诚地感染学生。一份源于内心的热情、自信,可以从课堂、从学生的反应中反射给我们,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学生,我首先通过充分信任学生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用赏识帮学生摆脱自卑,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机会;通过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来点燃他们的自信。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的行为发生神奇的变化,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二、“情感交互”——有效教学的源泉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通过情境体验,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问题的思考及表达方式,生成新知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这一框的教学设计:先观看交通事故视频,思考:谁可以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由此引入课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深切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时我再次给学生展示图片:“市民乱丢垃圾,胡乱攀爬、违规跨栏,插队等”,学生表达出对这些行为的痛恨,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公民应怎样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标教学目标设置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社会对思想品德课育人目标的要求,凸显出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多媒体运用——有效教学的手段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各种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率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班级多,时间紧,自己还是每一课都制作课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突破重难点、巩固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第23课导入部分,我播放了3分钟的交通事故视频,场面震撼力强,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所学内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随后出示一些市民乱丢垃圾,胡乱攀爬的图片,以及违规跨栏,插队行为的漫画,让学生感悟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营造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人有责。力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彰显它的德育功能。

四、课堂活动与讨论——有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主体参与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最终学习积极性丧失,沦为学习的奴隶。在第23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从而内化思想品德。如在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设计了“‘一米线’的作用”的活动主题,让学生懂得设置及自觉遵守“一米线”的意义,“一米线”虽不起眼,但在它面前却折射出每个人的守法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的教学中,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班级文明公约”,是结合实际的一次升华:作为在校学生,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呢?从而总结出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三个方面的要求。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5篇

1、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单一、安静、整齐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凌乱、吵闹,出现众语喧哗、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没法收场,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孩子能充分地放出去了,却又不能有效地收回来。

2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快节奏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缓慢、悠闲,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教学进程也不再井井有条,还常有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冲淡了教学的内容。

3、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严谨的,细致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在"学中玩、玩中学"操作不好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

以上课堂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解决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应如何具体实施,让课堂活而不乱呢?笔者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落实课堂常规训练,奖惩分明,正确有效处理纪律问题

学生天生好动,所有学生四十分钟都完全不动一下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另外,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也是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对待违纪学生,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

二、灵活授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小学生自制能力和注意力较差。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就很容易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并在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能够领略到教学的创造之美。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6篇

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二、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

课程改革首先使教师的执教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

课改要求,教育必须要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其次,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以往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由教师单项传授知识,低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教师习惯于注入式教学,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新课改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师的教育对象由“局部”向“全体”转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革改的核心理念。过去那种“只关注尖子,忽视全体”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有成才的希望,对学生公正、公平,一视同仁。最后,教师的知识层次由“专”向“全”转变。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其知识层应有“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改变知识结构。同时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反思,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法与学法的变化

教学方式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课改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参与、体验、感悟代替“一味听讲”等灌输式的做法。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能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分门别类”。课改前,教师讲完教材就意味着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就意味着有较高的学习质量,其弊端不言而喻。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深入地探究、广泛地合作。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课改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研讨、观察、交流、辩论......; 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转变。

四、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兴趣、充满现代气息

新课程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合为一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用“真问题”来组织教学,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将教学过程中最富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阶段”还给学生,学生必须要拥有这一在教学全程中最具有挑战的探索性的思维阶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这思维时空,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观察、思考、感悟......将过程、方法、还给学生。用过程与方法生成的知识不仅是牢固的,而且是高效的,甚至多少年过后其知识、技能被淡忘了,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却影响着他一生的生活,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必将

其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新课改强调“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生命成长和智慧形成的过程,课堂就充满了生命色彩。

五、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课堂秩序与思维秩序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相对减少,那么,教学任务能完成吗?课堂秩序能维持吗?新课改充分肯定了课堂秩序的关键是思维秩序,只要思维秩序不乱,形式上乱不要紧。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有序、活跃、有意义。良好思维秩序的形成关键在于处理好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如果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有困难,教师必须耐心等待,直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白。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表述,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既让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既展示了学生的表达才能,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张扬了学生个性。

六、课程改革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不足与局限,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发展;而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尤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考试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平时的考试要改变单纯考查知识现象,注重考查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考(或高考)名题注中熏陶渐染,体现教育性;注重文化品位,体现人文性;注重贴近生活,体现实践性;注重个性养成,体现创造性;注重整合优化,体现综合性。

七、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课堂吵闹;成因;对策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实验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每一位一线教师都热切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是有效的劳动;每一位家长都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能学有所获,不断进步。

可当前的课堂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主持的课堂常常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秩序呈现出吵闹、混乱的局面:学生有的互相嬉闹,有的在玩着小东西,有的说着闲话,有的看课外书,有的东张西望显得无聊,有的眼神发愣心有旁骛,有的打着呵欠昏昏欲睡,有的虽然举着手,但却站起来向前倾着身子喊着“我来,我来!”还有的跟旁边的同学闹着脾气……上课的老师呢,常常只跟少数几个优生讲着课、互动着,有时只好停下课来训斥学生,有时是生气地用教鞭敲打着讲台,当然,也有一些“习惯了吵闹”的老师在学生的吵闹声中“照讲不误”,只求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真可谓是混乱的课堂、尴尬的课堂、窘态的课堂,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以这样的课堂为常态的班级或学科,其教学质量当然会让家长和学校领导担忧,教师自己也苦恼不已。

一、造成这种混乱低效课堂的原因

(1)班级名额过大(县城中的小学一个班七八十人在此前是常态),一般的教师难以掌控。

(2)教师的课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不能吸引住学生。

(3)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吸引力,或教学方法不灵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堂纪律不严明,班风涣散,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可以为所欲为。

(5)教师不尊重学生,或不够自重,在学生面前丢失了威信,导致学生言不听、计不从。

(6)让那些自制力差、习惯差的后进生有机会抱成团连成片,给课堂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二、营造安静有序的课堂气氛的策略

1.建立严明的课堂纪律

学生在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要有严明的规定,要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成为集体的准绳、大家行动的规范,上课教师要按照课堂规则从严要求、长期要求,对守规的榜样多加表扬、激励,对违规学生加以适当的处罚,以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最终使规则成为全班学生的自觉行动。

2.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方案,充分做好各种课前准备

教学方案要设计得切合学生的胃口,接近学生心智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学生方能兴致勃勃地参与,乐此不疲地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精挑细选,找准教学的起c和落点,还要在教学形式上用心考虑,找到适合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拾阶而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尊重学生,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一方面要多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自尊自重,同时懂得尊重学生,以一个言行文明、有礼教有素养的谦谦君子形象,并以高尚的人格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为人处世的榜样,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心存敬畏,以师为镜,做正人君子,从而从德行上加以自律,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思想态度上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4.区分时段,灵活安排课务

具有一定教学资历的一线老师都知道:在不同的时段,学生静心学习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的,周一上午的前两节课和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课堂秩序会更差些。因为这两个时段学生较躁动。周一上午开始的两节课,学生躁动,或许是由于休息了两天一时还没有从休闲状态调整到学习的状态上;周五的最后两节课,学生躁动,又或许是因为学生归心似箭,心思难以保持在课堂学习上。还有,每天上午临近放学的课,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更大,三节多课下来,学生似乎已没有了耐心,有些坐不住了,开始盼望着早点放学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面对这些“学生有些躁动的课”,我们老师要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不安排重要教学内容,不安排关键性的新授,可以安排做做课堂作业,或组织阅读、组织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习心得活动等等,即尽量安排一些靠短时注意就能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

5.加强进修,提高教师自身学养与教学技能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争取以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以科学的、富有艺术的教学设计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思,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中,对课堂学习欲罢不能,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告别“无事生非”的状态。

总之,课堂里不能允许出现吵闹和混乱的局面,吵闹则无效,混乱则低效。我们要努力营建安静、有序的课堂。唯有课堂秩序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有效和高效。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第8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通过交往互动,重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大学公共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目的

了解和研究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课堂现状,探讨改善现有问题方法。

二、调研手段

本次调研主要以实地采访和调查问卷形式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进行,随机抽取45名学生作为基本调查对象,使用自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课》为调查问卷主要样式进行调查,根据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综合后课题组集中讨论,总结得出统计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各所大学都以增加公共课课时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变化,但公共课多有量无质。公共课问题究竟出现在那里?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在问卷中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时,有86%选择“说悄悄话”,有78%选择“玩手机”,34%选择

“学习其他课程或看课外书”,还有25%选择“睡觉”,在其他一栏中还3人填写了“谈恋爱”。其次在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有27%学生选择“心里问题”,27%学生选择“情绪问题”,86%认为“课程无趣或不重要、太难”,36%学生认为“不喜欢任课老师”,还有38%认为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比较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的行为。根据上述突出扰乱公共课堂秩序集中表现为内、外向性问题行为,其内向性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性格孤僻、冲动易怒等,产生的行为多表现为:课题睡觉、写日记、开小差等不直接影响课堂正常秩序行为。而外向性问题行为多变现为上课说悄悄话、偶尔课堂接打电话、吃零食或迟到早退等直接影响干扰课题正常秩序行为。

这两种绕轮课堂秩序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不正视该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授课及学生听课质量,而且对学生个人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思考

我们必须正视大学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否则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伤害更深的还有中国大学教育的本身。要想让大学公共课发挥其应尽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要在于提高大学公共课质量和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公共课开设意义

曾有学者这样评价大学公共课“公共课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标志之一。在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加强专业课的同时也要开出高质量的公共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课没有地位高低,只有实际侧重差别而已,专业课之所以被重点探研,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专业可能与未来从事职业相关,必须扎实钻研,严格要求。公共课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再次补充。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固有的专业性。

(二)加强公共课堂师生互动

本次调研问卷中在问及“如何消除公共课堂这些行为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缺失“学习动力”,课题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沟通不良”。课堂师生互动缺乏互动,往往教师照本宣科,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学生的放纵行为。其实在公共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只有在课堂上有良性的课堂互动才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从而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

(三)不断变革教育方式

在公共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结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变革施教方式,根据世纪增加或降低教学难度,并在教学中以当今热点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并由任课教师传授社会经验来解决当今热点问题,并可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使所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公共课。

参考文献:

[1] 李海芬,崔文琴.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感受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2(8).

[2] 雪红.大学生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7).

[3] 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作者简介: